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国电影永恒演员演员谁入选了中华影星

中国电影演员谁入选了中华影星_百度知道
中国电影演员谁入选了中华影星
我有更好的答案
  洪警铃 王献斋 王汉伦 郑小秋 宣景琳 林楚楚 胡蝶 龚镓农 韩兰根 阮玲玉 金焰
  袁牧之 王人美 陈燕燕 黎莉莉 赵丹田方 舒绣文 吴楚帆 陈波儿 魏鹤龄 吴茵
周璇 金山 白杨 陶金 谢添 舒适 蓝马 秦怡 李丽华 李纬 张瑞芳
  王丹凤 石挥 韩非 上官云珠 项堃 黄宗英 冯喆 张伐 康泰
  于蓝 鲍方 张平 于洋 仲星火 赵子岳 田华 胡朋 陈戈 恩和森
  石慧 于是之 郭振清 赵联 傅奇 崔嵬 李亚林 王晓棠 张良 张圆 高保成 陶玉玲
  王心刚 庞学勤 李炎 金迪 卢燕 谢芳 李小龙 祝希娟 李默然 杨在葆 达式常 成龙
  王玉梅 方舒 秦汉 张艾嘉 林凤娇 李仁堂 宋晓英林青霞王馥荔 李秀明 张瑜 刘晓庆
  唐国强 周润发 杨惠珊 陈冲 刘文治 王铁成 陈佩斯 潘...
中华影星当然全是中国电影演员了,这问题问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中国电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著名艺术家
国家一级演员,电影艺术家——于洋
时间: 日 15:46 &作者: &点击:[]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一、故乡与生平于洋(1930年—)著名电影艺术家,1930年生于山东龙口市双庙于家村。中国共产党党员。1945年任东北长春市公安局侦察兵。1946年任东北局土改工作团队员。1948年任野战军炮兵司令部属下文化教员。1949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53年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演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1976年至今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演员剧团团长。1992年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聘为电影艺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中国电影集团艺委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北影演员剧团名誉团长、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演员,电影艺术家。兼任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制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理事、中华名人协会理事等职。二、事业与成就长期从事影视表演和导演工作,先后拍摄过近五十部电影及多部集电视剧。18岁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其主要代表作品有《英雄虎胆》、《水上春秋》、《大浪淘沙》、《第二个春天》、《大海在呼唤》、《特区法官》等近五十部影视剧。1960年被文化部选定为“全国二十二大明星”之一。1993年,于洋巨型雕像在湖北荆门“华夏艺术家之林”落成。1994年获国家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电视台联合颁发的“人民不会忘记”荣誉奖杯。1995年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在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中获“表演艺术成就杯”及“中华影星”奖杯。中国电影诞辰百年之际,又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的称号。于洋在五十多年从影生涯中,塑造了许多英勇、机智、刚毅、奔放的艺术形象,他演的角色出神入化,倾倒了无数观众。他伟岸的身躯、洒脱的风度、深沉的情感、坦荡的胸怀,成为许多人崇拜的偶像。他的青春魅力和艺术形象影响了几代人。于洋12岁那年,为了混口饭吃,开始涉足电影,边上学边跟着拍电影。1947年,他参加拍摄了影片《留下他,打老蒋》,扮演一名八路军连长。从此,于洋踏上了电影表演艺术的道路。第二年,他参加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1950年于洋和杨静共同拍摄电影《卫国保家》,后来两人成为相儒以沫的伉俪。1954年,他俩双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经过两年刻苦学习和潜心钻研,他的思想修养、艺术理论、表演技巧都有了非凡的提高。苏联专家卡赞斯基赏识于洋的才华,说:“你是大船,大船要在大海里航行。”周恩来总理看了于洋、杨静参与毕业演出的莎士比亚话剧《第十二夜》后,给予了高度赞扬。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于洋电影表演生涯的黄金时期。他饰演了一个又一个角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倾倒了一批又一批热情的观众。像《英雄虎胆》里的侦察科长曾泰、《青春之歌》里的江华、《大浪淘沙》里的靳恭绶、《水上春秋》里的华小龙、《飞跃天险》里的机长赵忠凯、《暴风骤雨》里的肖队长等。