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天游峰扫路人ppt的扫路人身上明白了什么或得到了什么人生道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说课稿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 兼美的散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 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 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 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 我拟定了如下教 学目标。 1、学会本课 8 个生字,6 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4、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5、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 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 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 (一)激趣导入、 (二)初 读感知、 (三)精读感悟、 (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 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 学习欲望下学习。 ]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 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 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 步了,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 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 细细品味文章。 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 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 这句?理由是什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 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 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 “迎” 、 “挤” 点拨 , “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 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 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 息。 ”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匆匆地往前跑。 ” 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 话。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 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 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 息。 ”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 看着也快乐。 ” 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 很快乐) 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 出示“走进玉澜堂 喷花的飞泉??” 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喷 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 释放出来了! ” 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 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第 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 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介绍火星知识的文章, 说明火星与地球有若干相同之处。 文章在 总述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之后,重点介绍关于火星上水的 来源的两个推测,至于火 星上是否有存在生命,仍然是个“谜” 。 (二)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我制 定以下 3 点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能有感情的读课文,学生能自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自学生字 的能力。 2、知识目标:理解火星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设问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我们热爱科学的志向。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关火星的基础知识。2、领会本文用词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说第一课时) 三、说教学流程 (一) 、揭题解题,激疑导入。 1、板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读课题) 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同一胎出生的兄弟) 。 2、齐读课题,提问: (1)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 ) (2)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 真默读课文,然后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 2、其它自然段跟我们介绍了哪些问题?再读课文,同桌讨论。 (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才能与 教师、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做到自主阅读。 ) ①火星上的水哪里来的? ②火星上原本有水,后来怎么就没了? 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还是一个谜。 (三)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交流: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A、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它们有哪些同样的地方?结合讲 解破折号的作用。 B、科学家还根据这些同样的地方推测了什么?结合讲解“推测”(根据知道的事情想象不 。 知道的事情) 2、反馈交流(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桌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推测有没有科学根据?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知道是有科学根据的? 2、个别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全班同学读。 学习第 3―5 自然段 1、过渡话:从以上语句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那么,火星上的水哪里 来的?接下来我们读一读第 3―5 自然段,然后用笔划出关键的语句。 2、读句子比较。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 经潜藏在一些矿物种了。 ①去掉“也许”“可能”两个词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性。 、 ②简介“彗星”“陨石” 、 。 3、最初,火星和地球有没有水呢?当时的火星跟地球是怎样的?读语句回答(没有水、荒 凉寂寞、常遭袭击)结合句子讲解“家常便饭” 。 (四) 、小结留疑 火星与地球,同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 育出生命, 而火星上的水呢?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水还多, 为什么没有留住呢?回去读课文, 下节课我们完成这个问题。 (五)作业设计: 1、把本课中你自认为难写的字、难理解的词写在作业本上。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2、把课文读 3 遍,然后完成自学手册第三题。 (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四、说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来源 也许是陨石和彗星风暴送去 水 可能潜藏在矿物中 散失 地 火 吸引力小 生命(谜) 球 星 二泉映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当中的第 9 课《二泉映月》 。 一、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 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二泉映月》这篇 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 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 的体验,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 通过多种途径, 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 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 透, 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 努力体现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 19 个生字,绿线中的 10 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 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 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引领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为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四、教学过程: 堂课的教学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让学生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悠扬、婉转、 悲伤、 深沉、优美、高昂??)教师相机介绍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 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 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 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 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 ,不向命运屈 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 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 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 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 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 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 问: 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 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 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四、说话练习、拓展延伸 1、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 受到的用一句话说出来。 