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上有哪些内海和陆间海

『世界有哪些海』相关搜索
(C) 列表网&琼ICP备号-12&琼公网安备08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分页:清一,你想要回这ID请发信!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Geography
标&&题: 世界地理课堂知识精解 |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Sep 30 13:46:28 2007), 站内 &&&&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   奇妙的海陆分布 &&   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个广阔无垠的壮观世界,它表面的总面积达到5.1亿千米2,其中海洋面积为3.61亿千米2,占全球总面积的70.8%,陆地面积为1.49亿千米2,占全球总面积的29.2%。 &&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39%。在北半球的中纬度,陆地面积广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9%。在南半球中纬度,陆地面积狭小。 &&   除南极大陆外,其他大陆具有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北美洲对南美洲,欧洲对非洲,亚洲对澳大利亚。在每对大陆之间多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陆间岛,地壳活动强烈。更令人叫绝的是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十分相似,如果把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拼合在一起,虽不能说完全做到天衣无缝,但其吻合程度也足以使人惊叹不已。 &&   海陆分布的特点并非偶然。它正吸引着科学家们去解开这一个个谜底。 &&   陆地——人类的家园 &&   地球表面未被水淹没的部分叫陆地,由大陆、岛屿、半岛和地峡几部分组成。它的平均海拔高度为875米。人们在陆地上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人类文明,建设美好的家园。 &&   大陆 &&   地球表面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块叫大陆。按照大陆的面积大小排序,依次是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 &&   除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之外,其他大陆的形状呈北部较宽,南部较窄的三角形。有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形成一道道向东突出的岛弧链,在其外围还环绕着一条条深邃的海沟。它们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 &&   岛屿 &&   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叫岛屿。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面积达217万千米2。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岛屿数量在两万个以上。全球岛屿总面积为970万千米2左右,大小几乎和我国面积相当,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 &&   从成因上讲,岛屿可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大陆岛是大陆的“本家”,多呈花彩链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外围。在地质构造上与附近大陆相连,只是由于地壳变动或海水上升,局部陆地被水包围而成岛屿。我国的台湾岛就是最典型的大陆岛。海洋岛按成因不同又可分为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由海底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堆积而形成的岛屿叫火山岛。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岛是典型的火山岛。塑造珊瑚岛的主力军是珊瑚虫。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海岛叫珊瑚岛。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浅海地区,以太平洋的浅海比较集中,如澳大利亚东北面的大堡礁。我国南海诸岛中的多数岛屿均为珊瑚岛。冲积岛则是由河流或波浪冲积而成的岛屿。我国长江口的崇明岛就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岛。 &&   岛屿与大陆的标准是相对的。通常人们把澳大利亚大陆定为最小的大陆,这样格陵兰岛就成了世界最大的岛屿。 &&   半岛 &&   伸入海洋或湖泊,一面连陆,其余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叫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亚洲的阿拉伯半岛,面积达300万千米2。 &&   地峡——大陆的桥梁 &&   位于两块大陆之间,两端连接大块陆地,两侧濒临海洋的特殊的狭窄陆地称地峡。例如南北美洲之间的巴拿马地峡,连接亚非大陆的苏伊士地峡,它们既是陆上桥梁,又是两大水域间的天然屏障。人们往往在地峡区开凿运河,沟通两侧的水域,如巴拿马运河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水上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交通地位。 &&   大洲——地球的七巧板 &&   大陆和它附近岛屿的总称为大洲。全球共划分成七个大洲。它们恰似美丽的七巧板,相互组合,巧妙搭配,共同组建了地球上的陆地。按其面积大小依次划分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   亚洲 &&   亚洲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一洲,与欧洲共同居住在亚欧大陆和附近边缘海的岛屿上。亚洲面积达4400万千米2,约占亚欧大陆的80%、地球表面积的8.7%、全球陆地面积的29.4%。亚洲南北所跨纬度超过90°(81°N~11°3′S),为世界各大洲中跨度最广的一洲;东西约跨全球经度的一半,11个时区。亚洲东西、南北各相距约8000千米。辽阔的地域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和栖息场所,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   欧洲 &&   欧洲位于亚欧大陆西部,面积约1000万千米2。它三面环水,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濒地中海和黑海。