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苯甲酮亚胺和苯酚哪个毒性大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毒性效应及QSAR研究--《五邑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毒性效应及QSAR研究
【摘要】: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广泛用于防晒剂、塑料添加剂、香味剂等。随着紫外防西产品的大量使用,其环境及健康风险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选择了14种二苯甲酮类化合物作为目标化合物,为了更为全面评价这些物质的毒性效应,分别测试了SOS/umu遗传毒性、发光菌急性毒性和大型蚤急性毒性三种生物毒性效应,通过2D-QSAR(二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和Autodock分子对接理论计算方法来探讨分子结构对各种毒性的不同影响,进而初步推测其致毒机理。在上述的毒性数据基础上,采用评价因子(Assessment factor, AF)法推导17种紫外防晒剂的预测无效应浓度值(PNEC),为环境决策者进行毒害污染物的生态风险管控提供支持。
针对遗传毒性,我们提出了最低阳性效应浓度(LPEC),表示诱导率(IR)值为2时的计量效应浓度。结果显示遗传毒性的LPEC值在81.97mg/L到1000mg/L范围内,发光菌急性毒性的EC50值在17.67mg/L到243.82mg/L范围内,大型蚤急性毒性的EC50在0.42mg/L到66.78mg/L范围内;在2D-QSAR研究中,遗传毒性与HDon O (氢键供体)相关,急性毒性与分子的亲水性相关;在3D-QSAR的研究,遗传毒性和发光菌急性毒性与HDon_O相关;在发光菌急性毒性的Autodock分子对接研究中,毒性最大的和毒性最小的化合物分别与吉普斯自由能(-dG)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对应;PNEC的计算发现PNEC最低的是BP8(2,4,4’-三羟基-BP),PNEC最高的是BP11(2-羟基-4-甲氧基-BP)。
通过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三种毒性的检测发现大型蚤的急性毒性效应最为显著。
(2)羟基数量和位置显著影响毒性效应。在umu遗传毒性和发光菌急性毒性研究中,苯环上羟基数量越多,毒性越强。对于三种毒性而言,4位取代毒性最大,3位取代毒性次之,2位取代毒性最低;具有相同羟基数量的化合物,两个苯环上都有羟基的化合物比只有一个苯环上有羟基的化合物毒性大。
(3)成功建立了描述分子结构和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2D-QSAR和3D-QSAR模型,模型中有明确的结构描述符,能够很好的拟合所检测的毒性结果,这对预测具有此类结构物质的毒性有重要的意义。
(4)在发光菌急性毒性的Autodock分子对接研究中,所计算参数吉普斯自由能(-dG)与毒性对应,对于揭示分子结构与毒性的相关性有重要意义。
(5)通过PNEC的计算,发现BP7(2,4-二羟基-BP)和BP8(2,4,4’-三羟基-BP)的PNEC值较低,而在环境中有检出,具有一定环境风险,应该引起关注。此结果能为此类物质的生态风险评价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五邑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Q658.24【目录】:
摘要4-6Abstract6-8目录8-10第一章 绪论10-19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10-11 1.2 紫外防晒剂的研究现状11-12
1.2.1 紫外防晒剂11
1.2.2 紫外防晒剂的分类11-12 1.3 环境中紫外防晒剂的毒性研究现状12-15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创新点15-19
1.4.1 研究目的15-16
1.4.2 研究内容16-17
1.4.3 研究创新点17-19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19-29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19 2.2 生物毒性测试方法19-26
2.2.1 umu遗传毒性实验19-23
2.2.2 发光菌急性毒性实验23-25
2.2.3 大型蚤急性毒性实验25-26 2.3 2D-QSAR(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26 2.4 3D-QSAR(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26 2.5 Autodock研究方法26-27 2.6 PNEC的计算方法27-29第三章 二本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SOS/umu遗传毒性效应及QSAR研究29-39 3.1 二本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SOS/umu遗传毒性效应29-33
3.1.1 SOS/umu遗传毒性效应29-31
3.1.2 羟基数量对SOS/umu遗传毒性效应的影响31-32
3.1.3 羟基位置对SOS/umu遗传毒性效应的影响32
3.1.4 烷氧基对SOS/umu遗传毒性效应的影响32-33 3.2 SOS/umu遗传毒性的2D-QSAR研究33-35 3.3 SOS/umu遗传毒性的的3D-QSAR研究35-38
3.3.1 CoMSIA模型分析35-36
3.3.2 色块图分析36-38 3.4 小结38-39第四章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发光菌急性毒性效应及QSAR研究39-51 4.1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发光菌急性毒性效应39-43
4.1.1 发光菌急性毒性效应39-41
4.1.2 羟基数量对发光菌急性毒性影响41
4.1.3 羟基位置对发光菌急性毒性的影响41-42
4.1.4 烷氧基对发光菌急性毒性的影响42-43 4.2 发光菌急性毒性的2D-QSAR研究43-45 4.3 发光菌急性毒性的的3D-QSAR研究45-47
4.3.1 CoMSIA模型分析45
4.3.2 色块图分析45-47 4.4 发光菌急性毒性的Autodock研究47-50
4.4.1 荧光素蛋白酶结构模拟及可视化47-48
4.4.2 二苯甲酮类化合物与荧光酶蛋白的分子对接48-50 4.5 小结50-51第五章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大型蚤急性毒性效应及QSAR研究51-58 5.1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大型蚤急性毒性效应51-53
5.1.1 大型蚤急性毒性51
5.1.2 羟基对大型蚤急性毒性的影响51-53
