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贫困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脱贫

贫困大学生经济与心理“双脱贫”之我见
&&没有公告
&|&&|&&|&&|&&|&&|&&|&&|&&|&&|&&|&&|&&|&
您现在的位置:&&>>&&>>&&>>&信息正文
贫困大学生经济与心理“双脱贫”之我见
&&&热&&&&&★★★
【字体: 】
贫困大学生经济与心理“双脱贫”之我见
作者:张洁&&&&信息来源:工商管理系&&&&点击数:3474&&&&更新时间:&&&&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在校生的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和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全国在校大学生中,有学费、衣食之忧的人数将近百万,西部地区有的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已接近50%,特困生的比例达到15%左右。在校贫困大学生现状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贫困现象” 在许多高校悄然而生,这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高校贫困大学生因为心理贫困的原因而导致退学、休学的人数不断增多,引发的刑事案件也时常发生。如2004年3月15日,云南大学的贫困大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就是一个惨痛教训。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状况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隐性的,容易被忽视。所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建立心理贫困防御机制,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心理脱贫的意义尤为重大。现有资料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主要表现在社交自卑,择业自卑,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大、学习精力不能集中,部分贫困学生还存在依赖心理。这样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长期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既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原因,也有来自贫困大学生较差的心理素质这个内部原因。对此,笔者认为应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来帮助贫困生切实实现经济和心理双脱贫。
一、社会方面
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成绩优秀,解决好他们的经济困难,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健康成才。同时,解决好贫困生的问题关系到千万个家庭,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对贫困生的资助扶持也体现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因此,全社会都应关注贫困大学生,,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对贫困生资助政策及保障机制,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是帮扶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要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等资困制度和措施,对新生和老生都要开设“绿色通道”;要大力开拓校内外勤工助学渠道,发动社会各界和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开展对贫困生的“一帮一”活动等等。
其次,要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倡导全社会关心爱护贫困大学生,使他们获得与普通大学生公平的发展起点。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问题。基于此,政府应凝聚社会中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所有资源,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保障制度,最终形成以灵活而更具人性化设计的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辅助,资助信息系统完备,资助面公平的富有效率的资助政策体系。
二、学校方面
高校作为贫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要变单向的经济脱贫为经济、心理双脱贫,尽力解决贫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暂时的困难,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一)完善高校的贫困生“心理救助”和“物质救助”机制。学校应该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包括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奖学金、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学费减免以及社会无偿资助等),设立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以学分制形式真正允许大学生延期入学、延期(提前)毕业等。要在开学初进行必要的心理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以便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学生要格外重视,鼓励教师和同学主动与他们交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学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群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
(二)改进和优化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高校作为贫困大学生生活和受教育的直接场所,较之政府、社会而言,具有更为直接的责任来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和优化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措施,对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第一,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要推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教育的网络和体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使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加强,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排除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
第二,加强思想教育,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学校以育人为本,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俗话说“扶贫先扶志”,我们关注贫困生,不仅要给予物质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气馁、不消沉、不退缩,要靠自己的努力赢得生活、赢得他人的尊重。贫困生要转变思想观念,克服依赖心理,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走自食其力的道路。比尔?盖茨就说过,他死后将把他的所有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一分钱也不会留给他的后人,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性。我们要鼓励贫困生积极走向社会、参与实践、自主创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锻炼中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并帮助贫困生学会自我接纳,对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特征都愿意去了解、去面对,并且无条件地接纳,它是个体获得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之一。贫困生面对现实最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如果一味地跟别人比较,就会否定自己,不能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贫困生既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短处,也要接纳自己的长处。要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也有比别人强的方面,不必把与别人比较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尺度。要采取积极的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而不是埋怨、自责。
第三,加强育人环境建设。一所大学如果能够倡导和建立一种求真求善、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予贫困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各级组织特别是学生党、团组织要关心贫困学生,开展各种爱心行动,发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加大精神帮扶的力度,师生员工要以各种方式加强与贫困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予贫困生以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逐步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使他们在友情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排遣寂寞、沮丧、痛苦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在集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人文关怀中蕴涵了爱心互动的精神,贫困生从中就会学到了如何踏实做事、正直为人,如何关爱、同情弱者,懂得回报社会和他人。
