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付费1.2元,如果要锯成12段要付费()元。 2.一个底面三角形的周长公式是3.14分米的圆柱形玻璃杯内

朱传能 | 朱传能个人博客 | 第 2 页
一个十位数,最高为上是最小的质数,十万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万位上是最小的非零自然数,千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百位上是与他的倒数相等的数,其余各位上是没有倒数的数,这个数写作(&&&&&&&&&&&&&&&&)读作(&&&&&&&&&&&&&&&&&&&&&&&),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把他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2、8吨5千克=(&&&&)吨;2.8小时=(&&&&)分
已知a×b=c&如果c一定&a和b成(&)比例;如果a一定b和c成(&&&&)比例。
甲数的&3(1)是乙数的7(3),甲数的60%是乙数的(&&&&)。
a、b、&c&都是100以内的合数,并且a&、b、&c&中任意两数互质,那么a+b+c最大是(&&&&)&。
一次智力测验有10到判断题,每答对一道得3分,每答错一道扣2分,小红答完了10道题,只得20分,他答错了(&&&&)道题。
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后是219.0,这个两位小数最大等于(&&),最小等于(&&&&&)。
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的分子是3,把它化成假分数后,分子是43,这样的带分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一件商品打九折出售,可获利215元,如打八折出售,则要亏125元,这件商品的进价是(&&&)元,定价是(&&&&)元。
一个长方体,高减少一部分后,剩下的就为一棱长5厘米的正方形,同时体积减少200立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180米,宽6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300的图纸上,这个操场在纸上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把一个底面半径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要削去(&&&)立方厘米。
一个数的最大约数就是它的最小倍数。&&&&&&&&&&(&&&&)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14倍。&&&&&&&&&&&&&&&&(&&&&)
圆锥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一根同样粗细的木料,锯成4段要付锯板费1.2元,如果要锯成12段要付锯板费3.6元。&&&&&&&&&&&&&&&&&&&&&&&&&&&&(&&&&)
气象站要把七月份气温升高与降低的变化情况反映出来,应制成折线统计图。&&&&&&&&&&&&&&&&&&&&&&&&&&&&&&&&&&&&&(&&&&)
1、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11(6)米,第二段占全长的11(7),那么:(&&&&)
A&第一段长&&B&第二段长&&C&两段一样长&&D&不能确定
在5%的糖水中各加入5克糖,和5克水,结果糖水的含糖率(&&&&)
A&提高了&&B&降低了&&C&不变&&D&无法确定
x÷11(7)结果比x(&&&&)
A&大&&B&小&&C&不变&&D&无法确定
一种商品先提价10%,再降价10%&结果这种商品的价格比原来(&&&&&)
A&提高了&&B、降低了&&C&不变&&D&无法确定
解下列方程
2(1)(X+3(1))=10(3):14(1)&&&&&&&&&7(2)X–4(1)X=X-27&&&&&&&&
五、用递等式计算
9(35)×28(27)÷[4--(4(7)+6(5))]&&&&&&&&&117(4)×(23(2)-4(3))+1712(11)÷21(17)
&&&&&&&&&&&&&&&&&&&&&&&&&&&&&&&&&&&&&&&&&&&&&&&&&&&&&&&&&&&&&&&&&&&&&&&
六、简便运算
1485÷15×78&&&&&&&&78.3÷2.5+217÷25
1.25÷32(1)×0.25&&&&&&×32003×
七、列出综合算式或方程进行计算
某数与1/3的和的3倍等于21的2/7,求某数。
2、从5&+3/5里减去1/2除2.7的商所得的差,再乘3/5结果是多少?
看图列式计算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50平方厘米,求环形面积。
&&&&&&&&&&&&&&&&&&&&&&&&&&&&&&&&&&&&&&&&&&&&&&&&&&&&&&&&&&&
2、小明从家出发到书店,然后回家,请根据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回答:
、小明在书店呆了______分钟
、如果在去书店的途中不休息,那么小明_______时_______分
、小明从书店回家的速度是每小时行_____千米。
一辆车4天运粮食178吨,照这样的速度再运5天,一共可运粮食多少吨?(用比例方法解)
某工厂第一车间的人数比第二车间多20%,如果从第一车间调12人到第二车间,这时两个车间的人数比为9/13,原来这两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有一条铁路桥长1000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共用120秒,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80秒,这列火车的速度和长度分别是多少?
