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的风光。又“绿窗春梦轻”(陈克)、“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透窗纱……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轩中,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所谓“实其四面,独虚其中”。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便即如此。  窗除“通”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隔”。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问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在墙上开一方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节选自赵丽雅《中国古建筑中的窗》) 1.下列对“窗的审美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和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成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 D.林黛玉的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2.对窗的“通”与“隔”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通”的作用。 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隔”的作用。 C.窗的“通”,就是贯通,李渔作“观山虚牖”,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
D.窗的“隔”,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隔”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窗的设置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
B.李渔的“无心画”,是“实其四面,独虚其中”,其中的“虚”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 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虚”的漏窗,让墙外的“实”的“几竿修竹”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的风光。又“绿窗春梦轻”(陈克)、“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透窗纱……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轩中,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所谓“实其四面,独虚其中”。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便即如此。  窗除“通”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隔”。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问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在墙上开一方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节选自赵丽雅《中国古建筑中的窗》) 1.下列对“窗的审美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和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成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 D.林黛玉的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2.对窗的“通”与“隔”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通”的作用。 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隔”的作用。 C.窗的“通”,就是贯通,李渔作“观山虚牖”,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
D.窗的“隔”,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隔”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窗的设置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
B.李渔的“无心画”,是“实其四面,独虚其中”,其中的“虚”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 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虚”的漏窗,让墙外的“实”的“几竿修竹”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的风光。又“绿窗春梦轻”(陈克)、“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透窗纱……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轩中,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所谓“实其四面,独虚其中”。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便即如此。  窗除“通”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隔”。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问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在墙上开一方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节选自赵丽雅《中国古建筑中的窗》) 1.下列对“窗的审美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和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成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 D.林黛玉的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2.对窗的“通”与“隔”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通”的作用。 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隔”的作用。 C.窗的“通”,就是贯通,李渔作“观山虚牖”,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
D.窗的“隔”,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隔”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窗的设置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