5.1.3 甲氧基和磺酸基对大型蚤急性毒性的影响53 5.2 大型蚤急性毒性的2D-QSAR研究53-55 5.3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三种毒性的比较55-58第六章 紫外防晒剂PNEC的计算58-60结论60-61参考文献61-6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67致谢6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东斌,翟丽华,董春宏,胡洪营;[J];环境科学;2002年S1期
吕妍;袁涛;王文华;;[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年08期
陈光勇;陈旭冰;刘光明;;[J];山东化工;2006年04期
马永民;渠志华;刘克明;李维宏;郭昌胜;王玉秋;;[J];生态毒理学报;2006年03期
胡洪营;王超;郭美婷;;[J];生态环境;2005年06期
姚孝元,王艳,金鑫,戚其平;[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9期
姚孝元;[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邹丽敏;王超;林志评;;[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吴文卫;周丹丹;;[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刘欣;宗建平;;[J];日用化学工业;2009年02期
马杰;林维宣;;[J];日用化学工业;2010年03期
董玉瑛;曹瑛;王洋;杨宝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乔学兵;由佩骅;;[J];能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刘志红;;[J];化学教育;2010年12期
高会;祖国仁;顾佳;陈彤;方小丹;李永东;那广水;;[J];分析试验室;2011年12期
董春宏,胡洪营,魏东斌,黄霞,钱易;[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9期
李梅;孟君;于青;夏候国论;边贺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玲;[D];东华大学;2012年
胡伟;[D];南开大学;2011年
王洪媛;[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康顺爱;[D];吉林大学;2009年
关春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张青;[D];吉林大学;2010年
陈志华;[D];苏州大学;2012年
张楠;[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王婷;[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乔铁军;[D];清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慧明;[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晓娟;[D];浙江大学;2011年
周宁娟;[D];东华大学;2010年
黄丽萍;[D];东华大学;2011年
吕莉敏;[D];吉林大学;2011年
孟翠;[D];南京大学;2011年
管超;[D];暨南大学;2011年
吴小莲;[D];暨南大学;2011年
丁博;[D];暨南大学;2011年
顾维;[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涂国荣,王武尚,张利兴;[J];日用化学工业;2000年05期
姚超,张智宏,林西平,汪信;[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5期
王建国,周忠,刘海峰,王建新;[J];日用化学工业;2004年04期
陈丽凤,吴可克,高德芳;[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顾宗濂;;[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7年02期
曹元华,黄述江;[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年05期
曾祥英;陈多宏;桂红艳;盛国英;傅家谟;;[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年03期
常薇;[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年06期
郭玲;[J];海南医学院学报;1995年Z1期
徐宝财,赵珞,梁云峰;[J];精细化工;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涛,熊丽,王奎,冯张露琳,黄小琴,王媛;[J];生物学教学;2005年07期
张彬;颜天;陈桃英;周名江;;[J];海洋与湖沼;2008年04期
;[J];浙江化工;1980年01期
樊志萍;[J];食品与药品;2005年07期
张亚旦;徐亚同;朱文杰;;[J];上海化工;2008年05期
陈南南;;[J];环境科学导刊;2008年06期
阮勇;;[J];山东纺织科技;2009年01期
任盛;程红兵;陈艳丽;谢红;赵良启;;[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5期
张华峰;;[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年03期
王胜;陈礼仪;刘科宇;谢永祥;;[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芳华;;[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黄芳华;王庆利;;[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年会21分会场论文汇编[C];2008年
屈艾;高宽场;;[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孙祖越;吴建辉;朱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雷晴;万屏;;[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陈建国;王茵;来伟旗;梅松;龚幼菊;;[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次营养资源与保健食品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王宏;沈英娃;卢玲;朱红梅;陈宏;修瑞琴;许永香;高世荣;;[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邬惠琼;罗运达;柴莲花;;[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屈艾;高宽场;;[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宋乃宁;李蕾;李海山;艾文超;谢文平;陈会明;;[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评论员 吴薇;[N];杭州日报;2006年