于洋以自己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赋予角色以时代的气质和品格,让人过目不忘,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后期,于洋主演了《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表现了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以及解放军官兵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气慨和奋斗精神。虽然影片遭到江青一伙的严重干扰,却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粉碎“四人帮”后,电影迎来了新的春天,于洋也迎来艺术生命的第二个春天。他参与编剧并自导自演了《大海在呼唤》、《戴手铐的旅客》,以及《万里征程》、《驼峰上的爱》、《孤帜远影》、《骑士的荣誉》等影片。他还导演和拍摄了《特区法官》、《金盾在这里闪光》、《哪里是我的家》等多集电视剧。于洋由演员到担任导演、参与编剧,他的艺术才华更趋成熟、完美。在其主演、导演的近五十部影视剧中,成功塑造了几十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有工人、大学生、飞行员、军人、地下工作者、法官、运动员等等。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影坛一颗璀璨的明星。电影界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于洋的美谈。当年陈毅元帅看完《青春之歌》激动地对于洋说:“嘛子叫国际水平?我看你们这个片子就叫国际水平!”贺龙元帅看完《水上春秋》之后,握着于洋的手连声说好,他还躬身敲敲于洋的腿,说:“你的腿很结实啊,你将来能不能再给我演一个足球运动员?”周恩来总理最喜欢看于洋主演的《飞跃天险》,他出访许多国家时都指名带此影片。周总理邀请于洋和许多电影工作者到家里做客,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一个演员,要经常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学到老、干到老、深入生活到老。”邓颖超大姐的家里经常传出于洋导演的《带手铐的旅客》影片主题歌《驼铃》深沉优美的旋律,她最喜爱这首歌。于洋没有忘记革命先辈的教导,始终坚持“从生活中出发”的原则,年逾花甲仍经常奔波于工厂矿山,到他熟悉的工人群众中去生活、去创作、去演戏。在大庆油田,工人们热烈欢迎“老于归队”;在首钢,人们把改革的“宝葫芦”向于洋和盘托出,支持他创作好戏。于洋生活在人民中间,人民没有忘记他,深深地爱着他。一次,一位素不相识的中年知识分子主动与于洋握手,说 :“我是戴红领巾时看你的电影的,现在见到你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山东一杂志社的记者撰文,说她年轻时对于洋仰慕到痴迷的程度。她说,是于洋引导她走上真善美的路,教她宽容刚毅,教她懂得信念和思恋。她写道:“刚从‘文革’的沙漠中走出来,迎接我们的第一道阳光、第一捧清泉,便是于洋他们。他们改变着我们的审美,改变着我们的情趣,甚至改变我们的一生。”一位20多岁的姑娘遇到于洋,激动地说:“您就是于洋吧?我特崇拜您,您的电影我最爱看,现在的年轻演员要是像您一样有风度、有男子气就好了!”于洋六十年代初曾被推为观众喜爱的二十二位大明星之一。四十多年过去了,他的事业仍然红火,他的执着一如既往,他的魅力不减当年。如今的于洋已七十多岁高龄了,但为了中国的影视事业,他的身影仍然不停地出现在银屏上。前段时间还拍了以抗洪为题材的《惊涛骇浪》,饰演了一个大军区司令员。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在忍受丧失独子之痛的情况下,于洋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又为自己设计一个目标,正酝酿演一个表现几代人之间在观念差异中不断调节融合的片子。他说:“只要国家需要,只要中国电影发展需要,我愿意去忙活。” 1992年第7期《中华英才》画刊的两个整版以“于洋,中国的硬汉”为标题,刊登了于洋的三幅生活照和十六幅从他参拍新中国第一部电影到八十年代他执导的影片拍摄现场、电影剧照,透过这一帧帧照片,让人十分感佩的回顾了这个影坛硬汉的艺涯春秋,七个通栏大字,太凝炼,太逼真了!于洋说 :“作为一个山东人,‘山东大汉’不怕屈不怕压的韧性,使我在艺术追求上勇往直前。”于洋,193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丧父,哥哥很早参加革命。年仅6岁的于洋,随母“下关东”,依靠母亲给人缝补浆洗勉强糊口,苦难的童年,使于洋过早的懂得了爱和恨。他羡慕当八路的哥哥,仇恨奴役百姓的日本侵略军,他常挺身与鬼崽子争斗,为的是保护孱弱的小伙伴。15岁那年,他毅然投身革命,当过侦察兵,随部队参加了解放长春、四平等一系列重大战役。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东北,我党大批工作人员奉命撤离长春北移,于洋坚守待命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顽强斗争坚守秘密,直至被党营救出狱。出狱后,他毅然北上,负伤跋涉数百里,终于在三岔河一带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在饥饿线上、在敌人威逼面前、在长途跋涉九死一生的重重难关面前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的于洋,此时抱住亲人放声痛哭。