欧洲东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同亚洲分界;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西北隔格陵兰海峡、丹麦海峡与美洲相对。 &&   欧洲总面积虽不大,但多半岛和岛屿,海岸线长达37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一洲。沿线有许多伸入大陆的内海和海湾,对欧洲气候和海上交通有重要影响。 &&   欧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占全洲总面积的57%海拔超过500米以上的高地仅占17%。山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年轻而高峻,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古老而低缓。 &&   欧洲是白人的故乡,也是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这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但目前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低于其他大洲。 &&   非洲 &&   非洲大陆面积为3029万千米2。非洲轮廊完整、海岸平直,岛屿和海湾较少。非洲平均海拔600米以上,被称为高原大陆。大陆东部,断裂带发育,长达6000千米以上的东非大裂谷,恰以一道巨大的“伤疤”。深深地刻在非洲大陆上。在非洲北部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700多万千米2。在那里万顷黄沙、金浪翻卷,一眼望不到边,沙丘、砾岩戈壁为主要景观。然而,在这茫茫大漠的东部一条大河自南向北,奔腾而下,它就是世界最长的大河——尼罗河。它全长6600多千米。在干旱的沙漠里,尼罗河及两岸地区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 &&   非洲地跨南北半球,赤道横穿中部,大部分地区位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热带大陆之称。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是热带动物的天堂,有“天然动物园”之称。这里还是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咖啡、枣椰、剑麻、丁香等,漂洋过海,畅销全球。另外非洲还是世界的“原料宝库”,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第一位。富饶的非洲大陆是黑人的故乡,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   北美洲 &&   位于西半球的北部。它三面环水,北濒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西北和东北分别隔海峡与亚洲、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为邻。 &&   北美洲呈现南北纵贯的三大地形区,西部耸立着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它由数列大体平行的山脉组成,山间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就分布在这一地区。中部是南北贯通的大平原,著名的五大淡水湖群位于平原的中部,它们彼此连通,有美洲大陆“地中海”的美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东部是古老的高原和低山。 &&   北美洲是开发晚而发展快的大洲,其两个主要国家美国、加拿大均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里以白色人种为主,还有黑种人、黄种人和印第安人。 &&   南美洲 &&   总面积为1800万千米2,是北宽南窄的三角形大陆。它有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有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有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有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亚马孙河,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 &&   南美洲人种复杂,混血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和印第安人共同居住在这块大陆上。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培养出天然橡胶、可可、金鸡纳霜等热带经济作物。 &&   大洋洲 &&   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总面积897万千米2。它由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以及太平洋中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三大群岛,共1万多个岛屿组成。大洋洲位于亚洲与南极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上,具有重要的国际交通和战略地位。 &&   在大洋洲的大陆上,有许多特有的动植物品种,如袋鼠、袋熊、鸭嘴兽等。它们是这里较原始的动物品种。 &&   南极洲 &&   它位于地球最南端的神密大陆,直到19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它独居地球南端,四周被大洋包围,总面积为1400万千米2。它平均海拔2350米,成为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这里是冰雪世界。陆面覆盖着平均厚度达2000米厚的冰层,是世界上最大的固体淡水水库。南极地处高纬,接受太阳光热很少,即使是夏季,气温也在0°以下,绝对最低气温曾达-88℃,有“世界寒极”之称。南极不仅酷寒,而且风大,人称“世界风库”。南极大陆自然条件极差、环境恶劣,但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锰等。特有动物有企鹅、海豹、海狮、鲸和磷虾等。 &&   南极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固定居民的大陆。现在不少国家在那里建立考察站,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   海洋 &&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而连续的水域,可分为洋、海、海峡等,其平均深度为3795米。是海洋孕育了生命,也是海洋为人类和生物界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海洋中至少有200多万种海洋动植物。在部分海底还有石油、锰结核等矿产资源。目前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已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 &&   洋 &&   洋是海洋的主体,一般远离大陆,位于海洋中部。