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淀原理气浮和沉淀工艺有哪些特点

快速注册成为生意地用户
请输入密码
生意地会员登录
请输入密码
气浮―生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电镀废水研究
气浮―生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电镀废水研究
程梅粉,张小龙,胥丁文,马前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2)
表面处理网:[摘要]利用气浮―生化―混凝沉淀工艺对电镀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探讨了各工艺参数对CO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气浮处理在减轻后续接触氧化反应器的运行负荷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工艺的抗冲击能力。CO去除率随气浮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气浮时间为70min时,CO去除率17.5%。在生化处理阶段,当HRT=10h、O=4mg/L、pH=7和温度为30℃时,CO去除率55%。实验还研究了pH、PAM和聚铝浓度对混凝沉淀结果的影响,发现pH=9、PAM质量浓度为0.25mg/L、聚铝为2mg/L时,CO去除率11%。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经该工艺处理后的废水,总CO去除率67.6%,出水CO为80mg/L,达到国家新的排放标准(GB)。
[关键词]电镀废水;气浮;生化处理;混凝沉淀
[中图分类号]X7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1-04
电镀行业是当今全球三大污染工业之一,目前,我国每年排放电镀废水约4×109m3。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及无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会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严重的危害。目前电镀废水的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但这些方法大多都是针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无机物,废水中的有机物没有得到处理。而日趋严格的电镀污染物新的排放标准的提出,使电镀废水中的有机物越来越引起环境保护及业内人士的重视,其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在中水回用过程中对膜的污染,使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亟待解决。笔者通过实验在去除综合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基础上,尝试使用气浮―生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去除电镀废水中的有机物。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装置
(1)气浮系统。实验使用的气浮装置如图1所示,装置自制,容积为20L。漩涡式充气机进气量为15m3/h。
(2)接触氧化装置。研究中使用的接触氧化反应器装置如图2所示,接触氧化反应器有效容积为9L,其中挂4组填料,选取的填料为组合填料,由纤维束、塑料环片、套管和中心绳组成。接触氧化反应器有效水深为205mm。反应进水由水泵打入,出水由下部缝隙进入沉淀区,然后从出口排出,沉淀区有效容积为0.85L。
1.2工艺流程
总工艺流程如下:进水→气浮装置→接触氧化装置→混凝沉淀池→出水。
试验所用废水来自平湖某电镀厂,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已经被去除,废水CO247mg/L。试验所用污泥取自曲阳污水处理厂,质量浓度为35.0g/L,VSS/SS为0.93,污泥活性好。1.3实验过程
工厂废水首先进入气浮池,进行气浮试验。气浮出水直接进入接触氧化反应器,此段试验以序批式启动,向接触氧化反应器中通入7L废水,同时加入活性污泥2L。打开曝气机,保持O>2mg/L,进行挂膜试验。挂膜成功后进行连续操作试验,由水泵将废水打入接触氧化反应器中,进行生化处理。生化处理出水进入混凝池,加入混凝剂后,用搅拌器先快搅30s,然后慢搅3min,静止30min后测实验结果。
1.4分析方法
每天从出水口取两次样,于6000r/min速度下离心40min,取上清液按文献中的方法测CO。pH和O由WTW多功能参数仪Multi350i测量。
2?结果与讨论
2.1气浮处理
