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硫的单三组分相图物系相图分析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大学物理化学经典课件5-1-相图.ppt3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大学物理化学经典课件5-1-相图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物理化学BI―第五章 课前指导 课前指导 课前指导 引言 引言 引言 研究对象:多相平衡体系 研究内容: 研究多相平衡体系的状态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即温度、压力、浓度等与相态和相组成的关系。 引言 引言 1. 冶金工作者的地图; 2. 材料设计的指导书; 3. 小型热力学数据库。 引言 1882年,拉乌尔得出稀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的规律。 1887年,范特霍夫提出渗透压公式。 1891年,能斯特提出分配定律。 1887年,吕.查德里用铂铑热电偶测量粘土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是热分析法的开始。 1919年,柯屈勒发明在上升管中达到平衡的方法,可以在气液平衡实验中精确测定沸点。 1925年,斯韦托斯拉夫斯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沸点仪。 1928年,奥斯默建立了第一个能有效操作的的气相循环平衡釜,开始了对混合物气液平衡的精确测定。 1876年,吉布斯导出相律,奠定了相平衡的理论基础。 1887年,罗彻博研究多相平衡及其分类,用相律说明了不少实际问题,才使它逐步被人们所重视。 后来,施莱因梅格对相平衡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使之成为物理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1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 5.1.1
实验作图 H2O的相平衡数据 H2O的相图 5.1.2
相图分析 水的相图 水的相图 水的相图 水的相图 水的相图 水的相图 水的相图 O点:H2O的三相点 在20世纪30年代初这个三相点还没有公认的数据。
1934年我国物理化学家黄子卿等经反复测试,测得水的三相点温度为0.00981℃。
195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温标会议确认此数据,此次会议上规定,水的三相点温度为273.16K。 水的相图 Question
OC线斜率为负? OB线比OA线斜率大? 能否从理论上解释? 5.1.3 单元系相图举例 碳的相图 例 解
O点是石墨、金刚石、液相共存的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图文】第十章 相图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十章 相图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7.7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化学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已学过的一些先行课程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系统为对象,借助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所提供的实验手段来研究化学科学中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系统行为最一般的宏观、微观规律与理论,使培养出来的化学人才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
(四)教学时数
总学时126,机动10学时(4/周;3/周)。
(五)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讲授内容应分清主次,在注意系统性的原则下,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胶体化学在教师重点讲授下,可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增强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的理解,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教学要点:阐明物理化学的意义,介绍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0.1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0.2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0.3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4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篇&化学热力学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热力学的方法,建立热力学能与焓是状态函数的概念,并理解状态函数的性质,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并能运用于物理化学过程。通过例题与习题的分析与运算,学生应熟练掌握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容、等压与绝热过程中,&DU、&DH、Q与W的计算。热化学部分应使学生掌握盖斯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熟悉它们的应用。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1.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的方法和局限性
&1.2&热力学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1.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的性质
热力学平衡态
过程和途径
&1.4热力学第一定律
&1.5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
&&&&&功与过程
&&&&&准静态过程
&&&&&可逆过程
&1.8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盖&吕萨克&焦耳实验
理想气体的C与C之差
绝热过程的功和过程方程式
&1.9卡诺循环
&&&&&卡诺循环
&&&&&热机效率
&&&&&冷冻系数
&1.10焦耳&汤姆逊效应&&实际气体的&DU和&DH
焦耳&汤姆逊效应
实际气体的&DU和&DH
&1.11热化学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标准摩尔焓变
&1.12&Hess定律
&1.13几种热效应
标准摩尔生成焓
自键焓估算反应焓变
标准摩尔离子生成焓
标准摩尔燃烧焓
溶解热和稀释热
&1.14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1.15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
*&1.16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观说明
热容&&能量均分原理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的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有: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及数学表达式;
盖斯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各种热力学过程的分析;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特征。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有:
热化学计算包括非等温下的相变及化学变化