4、有A&&B两项工作甲单独完成A工作和B工作,都要6天,乙单独完成A工作,只要3天,而完成B工作,则要12天,如果两人合作完成这两项工作,请你帮他们作最合理的安排,使两人工作的时间最短,是多少天?
手工课上,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一张长1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板,请你用它做一只深是5厘米的长方形无盖纸盒,(粘结处及纸板厚度不计),容积越大越好,你该怎么做?(画图表示)。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教科书第85-86页例题,第86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
  教学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有余数的除法,对余数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根据360÷30=12,直接写出下面的商
  720÷60=
  180÷15=
  60÷5=
  让说出是怎样想的?
  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转化成简单的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探究如何使除法计算简便
  出示例题:篮球的单价是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师:怎样列出算式?
  师:观察算式900÷50,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商不变?
  教师小结学生的观点: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想使计算简便可以把它们同时除以一个数再计算。
  出示竖式后提问:你打算把900和50同时除以几能使笔算简便?
  师:你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了这个数,新的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什么?商变不变?(指别的同学)你是除以几的?(问3~4个同学,尽量问出有除以10的同学)
  请同学们用新的被除数除以除数,看看商是多少?
  (指名板演)
  师:这几个同学算出的商都是18,你们算出的商也是18吗?为什么大家的商都是一样的?
  师:现在咱们来比一比,这些方法中哪种看起来简便一些?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竖式上只要怎么办?
  教师在原先的竖式中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O。
  师:这样就是把900除以50转化成了90除以5,好算吗?谁来说计算过程,我把它写下来。
  师: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再用这种方法算一遍,并在第85页的横线上填一上得数。
   2、探究用商不变规律计算后余数的变化
谈话:现在如果篮球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你会算吗?
  师:(指学生板演的算式)你们能看出他是怎么使计算简便的吗?
  师(指着式中余下的“2”):想一想.余数应该是几?为什么?
  师:余数是20对不对呢?我们可以验算一下。这道题你会验算吗?如果你认为余数是2也可以验算一下。
  师:通过验算.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余数应该是20。
  讨论后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后,实际上是用90个十除以4个十,余下的“2”表示2个
  十,是20。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做好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
  提问:怎样算能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说算法,集体交流反馈。
  提问:像480÷20这样的题目过去你们也会口算,谁能说一说,现在的口算与过去的口算相比,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进步?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观察算式,找出题目中的错误之处。
  在小组里讨论错在哪里。
  提问:谁能说说这两题计算得对吗?不对,错在哪里?
  学生交流,分析错题原因,各自在书上改正,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改得对不对。
  提问:这两道题给你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直接写在书上。
  独立思考
  学生辨析、改正
  四、全课总结
   师: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六、教后反思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帕尔默在《把握对立的张力》一节中引用了里尔克的“关键在于体验一切”的观念,由此可以让我们来一窥时下流行的体验式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
体验是指个体通过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经历,获得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的一种活动和心理感受。体验式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体验应当贯穿于整个学习(成长)过程的始终,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体验式学习是运用辩证的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过程。我们就当领悟学习即适应,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个体全部功能的整合。体验式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体验不能被绕过,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事件。
学习的本意是促进人的成长,促进生命的变化,没有生命的亲自参与,不可能达到生命的变化。很多事情、很多书本知识离开学校后就会忘记,但是有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是那些最值得纪念的东西。
海德格尔认为:体验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考。人生离不开思考,体验式学习是借助于回放、重播别人的、自己的过往人生,强化对生命的探索与反思,以此保证我们今后的人生脚步更加坚实,更有力。
一般来说,知识是固化的,而体验是鲜活的,反映的生命的活力,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可以认为体验式学习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反动”,而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强调体验式学习是让教育回归人性。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到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特别是小学时期对某物的兴趣,如果不受客观因素的干扰、制约,往往可以转化将来从事某种专业和专业活动的兴趣。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的兴趣。& &
&&&&&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呢?& &&
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天天读书,可却还是缺乏读书的兴趣。读书兴趣不可能在读书活动外产生,但读书活动也未必产生兴趣。所以,如何培养读书活动中的兴趣,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  
第一:确认读书的目的& &
