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出孩子对父母对孩子的爱的爱

《热点聚合》: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热门课程推荐
小升初语文国学课程提高班
小升初语文阅读课程6-10讲
小升初语文阅读课程1-5讲
高一英语听说突破提高班
学大教育文章版权及声明
热门课程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关于学大教育讲稿:父母对子女的爱
讲稿:父母对子女的爱
讲稿:父母对子女的爱
一、用问题引出课题。  讲师问家长:“你是否爱自己的孩子?”绝大部分家长会理所当然的回答“是”。  讲师进一步提问:“你是怎样爱自己的孩子的?”(“你对孩子的爱表现在那些方面?”)对于这一问题,估计家长会有这样的趋同的答案:送子女去最好的补习班;除了读书学习,其它的事都不让孩子插手;孩子要什么,就尽可能给什么。针对这些回答,讲师进一步提出,这些做法看似爱孩子,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爱,它离真正的爱还有很大的距离。为什么这么说呢?  人们常说:“父亲之情高于山,母亲之情深于海”,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尤其是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最无私、最博大的。可是父母之情有时换来的不是儿女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戴,而是儿女对父母的冷漠、讨厌,甚至是难以愈合的身心的创伤。  据多家报刊载: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对数千名中学生进行了一项“你最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日本学生的回答是:第一爸爸,第二妈妈。美国学生的回答是:第一爸爸,第二球星,第三妈妈。而中国的学生最尊敬的前十位人中,居然没有爸爸、妈妈。读后,令人触动、让人深思。为什么中国的孩子竟如此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呢? 今天,在座的各位家长朋友,你们有没有勇气在我们散会之后,回家问一问你的孩子,他最尊敬的人是谁呢?二、讲解什么是真正的亲子之爱。  本部分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德国思想家弗洛姆的重要作品《爱的艺术》作为蓝本,讲述真正的爱的必备要素。  1、首先说明动机(愿望)与效果并不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父母自认为的对孩子的爱,也许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他们想象和期待的功效,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举例说明:  (1)、父母过分的迁就、宠爱孩子,结果使孩子养成了娇纵、自我中心、不善与人沟通交往的性格特点,在现代社会,这一点是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但是,这种现象却是十分普遍的。  (2)、最近湖南电视台报道:有家长因为教育方式不正确,出于恨铁不成钢的迫切心态,竟然请来私家侦探,监视自己孩子在校的一举一动。对于社会上的非议之声,这为家长为自己辩解说:我也是出于对他的关心和爱,可是他就是不理解我,还跟我对着干。我对他的好他都当成了驴肝肺,找人跟踪监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在以上的例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些糊涂的“爱”是不科学、不健全的,它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要消除这种期望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就必须回到对真正的爱的认识上来。  2、接下来讲述弗洛姆关于爱的思想。讲师明确:关于爱的学说可谓汗牛充栋,我们这次只选取著名思想家弗洛姆的思想作为蓝本,(因为他的关于爱的论述是世界公认的经典思想,)对爱的要素进行详细剖析。(1)、弗洛姆简介  埃里克·弗洛姆是20世纪的重要思想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其研究领域涉及精神分析学、社会学、社会哲学、伦理学、甚至宗教学。他采取了独特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把握来分析个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分析来透视社会生活状态。他试图把马克思主义(重社会)和弗洛伊德学说(重个人)熔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新的理论。(2)、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关于爱的思想的简介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的重要著作。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等问题,作者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爱的诠释。在这样的一本书中,弗洛姆并未使用艰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因为这本书就是写给大众,提醒大家重视爱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作者认为,爱不仅仅只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藉由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取。爱是人格整体之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则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建设性目标迈进。他对于爱是否是艺术的问题做了说明,将学习艺术的程序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二是实践。在爱的理论方面,他由人类生存的关键来谈爱,并将生活中可能的爱的形式做了区分探讨,意图指出在形式之下,爱的本质是相同的;包含了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而关于实践,爱与一般艺术没有两样,必须能自律、专注、耐心,能察觉到爱对己身的重要性。  弗洛姆在本书的前言中写道:“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 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 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 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 呢? 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3)、简介弗洛姆关于爱的分类。  弗洛姆根据爱的对象的不同,把爱分为五种:胞爱、母爱(包括父爱)、性爱、自爱、上帝之爱。我们此次要讲的是母爱(包括父爱)。讲师可以作一说明:亲子之爱并不仅仅是之母爱或父爱,它还包括子女对父母的爱。只是因为今天我们讲的是父母对子女这一方,所以重心转移了。3、讲解何谓真正的母爱(包括父爱)及其实现。  以弗洛姆的思想为本,指出真正的爱的四个要素进行归类,再对四个要素逐一讲解。告诉父母应当如何实现对孩子的爱。对四部分的讲解,有先后详略之分。爱的四个必备要素(了解、尊重、关心、责任),按照“了解——尊重——关心——责任”这个顺序讲,详细讲“了解”、“尊重”两个要素,简略讲“关心”、“责任”两个要素。(1)、详细讲解“了解”。  a、告诉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 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自己养,每天生活在一起,我还能不了解他吗?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灵上每天悄悄发生的变化,如果不精心对待的话,家长并不能了解。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天然差距所决定的。  父母与孩子的差距是由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差距、生活经验的差距以及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的差距等引起的。所以同样是看革命影片,做父母的希望孩子能今昔对比,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几岁的孩子却可能在意的是影片中枪炮机器的轰隆。有关儿童心理学书籍里,有充分的理论根据说明,成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多大的差距。   而且,时代在变化,今天的家长也许会无奈地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性下降了,孩子人不大心不小,样子还挺张狂。