各种热力学过程(等温、等压、等容、绝热等)的Q、W、&DU及&DH的计算
由键焓计算反应热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讨论系统的过程方向与限度。要求学生了解一切自发过程的共同特性,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明确从卡诺机得出的克劳修斯原理和熵函数的逻辑性,从而理解克劳修斯不等式的重要性与熵函数的概念。理解并熟悉热力学函数S、F、G的意义与各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明确每一热力学函数在特定条件下作为过程进行方向与限度的判据。熟练&DS与&DG的计算。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2.1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2.2热力学第二定律
&2.3卡诺定理
&2.4熵的概念
&2.5克劳修斯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
克劳修斯不等式&&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熵增加原理
&2.6热力学基本方程与T&S图
&&&&&热力学的基本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联合公式
&&&&&T&S图及其应用
&2.7熵变的计算
等温过程中熵的变化值
非等温过程中熵的变化值
&2.8熵和能量退降
&2.9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
&&&&&熵和热力学概率的关系&&波尔兹曼公式
&2.10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
亥姆霍兹自由能
吉布斯自由能
&2.11&变化的方向与平衡条件
&2.12&DG的计算示例
等温物理变化中的&DG
化学变化中的&DrG&&化学反应的等温式
&2.13几个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热力学基本方程式
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
吉布斯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式
吉布斯自由能与压力的关系
&2.14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热力学第三定律
化学反应过程的熵变计算
&2.15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
熵产生和熵流
熵产生的一般公式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有: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几种文字表述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熵增加原理
各特定条件下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判据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达式
热力学基本方程式
特征偏微熵与麦克斯韦关系式
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式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有:
各种热力学过程的、&DF、&DG的计算
规定熵的计算
第三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讨论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性质。要求学生掌握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定义、区别和关系;掌握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的混合物,理想溶液与实际溶液以及稀溶液中组分B的化学势等温表达式;理解拉乌尔定律以及亨利定律的意义;了解活度及逸度的概念以及标准态的选用。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3.2&多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
&3.3偏摩尔量
&&&&&偏摩尔量的定义
&&&&&偏摩尔量的家和公式
&&&&&吉布斯&杜亥姆公式&&系统中偏摩尔量之间的关系
&3.4化学势
&&&&&化学势的定义
&&&&&化学势在相平衡中的应用
&&&&&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3.5&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理想气体及其混合物的化学势
非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化学势&&逸度的概念
逸度系数的求法
&3.6&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拉乌尔定律
&3.7&理想液态混合物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
理想液态混合物各组分的化学势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通性
&3.8&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9&稀溶液的依数性
*&3.10吉布斯&杜亥姆公式和杜亥姆&乌居尔公式
&3.11活度与活度因子
非理想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活度的概念
非理想稀溶液
双液系中活度因子之间的关系
&3.12分配定律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的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有: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化学势随P、T的变化值
气体化学势等温表达式
拉乌尔定律与亨利定律
溶液中个组分的化学势等温表达式
混合过程中系统热力学性质的变化
稀溶液的依数性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有:
有关集合公式的计算
理想溶液平衡气&液相组成的计算
由稀溶液依数性测定溶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第四章&相平衡
教学要点:
本章应用热力学的方法讨论相平衡系统的一般规律。学习一些典型相图的制法,分析及应用,要求学生明确组分数和自由度的概念,了解相律的推导、物理意义于用途。能应用相律说明相图中线、点、区的意义以及说明系统在不同过程中发生相变的情况(包括杠杆规则的使用)。相图分析着重于二组分系统,三组分系统只做一般性介绍。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4.2多相系统平衡的一般条件
&4.4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
单组分体系的两相平衡&&克拉贝龙方程式
&&&&&外压与蒸气压的关系&&不活泼气体对液体蒸气压的影响
超临界状态
&4.5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气&液平衡
理想的二组分液态混合物&&完全互溶的双液系
蒸馏(或精馏)原理
非理想的二组分液态混合物
部分互溶双液系
不互溶的双液系&&水蒸汽蒸馏
简单的低共熔二元相图
形成化合物的系统
*气&固态的平衡图&&水合物(固)的解离平衡图
液、固相都完全互溶的相图
固态部分互溶的二组分相图
&4.6三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法
部分互溶的三液系统
二固体和一液体的水盐系统
三组分低共熔混合物的相图
*直角坐标表示法
*&4.7二级相变
*&4.8铁&碳系统的相图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和下列基本知识:
步冷曲线及相态变化
单组分系统的PT相图
双液系统的及相图(完全互溶、部分互溶、完全不互溶)
二元凝聚系统的图(简单低共熔;形成稳定化合物;完全互溶和部分互溶固溶体)
三液系统相图
水&盐三元系统相图(包括有复盐、水合物生成)&