  只有认定了读书目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明确的目的,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在达到自己预期的成绩时,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一是根据阅读喜好,选择阅读材料。比如,有的同学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有的喜欢词句较优美的;有的喜欢景物描写的;有的喜欢人物描写的;有的喜欢哲理性强的。开始作课外自读时,你喜好什么就选择什么。当然首先必须是有益的书籍。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不能跟随大流、人云亦云。人家喜欢读的,不一定适合于你。如大家都说《三国演义》好看,但你可能对书中的文辞不感兴趣,如果硬着头皮看的话,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丧失兴趣,别人还会笑话你附庸风雅。这时你不如找本白话《三国》来看看,既了解了《三国演义》原著的内容,又增添了阅读古代长篇小说的兴趣,一举两得。一时不能读原著,决不能说明你笨。就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成年人,拿起《红楼梦》就睡觉的也是大有人在。& &
&&&&&&& 第二:读自己能读懂的书& &
&&&&&& 每次阅读时,事先不一定明白我为什么而读,但在读的过程中,文章的哪方面触动了我,或联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原理,这就是“得”,即此次读书的收获。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文章特点、大意了。& &
  读书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假如不了解所读之书的内容,读者与作者就无法进行思想沟通;再有价值的内容,也不会让读者产生兴趣。& &
  而且,书的难度要适中,太难的书读者读不懂就没有兴趣,太容易的书就会让人有老生常谈的感觉,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
  第三:把你的读书心得表现出来& &
注意阅读积累,采摘阅读“花朵”。没有积累的阅读是老熊掰棒子的作法,手中永远只有一个。当然,积累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书上作记号,写简短的批语、体会,或是把主要的内容用本子记下来。名人读书都是这样的,现在出版的毛泽东在阅读过的书籍上所作的记号和批注影印本,就是例证。这样做,就好像我们从百花丛中,把我们认为最爽心悦目的花采摘来插在花瓶里一样,这些“花朵”就成了我们欣赏、观察、比较的对象。这样做的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对“采摘”“花朵”有了经验,并进而有所研究,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就会渐渐提高,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将课堂的发言权尽量交给学生,课堂中学生发言的时间甚至超过教师,所以学生的倾听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更重要的是生生之间的倾听。
现象一:我们总是发觉课堂有时候变成一小部分同学的辩论会,而大多数同学都变成课堂的局外人,能克制自己的同学还能端正的做好,看看热闹,不能自控的孩子就会做小动作。这样的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就会造成两极分化严重。
现象二:有的孩子认为老师肯定会请举手的同学,所以在老师留有思考的时间就浪费了,当其他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根本不听何来思考何来交流。
想象三: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当一些能力弱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别人没有回答完,就急于打断,不听别人的方法,急于去展示自己的方法。
针对以上几种现象,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思考一番,感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教会学生倾听
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可操作、细化的要求——学会倾听要“五心”
一是要专心听老师讲课,还要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不想其他的事情
二是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是要细心,当别人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评价额发言,做到学生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四是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意见。
五是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用,相互促进。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教材上是用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但是,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第二课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科书P55~P56页的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第3~5题。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怎样用字母表示南.西.东等方向,初步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个位置。
2.让学生在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画图能力.计算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灯塔是船舶大海航行的重要导航标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在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中如何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12分)
1.出示教材中例2的平面图。
谈话:这是一幅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介绍:我们已经知道在平面图上常用表示方向北,另外还常用表示方向东,用表示方向南,用表示方向西。
提问:你能在平面图上指出东.西.南.北以及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方向吗?请你在平面图上指一指。
2.谈话:题目还告诉我们“灯塔北偏东40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一是告诉了清凉岛相对于灯塔的方向,二是告诉了灯塔到清凉岛的实际距离)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数据指出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先指给同桌看,然后指名在教学挂图上指一指。
3.谈话:怎样在平面图上准确地表示出清凉岛的位置呢?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班内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具体
(1)在平面图上确定北偏东400的方向。
根据“北偏东”的含义,以表示灯塔的点为顶点,正北方向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偏东400画出角的另一条边,并在图中标出角的度数。
(2)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出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根据“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千米”计算出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3)根据计算出的图上距离在所画射线上确定清凉岛的位置。