B.李渔的“无心画”,是“实其四面,独虚其中”,其中的“虚”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 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虚”的漏窗,让墙外的“实”的“几竿修竹”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科目:最佳答案1.C2.C3.D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词语“怀想”的解释 汉典 zdic.net
怀想(懷想) 
huái xiǎng
ㄏㄨㄞˊ ㄒㄧㄤˇ
《ZDIC.NET 汉 典 網》懷想huái xiǎngㄏㄨㄞˊ ㄒㄧㄤˇ懷念。文選.李陵.答蘇武書:「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唐.李紳.別雙溫樹詩:「故山手種空懷想,溫室心知不敢言。」近懷念、眷念、思念
《ZDIC.NET 汉 典 網》
相关词语: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说说“怀想”
2007年第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6篇
  【反思篇】 中国论文网 /9/view-868246.htm  说说“怀想”   南京市外国语学校 余一鸣      初看到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我是在开考后不久的网页上,当时只看到题目:“怀想天空”。我有点儿不太相信,因为这题目上海几年前考过,叫“遥望星空”,我们江苏只是把人家的题目套了件“马夹”。等到看到报上白纸黑字的试卷,才敢确定没错。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高中语文教师,我看了这个题目后思绪万千,且喜且忧。   评价一个作文题如同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能横向比较,要纵向看发展。至少,这题目比“凤头、猪肚、豹尾”强多了,比“人与路”隽永多了,显示了我们江苏的进步,表明了我们向上海、浙江看齐的决心。这是一喜。   下面说一点忧吧。我认为学习别人不能亦步亦趋,而要与时俱进、取其精华。拿到江苏今年的作文试题,第一感觉是有诗意,第二感觉是玄和虚。有人问我该怎么写,我说怎么写都行,天高任鸟飞,宇宙浩渺,你横写竖写都不会离题万里,就算离题真有万里,在天空中你也没能耐豁边。如果天空装不下你的作文,还有“怀想”这词儿给兜着,不止是上下五千年,就是从宇宙的起源写起,也在题上哩。这题目气势磅礴吧!这题目浩瀚吧!不过,要是我的学生在考场里,我顾不上找词儿赞美了,用《西游记》的说法,我的学生得按下“云头”才能找到落笔处。这时才想到人家上海高考作文题的高妙所在,你想一想,“让我握住你的手”“我必须跨过这条坎”,这题目就是我们生活浪花中随手可掬的一朵,就是我们思绪中仰头可抚的一缕,说到底,它天生就是考生作文中的一个句子。人家不是也有文化有诗意吗,为什么就贴着实际生活呢?   其次,我觉得“怀想”这个词挺有文人味,用鼻子嗅嗅还有一点文化味道。“怀想”一词我们师生并不常用,很多同学对它的确切含义并不了解。平时在表达这一层意思时人们习惯用“怀念”。我查了词典,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里“怀想”解释为“怀念”,我想命题者可能是想在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的同时体现自己的文化。其实我们师生并不害怕,前几年盛行的选择题“陷阱”已经领教了很多。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命题者。至少,“怀想”这个词在三四十年代作家的作品中是出现过的;自然你不可能是先读了大学中文系再来读的高中,但你至少听爸爸妈妈唱过一首叫《外婆的澎湖湾》的歌,歌里就有一句歌词叫“童年的怀想”。命题者无疑是做大学问的人,是知识的巨人,你叫一个巨人在命题时蹲下身子来屈就小矮人,怎么对得起他顶天立地的学问?想通了也不必紧张,学问浅有浅的办法,韩寒早在小说《三重门》 里玩过一招:拆字。我们学着来“拆词”:“怀”即“怀念”,“想”即引言中的“遐想”,这样竟然也找到了一条生路,不亦乐乎。关键是拆词时别忘了必须推敲命题者的引言,写作时要以这些词意为“准绳”。   当然,我们得知道命题者自有他的难处。不过,什么时候高考作文题不再是几个学问家的大舞台,而是考生们展示自己的天地,那就是我们师生的福气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冰肌玉骨天分付 别样清幽
提起梅花,总有说不尽的话儿
  经斜阳妙手一解,原来的清词更馥郁芬芳。
  喜欢的很…留个脚印
  天上白云闲飘,远处碧水流远。      还是白云悠闲
  喜欢,都是我的最爱。。
  哈哈哈哈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蝶恋花*离情》    又是一年春季到。当年惜春伤春的少女,如今已是人妻。只是夫君远行,深闺独居,冬去春来时心中别有番滋味。  暖雨晴风,梅红柳绿,大自然早已是一派勃勃生机。春天万物萌发,生机盎然,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春天又往往让人珍惜美美好的青春年华,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  李清照的艺术感觉是细腻而敏锐的。这“柳眼梅腮”写得十分漂亮、抢眼,风情妩媚,正是喜造新语奇句的“易安体”本色。那嫩柳初长,如一个女孩子微微睁开的媚眼;梅花盛开,好似红颜女子香腮上的朵朵红晕。到处春意融融。李商隐诗中有云:“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水龙吟》的柳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都以眼睛比喻柳叶,颇是动人。这柳眼梅腮与“已觉春心动”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  敏感于四季流转、视爱情如生命的李清照,在这样“暖雨晴风”、“柳眼梅腮”的春光里自然“已觉春心动”,女人的怀春幽情已悠然而生。然而,“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这热闹明艳的景象却让这她心头更增无尽春愁,泪融脂粉,花钿觉重。  刚刚穿上新缝的金缕春衣,她却斜倚山枕,压损金钗。“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外面的花团锦簇、良辰美景徒增心头的失落与伤感,故而她慵懒地独自躺在床上,不言不语,想着心事。“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被人称“入神之句”。一个“抱”字写出了词人一怀浓愁,一个“弄”字点出了百无聊赖之情。词人的情怀很丰满,无情的现实却很骨感。她深感寂寞无助,想到梦乡去寻求一丝温暖的慰藉,但却始终无法入眠。直至夜深人静时分,她仍在明灭不定的光影中闲剪灯花,望着那跳动的心形火焰出神。  据说古时女子常以剪弄灯花来卜数远行人的归期。可见词人心中眷眷难忘的是远方的夫君。唐人王昌龄 《闺怨》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时,李清照心头也许萦回的正是这样一种心绪:唉,夫君远行宦游,何如就在家中与我相伴终生呢?  所以,那些柳眼梅腮,那些暖雨晴风,在孤独者眼里反而会带来一种心痛,一种惆怅。李清照就在这爱与痛的边缘挣扎。  大自然一派亮丽春光,与那深闺中寂寞而自闭的幽暗心境,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一面是“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一面是“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明媚,一边是黯淡。大自然的梅花红艳盛开,而女人的生命之花却“独抱浓愁”,在寂寞中萎损。这真如李商隐所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想起张爱玲痛失爱情后的哀叹了:“我将只是要萎谢了”。  花开花谢,片片飘零归于尘土,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惊心的红颜劫!      