这是今天许多父母都碰到的难题。退回几十年前,父母对孩子几乎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喜欢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可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您敢说比孩子知道得多吗?信息化社会动摇了长辈的权威地位。情况不仅仅如此,计算机时代是成人与孩子同步进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这个领域父母开始失去自己的权威。至于说到孩子的张狂,假如您的孩子在10岁至20岁之间,完全是正常现象。10岁至20岁是国际学术界认定的青春期。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理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10岁至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阶段,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但是,代际冲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它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形式之一。当然,父母的权威主要来自人格的魅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不过,如何对待新知识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对待走向新世纪的下一代,往往成为两代人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当您不接纳下一代时,两代人关系极容易雪上加霜;而当您接纳下一代时,两代人都会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总之,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是善于与孩子沟通的,即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则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b、要了解孩子就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受益终身。为人父母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可能使孩子人格得到良好发展,才有可能使孩子成为新世纪有用的人才。  家长需要学习,而且是广泛意义上的学习。  “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显示,父母认真学过有关教育孩子的知识的比例并不高。有资料表明,其中69.5%的父母没学过“儿童教育知识”,45.5%的父母没学过“儿童卫生保健知识”,52.5%的父母没学过“儿童的心理知识”,51.6%的父母没学过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在不少家长看来,自己整天都忙不过来,自己学不学“无所谓”。这种想法与他们对孩子的高期望是相悖的所以家长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方法、技巧,了解一点现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积极配合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子女健康全面发展。要摒弃孩子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高就能成才的陈旧观念,挖掘子女的非智力因素——自强进取的精神、踏实勤劳作风、良好的操守、和谐宽容的性情,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而且,家长应当把对积极、健康的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对孩子提出此类要求时,先要自己矢志不渝的遵循。须知: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是完全平等的,双方谁也没有资格和能力压制强迫另一方。这也正是我们亲子教育“双边互动,共同成长”的理念所在。  事后证明,家长认识提高,教育对路,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孩子现时和将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实,家长学习家教科学知识的途径很多:  通过家长学校学习。全国的家长学校越来越普及了,每一位家长都应积极参加听课,做家长学校的好学生。听课时,要带笔记本,尽量记录重要内容。回来要重新看看,变成自己的知识。通过广播、电视学习。现在,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开办了家庭教育专题节目,家长要认真收听、收看。有的电台还设听众热线,家长可以向专家咨询。  通过报刊、书籍学习。家庭教育报刊、书籍越来越多,如北京的《父母必读》、《当代家庭教育报》,上海的《家教指导》,天津的《家长》,山东的《现代家教》,武汉的《家长报》等等,家长能订的应该订一份。去书店、书市买书,不要忘了买两三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  向教师学习。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负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及时地向老师请教,会得到较好的指导。  向优秀家长学习。全国各地不断推出一些家长成功的家教经验,在这些经验中包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很值得广大家长学习。  家长学到了家教科学知识,要联系实际去运用,不能照搬。听来、看来的知识,要努力跟自己孩子的实际、跟家庭实际对上号。要认真分析,对症下药。比如,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有多种原因:缺乏学习兴趣,不会听课,学习方法不好,跟老师关系不好,考试过于紧张,等等。只有找准了原因,才能选择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法,从而收到教育实效。家庭教育是非常忌讳盲目性的。c、“了解”要求父母对孩子要有理智的爱。  这就是说,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父母必读》一书中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这段话讲得十分深刻。  然而,我们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对待孩子的关系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的,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衣锦食美,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缺少对孩子成长的正确认识,是盲目的、有害的。(2)、详细讲解“尊重”。  a、先讲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有一位母亲当过30多年的教师,却犯了一个后悔莫及的错误。一天,她发现儿子在自己屋里烦闷的走来走去,就非常替孩子着急。她隐隐感到,上高中的儿子在谈恋爱,碰到了什么挫折,她暗暗祈祷:儿子啊儿子,你可有点出息,别为这么点事想不开!一会儿,儿子出门了。妈妈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想方设法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了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手却象被烫一样,原来儿子在日记中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料定你会来偷看我的日记,我瞧不起你!我所有的烦恼是自己的事,你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这位母亲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还是应该尊重孩子啊!”  这位母亲认为孩子能力高了,才意识到要尊重孩子,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从法律角度讲,无论孩子是否有这种能力,他们都应该有尊严。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说,就是要尊重孩子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利。根据《未成年保护法》,这些权利一概受到法律保护,当然包括儿童的隐私的权利(偷看孩子日记、信件就是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  也许,你看了这些权利会坐不住了,这么小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权利,谁管教得了?