这哭声诉述了他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意志和决心,预示着他定会在党的阳光雨露下成长为铮铮硬汉。革命的经历造就了于洋坚韧倔强的性格,无论在政治、艺术、生活环境中,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对这位硬汉是绝好的写照。文化大革命时期,于洋说自己是“四年劳改,五年黑帮,剩下一年交待问题。”他以惊人的毅力经受了非人的磨难。有时一天被揪斗十几场,剃了光头,身挂黑牌,头顶高帽,弯腰下跪,泼墨水、描花脸,受尽了污辱和折磨。一次,造反派搞逼供信,五六个人按住于洋,一连打了八个耳光。于洋挣脱出来,手握拳头,圆睁火眼,对着这帮人大吼道:“你们打了我八个耳光,就是打我十个、二十个耳光,我也不会眨一下眼睛。要是我眨一下眼睛,就不是山东人,就不是我娘养的!”这伙人只好退下罢休。那时,他的夫人杨静被隔离批斗达九个月,在痛不欲生的绝望时刻,于洋辗转托人送去字条:“我为有你这样的妻子而自豪”,并嘱她“坚持真理,宁愿不出来,也不说一句假话。”寥寥数语给了杨静无限力量。杨静不无自豪地说:“我最喜欢于洋在生活中的真实形象。他是个响当当的硬汉子。我第一次见到他就知道,跟着他讨饭也不会饿死!”于洋为人真诚、宽厚,他善于理解人、体贴人,他就是用这种真情和人品去做人,去塑造艺术形象,以生活中的硬汉的气质去塑造银幕上的硬汉。他说:“人的品格与艺术创作,互为表里,互相渗透,才能塑造出受广大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于洋饰演的角色,熔铸于观众心田的是一个个堂堂正正,血肉丰满、有理想、有追求的硬汉子形象。于洋十分珍惜这一点,认为观众的印象就是对一个演员最难能可贵的评价和报答,他非常不愿意由于自己的闪失给它带来哪怕一丁点儿玷污。于洋是一个大忙人,而且名声在外,他经常应邀出席各种活动,曾经访问过二十多个国家,接待过上百位国际友人。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认为他“名利双收。”其实,于洋对于名利一向淡泊。他和杨静相敬如宾,过着俭朴的生活,家庭收入靠得是两个人的工资。谈到此,于洋淡然一笑:“够吃够喝,足矣!”那怡然自得的神态,让你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他没有大演员的派头和架子,只要有益于社会的事,几乎有求必应。他赞成电影要推向市场,不反对演员有合法的额外收入,但他严以律己,谢绝以挣钱为目的的演出或做广告。有人问他,你不感到屈了自己吗?于洋说:“人生匆匆,一个艺术家若没有这点胆量和见识顶天立地地站着,那才叫屈呢!”刚毅——挺拔,就是这位硬汉子的品格和艺术风格的精髓。于洋是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前,他曾担任北京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十年。他认真履行职责,常常骑自行车参加政协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和其他委员一道去工厂、下农村、走街道、看学校,积极参政议政,为地区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他结交了许多朋友,成为统一战线组织中颇有凝聚力的活跃人物。使人最感动、最难忘的是他对青少年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几乎所有场合,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呼吁加强对青少年教育的引导。在海淀区永丰乡,他当着书记乡长的面,强调不要忘记给青少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在学校,他告诫人们,必须把孩子放在艰苦朴素的社会环境中去锻炼、去摔打,让他们懂得自己是社会的主人。特别是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帮助,于洋更是挂在心上。他曾带领政协委员中的各界人士到工读学校、少年管教所去看望失足青少年,在出席海淀区与劳教部门签订帮教协议的仪式上,发表了动人心弦的演说,至今令人难忘。多年来,已经有好几个大年三十晚上,他和杨静到少管所和不能归家团聚的失足青少年包饺子、叙人生、辞旧岁。他深知此时此刻,这些青少年最孤寂、最思恋,最渴求温暖和关怀。他以特有的深情和语言,如歌如诉地,循循善诱地,讲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讲“外面的世界”的期望,讲弃旧图新的道理,一句句、一字字,如雨露、似甘泉,沁润心田,所有在场的青少年泣不成声,深受感动。于洋作为中国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以一位老艺术家的强烈责任心,无私地关怀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988年,于洋担任了八集电视剧《哪里是我的家》的总导演。这部片子写的是战争年代一群孤儿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热忱,对于今天的少年儿童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于洋深知拍这个戏可能赔本,但是这个主题太重要了,赔本也要拍。他带着一批独生子女作小演员,到北京、东北等地体验生活、学习锻炼、排演拍戏。孩子们经过一段集体生活的教育锻炼,懂事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强了,很少娇生惯养了。
