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高智商的人有多高?

秀智商:中国人有多聪明?_九个头条网——更少更重要
关注Ta的:
秀智商:中国人有多聪明?
关注Ta的:
微信号:topnews-9微信号:toplines微信号:topwemedia
文章来源:高智商的人在生活中的表现比普通人更为突出和优秀吗?
比如一个智商90和的人和一个智商140的人,会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看出差异么?你身边有没有你认为智商比较高的人?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按投票排序
222 个回答
140真算不得什么高智商,我智商就差不多140,没什么特别的。其实如果你是重点大学的学生,经过层层考试筛选出来的,就比社会平均水平要高,有个120很正常;而如果你是北大清华的学生,140放班里可能只能算中下水平。知乎上真正高智商的人很多,但很多人都没答这题,很正常,这也是高智商的表现。本问题下 的答案里讲的两个人,智商估计在180左右;而一千多票的匿名答的那位美女,智商估计在160左右(若不准恕我冒犯)。这里我要提醒两个事实:智力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侧面,它不是一个一维的东西;智商测试只能测出人的一部分智力,还有很多测不出来。通常智商测试只是测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记忆力等方面,有些国内测试甚至还会测“《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这样的“常识题”,但是实际上智力的范畴远不止这些。有些人听过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这个理论非常好,因为以前的心理学家都只关注到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这一块,而加德纳把这个框框打破了,他研究发现人的智能是如此多元,可以包括以下几种:言语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自知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智能不过呢,这个理论传到国内,就被一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利用了,成了他们敛财的工具,他们会对家长说:“你看,哈佛教授说了,你的孩子要培养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等,要全方位培养,我们这些培训班统统报上吧!” 擦,完全搞反。加德纳的意思是说,既然存在这么多种不同的智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只要发现自己在其中某一个方面有一定天赋,然后去培养它、发挥它就可以了,而不是要面面俱到。比如,如果你数学总是学不好,但是音乐有感觉,那就专心搞音乐,你就是个聪明的孩子,没人敢说你是笨蛋!所以,智力这个东西,一定不要狭隘化理解。其实加德纳的理论还没有囊括智力的全部内容,因为你发现没有,里面没有提及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创造力。创造力太重要了,且创造力本身的内涵也很丰富。一个创造力强的人,在思维上可以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不完全列举):联想能力:可以把看似完全无关的东西联想到一起;重构能力:把一个司空见惯的事物拆开、打散,然后重新组合;虚拟能力:就是能设想出还不存在的情境,并把人、事、物放到里面去排演;具象思考的能力:就是能把很抽象的东西(比如数学公式),用很形象的方式比拟出来。很多年以前,我看了凌志军写的《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讲微软亚洲研究院里的牛人的。其中有句话我读到以后就一直刻在脑子里,一个牛人说:他的长处就是能把很抽象的东西在头脑中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用这种具象来思考抽象。从此以后,这句话就成了我鉴别别人是否是天才的一个标准。好吧,现在你想想,我上面写这么多,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问题呢?——说明了,既然智力有这么多侧面,那么对我们来说最重要就是,搞清楚你自己到底擅长什么,你的智力模式是什么!这其实也是一种智力:元思考的能力。比如,经过多年的反思,我大致摸清了我的智力的特点。我的智力优势是:理解能力:从小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秒懂,或者自学搞定;联想能力:我善于把各种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捏到一起,这是我创造力尚可的一个证明。而我的智力劣势是: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来讲,我的逻辑能力比较弱,特别是“三层以上嵌套”的逻辑,我的脑子转起来就吃力了;记忆力:我的记忆力比较差,这是个大软肋。更直接一点说,可能我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已经达到了160的水平,但是逻辑能力和记忆力只有120的水平。明白了以上这些以后,我就可以扬长避短,尽量去做我擅长的事情,并力争把它们发挥到极致。所以,在我看来,元思考能力是所有智力的基础,你首先要认清你自己,才能发展你自己。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智力技能,是发展你自己的关键,就是“信息碾压能力”。这个词是我自创的,容我慢慢解释。