含一氯化钠溶液碘的乙酸溶液配制时怎么判断碘析出

当前位置:
>>>下列分离提纯方法不正确的是()A.分离KNO3的氯化钠,常用结晶与重..
下列分离提纯方法不正确的是&&&&&&&&&&&&&&&&&&&&&&&&&&&&&&&&&&&&&&&&&&&&&&&&&&&&&&&&&&&&&&&&(&&&)A.分离KNO3的氯化钠,常用结晶与重结晶B.提纯含有碘单质的食盐,常用升华法C.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可加入NaOH溶液后分液D.分离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用分液法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分离提纯方法不正确的是()A.分离KNO3的氯化钠,常用结晶与重..”主要考查你对&&物质的分离,离子的检验,粗盐的提纯&&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物质的分离离子的检验粗盐的提纯
分离与提纯的原则和要求:(1)选择分离与提纯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①不增:指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减:指应尽可能减少被分离与提纯的物质的损失。 ③易分离:指如果使用试剂除去杂质时,要求反应后的产物跟被提纯的物质容易分离。 ④易复原:指分离物或被提纯的物质都要容易复原。 (2)分离与提纯操作过程应遵循“三必须” ①除杂质试剂必须过量;②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过量试剂会带人新的杂质);③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常见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1)物质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2)物质分离与提纯常用的化学方法:①加热法混合物中混有某些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分离出来。例如:食盐中混有氯化铵、纯碱中混有小苏打等均可直接加热除去杂质。 ②沉淀法在混合物中加入某试剂,使其中一种以沉淀形式分离出去的方法。使用该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能引入新杂质,若使用多种试剂将溶液中不同粒子逐步沉淀时,应注意后加入试剂能将先加入的过量试剂除去,最后加入的试剂不引入新杂质。例如:加入适量BaCl2溶液可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SO4。 ③转化法利用化学反应将某种物质进行多次转化而分离。例如:分离Fe3+和Al3+时,可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生成Fe(OH)3和NaAlO2,过滤后,分别再加盐酸重新生成Fe3+和Al3+。注意转化过程中尽量减少被分离物质的损失.而且转化后的物质要易恢复为原物质。 ④酸碱法被提纯物质不与酸或碱反应,而杂质可与酸或碱发生反应,可用酸或碱作除杂试剂。例如:用盐酸除去 SiO2中的石灰石,用氢氧化钠除去铁粉中的铝粉。 ⑤氧化还原法 a.对混合物中混有的还原性杂质,可加入适当的氧化剂将杂质氧化为被提纯物质。例如:将氯水滴入混有FeCl2的FeCl3溶液中,除去FeCl2杂质。 b.对混合物中混有的氧化性杂质,可加入适当还原剂将杂质还原为被提纯物质。例如:将过量铁粉加入混有FeCl3的FeCl2溶液中,振荡过滤,除去FeCl3 杂质。 ⑥调节pH法通过加入试剂来调节溶液的pH,使溶液中某组分沉淀而分离的方法。一般加入相应的难溶或微溶物来调节。例如:在CaCl2溶液中含有FeCl3杂质,由于 Fe3+水解,溶液呈酸性,可采用调节溶液pH的方法将 Fe3+沉淀除去,为此,可向溶液中加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或碳酸钙等。 ⑦电解法此法利用电解原理来分离、提纯物质。例如:电解精炼铜,将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电解液为含铜离子的溶液,通直流电,在阳极铜及比铜活泼的杂质金属失电子,在阴极只有铜离子得电子析出,从而提纯了铜。离子的检验:(1)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Ca2+:砖红色; (2)H+:H+酸性。