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站搜索: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
摘要:社会工作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业,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工作不断面临挑战,社会工作也在应对这些挑战中成长。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国际社会工作论文,希望帮助您提供更多想法。
首先,讲讲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史。
我们预测将来,往往要从历史去看,吸收教训与经验,以此来引导未来之路的走向。首先讲一讲美国的,它的文献比较全,而且影响也比较大。其实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们都是一样的,开始时没什么专业人员,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和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看到别人的历史,我们或许有一丝安慰:我们并不是孤单的,别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美国社工教育从19世纪末已开始发展,那时大概是1890年左右。其受到三个重要发展潮流或趋势的影响而形成最初的社会工作教育。当时的社会科学成为一个学科,在大学里开始有此学科的教育,这促使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严谨,引发更多对社会的研究。另外他们对应用科学的研究也开始了一点兴趣。第二因素是美国当时成立了国家慈善总会,他们的慈善总会在当时团结了大部分志愿机构的工作,同时他们对实际工作做出了回应。因为他们的工作越来越系统(原先较散,后来统筹了)。他们发现机构人员往往未受培训,他们工作效能不高,于是开始重视培训,希望有一些培训给予工作人员。第三是当时许多私立女子大学在美国成立,在19世纪末,大量妇女地位低下,在家作家庭主妇。由于有了女子大学,而且生源多来自较好家庭背景的女孩,那么当她们毕业后,就不甘于留在家庭里做主妇,更希望到外面就业,而她们就业的一个最好出路就是在慈善业方面的工作(比较适合她们的身分与地位)。这帮人很有水平,也很有影响力。这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美国社工教育的发展道路。当时第一代社会工作的学校并非是一些大院校,而是从培训班开始的,比方他们第一个培训是1898年纽约慈善会开展了暑期培训班&&算是微小的开始,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人们日益发现培训是十分需要的。短期的培训开始是比较注重实务工作培训的,但随着次数的增加,他们发现短期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希望长期的、比较系统的训练能开展起来,后来他们就要求一些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有系统的培训课程。当时在大学里面的培训是从研究生的层次开始的,他们从应用科学出发来考虑,认为你有了好的教育背景,再参加培训,你的能力会更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需要培训的人,他们大都具有了大学本科学位。后来在1919年他们已有17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并成立了全国社会工作培训教育协会,当时这十几所高校的社工教育构成了美国早期社工教育的特点。第一,他们传播知识的学生均来自非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第二,他们全部是研究生水平,实行两年教育,他们的老师不单单懂学术亦注重实践经验,大都在基层从事过丰富的实践。他们十分注重实务为本的社会工作的培训方法。到了30年代至50年代,发展很快,学校增加了很多。当时,在30年代因经济危机导致了衰退,反倒给社工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危机下失业问题、贫穷问题、家庭问题等均产生了,人们认为社会工作服务要增加很多&&应付问题尤其是失业方面的社会工作服务已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另外也觉得要这么大量的工作人员去做这些工作,他们也要增加许多课程。另外一个影响,以前比较注重个人性的个案工作,但由于经济衰退使人们认识到引发问题的往往不是单层面,并不是因个人原因而产生的,是个人与家庭不可控的,是由社会影响的,比方有许多很有能力的、受教育的人也面临失业的威胁。所以他们也开始注重社区类的较宏观层面的教育目标。30年代一 50年代,他们有一个大的争辩,社会工作的培训是应该放在研究生层次还是处于本科生层次上。原先他们是从研究生教育着手的,后来他们发现社会急迫需要大量新人才,但研究生的培育是不够的,而且比较缓慢,于是开展了许多本科生培训。当时的培训协会却不接纳本科生层次的社会工作者,认为培养的人才不够水平,故引发了辩论。到了50年代他们以承认本科生层次的教育解决了这个辩论,到了1952年他们成立了社会工作教育的议会,鉴于协会约束力不大,想通过议会方式正式规定一些评审的规则,其将统筹整个美国的社工教育的课程水平。比方他们做法官式的工作,新开始一个课程,要受他们专家评审,若不合格的话,他会让你退出的,他也把美国的许多学校排名,实行良好的评审制度,促进竞争的有序化。到了70年代,教育层次不断增加,本科、硕士等,但对博士学位还存在一些争辩,他们认为要培养好的专业社工、具有水平又有专业,那么他们就该是DSW,而不是PHD。现在在美国社会工作博士学位比较注重专业性,当然也未忽略学术性。
下面我想讲一下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
香港发展主要是从50年代开始的,当时香港面临着巨大改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许多人来到了香港,香港的人口忽然增加了很多,房屋、贫穷、教育问题纷纷呈现。当时所谓的难民均是又穷又无住所、又无教育的。针对这些问题,香港50年代的社会福利事业一下子发展起来,那时国外的很多福利机构也纷纷来到香港帮助解决问题,那时正是香港社会福利事业蓬勃的时代。因为那时有那么多的社会需求,亦发展了那么多福利事业,但是没有专业人士从事这些工作,主要是志愿者,没受什么训练。受过训练的屈指可数,而且往往是政府派去英国接受短期培训后返回香港的人士,于是培训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十分强烈,当时除了派人去英国学习外,香港大学也开设了类似社会工作课程,是挂名于经济系的,以此来解决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是一个不很正规的课程。后来到了60年代末,香港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文凭课程,这是正规的,主要是吸收已读完大学的毕业生,水平较高。现在香港的一些社工名流都在当时读了这个文凭的。