认知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你可以理解为是你的内存。你的当下的各种思考,包括阅读现在这个答案,都是因为有你的工作记忆在参与。不过可惜的是,虽然人的长时记忆几乎是无限的,但是人的工作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后天去拓展也非常困难,是一个硬约束。同时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工作记忆的容量和他的智力高低密切相关。不过,虽然工作记忆容量个体上有差异,但是并不很大。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你是在思考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你的工作记忆可能经常会不够用。比如你要比较两套设计方案A和B哪个好,但是当你分析A的时候大脑已经满负荷,B就只能不管不顾了,当你分析B的时候,A也只能放到一边,也就是你无法同时去思考A和B。这时,一个智力优越的人,又正好属于信息碾压能力强的那种模式的,他就会把方案A和B分别进行压缩,压成脱水饼干一样,两个干块,每个设计都只留下最精湛和重要的部分,然后再用他有限的内存去同时处理,就能达到他的目的。比如你看 的答案里,对两位天才的描述:他们会突然说一个令你完全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并且征求你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是在他们看到了/听到了/接受了某项新的信息以后,在大脑中逻辑思考了几步之后给出的问题。在这个描述里面,天才大脑的“转数”似乎比普通人快几十倍,即在你还没能理解一个信息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完成了几步的逻辑思考。但实际上从“工作记忆”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绝不可能有这么大。那么差别在哪呢?就是“信息碾压能力”,面对同样的信息,天才能够快速地抽取出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然后进行快速的推导。而普通人,却还受困于纷繁复杂的信息细节中无法自拔。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里,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着过剩的信息,就像浸在一个大浴缸里洗“信息泡泡浴”(脑补出香艳美女的拉出去砍了)。从智力的角度讲,人们反而可能变笨了,因为这么多的信息似乎只能让他们疲于奔命,不断地去被动地接受。而这个社会中,处于智力金字塔顶端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主动出击,就像一个具有鹰一样锐利的双眼的猎人一样,去采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再进行无情地碾压,然后把最关键或最有挑战的部分放到工作记忆中进行“运算”,即工作记忆这块“好钢”总是能用在刀刃上(当然其实选择的过程、碾压的过程也需要工作记忆,我这里强调的是,经过这一系列快速迭代的过程后,最终工作记忆得以应用在一个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上;而那些洗“信息泡泡浴”的人,他们永远处理的是某一个局部、某一个泡泡)。更要命的是,从长期来看,他们会把习得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模块化处理,压缩成高密度的一块块的,就像能量块之于汽车人,当汽车人饿的时候,只要一吃能量块,立马就生龙活虎。这真是一个“恐怖”的现实:如果上述的对比场景重复成百上千次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会大得超过你的想象。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这种能力,不妨再看一遍国际象棋神童和太极拳世界冠军乔希·维茨金的《学习的艺术》。不过所幸的是,在我看来,“信息碾压能力”可以通过你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得以提高。打个比方说,你未经训练的大脑就像一块铁板,但是如果你日复一日地把这块铁板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上不断地打磨,那么终有一天,你会把它变成一块利刃。那么最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高智商的人在生活中是否更突出。那么显然了,由于智力有不同的侧面,所以那要看这个人长于哪个方面以及他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同时,大家都知道有情商这个东西,所以某种类型的高智商是取得相应的某种成功的基础,但远不是充分条件。不过,可以欣慰的一点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努力来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强大:通过反复的元思考,看清自己的智力模式,发现自己的天赋,然后强化这个天赋;在信息时代,刻意锤炼自己的“信息碾压能力”,以最大化地利用和发挥工作记忆。
罗素曾经说过,“一个蠢人复述一个聪明人所说的话时,总是不会精确的,因为他会无意中把他听到的话翻译成他所能理解的语言。”看普通人描述高智商人群的表现,也是同样的道理。