CO去除率与出水CO随气浮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随着气浮时间的增加,出水CO逐渐降低,开始10min处理速率最快,10~70minCO去除速率稳定,70min后CO基本停止降低,稳定在200mg/L左右;相应地,CO去除率随气浮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最大达到17.5%。这表明,电镀废水中含有的一些具有表面活性的有机污染物,在微气泡的表面张力作用下与气泡黏附,并随气泡浮出水面而被除去。气浮前处理取得一定的效果。
2.2生化处理
2.2.1水力停留时间对CO去除率的影响
生化处理的HRT对出水CO及CO去除率的影响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CO去除率随HRT的升高而先升高后平稳。当HRT在10~16h,CO去除率>55%趋于平稳,但HRT在8~10h时,CO去除率开始下降。当HRT继续减少时,CO去除率开始显著下降,并且在反应器中看到有泡沫产生,溶氧也有降低的趋势,反应体系有破坏的迹象。所以为了维持较高的CO去除率,HRT应保持在10h以上。2.2.2O对CO去除率的影响
O对CO去除率的影响见图5。
由图5可知,在O为4~8mg/L时,CO去除率几乎没有变化。在O为2~4mg/L时,CO的去除率下降,菌种的新陈代谢作用已有减缓,在O<2mg/L时,COCr去除率迅速降低,且出水中含有大量絮团状脱落菌团,接触氧化反应器内还出现大量泡沫。这表明:在O<4mg/L时,微生物的呼吸速率受到一些影响,在O<2mg/L时,微生物出现大量菌种死亡,因此O最好保持到4mg/L。
2.2.3温度和pH对CO去除率的影响
通过间隔时段取样测定,得CO去除率随pH变化情况,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当pH从5升至8,CO去除率先逐渐提高,然后趋于平稳。但是,随着pH的继续增加CO去除率又开始降低。因为过高或过低的pH对微生物生长繁殖不利,生化处理时,pH应控制在6~8。
温度变化对CO去除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见图7。
由图7可知,在5~15℃的低温条件下,CO的去除率很低,最高为26%,这主要是由于低温下生物活性低、不易繁殖,对有机质分解率不高所致。当温度在20~40℃时,微生物生长繁殖,CO去除率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CO去除率为42%~54%。30℃时,微生物的活性较高,其生长繁殖需消耗的有机物较多,促使CO去除率升高,这与在此温度下微生物产生量最高是一致的。温度超过45℃后,CO去除率下降,说明高温开始对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2.3混凝沉淀
PAM和聚铝的投加量及体系的pH直接影响混凝沉淀的结果好坏,为了确定混凝沉淀工艺的最佳参数,本部分试验选取PAM投加量、聚铝投加量和pH等3个因素,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见表1。
从因素显著性分析的R(极差)可知,CO去除率的各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pH、PAM投加浓度、聚铝投加浓度。其中pH的影响最大。进而确定最佳反应参数条件为:PAM投加质量浓度为0.25mg/L、聚铝的投加质量浓度为2mg/L、pH为9。
2.4气浮―生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的处理结果
在各工艺最佳处理条件下,即气浮处理70min;生化处理的HRT为10h、O=4mg/L、温度30℃、pH为6~8;混凝沉淀时投加PAM0.25mg/L、聚铝2mg/L及体系的pH=9时,各阶段出水CO及总CO去除率见表2。
(1)气浮效果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气浮70min时出水CO稳定在200mg/L,CO去除率达到17.5%。气浮可以除掉一些对微生物有毒和难降解的有机物,大大减轻了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
(2)生化处理时,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0h、O保持在4mg/L、温度在30℃、pH为6~8时,微生物的处理效果最好。
(3)混凝沉淀时,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PAM投加质量浓度0.25mg/L、聚铝投加质量浓度2mg/L,体系的pH为9。
(4)整套工艺的实验结果表明:总CO去除率达到67.6%,出水CO<80mg/L,达到国家新的排放标准(GB)。
注:本站所有信息来自于互联网,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生意地立场,如侵犯贵方权益可通过邮件反馈
【来源】慧聪表面处理网
已有0条评论
您可以输入150个字符
发布成功,请等待审核...