进入70年代,香港的社工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主要因为那时香港经济大幅度好转,而且香港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这要追溯到1967年香港大动乱时期,它使当时政府认识到参与暴乱的大部分青年人都是没有职业,未受社会关注的、缺乏系统活动来组织他们;因此,香港大力发展了大量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来应付这个社会的具体问题。后来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相应发展了许多社会福利工作,为家庭、青少年、老人等提供多方服务。另一影响社工发展的是70年代初政府规定所有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士均要有社会工作方面的培训,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水岭。在社会福利署里一些相应职位的编制是要以社会工作教育为前提的,由于这种驱动,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就很快了。很多在职的做了多年社会工作的人亦要回来受教育,他们需要拿到一个专业资格,才可重新从事社会工作。70年代之后社工教育有了蓬勃发展。另外一个影响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因素是1972年,香港政府请了一个外国专家来研究香港今后社工教育发展的取向。这位专家来自英国,他作了研究报告,其中有一重要建议,他认为,香港社会问题那么多,另外香港的社会福利需求那么大,单靠大学本科生的培训是不足够的,大学的本科生人数不多,也无法吸引太多的人,应当发展社会工作文凭层次的教育,在此基础上,他建议香港设立香港社会工作训练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的前身。建议被采纳了。70年代,香港有了文凭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以此来满足社会上对社会工作服务不同层面的需求。总的来说,现在香港的社会工作教
育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如今巳形成了如下的层次:一是文凭,一是本科,一是硕士这样的专业培训。我们认为文凭的课程是普遍性培训。因为在香港来说,他们是有专业资格的,这些毕业生可以成为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会员,也可以成为注册局的成员。在普遍前提下,他们比较注重务实操作,执行性的东西较多。学士学位的不单单懂得实务性,也应当具有反思与社会科学的能力。对于硕士而言,我们希望其除对社会工作普遍性理解外,而且要有专门性的研究,更希望他们能发展一些适合自身的模式,并不&定局限于别人的应用模式,可以有从自己经验出发的工作方法与模式。可见,他们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今天社会工作教育在香港已具有相当规模,我们有六所院校提供社工的不同培训,香港大学、理工大学、中文大学、城市大学、浸会大学、树仁学院等都在提供不同层次的训练,有的是几个层次兼有的,但同时我们也面对了一些问题。比方70年代开始发展期,80年代、90年代初是蓬勃发展之时,当时政府资源比较充裕,社会需求也大,政府也较支持社会工作。但是现在我们面临了一个很大的困境,是财政紧缩问题,这个问题对我们而言可能是个机会,这种经济紧缩也强迫我们社会工作教育去走新的路,于是香港一些学校不断在寻找新的出路给学生。以前按传统我们是很依靠政府的,所有毕业生都进政府或者在政府居住区工作,而我们工作范围也是很规范的,即按传统政府规定的青年、儿童、老人服务等&&恰似有了铁饭碗。但现在应更多寻找其他出路,现在我们的学生除了做传统的社会工作之外,也去劳工署、房屋署、社会保障部门等不同领域,也去企业和学校里工作,这也是很好的出路,我们的学生可以渗透到不同的行业里面。一线社工手记: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我2009年6月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至今从事一线社工已有两年。内地社会工作的前景是很广阔,只是道路异常的曲折。
作者:吕小英 成都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我2009年6月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至今从事一线社工已有两年。根据这两年我所从事的工作手记来分析,内地社会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一、起步晚,而发展却异常的迅速。内地社会工作在国外以及港台等外来NGO机构的推动和影响下,加上政府部门的关注,近十年内才刚刚起步,并且逐渐由东南沿海一带向内陆推进。尤其是在&5&12&汶川地震之后,诸多草根公益组织纷纷应运而生,在短短三年之间,内地给类公益机构已是满地开花。
二、专业社工人才缺乏,而草根NGO热情却异常高涨。由于之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因此在社会责任以及解决社会问题这方面培养、引导的人才极具缺乏。就目前而言,社会工作者依然不被公众所理解。虽然内地专业社工人才流失严重,但是草根的NGO组织却凭借自己的热情与毅力,一直活动在社会工作的前沿阵地,为内地今后NGO机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许多公益机构的使命远景缺失,可是却依然履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由于内地的NGO机构由一些志愿团队、爱心人士组建而来,之前他们只是凭借一腔热情来帮助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因此他们只是急人所急,帮人所帮,虽然前期做了大量的&好事&,但是没有明确的适合自己本机构的使命远景,从而导致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止步不前。尽管如此,这些活跃在一线的&草根联盟&依然做着本不属于自己的那些事情,也承担着本不属于他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内地许多NGO机构的服务不成体系化,系统化,明确化与制度化。
香港各个机构的服务模式都已成型,因此我们在这里可以借鉴一下香港NPO机构的服务模式,能对我们有所启示。
(一)务体系都有严密且标准的评估量化
(二)所有服务的运行都采取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即申请转介&&评估甄别&&服务设计&&职业评估&&再服务)
(三)机构的宣传力度大,渠道多,范围广(机构大量的宣传有利于替身机构本身的社会效应,也有助于社会与政府NGO机构的关注与支持)。
(四)机构的服务具有明确的运作目标(机构的服务是纵向发展,寻求更深的更专业化的服务标准,而非横向肤浅的盲目做法)。
五、内地NGO机构的团队建设不尽合理。团队建设是各个NGO机构工作运营的核心。动用社工的沟通能力,团结各行各业的人加入NGO,就能使得公益组织的服务更具有人性化,多样化与实效化,为完善机构服务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即(弱势群体+社工+医护+营销+政企单位)。这样既有利于机构的良性发展,整合了社会的所有资源,更能使得弱势群体由别人的&输血&转变成自己&造血&。