三、逸闻趣事  近六十年的电影表演生涯中,于洋不仅演绎了许多故事,在银屏上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在每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故事中的故事也很多。这些故事虽然只是花絮,但经过岁月的沉淀,它们也成了于洋最宝贵的记忆……演完《水上春秋》,于洋的游泳成绩达到了当时国家三级游泳运动员标准。1、《水上春秋》学游泳1958年,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影片,于洋主演了表现游泳运动员创造世界冠军的体育题材电影《水上春秋》。近五十年过去了,于洋对当年拍摄《水上春秋》时学习游泳记忆犹新。于洋平时就非常喜欢运动,游泳、足球、排球、举重、马拉松,他还喜欢开摩托车(当年很多影片中都有于洋开摩托车的镜头),而《水上春秋》对于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洋得演出游泳世界冠军的风采。拍摄前,北影厂的领导和导演谢添共同找到于洋,对于洋提出要演出一个专业游泳运动员的水平。为此,北影厂和体委还专门为于洋研究出了一个训练方案,以让银幕中于洋的艺术形象更贴近角色。于是,于洋来到了北京体育学院,由当时国家队的游泳教练、著名的游泳冠军穆祥雄的哥哥穆祥英亲自任教练,开始了他专业游泳运动员的艰苦训练。于洋每天都和专业游泳运动员一样,一下水就要一气游上一千米。陪伴于洋训练的,不但都是清一色的国家级游泳运动员,国家队游泳教练穆祥英还每天亲自“督战”。经历了连续一个多月的高强度游泳训练,从姿势和技术上,于洋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水上春秋》放映后,立刻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当年的国家体委主任贺龙也对于洋的表演很满意,他观看完影片后,亲自接见了于洋,并鼓励他说:你演出了运动员的水平。做演员就应该这样,演什么像什么。贺老总还拍着于洋的腿说,你的腿真好,希望你能够再演足球运动员。《水上春秋》还让于洋得到了“额外”的收获。当年通过穆祥英教练专业化和高强度的游泳训练,他 的100米蛙泳游出了1分46秒的好成绩,达到了当时国家三级游泳运动员标准,让于洋一直引以为豪。这段时间的训练,还让于洋有了一批运动员的朋友,尤其是和教练穆祥英、世界冠军穆祥雄兄弟俩,更是要好的朋友,几十年来的友谊一直维系至今。2、在《桥》、《火红年代》里炼钢“文革”时,于洋被上海电影制片厂借调参加了电影《火红年代》的拍摄。这是拍摄于“文革”后期,上影厂拍摄的第一部表现上海炼钢工人的影片,也是当时中央力推的《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等四大影片之一。鉴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他之前遭到过的“挂黑牌”、“批斗”、“靠边站”等不公正的待遇,于洋不但自己心理压力大,北影厂也有人戏称他“墙里开花墙外香”。虽然如此,于洋仍是按照他一向拍片的惯例,在影片开拍之前,一头扎进了上海炼钢工人的现场,和工人们一块儿炼起了钢铁。于洋对炼钢工人很熟悉,从出演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开始,到《走向新中国》和《火红年代》,他已经是第三次扮演钢铁工人了。来到炼钢厂后,于洋就和工人们一块儿去食堂吃饭,一块儿在炉前炼钢。因为有以前两次炼钢工人的“贴近”经历,所以于洋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炼钢炉前的一系列操作动作,像“加料”、“扒釉子”、“出钢”等炼钢的“差事”,于洋很快就和炼钢工人一样,干起来熟练自如。三次“贴近角色”的经历也让于洋总结出了我国东北、天津和上海钢铁工人的不同性格。因而在《火红年代》中,于洋塑造了一个更加年轻、有朝气、有文化的上海钢铁工人。虽是处在当时的特殊时期,《火红年代》仍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于洋也又一次得到了观众对他“演什么像什么”的评价。于洋对自己的总结仍然是:爱心目中的角色,一切服从角色。十五岁的于洋参加革命队伍后,当过公安战线上的侦察员,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经历对自己日后的电影表演会产生这么重要的作用。3、《英雄虎胆》中的侦察员于洋总是强调,最好的创作角色要来源于生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著名影片《英雄虎胆》是于洋的代表作,他塑造的机智勇敢的侦察英雄,几乎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于洋说,这个角色的成功,主要是他对角色的熟悉。他不但当过侦察员,还有很多军人朋友,这些都为他创作这个角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1945年,东北人民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获得解放,也掀开了于洋生活中崭新的一页。