提醒:①&根据计算出的图上距离,找到清凉岛的位置。,用圆点表示,并在旁边标注“清凉岛”。
②&标注出实际距离,把射线多余的部分擦掉。
5.谈话:同桌互相说一说刚才指出清凉岛的大致位置与准确位置相差远不远。
三.组织练习
1.完成“试一试”。
(1)让学生尝试做题。
(2)组织展示.交流。
(3)提问:你是怎样确定南偏西300方向的?是怎样计算出灯塔到红枫岛的图上距离的?在图上表示红枫岛位置时你又是怎样做的?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内交流。并提问:你能完整地描述出熊猫馆和孔雀园的位
置吗?它们到猴山的距离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3)指名说一说在图中表示蛇馆位置的具体步骤。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1)谈话:这道题内容比较多,要仔细读题弄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提问:图中以机场所在地点为端点,向四周画了许多条射线,每相邻的两条射线的夹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每相邻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指着图说一说。
(2)提问:飞机在屏幕上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3)让学生各自在图上表示出飞机...的位置,再展示
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校正。
4.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1)让学生在图中指出各场所的大体位置。
(2)让学生按给出的条件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确定每个单位在平面图中的位置。
(3)在小组里互相检查.评议。
5.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1)学生独立做题。
(2)指名说一说1号.2号运动员落地的实际位置。
(3)同桌互相检查3号运动员落地的图上位置画得对不对。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哪些方面表现较好?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第一课时&&&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科书页的例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第题。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让学生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分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历路线。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的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架桥铺路
让学生各自解答下面两题,算后共同订正。
1.在比例尺为:的一幅地图上,甲城和乙城相距厘米,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2.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 & ,这幅图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学习用方向描述物体位置。
出示例的场景图。谈话: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请各小组把你们交流的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
估计学生可能说出:一艘轮船向正北方向航行,在它的东北方向有个灯塔,在它的西北方向有个灯塔。(教师板书:方向)
谈话:看看图,正北方向用哪个字母表示:谁还记得什么是东北,什么是西北吗?教师用手指出几个角度不同的东北方向逐个问学生:这是不是东北方向?
谈话:看来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只是大体的方向,都是一个范围,还不够准确。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还有一种说法,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可以引导学生看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着图谈话: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顺势在图的下方出示灯塔和灯塔,让学生说一说灯塔和灯塔在轮船的什么方向。
谈话:我们知道灯塔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北偏东这个方向像东北方向一样,还是个很大的区域,教师顺势在图上点出灯塔。
问:&灯塔和灯塔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它们不同在什么地方?(偏离的角度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角度)
让学生在图上量一量灯塔偏离正北的角度。()
谈话:我们现在可以说灯塔在轮船北偏东方向,关于方向的描述是不是准确了?对!这样描述的方向是唯一的,是准确的。
2.学习用距离表示物体位置。
谈话:是不是知道灯塔在北偏东方向就能把它具体的位置确定下来了呢?
在图上画出北偏东这条射线。
谈话:这条射线上的点都在北偏东方向,哪个点是灯塔的位置呢?还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追问:哪个小组讨论好了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距离)
①&现在老师给你条件(在图上标出比例尺),你能算出距离吗?
②&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指名板演。
③&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谈话:现在你能把灯塔具体的位置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说出灯塔在轮船北偏东方向千米处。指定多个学生说一说。
谈话:那你们说说看,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说清方向和距离。)
小结用方向(角度)和距离(长度)相结合,就能很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第题指名口答。
第题让学生先独立测算计算,一人板演,再组织交流。
提问:怎样准确地描述灯塔所在的位置?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灯塔在轮船北偏西方向千米处”。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填表,再集体交流。
()让学生完整地说出荷花池玉龙潭飞霞阁相对于林峰塔的方向和距离。
四.总结评价,释疑解难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还有什么疑问?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一、使孩子主动做功课你的孩子很听话,是一匹温顺的马儿,但人们常常这么说“能够把马带到河边去,却不能让马儿喝水”。的确,除非马儿很渴,不然,即使能够把它带到水边去,也不能让他主动喝水。  第一招,做作业的时间不宜过长。  第二招,放大孩子的优点。  第三招,学习不可操之过急。  第四招,让他把喜欢的女孩带回家 。  第五招,先让孩子玩个够  第六招,刺激她,使他全力以赴。  第七招,正话反说。  第八招,经常改变学习环境。  第九招,列一个功课计划表。  第十招,先让孩子做擅长的功课。  第十一招,让孩子自己抽签决定。  第十二招,别在孩子面前评判老师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未分类 分类。作者是 。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