六、内地NGO机构还未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体系。机构文化跟企业文化同等重要,他不仅明确并规范着机构内部每个工作人员的行为,同时也代表着本机构的服务理念与价值观。机构的文化底蕴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宏观方面(即机构服务模式的订立,运营理念的确立,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各类文化墙的设计等,都是一种完善完备,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
(二)对外服务的开拓与宣传内容的设计(即以社工理念为主,采取小组康乐,团队融合的方式,将被服务者慢慢地引向社会并且服务社会;同时以医疗康复为辅,兼并心理调节的方式来不断的鼓励服务对象,让其提升自信;另外,文化课的设计让残障人士也有学习的机会,了解更多的社会常识,基本礼仪)。
综上所述,内地社会工作的前景是很广阔,只是道路异常的曲折。据我概括,内地的社工可以向以下方向逐渐靠拢。
(一)社工的实践+无限的博爱=助人自助(社工精髓)。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就应该深深扎根于基层,工作在社会的第一线,用自己的所学理论、所得经验与所得资源、并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真正为一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感到这个社会很有温暖,很有人情,生活是充满着希望的,让受助者得到应有的支持,这样不仅帮助了弱势者,而且成长练就了自我。
(二)自己以后更要努力工作,积极帮助弱势群体。虽然我们个人发挥的余热不是很大,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这份难得的心,勇于拼搏的劲头,乐于实践的精神,敢于服务的热情,同时不计较成与败,得与失,那么就一定会有人受益。
(三)自身毅力+自身耐心+无限关爱+纯真情感=服务的原动力。作为一名社会的服务者,我觉得必须有着惊人的毅力,超强的耐心,广博的爱心,对自己所做之事,做服务对象注入无限的情感,这样才会是我们的工作过程充满乐趣,才会缓解我们的身心,才会人这个服务永远充满激情与活力,并且后继有人。
(四)实际情况+创新思维=发展的不竭动力。凡事都要实事求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目标,规划方案,拟定流程,另外在此基础上加进自己的想法,或者采取他人发的建议,这就使得两种科学的思想进行碰撞,那肯定会有其他具有建树性的思想随之诞生,这就为良性循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成为他生生不息的动力。
(五)社工要走服务的市场化道路(即弱势群体+社工+企业单位+政府支持)。弱势群体要想摆脱贫困,实现生活的自足,令社会不在歧视,不仅需要我们社工的积极倡导,争取各方资源,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投资,政府的关注与强有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弱势群体要学会自我造血,勇于拼搏,敢于生活。积极向市场推销自己,利用社工资源将企业与政府都纳入服务行列,使我们的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益。
以上内容是我两年工作的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分享。
责编:段冬蕾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甲6号 邮编:100020浅析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相关说明性文字来自网络收集,欢迎下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析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
热搜词: &&&&&&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
 &&& 本土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建构社会工作制度、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必由之路,[1]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方向。[2]本土化是与专业化相对的。专业化是指中国的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实务技巧要与国际接轨,即与国际上通用的、以西方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产生的社会服务方式对接;本土化则是要结合中国国情,立足中国实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专业化发展必需本土化支撑。[1]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的专业和职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就必须打通国际通则与中国经验之间、西方话语与本土文化之间、现代方式与传统惯习之间的沟通屏障,在观念契合、人才整合与功能融合中实现本土化;必须将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国际通则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形成反映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实践、推动中国发展的社会工作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制度,形成能够融合中华民族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突出中华民族文化特性的社会工作制度。[1]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制度基础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不同于西方。西方走的是一条由社会内生到政府与社会合作的“自下而上”的路径,即先“社会化”后“制度化”;中国走的是一条由政府主导到社会参与的“自上而下”的路径,即先“制度化”后“社会化”。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在当前阶段集中体现为“制度化”。制度化的社会工作,是指政府和社会为舒缓和解决个体、家庭、群体、社区和组织在与环境互动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实现与环境之间良性互动而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制度。[3]因此,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的社会工作制度,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和关键问题。本文探讨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社会工作制度的本土化,或者说同专业化、职业化相结合的制度化过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