于洋在八路军中工作多年的哥哥随部队来到长春,找到了他,并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十五岁的于洋参加革命队伍后,当过公安战线上的侦察员,参加过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以后又作为解放军的文化干事,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并在某部炮兵团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两年多的战斗生活对自己日后的电影表演,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影片《英雄虎胆》(1958)中我军侦察员曾泰,是打入敌人内部的侦察科长,必须取得敌人的信任,才能进行活动,完成任务。于洋抓住人物的这一特点,按照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定身份去表演,因此演得真实可信。我们看到银幕上的曾泰勇敢、机智、临危不惧,面对匪首李汉光的威胁和女特务阿兰的引诱,从容不迫,有理有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英雄虎胆的我军侦察员的形象。这部影片上映时,曾泰的形象受到观众的好评,于洋也因而成为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演员之一。4、《暴风骤雨》中的土改队长于洋还有一个比较满意也很成功的角色,是他亲自“设计”的土改工作队长形象。拿到《暴风骤雨》小说的时候,于洋觉得太熟悉了,感觉就是在写他们自己的事情。因为于洋在部队时,就曾经亲身参加过东北地区的土改工作队,他对土改工作队长的工作经历、着装打扮、一举手一投足,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所以当于洋和演员们扛着行李卷儿,住到屯子里老乡家里的土炕上,经历了他非常熟悉的农村生活后,根本不用别人的指点启发,于洋就设计好了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头”。戴上帽子,穿好服装,一直到打好绑腿,一个活脱脱的土改工作队长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导演立时拍了板,就是他了。表演时,于洋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当年参加土改时见到过的几个工作队长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经过艺术加工,熔铸到肖队长的形象中,把自己当年饱含深情访贫问苦的情景融化在肖队长与贫农赵玉林等人物的感情交流中,语言和动作真切自如。在肖队长这个形象身上显示了于洋那种刚毅、深沉、真挚、富有激情的表演风格,这个角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5、与《山乡骄子》原型的友谊当年执导电视剧《山乡骄子》,于洋则把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献给大家,也由此结下了一段难忘的友谊佳话……在河北省的一个普通县城,有这样一个受人尊敬的县委书记,为了改变山村穷困落后的面貌,他想尽了办法,也吃了很多苦,但是他从没有退缩。为让乡亲们富起来,他到处为山村推销土特产。来到北京,他连最低档的宾馆都不去住,而是住澡堂子,为的是替乡亲们节省一些钱。在他的带领下,贫穷的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也成了人人尊敬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于洋把这个感人的题材拍成了电视剧《山乡骄子》。《山乡骄子》拍完后,于洋和生活中的“山乡骄子”肖建章也成了亲密的好朋友。后来肖建章因为工作出色,提升到司法部任副部长。他和于洋的友谊也日益深厚,他们是二十多年来一直往来的好朋友。而当年首次登上荧屏,参加《山乡骄子》拍摄的小姑娘剧雪,也从此走进了艺术的大门。 
· 尊重网上道德及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当前第1页
各省社科联网站
社会团体网站共和国著名电影演员——达式常
&&& 达式常(-),身高183米,祖籍江苏南京,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1982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1982年度长影电影“小百花”最佳影片奖。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理事、副理事长。
达式常出生于上海市区的一个普通回族家庭。解放前父亲因病失业,家里有兄弟姐妹12人,他排行老九,家中的生活重担都落在母亲的肩上,所以家境非常贫困。但幼年时代的他除了喜欢打篮球,更爱听电台播送的电影故事、看电影,也特别欣赏电影演员的诗歌朗诵。解放初,他就读于上海市南京区敦化小学(后改名回民小学),1953年,考入格致中学,初中毕业后,入大同中学高中部学习,读了一年,又转到回民中学,直至1959年毕业。这三所中学,学生的课余文娱活动都搞得比较出色,逢年过节有文娱会演。达式常回忆起那段生活时,留恋他说道:“那时,当高班同学演出表演唱《大渡河》时,那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就如真的横在我眼前一般;而他们演出的诗朗诵剧《丹娘》,更是感染着我的心。当丹娘被审讯拷打的身影映在台前的一块白布上时,我的热血直往上冒,我真想冲上去夺下法西斯手中的鞭子……”在大班同学演出的节目的熏陶下,他那颗具有艺术天赋的种子,开始萌发了。他也积极地参加了这个学生演出队伍。