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遇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3)NH4+:在试液中加强碱(NaOH)加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4++OH-NH3↑+H2O;NH3+H2ONH3?H2ONH4++OH- (4)Fe3+:①通KSCN或NH4SCN溶液呈血红色:Fe3++SCN-==[Fe(SCN)]2+;②通NaOH溶液红褐色沉淀:Fe3++3OH-==Fe(OH)3↓ (5)Fe2+:①遇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在空气中迅速转化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Fe3++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 ②试液中加KSCN少量无明显变化再加氯水出现血红色: 2Fe2++Cl2==2Fe3++2Cl-;Fe3++SCN-==[Fe(SCN)]2+ (6)Mg2+:遇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NaOH过量沉淀不溶解:Mg2++2OH-==Mg(OH)2↓,但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7)Al3+:遇NaOH溶液(适量)有白色沉淀生成,NaOH溶液过量沉淀溶解: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8)Cu2+:遇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加强热变黑色沉淀:Cu2++2OH-==Cu(OH)2↓;Cu(OH)2CuO+H2O (9)Ba2+:遇稀H2SO4或硫酸盐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Ba2++SO42-==BaSO4↓ (10)Ag+: ①加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此沉淀迅速转变为棕色沉淀溶于氨水Ag++OH-==AgOH↓;2AgOH==Ag2O+H2O;AgOH+2NH3?H2O==[Ag(NO3)2]OH+2H2O ②加稀HCl或可溶性氧化物溶液再加稀HNO3生成白色沉淀:Ag++Cl-==AgCl↓ (11)OH-:OH-碱性:①遇紫色石蕊试液变蓝;②遇酚酞试液变红;③遇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12)Cl-:遇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Ag++Cl-=AgCl↓ (13)Br-:加AgNO3溶液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Ag++Br-=AgBr↓ (14)I-: ①加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Ag++I-=AgI↓;②加少量新制氯水后再加淀粉溶液显蓝色:2I-+Cl2=I2+2Cl-;I2遇淀粉变蓝 (15)S2-:①加强酸(非强氧化性)生成无色臭鸡蛋气味气体:S2-+2H+=H2S↑;②遇Pb(NO3)2或(CH3COO)2Pb试液生成黑色沉淀,遇CuSO4试液产生黑色沉淀:Pb2++S2-=PbS↓;Cu2++S2-=CuS↓ (16)SO42-:加可溶性钡盐[BaCl2或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再加稀HCl或稀HNO3沉淀不溶解:Ba2++SO42-=BaSO4↓ (17)SO32-:加强酸(H2SO4或HCl)把产生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SO32-+2H+=H2O+SO2↑ 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18)CO32-:加稀HCl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CO32-+2H+=H2O+CO2↑;CO2+Ca(OH)2=CaCO3↓+H2O (1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或向HCO3-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MgCO3生成,同时放出CO2气体。 (20)NO3-:浓缩试液加稀硫酸和铜片加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溶液变成蓝色: Cu+4H++2NO3-=Cu2++2NO2↑+2H2O (21)PO43-:加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溶解:3Ag++PO43-=Ag3PO4↓;Ag3PO4溶于稀HNO3酸。 粗盐的提纯:(1)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粗盐,水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剪刀,火柴,纸片 (2)实验原理: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3)实验操作 ①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并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的搅拌对粗盐的溶解起什么作用?)。