2、同桌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 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请同学们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 泉映月》 ,升华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2、课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用 本课所学的描写月夜的词语写一段话: (也可书写本课生字,作业体现自主性) 附板书设计: 月光似水 静影沉壁 二泉映月 委婉边绵 升腾跌宕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有的不当,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郑和远航》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十册的 10 课《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 念。 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 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 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 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运用网络查找、阅读郑和远航及其他航海家的资料。 2、运用网络技术,自查自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4、凭借文本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我国古代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 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豪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于电子课文的朗读,读通读顺课文,并且能准确的读准生字。借助于电子文本的超 链接,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清除阅读障碍。 浏览网站的内容,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历险过程、友好往来,初步感受郑和远航 的壮举和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准备用“想不想看看郑和船队出发时的情景”激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准备“怎样看” ,梳理出本课的学习方法:研读 文本、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丰富自己的认知。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 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 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借助媒体,精读起航 在这一部分里, 首先让学生精读文本, 从课文中找出能反映船队规模之大的语句和词语, 细细品味,这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规定的训练目标。 在学生交流时,相机播放有关视频,或点击相关图片,感受船队的宏伟壮观,体会郑和 的威武豪迈。以形象生动的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学生来自文本的体验。 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读了文章或观看视频图片后的感受,夸一夸船队,或赞一赞郑和,让 学生把自己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 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给学生的情 感有了一个渲泄的渠道,营造充满自豪的情感氛围。 最后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 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规 模之大、宏伟壮观、威武豪迈”的感悟。]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 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第 4 节 “友好交往” 或第 5 节 “战 胜凶险”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点击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这一环节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效率将会很低,因此,我得给他们提出自主探究的目 标,这个目标出现在网站的自主学习导航里,分别是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画面(视频) ,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 流、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 用“ ”划出中心句。 2、 你是怎么理解 “凶险” 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网上又有那些故事让你难忘? 3、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 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呢? 第二步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些问题,是通过什么渠道解决的。 这一环节用一再现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特别是方法的呈现,教师及时点拨,形成共识。 第三步回归到课文的朗读,再次指导朗读这两部分,让情感的积淀更浓厚一些。 四、围绕主线、感受写法。 略读第二部分 6、7 小节,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7 次, 为什么作者只详写了第一次, 而略写其余六次远航?在表达方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第一 次远航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详略得当的写法,引领学生在语文中走个来回,让体会“如 何写”触及学生心灵。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总结课文内容从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 感受郑和的伟大, 感受祖国灿 烂的古代文明,从而由衷地自豪。如时间有空余,则让学生全文感情朗读。 最后,出示作业: (1)进入专题学习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向别人介绍一下郑和。 (2)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出一期以郑和或航海为主题的电子小报 。 (3)写一则 200---500 字的读后感,相互交流。 [这样设计既有基本题,也有发展题的;有的是必须完成的,有的是选择完成的。这样, 学生在品尝“作业”时,就不会厌烦。通过练习,学生可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第二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法学法选择、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和目的。 首先分析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 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 13 年的时间,写成辉 煌巨著《史记》的事。它与前两课《海伦 凯勒》 《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 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 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 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 注重情感体验,增加学生阅读积累。 ) 教学过程: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 重于泰山。 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 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 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 (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 “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 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 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 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 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 ,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 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 这两个重点词。 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 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 达效果的能力) 3、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什么是 “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 事件” 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 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 , ) 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 出生死抉择的原因。 (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 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 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 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 年、52 万字”所表现的司 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 。师补充后人 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 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 他们用行动来诠释 “发愤” 。课下同学们读读、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 46 页, 《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生 年少立志 血 与 和 死忍辱负重 泪 的 抉 坚持不懈 择的 结 晶(板书是对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的提炼概括,借助板书,便于学生对文章形成整体认识。 ) 《二泉映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九课。本文记述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 程以及对《二泉映月》乐曲内容的介绍,展示了阿炳的苦难生活,赞扬了阿炳通过乐曲表达 出的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因此,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情感的美,乐曲的美。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依据学情, 结合教材实际, 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的简略。 能力目标:用心倾听,感悟《二泉映月》的乐曲意境,反复品读,了解阿炳的苦难生活。 情感目标:体味阿炳通过乐曲表达出的光明,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抗争的不屈精神。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 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 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课教学,我试图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 围,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展示,音乐感染让学生自主感悟,品评诵读,从而有所思,所 想。