  马克  
  楼主高才。  小弟亦大爱易安。
    去年十月过济南,趵突园中拜易安。    且看斜阳玲珑语,一词一句解红颜。
  李清照 呵呵 我的偶像
  LZ写的真好,拜读了
  赞一个!!!!!
  好美的文字
  好美啊
  文不错,画也不错,值得一顶!
  。。。。。。。。。。。
  喜欢李清照
  记号…
  楼主好文,很美
  支持!写的好!
  一日心期千结在,后身缘、恐结在他生里。  
  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好文,强力支持斜阳!
  又是一年春季到
  呵呵,清明一到,春天就全了
  小广告多啊……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是解语。
  佩服!男儿笔下能如此细腻,今已杳杳…
  好贴留爪
  花开花谢,片片飘零归于尘土,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惊心的红颜劫!      美文
  好一句“酒意诗情谁与共?”  千载之下,仍让我等为之愁肠百结。
  千古感叹之啊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    这是远避尘嚣,开放在山林之间的桂花。  远远的,隔着一张薄薄的书页,我仿佛闻到千年前传来淡淡的八月桂花香。  那是开在八月金秋的桂花。李清照轻轻掐下一枝作案头清供,满室便漾开了一丝丝若有若无的、清甜的清香。  她沐浴在那清香之中,心思也渐渐沉淀:  这桂花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情怀淡泊。即使远在深山,那浓郁的芳香却常飘人间。对她而言,何须要深红浅绿的艳丽色彩取悦于人呢?那份清雅的馨香,那淡泊的性情,自然就是群芳之中的第一流名花。  那些开在早春、风姿独绝的梅花也会为之嫉妒,那些凌风傲霜、深秋绽放的菊花也应为之羞愧。你看,在那画楼栏杆前盛开的桂花,自然是这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可叹那当年屈子作离骚等篇章时情思不足,笔下遍收名花芳草,却怎么独将这清操香远的桂花遗落!    桂有多种,花白者名银桂,花黄者名金桂,花红者名丹桂。常生于深山之中,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有诗云:“桂子月中落,云香天外飘。”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 还有两句:“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张九龄也有“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诗句,赞颂了春兰与秋桂芳洁的美质。 桂华秋皎洁”的句子,都有逸尘高标、不同俗流的寓意。所以对人们来说,这些桂树是迹远而情疏的。桂花不以貌炫世,不以色诱人,“暗淡轻黄”、“情疏迹远”却内质馥郁芬芳,香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高士以其德行情操令人钦敬;更象一位秉性清雅高洁的幽谷佳人,自能倾国倾城。所以,这三秋桂子的品贵格高,自应是傲睨群芳的第一流。这正是李清照个性的自我写照。  这首咏桂词得宋诗风韵,形神兼备。诚如沈祥龙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李清照与赵明城夫妻曾经双双偕隐于青州乡里十年之久。远离尘世的喧嚣,摆脱了都市纷扰,夫妻二人以收集金石书画、读书吟诗为乐,以返朴归真的“葛天氏之民”自喻。他们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之意,将青州居所取名“归来堂”。李清照还将自己的闺房取名“易安室”,取意《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他们在“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相对读书吟诗,携手看云赏花,可谓逍遥自在,陶然忘机。此情此境,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其相似!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一句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这首词里,桂花是一种温馨淡雅、格高品重的植物,代表一种清操自持的生命与人格。可见,这首词中的桂花未尝不是李清照此时淡泊心境之写照。    大宋政和四年(1114年)初秋,赵明诚为李清照的画像题词:“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在丈夫赵明诚眼里,与之琴瑟和谐的爱妻,就是这样一枝“清丽其词,端庄其品”的“花中第一流”。  
  从梅花到桂花了,呵呵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纳妻如是…