其实,一个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好教育,因此所有的儿童权利都在教会孩子做人。当父母尊重自己的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换句话说,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孩子具有健康人格的首要条件。b 、再讲“尊重”在今天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  对学生(孩子)的尊重是对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背叛。过去社会的教育是教师中心,家长中心,学生(孩子)永远只能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无受尊重之说。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则强调学生中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孩子的尊重)。从下面的一些例子就可以看出来:  继“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快乐教育”、“无批判教育”等口号提出之后,教育界有提出了“尊重教育”的说法。暂且不论这些口号所暗含的问题,仅就这一现象而言,足以见得“尊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近来,北京东城区政府在全区11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启动了一个名为“着眼于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的教育计划。到会的79位中小学校长每人都领到一份《尊重教育实施方案》。把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规范化、制度化。有些学校已经制订了这样的规定:教师与学生在办公室谈话时,先要请学生坐下,以示平等尊重之意。上海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还出台了这样的校规:“女教师上讲台必须化上淡妆”,意为尊重学生的审美情感。c、最后讲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并不是什么宏大工程,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牺牲才能换取。其实,它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让我们看看美国父母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的:&&& 美国父母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意愿,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  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大人不但要认真听,而且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能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时也不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自卑的阴影。  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吃”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作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  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美国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在我们眼里似乎有些过分的尊重带来的结果却是: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落落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这一点是无可质疑的。  所以我们的家长们,应该从观念上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做到。(3)、略讲“关心”与“责任”两个要素。  为什么要略讲“关心”与“责任”两个要素?这是有现实原因的。现今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都是关怀倍至甚至无微不至的,父母对孩子也是“天然的”、无条件的负责任的。(讲师可以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是不关心孩子或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家长,他今天就不会坐在这里听我的讲课了。”)这两点就现实而言,只有做偏的,没有不够的,因此无需单独强调。应该强调的是要把它们与前面两点结合起来,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可以了。多讲一句:如果是讲胞爱、性爱,那么,“关心”与“责任”就很值得一讲了。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并不意味着为他们包办一切。这一点十分重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的父母,似乎认为读书是孩子的唯一天职,只要孩子把书读好,其他一切都不用他们“操心”。前不久,北京一位心理学博士在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分析时警告说,必须警惕另一种“棍棒”教育——过度关怀。他在说明这个问题时,使用了“关怀强迫症”这个词语。  所谓“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有价值。
专家指出,这种“关怀强迫症”大多发生在独生子女的父母身上。二三十年前,父母采取棍棒教育的比较多,那时家中的孩子比较多,父母都忙于工作,顾不过来。所以,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就少一些,一旦发生了什么问题,无论是老师告状或是孩子在校外惹了祸,好多孩子回家总免不了一顿打,或轻或重而已。没有挨打的孩子特别少。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数父母舍不得打孩子一下,而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却到了过度的程度,形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有的孩子长大后没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这样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是十分困难的。  现在有的孩子在与父母发生冲突后,因一点点小事,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这已不是新闻。究其原因,都与父母的过度关怀、溺爱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父母的过度关怀,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从某种角度上讲,父母过度关怀孩子,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是无私的,完全是为了孩子好,有时也是父母出于自己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感觉,得到满足感。这位心理学博士认为,“关怀强迫症”带来的危害主要不是动机方面的,而是结果方面的。  许多事实证明,对孩子的过度关怀与对孩子采取棍棒教育其后果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棍棒教育伤害的是从身体到心灵,而过度关怀的伤害是从心灵到肉体。可悲的是,两者之上写着的都是一个大大的“爱”字。  另外要强调的是父母应当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是否有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准。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中,特别要注意对孩子过失的处理。  孩子由于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造成一些过失,这毫不奇怪。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等。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责怪孩子,如这样说:“你怎么搞的?能这么做吗?讨厌!