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初读、检查预习,再读、理解文章,拓 展升华情感,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 (一) 初读,检查预习 1、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 检查 《二泉映月》 的大概内容, 并播放 《二 泉映月》让学生精心听,从这首曲子中能听到什么? 2、 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指点指导“月光 如水”“静影沉璧”等,从而使学生理解字意,能够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 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字词的美。 (二) 、再读,理解文章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 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 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在此设计中,我注重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让他们 自己体悟,揣摩,因此,我从以下 3 点来引导学生学习: 1、 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出示课件“阿炳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学生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 抒己见,按照段落顺序,采取启发教学法,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依次品读 2,3,4,5 段,按 照由扶到放的顺序来引导学生, 通过问题引导来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的来理解课文, 谈出自己的见解。 2、 创情景,谈感悟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味阿炳生活的苦难,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 课件配 《二 泉映月》出示四个场景分别为:大雪纷飞的冬天,骄阳似火的夏天,生病高烧时,倾盆大雨 时,双目失明的阿炳是如何卖艺的?通过这情景感染,学生会不知不觉的展开想象,再现了 当时阿炳的苦难生活, 通过用心感受使学生再次交流感悟, 从而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 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声情 并茂的朗读中读出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伴着《二泉映月》让学生展示自我,感受这首 曲子的深层含义,进一步的让学生感悟这篇课文内容。 经过上述三点的引导,层层推进,使教学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放手让学生 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给学生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三) 、拓展,升华情感 语言过渡:阿炳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 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他安定的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声誉, 享有怎样的声誉呢?接着出示课件补充材料: 1978 年小泽征尔认为该怎么样听《二泉映月》?学生很容易回答跪着听,从而深入启发学 生,小泽征尔跪得是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向往这种不屈的精神,经过这一番的渲染使学生 情感再次升华,鼓励学生向阿炳学习,勇敢的面对苦难。 (四) 、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家庭作业: 1、用“月光如水”,“静影沉璧”造句。 2、搜集整理有关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资料,让学生做更深的了解,拓展了知识面,促进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泉声 二泉映月 琴声 心声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 体现教学的特色。本课的板书体现了课件和课文的有机统一,始终着眼于“阅读要有自己的 见解”,始终着眼于学生学的主动,学的生动,学会创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 《月光启蒙》 说课稿 黄备珍 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 这一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 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月光启蒙》的作 者石孙友田,一位煤矿诗人,原题是《月光母亲》 。作者出生于农家,自小受到乡土文化的 熏陶,尤其是聪明能干的母亲尽管缺少文化,但她书记了许多美丽的童谣故事,在夏夜的月 光下或讲或唱,对作者产生了不可多得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母亲让作者的童年在明 月星光的陪伴下,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促成了他以后投身煤海,飞向诗歌王国的。学生进 入高年短,知识和能力都有了相应的提高,而且面临着小升初考试。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 博物馆,是流动的空气,学习一个词,就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个词,就给人的精 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课文,就是要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某些有意义的东西;学习成组快的 东西,能使他们品尝祖国语言文字酿成的琼浆玉液的同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堂堂正正的 中国人。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 迁移延伸,搜集民歌民谣,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突破: 1、 以读促悟,加强朗读训练,在满怀深情的朗读中受到感染,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 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2、 3、 借助民歌民谣,插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课文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一是夏夜月光洒满小院,恬静而又安详;二是母亲搂着我唱歌谣, 温馨而又幸福。 3、学生抓一些关键词,对照画面,突出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以情境激励学生,在语文课堂 教学中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的心理,产生 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阅读期待心理的产生。 ) 4、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5、 学习 2-3 节。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两首童谣都是在月亮不同形态时所唱的, 让学生随意哼唱,来感悟母亲的辛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第四节市重点,是对我内心感受的直接描述。 (1) 联系上下文,力戒“轻轻的”、“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飘满”、“芳香的 音韵”来感受生活在母亲的歌谣中是多么美妙,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2) 学习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应用,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学生明白芳香的音 韵,是指母亲唱的民谣象花儿一样让人陶醉,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样设计有助于 学生真正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儿时的我,虽然不理解歌谣的内容,但 那“芳香的音韵”却久久的留在我幼小的心里。 ) 7、 指名读第五节,引导学生领会“月光启蒙”所包含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夏夜的美好和母 爱的美好。 二、学习第二段。 引导学生在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与童谣幽默风趣的基础上, 深入领会美丽的月色下, 母亲给 与我的启蒙,从而深入感受沉浸在月色里的母爱。 (这一段的教学,我准备采用学生自读自 悟的方法,更具第一段的学法,来学习第二段。 ) (1)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 交流:简要说一说这两个神话故事发生在“高深莫测”的夜空中,是孩子们眼中 的神话世界,我和母亲都陶醉其中。抓住关键词:沉浸、雕像想象母亲沉醉于美丽动人的神 话故事中的情景,想象我的表情。 (3) 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必然会沉醉其中,回到神话故事中。 ) (4) 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读童谣,体会幽默风趣的特点,感受无微不至的启蒙。 (5) 学习母子猜谜语的游戏,体会谜语能启发孩子的智慧和想象。 (教师最大限度的把学习的自主权放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每个学生都有 不同的阅读感受,读出来的滋味不同,悟出来的感受也不同。 三、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己默读,思考: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 蒙老师?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学生自己读、体会,联系上下文,有利于学上从 整体上把握教材,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 四、综合实践活动。 1 感受母爱,感恩母亲。出示《月光母亲》第一节的内容(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感 。。。 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 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在班里交流。 (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第二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丰富阅读感受。 ) 板书设计: 17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庐山的云雾》精彩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 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写景课文。 本文以优美明快的 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 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二) 、课时安排: 全文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 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导学第二、三段,体会庐山的特点,掌握运用“总――分”的写作手法。 (三) 、教学目标: 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课文的联系, 所处的 位和作用,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五)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图片。 三、说教学程序: (一) 、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请同学们说 一说。 【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 、诵读学文,体验感悟: 1、导学第二自然段: ①、自渎课文,找出中心句。 ②、齐读中心句,默读学文,这个自然段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③、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④、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⑤、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点出“总分”结构写法。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2、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运用学法迁移自主学习本自然段。 ②、检查自学的情况,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3、过渡学习最后一段: ①、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我们置身其中感受了“美丽”吗?如果老师让你们马上 离开!你们愿意吗?(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流连忘返”) ②、为什么庐山的云雾能够让人流连忘返呢?指导用“留连忘返”造句。 4、总结全文 ①、配乐朗读全文 ②、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③、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以上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导学”特点,使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学生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又初步领会了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从中初步掌握了 学习的方法。 】 四、说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评价手册》 五、说教学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课堂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和表达为主线”的原则。既展 开了课文的内容, 让学生感悟到了庐山云雾的美, 又让学生展开了思维, 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层次明,结构清楚,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 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理想的风筝》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 22 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 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 爱学生, 爱工作, 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 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 针对阅读课文的特 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 “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与录音机。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 撑地 手持 撒脱 支撑 急速 擎着 拄着 甩掉 转向 拉动 蹦跳 泛起 跳跃 仰望 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 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 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 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 二、精读文本,感悟特点 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指名读第一件事情写刘老师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让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这是一个幽默的刘老师。幽默在哪儿?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 到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 (3)谁再来读读这个刘老师“笑谈丢腿'的故事,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 2.刘老师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学们,每个人的笑后对泛出了一种酸涩的感情,对老师 丢腿感到非常惋惜,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3.下面请同学继续读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边读边想,你又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 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同学们,我写板书可能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对于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呢? (刘老师写板书很艰难) (3)如此艰难,刘老师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一次心跳。相机提问: 这“心跳”源于什么?(对刘老师的担心) ;这“心跳”出于什么?(对刘老师的尊敬)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敬业负责、身残志坚、有执着追求的刘老师 ) 4.然而最难忘的是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跟随刘老师一起放风筝, 边听边思考,说说你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从亲手扎的各式各样的风筝可以看出刘老师是个认真细致、心灵手巧的老师) ; (2)教师出示:“他总是手持线拐……在风中翱翔盘旋。” 让学生读这一段话, 然后思考: 此时的刘老师没有说一句话, 但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和燕子一样高飞;) (3)同学们,老师脸上甜蜜的笑,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 从“漾” 这个字,大家又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师生交流,教师板书。 (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5、 在学习第四个典型事例时, 我运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让学生依照刚才的学法去概括出 刘老师的特点。 (这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过渡:在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后,如何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这一教学难点呢? 我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1、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2、他放飞的是什么?(理想) 3、那他的理想是什么?(理想就在刘老师放飞与追逐的风筝里,对生活的满怀激情;理想 就在刘老师旋转的拐杖里,对工作的执着追求;理想就在刘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对学生的无私关爱; )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 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放飞自己心中的理想) 。相机画风筝。 4、刘老师放飞的风筝给予我们什么?(刘老师的身传言教,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使作者 在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当作者苏步阳在文革时遭到残酷 打击的时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难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刘老师,要像刘老师那样无论遇 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要乐观向上、有执着的追求。 ) 七、说作业安排: 以“一个_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和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22 理 想 的 风 筝 乐观向上 ↑ 笑谈丢腿 ↑ 截去 支撑 身残志坚 ↑ 旋转板书 ↑ 撑地 急速 热爱生活 ↑ 放飞风筝 ↑ 手持 擎着 挑战自我 ↑ 追赶风筝 ↑ 撒脱 拄着 甩掉 转向 拉动 蹦跳 泛起 跳跃 仰望 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 抓住 古诗《池上》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 21 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 《池上》 。这首诗是唐代 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 娃撑着小船, 偷偷采了白莲蓬。 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 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 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 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 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 理解诗句的内容, 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 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池上》 ,丰富古诗积累。 2、 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 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古诗教学要着眼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 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用意。因此, 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味语言、畅谈 感受、诵读体会法、讨论法等。 2、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多读古诗,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去理解古诗、学法 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 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 享。 2、 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 3、 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 3600 多首, 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 、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 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 巡视指导。 3、 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 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 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 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 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 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 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 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 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 真美好的童趣。 