    李清照还有一首《摊破浣溪沙》写桂花:    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如果说人的主观感受决定了一首词的风格,那么这首词里的桂花却宛然是另一种主观投射的幻像。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一树八月桂花象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娇黄,那层层叠叠的翠叶如裁剪出来的千层碧玉。这两句轻盈灵动,清新可喜,写出了三秋桂子令人销魂的金玉之质。这两句当是脱胎于朱熹的《咏岩桂》中的两句诗:“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可见李清照作词除了喜欢自创新语奇句,对自己读到比较喜爱的诗词也会加以化用。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这是赞叹桂花的风度精神如同西晋时的彦辅,个性风貌鲜明突出。  彦辅是西晋末年人称“中朝名士”的乐广,官至尚书令。为人“神姿朗彻”、“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时人誉为“此人之水镜也,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青天也”。于此可见乐彦辅之淡泊孤高。“太鲜明”三字出自世说新语:“刘令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晋书•王衍传)说王衍(字夷甫)“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这大概就是“鲜明”的内容。应是指王衍个性清高、名重一时。词中将“太鲜明”一词用于乐彦辅身上可能有误。也可能是后世传抄时讹记。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在桂花面前,词人以一个“何俗甚”,一个“苦粗生”顿将李清照平生所喜爱的梅花与丁香都比下去了。然而,这树树浓郁的桂香却在夜半时分,惊了词人魂游千里的好梦,未免太无情。  词上片写桂花贵而不俗、清雅自持的神韵,写出了形貌气质;下片则以梅花、丁香对比,衬出桂花的香气浓郁,惊破好梦,徒惹词人愁怨,全词因此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李清照所写的这两首咏桂花词,都以梅、菊、丁香作陪衬,写桂花的风度精神和品格气质。不过,这几种花可都是她平素最心爱的花卉。尤其是梅花,是她一生的所爱。但在这首词里,清照居然说“梅蕊重重何俗甚”。而丁香花也是象征爱情和愁怨的美丽花卉。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比之稍晚的陆龟蒙在《丁香》一诗中也曾咏道:“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南唐中主李璟在《摊破浣溪沙》中亦有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是为流传后世的绝妙佳句。然而,在这首词里居然是“丁香千结苦粗生”!  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一个情节,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也来了拢翠庵。妙玉应酬一番后,便拉了宝钗和黛玉去喝体己茶,宝玉随后赶来,遂有了一番品茶妙谈。贾宝玉,林黛玉等一行人前往妙玉所住的庵里品茶。那妙玉除了对贾宝玉还算看重,其他人居然都视作俗人。比如,妙玉居然讽刺那林姑娘分不清水质的高下。  那妙玉在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壶中的水可不是一般的水了。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可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清醇?如何吃得!”  在妙玉的口中,黛玉这一“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绝世人物也变成了大俗人。  对这一段,我常叹息曹公笔下不留情,为写妙玉之仙质孤高,连林黛玉都敢批其“俗人”。李清照也是如此,为了赞美桂花,而写梅花“何俗甚”,写丁香“太粗生”,我真为这两种花卉一叹!  这首词无论在风格、用语还是格调上,与李清照以往的作品都似有不同,而且还出现了典故的误记。个人以为,这只有一种解释:应当是李清照长期寂寞独处,心绪低落、愁绪难解时作了这首词。  
  梅蕊重重何俗甚
  花美人
  嘿嘿,楼主疑是小九妹  另外,易安南渡之时,朱子尚未开蒙,化用朱熹诗句一说,恐怕有误,嘿嘿
  唯美之作
    作者:朱亥辛 回复日期: 20:52:09 
    嘿嘿,楼主疑是小九妹    另外,易安南渡之时,朱子尚未开蒙,化用朱熹诗句一说,恐怕有误,嘿嘿  -------------------------------------------------------  谢谢指教,  朱熹~;李清照,,是在下误记.