2.&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的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有:
相平衡的热力学条件
精馏及水蒸气蒸馏的原理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有:
有关相数、独立组分数和自由度的计算
互成平衡的相之间相对量的计算
单组分系统两相平衡系统关系计算
并掌握下列技能:
热分析法绘制相图
溶解度法绘制相图
三角形坐标法绘制相图
第五章&&化学平衡
教学要点:
本章根据热力学的平衡条件得出反应的等温方程式,并根据物质的热力学函数值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进一步讨论浓度、温度、压力等诸因素对平衡的定量影响。要求学生能很好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及其意义。熟练掌握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的计算,熟练理想气体反应的&T。掌握&DrGm&T=-RTlnK&T有关计算。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5.1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反应进度和化学反应的亲和势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反应进度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亲和势
&5.2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
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溶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
&5.3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5.4复相化学平衡
&5.5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标准状态下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Ellingham图
&5.6&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7&同时平衡
&5.8&反应的耦合
&5.9&近似计算
*&5.10生物能力学简介
生物化学中的标准态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的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有:
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D&T与K&T的关系
温度对平衡的影响,范特霍夫公式
各种因素对反应方向及平衡产率的影响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有:
&&&&&&&&&平衡常数与平衡混合物组成的计算(含同时平衡)
有关物质的热力学性质(&D&T&&&D&T&&&S&T&&&Cp)与化学反应&D&T(或K&T),&D之间关系的计算
固体分解压、分解温度的计算
高压下气相反应平衡组成计算
第二篇&统计热力学基础
第六章&&统计热力学基础
教学要点:
引出配分函数的概念,再从配分函数求得热力学函数。对定位与非定位系统,重点侧重于非定位系统。对公式上需理解其推演过程,对重要公式应知道其应用。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统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统计系统的分类
&&&&&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定
&6.2玻尔兹曼统计
&&&&&定位系统的最概然分布
&&&&&,值的推导
&&&&&玻尔兹曼公式的讨论&&非定位系统的最概然分布
&&&&&波尔兹曼公式的其它形式
&&&&&摘取最大项法及其原理
*&6.3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和费未&狄拉克统计
&6.4配分函数
配分函数的定义
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
配分函数的分离
&6.5各配分函数的求法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
原子核配分函数
电子配分函数
平动配分函数
单原子理想气体的热力学函数
转动配分函数
振动配分函数
*&6.6晶体的热容问题
&6.7分子的全配分函数
&6.8用配分函数计算和反应的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系统的公共能量标度
&&&&&从自由能函数计算平衡常数
&&&&&热函函数
&&&&&从配分函数求平衡常数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的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有:
等几率假设
玻兹曼分布律(推导表达式及意义)
离子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
最低能级能量数值的选择对配分函数的影响
玻兹曼公式S=&O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有:
&&&&定位与非定位系统&O的计算
&&&&用玻兹曼分布律计算简单系统的粒子分布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各种运动形式的配分函数
&&&&单及双原子分子各种运动形式对热力学性质的贡献
&&&&分别用配分函数和自由能函数计算检点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第三篇&&电化学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讨论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与理论。学生应掌握该部分有关的基本概念,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熟练掌握电导测定的应用。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7.1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电解定律
&&&&&原电池和电解池
&&&&&&法拉第电解定律
&7.2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7.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电导的测定
&&&&&&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和离子摩尔电导率
&&&&&&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
&7.4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7.5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
&&&&&德拜&休格尔&昂萨格电导理论
&&&&*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的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有:
&&&&&&&&浓度对摩尔电导影响的柯尔劳许公式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德拜&休格尔离子互吸理论
&&&&&&&&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
&&&&&&&&盎萨格电导理论
&&&&&&&&法拉第定律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和应熟悉的基本方法有:
&&&&&&&&法拉第电解定律的有关计算
&&&&&&&&电导测定方法及有关计算
&&&&&&&&离子强度的计算及用德拜&休格尔公式计算离子平均活度系数
电导测定的应用的有关计算