陶春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陈铮;[N];中国医药报;2009年
暨南大学医学院
赵国平?钱三旗
湖南中医药大学
何清湖;[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白毅;[N];中国医药报;2007年
颜海斌;[N];中国医药报;2001年
颜海斌;[N];医药经济报;2001年
本报记者  白毅;[N];中国医药报;2006年
杨秀伟;[N];中国医药报;2007年
孟琳升;[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美辨;[D];浙江大学;2010年
车瑞俊;[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陈柯;[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张丽龙;[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崔永;[D];浙江大学;2006年
尹连荣;[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王青秀;[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宋远志;[D];江苏大学;2007年
孙平华;[D];暨南大学;2010年
李卫华;[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慧敏;[D];五邑大学;2013年
马永鹏;[D];西南大学;2010年
陈钊;[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张丹;[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王昆;[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李卿;[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程晓洁;[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王凤婕;[D];武汉大学;2005年
晋艺聪;[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徐燕英;[D];苏州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氯化转化及毒性评价--《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氯化转化及毒性评价
【摘要】:二苯甲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效果较好、价格低廉的紫外防晒剂,在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类化合物经日常洗漱、游泳及废水排放等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介质中。有研究显示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有一定的内分泌干扰性和遗传毒性,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氯消毒作为水处理工艺的必要环节,其消毒过程中生成具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效应的消毒副产物,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选取了14种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采用多种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对其氯消毒前后毒性进行评价,揭示分子结构与毒性效应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该类化合物4-羟基二苯甲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氯化转化机制并对消毒副产物结构与毒性效应关系进行分析,为其他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由于环境水体多数呈中性偏碱性,本文选取pH=7.5的缓冲体系分别对14种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进行氯消毒处理,测试其消毒前后发光菌急性毒性、UMU遗传毒性与酵母双杂交内分泌干扰性变化。结果显示,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氯化消毒后UMU遗传毒性和酵母双杂交内分泌干扰效应无明显变化或不同程度的降低,发光菌急性毒性效应明显且消毒前后差异显著;除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氯化消毒后急性毒性升高外,其余13种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急性毒性都无明显变化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为更好揭示分子结构与毒性效应相关性规律,提出了急性毒性生成潜能(ATFP)这一参数,ATFP1,表明氯消毒后急性毒性升高,ATFP越大则消毒后毒性越强,2,4-二羟基以及3-羟基的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氯化消毒后急性毒性降低最明显。
2.以4-羟基二苯甲酮为目标化合物,研究了其在不同pH、不同氯剂量下的氯化转化行为及其产物毒性变化,检测到8个主要的反应产物,通过LC-MS和NMR等仪器确定了其中7个产物的结构;提出了不同pH下的反应路径,主要包括氯代反应、氧化(酯化)反应、酯的水解反应以及苯环的断裂;探讨了pH与氯剂量对反应的影响,pH影响反应类型,氯剂量则影响反应进度。氯消毒过程中发现有急性毒性升高的现象,对不同条件下生成产物结构与毒性效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氯代消毒副产物是导致急性毒性升高的原因,制备分离出二氯代产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模拟4-羟基二苯甲酮在实际水样进行氯消毒,检出了氯代产物,可以确定实际水样中目标化合物的氯消毒转化路径与超纯水体系中一致。
大部分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在氯消毒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转化率且消毒后的产物毒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羟基二苯甲酮氯消毒过程中会生成氯代消毒产物且其急性毒性相对母体化合物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应减少或避免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大量引入水环境介质中,对于含此类化合物的水体,氯消毒前需采取一定工艺手段将其去除或通过调节水样pH以及氯剂量以减少氯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本文对于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氯化消毒前后进行系统地毒性评价以及4-羟基二苯甲酮在氯化过程中的转化行为及毒性变化研究,可以为此类防晒剂在水处理的转化研究及其潜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其在废水氯化消毒处理工艺参数的选择及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X171.5【目录】:
摘要7-9Abstract9-11第一章 绪论11-21 1.1 研究背景11 1.2 紫外防晒剂简介11-14 1.3 氯化消毒类型及其潜在风险14-16
1.3.1 氯消毒14
1.3.2 二氧化氯消毒14-15
1.3.3 氯胺消毒15
1.3.4 氯化消毒的潜在风险15-16 1.4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及氯化转化研究现状16-19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19-21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1-32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21
2.1.1 药品及试剂21
2.1.2 仪器与设备21 2.2 毒性评价方法21-28
2.2.1 发光菌急性毒性实验21-23
2.2.2 UMU遗传毒性实验23-26
2.2.3 酵母双杂交内分泌干扰性实验26-28 2.3 产物分离与鉴定方法28-32
2.3.1 产物分离方法28-30
2.3.2 产物结构鉴定方法30-32第三章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氯消毒处理与毒性评价32-42 3.1 实验部分32-34
3.1.1 试剂准备32
3.1.2 氯化消毒处理32-33
3.1.3 转化率检测33-34
3.1.4 毒性测试34 3.2 结果与讨论34-41
3.2.1 发光菌急性毒性35-38
3.2.2 UMU遗传毒性38-40
3.2.3 酵母双杂交内分泌干扰性40-41 3.3 本章小结41-42第四章 4-羟基二苯甲酮氯化转化机制及毒性评价42-58 4.1 实验部分42-44
4.1.1 试剂准备42-43
4.1.2 氯化消毒处理43
4.1.3 分离与鉴定方法43-44
4.1.4 毒性测试44 4.2 结果与讨论44-56
4.2.1 产物分离与鉴定44-50
4.2.2 反应机理推导50-51
4.2.3 pH对氯化反应的影响51-52
4.2.4 氯剂量对氯化反应的影响52-53
4.2.5 氯消毒过程毒性变化特征53-54
4.2.6 环境意义54-56 4.3 本章小结56-58结论58-59参考文献59-65致谢65-66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君礼,李绍峰,崔崇威;[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胡建英,谢国红,相泽贵子;[J];环境化学;2002年03期
程水杰,胡建英;[J];环境化学;2004年01期
孙晓峰;高乃云;徐斌;汪雪姣;宁冉;刘隧庆;;[J];环境科学;2007年07期
张贵民;[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3年03期
徐良,步平;[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7年02期
刘秀晨,巴立菊,陈实,吴锋,王国庆;[J];沈阳化工;1998年03期
胡建英,杨敏;[J];净水技术;2001年03期
邹启光,关小红;[J];净水技术;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雷鸣,廖柏寒;[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杨颖;黄国兰;孙红文;;[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6期
赵翔,许兆义,张振宇,苏艺;[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黄敏毅;苏婷婷;于道平;董佳佳;;[J];动物学杂志;2009年04期
任仁,陈明,武少华,张淑芬,王桂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王燕春,刘启凯,赵庆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4期
尹彦秋,刘云;[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3期
姚超,张智宏,林西平,汪信;[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5期
王雪梅,侯晓薇,王永智;[J];日用化学工业;2005年03期
马杰;林维宣;;[J];日用化学工业;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冕;徐斌;夏圣骥;高乃云;李大鹏;田富箱;;[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赵长伟;杜嵩山;王涛;栾兆坤;贾智萍;;[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贾燕南;刘文朝;胡孟;邬晓梅;;[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郎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常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刘小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吴明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顾宁;[D];中北大学;2012年
林耀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蒋以元;[D];重庆大学;2004年
姚超;[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袁俊杰;[D];复旦大学;2006年
于淑娟;[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志恒;[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娜;[D];湘潭大学;2010年
刘金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李杏彬;[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史锦;[D];东华大学;2011年
杨燕燕;[D];东华大学;2011年
潘海楠;[D];吉林大学;2011年
张晓宇;[D];中北大学;2011年