3、 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 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 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 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 读、 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 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池上》 ,并默写。 2、 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 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 浮萍开 《云雀的心愿》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该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 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借此帮助学生认识森林的重要性及破坏森林给人 类带来的危害,培育学生环保意识。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课文内容特点,以“森林实 在是太重要啦!”为线索,通过变序教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层层 深入地理解森林的重要性, 使教师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 文本所蕴涵的情感互相碰撞与交流, 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唤醒学生对生活及生命的热爱,渗透科学的发展观,让 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教学目标:本课共计两课时。第一课时: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品读课文 14、15 自 然段,了解云雀的“心愿”,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1、以“小云雀一路上的心情感受”为 纽带,引导学生细读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抓住重点词语体会 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 2、 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课文的语言和句式表达自己的 内心体验,内化、活用课文语言。3、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实现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 识的迁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乱砍滥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 1 导入新课:森林实在是太重要啦!是呀,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它到 底有什么作用呢? 环节 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 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 3 研读赏析:教师以多媒体出示,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及进行学习。借助多媒 体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 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 4 拓展延伸:洪水淹没了村庄,村子里的房屋、老人、孩子、牲畜……此时此刻, 你心中是什么滋味?你又想说什么?(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环节 5 课后作业:让学生任选一题写下来,帮帮小云雀完成心愿(好处:巩固知识点, ,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 清晰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说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着“主线简明,细节饱 满”的思想,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分析品味,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 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 作的空间,以唤醒、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 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一、吃透两头说目标 1、说教材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篇记叙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 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表现了彭德怀爱黑骡 子,更爱战士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他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与战士同甘共苦 的精神。 三、教学互动说流程 全课教学拟分如下步骤进行: 一读,读通课文。学生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将第一课时的“读”落到实处。 二读,了解大意。学生首先带着问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一件 事?”自读全文,在朗朗书声中了解故事大意,交流第一情感。 三读,研读重点。读前告诉他们:“言为心声”,我们就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感 其心、悟其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20 自然段,画出写彭德怀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要求:不能丢掉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画完后在心里默默地读一读,看看自己从中发现了或 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收获标注在书上。这样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足学生时间, 让他们充分和文本对话, 抓住课文写彭德怀语言、 动作、 神态的句子,潜心会文,反复研读、 揣摩,力求走进彭总的内心世界,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积累丰富的谈资。 四读, 品味语言。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 如果一句句分析, 那时间肯定是来不及的。 于是我就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让学生自己去找句子,抓住一 两句话分析品味,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样的设计摒弃了整齐划一,寻找 统一答案的告知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去自主阅读,通过朗读、讨论、交流, 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谈话中思考,感悟。教学中,教师努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出巨大 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尤其在交流句子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说话写话练习,如:彭德怀盯着大黑 骡子会想什么?彭德怀背过脸去会怎么想?彭德怀对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把后面的省略号补充完整等。通过这些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与书本,加深对课 文中心的理解。 五读,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只是学习了彭德怀一方面的品质, 他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我让学生去搜集 有关彭德怀的资料,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使彭德怀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给学生留下更深 刻的印象。 整个教学过程,我意在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论, 从而不断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真正地培养和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一设计体现了 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深度, 凸显了孩子们与教材对话的过程, 更彰显了师生、 生生对话的过程。 也努力让目标简明、环节简化、手段简单、方法简便,让简约成为语文课上别样的美丽! 《特殊的葬礼》说课稿(研究教学) 《特殊的葬礼》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 了巴西著名景观塞特凯达斯瀑布由雄伟壮观到日渐枯竭的过程以及人们失望、震惊、痛心、 反思的表现, 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 文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也是对学生进行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地球的好体例。学生虽 然也经历过亲人去世的场面, 但是对于举行的葬礼几乎没有参加过。 尤其是对大瀑布举行葬 礼,学生很难有真切的体会。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借助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 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愫。 其中目标 2、3 是教学重点,目标 3 是教学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质疑揭题,板书课题后指导读题,让学生知 道本文写的是一个(特殊)的葬礼。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在学生 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检查初读情况,相机对塞特凯达斯的凯,瀑布的瀑正音,对文中比较长 的语句重点加以指导,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读懂奄奄一息、咆哮而下、毫无节制等词 语。在读通顺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这个特殊的葬礼特殊在哪儿?”再次走进文本,进而 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层次, 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 通过读读、想想明白这个葬礼特殊在是为一条瀑布举行的。最后布置摘抄好词佳句的作业。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我准备安排复习检查,作好铺垫;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课文,拓展 延伸这几个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愫。 上课伊始,以“为什么这是一次特殊的葬礼呢?”组织学生回顾上堂课的学习,根据学 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瀑布从而自然呈现出“那塞特凯达斯瀑布究竟是一条怎样的瀑布呢?”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的学习,也就进入本课的第二环节。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根据我对文本的研读,课文第二段(2-6)追忆了塞特 凯达斯瀑布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昔日的雄伟壮观到今日的逐渐枯竭的生命历程。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围绕课始的这一问题,我将进行这样的教学: 1、用心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2、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空间,圈画出第三、五自然段中关键的词语。 