第八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教学要点: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产生电动势的机理,熟悉电化学中惯用的一套符号,掌握有关电动势的计算。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8.1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
&&&&&可逆电池
&&&&&&可逆电极和电极反应
&8.2电动势的测定
&&&&&&*对消法测定电动势
&&&&&&标准电池
&8.3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动势的取号
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
可逆电池电动势的取号
&8.4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能斯特方程
从标准电动势E&T求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数Ka&T
可逆电池电动势E与参加反应各组分活度的关系
&&&&&从电动势E及其温度系数求反应的&D和&D。
&8.5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间电势差的形成
&&&&&接触电势
&&&&&液体接界电势
&&&&*液接电势的计算公式
&&&&&电动势的产生
&8.6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
&&&&&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
&&&&&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8.7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求电解质溶液平均活度因子
&&&&&求难溶盐的活度积
&&&&&PH值的测定
*电势&PH图及其应用
*细胞膜与膜电势
*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化学传感器简介
*&8.8内电位、外电位和电化学势
&&&&&内电位与外电位
&&&&&电化学势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应用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理论有:
&&&&根据电池表示式书写电池反应
&&&&根据要求设计相应电池
&&&&各类电极的电动势的计算
&&&&各类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与可逆电池及电极电势有关的热力学计算及应用
第九章&&电解和极化作用
教学要求:
本章介绍在不可逆情况下,电极上所发生的过程。要求学生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和用途以及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极化作用的分类及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的机理,了解电解时电极反应的规律。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9.1分解电压
&9.2极化作用
电化学极化
超电势的测定
*Tafel公式的理论推导
&9.3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金属的析出与氢超电势
金属离子的分离
电解过程的一些其它应用
&9.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金属的防腐
金属的钝化
&9.5化学电源
&&&&&燃料电池
&&&&&蓄电池
*&9.6电有机合成简介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应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有:
&&&电极过程的基本步骤,极化原因
&&&电化学极化的一般规律
&&&浓差极化的一般规律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有:
&&&超电势的基本测定与计算
&&&电解时实际析出电势的计算
&&&实际电极反应的判断及有关计算
第四篇&&化学动力学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教学要点:
本章从基元反应层次入手,反复讨论了基元反应动力学规律,讨论了典型复杂反应动力学的特征、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方法及复杂反应系统的唯象反应动力学。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10.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10.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10.3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反应的级数、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的速率常数
&10.4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一级反应
&&&&&&二级反应
&&&&&&三级反应
&&&&&&零级反应和准级数反应
&&&&&&反应级数的测定法
&10.5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对峙反应
&&&&&&平行反应
&&&&&&连续反应
*&10.6基元反应的微观可逆性原理
&10.7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与反应速率&&经验公式
&&&&&&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的几种类型
&&&&&&*反应速率与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10.8关于活化能
&&&&&&&活化能概念的进一步说明
&&&&&&&活化能与温度的关系
&&&&&&&活化能的估算
&10.9链反应
&&&&&&直链反应&&稳态近似法
&&&&&&支链反应
*&10.10拟定反应历程的一般方法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应用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理论有:
质量作用定律
微观不可逆原理
基元反应动力学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经验公式
三种典型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稳态近似与平衡假设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有:
速率及反应速率常数的实验测定和计算
基元反应(一级.二级.单纯级)的动力学计算
基元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能Ea的计算
复杂反应的动力学计算
&&&复杂反应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由反应机理推导出速率方程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教学要点:
本章重点介绍了三个基本速率理论,要求学生明确气相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的基本要点并应用于单分子反应,并明确过渡态理论的基本要点。同时还介绍了溶液中的反应、链反应、光化学反应及催化反应动力学。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11.1碰撞理论
双分子的互碰频率和速率常数的推导
&&&&&*硬球碰撞模型&&碰撞截面与反应阈能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概率因子
&11.2过渡状态理论
由过渡状态理论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活化络合物的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与诸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