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毫升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②过滤:按照过滤的操作进行过滤,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例如: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③蒸发: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④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比较提纯前后食盐的状态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分离提纯方法不正确的是()A.分离KNO3的氯化钠,常用结晶与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10060248615304745366453355788390920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日)
请协助添加多方面以,的内容可能會被而移除。
Acetic acid, Ethanoic acid
Acetic acid
60.05 g·mol??
无色液体或晶体
1.049 g·cm-3 ()
1.266 g·cm-3 ()
16-17 °C(289-290 K)(289.6 K, 61.6 °F)
118-119 °C(391-392 K)(391.2 K, 244.5 °F)
、中完全可溶,、中完全可溶,中几乎不溶
4.76 (25 °C)
1.22 (25 °C)
1.74 D (g)
-483.5 kJ/mol
158.0 J/mol/K
123.1 J/mol/K
S:S1/2---S45
40 °C
3.31 g kg-1, 大鼠 (口服)
相关化学品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下。
乙酸,也叫醋酸、冰醋酸,化学式CH3COOH,是一种和,为内酸味及刺激性气味的来源。纯的无水乙酸(冰醋酸)是无色的吸湿性固体,凝固点为16.7(62),凝固后为无色。尽管根据乙酸在水溶液中的解離能力它是一种弱酸,但是乙酸是具有腐蚀性的,其蒸汽对和有刺激性作用。
乙酸是一种简单的,由一個一個組成,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在中,它被用来制造,后者即饮料瓶的主要部分。乙酸也被用来制造所需要的和木材用中的,以及很多合成和织物。家庭中,乙酸稀溶液常被用作。方面,在食品添加剂列表E260中,乙酸是规定的一种。
每年世界范围内的乙酸需求量在650万左右。其中大约150万吨是循环再利用的,剩下的500万吨是通过原料直接制取或通过生物制取。
乙酸(ethanoic acid)既是常用的名称,也是(IUPAC)规定的官方名称。俗称醋酸(acetic acid),该名称来自于拉丁文中的表示醋的词“acetum”。无水的乙酸在略低于室温的温度下(16.7℃),能够转化为一种具有腐蚀性的冰状,故常称幾乎不含水的醋酸为(glacial acetic acid)。
乙酸的实验式(最简式)为CH2O,分子式为C2H4O2,结构简式为CH3-COOH、CH3COOH来突出其中的,表明更加准确的结构。失去后形成的离子为乙酸根阴离子。乙酸最常用的正式缩写是AcOH 或 HOAc,其中Ac代表了乙酸中的乙酰基(CH3CO)。中也可以用HAc表示乙酸,其中Ac代表了乙酸根(CH3COO-),但很多人认为这样容易造成误解。上述两种情况中,Ac都不应与中的缩写混淆。
乙酸的凝固结晶
醋几乎贯穿了整个类文明史。乙酸发酵细菌()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现,每个在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发现醋——它是这些酒精饮料暴露于空气后的自然产物。如中国就有的儿子黑塔因酿酒时间过长得到醋的说法。
乙酸在化学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在公元,希腊哲学家详细描述了乙酸是如何与发生反应生成美术上要用的的,包括白铅()、铜绿(铜盐的混合物包括)。的人们将发酸的酒放在铅制容器中煮沸,能得到一种高甜度的糖浆,叫做“sapa”。“sapa”富含一种有味的铅糖,即,这导致了罗马间的。8世纪时,炼金术士,用法浓缩了醋中的乙酸。
时期,人们通过醋酸盐的制备冰醋酸。16世纪德国炼金术士就描述了这种方法,并且拿由这种方法产生的冰醋酸来和由醋中提取的酸相比较。仅仅是因为水的存在,导致了醋酸的性质发生如此大的改变,以至于在几个世纪里,化学家们都认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质。法国化学家阿迪(Pierre Adet)证明了它们两个是相同的。
1847年,德国科学家第一次通过原料合成了乙酸。这个反应的历程首先是经过转化为,接着是的高温分解后,并氯化,从而产生,最后一步通过产生乙酸。
1910年时,大部分的冰醋酸提取自材得到的。首先是将煤焦油通过处理,然后将形成的用酸化,得到其中的乙酸。在这个时期,德国生产了约10000吨的冰醋酸,其中30%被用来制造。
醋酸晶体细节
乙酸在下是一种有强烈酸味的。
乙酸的为16.5℃(289.6 )。118.1℃(391.2 )。相对1.05,闪点39℃,爆炸极限4%~17%(体积)。纯的乙酸在低于熔点时会冻结成状,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乙酸易于和,其水溶液呈弱。乙酸盐也易溶于水。
下为关于工业乙酸的
, Hazen 单位( - 色号)≤
乙酸含量, % ≥
, % ≤
含量, % ≤
含量, % ≤
蒸发残渣, % ≤
含量(以 Fe 计), % ≤
还原物质, min ≥
