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五代皇室没有琅琊王氏 王弘和陈郡谢氏名望高

中国真正的门第世家大族应该只有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最有名了吧_nd水吧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9贴子:
中国真正的门第世家大族应该只有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最有名了吧收藏
<div class="clearfix BAIDU_CLB_AD BAIDU_CLB_AD_pb" id="BAIDU_CLB_AD_">
琅琊诸葛氏
木有我提到的那两个有名。。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相关新闻:
原标题:皇室超女:明朝皇后是怎样海选出来的(图)明熹宗天启帝的懿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简析士族门第婚姻的形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士族也称门阀士族,是两晋南朝时期的特权阶层。历史上婚姻的门第观念,对士族婚姻有着很大影响。门阀政治的形成使士族享有高贵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在缔结婚姻的时候,门第成了衡量阶级和地位高低的指标,加之此时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繁,士族的婚姻往往实行门第婚。 中国论文网 /1/view-197150.htm  [关键词]两晋南朝 士族 门阀政治 门第婚   [中图分类号]K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159-03   两晋南朝的士族推崇门第婚,把门第作为结婚中首要考虑的条件,正如孙晓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婚娶重门第是婚姻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门第婚,是指男女双方按照各自所属门第相当(相等或近似)的原则而缔结起来的婚姻。据统计,两晋南北朝时的士族婚姻(不包括皇室婚)共216宗,其中士族与士族的通婚多达183宗,约占士族婚姻的84?7%,士族与庶族的婚姻33宗,占士族婚姻的15?3%;在士族间相互通婚的183宗婚姻中,大士族间的通婚105宗,约占士族婚姻的57?4%,大士族与一般士族的通婚54宗,占士族间互婚总数的29?5%,一般士族间的互婚有25宗,占士族间互婚总数的13?1%。士族和庶族的通婚东晋时只有3起,南朝时有12起,不是婚姻的主流。门第婚成为此时婚姻的主要形式有很多原因。?   一、历史上门第观念的影响是门第婚姻形成的社会因素?   古代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个宗法等级社会,奴隶社会是宗法等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也是宗法等级封建社会。历史上各时期的统治阶级都不遗余力地推行礼仪制度,其目的无非是让宗法等级制度不断深入人心,使人们时刻记住自己在社会中、在家族中、在官场上、在人群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不要做与身份不符之举。这种严格区别身份与等级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包括婚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宗法社会里,婚姻的目的和社会功能是“广家族”、“繁子孙”、“求内助”、“别男女”、“定人道”。所以,《礼记&#8226;婚义》曰:“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可见,婚姻的目的首先是为家族娶妇,其次才是为个人娶妻。   等级社会的婚姻不顾男女之间的感情,而考虑其他因素,如阶级、地位、经济等各种因素,从而形成了很多的限制和禁忌,有阶级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如“良贱不婚”、“官民不婚”、“士庶不婚”、“贫富不婚”;亲属关系方面的限制有“同姓不婚”、“宗亲不婚”、异母与异父兄弟姐妹不婚;习俗观念方面有属相相克不婚、生辰八字不合不婚等。这些禁忌与限制贯穿着一个原则,即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的等同性原则,也就是要求婚姻当事人双方门当户对。如《左传》记载,天子家族只能与诸侯国王室通婚,诸侯国王族的婚姻只能在不同姓的诸侯王族中缔结。不仅如此,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还有大小之分,小诸侯国一般不与大诸侯国婚配。如齐鲁通婚,秦晋世代交好即如此例。史载齐僖公欲嫁文姜于郑太子忽,郑以“齐大,非吾偶也”为辞,固不接受。这反映出当时的婚姻观念,婚配各依其类,等级之严,可以见之。   可以看到,阶级社会里婚姻的目的和功能要求婚姻按阶级和等级地位相当的原则进行。历史上的这种婚姻的门第观念和等级制度的特点作为一种社会习惯,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个部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积到社会人际关系和价值系统的深部,必然对后世的婚姻制度产生影响,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渊源。?   二、门阀政治的形成是门第婚姻形成的政治基础?   恩格斯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世家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这种对欧洲中世纪婚姻关系实质的揭示也同样适用于士族婚姻。