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人民日报 读者来信信寄到哪里

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台湾“选举公报”上有些啥&&& 台湾选举投票日在即,前几天,“选举公报”寄到了我家信箱。&&& “选举公报”通常会跟着“投票通知单”一并寄达。“投票通知单”小小一张,上面写着拥有投票资格的公民姓名、投票应该携带的证件与印章,以及指定前往的投票所地址。至于选举公报,则详细记载了候选人的编号、姓名、性别、登记参选方式、住址、学历、职业经历等各种信息。&&& 台湾各式各样的选举,小至里长(相当于大陆的街道办事处)、大至县市长议员选举,都有类似的“选举公报”。除了以纸本形式寄达投票人家里,网络上也提供有声版公报的下载,方便盲人使用。&&& 除了候选人资料,占去选举公报最大版面的是投票时间、投票方法规定、领投票示意图以及投票注意事项。投票规定,列出各个注意事项。除了不得携带照相设备、手机入圈票站,选民亦不得毁损选票、亮票,或者将选票带出场外。其中,若是将圈选内容出示他人,依法可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新台币二十万元罚金;若是未将选票投入票箱,而带出选票站,最重则可以被处以一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一万五千元罚金。&&& 最后,政府不忘在公报留下一大块空间,打出反贿选广告。广告上方写着“反贿选,逗阵来”(反贿选,一起来),中间写着“总统的头家,选票譕通卖”(人民都是总统的主人翁,选票不容买卖)的标语,又在下方注明检举贿选的“法务部”免费热线,提供高额悬赏奖金予检举的选民。台湾选举的运作机制、公民权利的行使,全在这张五花八门的选举公报里展露无遗。(台北 李易安 大学生)
人大代表好摄影
&&& 早起看新闻,看不少人大代表酷爱摄影,纷纷与选票、投票箱或国家领导人等合影留念。选择在此摆弄相机,人民大会堂仿佛成了游人观光的上海外滩。&&& 我曾供职某大型国企,董事长是人大代表,会议期间,也搞了张与最高领导的合影。这张合影,不仅成为办公室最好装饰品,更成为公司宣传利器。至于议案等,未见有多少宣传。看来,部分人大代表忙于摄影,并非漫无目的,反倒用心良苦,真是难为他们!(北京 周丽君 职员)
大部制改革 地方如何&&& 国务院公布了大部制改革方案,对此我既高兴也有些担忧。&&& 我曾在家乡湖北汉川市转了一遍,特意将各个政府部门都记下来。当时就发现有机构臃肿的现象。比如卫生系统就有卫生局、卫生监督局和食品药品监督局;经济系统有招商局、经济管理局、经济商务局、工商局、物价局和两个有关税收的国税局、地税局,另外还有个税务管理局;而农业方面就更多了,有农业局、农机局、林业局、水产局、畜牧局和粮食局和农业管理委员会等。我不知道这些部门平时怎么分工的,当然有事的时候各部门都不想管。一次在街上就看见了这么个场景:一条繁华的街道上有堆垃圾,没人清理。城管局看见了找环卫局,环卫局说垃圾在绿化带上要找绿化局,绿化局说园林局也有责任,园林局还想找环保局。各个部门互相推诿,真不知道那堆垃圾最后是属于谁的管理范围。&&& 这次改革,缩减了机构,节约了开支,是件大好事。但在地方,情形又将如何?