中,例如乙酸,的羧基能够部分电离变为氢()而释放出来,导致羧酸的酸性。乙酸在水溶液中是一元弱酸,为4.8,pKa=4.75(25℃),浓度为1mol/L的醋酸溶液(类似于家用醋的浓度)的pH为2.4,也就是说仅有0.4%的醋酸是解离的。
乙酸的酸性促使它还可以与、、等物质反应。乙酸还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CH3COOH + Na2CO3
2CH3COONa + CO2 + H2O
2CH3COOH + Cu(OH)2
(CH3COO)2Cu + 2H2O
CH3COOH + C6H5ONa
C6H5OH ()+ CH3COONa
乙酸的二聚体,虚线表示氢键
乙酸的显示 ,分子间通过结合为(亦称二缔结物),二聚体也存在于120℃的状态。二聚体有较高的稳定性,现在已经通过冰点降低测定分子量法以及X光衍射证明了分子量较小的羧酸如、乙酸在固态及液态,甚至气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当乙酸与水溶和的时候,二聚体间的氢键会很快的断裂。其它的羧酸也有类似的二聚现象。
(两端连接H)
液态乙酸是一个(),与和类似。因为为6.2,它不仅能溶解极性化合物,比如和,也能够溶解非极性化合物,比如类或一些的,比如和。它也能与许多极性或非极性溶剂混合,比如水,,。乙酸的溶解性和可混合性使其成为了化工中广泛运用的化学品。
对于许多,乙酸是有性的,例如、和,反应生成气和金属乙酸盐。因为在中表面会形成保护层,所以铝制容器能用来运输乙酸。金属的乙酸盐也可以用乙酸和相应的性物质反应,比如最著名的例子:与的反应。除了醋酸(II),几乎所有的醋酸盐能溶于水。
()+ 2 CH3COOH() → (CH3COO)2Mg(aq) + ()
(s) + CH3COOH(aq) → (aq) + (g) + ()
乙酸能发生普通羧酸的典型化学反应,特别注意的是,可以还原生成,通过机理生成乙酰氯,也可以双分子脱水生成。
同样,乙酸也可以成或氨基化合物。如乙酸可以与在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生成。
CH3COOH + CH3CH2OH --& CH3COOCH2CH3 + H2O
440℃的高温下,乙酸分解生成和或和。在的作用下,乙酸也可以歧化分解产生和。
乙酸可以通过其气味进行鉴别。若加入(III),生成产物为深红色并且会在酸化后消失,通过此颜色反应也能鉴别乙酸。乙酸与反应生成氧化二甲砷,通过产物的恶臭可以鉴别乙酸。
乙酸中的基,是中所有生命的基础。当它与结合后,就成为了和的中心。然而,乙酸在中的浓度是被严格控制在一个很低的范围内,避免使得细胞质的发生破坏性的改变。与其它长链羧酸不同,乙酸并不存在于甘油三酸脂中。但是,人造含乙酸的甘油三酸脂,又叫甘油醋酸酯(甘油三乙酸酯),则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也被用来制造化妆品和局部性药物。
乙酸由一些特定的生产或分泌。值得注意的是醋菌类梭菌属的丙酮丁醇梭杆菌,这个细菌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食物、水和土壤之中。在水果或其他食物腐败时,醋酸也会自然生成。乙酸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润滑液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当作一个温和的抗菌剂。
1884年乙酸净化提纯工厂
乙酸的制备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和细菌发酵两种方法。现在,生物合成法,即利用细菌发酵,仅占整个世界产量的10%,但是仍然是生产的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很多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规定食物中的醋必须是由生物制备的。75%的工业用乙酸是通过的羰基化制备,具体方法见下。空缺部分由其他方法合成。
整个世界生产的纯乙酸每年大概有500万,其中一半是由生产的。现在的产量大约是每年100万吨,但是在不断减少。每年也要生产70万吨纯乙酸。每年世界消耗量为650万吨,除了上面的500万吨,剩下的150万吨都是回收利用的 。
在人类历史中,以醋的形式存在的乙酸,一直是用制备。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这些细菌能够从含有的中生产出乙酸。通常使用的是或混合、、或捣碎后。有这些细菌达到的化学方程式为:
→ CH3COOH +
做法是将醋菌属的细菌接种于稀释后的酒精溶液并保持一定温度,放置于一个通风的位置,在几个月内就能够变为醋。工业生产醋的方法通过提供使得此过程加快。
现在商业化生产所用方法其中之一被称为“快速方法”或“方法”,因为首次成功是在1823年的德国。此方法中,发酵是在一个塞满了木屑或木炭的中进行。含有酒精的原料从塔的上方滴入,新鲜空气从他的下方自然进入或强制对流。改进后的空气供应使得此过程能够在几个星期内完成,大大缩短了制醋的时间。
现在的大部分醋是通过液态的细菌培养基制备的,由Otto Hromatka和Heinrich Ebner在1949年首次提出。在此方法中,酒精在持续的搅拌中发酵为乙酸,空气通过气泡的形式被充入溶液。通过这个方法,含乙酸15%的醋能够在两至三天制备完成。
部分,包括的部分成员,能够将直接转化为乙酸而不需要乙醇作为中间体。总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 3 CH3COOH
