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二氢钠醋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二钠反应会产生什么?

氯化亚锡和碳酸氢二钠反应后会产生什么?_百度作业帮
氯化亚锡和碳酸氢二钠反应后会产生什么?
氯化亚锡和碳酸氢二钠反应后会产生什么?
沉淀、气体(双水解):Sn(2+) + HCO3(-)
+ Cl(-) = Sn(OH)Cl(s) + CO2(g)*SnCl2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酸,本质是是HCO3(-)先与酸反应,降低了溶液的酸度,再导致SnCl2的水解.上述方程式包括了两条反应.【答案】分析:加热NaHCO3生成Na2CO3、H2O和CO2,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剩余固体质量为Bg,因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并非固体,即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CO2与H2O的质量之和.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为(A-B)g;故A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为(A-B)g;故B错误;C、”剩余固体质量为Bg“即生成的碳酸钠和混合物中的碳酸钠的质量之和为Bg;故C错误;D、设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2NaHCO3& Na2CO3+H2O+CO2↑&&&& 固体减少的质量168&&&&&&&&&&& 106&& 18&& 44&&&&&&&&&& 62x&&&&&&&&&&&&&&&&&&&&&&&&&&&&&&&&&&&&& (A-B)gx=,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00%=16%,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混合物和化学方程式结合在一起对物质进行计算,比较复杂,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很容易误选A,要注意有液体水的生成.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兴化地处里下河地区,河港纵横,水系发达.但河水中含有较多的碳酸氢钙[Ca(HCO3)2],水的硬度较大.(查阅资料:碳酸氢钙易溶于水.当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这就形成了水垢Ca(HCO3)2△CaCO3↓+H2O+CO2↑).已知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氢镁等物质均能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类似的反应.而碳酸钠、碳酸钾则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加热不分解.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上述信息可知,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除去水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若碳酸镁粉末中混有少量的碳酸氢镁,请写出除去杂质碳酸氢镁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实验室有两包质量均为10.6g的固体,分别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现分别经如下处理:①充分加热&②滴加足量的稀盐酸&③将两步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收集后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则生成沉淀的质量(填“相等”、“不相等”或“无法判断”).(4)在加热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某一化学反应,现对反应体系内的X、Y、Z、Q四种物质进行测定,测得数据如下: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8.8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上表中的”待测数据”的数值是.②此密闭容器内反应类型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③若X是水,Q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且X、Y、Z、Q四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2:1,则物质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若不慎使用了浓盐酸,生成的气体中除混有水蒸气外还可能混有气体,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性.现要除去杂质气体,可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不纯的气体进行洗气.①不纯气体应从(填“a”或“b”)端通入.②若只需要把生成的气体干燥,可在瓶中盛放.③可在瓶中盛放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另一种杂质气体.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科目:初中化学
已知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碳酸氢钠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测定产品中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具体的检验步骤如下: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其质量为a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m1g;②加热该盛有样品的坩埚;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m2g.(1)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用(填仪器名称)将加热后的坩埚放到中(填序号)冷却.(3)根据题意,用a、m1、m2的代数式表示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4)步骤①、③和④都需要用到精度为0.1g的托盘天平称量,若本题中(m1-m2)的值超过0.6g,假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90%,则至少需称样品多少克?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CO2(填化学式)的排放量.(2)如图1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填标号).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3)如图2是某趣味实验装置图.挤压胶头滴管后,可观察到气球胀大的现象.请分析其原因,并写出化学方程式.(4)已知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碳酸氢钠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测定产品中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具体的检验步骤如下: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其质量为a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m1g;②加热该盛有样品的坩埚;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m2g.(1)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2O↑+CO2↑2NaHCO3Na2CO3+H2O↑+CO2↑(2)用坩埚钳(填仪器名称,如图3)将加热后的坩埚放到C中(填序号)冷却.(3)根据题意,用a、m1、m2的代数式表示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m2)31(m1-a)×100%.(4)步骤①、③和④都需要用到精度为0.1g的托盘天平称量,若本题中(m1-m2)的值超过0.6g,假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90%,则至少需称样品多少克?
