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可以进行哪些科学实验方法有哪些?

&& 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
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实施细则
一、实验室简介
依托于澳门科技大学的“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将跟踪国家月球与行星探测的发展计划,与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紧密合作,适时取得月球、各类行星的探测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在太空科学的相关领域争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年,实验室将紧密围绕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的需求,瞄准国际月球与行星科学发展前沿,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目前实验室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学术研究:
月球与行星的地形地貌、地质化学、物理过程、构造与演化;
行星大气与空间环境;
巨行星与系外行星;
太阳系小天体。
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实验室通过开放课题的实施,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促进学科交叉和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利用实验室开放经费延伸实验室的研究力量,探索新的研究内容,打造实验室的学术特色。
二、开放课题资助范围与原则
申请人可申请符合本实验室上述四个研究方向及其相关内容的研究课题。
国内外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的研究人员均可依据实验室研究方向申请开放课题经费,特别鼓励从事与行星科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申请。
开放课题申请者不得是本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但至少1名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必须作为合作者,共同开展合作研究。
开放课题经费资助的期限一般为2年(从批准后下一年度的1月1日起开始),不能按期结题的课题,最多可申请延期1年,每项研究课题资助额约为5-15 万澳门元。
开放课题结题时要求至少完成一篇SCI期刊论文,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应注为第一作者(可以不是申请人本人)的第二工作单位,并在致谢中明示本实验室开放课题经费的支持。
三、开放课题经费申请程式
《开放课题申请书》电子版可以在实验室主页(请按)下载。
申请受理时间一般截止到每年9月30日,具体按照课题申请通知要求而定。
申请者填好《开放课题经费申请书》一式三份,邮寄到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同时将申请书电子版发送到此邮箱:。
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可直接申请,其他科技人员申请需一名高级职称科技人员推荐。申请书需经申请者所在单位同意并盖章。
《开放课题经费申请书》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专家或相关专家进行通讯评审,根据评审结果,按照择优资助原则,由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实验室主任确定资助课题和资助额度。
申请结果于每年12月31日前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开放课题申请书》不再退回,请申请者自留底稿。
四、开放课题经费使用与管理
经费申请书需分项列出经费使用办法,内容需符合研究目标,并遵从澳门科技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经费管理制度的规定。
申请者接到开放课题经费资助批准通知后,两星期内需寄回接受回执,并签订“开放课题项目合同书”。实验室会按照合同书的条款把批出的经费直接发放至开放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该单位应立时发回全数正式收据,并盖章签收。
开放课题的经费使用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管理,原则上应与申请书上所列的经费使用分项成比例。
开放课题结题后,结余经费由实验室收回,作为下一年度开放课题经费。
五、科研工作及成果的管理与评价
凡由实验室经费资助的课题,研究成果应依据相应的贡献大小署名,原则上作者应包括重点实验室相应的合作研究人员,重点实验室作为第一作者的第二单位署名如下:
中文: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English: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Laboratory, MUST — Partner Laboratory of Key Laboratory of Lunar and Deep Space Exploration, CAS并在致谢部分注明论文得到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开放课题(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资助编号:039/2013/A2)资助,英文:supported by opening fund of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Laboratory, MUST — Partner Laboratory of Key Laboratory of Lunar and Deep Space Exploration, CAS (Macau FDCT grant No. 039/2013/A2)。
结题时要向重点实验室提交如下资料:
a. 开放课题实施第一年12月31日前上交《开放课题年度总结报告》(请按),第二年12月31日前上交《开放课题结题报告》(请按)(或申请延期报告)。
b. 科研成果(署名重点实验室的论文、专著、专利等)的影印本和电子版。
c. 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必要时可要求申请人作开放课题成果介绍及演示。
实验室将对各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对于完成情况优秀的开放课题,在后续申请中可予以优先考虑。
实验室有权检查课题进展及执行情况,发现课题进展缓慢或停滞时,可根据情况调整、暂时中止或取消经费资助。
学院办公室:澳门氹仔伟龙马路澳门科技大学A座四楼408室
学士学位课程:电话: (+853) 电邮: 传真: (+853)
研究生课程:电邮: 传真: (+853)
工商管理硕士、公共行政管理硕士电话: (+853)
金融硕士电話: (+853)
管理硕士电话: (+853)
工商管理博士、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硕士、商业分析学硕士电话: (+853)
会计硕士、慈善及公益管理硕士电话: (+853)在月球上可以进行哪些科学实验?所有的!我要具体的,像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越多越好
可以进行和微重力、高辐射、无大气相关的试验.例如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的阻力,不论多重的物体,都是同时落地.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就做个这个试验.羽毛和锤子同时落在月面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只要不是和空气有关的都能做,因为月球和地球的差别就只是没有空气。当然温度问题可以加热来解决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还有电学类研究
扫描下载二维码月球上能进行中微子实验吗?