更令工业化学感兴趣的是,许多细菌能够从仅含单碳的化合物中生产乙酸,例如,或与的混合物。
→ CH3COOH + 2
梭菌属因为有能够直接使用糖类的能力,减少了成本,这意味着这些细菌有比醋菌属细菌的乙醇氧化法生产乙酸更有效率的潜力。然而,梭菌属细菌的耐酸性不及醋菌属细菌。耐酸性最大的梭菌属细菌也只能生产不到10%的乙酸,而有的醋酸菌能够生产20%的乙酸。到现在为止,使用醋酸属细菌制醋仍然比使用梭菌属细菌制备后浓缩更经济。所以,尽管梭菌属的细菌早在1940年就已经被发现,但它的工业应用仍然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
大部分乙酸是通过甲基羰基化合成的。此反应中,和反应生成乙酸,方程式如下
→ CH3COOH
这个过程是以碘代甲烷为中间体,分三个步骤完成,并且需要一个一般由多种金属构成的催化剂(第二部中)
(1) CH3OH +
(2) CH3I +
(3) CH3COI + H2O → CH3COOH + HI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反应生成。因为一氧化碳和甲醇均是常用的化工原料,所以甲基羰基化一直以来备受青睐。早在1925年,英国塞拉尼斯公司的Henry Drefyus已经开发出第一个甲基羰基化制乙酸的试点装置。然而,由于缺少能耐高压(200或更高)和耐腐蚀的容器,此法一度受到抑制 。直到1963年,德国化学公司用作催化剂,开发出第一个适合工业生产的办法。到了1968年,以为基础的催化剂的(cis-[Rh(CO)2I2]-)被发现,使得反映所需压力减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且几乎没有副产物。1970年,美国公司建造了首个使用此催化剂的设备,此后,铑催化甲基羰基化制乙酸逐渐成为支配性的。90年代后期,成功的将商业化,此法是基于,使用([Ir(CO)2I2]-) ,它比孟山都法更加绿色也有更高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排挤了孟山都法。
由在有的条件下和发生制得。
C2H5OH + O2
CH3COOH + H2O
在孟山都法商业生产之前,大部分的乙酸是由制得。尽管不能与甲基羰基化相比,此法仍然是第二种工业制乙酸的方法。乙醛可以通过氧化或轻制得,也可以通过水合后生成。当丁烷或轻石脑油在空气中加热,并有多种包括,,以及过氧根离子催化,会分解出乙酸。化学方程式如下:
→ 4 CH3COOH + 2
此反应可以在能使丁烷保持液态的最高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一般的反应条件是150℃和55。副产物包括,,和。因为部分副产物也有经济价值,所以可以调整反应条件使得副产物更多的生成,不过分离乙酸和副产物使得反应的成本增加。
在类似条件下,使用上述催化剂,乙醛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乙酸
→ 2 CH3COOH
使用新式催化剂,此反应能获得95%以上的乙酸产率。主要的副产物为,和。因为副产物的都比乙酸低,所以很容易通过除去。
由乙烯在催化剂(所用催化剂为:PdCl2、:CuCl2和:(CH3COO)2Mn)存在的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此反应可以看作先将乙烯氧化成乙醛,再通过乙醛氧化法制得。
丁烷氧化法又称为直接氧化法,这是用为主要原料,通过氧化而制得乙酸的一种方法,也是主要的乙酸合成方法。
2CH3CH2CH2CH3 + 5O2
4CH3COOH + 2H2O
除上述方法之外,还有许多制取乙酸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甲烷和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在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酸
内一瓶2.5乙酸
乙酸是制备很多化合物所需要使用的基本化学试剂。最大的单一使用乙酸的是制备乙酸乙烯酯单体,接下来是制备乙酸酐和其他酯。在醋中的乙酸仅占了所有乙酸中的很小一部分。
乙酸的最主要用途是制备乙酸乙烯酯单体,消耗了大概40%到45%的世界乙酸产量。这个反应是通过乙烯和乙酸在钯催化下与氧气反应。
2 H3C-COOH + 2
乙酸乙烯酯可以聚合形成或其他聚合物,这些聚合物被使用于颜料及粘合剂。
两分子乙酸的缩合产物是,每年全世界生产乙酸酐消耗了大概25%-30%的乙酸。乙酸酐也可以直接通过甲醇羰基化制备。Cativa的设备也可以用来生产乙酸酐。
乙酸酐是一个很强的乙酰化试剂。因此,它的主要用途就是制,这个合成织物主要用于制作。乙酸酐也用来制备和等其他化合物。
以醋的形式,乙酸溶液(一般含5%到18%(质量分数)的乙酸)被用作,也被用来蔬菜和其他食物。一般来说,腌菜用的醋在浓度上比一般调味品醋浓度更大。食用醋的总量在世界乙酸年产量中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不过在历史上,这却是一个悠久的应用。
醋的製作方法分為2種: 1.釀造法 最傳統的方法,以酒精發酵製成。 2.化學合成法 以冰醋酸稀釋後,加入香料調味而成。此方法成本低廉,但風味較差,也容易為不良商人使用。
冰醋酸是一个良好的,常常被用来作为提纯的溶剂。纯的溶融状态的乙酸是生产的溶液,对苯二甲酸是制备的重要原料。尽管现在仅有5%-10%的乙酸作此用途,不过据预测,它在今后几十年内将有显著的增长,因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产量正在增加。