&&& 使达式常真正与电影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的,恰恰还是电影艺术本身。他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特别喜欢看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悲惨命运,使他泣不成声;《钢铁战士》、《董存瑞》中的英雄战士,使他激动万分;《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中,赵丹、白杨等一代明星的演技,使他惊叹不已。他立志也要成为一个陶冶人们灵魂的人民演员。
达式常从小就有这样的脾气:凡是他认定了要干的事,他会拼命去干!没有专门的老师辅导,他就一部又一部、一遍又一遍地去看电影,去模仿影片中那些名演员的表演。达式常的家一贫如洗,他是靠吃救济米长大,靠助学金读书的,没有条件看电影,他就自己想方设法地去创造条件——常到有收音机的邻居家里,恳求他们让他收听电影录音的剪辑和电台的朗诵。他怕人家讨厌,总把收音机的音量开得很轻,把自己的耳朵贴在喇叭前听。他还利用课余、假日,去干些零活赚几个钱,除补贴家用外,全部花在看电影上。他非常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看一部影片,回家总要反复琢磨、模仿,还从图书馆借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关表演的论著,对照着啃读,读懂一点,就引用一点。
&&& 1959年的夏天,达式常高中毕业后,很顺利地考取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表演系,师从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张骏祥、凌之浩。
达式常在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学习时,十分刻苦、勤奋。每天早上练功,他总是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他反复琢磨着老师教的每一堂课,认真地排练每一个小品;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训练,尤其注重演出实践。在短短的三年大专生活中,他演过独幕话剧《一条红线》中的将军、大型多幕话剧《万水千山》中的赵营长、《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战斗的青春》中的叛徒等不同类型的角色,还参加了短故事片《养猪姑娘》的怕摄。毕业公演时,他在莎士比亚名剧《第十二夜》中,成功地扮演了小丑一角,得到了观众和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称赞。电影明星赵丹看完演出后,握着达式常的手直说:“功夫不错,功夫不错!”
1962年全体师生照中的达式常与王文皓
&&& 1962年8月,达式常以全五分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同年9月,达式常进入海燕电影制片厂(后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达式常一到电影厂后,就参加了影片《兄妹探宝》的拍摄。分配他演的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但他演得很认真,得到了摄制组的好评。以后,他参加了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年青的一代》的舞台演出,担任林育生的日角。1964年,《年青的一代》要拍电影,导演选中他饰林育生。达式常清楚,自己与这个角色差距较大:林育生生活较优裕,他在母亲面前要耍娇,他害怕勘察队的艰苦生活,直至造假证明,做出不光彩的事来。达式常对这些都不熟悉;另外,展览馆辩论,家里读遗书等戏,都得有一定的功力才能演好。但达式常有勇气去塑造这一人物!他随着摄制组到勘察队去体验生活,去南京雨花台瞻仰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导演的指导下,达式常一遍又一遍地分析角色,一场又一场地排戏。经过了充分的准备,达式常终于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林育生的形象,把林育生这个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和转化过程表现得较为细腻和真实,尤其是读遗书一场戏,感情真切,打动了观众的心。《年青的一代》这部影片,让达式常在演员道路上跨出了第一个大步子。
&&&&&&&&&&&&&&&&&&&&&&&&&&&&&&&&
《年轻的一代》(黑白片)剧照
1965年,达式常在影片《柜台》中饰演主角周金山,这个先进营业员的形象与林育生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类型的角色。他在充分理解这个角色的基础上,演得朴实无华,可亲可信。
正当达式常在演员的道路上迈开双脚,顺利地大步前进时,“文革”开始了。他整整中止了八年的银幕生活。
&&&&&&&&&&&&&&&&&&&&&&&&&&&&&&&&&
《年轻的一代》(彩色片)剧照
&&&&1973年,达式常又重上银幕,在重拍的《年青的一代》中再次成功扮演了林育生这一角色。
1974年,达式常加入中国共产党。&&&
&&&&&&&&&&&&&&&&&&&&&&&&&&&&&&&&&&&&&&&&&
《春苗》剧照
&&& 1975年,达式常在影片《春苗》中扮演医生方明。