首先要搞清一件事: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出类拔萃。他们比低智商的人更容易完成思考过程,但自制力、持久力和心理状态才是决定高智商人群是否优于同龄人的要素。很多破智商记录的人一辈子就在小镇当个文员,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并不是智商出众。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高智商人群的童年表象:intellectual giftedness。我不知道gifted child是否就等于年幼智商偏高,毕竟智商的衡量方式有待公允。而决定他们成功的要素更多在于是否做得到坚持。学什么都很快,学一遍就会,自学能力强——因此他们大多不合群(因为在他们已经掌握知识的时候,他们以为别人也都学会了)。不是每个高智商的人的童年都像Sheldon的童年那样夸张,但多多少少都会有类似的遭遇。他们思考很快,说话会跳步,经常被人当做怪小孩。心理强大的孩子无所谓,而生性敏感脆弱的孩子会因此变得极度自卑(比如我)。沟通能力差,是高智商的一个特点,因为在普通人一步一步思考的时候,他已经把全部流程图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从头到尾,从你想到的到你没想到的,从大环境到小细节,他都想过了,而且就发生在分秒之间。将这分秒中的所有过程再从头到尾给别人讲一遍,如果他的情商较低,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至极的事情。智商高,情商低,典型的Sheldon。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是真正优秀的人。他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不但把和主题相关的所有细节都联系起来,还能把对方的认知程度,对方的理解能力,对方的思考方式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自己懂,也能让别人懂的人。这种人,才是真正令人佩服的人。另外高智商的人,并不会「俯视众生」。「俯视众生」更多是由于情商低导致。-----------------------------------Update.看了评论,大家似乎对最后一句话很感兴趣。我鄙视了顶楼的故事会,但自己还是写了自己的一些经历,不过最后还是删了。因为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人对「解释是一件痛苦至极的事情」产生共鸣。我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我不希望这个答案变成他人给自己的不足找理由的工具。智商高不是情商低的理由。说实话,智商高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伯乐,或者正好是有很强的意志力,而很多人没那么幸运,此处省去一万字……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认为别人是愚蠢的,可笑的,别人问一些逻辑矛盾的问题令你不屑回答……这些都是缺陷。Great ability comes with great responsibility。身为一个智力有天赋的人,作为human race的幸运儿,该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帮助自己的community变得更好。能够将别人的角度纳入自己的思考空间,你便可改变世界。反之,你只是脑子比别人快而已,这不是傲慢的资本。
1.我觉得这个问题隐含的个人判断,反映了人们常见的一种思维误区,就是「倒果为因」。我们在和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少直接询问对方的智商值(暂且不说这个测量值是否科学有效),更不会在获知对方智商的前提下,对他的行为结果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我们多是看到他的不同,才会推定他的智商是否高。换句话说,不是「因为他智商高,所以他突出」,是「因为他表现突出,所以我觉得他智商高」。那么,探讨智商对突出的贡献,就跟为成功赋予成功理由一样,意义不大。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到如何表现得更为突出,以及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上。2. 那么一般被认为高智商的人有哪些共性呢?我觉得有两点:脑子快(没赶上公车你正懊恼呢,对方已经利用泊松分布大概估计到了下班车啥时候到)成事快(同样是考 G,你花半年时间准备考了不到 1200,人家花一个月功夫做了几套题,考 1400+,投入的时间短但收获大)关于脑子快,或说反应敏捷,《第二自然:意识之谜》就提到,我们的反应,是在环境影响和个人动作中训练出来的。因此反应敏捷,并不是天生的初始状态,而是后天的训练结果。关于成事快,其实就是会找方法+执行力强,依然是后天的训练到位。这样来看,
「 高智商 」 ,确实是 「 被认为高智商 」 的直接原因,还是 「 高智商 」 的进一步结果。怎么说呢,我一直觉得智商这事儿吧,既是截距,还是斜率。3.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自发的训练,来「提高智商」呢?如何训练?会有怎样的效果?Unfortunately,(猛戳)4. 那一个平凡的智商,究竟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该如何对待它?Fortunately,(猛戳)====脑残志坚的分割线===感谢大果应亚晖同学在答案中的要求而发来的邀请,魂淡……