(武汉 张疾天 大学生)
“3·15”,我不想做打假高手&&& 自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以来,人们就盼着天天是“3·15”。这不,工商部门街头宣传活动热闹得很。工商人员在教市民怎么识别假烟假酒,如何与奸商过招。我看了心里不是滋味:敢情把消费者培养成打假高手,你们也就不用打假了?&&& 在市场监管方面,我们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建立了以质监负责生产领域、工商负责流通领域的市场监管体系。如果这些执行到位,生产的假由质监打,商场的假由工商查。哪天我买了假货,直接找质监、工商索赔就行。花功夫学打假不是自讨苦吃吗?&&& 因此,我不想做什么打假高手,只想监管部门真正负起责任来。如果他们不恪尽职守,就算天天都是“3·15”,消费者也甭想做真正的“上帝”。(广西南宁 刘飞锋 记者)
何必动辄拿“动机”说事&&& 全国政协委员张茵的几个提案关注度颇高,许多人批评她为富人说话,张茵则申辩“我只是从爱护国家的角度,为国家的利益讲真话”。争论愈演愈烈,对张茵动机正确性的质疑淹没了对提案内容适当性的讨论。&&& 公众讨论转化到对对方动机的揭批。这是相当有害的。因为:&&& 其一,动机属于思想的范畴,它往往深藏在言行的背后,不易准确探知,更难以证实。&&& 其二,动机是否正当和观点是否适当是两回事。动机良好未必就意味着观点的适当;而基于私利提出的观点未必就不适当。&&& 其三,私利和公益并不总是对立的。在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不为过。&&& 我们可以依靠事实和逻辑,去谴责一个观点将要引发恶劣后果,但指责他人动机没有实际意义。(北京 黄建军 副教授)
法院就是司法的全部吗◆回应“不能用‘法院改革’代替‘司法改革’”(<FONT face=楷体_GB日A3法眼)&&& 法院改革就等于司法改革,这样的认识凸显出当前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权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检察权是国家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却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忽视了。我是从事检察工作的,在工作中经常听到很多人称呼检察院的检察长为院长,这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可是反映出来检察权不为大众所熟悉的遭遇却带有普遍性。中国的司法改革进程就是中国的检察权不断被弱化的进程,检察制度的改革,首先使检察院失去了税务检察权,自侦权中的相当一大部分也划到了公安机关。而当下还时不时有专家学者对检察院的自侦权提出质疑,认为反贪局应该从检察机关中分离出去,这样的境遇使得我们从事检察工作的人员认识到,避免检察权被边缘化就必须加强检察权的研究,要把检察权作为一门单独的检察学说来研究,才能引起人们对检察权的重视和认识。(infzm海南五指山网友:safin1981)
拦截上访,时速180◆回应 “新暴风骤雨:28000元与一个村庄的人心变迁”(<FONT face=楷体_GB日A5调查)&&& 文中提到12名村民分成两路上访,两人一组,每组拿一份材料,有一组闯进国家信访局就算胜利。我想问:上访路到底有多遥远?上访还得拿出“游击战”功夫来,这是人民想说话时必须采用的方法吗?&&& 因为,我自己就曾亲历一次堵截上访事件,领导亲自布置,高速、国道两路分兵追赶,走高速的要赶在上访者到达目的地之前到达,以便在最后时刻拦截。走国道的则要沿路盘查。听一位司机说,他们走高速时速180公里。我听了目瞪口呆,这性能优越的公务用车竟用在堵截上访者上,用于堵截我们人民的心声上……(石家庄 张锦 大学生)
南方周末被大学生冷落了?&&& 近日,我把《南方周末》带到教室阅读。旁有一女生瞥见刊有陈冠希照片,向我借报纸看。不料不出十几秒,又被递了回来。这使我产生了疑问:我身边有多少人在关注《南方周末》?&&& 于是我在班上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93.3%的同学知道《南方周末》,76.6%的同学表示看过,经常看的为13.3%,对南周满腹牢骚的人数则接近0。不看的、不经常看的人自然不会有牢骚……&&& 玄幻、娱乐、网游、韩剧等在大学土壤里遍地开花,相对而言,《南方周末》却被人冷落了。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开始接近《南方周末》,也希望《南方周末》办得比过去好,多关心一下当代大学生,他们很多人迷茫、无聊、郁闷、恐惧,只有你关心了他们,他们才会关心你。(广东湛江 王华 大学生)
(我们宁可相信其原因是我们的报纸还不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这样至少我们还有弥补的机会——编者)
(责任编辑
上一页1下一页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不求“法治提速”,只求它“少误点,不拒载”◆回应“”(8月23日E31大参考版)&&& 赵树凯先生不来自基层(其供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并不妨碍他以观察员的身份代“基层民主呼唤法治提速”,但这就好比鱼池边观鱼的人喊“鱼缺氧了!鱼缺食了!”一样。了解鱼真正需求的,恐怕只有鱼自己以及和鱼朝夕相处的养鱼人。&&& 现实社会,鱼难有话语权;岸上的人,也没谁愿尝试变成水里的鱼;养鱼人即使洞悉,也未必会满足鱼真正的需求,因为这涉及他的利益考量和成本控制。直观的判断,大体就是观察鱼在什么情况下最欢欣雀跃。&&& 在基层群众连“民主”为何物尚朦朦胧胧的情况下,呼吁“法治提速”就像群众连一张能安睡的床都没有,官员却在倡导给群众建豪华厕所一样!&&& 勉强而为的法治提速,只会让基层民主的基础——群众,望这列“法治动车组”而兴叹。对群众而言,只要现在的“法治列车”少误点、不拒载,司乘人员少给脸色看,就满意多啦。