&&&&同年,还到宁波鄞江参加影片《难忘的战斗》的拍摄工作,饰演剧中的主角——粮食采购队队长田文中。这是达式常第一次演兵,为了学会骑马,演好这个角色,他曾多次从烈性马背上摔下,跌的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疼痛难忍,但第二天咬着牙关照样排戏。为了演好田文中这一角色,他就有意识地掌握电影的特性来加强自己的表演能力。他根据田文中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在拍摄中、近景和特写镜头时,十分注意面部表情、眼神的运用,有的戏,整场没有一句话,都是靠眼神来表演的。《难忘的战斗》上映后获得巨大的成功,达式常成了人们的迷恋和崇拜;据说当年毛泽东主席观看后都掉下了热泪……。
1976年,达式常在影片《新风歌》中扮演农民落后分子李长水。&&
&&&&&&&&&&&&&&&&&&&&&&&&&&&
(左起:唐国强、斯琴高娃、达式常、张瑜)
&& &“文革”后,达式常进入了电影表演创作的黄金时期,四年共拍了五部戏,并且都担任了主角。
1977年,达式常应北影之邀在《万里征途》中饰演汽车司机常大进。片中有一个盘山道上定点停车的镜头,拍摄时有一定的危险性。达式常驾驶的车,一个前轮已滚到了悬崖边,但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镇定自若地去拍这场戏。
1978年,达式常在《东港谍影》中饰演公安战士钟垒。
1979年,达式常在拍摄《曙光》(饰红军独立师师长岳旺华)时,他对自己的表演艺术又作了新的探索,努力摆脱那种故作英雄状的模式化的表演,从当时的特定环境、特定的斗争生活出发,着力挖掘角色思想感情的深度,加以真切地表现,把这个角色演得激昂而又深沉。一些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对达式常在该片中的表演,评价较高,认为他在不少镜头里,能把角色当时当地所迸发的一瞬间的感情真实地表现出来。岳旺华这一角色的塑造成功,应该说是达式常表演艺术上的又一突破。
&&& 1980年,达式常应北影之邀在《他们在相爱》中饰陈战。&&&
&&&&同年,他又在《燕归来》中饰演林汉华,再次显示了达式常在电影表演艺术上的成熟。林汉华是个内心感情十分复杂的知识分子,年龄跨度又大,但他还是成功地塑造了这个人物。
&&& 1982年,达式常应邀去长影参加《人到中年》的拍摄,饰演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在表演上又有较大的突破,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画廊中的艺术典型,获得观众的好评。
&& &1984年,达式常出演影片《谭翤同》,他炉火纯青般的精湛演技深深地征服了广大观众,正像电影明星王心刚所说的“达式常把谭嗣同给演活了。”
&&& 此后,达式常又先后参加了《车祸轶事》(1984)、《直奉大战》;《T省的八四、八五年》(1986)、《书剑恩仇录》(1987)、《地狱·天堂》(1989)、《站直了别趴下》(1992)、《画魂》;《第一诱惑》(1994)、《上海故事》;《生命如歌》(1997)等影片的拍摄。另外,他还参加了多部电视剧的拍摄。
达式常不但演技精湛,也曾经做过电视剧配音工作;在80年代还演播了一些长篇小说,比较知名的有《第二次握手》;另外,他朗诵的功底非常深厚,而且他的声音那么富有磁性,听他朗诵简直就是一种最美的享受。&
&&&&&&&&&&&&&&&&&&&&&&&&&&&&&(左起:姚锡娟、朱曼芳、达式常、杜熊文、丁铁宝)
&&& 达式常常说:“我感到戏越演越难了。如果总是以老一套、老面孔去与观众见面,自己没有长进,观众也会腻的。”是的,在艺术实践中,他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总是不停顿地去攀登高峰。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努力去创造各种类型的角色。起先,有人说他的脸型和气质,只能演演谈情说爱的小知识分子。他不服。果然,后来他先后演了公安人员、团长、师长、司机、较为年长的知识分子等各种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的角色,其表演的从容、传神、细腻,善于挖掘人物情感世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 &&&&&&&&&&&&&&&&&&&&&&&&&&&&&&&&&&&&&&&&
&出演将军角色
&&&&&&&&&&&&&&&&
&&& 进入1990年代,达式常依旧不停地在进行艺术实践,曾在大型电视晚会和大型艺术活动中,以其英俊潇洒,朴素,真挚的演员本色,将晚会主持的有声有色,继续散发着一个电影演员所要放射的光辉。
&&& 达式常爱人王文皓,与其是电影专科学校的同班同学。她性格比较内向、文静,在农村长大,从小就失去父母,是由哥嫂把她带大并负担她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哥嫂子女多,负担很重,对她照顾当然也有一定的困难,何况她又是经常生病,所以她不愿多回家打扰哥嫂。星期天别的同学都回家去,她大都是孤零零地一个人留在宿舍里,有时也到校门口传达室去翻阅新寄来的杂志和画报。而达式常也因家中住房挤,常躲在学校里整理学习笔记,或是挤出点时间看看画报杂志之类。他们碰到一处海阔天空谈论艺术和人生,他们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也许这就是他们能共同战胜清贫家境的精神力量吧!不幸的是,王文皓声带坏了,不久又因病休学一年。达式常把这位在上海无亲无朋的农村姑娘当作自己的亲姐妹,在生活上细心地照顾她,分担她由于事业上的挫折而带来的忧伤,就这样两颗心熔合在一起了,他们由友谊而产生了爱情。