亚晖同学智商可能比较高吧,比我要突出太多了,可是,这就意味着更优秀么?看你怎么定义优秀了。你写代码强,总有人比你更强;你智商高,总有人比你更高。如果这是一个靠比较才能定义的相对概念,在太多方面,亚晖同学完胜我,当然是优秀的。可是那样的话,又何来「更」?好吧,如果优秀确实只是一种来自其他人的主观评价,那么在这点上,大家见仁见智。比如我就觉得,一个优秀的人,是可以让周围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更获得了更多温暖和力量进而更热爱这个世界的,他闪亮,不是为了亮瞎别人的眼睛,而是要照亮别人的路。正如每颗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生,不是活在对某些甚至某个标杆的比较衡量中,也不能被任何标签所定义。弯路并不可耻,因为咱只能走弯路,So what?
说说我第一次感觉被碾压的时刻,就是看特德蒋的小说集。从来没有那么绝望又清晰的接受自己是一个智商方面纯下等生物的事实。看上面的各种介绍都很虚无,大概是因为组织的语言和逻辑,不管怎么说都在正常理解范围内。哪怕排名第一的那位,也让我有“说不定我多练练也能这样”的幻觉。当然我怎么练可能也差很远,但是还是会存在这种幻觉。特德蒋的小说让我无法产生“可以触摸”的幻觉。我想生活中如果遇到绝高智商的人,应该感到的不是什么突出、优秀,而是,深深的绝望。
不觉得得票最高的那位女作家的”自我描述“是描述了某个”智商“很高的人,理由就是,文中的“她”处理不好自己和社会的关系。高智商的人,没错的确有世界观独特的,有恶趣味的,有反人类反社会的,但是我所见所闻,除去真正无意于尘世的,都会把自己放到一个能进能退的位置上——他们能处理好各种关系,人与人的人与物的,人与社会的。对于这个世界 common sense 的认识,他们比大多数人要清楚,所以他们很轻易就能左右逢源,找到并且把自己安置到合适的位置上,享受这样的位置给自己带来的福利。他们中的大多数,拒绝选择,拒绝把自己放置到极端的情况下。而那位文中的女作家,并不符合这样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她把自己的路封死了。但是这样的答案出现在这里自然是讨喜的,女文青,聪明绝顶又离群索居,息交绝游而孤芳自赏,云淡风轻一任岁月静好......再加上一点点反社会的倾向,lesbian,人物设定到行文风格,你真的不是在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还是另一个张爱玲的天才梦?换句话说,这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答案。我不敢完全否定这位作者所描述的一切是基于作者的现实生活,至少这一切对我而言太过虚幻,但我不会否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然而你又如何知道这篇答案是否就是这位作者口中的“畅销书”的本体——你们喜欢什么,她知道的。事实上最令我信服的一种解释,就是该回答是作者臆想中“绝顶聪明”者的投影,一半现实一半想象,构造出这样一个存在。孤芳自赏的色彩太浓,反而缺乏我所感受到的“高智商”的一种共有特质——理性而游刃有余。看看楼上的人们,包括我自己现在在做的事情——摆出一些事实,证明自己在“智商高”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就会知道这类人共有的宿命般的烦恼之一:不知道自己是真正超人一头还是仅仅在自命不凡,在这样的怀疑里无法抽身。用语言量化人性是太复杂而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过否掉了最高得票的答案似乎也总该多少写点儿有个交代。有空再来继续吧。
高智商意味着神经与思维的高度发达,但实际上所有人神经网络都是高度复杂的。同样的大脑构造与神经元数,高智商者却建立或激活了更多的突触网络,这既是先天决定的也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实现的。智商测题多看几套,普通智商的人也可以提高测试分数,因为“套路”都是一样的,高智商就高在更容易观察推测出“套路”。高度活跃的突触网络使高智商者非常擅于将事物建立联系,相同的场景或处境下,高智商更善于将记忆或经历的事物进行提取和类比,普通人可能还停留在收集信息的阶段。这也是为什么诸多思维技能如幽默和讽刺,需要相当的智商基础;这也是诸多以智慧闻名的科学家除了学术成就外还精通乐器或绘画等艺术技能的原因(爱因斯坦、达芬奇),记得牢固,忆得迅速,对大脑和肢体的主观调控又精准,理应能更快地习得更多的本领;反过来,更深层次的艺术创造、表现,往往出自更高的智商。高智商者善于提前进行缜密的计划,在行动上也力求完美,致使其很难忽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尤其是在特别关心关注的方面。于是乎,高智商人群更容易出现强迫症,消极完美主义,歇斯底里,洁癖等心理问题。高智商者善于伪装,也很不情愿别人了解这些问题并接受开导。高智商的人,神经与思维活动更加频繁,大脑十分活跃也十分耗能,似乎总是缺氧,疲惫。也许在别人的眼中他们很出色,幸运,但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对自己的不满足要多过肯定吧。
智商是发动机,情商是轮子。发动机决定你能跑多快,轮子决定你能不能跑起来。所以,高智商人群在生活中是否表现得更优秀,取决于他的情商有多高
世界上的聪明人各有各的不同,想搞个答案说聪明人就该是如何如何,在我看来除了塑造几个聪明人的“典型模板”外,没有任何意义,而这恰恰只会产生更多误导。如果只是平均来说,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智商测试得高分的人学习成绩更高、工作表现更好、挣的钱更多、犯罪率更低,甚至寿命也更长。所以对问题的回答是,是的,高智商的人平均来说更出色。至于有人说聪明人必须情商高?那些自诩聪明但因情商低人品差混不转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智商还不够高而已,否则天才如牛顿、维特根斯坦,管你性情再诡异,人品再恶劣,依旧能屹立于业内顶点受万人膜拜。另外,成就大小和智商也没有过于直接的关联。因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很多时候越大的成功,其事前的不确定性往往越高,风险收益成正比。奇货可居的典故古来有之。可真正理性的聪明人,又有多少会愿意下大赌注去做可以预见的低胜率的尝试?这关系的不是智商,更多的是风险偏好、意志力,以及最重要的,运气。这里倒是让我想起了《丹特利安的书架》的其中一章《睿智之书》,其视角相当有意思,与诸位分享。故事讲述了作为书架管理人的女主角遗失了一本《睿智之书》,该书会授于读者完全的智力。要统治或毁灭这个世界,对读过它的人来说,都轻而易举。奇怪的是女主角却不急于找回这本危险的书,男主角对此相当不解,于是女主角带着男主角找到了已经看过《睿智之书》的一群普通孩子们,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那么有了这些知识技术,你们打算要做什么?」