(勉县 孙涌)给民声一个安全的出口◆回应“”(8月23日A6时政版)&&& 早就相信我们中国人最缺乏声音,现在看来,并非是不愿发声,而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出口,更准确一点说,是缺乏一个安全的出口。&&& 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可现实生活中话多有失、因言惹祸的例子时有所闻,于是我们不得不噤声。&&& 在报道中我们也看到,当有网友被有关部门调查或威胁时,他们并没有在法律之路上寻求帮助,因为基本上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这是没用的,市委书记的声明才是真正安全的庇护所。在此我不禁要想,如果连书记调走了怎么办?又有什么能庇护得了这些直言不讳的公民?什么时候法律才会给我们的声音一个安全的出口呢?(西安 左华军)中国为什么没有日本史泰斗?◆回应“” (8月23日A8天下版)&&& 我很赞同该多了解日本,但如何了解呢?了解一个国家就要知道它的过去。但除了戴季陶、周作人、鲁思·本尼迪克特等有关日本的著作,鲜有当代国人研撰的雅俗共赏的精品。为什么日本能出现白鸟库吉、内藤湖南、宫崎市定那样的汉学大师,而中国却鲜有驰誉中外的日本学泰斗?难道我们就只能通过读几本故人的旧作、看几部热播日剧,去了解一个有着深厚底蕴且不断变化的国家?那样的话,我们永远只能知道“邻居”的电器和樱花,而不清楚“邻居”到底是什么“人”。(网友:hanking005)课本怎么换,无趣也不会变有趣◆回应“”(8月23日E32评中评版)&&&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我们用的语文教材是2003年编定的“人教版”。其中就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这些以前似乎没有可能入选的课文。我刚拿到书时曾颇为惊讶,但惊讶只是短短一瞬。因为我知道这些有趣的作品终将被解读成无趣的东西。而且它们还被分为带星号和不带星号两种,有星号的为选学。可是我们知道就算是没有星号的,高考也不会考,所以老师基本上不会教这些课文。所以,无论换汤还是换药,学生们恐怕都没机会领会大人们争论的“晦涩”和“压抑”——不去学,又怎么会“晦涩”、“压抑”呢?谁会真以为高中语文课能教会你欣赏经典,了解真谛呢?(河南&& 陈翔)“世说新语”不该成为“文人酸语”◆回应“”(8月23日D25写作版)&&& 南方周末的“世说新语”感觉是一帮文人在装魏晋南北朝的士族,自个给自个撰写名人轶事。如8月23日刊登的吴亮“排调与容止二则”,“其趣如戴套与佳人同床共寝也”,既粗俗又无聊,还“时公元2007年”,把小圈子的鸡毛蒜皮当作历史大事来记录,可笑之至。“世说新语”简直就是文人酸语。(福州 马驰)我的家乡是这样“创建”的&&& 我所居住的是地处中原某省的一座中小城市。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一次创建全国“某某”城市的活动。我相信大多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对此都深恶痛绝:因为这本身就是在走过场,典型的形式主义。集中整治一段时间,等检查团走了一切照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我们的父母官,对此却为何总是那么的不厌其烦???&&& 我市那条穿市而过的河,原本被污染得臭气熏城。有一年,为迎接检查,政府竟然让上游水库集中放水冲刷河道,然后在下游堵住,让检查团看到的是清澈的河水。&&&&& &&& 创建全国“卫生”城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创建全国“素质”城市!&&& 创建全国“优秀”城市!&&& 创建全国“安居”城市!&&& 创建全国“活力”城市!&&& ……&&&&& 一片喧嚣中,终于有一天,我市荣获创建了全国“创建”城市!(< 网友:shenlin)
上一页1下一页改版后的《南方周末》,在内容与版面方面还会不断地微调,此次改版不只包括报纸,infzm等南周新媒体客户端都将会刷新,我们还精心推出一款名为“知道”的新媒体产品,以因应新阅读时代。欢迎更多读者继续关注、支持《南方周末》的成长。我们相信,有您陪伴,岁月不老。
踏入医学院,就开始五年、七年甚至八年的医学生的漫长征程。作为一个第一年的医学生,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我把《南方周末》带到教室阅读。旁有一女生瞥见刊有陈冠希照片,向我借报纸看。不料不出十几秒,又被递了回来。这使我产生了疑问:我身边有多少人在关注《南方周末》?
他们身上体现的中国五千年来的生命韧性,这是民族的精神,正如南方周末在他们简介中所说,他们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他们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他们应该当选。
这种被实践证明十分优越的制度,为何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实施?
海南省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您怎么看?
海南省日开始在全省公立医院开始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对此,您怎么看?
支持,是一项惠民政策,可以全面推行
怀疑,不具有可实施性,是一纸空文
反对,目前的整体状况还不适合推行该项政策
如果您去医院看病,会使用“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吗?
会,既然已经全面推行,会亲自进行尝试。
不会,同样都要付钱,还是会像往常一样先付费。
您认为“先诊疗后付费”在实施过程中谁需要负更大的责任?
最新游戏:韩寒的一部代表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再寄小读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