门第婚作为两晋南朝时期特有的一种婚姻形态,是伴随门阀政治产生而产生的。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出现的世家大族。东汉后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中央集权迅速走向崩溃,国家的政治组织失去了控制,比较原始的带有氏族公社特征的血缘家族。不自觉地承担起了管理社会的组织职能,使地方大族势力崛起。此时,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大族的土地兼并,小农户纷纷破产,大族的庄园经济迅速兴盛。伴随田庄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在政治上通过察举选官和私家传授经书,形成了“累世经学、累世公卿”的局面。三国初年,曹魏和蜀汉虽然采取一些措施,打击豪强大族,但其政权基础仍是世家大族。如曹魏在抑制那些不为所用的豪强大族人物的同时,也笼络和提拔了一些世家大族和名士。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是依靠世家大族支持建立起来的,世家大族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司马氏代魏建晋,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才得以实现的,其中平阳贾充、河东裴秀、太原王沈是其代表,世家大族在灭魏建晋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西晋政权建立后,不得不采取措施,确认和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与他们共享胜利果实,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特权,地位法定化,门阀政治最终形成。所谓门阀政治,即“在法律上按门第、家庭系统的社会等级世袭特权”,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东晋政权是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政权建立后,必然给予士族们相应的回报。东晋刚建国就出现士族专政的情况,因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琅琊士族王导、王敦功劳最大,司马睿委以几乎东晋全境的军政大权,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门阀政治形成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士族。他们在政治上把持朝政,是最高的官僚;经济上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文化上由其子孙垄断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并由其构成官僚队伍后备梯队的主体。他们处于社会等级阶梯的顶层,享有高贵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高贵的门第既是士族的进身阶梯,又是士族炫耀的资本,士族的子孙为了不失去这样的优势,千方百计地维护它,并用一定的外表形式和生活习惯表现出来。一是标榜门第的高贵;二是不与庶族交往;三是实行严格的士族门第婚;四是利用谱牒来防止庶族的伪冒。这些措施中,实行门第婚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婚姻是一种社会现象,其血缘纽带的作用和寓于其中的文化象征意义,对门第的维护和巩固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当家族与家族缔结婚姻的时候,阶级和等级的条件就转化为门第条件,门第成了衡量阶级和等级的重要条件。士族特权阶层为了维护他们享有的世袭特权和崇高门第,必然在等贵贱的原则下,极力排斥和鄙视统治阶级中的庶族阶级,实行门第婚。?   三、矛盾复杂、斗争尖锐的环境是门第婚姻形成的现实条件?   两晋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期”。如永嘉变乱之后,“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各政权都面临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东晋时期,外有强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正在蓬勃兴起,总体的态势处于向南推进的过程中。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建立起政权,威胁东晋王朝的安危。东晋前期曾有祖逖和桓温等人组织的北伐,但是都没有成功。351年,氐族苻坚建立前秦政权,经过约30年,国力强盛,统一了北方。383年,前秦苻坚发8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企图统一全国,但因为轻敌和骄傲,大败于淝水。前秦政权就此瓦解,原来附属于前秦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摆脱前秦的控制,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国家,相互混战,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政权,它们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此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北方成为少数民族活动的舞台,他们彼此争战,也与南方政权展开战争,南方政权面临着生存上的威胁。   