其他行业资讯
其他最新消息  【摘 要】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污染日益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将水资源回收在利用就成为我国水处理研究"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的常用工艺及其特点
2014年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污染日益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将水资源回收在利用就成为我国水处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中常用的工艺技术,并分析其工艺的主要特点,为今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论文网 /8/view-4891932.htm  【关键词】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特征   0.概述   据2012年中国环境公报显示,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423.7万吨,比上年下降3.05%;氨氮排放总量253.6万吨,比上年下降2.62%。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294万吨、城镇污水再生水日利用能力301万吨,315个造纸、印染企业新建化学氧化深度处理工艺和回用工程。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有限且人均水量偏低,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状况差异很大,是严重缺水的地区且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因此水资源的深度处理后综合再利用就成为我国当前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   1.污水深度处理工艺   污水深度处理(sewage depth processing)是指城市污水经一级、二级处理后,为了达到一定的回用水标准使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进一步水处理过程。针对污水的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可进一步采用三级处理或多级处理工艺。常用于去除水中的微量COD和BOD有机污染物质、SS、氮、磷高浓度营养物质及盐类。   1.1物理化学法   物理化学方法是通过机械截流、化学沉淀、化学氧化、离子交换等原理将污染物从水中去除。   ①机械截流。最简单的机械截流方法是过滤,单纯的过滤通常采用石英砂为滤料,对悬浮物及胶体有较好的去除,出水的浊度、SS通常较低,对COD及色度也有一定效果。   ②化学沉淀。混凝沉淀工艺是污水深度处理中最常用的工艺,我国大多数污水厂在深度处理工艺中均采用此方法。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药剂水解后与污染物相互作用,通过混凝过程形成大颗粒絮体,通过沉淀或气浮得到分离。混凝沉淀工艺经济、成熟,但处理效果受水质改变影响较大,且对水质要求较高时,该工艺则无法满足处理效果。   ③化学氧化。化学氧化是各种高级氧化技术的基础,它是使用化学氧化剂将污染物氧化成微毒、无害的物质或转化成易处理的形态。常用的化学氧化剂包括H2O2、O3、ClO2、K2MnO4、K2FeO4等。   ④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树脂已在不同领域广泛应用。离子交换法是利用树脂的特点将水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交换吸附在树脂上,达到对污染物的去除目的。   1.2生物方法   利用微生物自身可对有机物、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等物质进行分解吸收来产生能量及营养物质的特性,培养出某些特定的微生物,利用它们的这种特点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对水质净化的目的。生物处理法一般运行费用较低,生物培养驯化成熟后,通常无需人工强化,在其自身生长的过程中就可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去除,流程简单、易于管理。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大类。   1.3物理化学与生物组合方法   由于污水厂生物二级出水中有的污染物含量仍然很高、成分也比较复杂,因此在深度处理的过程中,无论是单独物化法,还是单独生物法都很难使出水达到国家回用水标准,一般单独工艺受冲击负荷能力差,有时为了使出水水质提高,成本甚至会增加几倍。组合工艺则不仅可充分利用各工艺自身的优点,而且能发挥不同工艺协同合作,达到处理目的,可节省运行成本。   混凝沉淀工艺与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组合,在混凝沉淀阶段可将SS、有机物去除一部分,减少了SS对曝气生物滤池的堵塞,提高反冲洗周期时间,减低滤池的负荷,增加滤池的工作效率,改善出水水质,并且由于两极屏障,混凝沉淀无需将污水直接处理达标,可减少混凝剂的投量节省药剂费用。氧化工艺与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组合,前阶段工艺利用氧化性强的氧化剂改善水质的结构,将不利于生物利用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有利于生物利用的小分子有机物,有助于加强下一阶段的生物处理,处理的效果和运行成本远优于两种工艺单独处理之和。   1.4曝气生物滤池技术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简称BAF)是第三代污水处理生物膜反应器,它充分发挥了生物代谢作用、物理过滤作用、生物膜和填料的物理吸附作用以及反应器内食物链的分级捕食作用,不仅具有生物膜技术优势,同时也起着有效的空间滤池作用。曝气生物滤池的基本原理是在一级强化的基础上,以颗粒状填料及其附着生长的生物膜为主要处理介质,充分发挥生物代谢作用、物理过滤作用、生物膜和填料的物理吸附作用以及反应器内食物链的分级捕食作用,实现污染物在同一单元反应器内的去除。   曝气生物滤池借鉴了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和深床过滤的设计原理,省去了二次沉淀设备。BAF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所示:①曝气生物滤池对进水悬浮物要求较高,最好控制在60mg/1以下,这样对曝气生物滤池前的处理工艺提出较高要求。②曝气生物滤池水头损失较大,由于停留时间短,硝化不充分,产泥量较大,污泥稳定性较差,进一步处理困难。③除磷效果一般,需加化学除磷。④缺少选择性能高、成本低的滤料,没有统一的滤料标准体系。   1.5电吸附技术   目前生产中对于污水的处理大量采用炭材料吸附来进行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和有色物质的脱除,应用的主要有活性炭,包括粒状活性炭和纤维状活性炭。尽管活性炭等在吸附去除水中和气流中的污染物应用方面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电吸附的优势为:①可吸附去除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②净化程度好,可用于处理稀溶液体系。