它面积广阔深度较大,盐度、水温受陆地的影响较小,比较稳定,有独自的洋流和潮汐系统。洋水多呈蓝色。地球上有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   太平洋 &&   它为世界第一大洋,南北长15800千米,东西宽19900千米,总面积达17968万千米2,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50%。太平洋不仅大,而且深,平均深度为4028米。因麦哲伦环球航海途经此地时风平浪静而得名。太平洋里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在浩瀚的大洋面上,点缀着2万多个繁星般的岛屿。 &&   大西洋 &&   大西洋略呈“S”型,面积只有太平洋的一半,平均深度只有3627米。在大西洋的的底部,有一条略呈“S”型的大西洋海岭,南北延伸长达15000多千米。海岭两侧分布着一连串的深海盆地,最深处在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9米。现在的大西洋虽不如太平洋浩瀚壮观,但它是个年轻的水域,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据考证,它正以每年2厘米~3厘米的速度在扩张。 &&   印度洋 &&   介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南极洲之间。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经线与大西洋为界;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的东经146°的经线与太平洋为界。它大部分处于热带,平均深度为3897米,平均水温17℃。印度洋北部有特殊的季风洋流,洋流流向冬、夏相反,冬季海水形成逆时针方向环流,夏季海水形成顺时针方向环流。 &&   印度洋上的飓风是世界闻名的。这种飓风也和台风一样是一种强热带风暴,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巨潮恶浪,酿成巨大的灾害。1970年11月3日的一次强飓风,就使30万人丧生,100万人无家可归。 &&   北冰洋 &&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是世界上最小、最浅的大洋,面积为1310万千米2,占海洋总面积的3.6%,平均水深1300米左右。 &&   北冰洋的平均水温只有-1.7℃,是个非常寒冷的海洋。洋面上有常年不化的冰层,厚度在2米~4米左右,北极点附近冰层可厚达30米。 &&   北冰洋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越过北冰洋的航空线,大大缩短了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的距离。北冰洋的海上航线,也大大缩短了东西之间的通航里程。但由于冬季严寒、气候恶劣,冰层厚、冰山多,因此航海只限于暖季,而且还要破冰船导航。 &&   海 &&   海洋本为“一家”,洋为主,海隶属于洋,一般在洋的边缘,靠近大陆,面积较小、深度不大,无独立的洋流系统。温度、盐度受陆地的影响大。海按其位置不同,又可分为边缘海、内海、陆间海等。 &&   边缘海濒临大陆,以岛屿或半岛与大洋分开叫边缘海,如中国东部的黄海、东海、南海。 &&   内海四周被陆地包围,仅有狭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叫内海,如中国的渤海,紧靠陆地,被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 &&   陆间海介于两三个大陆之间的海叫陆间海,如红海介于亚、非两大洲之间,地中海介于亚、非、欧三大洲之间。 &&   此外,海的类型还有外海、海湾、岛间海等。如阿拉伯海,既位于大陆边缘,又与印度洋有广阔联系,这样的海叫外海。而墨西哥湾是海伸入陆地中的一小部分,这样的区域叫海湾。被许多岛屿环绕的水域叫岛间海,如爪哇附近的弗洛勒斯海。 &&   海峡——海上走廊 &&   被夹在两块陆地之间,两端连接两大海域的狭窄通道叫海峡。海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较大的海峡有50多个。世界上最长的海峡是莫桑比克海峡,长达1670千米。因它既宽又深,可通巨轮,成为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通道。 &&   头戴两项“世界之最”桂冠的是位于南美大陆和南极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它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最深处达5 248米。同时它又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南北宽达9 704米,成为世界各地通向南极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人称东南亚的“十字路口”。英吉利海峡的日通行船只在5 000艘左右,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从霍尔木兹海峡开出的油轮,源源不断地将石油运往欧美各国,被人们称为“西方世界的生命线”。白令海峡则身兼多职,它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两大洲(亚洲和北美洲)、两个国家(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半岛(阿拉斯加半岛和楚克奇半岛)的分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也从白令海峡的中央通过。 &&   大陆架 &&   国际上规定:“大陆架是环绕大陆,以低潮水位到海底坡度急剧增大的深处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大陆架是大陆边缘在海面以下自然延续的平缓部分。一般坡度不超过2°,深度为0米~200米左右。世界各大洋,大陆架的宽度差别很大,在陆地为平原区的海岸其大陆架一般宽百余千米至上千千米,而在高原和山地海岸附近的大陆架宽度仅数千米,甚至缺失。全世界大陆架的平均宽度为78千米左右。大陆架海域水产资源丰富,大陆架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铝等矿产资源。大陆架为临海国家领土的自然延伸,其自然资源属沿海国家所有。 &&   大陆坡 &&   大陆坡是大陆架以外到深海海盆坡度陡急的过渡地带,平均深度为200米~3 000米左右。大陆坡上常有深切的峡谷。大陆架和大陆坡构成一个整体,构造上与大陆相联系,是大陆的延伸部分。大陆与大洋的真正分界位于大陆坡的底部。由于陆壳与洋壳的地质构造、岩层性质、坡度等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在结合部产生巨大的裂缝出现一系列的深海沟或叫深渊。那里地壳活动频繁,火山、地震时有发生。 &&   大洋底部 &&   大洋底部是大洋的主体部分。占海洋总面积的80%。洋底和陆地的表面相似,地形复杂、形态各异,大体可分为海底山脉、高原和盆地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早描述洋底面貌的人竟是一位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他叫格罗多特。 &&   海岭和海底山 &&   海岭又称大洋中脊。在四大洋中有彼此连通蜿蜒曲折庞大的海底山脊系统,全长达80 000多千米,像一条巨龙伏卧在海底,注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 &&   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在大洋中脊的顶部有一条巨大的开裂,岩浆从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岩石,构成新的洋壳。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   海底山是指在各大洋中比较孤立的锥形山峰或山峰群。只有那些高出海底不小于千米的山峰才称海底山。 &&   海底高原 &&   顶部平坦,四周陡峻的大片海底台地。太平洋中的海底高原面积十分广阔。在有些台地上分布着一些低丘和平顶山,形成波状起伏的海底地貌。 &&   海底盆地 &&   面积广大的大洋盆地又称“洋盆”、“洋床”。海盆是位于大陆坡以下,深度介于3 500米~6 000米之间的平缓区域。在各大洋中脊的两侧都有广阔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海盆。海盆底部平坦的部分称深水平原,占海洋底部的大部分。海洋盆地边缘一般是火山或地震多发区域。某些地质学家认为,这些区域地壳较薄,弧形岛屿和海盆是由于洋底从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并由于大陆边缘的压缩及海底褶皱而形成的。 &&   海沟 &&   是洋底狭窄、深邃的,往往呈弧形的区域。宽度一般长90千米~110千米,长度可达1000千米。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的地段,深度在6 000千米~10 000千米以上。海沟总面积约占海洋底面积的1.8%。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 034米。1951年英国挑战者Ⅱ号在太平洋关岛附近发现了它。 &&   大陆漂移说 &&   1912年由德国年轻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魏格纳以科学家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观察地图上海洋两侧的陆地轮廓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   以后他又通过考察、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岩相的相似性和连续性特征中,找到大西洋两岸陆地吻合的证据;进而推断早在三亿年前,地球上曾有一片广阔而连续的水域——“泛大洋”,其间包围着一块庞大的原始古陆——“泛大陆”。大约在2亿年前,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长期作用。这块联合古陆开始出现裂缝,并渐渐分离漂移。比重轻的硅铝层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海陆分布。 &&   在当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被人们视为荒谬的奇谈,他本人也遭到非难。为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他只身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不幸在50岁生日那天遇难。不过,值得告慰的是,魏格纳之后,人们陆续发现了一些大陆漂移的新证据,大陆漂移说逐渐被人们接受。 &&   大陆为什么会在硅镁层上漂移?人们带着种种疑问,继续进行着深入的研究。随着古地磁学的新发现及海洋科学的新进展,一个崭新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 &&   板块构造学说 &&   1968年法国人勒皮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岛弧、水平大断裂带等,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被称为板块。在大板块边缘还可以分割出一些小板块。全球共划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它们像六艘大船,漂浮在地幔的软流层上,随着软流层的运动而运动。一般说来,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的活动带。正是板块之间发生的碰撞与张裂,形成地球的基本面貌。在它们彼此碰撞与张裂的过程中,有些古老的岩层消失了,而新的岩层又在不断的诞生。板块的新生之处是大洋中脊,而板块的消亡之地则是海沟俯冲带。例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由于后者坚硬厚实,太平洋板块只得向欧亚板块的下部俯冲,俯冲的结果是太平洋板块的牵引力形成深邃的海沟,而抬升力则造出了岛弧或褶皱山系。正是这些力的积累与释放造成这一带多火山、地震。 &&   地形 &&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为地形。地表形态千奇百怪、高差悬殊。按照地表的水平形态,分为海、陆两大部分。按照高度和起伏特征,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形态。陆地表面的最高点海拔8848.13米(珠穆朗玛峰),最低点低于海平面达400米(死海)。陆地上的平原面积最广,占陆地总面积的1/3,高原仅次之。山地占陆地总面积的1/4。丘陵和盆地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世界陆地的总面积为14 952万千米2。 &&   山地 &&   山一般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部分组成。地球表面有许多蜿蜒起伏、巍峨奇丽的群山,海拔500米以上的为低山,1000米以上的为中山或高山。它们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较陡的坡势区别于丘陵。它们中有的孤峰耸立,有的群山沿着一定方向有序排列,脉胳分明形成山脉。在成因上相连的若干山脉称山系。各种山脉分布的地区总称为山地。山地与高原合起来称山区。山地一般具有地形起伏明显、相对高差大,山坡陡峻等特点。目前世界上主要高大山脉,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带。大体可以分为两支。一支是环绕太平洋两岸的南北向地带,主要有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洲及太平洋沿岸、边缘海外围岛屿上的山脉。另一支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带的山脉,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以及爪哇岛和苏门达腊等岛屿上的山脉。上述两大支山脉,山体多高峻巍峨,气势恢弘。世界上海拔4 000米~5 000米以上高峰多分布在这里。其中最高山峰为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13米,为全球最高顶点。而位于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贯,全长为1.5万千米为世界最长的山系。