三、大学生自身的脱贫
贫困生要对贫穷有一个清醒而冷静的认识,贫穷不是自己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不必为此内疚和自卑,更不必掩饰自己,应该坦然地面对这个现实,接受这个现实,这也是有勇气的一种体现。同时还应认识到,贫穷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古人云:“千金难买幼时艰”,所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认识不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贫穷虽然给自己造成了生活上的暂时困难,但绝对不能认为自己就低人一等,是社会的负担。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相信通过自己的发奋努力,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状况。要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而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人生最可宝贵、永不枯竭的财富。贫困大学生现在虽然面临着物质上的贫困,但却已经站到了获取精神财富道路的起点。贫困大学生要十分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学会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努力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用知识和能力来丰富和武装自己,以自己能够拥有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丰富而全新的知识和能力为荣,树立起贫困不贫志的信念,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信息录入:wyadmin&&&&责任编辑:wyadmin&
上一条信息: 下一条信息:
【】【】【】【】【】
没有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推荐使用用IE的设置浏览
站点设计与维护: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网络管理中心
Copyright @2008,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最后更新日江西理工大学特殊学生群体导师帮扶制度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江西理工大学特殊学生群体导师帮扶制度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31&&&&更新时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江西理工大学“三联系”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努力打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系统育人体系,扎实地做好我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引导学生成人、成长、成才,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温馨、和谐的学生发展环境,经研究,制定江西理工大学特殊学生群体导师帮扶制度。
一、帮扶对象
特殊学生群体学生主要包括家庭困难学生群体,学习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障碍学生群体,网络痴迷学生群体,生理缺陷学生群体,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群体,就业困难学生群体,违纪学生群体等。
二、帮扶工作原则
(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出发,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关心特殊群体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
(三)对特殊学生实施 “特殊”的教育引导方式、方法,重视运用赏识教育温暖特殊学生心灵。
(四)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全方位帮扶的特殊群体教育机制,充分发挥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方法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一般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或家庭出现变故、学费生活费存在困难的学生。该群体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形成了自强、自尊与自卑并存的心理特点。
1.帮扶导师应积极鼓励该类学生参与到学校现有的“奖、贷、补、助、免、勤、减”的资助工作体系中来。主动向学校或学院反映学生的实际困难,努力帮助被帮扶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帮扶导师应充分发挥贫困生的模范典型的作用。定期组织优秀的贫困生成才典型与帮扶对象进行交流,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直面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决心。
3.帮扶导师应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培养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激发被帮扶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其摆脱自卑和自闭心理,树立信心,正确看待经济贫困,达到经济与心理的双重脱贫。
(二)学习困难学生群体
学习困难学生群体是指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不能按培养计划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具体是指受到学业警示学生或特定科目有困难学生),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帮助和矫治的学生。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帮扶导师要深入了解其问题形成的原因,针对各自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帮助。
1.应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努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学院活动,倾听他们心声等方式多鼓励这些学生,增强其自信心和意志力。
2.应为学习困难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联系专任教师一对一指导,组织学生结对帮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对因社会、家庭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群体,要进行深入了解和积极关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心理障碍学生群体
心理障碍学生群体是指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抗挫折能力差或认识不客观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常伴有焦虑、抑郁、孤僻、自卑、冷漠、极端等心理,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狭隘心理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帮扶导师要进行沟通交流、关心支持,帮助其疏泄情绪、澄清问题、寻找原因、调整认知,协助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并在必要时推荐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2.对于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帮扶导师应给予这些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帮助,既要关心又不能过分关注,以帮助其建立自信、实现自助为发展目标,避免伤及学生自尊和隐私安全,必要时鼓励其到专业心理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3.导师发现学生情况十分严重时,帮扶导师应立即通知学院(校区)辅导员或学院(校区)领导,并安排学生全程陪同、确保安全;二是学院(校区)立即联系其监护人,及时与家长沟通,以便进行积极干预和治疗,同时上报学工部;三是应及时送到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心理治疗;四是对患有精神病的学生应理解、关怀、帮助,注意工作方法,避免刺激学生。
(四)网络痴迷学生群体
网络痴迷学生群体主要指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整天在网上聊天、打游戏等进行各类娱乐活动,不愿意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表现为孤独、自闭、强迫症状等。
1.对网络痴迷学生群体,帮扶导师应对其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意志力,学会正确处理网络游戏与学习、生活的关系。
2.帮扶导师应配合学院(校区)、学生家长加强对网络痴迷学生群体的监督和管理,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安全、科学、文明上网,鼓励被帮扶对象树立明确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充实、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帮扶导师应经常性与辅导员、班主任和学院(校区)领导沟通,积极推荐、引导学生参与到学院(校区)组织的各类团体与活动中去,吸引他们的课余精力。
(五)生理缺陷学生群体