两晋南朝的内部也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矛盾。由于政权的建立都没有经历过农民战争的洗礼,并且政权更迭频繁,旧的制度在新王朝的残存较多,所以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士族与庶族之间,高门士族与一般士族之间,高门士族与皇族之间,侨姓士族与吴姓士族之间,门阀士族的旧门户与新门户之间,都存在着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   在这样矛盾重重的时期,婚姻是人们寻求保护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士族之间联姻后,一方面可以互相依靠,抵御外部的威胁。如东晋时,谯国的桓氏与琅琊的王氏通婚。当司马元显讨伐桓玄时,王氏进行救援,使桓氏幸免于难。后来王氏获罪,桓氏为其求情,并使其保存了性命。另一方面,士族之间横向互婚,纵向累代通婚,可以扩充势力,不断强大。如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累世通婚,互相提携,互相包庇,国家大量的权力长期保持在王、谢两大族内。而颍川荀氏在曹魏时声名显赫,西晋时也不弱,到东晋南朝时,则迅速衰落,婚姻就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门第观念使门第婚姻的形成具有必然性,它是门第婚姻形成的社会原因;门第政治的形成使门第婚姻的形成具有可能性,它是门第婚姻形成的政治原因;矛盾复杂、斗争尖锐的环境是门第婚姻形成的现实原因。这三个因素使门第婚姻成为当时婚姻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孙晓?中国婚姻小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93??   [2]易图强?试析两晋南朝士族门第婚姻形成的原因[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3)??   [3]李金河?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5:20??   [4]左传&#8226;桓公六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5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6]简修炜?论封建社会上半期地主阶级的统治阶层[J]?华东师范大学报,1984:83??   [7]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9]〔唐〕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收稿日期]日   ?[作者简介]蒋新红:保山学院副教授。杨文英:保山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中华好诗词初试试题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2页免费10页免费6页免费12页免费2页免费 3页免费40页2下载券4页免费23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7页免费32页免费4页免费81页免费4页1下载券
中华好诗词初试试题1|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陈郡袁氏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查看数: 710|
评论数: 2|
文章出处:河南文化网
/gqwh//content_80323.htm
& & 陈郡袁氏同汝南袁氏是袁氏的两大望族。袁姓首先在陈郡形成望族,但西汉时袁氏在正史中无传,只在野史和一些碑刻上有所反映。东汉时期,从陈郡分出的汝南袁氏在史籍上大放异彩,成为东汉著姓,这支袁姓的开基祖为从阳夏别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的袁安。汝南袁氏在东汉中后期显达,袁安曾任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等职,位高权重。袁安子袁敞,袁安孙袁汤,袁汤子袁逢、袁隗也都担任过三公的职务。这样,自袁安始,汝南袁氏四代人中先后有五人担任三公的职务,被称为“四世三公”,“四世三公”也成为汝南袁氏功绩与荣耀的代名词。当然,汝南袁氏家族中还有许多人担任太守、九卿、中郎将之类的职务,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记载,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姓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东汉末年,一度割据天下的袁绍、袁术落败后,汝南袁氏辉煌不再。陈郡袁氏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剧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成为东晋南朝重要政治支柱。
& &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一些袁姓人或为追随名主,或为避难他乡,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迁徙浪潮。晋代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东晋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随晋室南渡者有许多中原士族,其中也有袁姓士族。渡江后,所东晋、宋、齐、梁、陈,在朝中做官的袁氏,多因官居于江南各地。