上述两大山地系统又是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带所在区域。目前95%的破坏性地震和绝大多数活火山都发生或分布在这两大地带。 &&   高原 &&   高原是在地质历史时期连续大面积的地壳抬升中形成的。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通常以高山或深谷与其他地形分开,即周围较陡峻。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起伏和缓,有的则奇峰峻岭贯穿,波状起伏明显。 &&   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的美誉。两千多万年以前,它从古地中海中陆续抬升,逐渐形成今日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 &&   平原 &&   平原的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势低平,边缘无崖壁。世界平原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3。根据成因可分为冲积平原和侵蚀平原两类。 &&   冲积平原多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一般地面平坦、面积广大。而侵蚀平原主要由海水、冰川等外力的不断剥蚀、切割而成。这种平原地面起伏较大。 &&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达560万千米2,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这里分布着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   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地面坦荡、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早期人类在这些地区开荒、播种,创造人类古老文明。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均诞生在大河附近的平原地区。 &&   盆地 &&   四周由高原或高山环绕,中间地势低平(有平原或丘陵分布)的地形称盆地。按成因盆地可分两类:一类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盆地,如我国新疆境内的吐鲁番盆地。另一类是由冰川、流水、劲风和岩溶侵蚀形成的侵蚀盆地。盆地的海拔高度相差很大,盆地的面积也大小不等。 &&   丘陵 &&   丘陵是陆地上起伏和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一般在200米~500米之间,孤立存在的称丘,群丘相连的称丘陵。丘陵一般都比较破碎、低矮,顶部浑圆,坡度和缓,没有明显的脉胳,多为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有的丘陵也分布在平原上和山间盆地中,如我国四川盆地中分布的紫色丘陵。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利用自然和改造过程中发明了“梯田”,在北方果田套种的梯田,把一座座丘陵装点得姹紫嫣红;在南方层层茶树,为一座座山丘披上绿色的盛装。 &&   褶皱 &&   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 &&   褶皱虽然改变了岩石的原始形态,但岩石并未丧失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大小,常常反映当时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褶皱构造是地壳中最广泛的构造形式之一,它几乎控制了地球上大中型地貌的基本形态,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   褶皱的基本形态分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接触关系看,背斜核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则相反,核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褶皱隆起的初期,往往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但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常常被侵蚀掉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则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保存下来成为山岭。这种现象被称为地形倒置,如北京西部的妙峰山、九龙山、百花山都是高达千米的向斜山。 &&   断层 &&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   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   是什么力量倒置岩层断裂错位呢?原来是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 &&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和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   地质作用 &&   地球上由于自然力的原因,引起地壳和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和地球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称地质作用。 &&   有些地质作用进行的很快、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等,可在瞬间发生,造成剧变。有的进行得极缓慢,不易被人察觉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又会使地表发生显著变化,如外力对岩层风化侵蚀等作用。 &&   内力作用 &&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   外力作用 &&   外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外部,促使地壳表层的物质成分、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因为有太阳辐射的光热能,动植物才能生长,才有风可吹,水才能流,冰川才能运动,海水才能掀起波浪等等。而正是上述运动引起地壳物质和岩石的侵蚀、搬运、堆积,进而重新组合成新的岩石。外力作用不断改造着原有的地表形态,它削低高山、填平洼地。外力的侵蚀作用和建设作用是同期进行的。不过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只有一种作用占优势。 &&   地质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地壳组成物质的变化和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从地质历史的全过程看,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力作用。 &&   地壳运动 &&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   火山 &&   火山是地球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沿地壳脆弱地带上涌,冲破地壳,喷出地表,并在地表堆积成特殊形态(多为锥形)的地质体形成火山。 &&   当火山爆发时,灼热的岩浆沿“地下通道”上涌并在地壳表层打开一个“缺口”,先喷出浓烈的气体和烟柱,然后大量的围岩碎块及熔岩物质也随之“飞”上天空。炽热的岩浆从缺口处涌出,并沿地势向下流动,逐渐冷凝,被抛上天空的围岩碎块也纷纷降落在缺口周围。 &&   许多书籍中都对火山喷发的情形做了详细的描述。例如在《黑龙江外传》中记述了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中两座火山喷发的情况。“墨尔根(今嫩江)东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块飞腾,声振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   火山喷发的强弱与熔岩性质有关,喷发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几小时,长的可达上千年。按火山活动情况可将火山分为三类: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曾有过喷发,但后来一直未见其活动,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 &&   火山喷发可在短期内给人类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然而火山喷发后,它能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许多种矿产资源,还能提供旅游资源。 &&   全球有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和洋脊火山带。 &&   地震 &&   地震指大地(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地震按主要成因可分为两种: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对人类的影响最大。这类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岩层脆弱的地方便会发生突然断裂和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颤动。 &&   地震波主要有两种传播形式: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通过能力强,所以当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这时位于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大地便开始前后左右摇晃,严重时造成房倒屋塌、土石崩落、公路变形。 &&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   某地区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其大小同震级、震中的距离有直接关系。此外还和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在距震中距离相同的地方有时烈度相差也很大。 &&   地震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地球上差不多每天都有地震,平均每年发生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5万次,7级以上的大震平均不到20次。 &&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   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   侵蚀作用 &&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   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在全世界约270 000千米的海岸线,海浪不断拍击岩石,可以产生38吨/米2的压力,一面把岩石“击”成碎屑,一面再以碎屑为工具加速破坏着岩石,在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桥、海蚀洞穴等奇特的海蚀地貌。 &&   此外,流水对岩石还有溶蚀作用。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   搬运作用 &&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称搬运作用。 &&   “飞沙走石”很生动地描绘出风的搬运过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非常强烈。而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的搬运作用很大。流水的搬运作用有时可以搬起成吨的巨石,行走很远的距离。流水搬运物质的力量与水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 &&   冰川具有很强的搬运能力。它搬运的物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从山坡滚落到冰川上的岩石碎屑,二是冰川底部刨蚀的产物,它们大小混杂,随冰川运动而被运载进移。当冰川融化时,碎屑物质在当地堆积下来形成冰碛物。 &&   因此碎屑物质的特点是多未经分选和磨圆,这是冰碛物不同于风力、流水等沉积物的特点。 &&   海洋搬运作用的发生主要在靠近海岸的浅海地区,但搬运的距离可达几千千米以上。 &&   沉积作用 &&   被外力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介质理化条件改变而产生有规律的停积过程为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 &&   在流水的的搬运途中,由于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比重等的差异,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当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造成宽广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尼罗河三角洲等。 &&   我国的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的杰作。强劲的西北风从遥远的蒙古高原搬来粒粒沙尘,经过上百万年形成深厚的黄土分布区。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99.222.55]
文章数:1&分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最大的陆间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