已有 1063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月球上能进行中微子实验吗?鲍海飞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有关中微子方面的发现,即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虽然从年开始(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微子),历时多年,人们对中微子的许多特性尚不十分清楚。现在掌握的中微子基本性质是,它是一种轻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不带电,自旋为,质量非常轻(有的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中微子体积非常小,可自由穿越地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中微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具有最强的穿透力,故而仪器很难探测得到。在亿个中微子中只有一个会与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中微子的检测非常困难。年,日本超级神冈()实验以确凿的证据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现象。据知,大多数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过程都伴随着中微子的产生,例如核反应堆发电、太阳发光、天然放射性(即b衰变)、超新星爆发、宇宙射线、粒子加速器等。宇宙中存在着大量宇宙大爆炸时期产生的中微子。地球附近的中微子大多数来源于太阳的核反应。事实上,每秒钟每平方厘米有亿个太阳中微子穿过地球。由此可以想象,宇宙间有多少‘丢失’的质量!虽然这个数目及其巨大,但由于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微弱,只能以几率事件‘守株待兔’被动的方式进行观察,无疑这比盲人摸象还难。为了在实验上观察中微子,就需要在地球上建立大型的探测装置仪器。如,利用神冈町地下一公里深处废弃的锌矿坑,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装有万吨水的水池,周围放置了万个光电倍增管探测器。当中微子通过这个水槽时,与水中氢原子核发生撞击的几率相当高,碰撞时产生的光子能够被周围的光电倍增管捕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在观察太阳辐射的中微子,以及其它星系爆炸产生的中微子时,总要受到大气层的影响。宇宙射线在通过大气时总要产生新的辐射过程,有产生、吸收和衰减等过程,这就对确定中微子的产生和来源带来了复杂性,影响结果分析。基于此,作为一个感兴趣的外行,提出一个新的设想,即能否在月球上以某种形式进行中微子‘虚拟’实验,虽然在地球上的检测实验已经相当难了。考虑在月球上进行中微子观测,理由如下:第一,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大气层,这样可以避免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中微子的干扰等。第二,月球被认为是一个‘死’了的星球,是一个内部没有活力、没有动力的星球(但会存在放射性物质)。因此,是否能够直接把月球作为一个‘类冰体’来考虑。这样就可以避免来自月球内部的一些辐射干扰。而地球内部却是一个一直在‘燃烧’着的大火球,内部辐射干扰就很大。第三,月球上人为活动造成的影响很小。比如我们地球的大气层中就有很多残留的核物质粒子。在月球上可以进行的实验如下:第一可以直接考察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辐射。包括其真正的来源和数目,包括其中黑子的活动等。第二,可以考察其它星体、超新星之类星体的辐射。第三可以分别测试月球迎着太阳直接辐照面,以及月球背面的中微子辐照差异,来考察月球对中微子的影响,量度月球对中微子的吸收,以此也可以开展月球性质的研究。包括月球的起源、内部的构成以及是否存在其它辐射问题。并与地球上测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但在月球上如何建造大型检测装置是个大问题,因为我们无法在月球上制造巨大的检测装置。这里有两个方案,第一,就地钻探取材。能否针对月球的地质地貌构造特点,就地取材,进行钻探埋置实验。比如类似年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在南极冰原以下米深处安装辐射探测器,以观测来自宇宙射线中的中微子。其中,冰不产生自然辐射,不会对探测效果产生影响。此外,把探测器埋到深处,是为了过滤掉宇宙中除了中微子之外的其他辐射。第二,我们是否还没有找到更简洁更有效的方法来检测中微子?如果有一种介质能够具有很高的中微子吸收响应,那么就需要火箭携带很少的介质运送到月球上开展实验了。这样,通过相对简易的‘云室’检测方法,放置固定的‘液体’漕,就可以在月球表面进行探测。粒子物理界的大师和内行人笑了,这是痴心妄想。中微子可以任意穿越,不受任何限制,在地球上就足够了。是啊,又如何在外太空构建一个体积硕大的一立方公里的‘冰立方’来检测中微子?!慢点,是否可以在利用空间站来开展相关的实验!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是否永远不能在外太空进行中微子的检测实验?是否也没有没要在外太空进行此类实验?理想很动感,希望很渺茫。外行凑热闹,内行很焦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鲍海飞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7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小学科学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实验有哪几种?