修伊的右手悄悄伸人大衣内袋触及的黑色金属物体,是一把装有六发子弹的中折式左轮手枪。
孩子们诧异地眨了眨眼。
「没有耶!并没有符别想做什么。」
修伊戚到十分意外。不过孩子们看起来也不似串通起来说谎,其至还开心地笑了。
「你该不会以为,我们想要代替愚蠢的大人们来统治这个世界吧?」
「说真的,也不是没有这样想过。」
「不过,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经济。一开始先设立投资基金来募集资金,再利用期货交易在短时间内谋取暴利。」
「接下来,利用这些资金来介入政治好像也不赖。煽动政情不稳定的国家的军阀们发动战争,这样的话物价就会升高,在汇兑市场也可以大赚一笔。」
「惶惶不安的人心最好掌控了。也可以好好利用宗教,胡谌一些似是而非的经济学或科学的用语当成教义就好。」
「不过,我们不会去做的。」
「没错,不会去做。」
修伊又定惊讶又是疑惑。
「……为什么?」
孩子们叹了口气。
「因为啊!统治全人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就算我们真的统治全人类好了,说穿了那不过足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再说辛辛苦苦的当上统治者,也可能会被暗杀掉啊!」
「更何况,为什么我们就非得去领导这些无知大众呢?他们不过只会扯我们这些能者的后腿罢了。」
修伊有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来回看着手中的书籼孩子们的脸庞。
「若是如此,接下来你们到底有什打算?」
孩子们用手撑着脸颊,一脸佣懒。
「不是就跟你说没打算做什么吗?」
「就混吃等死啊!」
「反正只要爸妈活着的一天,我们就不愁吃穿。不然,要是好好利用一下像私塾老师一样爱慕虚荣的人,总是能混口饭吃。」
「放心啦!像犯罪那种得不偿失的事,我们完全没兴趣。」
有着混浊双眼的孩子们相视而笑。
修伊似乎戚到有些惋惜地看菩他们。
「像你们这么聪明,去当研究者发现一些新理论不是也……」
「想一想成功的机率的话,这么做其实不大划算。」
孩子们抬头望向修伊的眼神里带着轻蔑。
「在这个世界上,就算进了有名的大学,没有钱和人脉是不可能出人头地的。就算好不容易熬出头了,还不是只能随愚蠢的上司起舞。」
「再说,就算成功成为有钱人,那又怎样?不用工作悠闲度日?」
「这样的话,干脆一开始不要工作,悠闲度日不就得了?」
孩子们的言词让修伊烕到一阵剧烈的头疼,他伸手扶住了额头。
一脸疲惫,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墙上。
「啊……不好意思,到底什么是对的,我也被你们搞糊涂了……」
其中一个孩子似乎有些担心修伊。
「总之就先带着书回去吧?」
修伊无力的点了点头
「就先这样吧!」
离开米尔特蕾德宅邸时已近黄昏时分。地平线浮着一轮杏桃果酱般的橘黄色夕阳,河面反射的光芒映得两人脸颊徘红一片。
「你早就知道得到《教智之书》的人会变成那副德性吗?妲丽安。」
拖着疲累的身躯走在路上,修伊开口问道。
「我不是老早就跟你说别管这件事了吗?」
妲丽安赌气地说完后,又带着怜悯地叹了口气。
「真正聪明的人类,往往在挑战新事物之前,就会了解有些事成功的机率远低于失败。怕失败就什么都别做就好了。」
修伊低声说了句原来如此。
「说起来,名留青史的那些人们当中,与其说是天才,倒不如说死不放弃的人还比较多。」
楼上各种人都说了好多了。。我就说一点吧。高智商的人不可避免的想到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生命的意义,社会国家政府。也更容易看清很多事情。想到更多问题并不会开心,因为很多事你都不能做什么去改变。看清很多事情也不会开心,因为大部分都是丑恶和不堪。会累。我曾说过也会羡慕那些什么都不考虑也活的很开心的人,但想的太多并非我错。
虽然包括智力测量在内的心理测量是我的专业领域之一,但我打算用人话(而非专业术语)回答这个问题。主题:智商高好比跑得快,放在竞技场上也许能赢来金牌;但在现实人生中,跑步速度快无法让你从不迟到,智商高也不能让你心想事成。境况不如意的人,不必拿智商不如人说事;一帆风顺的人,你真的以为这是因为你比别人都聪明吗?是的,如好几个答案中所描述,智商高的人学什么都比别人快点,从小不用努力成绩就拔尖;就像跑步快的人,扔哪儿都比别人捷足先登,从小打了下课铃万马奔腾到饭堂冲最前头的就是他。又如何?且不说智商这个概念预测性很差——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三年级智商140的人可能高三再测就变110了——就算有一个人智商持续恒定地在140以上,最多就是在高度依赖智商的竞赛(还得是公平的竞赛,吹黑哨就不说了)中脱颖而出,而这样的竞赛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占多大比重?在我国强调区分度和出变态题考倒学生的教育考试制度下,智商竞赛频率高些,大概就是期中考期末考统考会考高考这些,考试成绩与智商相关度很高。所以在学生时代,单凭智商过人的确比普通人显得更优秀、突出,因为所有评价系统事实上都在评价智商。如果孩子送出国读书,或者毕业了,在求职、工作、求偶、交友、处理家庭事务、参与社会生活(小至上邮局发个包裹,大至理财投资民主投票)等在真实世界中的日常生活里,单靠智商能够表现优秀的可能性与学生时代相比简直就是天渊之别。可悲的是,我国教育体制对于靠区分性的考试模式(discriminating testing)选拔高智商人才与培养在真实世界中有价值的人才之间的天渊之别并没有做出任何可持续的、有实质意义的改变(请不要再跟我叨叨素质教育这个笑话)。这就导致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经历十几年出来的学子,不是迷信智商万能、企图通过各种秘方不断升级智商以碾压他人,就是彻底否定智识(注意,智识不同于智商),投奔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例子就是“读书无用论”。世界很大,很真实,没有学校铺设的智商竞赛跑道。所以,跑步快只能在田径场上获奖,在日常生活中肯定快不过乘车的;智商高只能在教育体制中优秀,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一事无成。不如我们由头来过?看看3-5岁的幼儿发展大纲中,有哪些板块是你尚欠缺的?大饼图来源:Head Start Learning Framework