③能耗小,操作成本低。因此电吸附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和水的深度净化、有机物的分离和回收、吸附剂的再生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1.6膜分离法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   膜分离法的主要特点是无相变,能耗低,装置规模根据处理量的要求可大可小,而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启动快,运行可靠性高,不污染环境,投资少,用途广等优点。在常温和低压下进行分离与浓缩,因而能耗低,从而使设备的运行费用低。设备体积小、结构简单,故投资费用低。膜分离过程只是简单的加压输送液体,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操作管理。   2.结语   城市污水资源化可以节约用水,提高水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平衡。将城市污水作为第二水源开发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是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据专家测算,城市污水回用比远距离引水更经济。对于企业,污水回用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还节约了排污费用。因此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后综合利用既有经济效益,又兼具社会效益,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是应该大力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倪玖欣.我国现阶段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及回用的意义[J].山西建筑,).   [2]顾国莲.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低成本运行措施的应用[J].大众科技,0).   [3]中国环境保护部.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Z].北京,2013,5.   [4]郑智勇.浅谈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混合、絮凝、沉淀工艺的选择[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混凝-气浮与混凝-沉淀法处理含油乳化废水的比较-环保
混凝-气浮与混凝-沉淀法处理含油乳化废水的比较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 7:51
机械加工行业中产生的含油乳化液废水呈现高浓度、乳化严重、成分复杂且波动大的特点[1,2],这给其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混凝法,混凝后的处理可以分为气浮法和沉淀法。实践生产中针对不同的废水可以分别采用混凝沉淀法和混凝气浮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某钢铁公司冷轧车间每年产生大量的高浓度含油乳化液废水,笔者采用聚氯化铝铁(PAFC)通过混凝气浮动态试验和混凝沉淀试验分别对该含油乳化废水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找到能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适宜破乳工艺。1试验1.1试验废水试验废水取自某钢铁公司冷轧车间。该油乳化废水主要含有2%~10%的美国葵克油乳化剂和少量氧化铁皮等杂质,pH值呈中性。主要成分见表1。表1试验废水成分Table 1 Components of experimental wastewater浊度/NTU含油量/mg·L-1COD/mg·L试验材料与仪器(1)药剂。聚氯化铝...&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混凝__--__逆流气浮工艺处理高藻水分析.pdf13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混凝沉淀与混凝气浮处理含铊微污染北江水的对比研究--《给水排水》2015年S1期
混凝沉淀与混凝气浮处理含铊微污染北江水的对比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采矿业的增加,铊(Tl)引起的水污染已经成为给水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含Tl微污染北江水为处理对象,在不改变常规运行参数(包括沉淀时间、pH等)前提下,对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两种工艺的效能进行了对比研究,重点考察两种工艺除Tl、除浊、除总有机碳(TOC)和除藻特点。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工艺的除Tl效率均随投药量的增加而提高。复合混凝剂PAC-PDM、AS-PDM除Tl效果优于PAC和AS。常规投药量范围内,沉淀除Tl和除浊效果优于气浮,但除藻效果较气浮略低。除Tl与除TOC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最佳投药范围一致。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对于含Tl微污染北江水而言,混凝除污最佳工艺为混凝沉淀,最优混凝剂及投药量分别为PAC-PDM和7mg/L。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TU991.22【正文快照】:
影响水源系统安全的各因素进行监测、预警、控制,特别风险值相对高的风险源,应优先控制,做好相应5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510632)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05)。0前言铊(Tl)是一种在我国分布较广的典型伴生元素,在有色金属的开采、冶炼等工艺环节,铊可通过废水、烟道尾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颖娟,陈永亨,王正辉;[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肖唐付,何立斌,陈敬安;[J];地球与环境;2004年01期
凌亮;周勤;蔡展航;黎海珊;;[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4期
李德先,高振敏,朱咏煊,郁云妹;[J];环境科学;2004年06期
任刚,崔福义,林涛,安全;[J];给水排水;2004年07期
马军,王静超,刘芳,鲁金凤;[J];给水排水;2004年09期
张天付,陈少红;[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年02期
樊伟;卞战强;田向红;陈晓东;丁震;张娟;;[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年05期