& & 东晋南朝是门阀士族统治时期,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高门士族的领袖,其次便是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陈郡袁氏与谢氏、王氏、萧氏联姻,王、谢、袁、萧并称四大盛门。据《晋书》、《南史》等书记载,袁湛、袁豹兄弟二人的母亲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袁湛又娶谢安侄子、东晋名将谢玄之女为妻;袁湛的外甥,是陈郡谢绚;袁粲的母亲,是琅琊王氏、太尉长史王诞之女。因为这层关系,彼此相互提携,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政坛上发挥作用。袁宏本是一介平民,后得到安西将军、豫州刺史陈郡人谢尚的提携,进入仕途;袁湛、袁豹在仕途上的升迁,也得到陈郡谢氏的帮助。
& & 陈郡袁氏还与南朝皇室联姻。南朝宋文帝的皇后袁斋妫即是东晋太尉袁湛之女,南朝宋武陵内史袁觊的女儿嫁给齐武帝子竟陵王萧子良为妻。南朝梁时,袁昂任宰相时,仆射徐勉受武帝重用,势倾天下,在袁昂府中喝酒时,竟要袁昂出内眷随侍。见徐勉那张狂样子,袁昂不动声色地让家眷五六人出来应酬,并且故意装出一副很有歉意地说:“我家没有年轻漂亮的女子,这些老妇人都是我的妻妾。他们有的是王妃生母,有的是公主婆母,现供你使唤。”徐勉闻听此言,方才知袁昂尊贵,吓得慌忙向袁昂道歉。尽管南朝皇帝与陈郡袁氏之间有些矛盾,甚至发生激烈冲突,总的来说,双方合作大于对抗。陈郡袁氏是南朝皇帝依赖的重要政治力量,自袁湛在东晋末期出任太尉始,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先后在南朝担任宰相之职。
& &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袁氏自后汉、魏、晋至粱、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一十七人。”这其中主要是指陈郡袁氏。
第二,衍生了众多袁氏支系,促进了袁姓发展。
& & 陈郡袁氏有一支在东汉末年迁居南方。袁霸弟袁徽以儒术闻名于世,他曾在江汉末年的大战乱即将爆发前对堂兄袁涣表示:“兵革既兴,外患必众”,我要到偏僻的山海之间躲避以免除祸乱。袁徽后来果然举家迁居交州(治所在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后移治今广西梧州市、广东广州市)。在西晋末年渡江南下后,陈郡袁氏聚居在今江西宜春,并在此形成望族,袁州也田袁姓聚族而居得名。袁氏是东晋南朝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仕宦等原因,这支袁氏在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繁衍,并向福建、两广等地迁徙,称盛于江南。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太平寰宇记》、《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等载:豫州汝南郡七姓有袁氏,徐州彭城五姓有袁氏,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为袁氏。可见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南方的江苏徐州、江西宜春,袁姓也已形成望族。
& & 东晋末年,陈郡袁氏有一支北迁,在北魏政权中任职,定居于今河南洛阳。隋朝灭陈后,将原在陈朝任职的官员迁至京城,原在陈朝任尚书仆射的袁宪也在被迁之列,袁宪及其子孙相继任职于隋唐两朝,定居于今陕西西安。
& & 另据《元和姓纂》等典籍,陈郡袁氏还衍生出陈留(治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京兆(今陕四西安)、华阴(今属陕西)、河东(今山西太原)、河南(今河南洛阳)、濮阳(今属河南)、袁州宜春(今属江西)等。
第三,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贡献。
& & 陈郡袁氏文化底蕴丰厚。袁氏后代袁良,于西汉末年曾向孟喜学《易经》,精通《易经》,在西汉明帝时被举为明经博士,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的家学,袁氏子弟都得诵习《易经》。袁涣的曾孙袁瑰在东晋任国子祭酒(全国最高学府国子学的主管)等职。他曾上书朝廷,要求重视儒学,恢复因战乱而受到削弱的礼教,因此,受到晋成帝的重视,东晋从此开始重视儒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陈郡袁氏中袁涣、袁淮、袁质、袁乔、袁休明、袁豹、袁彦伯、袁宏、袁山松、袁淑、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都有文集传世。袁乔博学多识,才华出众,曾为《论浯》、《诗》作注:袁乔的孙子袁山松,年幼时即有才名,著有《后汉书》百篇。他喜好音乐,当时流传一首歌曲叫《行路难》,歌词颇为粗疏质野,经过他的修改、加工,使词、曲更为精练、凄婉。他每当酒酣耳热之际,便高歌此曲,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泪。人们把同时代的羊昙善唱歌、桓伊好唱挽歌、袁山松喜好《行路难》井称为“三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袁宏,他—生写下诗赋诔表等杂文三百余篇,其中著名的则是在任桓温府记室时创作的《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赞》。当时就有“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的赞誉,时人尊袁宏为一代文宗。袁宏还是著名历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他的史学著作中,除了久已散佚的《竹林名士传》之外,《后汉纪》是他留传至今的唯一精心史作。《后汉纪》与南朝宋时范晔所修《后汉书》,一书一纪,相得益彰,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作出了“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的结论。