&11.3单分子反应理论
*&11.4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研究分子反应的实验方法
&&&&&&&分子碰撞与态&态反应
&&&&&&&直接反应碰撞和形成络合物的碰撞
&11.5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笼效应
*由扩散控制的反应
*&11.6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弛豫法
&&&&&&&闪光光解
&11.7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反应与热化学反应的区别
&&&&&&&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
&&&&&&&光化学最基本定律
&&&&&&&量子产率
&&&&&&&分子中的能态&&Jablonski图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光化学平衡和热化学平衡
感光反应、化学发光
*&11.8化学激光简介
&&&&&&&受激辐射、受激吸收和自动辐射
粒子数反转
三能级和四能级系统的粒子数反转
&11.9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均相酸碱催化
酶催化反应
*自催化反应和化学振荡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有:
&&三种典型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稳态近似与平衡假设
气相反应简单碰撞理论
林德曼单分子反应理论
过渡状态理论
了解键反应、光化学反应、溶液中的反应,酶催化反应、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有:
简单碰撞理论关于的计算
过渡状态理论关于速率常数、&D&&T、&D&&T及活化能Ea的计算
&&量子产率的计算
&&米氏常数有关的计算
第十二章&&胶体和界面化学
教学要点:
本章阐明由于物相高度分散后的一些性质以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要求学生明确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的概念以及吉布斯吸附公式的意义和计算,明确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以及兰缪尔吸附等温式,了解表面曲率与蒸汽压的关系,表面活性物质的基本性质与用途。概略地阐明溶胶以及大分子溶液的性质。了解溶胶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于电学性质以及胶团的结构,胶体的稳定性于聚沉作用。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12.1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
&&&&&&表面热力学的基本公式
&&&&&&界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溶液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
&12.2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
&&&&&&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
&&&&&&杨&拉普拉斯公式
&&&&&&弯曲表面上的蒸汽压&&开尔文公式
&12.3溶液的表面吸附
&&&&&&溶液的表面吸附&&Gibbs吸附公式
&&&&&&*Gibbs吸附等温式的推导
&12.4液&液界面的性质
&&&&&液&液界面的铺展
&&&&&&单分子表面膜&&不溶性的表面膜
&&&&&&表面压
&&&&&*&&a曲线与表面不溶瞙的结构类型
&&&&&&不溶性表面膜的一些应用
&&&&&&L&B膜的形成
生物膜简介
*自发单层分散
&12.6液&固界面&&润湿作用
&&&&&&沾湿过程
&&&&&&浸湿过程
&&&&&&铺展过程
&&&&&&接触角与润湿方程
&12.7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对其效率及能力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
&&&&&&表面活性剂的一些重要作用及其应用
&12.8固体表面的吸附
固体表面的特点
吸附等温线
&&&&&&兰缪尔吸附等温式
混合气体的兰缪尔吸附等温式
Freundlich等温式
&&&&&&BET多层吸附公式
&&&&&&乔姆金方程式
&&&&&&吸附现象的本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热
&&&&&&影响气&固界面吸附的主要因素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吸附等温线
&12.9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
&&&&&&化学吸附与催化反应
&&&&&&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速率
&&&&&*气&固相系统中的吸附和解析速率方程式
&&&&&*从物理吸附转变为化学吸附的势能曲线示意图
&&&&&*对五种类型吸附等温线的说明
&&&&&*BET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的推导
&12.10胶体性质与结构
&&&&&&&胶体分散系统
&&&&&&&胶体的光学及动力性质
&&&&&&&胶体的电学性质
&&&&&&&胶体的稳定和聚沉
&12.11大分子化合物性质与大分子化合物溶液
&&&&&&&大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大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与唐南平衡
&&&&&&&盐析和胶凝作用
考核要求:
&&&&1.掌握本章讲授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理解并能熟练应用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理论有: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公式
&弯曲液面的蒸气压力公式
&&吸附等温式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胶团结构的双电层理论
&胶体聚沉规律(叔采&哈迪规则,感胶离子序)
&&大分子溶液的修造压和唐南平衡
3.能熟练进行的基本计算有:
&&附加压力与曲率半径关系有关计算
蒸气压与曲率半径的有关计算&
各吸附等温式中常数的确定
利用吸附等温式求比表面、吸附量
用吉布斯公式求表面层的截面积
大分子溶质分子量的沉淀与计算
利用电泳测定大电势
三、参考书目
1.&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傅献彩等编.&《物理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5版。&&
2.&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物理化学》&高教出版社。
3.&河北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院校编《物理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万洪文&詹正坤主编&《物理化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印永嘉等编&《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6.&胡英主编《物理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四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1.用投影仪投影有关教学图、表。
2.用幻灯片放映有关教学图、表。
3.适当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
4.利用CAI软件组织学生的复习。
5.利用计算机从试题库抽题组卷测验。
西北师大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痣相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