不要脸的认为,自己属于高智商的。当然远称不上天才,IQ130-140之间吧。但是我过得并不比别人好。强大的学习能力让我学什么都不费劲;也让我习惯了耍小聪明,旷课、不做作业,不听讲,只混了个普通本科。重要的是养成了懒惰的习性。毕业工作之后,也是什么都能干的好,文可以做文案,武可以编程序,结果始终没找准职业方向,总是不停的跳槽,放弃了从前的积累。来知乎后看见了那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谈不上拼天赋”,我就是那大多数混子之一
本人智商140左右,只能算小聪明,可能不属于题主的高智商的范畴,离最高票那位更是望尘莫及,但还是厚着脸皮来说两句吧。1.个人自觉比较特殊的一点是阅读时会即时自动把所有文字图像化,即输入是文字,在我脑海里反映的直接是图像,高度抽象化的内容如哲学书等可能会稍迟滞一点点用于理解,但理解后仍然会形成图像。所以一目十行和记忆力持久都没问题,但没法做到“过目不忘”,因为记住的不是具体文字,是消化后的图或类似电影的东西。不过这个应该很多人也有。2.唯一明确觉得比我智商高的是一个初中同学,从不听课仍然第一,极有灵性,思维和直觉超常,可惜母亲压制太过,叛逆之下决定彻底不再学习,如今泯然众人矣。3.目前觉得最大的不良影响是过分固执,太过坚持自己的观点看法,情商不高,在目前这个行当里,因为大多数决策根本不要求使用最优解,常常给人造成不尊重领导和老人家的印象。但我有个朋友认为,高智商低情商是个伪命题,因为把握周遭环境与人际环境的能力显然也是智力的一部分,真正高智商人士不可能应付不了这些事。4.高智商人士很可能更愿意钻研数学、理论物理、哲学之类最接近世界本质研究的东西,所以常见的世俗标准的成功人士更多的是那些并非超高智商但有超高情商的人,譬如刘备与诸葛亮的对比。但最终让世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是高智商人士。
现在是凌晨3点19日,看完球和朋友刚吃喝回来,看到知乎这个,想说说自己的情况依然清晰记得,人生第一次感觉到智商被压制,是5岁的入学测试,一个女老师拿一副画,画上有一座桥,桥头有几个动物,问猴子怎么过河,当时心想画上树枝垂那么低,河对面大象鼻子伸展又那么长,入学考试这么重要,不可能就是从桥上走过去这么简单吧?犹豫再三,我说猴子荡秋千过河。考试自然没过,老师说这孩子智力有问题。后面还是家里拉关系,才进了这个全市重点小学。入学第一天,发课本,很简单的几本书,一天看完就全记住了(已识字)然后我整个学期没再上过一天课,没写过一个字的作业,所有上课的时间玩或者看课外书。简单说我总是一天学完一个学期的课,玩一个学期,而期末考试总是第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是的,一个每次考满分,却从未得到过任何表扬的奇怪孩子。由于看书速度很快,通常一天看十几本,任何借的到的书都被我看完(曾国藩家书,蒋经国日记,红楼梦,黑厚学,日漫等等都看) 保守估计,小学期间,3000本书至少看完。 加上初中以后,万卷书是差不多的,当然看这么多纯粹是看,我也没想过学什么。原因如下:大概是6岁,一天夜晚,一个梦,我梦见一只斑驳的老虎从很远的地方穿山越岭,又沿着公路一直走,也无视路上的行人,汽车,就一直走,我就好像一直在上帝视角俯瞰,也不知道它去哪儿,直到它走在家门口,我很慌张,不知所措,老虎径直走到我床边,一瞬间十分恐惧,惊醒起来,一头汗。就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人)的死亡是不可避免,于是一晚上我都没办法睡着,我开始思考死亡和自我所处的宇宙,显然没结果,于是我告诉自己,你是小孩,什么都可以不懂,以后长大了,大人自然会告诉你这些事情的原因。就这样又睡了,而第二天,当我对着一袭白色连衣裙,长发飘飘的数学老师默默花痴长草中,也悲哀的意识到大人不过就是大一点的“人”而已。而我要的答案只有神可以。那一天是我人生最失落的一天,心里仿佛丢了什么东西。好像什么也没有丢,又好像全部都丢了。到了晚上我睡不着,急切想要给自己一个答案,于是思索一晚,我突然认识到人只能靠感觉感知世界,无论多么努力感知,世界都永远可能只是伪造的。人类所有的知识逻辑,都建造在“人”的基础上,而这个基础人是永远没办法反证的。于是当时我心里好多了,没有人能解释这一切,我也不能。 那一年,我6岁。这件事的后遗症,就是我得了宇宙恐惧症,有一点像免疫期的忧郁症。现在长大了才知道像这种病还是很多的,比较典型的病友就是伍迪.艾伦。我就是《安妮.霍尔》里不愿意上课的小孩,还有《You.Will.Meet.A.Tall.Dark.Stranger》半夜总是不时惊醒大声呼喊的那个人。是的,直到现在,我的父母也不知道为何我从不写作业,也不爱学习,总惋惜说我从小那么聪明却不爱学习,也不知道我为何总是半夜惊醒。以为是做噩梦。哎,这都是病啊。这种病非常像忧郁症,如果陷在里面,自杀都可能。看着我周围的同学,意识到可能自己聪明过分到超出一个6岁的小孩的范围。非常后悔自己的聪明,我不想自杀,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抵制自己的智商,从此我不再有兴趣学任何东西,看书纯粹是打发时间,无聊,守着一朵云能看半天,简单说,我抛弃了一切逻辑,只是单纯去感知世界。 就像置顶帖里说的一样,没有什么能让我真正在乎,除了sex.窗户边的风,那些nature的存在.....