吴林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吴秀珍;[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邵志良;[J];中国给水排水;1992年06期
王永仪,蒋展鹏,顾夏声;[J];中国给水排水;1996年05期
李海波,黄君礼,毛宁,李春兰,张景成,于敏;[J];中国给水排水;1997年06期
黄君礼,崔崇威;[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田颖,王晶日,黄丽萍;[J];环境保护科学;2000年04期
黄君礼,范启祥,寇广中,刘春光;[J];环境化学;1987年04期
黄君礼,王学凤,赵国华,李春兰,吕玉芬;[J];环境化学;1996年01期
黄君礼,李春兰,王学凤,李文戈,吕玉芬;[J];环境化学;1998年02期
邵兵,胡建英,杨敏;[J];环境化学;2001年06期
常红,胡建英,邵兵,徐烨,高建峰,董民强;[J];环境化学;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汉生;[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4年04期
孙宏,张泽,郭静,郭祥峰,林枫;[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苏瑾,李竹,张弘;[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蒋银燕;吴一微;张海丽;;[J];分析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袁伯俊,郭凤川;[J];日用化学工业;1990年05期
;[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1年06期
赵华君;;[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6年04期
刘莉莉;;[J];中国化妆品(行业版);2002年04期
刘莉莉;;[J];中国化妆品(行业版);2003年06期
;[J];中国化妆品(行业);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慧敏;李敏;魏东斌;杜宇国;;[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孟翠;杨曦;曲瑞娟;梁金燕;;[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杨海平;王丽英;陈昆;鞠梅;顾恒;;[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毕艳艳;李宝才;李鹏;李月梅;崔佳丽;何静;戴伟锋;梅展青;;[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张立;白乃彬;;[A];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周秀艳;孙洪雨;韩桂春;;[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连勇;徐培渝;;[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刘红颖;宋述辉;余明泽;周静;;[A];四川省营养学会96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杨体模;荣祖元;;[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李晓晶;廖沛球;张晓宇;魏来;吴亦洁;裴奉奎;;[A];第十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菲菲;[N];健康时报;2007年
应明春;[N];中国医药报;2004年
胡乃宏;[N];中国医药报;2007年
;[N];重庆商报;2000年
本报实习记者
李唯同;[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文馨;[N];大众科技报;2000年
刘国信;[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王艳坤;[N];保健时报;2006年
本报记者 杨朝晖;[N];科技日报;2005年
平津;[N];民营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家会;[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聂实践;[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胡会青;[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李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章亚男;[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魏元青;[D];江南大学;2005年
刘东;[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丁洪;[D];四川大学;2006年
袁华;[D];浙江大学;2007年
黄慧学;[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奇;[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孟翠;[D];南京大学;2011年
朱新萍;[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张艳;[D];吉林大学;2005年
董晶莹;[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师大亮;[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任天舒;[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陈晓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郑晓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周杜挺;[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蒽酮和苯酚哪个对人体毒性大?_百度知道
蒽酮和苯酚哪个对人体毒性大?
我有更好的答案
都有毒,都是醛类,苯酚
就是相对来说哪个更大一些?查到了一些苯酚的毒性资料,可是蒽酮的没有查到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蒽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氯化转化及毒性评价毒性,氯化,剂,紫外防晒剂,防晒霜,二苯甲酮,毒性转化,防晒剂,防晒剂的,二苯甲酮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氯化转化及毒性评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苯甲酮亚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