生理缺陷学生主要指身体残疾、有缺陷、体弱多病的学生,如长相较丑、身材比较矮小、身体局部畸形或残疾、性心理与行为异常等。生理缺陷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很小,但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艰辛,故不可忽视。
1.对生理缺陷学生群体,帮扶导师应以励志为主,帮助和鼓励并重。要真心尊重、爱护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成功例子和优秀人物做横向比较鼓舞他们,以其自身成长的纵向比较来肯定他们,帮助树立自信心,使之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
2.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帮扶导师应积极关注生理缺陷学生并给予实际的帮助,尽力为其提供便利的环境。同时要保护生理缺陷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拥有一个尊重、友好、安全的心理环境。
(六)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群体
人际交往困难是指在校大学生在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自负,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和不良心理特征,包括自我封闭、自我否定、自我欣赏、盛气凌人等。
对于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群体,帮扶导师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心理指导,引导其建立交往意愿,学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法,逐步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从而提升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多组织集体文化活动,应鼓励同学们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建立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观念。
恋爱及情感问题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帮扶导师要加强对学生开展恋爱心理教育,特别是恋爱受挫学生,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疏导,避免出现极端事件。
(七)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是指学生由于根本或直接的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观念不正确、自身不自信或存在着自身劣势, 使得他们在各类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在择业过程中经常遇阻, 难以实现预期的就业目标。
1.对于根本就业能力不足的学生,帮扶导师应通过具体的专业实践项目指导或基本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指导,使学生较快的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2.对于直接就业能力不足的学生,帮扶导师应对被帮扶对象进行职场形象指导,提供面试技巧和能力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自身优点和长处,树立择业信心。
3.帮扶导师应及时帮助就业困难学生群体解决心理问题。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观望心理和等待心理,应加强对其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多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大胆尝试、勇敢选择、主动出击,最终实现就业。
(八)违纪学生群体
学生违纪的心理类型概括起来主要有侥幸心理、随意心理、逆反心理、攀比心理、自满心理和障碍心理等,要根据不同个体的自身特点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1.帮扶导师应加强对经常违纪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时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说服与民主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和关心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身教与言传相结合的原则。
2.帮扶导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因冲动或心理障碍引起的违纪违法行为;要及时对违纪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帮助他恢复自信,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心理品质,完善自身素质;在考前要加强对违纪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使学生做到知晓制度、讲究诚信。
3.帮扶导师应首先掌握有关学生违纪处理的基本知识,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对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摒除不良陋习。
四、帮扶形式和要求
各学院(校区)负责特殊群体学生导师帮扶制度的落实,学生工作部负责对各学院(校区)开展该项工作的指导、督促和考核。
(一)各学院(校区)每学期开学初开展一次全面的摸排,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及时排查出特殊群体学生,并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动态档案(见附件)。对于其它方面困难学生,学院(校区)如果认为有必要进行帮扶,也可以列为帮扶对象进行帮扶。
(二)各学院(校区)根据特殊群体学生动态档案,在所在学院(校区)中选择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学生信任的帮扶导师对特殊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对于学习困难群体,可以“一对多”结对,但原则上不要超过五名),帮扶导师可由该生的辅导员、班主任或学院(校区)的其他领导、老师担任。帮扶导师一旦确立,帮扶期限以一年为期,一年后视帮扶效果和新的特殊群体学生动态档案重新确立新的帮扶对象和帮扶导师。
(三)帮扶导师应首先学习掌握《学生手册》中的相关管理规定,了解教育规律方法,提高育人能力和技巧,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在具体工作中,学院(校区)应把学生基本情况、辅导员班主任配置、学生家长联系方式等方面材料告知导师,帮扶导师也应主动向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了解有关材料和情况,主动的与学生的任课教师沟通交流,积极做好帮扶的各项工作。
(四)帮扶导师应本着“深入学生、注重沟通、掌握情况、做好转化”的工作原则,及时掌握被帮扶学生的思想动态。每半月至少与被帮扶对象谈心交流1次,每月至少1次下到被帮扶对象的寝室交流,每月至少1次与被帮扶对象的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同时鼓励导师通过其它合适的、有效的方式途径开展帮扶工作。特别要注重考前、放假前后等重点时段的教育工作。
(五)帮扶导师在发现、掌握特殊群体学生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及重大的、涉及全局性的学生情况和问题时,应及时向相关学院(校区)或职能部门反映,有必要时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
(六)学院(校区)应为帮扶导师提供专门的工作笔记本,负责好帮扶导师的联络和组织工作。帮扶导师应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做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学生工作部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各学院(校区)要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学生导师帮扶工作,采取细化制度、政策支持、表彰奖励等方式,充分调动各帮扶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大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注和帮扶力度,以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帮助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五、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学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文章录入:卓福宝&&&&责任编辑:卓福宝&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策略研究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策略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6:17:16|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策略研究.PDF您的位置: &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探讨
摘 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已经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如何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开展心理扶贫,树立他们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优质期刊推荐您的位置: &
如何帮助贫困生心理“脱贫”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群体是较典型的特殊学生群体之一,也是比例较大的学生群体之一,贫困生工作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入手,阐述了如何对贫困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的问题。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