3、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我将按课文顺序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朗读交流,再进行全 班交流。 第一步: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根据学生 的回答相机板书:雄伟壮观 第二步: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流量最大再细细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你从哪些词语中 体会到瀑布是流量最大的?引导学生抓住“汹涌 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从天而降 巨大水帘”等词语进行朗读感悟。从而体会瀑布是雄伟壮观的。 第三步:引导学生关注“从悬崖上”这个词语,老师适当补充:据资料显示,瀑布是从 约 114 米的悬崖相当于 3 十几层楼那么高的地方咆哮而下,怪不得这个巨大的水帘是“从天 而降”的,进一步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第四步:透过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了哪句诗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了理解后,再借助媒体通过视听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在气势磅礴的音乐声中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样,学生从文到图,再从图到文,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直观的欣赏、感受以 及感情朗读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体会昔日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引导学生关注板书:曾经这个词语,使一丝悲凉从学生的心底油然升起,那么现在的 瀑布是怎样的景象呢?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五自然段的学习, 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中的 重点词语“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引导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瀑布雄伟壮观景象进行想象,现在 的瀑布的样子,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瀑布的板书(奄奄一息)并在凄凉的二胡曲中朗读第五 自然段。 同样是一处瀑布,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呢?男女生分别朗读第三、 五自 然段, 引导学生读完后说说产生了什么疑问?带着疑惑从文本中找寻答案, 根据学生的回答 相机出示第四自然段, 基于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比较浅显, 学生只要了解到有两方面的原因就可以了, 一是瀑 布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二是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乱伐, 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接着引读第六自然段,并通过字幕滚动配音范读第 7、8 自然段, 引导学生在作业纸上用这样的形式写一写总统的悼词: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_____。 也许你们不会忘记,_____。 可是现在,_____。 这一切,都是谁的错? 塞特凯达斯瀑布没有错!巴拉那河没有错!错的是_____;错的是_____。 女士们、先生们!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我们_____。 塞特凯达斯瀑布,你安息吧!你那雄伟壮观的身姿将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笔再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写总统的演说词给学 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作一下总结,回顾瀑布前后的不同景象,使学 生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评价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适当的拓展,从而揭示文本蕴涵的主题:板书 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 最后,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推荐阅读《热爱地球妈妈》这首诗歌和《地球家园》 这本书。2、设计环保广告语。 板书: 曾经 雄伟壮观 保护环境 瀑布 爱护地球 现在 奄奄一息 以上是我对《特殊的葬礼》一课的教学构想。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将根据学 情作适当调整。谢谢! 《谈礼貌》说课稿 《谈礼貌》是一篇蕴涵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说理性文章,无论是解读它还是教学,都要依 照文体进行。大凡说理性文章,解读多从结构和语言入手。这篇课文第一节作者先引用传统 的古训自然引出观点、然后例举了古人、普通人以及伟人以礼待人的典型事例,说明礼貌待 人的好处,最后对所谈礼貌问题进行总结。层次非常清晰,这恰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符合 人的认识规律:提出观点寻找事例加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 “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为 此根据《课标》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和写作特色, (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能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有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讲述的道理,从而受到传 统文化思想熏陶。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 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明白课文所讲述的道理, 帮助学生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作为本 课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难点。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合作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理、抓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等 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人物的态度、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 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词造句准 确、论证道理思路的清晰,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准确、恰当,不拖泥带水。这篇课文也是如此。不 过这篇课文的语言在拥有以上特点的同时,还鲜活、生动、有趣,读来感到亲切动人,如在 眼前。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第一步,直接切入,在复习导入基础上,直接引出本 课的主旨“去领悟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使用礼貌语言,礼貌待人有什么好处?”第二步,精读 故事,感悟礼貌,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第一个故事“问路”, 用一张表格帮助学生将故 事的经过与结果罗列, 并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通过转换角色的情 境想象使同学们明白了“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感受礼貌待人的好处。接着,迁 移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读自悟第二、三个故事“乘车”、和“理发”。其中相机引导 学生也试着用礼貌的语言为前阶段班级中出现的一起纠纷出招, 为他们排忧解难, 最后再次 品读三个故事分别得出的结论, 深刻感受礼貌待人的好处,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进行受到思 想教育。第三步,回归中心,明白道理,在充分感受了礼貌待人的好处后,指导学生理解整 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第四步,小结课文的写作手法,主要是引导学生感知总分总的构 段方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取典型事例的表达方法,先讲故事,后说道理的说理方式, 并指名交流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讲礼貌的小事, 或课前搜集的古今中外名人讲礼貌的故事。 第 五步,跨古跃今,交流礼貌,升华情感。先交流课前搜集的古今中外对礼貌的经典谈论,然 后创设情境,写出心中对于礼貌的精妙语言。在交流与诵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最后在一首 《咱们从小讲礼貌》的歌曲中结束课文。 第一次选择这样的说理性课文来上,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尝试,是一次锻炼提高的机 会,老实说我也觉得和我的个性和以往的风格不大相符,所以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大 家多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建议。 城南杯教学竞赛活动 《鸟语》说课词 说教材: 语文课堂网帮你撰写并在刊物发表论文!有意请联系首页公告栏 QQ 《鸟语》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 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 鸟儿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 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 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们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 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思路: 依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在设计《鸟语》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直奔中心,一咏三叹。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直奔中心――“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 软语。”以此为整节课的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在欣赏鸟语的过程中层层感悟,去捕捉字里行 间流淌着的浓浓的爱鸟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以达到共鸣。 2、诵读“鸟语”,品悟乐趣。 《鸟语》语言优美,值得细细品读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欣赏,二是要从朗读中 去欣赏,所以设计教学时,十分注重朗读设计,设计了燕子传信、布谷催学、喜鹊报喜这几 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打着拍子读等等多种方式。 3、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 引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让学生细细体会,学做知音,感悟启示,最后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小 练习: 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 ) ;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 ) ; 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 ) 。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想象中实践,更能 激发了学生的爱鸟之情。 