在有参与的反应中,常常使用乙酸作为溶液,例如。
冰醋酸在上被用来与弱反应,比如有机氨基化合物。冰醋酸比水的碱性更弱,因此氨基化合物在中间过程中类似于强碱,可以被溶于乙酸中的强酸滴定,比如溶于乙酸的。
稀释的醋酸溶液因为它温和的酸性也常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它的酸性也被用来治疗被水母刺伤,如果使用及时,可以通过使水母的刺细胞失去效果达到防止严重受伤甚至死亡的效果。也可以用来为使用Vosol治疗做准备。同样,乙酸也被用来做成喷射,抑制和的生长。
几种用乙酸制备的有机或无机:
:用于和食品()。
:用于和。
和:用于媒染剂和
:用于有机反应的,例如
:油漆顏料,俗稱鉛白。
乙酸的取代产物:
:二氯乙酸(通常被认为是副产物)及三氯乙酸,被用来生产。
:酯化后生成。
:一种有机合成中常用试剂。
浓度较高的乙酸具有腐蚀性,能导致烧伤,永久以及黏膜发炎,因此需要适当的防护。上述烧伤或水泡不一定马上出现,很大部份情況是暴露后几个小时出现。不能起保护作用,所以在处理乙酸的时候应该带上特制的手套,例如手套。浓缩乙酸在实验室中燃烧比较困难,但是当环境温度达到39℃(102℉)的时候,它便具有可燃的威胁,在此温度以上,乙酸可与空气混合爆炸(爆炸极限4%~17%体积濃度)。
乙酸的危害和乙酸溶液的浓度有关。下表中例举了乙酸溶液的:
1.67–4.16 mol/L
4.16–14.99 mol/L
&14.99 mol/L
因为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及腐蚀性,操作浓度超过25%的乙酸要在眼罩下进行。稀乙酸溶液,例如醋,是无害的。然而,摄入高浓度的乙酸溶液是有害及健康的。它能导致的严重伤害,以及潜在的致死性酸性变化。
,一种食物防腐方法
,从含酒精溶液中产生乙酸
,常含有乙酸
,含有-COOH的化合物
,直链羧酸
离子,CH3COO-,简写 AcO-
,CH3-C=O–基团,简写 Ac
,细胞中重要的含乙酰基的酶
相关化合物
,仅含有一个碳的羧酸
,含有三个碳的羧酸
,一个重要的溶剂
,一个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
,一个吡喃的衍生物
Martin, Geoffrey (1917). Industrial and Manufacturing Chemistry, Part 1, Organic. London: Crosby Lockwood, pp. 330–31.
Schweppe, Helmut (1979). . J. Am. Inst. Conservation 19(1/3), 14–23.
Jones, R.E.; Templeton, D.H. (1958).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cetic acid". Acta Crystallogr. 11(7), 484–87.
Ferry, J.G. .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992, 174 (17):
Vogels, G.D.; Keltjens J.T., Van Der Drift C. Biochemistry of methane production. (编) Zehnder A.J.B. Biology of anaerobic microorganisms. New York: Wiley. –770.
Dictionary of Organic Compounds (6th Edn.), Vol. 1 (1996). London: Chapman & Hall.
Yoneda, N Kusano, S Yasui, M Pujado, P Wilcher, Steve (2001). Appl. Catal. A: Gen. 221, 253–265.
"Production report". Chem. Eng. News (July 11, 2005), 67–76.
Suresh, Bala (2003). . CEH Report 602.5000, SRI International.
Wagner, Frank S. (1978) "Acetic acid." In: Grayson, Martin (Ed.) Kirk-Othmer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 3r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ancaster, Mike (2002) Green Chemistry, an Introductory Text, Cambridg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pp. 262–266. .
王晓红(2002). “CH4 CO2低温转化合成含氧有机物的研究” 17-18 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5月)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英文) 的链接
(英文)(美国允许暴露极限值)
(英文)乙酸的用法
(英文)乙酸的和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氯化钠溶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