快走吧,回家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回去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父母则留下来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如此这般,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细想一下,不正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吗?  1920年,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 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 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一般来说,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当然,在这种时候,父母应当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词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  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把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称为关键时刻,因为能否处理过失具有关键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责任心,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4)、总结: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包含、彼此渗透、缺一不可的。没有正确认识作前提的关心就如同黑暗中的远征,缺少尊重的责任只是专制者剥夺他人自由的借口。(若时间允许,讲师可结合事例稍做发挥。)总之,做合格的父母决不是从别人那里学几条对付孩子的具体方法那么简单。  家教专家总要向家长追问一些情况,做出判断,然后给家长提出几条具体措施建议。家长回去照着专家的意见做了,有的见了效果,有的不见起色。这是为什么?  教育是很“活”的社会现象,是在“活”的人对“活”的人之间进行的。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每个孩子千差万别,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难家家适用。  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于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其次是家长对家庭教育规律、原则的把握;再次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好的教育方法来自于教育规律与实际的结合,来自于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
如果家长在面对教育孩子的具体问题时,能这样去切己反思:我以前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怎样做才能符合规律?我的教育思想有没有问题?就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如果他们能把这些思考穿插到他们的学习与做人中去,那么,不仅他们的孩子,就是他们自身的人生境界都会大大的提升。这也就真正实现了父母与孩子的双边互动,共同成长。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科学的、合理的。  三、总结。爱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但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相反,它就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而提出可操作的具体的、基本的做法。讲师写稿时可选取若干稍做发挥。
25种向你的孩子“示爱”的方式  & 1.倾听他们怎么说的,而且须用心地倾听。   2.花时间学会真正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3.就像我们当父母的一样,孩子当然也不是“完美”的,不妨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吧!   4.常和他们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光。   5.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   6.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不如找到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 7.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而感到自豪。  & 8.礼貌对待他们的朋友。   9.可以跟他们说说你心中的烦恼,这样他们就会明白:遇到麻烦的并非只有他们孩子。   10.热心参加他们学校组织的活动,如运动会、表演会、手工作品展览会、家长会等。   11.有些事完全可征求他们的意见或看法。  & 12.对他们拥有的物品同样应予以尊重。  & 13.不妨经常和他们一起哈哈大笑。   14.努力发现你和孩子共同喜欢做的事,并参与其中。   15.对幼儿园布置给孩子的工作同样热心。&&&&& 16.耐心地观察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  & 17.尽量多地和他们一起进餐,或一起做饭。  & 18.有时可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19.让他们知道,你随时随地乐于做他们的帮手和后盾。  & 20.作解释时务必耐心。   21.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突发的意外事件。   22.为了能随时照顾孩子,你也须照顾好自己。   23.向他们说,你很高兴是他们的家长。 &  24.见到孩子时不忘露出微笑。&&&&& 25.每天都可以跟他们说你真诚地爱着他们。
为了减少作为家长的不安并从教育自己有天赋的孩子中获得快乐,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的提出了如下建议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最耐心和老实地作出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安放一个陈列架,孩子可以在上面显示自己制作的东西。   4.不因为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只要这与她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他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作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儿。   10.帮助孩子改善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们正常交往。   12.自己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并留心使孩子照着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从来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以便他能干自己喜欢的事。   16.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激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   22.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23.从来不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教给孩子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26.详细拟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30.从不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自己作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具有的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从来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   38.勉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相信会有积极的最后结果也好。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对孩子的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