亚娜wan342
1用泥2用面粉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我国建成“月宫一号”:人和植物可封闭共存|植物|实验|月球_科学探索_新浪科技_新浪网
我国建成“月宫一号”:人和植物可封闭共存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原理图。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原理图。
  上月球种菜?
  密闭循环基地“月宫一号”明年亮相,但月球真实环境仍难模拟
  嫦娥三号探测器探访月球,“嫦娥”和“玉兔”在“月宫”中互拍,人类什么时候也可以在月球上长期生存?鲜为人知的是,我国地面隐藏着一个刚建成的“月宫一号”,正在为此做着超前准备。
  “因为月球高辐射和微重力的环境在地球上极难模拟,目前地面实验只是在做生命保障系统的封闭性物质循环实验上完善。”负责人刘红教授介绍,为满足实验人员生命需要,密闭的“月宫一号”中种植粮食、水果和蔬菜。
  美国宇航局近日传出2015年“带植物去月球”的计划,而我国在近20年的研究中,已经完成了人和植物封闭共存的部分自给自足小型实验,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甜椒、胡萝卜、西红柿、芫荽等十余种蔬菜粮食也已经通过了模拟环境的考验,等待着到月球生长的那天。
  负责人刘红透露,在宽阔的“月宫一号”,不仅种有蔬菜,还将有粮食和水果,满足实验人员的全部气体、水和食物的需要。
  生保系统核心:植物
  “我们小时候,觉得人登上月球是不可想象的梦,可现在我国也能轻松实现,很难说有一天,人类不会把植物种上月球。”刘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空间生命科学与生命保障技术中心主任,她对自己的研究很乐观。她多次实验的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就是要解决土生土长的地球人,登上太空后吃什么,呼吸什么,能生存多久的难题。
  如何支持人类在太空长期健康生活,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科学家的共识是必须依靠一套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国内也称之为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CELSS)。
  这套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可以被通俗地解释为,在月球或火星等太空环境中,将有限资源进行反复处理与再生,从而源源不断地生产食物、氧气和水,确保为航天员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因为航天时从地面向空间补给物资十分昂贵,在美国每千克花费1万-10万美元,而到月球和火星的长期空间飞行,几乎不可能再补给。
  在科学家基于空间环境特点,人工设计建造的密闭微生态循环系统中,绿色植物,尤其是蔬菜,承担了主要节点的重任。
  光合作用下,绿色植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又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变废为宝”,植物还是水净化的功臣,根系吸收和叶片蒸腾参与系统的水循环。微生物则担负着下游的收尾工作,降解植物不可食用部分、乘员排泄物和生活废水等,使他们再生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料,为动物提供部分食品,使食物再生循环。
  早在20世纪60年代,载人航天开启之前,俄、美等国就在考虑人类未来在外太空长期驻留的生命保障问题。建立由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以及其他构成的物质流不断循环更新的闭路生态系统,是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但最初开展的封闭的BLSS设计和空间应用研究,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美国的实验中,绿色植物都是缺席者。
  担此重任的是单细胞藻类,但俄罗斯科学家后来发现,尽管藻类放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但吃起来却口感差,营养单一。如何建立包含粮食蔬菜等高等植物的“太空农场”成了俄美科学家的研究重点。
  高辐射和微重力极难模拟
  但如何让绿色植物在残酷的月球环境里生长,忍受从零下175摄氏度到零上120摄氏度巨大温差,忍受长达十几天的漫漫黑夜,以及微重力等环境?