第四,为后世树立一个清廉的榜样。
& & 北齐时期,政治黑暗,官吏争相贪赃枉法,而北齐项县人袁聿修(531—582)却卓尔不群,为官清政廉洁,被人赞誉为“清郎”。袁聿修在任信州刺史时,廉洁奉公,处事公允,深受一州百姓的拥护。齐后主武平初年,朝廷派御史分别巡行各州,考核各地官员政绩。与信州相邻的州都受到御史的弹劫,而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信州竟被视为“免检单位”。当他任职期满时,一州僧俗民众依依不舍,有的还带来酒肉告别,很多人准备远送。他离开信州后,以郑播宗为首的信州百姓七百余人曾向朝廷上书,请求为他刻功德碑,以彰其功,朝廷特意恩准。
& & 北魏、北齐时,位居要津者彼此都要相互联络、互相馈赠,袁聿修担任吏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是老相识,常戏称他为“清郎”。北齐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受命巡行各地,并考察各地官员优劣。路经兖州,时邢邵任刺史,两人话别后,邢邵派人送给袁聿修一匹白绸,袁聿修不但没有接受,还写信责备邢邵。邢邵很受感动,去信感叹道:“往日老弟被誉为清郎,而今位高权重,可称为清卿。”
第五,保持士大夫的气节,以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影响后世。
& &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世人为了保全性命,委曲求全,苟且偷生,那些士大夫也丧失了所谓的“名节”。而陈郡袁氏却恪守正义,不畏强权。
& & 东汉末年,陈郡人袁涣为避中原兵乱,流寓江、淮之间。先是投奔袁术,吕布在阜陵击败袁术后,袁涣被吕布拘留。吕布命令他写信辱骂刘备,遭到他的严辞拒绝。吕布三番五次地催逼,袁涣仍不答应。吕布大怒,手执兵器威胁道:“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写信辱骂刘备,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否则你就死于我的刀剑之下。”面对死亡的威胁,袁涣轻蔑地一笑:“我听说世上只有以德行使人感到羞辱,从未有谩骂而使人受辱的。假如刘备有君子风度,接到您的辱骂信后,会非常鄙视将军的如此行为;倘若他属小人之辈,也会像您那样,回敬一封辱骂您的信,那样招致耻辱的是我们而不是刘备。况且我以往曾侍奉刘备,他有恩于我,我不愿写信辱骂他。您让我写信骂他,就像我现在跟随将军,一旦离去,别人命我写信辱骂将军一样,很不合适。还望将军三思。”素来只逞匹夫之勇的吕布被袁涣的一番高论折服了,很惭愧地向他道歉,不再逼袁涣写信了。曹操剿灭吕布后,袁涣在曹操手下做事,提出了好多有益于世的计策、建议,都被采纳。袁涣有两点尤其使曹操看重:吕布败亡时,在吕布手下谋事的颍川大族陈群父子谒见曹操时,行跪拜大礼,而袁涣只长揖不拜;曹操赏赐部下车辆数乘,让他们随意掠取吕布军中物资,好多人都满载而归,唯独袁涣只取数百卷书和一些钱粮。
& & 袁宏在东晋时任大司马桓温记室(秘书),专管文书记录工作。他为人正直,虽然受到桓温礼遇,但他对桓温企图篡逆,严重威胁其他世族利益的行为极其不满。他见桓温作为晋皇室的女婿,却丝毫不顾及皇室利益,便非常鄙视桓温,虽为其部属,但更忠于晋朝。他在其著文和谈论中,对桓温多有冒犯,所以“荣任不至”。直到桓温死后,袁宏才由吏部郎出任东阳郡太守。袁宏在《东征赋》的结尾处,将西晋永嘉年间随琅琊王、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渡江的诸位名臣一一著录,并分别称赞其德行。由于袁宏在当时文坛声誉很高,他的《东征赋》一问世,人们争相传看。那些被袁宏列名的诸位名臣后代倍感无上光荣,未被登上的名臣之后觉得受到冷落,就有意找碴。桓温的父亲桓彝虽是渡江名臣之一,曾任宣城太守,在东晋初年平定苏峻之乱中为国死难,但袁宏在《东征赋》中故意不列桓彝之名。与袁宏同在桓府又与之友善的伏滔多次劝他把桓彝名字列上,袁宏却笑而不答,始终未改。桓温非常气愤,惮于袁宏是一代文宗,一直隐忍未发。桓温想让袁宏在赋中称颂其父,又不愿把此事张扬出去弄得人人皆知。有一次桓温率大司马府属吏游历青山时,& &质问袁宏:“你作《东征赋》,称赞了那么多先贤,我父亲为国尽忠,为何不见赞誉?”袁宏在此危险时刻,沉着应答,使桓温无计可施,只得放弃借机报复的打算。
& & 南朝宋太子左卫率袁淑虽然人书生气十足,常常受到别人的作弄,官运不畅,却很有气节。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劬行为多违反法度,受到刘义隆的责难,他害怕被废黜,与始兴王刘浚密谋后,决定弑文帝篡位。在行动之前,他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假作备受委屈的样子,痛哭流涕地说:“主上听信别人谗言,准备废黜并处置我。我自认为没有罪,不能受这些冤枉气。明晨我要发起武力行动,请你们全力协助,”袁淑劝他:“自古无子杀父的道理,& &请殿下三思而行。”刘劭对袁淑的不合作态度非常恼怒,恶狠狠地逼问:“我这次行动能成功吗?”袁淑正色回答:“肯定能成功,但您的这种行为必为天下人所不容,大祸会立即到来。为殿下考虑,应取消这次冒险行动。”刘劬知袁淑与自己不一心,便令人将他杀死建康(今南京市)奉化门外。
第六,忠心为国
& & 东晋南朝政权频繁更迭,这就使得那时的官吏和土大夫忠贞之念淡薄。只要政权更迭不影响他们的利益,他们就弃旧投新。陈郡袁氏在当时以“忠义”著称。《南史·袁湛传》作者这样赞誉陈郡袁氏:“夫义重于生,空传前诰,投躯徇生,罕遇其人。观夫宋、齐以还,袁门世蹈忠义,固知风霜之概、松筠其性乎。”