没办法,高智商的人总是喜欢挑战,试图挑战终极难题失败以后,人生就崩溃了总之,我抵触学习和思考。到了初中成绩一落千丈,但是本能的,你还是发现很多事情你一眼看明白了,别人都不懂,在漫长的岁月里,直到现在,我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猜猜下一步,还没开口,就知道对面要说什么,然后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就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由于极端抵触学习,上课的时间总是玩和看书,大量空闲时间,无学习压力的我,被当时的数学老师抓去做电脑课程,那还是94或者95年,学校也是第一次引进电脑,老师也是第一次用,开关一次机都要等半小时的年代。由于无聊,刚开始编程我学的比数学老师还快,还帮忙写了一个数学课程的程序,只是根本用不上,直到我毕业,学校都从来没上过电脑课。好景不长,一旦接触到电脑游戏,三国志,大航海时代,C&C ,仙剑 就沉迷了。基本上初中就是玩过来的...什么游戏都玩...还一直玩到大学,星际,魔兽,WOW玩了几年,加起来玩了十年是有的。竞技游戏全国都有名次,WOW带着公会拿了不少服务器第一,几百人玩了几年,竞技场拿过7个还是8个五字。我就是喜欢玩游戏,不问因果,只求爽快。虚拟的世界,没有烦恼,很快乐。不后悔直到06年还是07年,偶尔之间看到大旗虎皮(李洋)的blog,入门艺术电影,觉得也很好看,就是无聊,也没想,就当看书一样看,但电影不像看书,嫌看的慢,就雇了一个大学同学800元一月,每天帮我下片,因为租房在网吧上面,用的百兆光纤,imdb,戛纳很快就看完了。下的很快,看的也快,基本上我每天就只管看片,一天10片很正常。一共大概买了30多个硬盘,同学也没赚钱,工资也全买硬盘了,不过装的全是A片,我们两个基友除了玩游戏的时间,基本上就是我看文艺片,他看A片,吃饭睡觉。一年看下来,2个人身体都极端虚弱。到现在腿脚都有点风湿。就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电影其实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给我一个逃避现实的窗口,虽然不真实,但是那些杰出影片给我的震撼是实实在在的,迷魂记,2001漫游太空,晚春,阿飞正传 太多太多不同风格的电影,都用不同姿势插入强奸过我的心灵。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我曾分别在2天前梦见到,汶川地震 和动车事件,就在事故发生前2天,到现在我也没办法给自己解释,但我还是给归类到科学里,意思就是信仰上,我和大家差不多,都是泛中国式的“不坚定的无神论者”,既不是宗教,也不是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在信仰的长河里,我本能站在周围人多的地方,这让我感觉像走在超市里一样安全。对我来说,普通的日常生活,就像神的光芒一样庇护我。而其他人生的意义,拼搏目标,都tmd滚蛋。关于梦境,就像置顶说的那样,从小到大,总是有很丰富的梦境,而且很多很多,对我而言,比我看过所有的书,电影,影响都要大得多,很多灵感都是来自梦境,而且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梦,就是一个电影院,处在无垠的星空,不知上下左右,在一个空的浴缸里,我和一个女孩裸着身体都睡着了,一动不动,所有的一切都静止了,在感觉到那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时间的同时,感觉我和女孩就是宇宙的中心,平静的觉得自己就是宇宙之间的一粒沙。我第一次没有逃避却不再恐惧,也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而梦醒之后的下午,我意外的收到了那个女孩的一封情书,看完之后把信又还给了她,只能拒绝,她是我的妹妹(非亲)。重要的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梦承载了我的信仰和灵魂,远远超出了爱情和爱恋。我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骗过了我神经和理智的梦而已,可从6岁起,我努力做的一切,都是在骗自己,但那一刻,我确实宁静了在这个操蛋的宇宙。她现在去了青岛海关上班,嫁了一个亿万富翁的儿子,日子过得很悠闲。每年春节晚上她都会给我家打电话,我知道那是打给我的,但我从来没有接,因为从那一天起,我就逃避再见她,已十年了。青梅竹马两相识,此情无计可消除。总之人生前二十年,我过得很好,快乐还不够,说幸福很恰当,死而无憾 ,后十年,浑浑噩噩,不知所谓。死了也应该。直到去年,我第一次戴上眼镜,我也说不上为什么,就是感官上世界都变了,就好像泰伦斯,马力克突然变成了大卫芬奇。我惊奇的发现,只要我戴上眼镜,我赖以生存的日常生活的美感消失了,不再关心飞鸟和结构,老人与金属,医院和猩猩。这些东西都不再关联。仿佛被阉割了一样,美感消失了,我的脑袋空了,第一次一整天都没想什么,居然还能认真学习什么东西了。 消失美感的世界变得精确而逻辑,