4、创编故事,练习写话。 在作者与鸟儿交谈的画面中, 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鸟语产生兴趣, 这时将再次播放鸟儿清脆 的叫声,让学生听一听,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就能 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赛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第 14 课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 一、教材解读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 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 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 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 起自信。 课文富有情趣, 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全文以对话叙述为主,条理清晰,围绕“自豪”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小骆 驼的情感变化交织描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因小红马的嘲笑,小骆驼感到很委屈,接着 在妈妈带其到沙漠走一趟时,由起初的担忧到后来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 感到由衷的自豪。外表虽然不好看,但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却是其它动物所不 能比拟的,文中,骆驼妈妈正借此,引导小骆驼通过沙漠之行,发现自己的用处,悟出:外 表好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用处。使文章表面内容浅显,却又意味深长。 二、目标定位 课文中生动, 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是学生比较喜欢的, 而课文中所描绘的沙漠景象毕竟离我 们较远, 对沙漠的了解很少, 有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或课外书籍上了解到一些。 据以上分析, 基于对新课标教学要求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虑,我 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四方面: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培养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特 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 用处。 4、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 (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 (2) 充分理解小骆驼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这童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故事,去自然而然,比较到位地感悟文章 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呢?根据文章及学生特点,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 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小骆驼的这个角色中,在步步推移的比一比,看一看,读 一读,问一问等学习活动中,揣摩体会小骆驼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 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 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联系生活,紧扣题眼,理解“自豪” 1、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自豪”吗?你曾经为什么事感到过自豪? 2、在此基础上,过渡: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跟“自豪”有关系,板书课题:我应该感到 自豪。此时此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我”指谁?因为什么事而感到自豪?为什 么说“应该”、“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首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自豪”,再对课题提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 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呈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 ) 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初识“自豪”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 1 个多音字“散”;结合课文,初步理解由 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 2、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过程中,对于文中难读的长句子相机指导学生 读准、读通,注意停顿等,如本文中的第一段,从而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了 解课文内容。 3、 随后, 再组织学生通过相互交流, 了解课题中的“我”是指小骆驼, 小骆驼为自己的驼峰、 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特殊用处而感到自豪。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正音和辨析字形,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并能读顺读懂课文,为 后面的精读课文作好铺垫。 ) 接下来,我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也就是) 学习活动三: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感悟“自豪” 第一步:外表比较,体验“委屈” 1、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 图) ,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什么吗? 出示填空: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 ,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 ,多 难看呀!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小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不美的外形特点。 (2)观察小红马的神态,抓住“喷着响鼻”看出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 2、想象:假如你是小骆驼,对小红马的嘲笑,你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读,读出小红马“喷着响鼻”瞧不起的态度,嘲笑的语气以及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 心。 4、听了这些话,小骆驼十分委屈,于是它把这些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是怎么说的?指 名读,读出疼爱的语气。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对比、情景想象,快速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由小红马的神情感 悟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这为学生后来的情感投入铺设了桥梁。只有入境才能入情,入 情才能更深地领悟课文内容。 ) 过渡: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 中去旅行一次。 第二步:沙漠之行,深感“自豪” 1、了解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点击课件――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 (3)在课文的 3、4 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 出来吗? (4) 交流, 点击课件――沙漠词语: 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沙子松散的沙漠 风 沙铺天盖地的沙漠 (读好这些词语: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 (5)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此时,大沙漠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还有沙丘、沙谷,如 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 (这一环节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进行了融合,在看、读、说等层层递进的活 动中,以朗读做为语言积累的路径,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 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 小结并过渡: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 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2、引导质疑 (1)点击课件――最后一节 (2)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2 个问题 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这一环节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这里,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已紧紧扣住 了学生的心弦。 〕 3、走进沙漠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 3、4 小节中,下面我们同桌两人自己学习 3、4 自然段。先读读课文 3、4 节,看看哪对同桌完成地最快。 (1)交流前提示,你们可对其中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随机出示: (点击骆驼相应部位,出现文字) A、驼峰: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 “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 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板书:贮存养 料 ) 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B、脚掌:点击课件:脚掌和文字 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 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比较句子: 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 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如果我们的脚也像 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就拔不出来了。 联系我们对沙漠的了解,你觉得哪句话更能表现这种情景呢? 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抽读、评读、齐读。 C、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 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点击课件――风声,感受风铺天盖地。 想象当时的样子,读好这句话。板书:挡住风沙 D、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 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 让我们分角色朗读 3、4 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这一环节中,扣住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语文双 基,交流分享重点学习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层次朗读,在读中感悟,在 感悟中读,体会自豪之情。