& & 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同褚渊、萧道成等四人共掌机密。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从中看出萧道成有篡位的野心,自以为身受明帝重托,不能让刘宋江山归于外姓,于是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升明元年(474),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攻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这种义重于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敬可悲。袁粲丝毫不为自己的行动后悔,他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 & 齐朝末年,宗室萧衍起兵襄阳,进攻建康,当时州郡望风皆降,唯独袁昂拒守吴兴。后萧衍写信给袁昂,喻以祸福,袁昂见齐大势已去,不忍心这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东业的吴兴遭到战争破坏,只得罢兵撒守。
& & 贞明三年(589),隋朝军队渡江南攻陈朝,打进建康城,焚烧宫城北掖门,护卫的兵士争相四散逃命,朝中大臣纷纷躲藏,唯有袁宪随侍陈后主。陈后主感叹道:“我住日也没有特别优待你,可是你却忠心耿耿。方今危急时刻见到你,使我常常体会‘岁寒而知松柏之凋也’此句话的内涵。而今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并不仅仅是我无德无行,也是江南士大夫道德沦丧所至。”
& & 陈郡袁氏的忠义之举受到后世称赞。唐太宗为晋王李治选择德行学识兼备之士作僚属时,特意征询中书侍郎岑文本:“梁、陈时期的名臣,有哪个可称道?他们还有子孙可以延用否?”岑文本向太宗奏道:“隋朝灭陈时,陈之文武百官四处逃窜,唯有袁宪随侍在陈后主身旁。王世充在洛阳将篡位时,隋朝大臣们纷纷献劝进表,而给事中袁承家(袁宪子)借口有病不在劝进表中署名,他们父子可谓忠烈之士。袁承家弟袁承序清贞高雅,继承了父兄传统,可堪大用。”于是太宗用袁承序为晋王侍读,加授弘文馆学士。
& & 总之,自汉末至唐朝,陈郡袁氏冠带相继,为后世留下许多值得回味,借鉴的东西。
作者:徐玉清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辑&&来源 :《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
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专家学者名单 姓&&名单&&位论&&著贾 斌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龙的传人”的老祖宗窦学田中国公安大学教授、姓氏学专家三皇伏羲及其他袁义达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姓氏专家中华民族之根——伏羲氏李先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伏羲画卦与中国古代数度思想之渊源杨英(女)中国社科院历史博士伏羲画卦与中国古代数度思想之渊源王大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姓氏学专家论六朝时期的陈郡谢氏家族杨福泉北京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杨杨国家图书馆编审怎样纪念伏羲、女娲何光岳湖南省社科院炎黄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伏羲姓氏考杨东晨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历史文化丰厚的周口地区孙周秦甘肃省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徐建华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硕士胡氏与周口王成四川筠连县地方志主任湖广填四川与舜裔在云贵川地区的分布
——以胡姓为例阎进修成都家谱公司经理填表式新家谱研究傅昌志四川省渠县人大常委会论姓氏族谱文化与寻根问祖袁玉骝山东省单县土地管理局伏羲氏对中华民族的五大贡献刘翔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副编审羲皇故都、万姓同根张振犁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文明此有源陈昌远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应给太昊伏羲氏一定历史地位李玉洁(女)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淮阳陈姓及其分支许永璋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论伏羲文化内涵及其研究意义安国楼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陈胡祖地与客家分支的认同张新斌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研究员伏羲与中国姓氏之源马世之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国故城与陈姓之源郑杰祥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关于伏羲氏的一些问题李立新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博士论伏羲与汉字起源程有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两晋南北朝时南迁的陈郡姓氏李绍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伏羲与太昊陵任崇岳