于是就在今年,我终于 达到了我追求一生的目标,我不再有超过别人的智商,不再有一目了然的记忆力,也不再会觉得一个老头比美女更美。不会在半夜惊醒,也从未感觉恐惧,我终于和正常人一样,想要成功,想要和美女做爱,想要赚钱,想要一个家庭,想要否定自己以前逃避生活的想法都是一堆狗屎,是的,我成功了,在30岁的时候。我终于是一个正常人了。只是当我脱下眼镜的时候,随便看着什么,审美的感觉,又勾起我的想象和回忆,牵扯着我的心,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想要拾取过往的那些想象和回忆,拍一部东京物语那样的电影,留给我自己,留给我和其他人所处的这个时代,. 我自信将是一部非常美以及伟大的电影。
曾经我也有过一段时间的天才。无外乎上课从来不听考试可以名列前茅,老师黑板上写数学题,题目刚写完我就能报答案。具体这种描述在各种帖子里都说的太多了。当时所有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我聪明,尤其同学老问我你是不是降级重读什么都知道。喜欢我的老师老跟我提她考清华的得意门生,估计是觉得我也有希望吧。说说后来的事吧。因为小学初中实在学东西太快,导致后来产生一种骄傲自大心里,既,根本不学习,觉得看不上。不仅包括学习,还包括觉得其他人都很笨。当时看所有人,他们都象是慢镜头在放,我自己速度超快。而且因为做很多事都很简单,所以导致我变得很懒,做事没耐心。所以后来成绩变的很糟糕。再后来就看着自己的天分被一点点消失。很简单的例子就发现自己变笨了。比如记忆不象以前,比如学习能力不象以前等等很多方面。现在可能比普通人稍微好一点吧。但是跟当年的巅峰状态真的无法比了。之前有段时候老问自己后悔不。无法说不后悔。但是现在的我,做事少了天分,多了以前没有的踏实和坚持。焉知非福吧。
看了一些答案,总结一下我认为好的:所讲的是典型的高智商人,是很有价值的事例。他所说的:“孩童般的求知欲、思维极快、不以天才自居、只对自己的领域感兴趣”是高智商人的典型特征。 的意思应该是高智商的人不求对俗人表现优秀。 所说的高智商人常陷于自己编织的思维漩涡中。匿名用户:高智商人的表现跟他所处环境有关:“Quant组这种纯粹高智商人群组成的团队必然会表现出远超一般人的成绩,而某些高智商人士鹤立鸡群能被一群鸡有意或无意挤兑到死。” 所说的:社会运转方式决定了并不会有差别。觉得很对,这也算是环境对人的强大作用。======以下是吐槽,仅给很无聊的人看======一楼的回答太长了,有必要吗?我没怎么看一楼的。。。以上回答中有讲故事的,讲故事对问题有没有帮助要看所讲的事例是否能广泛代表高智商人。有强调情商的,说情商高了好不能算错,只能算跑题。有的因为“智商”的定义不够明确,不能严格比较而陷入了“不可知”的状态。根据多个人的回答,我怀疑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倾向性:有的一看到“智商”就立即倾向于强调情商,其实根本没有认真考虑智商。有的潜意识里想表现一下自己的智商。有的喜欢讲成功学。有的喜欢讲故事。有的喜欢批判一下别人所讲的。有的名字重名太多,引用用户输入不方便。比如叫“杨帆”的太多了,不好找。需要知乎改进。
智商动辄120、140、160哪来的?比率智商没意义。标准化的是100为均值,15为标准差,按此,智商145+的人所占比为不到0.15%,130+的也就2.7%,而已。呵呵。对于120以上智商的人来说,【足以胜任世上的任何脑力工作】,只要有着良好训练和习惯。不是打击人,绝大多数人的智商也就85-115的分布区间,别老往130、140乃至180抬了,180那是5个多标准差,您自个儿算算理论百分比那是多少?100万人里能不能出一个?
会的,我智商73,学什么都很慢,不求甚解,并且我总是试图掩饰这一点。所以你看像我这样勤于回答问题的,其实智商都不高,智商高的人都潜水呢,他们早就看开了,不会在意社交带来的那点儿快感。
说实在的,打小没见过比自己智商超出很多以至于没法交流的,不爱学习特聪明的蛮多,有跳了好几级的,有科大少年班20出头就研究生的,还有美国MBA。聊起来可能是感觉人家思维快,看问题一针见血,但到头来有哪一个做出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么,没有。只能说比同龄人早很多年功成名就。真让我佩服的是那些领域上的专家,比如医生,咨询个什么问题,都能举出个一二三,并且低调地耐心回答,这种人显然是又聪明又有耐心和毅力才能忍耐十几二十年的寂寞去专心研究所在领域,这才是社会的基石。所以一看见什么少年天材就感觉没什么了不起的,他们受关注只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并不是他们的成就。只有智商+勤奋+经验才等于智慧,光有一样显然不够
在我的世界里,我非常坚定地认为一个人智商的高低取决于ta在遇到问题时「抓住矛盾」的能力。看得透问题,才能保证所做的是有用功,这也是为什么智慧来自于思考的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智商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