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用厄尔尼诺现象原因解析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厄尔尼诺现象由大气圈(东南信风减弱)影响到水圈(海水水温 各种洋流的活动- -+) 水圈影响到生物圈(浮游生物上泛少啦 鱼类大量死亡啦 海鸟也死翘翘了)这是今年的上海高考题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猜你感兴趣
&热门教学范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物质循环过程: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投影小结】 【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1、生产功能【学生思考】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植物、大气、土壤及水圈、岩石圈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学动】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承转】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投影】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转入平衡功能。2、平衡功能【学生活动】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投影/教师小结】 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印证结论。【承转】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学生讨论】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投影/教师小结】 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过程:水土流失。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学生活动】P89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教师小结】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 生物:水生―陆生;土壤:湿―干; 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教师小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学生讨论】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录像】1998年东北水灾。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教师小结】
2、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学生讨论】讨论p91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投影】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课堂总结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练习地理填充图册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作业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学习总结:
48小时热门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825
总量:5721742
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教版)
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教版)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全国
所属版本: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下载量:5058次
文档大小:4.06M
所属资料:无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2. “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 地理位置
B. 灌溉系统
C. 农业科技
D. 水力资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桃花源”世外桃源式的封闭环境与其位居深山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3. (2011·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 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答案:C 4. (2011·福建高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关系。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岩石溶蚀与侵蚀”等关键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明显不符合题干中岩石溶蚀与侵蚀,也更不可能是由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作用不可能造成岩石溶蚀,所以排除A、B、D选项。因此选C。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影响地表植被差异的因素有地形、海陆分布、气流运动状况等。R河径流量减少会影响河流下游土壤、生物、气候及其他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近几年高考中多以区域图、文字材料等为载体,结合某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中。下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  ) A. 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 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 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 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答案:C 2. 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 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 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开采矿产会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运动;工厂排放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气体是氟氯烃;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会减弱温室效应;动植物遗体形成煤炭、石油需要沉积作用,不需要变质作用和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没有变化;CO2浓度增加会导致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高纬度气温增加,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扩展。 3.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资源国,多年来,中国稀土的开采,付出的却是环境、资源的沉重代价。在江西赣州这个稀土资源的集中地,由于无序开采,乱采滥挖,植被破坏严重,加上技术落后,水污染严重。多年开采留下的是高达380亿的环境欠账,远超行业多年的利润。据此回答问题。 (1)分析江西稀土盲目开采对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影响。 (2)江西稀土盲目开采所产生的后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答案:(1)盲目开采导致山体破碎,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湖淤积;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径流季节变化加大,洪涝灾害多发;气候趋于干旱;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土壤贫瘠;水污染严重。 (2)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从土壤、水文、生物、气候、地形等地理要素进行分析。第(2)题,江西稀土盲目开采所产生的后果,实际上体现了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它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
经纶文化传媒集团www. 锁定高考·一轮总复习 新课标版 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情分析 2012年~ 2014年高考考点统计 命题规律及趋势分析
从近几年高考看,有关本章的题目多以图表形式提供相关地理信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预测今后高考命题趋势主要是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结合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利用模式图、区域气候图、区域地图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复习方法指导
本章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注意采用以下策略:
1. 抓住主干知识:理解一个原理,即整体性原理;掌握三个地域分异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明确一个关系,即自然带分布与气候分布的对应关系;辨析一种现象,即非地带性现象。
2. 要注意运用联系的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指导。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多联系初中学过的中国和世界的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区域整体性的认识。
3. 充分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指导学生平时复习时,要善于观察各种图表上的基本要素,掌握阅读图表的基本方法。善于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寻找答题的共性、规律与策略。 考纲解读 知识框架 第 1 讲 解读·重点知能 突破·考试技能 感悟·高考真谛 梳理·基础知识 梳理·基础知识
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1_______、□2________、地形等。 2.
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3_________、□4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6_________。 生物 土壤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相互联系 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1_______的能力,主要依赖于□2____________。 2.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3____________。 有机物 光合作用 稳定的能力 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1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2______________的演化。 2.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3________________→整个□4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 统一 其他各个要素 其他要素的改变 地理环境状态 知能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在于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这成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最基本表现。而这种物质、能量交换又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来实现的。下面就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作比较,如下表所示: 解读·重点知能 典例1: (2012·上海高考)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答题流程 参考答案
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典例2: (2014·新课标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 植株数量
B. 总生物量
C. 地上生物量
D. 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 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 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答题流程 点睛提示: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
1. 分别分析表格中不同年代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植株数量变化:与2009年相比,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提高;与2009年
相比,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未变,但是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实验期间的植被分布没有变化。
2.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表中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下降,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大幅上升,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3. 据表中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未变,地上生物量变化不大,但是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出现萎缩;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逐渐繁茂。
参考答案 (1)A
(3)D 突破·考试技能 技能归纳: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典例
(2013·新课标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答题流程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参考答案 技能解密
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对地理现象成因或影响进行分析时,一般要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等来组织答案)。具体如下:
1. 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是“一果多因”的形式,如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就是在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这一类问题要采用逐一分析的方法:
2. 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时,是“一因多果”的形式,这一类问题的影响形式又有两种情况。 (1)“一因并果”,即对各要素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是并列表现的。 (2)“一因串果”,即一种活动或现象对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影响存在因果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模式往往是混合运用的。比如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科罗拉多河开发导致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感悟·高考真谛
(2014·江苏高考)《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 1.
“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 山间峡谷
B. 山前平原
C. 山间盆地
D. 平缓高原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判读。根据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以及“土地平旷”等相关描述,判断“桃花源”是周高中低的山间盆地。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厄尔尼诺现象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