科目:初中化学
已知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现将4.2g&NaHCO3固体与足量NaOH固体混合,加热使其充分反应.请问反应后能生成多少克Na2CO3固体?
科目:初中化学
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具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有些反应物或产物已略去):(1)若A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钙盐,由三种元素组成,C&是空气中常见氧化物.写出C和D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2)若A是常温下呈液态的氧化物,常用作溶剂,D是一种黑色固体.写出C的化学式,以及由B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3)若A是碳酸氢钠,且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可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缓冲对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钠是怎样调节PH的?比如说乳酸和磷酸氢二钠反应生成什么,又是怎么排出体外的?碳酸钠和磷酸二氢钠反应生成什么,怎么排出体外?是不是磷酸氢二钠显碱性,磷酸_百度作业帮
缓冲对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钠是怎样调节PH的?比如说乳酸和磷酸氢二钠反应生成什么,又是怎么排出体外的?碳酸钠和磷酸二氢钠反应生成什么,怎么排出体外?是不是磷酸氢二钠显碱性,磷酸
缓冲对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钠是怎样调节PH的?比如说乳酸和磷酸氢二钠反应生成什么,又是怎么排出体外的?碳酸钠和磷酸二氢钠反应生成什么,怎么排出体外?是不是磷酸氢二钠显碱性,磷酸二氢钠显酸性?
第一,磷酸氢二钠(好吧我不习惯这么说,一般说磷酸氢钠)是碱性的.磷酸二氢钠是酸性的.第二,当外加酸时,酸和磷酸氢钠反应,生成磷酸二氢钠和酸的钠盐,即磷酸氢跟离子吸收了外加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因为从磷酸氢钠变为磷酸二氢钠PH变化不大,所以起到缓冲作用;同理如果外加碱,磷酸二氢钠和碱作用,生成磷酸氢钠,PH变化不大.磷酸氢钠和乳酸生成乳酸钠,磷酸二氢钠和碳酸钠生成磷酸氢钠和碳酸氢钠,都可以通过尿液,汗液等排出体外.
磷酸氢钠和乳酸生成乳酸钠和什么?磷酸氢钠和乳酸生成乳酸钠能生成磷酸二氢钠吗
磷酸氢钠和乳酸生成乳酸钠和磷酸二氢钠,后面一个问题看的不是很懂,能否解释一下Na2co3,NaHco3只能和—CooH反应产生CO2,可是NaHco3与H2co3不反应,为什么补充,碳酸也有—COOH啊,怎么不和碳酸氢钠反应捏_百度作业帮
Na2co3,NaHco3只能和—CooH反应产生CO2,可是NaHco3与H2co3不反应,为什么补充,碳酸也有—COOH啊,怎么不和碳酸氢钠反应捏
Na2co3,NaHco3只能和—CooH反应产生CO2,可是NaHco3与H2co3不反应,为什么补充,碳酸也有—COOH啊,怎么不和碳酸氢钠反应捏
首先—CooH的酸性比碳酸强,因此 Na2co3,NaHco3和—CooH反应产生CO2,这是强酸生弱酸,但碳酸易挥发,所以生成CO2至于“NaHco3与H2co3不反应”的原因,涉及到高二的“离子共存问题”在NaHco3溶液中,HCO3-会发生水解,因而产生了H2CO3,因此在同一溶液中HCO3-与H2CO3是可以共存的.另外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向NaH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但是却不会发生反应,对不对?这也就证明了NaHco3与H2co3不会反应
你这题说的是什么意思,再说的详细一点吧
醋酸酸性比H2CO3强
因为HCO3~(碳酸氢根)对应的酸为H2CO3,所以只存在化学平衡而不发生反应。而含—COOH(醋酸根)的酸酸性比H2CO3强,根据“强酸生弱酸”的原理,Na2CO3和,NaHCO3可以与之反应。
不反应的..因为酸和对应酸式盐不反应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醋酸和碳酸氢钠反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