  这些即将承担大任的植物,需要满足一系列在狭小、密闭、微重力、超真空、强辐射的空间环境生存特点,还要能发挥食物生产、大气再生与净化、水分再生与净化和废物处理与再生等一种或几种作用。
  植物是整个生保系统的核心部分,筛选的植物合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试验的成败。
  那些体积小、培养技术简单、易于繁殖和移植,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可食部分比值高,抗病和抗逆性强的植物优先被挑选,科学家还注意到,主要作为食物的它们,要符合人们的饮食文化习惯,并能满足食谱的多样化,还要具备一些本国特点。
  微生物领域的金针菇、平菇、酵母菌,藻类中的螺旋藻、小球藻等,还有研究中我国首次引入的水生蕨类植物红萍成为科学家选中的第一批实验者。
  研究初期,欧美各国均把目标集中在叶菜类上,希望为宇航员提供新鲜蔬菜,实验中生菜成为外国科学家的最爱。
  我国也把目标集中在叶菜类上。1997年,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院联合中科院的多家研究所进行了植物选育,从十几种叶菜类蔬菜中选出生菜、油菜、白菜和豌豆苗,实验证实,其中更符合我国人口味的油菜和白菜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太空食品”。而豌豆幼苗则勉强通过了密闭环境的考验。
  联合研究团队在试验结论中不无担忧:“这些通过地面实验或短期空间搭载实验筛选出的物种,是否确实可行,还必须进一步通过大量地面模拟和空间飞行试验进行验证”。
  上月底,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报道称,美国航天局正在开发一个含有5天空气用量的密封种植罐,罐内的植物种子可以在浸泡过营养液的过滤纸上发芽。这个重1公斤的小“温室”将成为某次不载人的登月行动中的一个付费搭载项目,行动很可能计划于2015年底由月球捷运公司完成。
  这次行动成为人们对真正的植物在月球上生长最切近的期盼,受限于航空器的空间和重量限制,我国实验室里的植物还没有登上月球的福利。
  “因为月球高辐射和微重力的环境在地球上极难模拟,目前地面实验只是在做生命保障系统的封闭性物质循环实验上完善。”刘红介绍说,但十年前,俄罗斯就在国际空间站建成了“空间温室菜园”,20余次植物培养试验培养了甜豆、番茄、小麦和生菜等多种植物。
  “月宫一号”种蔬菜、粮食、水果
  36平米的植物舱内,高亮度的红光照射在在翠绿的生菜、油麦菜、紫背天葵、苦菊4种可食用蔬菜上,30多岁的试乘员唐永康、米涛呼吸着蔬菜提供的氧气,每餐还亲手采摘30-50克新鲜蔬菜充饥,“这些蔬菜在进舱前已培养好,新鲜采摘后涂抹甜辣酱后美美地生吃,但两人根本吃不完36平米的蔬菜。”他们出仓后总结。
  这一幕出现在去年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持开展的2人30天B LSS集成技术试验成功后。经过近20年单项关键技术攻关,我国逐步拉近与国外的研究差距,建成了BLSS集成实验平台。
  “试验突破了‘人-植物’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动态平衡调控技术和微生物废水综合处理与循环利用等多项关键技术,大气、水和食物的闭合度分别达到100%,901%和10 .4%,并证明种植面积为13.5平方米的共生蔬菜能够提供1人的呼吸用氧,并能清除其呼出的二氧化碳,试验期间保持了良好的空气质量。”参与实验的中国航天员中心载人航天环控生保室主任郭双生撰文总结道。
  郭双生在今年6月的《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中介绍,中国航天员中心先后研制成三代空间站植物装置地面样机,并进行了充分的地面验证考核,正等待时机进行空间在轨验证。
  各国科学家研究月球种植物的初始,都是在地面营建模拟月球环境的实验装置。俄罗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用于研究BLSS的大型地基综合实验装置―――B IO S系统,系统从藻类培养到增加植物生长舱,四年实验证明,氧气完全能自给自足。
  其后连续十年的升级实验表明,63平方米的植物种植面积使系统在气体、水循环方面完全自给自足,并满足3名实验人员约70%的食物需求。
  “BIO S-3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BLSS实验系统,它为后来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刘红教授撰文评价说,她曾带领团队进行了近10年的B LSS研究,上世纪90年代就在国内首次完成了“人-莴苣――― 藻-蚕”地面小型实验系统。
  11月初,刘红主持修建的“月宫一号”也得到了类似的评价,在多国专家参观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空间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实验装置―――“月宫一号”后,认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系统之一,将对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研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目前,“月宫一号”还披着神秘的面纱,“10月底刚刚全部安装完成,目前刚开始启动性实验,我们将利用‘月宫一号’开展有人密闭实验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的月球基地B LSS技术。”刘红说,“月宫一号”将在2014年春节前后向公众公开。
  刘红透露,在宽阔的“月宫一号”,不仅种有蔬菜,还将有粮食和水果,满足实验人员的全部气体、水和食物的需要。
  BLSS技术虽然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历程,但至今该技术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远未实现工程化应用。但美、德等国却进行了各种月球基地B LSS的概念设计:它建在月球南极常年光照的阿特肯盆地的山峰上,藏于月壤覆盖的地下或半地下,全封闭的系统中,低压接近1/2的地球海平面大气压,人和植物共同克服高真空、高辐射和陨石撞击,植物的生长保障着航天员长期封闭生存和自给自足。
  南都记者 陈显玲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值班电话:010-&&|&&&&|&&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验方法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