&&&&1962年,达式常从电影专科学校毕业,进了海燕电影制片厂当演员。第二年王文皓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担任电影文学剧本的编辑工作。他们刚刚走向生活,就面对着强大的压力。有人对达式常说:“你是个很有前途的演员,王文皓身体很差,不能当演员,对你的事业不会有帮助,何必背这个包袱?”有人也对王文皓说:“达式常一平如洗,而你的身体需要调养,最好找一个经济条件好的爱人,何必自讨苦吃?”他们却毫不动摇。
日,领导上分配给他们一间6.8平方米的小屋,他俩欣喜若狂,开始布置新房。全部家俱只有一张床,一张方桌,一把椅子,加起来才十二条腿。他们把各自的铺盖从集体宿舍搬进了新房,床上唯一能够称得上新的,是朋友送的一对枕套。几天后的10月1日,他们结婚了。由于准备得匆忙,他们连烧饭的炉子和锅碗瓢盆都没买齐。新婚那天,只好买了-大包挂面,下了两碗阳春面,加上一盘酱菜罗卜干,达式常诙谐地说:我们这婚宴的名称叫同甘共苦,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 1971年,王文皓怀孕难产,在农村体验生活的达式常匆匆赶回,她已经快要做剖腹产手术了,女儿达秧生下来,王文皓的身体更加虚弱,并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孩子一病,王文皓的担子更加重了。往往是孩子的病好了,她却拖垮了。一提到这些,达式常就觉得内疚。“我的一切都亏了她,为了我和孩子,她几乎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1980年代后期,达式常夫妇搬进了上影厂在复兴西路的小楼房新居,尽管面积不大,但房屋结构小巧玲珑、雅致而别具风格。2001年达式常夫妇搬到浦东,是43层的高层楼,复式结构的房子。
达式常夫妇一生就育有达秧一个孩子,达秧是MBA毕业的,现如今在美国定居。&
&&&&几十年的演艺生涯,达式常获奖很多:
1981年因电影《燕归来》,获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在第二届《文汇》电影奖中获最佳男演员奖(影片《燕归来》);
1984年因在电视剧《走进暴风雨》扮贺达,获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男主角奖;
1985年度长影电影第七届小百花奖中获优秀故事片男主角奖(影片《谭嗣同》);
1986年因在日本电视剧《蔷薇海峡》为男主角川岛俊夫配音,获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音演员奖;
1987年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奖电影优秀表演奖;
1987年获文汇、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十年电影奖》“最佳男演员”;
1987年凭借电影《T省的八四、八五年》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
1987年凭借香港导演许鞍华的《书剑恩仇录》入围第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是内地第一位男演员提名影帝;
1988年获佛山杯中国影视十大明星奖。
1994年获宝钢高雅艺术奖;
1995年入选由广电部电影局、新华出版社、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中华影星》。&&
&&& 在CCTV“流金岁月”节目里,曾这样评价达式常:“他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银幕上最潇洒、倜傥的英俊小生,他在《年轻的一代》进行《难忘的战斗》,在《东港谍影》中迎来胜利的《曙光》,他明亮而无所畏惧的眼神曾经点亮一代年青人的青春时光,他外在的挺拔、俊逸,让观众的目光不肯挪移,他内在的坚倔、内敛,则让他的魅力真正延延伸展。仅八十年代的他已经能在《燕归来》、《他们在相爱》、《人到中年》等影片中,从容、细腻地建立起属于他的人物情感世界,真正实现了从银幕大众情人到实力影人的完美突破。尽管在金鸡奖的评选上数次抱撼而归,但是《燕归来》为他赢得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的殊荣,他就是——达式常。”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对一个演员有这么高的评价,可见达式常在电影界和观众中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尽管如此,达式常却在电影百年中国百名影星评选中意外出局。这位共和国电影史上少有的儒雅隽永、风度翩翩,并在“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国观众奉献诸多精品,且获得过电影百花奖的男演员未能入选!的确令人遗憾!不得不让人质疑评选的权威性……。
&&& 但如今,达式常已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时间之刀已在他的脸上无情地刻下岁月的沧桑,但他儒雅的气质依旧,富于磁性的嗓音依旧,谦逊的风采依旧……,让我们不时回想起这位“文革”后期中国电影的风云人物依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国电影永恒演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