  斜阳兄可谓李易安的知己。好词,好解,相得益彰。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千古一唱。痴绝。
  独喜“熏透愁人千里梦”,以桂熏愁,花愈香而愁愈入骨矣。
  孟兄客气了,能和易安同一时代唱和,是愚鲁如我曾经卑微的梦想  易安词、丽君曲,私下以为是绝配,期待更多好文
  尤其是梅花,是她一生的所爱。    一剪寒梅
  美不胜收
    闲品随笔之三 桂花香里的沉醉    在《漱玉词》里,李清照多次写到桂花,倾心赞美它“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桂花其实是朴素的。它花色淡黄或浅红,就是人们常说“金桂飘香”或“丹桂飘香”。但是,桂花的香是最令人沉醉的。我所在的是一座南方小城,城中的绿化植物就是桂树。每到夏秋之交,满城的空气中都飘溢着一股清雅的、微带点甜甜味道的桂花香。有时,在街上从小贩手中会买来几枝开满桂花的树枝,插在案头或茶几上清供,满室花香让人顿时心清气朗。  记得有首曲调优美的民歌《桂花开放幸福来》:“桂花生在硅石哎,桂花要等贵人来耶,桂花要等贵客到,贵客来到花才开耶,哎……哎……贵客来到花才开耶”。“桂”者,贵也。苗家人用这种桂花香招待贵客确实令人心神怡然。  很早以前,曾经读过郁达夫的书信体小说《迟桂花》,小说中处处写到桂花的清香。这种花香飘散在灵秀的山水间,飘散在一种美好而朴素的山村田野间,飘散在天真无邪的年轻姑娘的笑声中,那浓郁馨郁的气味沁人心脾,仿佛能把人们的宿梦摇醒,把人们的灵魂涤净。郁达夫在这篇小说里把女性比作桂花。那桂花之香其实是一种女性纯洁美好的精神气质。现在回想起来,那郁达夫笔下的文字都仿佛带着桂花的香气。  在李清照的词里,桂花的馨香也是一种高洁的精神气质。除了前面两首词,她在晚年还写过一首《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木犀花就是桂花的别称。这散发着淡淡馨香的木犀花大概特别适宜她那时恬淡安详的心境。  桂花开时,正值中秋前后。所以它和月亮天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月宫中的桂花树不是没来由的。李清照一句“画栏开处冠中秋”,让桂花牢牢占住了中秋花王的位置。这一句也让人联想到“桂冠”这个词。“蟾宫折桂”也许就是这么来的。在写桂花的诗词中,我格外喜欢唐朝诗人宋之问《灵隐寺》中的那两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文字间有一种神驰天外、飘然欲仙的格调。此外,就是王维《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闲情悠悠,万籁寂寂,格外有种幽人独处的禅意。  《红楼梦》里有多处对中秋桂花的描写,如第七十六回:“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又:“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  于是又想起李清照了。她的词里常常读得到《红楼梦》里的这种味道。  据说,李清照的名字来源于她出生时天上正有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清光团团,普天朗照。那么她的生日应是农历月中十五前后,更有可能就是中秋前后出生。如果真是,那么她与桂花的缘份就真的不浅了。  “何须浅碧与深红,自是花中第一流。”宋朝的月亮又照到了今天,那淡淡的桂花香是否就是那一缕芳魂归来?  丹桂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品孟兄好文
    唐朝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的桂花寄托的是一份怀乡之情:“中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冷霜无声湿桂花”一语颇是令人读之怅然。  南宋辛弃疾记忆中的桂花则是另一番感怀:“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清平乐* 忆吴江赏木犀》)。年少时豪饮高歌,一夜醒来,眼前是月光团团,桂影婆娑,十里水沉烟冷。这景象令人想起柳三变的那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如梦如幻,令人沉迷。  宋朝另一位红颜词人朱淑真也写过桂花:“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木犀》)将一枝清桂插在书窗前的花瓶里,人的心与花的蕊都在清香中沉醉了。  这感觉,真好。  
  离楼主好近,,,楼主从李易安排诗中读出红楼梦的感觉,我是极其赞同的
  又见美文,欣赏流连啊
  这感觉,真好。  
  易安词写得好,斜阳品得好,插画也很好。
  此处流连,短暂沉迷。
  谢谢朋友们,下午好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这个甚好。正好月月桂花香飘来,怡然。
  mark  
  美不胜收
  越看越有味
  嗅之,芬芳扑面。
  宋朝的月亮又照到了今天    今月曾经照古人
  爱不舍手你的美
  跟进,跟紧……
  坐等更新