陈桂霞;胡承志;朱灵峰;童华卿;;[J];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张晓健;陈超;米子龙;王成坤;;[J];给水排水;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邵小翠;朴丰源;关怀;李小薇;徐蕾;横山和仁;;[J];癌变.畸变.突变;2010年02期
刘志宏;李鸿飞;李启厚;艾侃;刘智勇;周乐君;;[J];四川有色金属;2007年04期
黄婷;;[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邴永鑫;许振成;虢清伟;李杰;;[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赵志刚;吴德礼;马鲁铭;;[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6期
宋扬;汪晓军;麦均生;;[J];日用化学工业;2008年01期
何为,范中晓,霍彩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吴颖娟,谢文彪,陈永亨,常向阳,涂湘林;[J];地球化学;2005年06期
彭景权;肖唐付;李航;何立斌;孙嘉龙;宁增平;杨菲;;[J];地球与环境;2007年03期
沈冰;陈家彪;朱志敏;;[J];地球与环境;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裕;周涛发;胡恒宇;袁峰;张鑫;;[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李相伍;文永植;;[A];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刘肖;牟世芬;;[A];第11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鑫;[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李亚峰;[D];东北大学;2006年
尹艳娥;[D];同济大学;2007年
张朝辉;[D];复旦大学;2007年
孙晓明;[D];南开大学;2010年
王娜;[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温艳珍;[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吴西林;[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飞飞;[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周清平;[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于宙;[D];青岛大学;2011年
孟亚军;[D];四川大学;2004年
胡恒宇;[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刘敬勇;[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李都望;[D];南昌大学;2006年
王春梅;[D];贵州大学;2007年
王吉烈;[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杨长健;[D];中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淑琴;童仕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D.C;[J];中国地质;2010年03期
付瑞娟;薛文平;马春;成海亮;刘文伟;;[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张忠,张兴茂,张宝贵;[J];地球化学;1998年03期
王正辉,罗世昌,林朝惠,谢文彪,陈永亨;[J];地球化学;2000年03期
肖唐付,洪业汤,郑宝山,洪冰,Dan Boyle,Jayanta G[J];地球化学;2000年06期
谢文彪,陈穗玲,陈永亨;[J];地球化学;2001年05期
马振东,闭向阳,张凌,蒋敬业,向武,董勇,张丽春,乔胜英;[J];地球化学;2003年01期
李兆麟,郭洪中,王玉荣;[J];地球化学;1995年S1期
张海祥,王玉荣,梅厚钧;[J];地球化学;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尹卫红,宋向阳,张湛军,施东文,孙仲平;[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0年04期
蔺向阳;;[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4期
蒋兴锦,陈奇洲,程义勇,梁增辉,张洪儒,史美琴;[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4年06期
黄仕元,曾光明,张宇,陈伟青,董磊;[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纪桂霞,徐小军,蔡志明,陈玮婷;[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蒋海;安琳;欧芳;;[J];市政技术;2012年01期
谭奇林,粟其林;[J];水力发电;2005年01期
赵影;王乃益;;[J];中国卫生工程学;1993年02期
孙琳,苗群,刘志强;[J];水资源保护;2005年01期
沙昊雷;陈金媛;;[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威;刘鸿鹄;曹志立;;[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翟雅琴;张增光;;[A];2013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3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王连军;刘晓东;于文敦;孙秀云;樊明;;[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蒋文新;张巍;常启刚;张怀旭;付丽君;应维琪;;[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赵华章;王茜;杨宏伟;蒋展鹏;;[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陕;[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文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渊明;[D];天津大学;2012年
易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徐鹏;[D];南昌大学;2013年
刘尧兰;[D];南昌大学;2013年
穆荣;[D];天津大学;2005年
余保财;[D];南昌大学;2011年
周亮;[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李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申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袁增伟;[D];广东工业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混凝沉淀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