突破本课的学习重点。 ) 第三步:再扣课题,领悟道理 1、再次引读第五自然段:沙漠之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 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直指课题,这里以小骆驼的想法作为了题目,让学生说说小骆驼因为什么事应该感到自 豪才对! (这一环节,将学生自己积累的知识转换为比较简洁的文字,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明白课 题的意用意,并且是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有一个简要回溯,为他们运用语言做好铺垫。 ) 过渡: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说:“瞧,你长 得这么难看,还照什么镜子?”如果你是小骆驼,你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进行续编。 第四步: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虽然外表不美,但是却很有用,也是值得自豪的。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鼓励学生说自己积累的话,使学生能运用 所学课本上的语言,进行表达说积累的话。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学生语言就比较规范,言语 质量就相应提高。进一步领悟深刻哲理,点名题意) 第四个学习活动:拓展表达,回归生活,强化“自豪” 1、其实,小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沙漠之舟》这篇短文,引导学生读 一读,再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选择文章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 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比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 3 里内 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 我感到自豪的是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 随其父母漫步 沙漠。 2、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请你说说几句话, 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 (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能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 (这一环节中,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己 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 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我设计这节课的板书是: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掌(又大又厚)→防止陷沙 睫毛(双层) →遮挡风沙 驼峰(肉疙瘩) (委屈) 顾琴《夹竹桃》说课稿 →贮存养料 (自豪) 海门市麒麟中心小学 顾琴 一.说教材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 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 情。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可以说这是学生学写植物类文章的典范 之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 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 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3.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写植物类的作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 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定 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 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 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 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 课件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 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 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 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五.说教学流程 这篇文章比较适合朗读教学,因此在对文本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朗读”始终贯穿整个课 堂。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对夹竹桃韧性的品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学 生自学――交流展示――整合提高”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出示两个问题: (1)课文第 3 自 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2)精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 的韧性的?划一划品一品!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第 3、4 小节,然后交流自学成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 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 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如交流第一个问题时, 学生通过自学发现了其它三季花儿很美, 作者之所以也作了具体描写, 是为了对比映衬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再如交流第 4 自然段时,孩子们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 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 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我引 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 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 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最后, 我由夹竹桃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作者季羡林身上。 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对季羡林有了 了解, 所以现在尽管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 但是此时学生对夹竹桃以及作者季羡林的感 受定会更深入一层。 第二板块: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给人美好的幻想。在教学时,我着重抓住中心句“我特别喜欢 月光下的夹竹桃”展开的。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学生不难找到原因所在。于是,我顺势引领学生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的奇妙,由此再引出作者 幻想的那三幅有趣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也适当地加以范读,再请学生谈谈自 己的体会。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 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设置 情境,让学生幻想夹竹桃还是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整堂课在一首小诗中结束, 这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夹竹桃的品质美及文学本身给人的那种美 的享受。作业的布置,我采用了“星级作业”,这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作业中获得不同程度的 学习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对《夹竹桃》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说课稿 这一课主要写战争年代,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 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战后,长大成人的孤女专程前来中国看望将军,不忘将军救命之恩。 这件事成为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 主义情怀。 文章按时间的先后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 1 自然段到第 5 自然段, 讲的是抗日 战争时期的事;第二部分是 40 年后的事,也就是第 6 自然段的内容。 课文第一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又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是第 1 自然段,讲的是八路军从战火中救出两名日本孤女; 第二层是第 2、3 自然段,讲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两个日本孤女; 第三层是第 4、5 自然段,讲聂将军设法将两名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课文的第一、第二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第一部分是因,第二部分是果。正因 为聂将军在战争年代关心照顾了日本孤女, 才有了第二部分长大后的日本孤女前来答谢救命 之恩的事。因此,可以用下图来表示文章的思路-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两名日本孤女 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日本孤女 (因) 聂将军设法将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40 年后,日本孤女前来谢恩(果) 新概念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感 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学习形式, 它不是靠老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 而是学 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情后才能获得的。因此,教师 要注重在读中诱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促进学生感悟自得,自主发展,在不断读书积 累中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语言的悟性。 以上的教例就体现了这种让学生“自读自得”的理念。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思 考: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归纳出有“照料图”、“送别图”、“谢恩 图”,这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悟。在此基础上就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图画出来, 给课文配上插图,这是引导学生去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感悟。画出图后再作交流:你为什么 这样画?这样画表达出了什么意思?这是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对课文语言情感的感悟 ――在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转化为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游峰的扫路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