  HAAH ,H好文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  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怨王孙*春暮》      在京城的暮春时节,本是热闹繁华,莺飞燕舞的大好时光,而女词人却是独自在“重门深院”里,无法与丈夫一同去亲近大自然,岂能不叫人顿生愁怨呢?  “帝里”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东京汴梁。“春晚”指暮春。京城汴梁是热闹繁华的所在,暮春是莺啼花开的季节。“重门深院”,是李清照独处时的周遭环境氛围。“重门”足见其府第之森严,“深院”微露幽深闺中之寂寞惆怅。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历朝名媛诗词•卷十一》说这两句“极似唐人”。其实这两句意味十分深厚。庭前草绿,让人忆及“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暮天雁断,古时传说称雁能传书。前面《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处是说雁书已断,音讯不知。“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李清照在西楼望见庭阶前春草绿了,天色渐晚,天边归雁已无踪影。雁且知归,人竟不返,勾起她无穷怨意。如今雁影都不见,可知音讯杳无,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这三句把词人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恰巧的表现出来。她自怨多情善感,情怀难舍,登楼望远易生挂念,而多情则多烦恼。然而却又难以割舍,倏忽间发觉又一个寒食已近。这一句“又是寒食也”很是生动,虽然浅近而雅致。我们好像听到李清照在耳边感叹,这时间呵一晃就又是寒食天了。归人尚无消息,当此良辰美景,将如何消度?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这三句托出一个凄清皎洁、如梦如幻的境界。当夜深人静,皎月初斜,洁白的梨花沉浸在银色的月光里。“梨”者,离也。那月光下的梨花不由触起了人的离愁。这离愁轻如云,薄如雾,如月光绵绵不绝,在心头萦回不去。  这首词应该和《一剪梅》作于同时,都是暮春时节,赵明诚出游不归,李清照幽居独处所作。    
  美文iwei
      闲品随笔之四:月光下的梨花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这一句写得幽静、清奇、梦幻。  帝里暮春,夜深人静。秋千架空荡荡地随风摇曳,街巷里已经不见人影。天上斜挂的明月皎洁轻寒。那树树梨花沐浴在月光下,如梦如幻。  此处的“梨花”即见梨花思远人之意。“梨”借作“离”,谐音双关,在汉乐府诗中常见。前面李清照《浣溪沙》也写到了雨中的梨花:“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写轻风吹动细雨,而美丽娇弱的梨花似乎承受不住风雨意欲凋谢。写出梨花在雨中楚楚可怜的娇弱之态。  同时,“梨花”也隐指眼泪,如“泪带梨花”。梨树在春末开花,其花色白而艳美,故古人常以梨花之飘落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 “泪带梨花”最著名的诗句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是形容唐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犹如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北宋欧阳修《渔家傲》有:“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弹到离愁凄咽处,弦肠俱断梨花雨。”唐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以及宋李甲的《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故此处“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也有离情难抑以致眼中噙泪之意。这让人想起温庭筠《菩萨蛮》中的“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那也是难得的佳句,是非常清奇空灵、境界开阔的景象。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经提到,“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满宫明月梨花白”的“白”字下得好。正如王国维所说,仅此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里的“白”字烘托出“明月照梨花”的那一派清旷、空灵、寂静乃至有些凄冷的境界。试看,宫室之内月光澄明清澈,点明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那位绣衣的女子走到窗前一望,只见月光下的梨花正在盛开,光色如雪。室内室外景色一派空灵、雪白,也有些凄清。举目远眺,关山重重,挡住了视线,而她心中的那位故人就在那看不见的万里关山之外。  这种情境与李清照笔下的离人凭楼望远、月浸梨花的景象何其相似!  纳兰容若有词云:“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这是纳兰性德追悼亡妻的词《蝶恋花》。这位痴情种子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逝去的爱妻,心中怅叹:若你如皎月照我余生,我亦可不畏严寒,不辞辛苦地飞到那冰冷月宫,去温暖你的身体。  中天一轮朗月,素辉映照万川,这景象不知激荡了多少诗人内心的潮汐。月亮在中国文化的苍穹里,可谓清辉长照。而痴男怨女的一脉相思也寄托那天上的明月一轮,在那关塞不通、音讯阻隔的时代,希望那远行的人儿也能千里共婵娟,在明月的清辉中分享亲密爱人的思念。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满宫明月梨花白  白净而宁静的意境,不惹尘埃哦。
  归来问好,细读美文:)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想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