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关于谢氏的几个问题耿瑞玲(女)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从民俗事像看“人祖崇拜”信仰陈建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伏羲时代的社会组织与文化成就略论李乔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东晋南朝陈郡殷氏研究曹桂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伏羲考石晓霆河南省博物院田姓的起源与发展徐玉清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辑陈氏袁氏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梁俊峰上蔡伏羲研究会会长上蔡白龟庙与伏羲文化张天兴周口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副教授万姓同根 源于周口华夏姓氏传承的轨迹张治光周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当今有多少人使用中华姓氏陈大明鹿邑县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论中华姓氏的凝聚作用与和合功能王剑周口师院副教授太昊伏羲考辩梁海香中国民俗学研究会河南分会会员、世界孔子研究会会员淮阳家族邻里杨复竣文化副研究员、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伏羲正姓氏徵徵
专家绘制出中国400个大姓的“姓氏地图”时间:&&
& & 新华网河南频道4月15日电&&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四百大姓》一书中,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研究员和中国文化促进会副主席、谱牒学专家邱家儒共同绘制出中国400个大姓的“姓氏地图”。
“书中的姓氏地图是一种频率图,也就是某姓氏人数在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示意图,在较长的时期内,中国人的姓氏地理分布变化不会太大。由于400个大姓约占我国总人口的97%,这也代表了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姓氏地图。”袁义达说。
中国每一个大姓都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每一个大姓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源头,在形成过程中带有浓郁的地方性,其分布和频率在400幅“姓氏地图”上一目了然。
根据《中国四百大姓》一书统计,河南是王、李、张、赵、马、郭、韩、曹、田、杜、魏、任、傅、范、石、贾、侯、秦、阎、段、史等姓氏的第一大省。山东是刘、孙、高、宋、董、于、姜、孟、邵、孔等姓氏的第一大省。广东是陈、黄、吴、林、郑、梁、谢、邓、冯、蔡、叶、苏、钟、廖、邱、江、黎、赖、温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四川是杨、何、罗、唐、袁、蒋、雷、文等姓氏的第一大省。湖南是周、曾、彭、萧、谭、尹、龙、贺、龚、向等姓氏的第一大省。江苏是徐、朱、丁、沈、姚、戴、夏、薛、顾、钱、严、汤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湖北是胡、余等姓氏的第一大省。安徽是潘、程、汪、方、陶等姓氏的第一大省。广西是陆、韦、覃、莫等姓氏的第一大省。浙江是金、毛等姓氏的第一大省。江西是邹、熊、万等姓氏第一大省。河北是白、郝、康等姓氏第一大省。台湾是洪姓第一大省。山西是武姓第一大省。
为更直观地反映中国姓氏人群的分布,袁义达和邱家儒还计划绘制中国姓氏分布的实际数据地图,即密度图,同时绘制401位以后的2000余种姓氏的历史和地理分布聚集点地图。此外,他们还计划以血缘文化为主线,以单一姓氏为基本,编写300种姓氏的《中华姓氏简史》系列丛书。
最新版“百家姓”顺序
按照人口多少,最新版“百家姓”顺序是:王,李,张,刘,陈,杨,黄,吴,赵,周,徐,孙,马,朱,胡,林,郭,何,高,罗,郑,梁,谢,宋,唐,许,邓,冯,韩,曹,曾,彭,萧,蔡,潘,田,董,袁(38),于,余,叶,蒋,杜,苏,魏,程,吕,丁,沈,任,姚,卢,傅,钟,姜,崔,谭,廖,范,汪,陆,金,石,戴,贾,韦,夏,邱,方,侯,邹,熊,孟,秦,白,江,阎,薛,尹,段,雷,黎,史,龙,陶,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赖,覃,洪,武,莫,孔。
本帖最后由 剑 于
09:59 编辑
汝南袁氏 卧雪扬风&&“四世三公”&&享誉世代
◆袁氏家谱文化群15:
(慈善基金会)
◆袁氏家谱文化群14:
(山西大槐树寻根)
◆袁氏家谱文化群13:
(湖广寻根群)
◆袁氏家谱文化群12:(江西袁氏宗亲会)
◆袁氏家谱文化群11:(湖广填川袁姓家)
◆袁氏家谱文化群10:(汝南袁氏宗亲馆)
◆袁氏家谱文化群9:(袁姓寻根问祖)
◆袁氏家谱文化群8:(分支修谱主编)
◆袁氏家谱文化群7:(论坛群组管理)
◆袁氏家谱文化群6:(采访活动策划)
◆袁氏家谱文化群5:3915621 (地区联谊牵头)
◆袁氏家谱文化群4:(资料收集整理)
◆袁氏家谱文化群3:(世系起源读史)
◆袁氏家谱文化群2:(字辈排行收录)
◆袁氏家谱文化群1:9547020 (家谱网站记者)
Copyright &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员袁资友:
QQ:, 944436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琅琊王氏 王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