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 导游证日记完成了吗 帮帮我

>> 旅欧日记
    旅欧日记    前序    人生如旅。每次旅游,希望收获一份精彩。    “要是能像孙悟空一样,小、小、小,变的能放进旅行箱里,我就可以带你一块儿去了。”临行前,老婆有点羡慕我的此次出游,于是就半开玩笑地安慰她。    一个人的旅途是寂寞了些,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    习惯了两点一线的每一天,有时为了生活中的点滴琐事而斤斤计较,有时为了工作中的复杂人际而纠缠不清。“Justgivemeabreak”,说逃避也好,说脱俗也罢,潜意识中的确想喘口气,一直想找个机会,就一个人,静静地梳理一下纷繁的心绪。旅途提供了这种机会,名胜古迹,民俗风情,不光可以轻轻松松的休闲,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有充裕的时间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审视和反省。    这次,有机会在岁末小游了欧洲五国,虽说是商务旅行,其实游玩的成分多些。期间,来去匆匆,走马观花,要想在这么短短的两周内完成旅途,只能蜻蜓点水、点面结合了。带去了眼睛和笔记本,留下的是点滴记忆。想尽量详明地表述所见所闻,所以采用了流水帐的形式。    11月20日,星期二,多云,天空中的旅途    9.11事件后,机场安检更加严格了。按约定,在离登机时间三小时前就赶到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与团组的其他人会合。飞机晚点了,原定11:55的航班直到12:45才开始登机,通过了两道安检关口后,在机场候机厅的指定餐厅吃了午饭,50块人民币只是一小碗的海鲜炒饭或牛肉汤面,太贵了,而且味道一般。直到13:33时才起飞。    “完了,这条小命就交给人家了。”原本就害怕坐飞机,感觉两脚离开了大地,就像缺少了踏实的基础。自从纽约发生了飞机撞楼以及近来航空业噩耗连连,这种害怕就演变得有点神经质了。临行前老婆悄悄地塞了一小包赤豆在旅行箱里,希望一切都能平平安安的。如果说93年那两次去美国乘飞机时感到的是新奇和兴奋,那么这回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法航FA111航班是A340-300机型,目前空中客车的最新机种,满载可搭乘252人。上海至巴黎的飞行路线基本上是:上海――南通――济南――北京――乌兰巴托OulanBator(16:40)――新西伯利亚Novosibirsk(18:55)――南北向的乌拉尔山脉――莫斯科――圣彼得堡St.Petersburg,然后沿波斯尼亚海湾GulfofBothnia往西南方向的汉堡飞行。从座位前面的小屏幕上,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飞行情况:飞行高度10668米,时速800多公里,机舱外气温零下62℃。随着飞机离中东的是非之地越来越远,一颗悬着的心慢慢落了下来。    独联体的疆界真大,从新西伯利亚一直飞到圣彼得堡,整整用了三、四个小时。大概是高空紊流作用的关系,飞机曾一度地颠簸摇摆,如浪涛中的一叶轻舟。在新西伯利亚的高空,透过机舱的玻璃窗,下面是退潮后滩涂般的云被,死寂的灰暗色,天际是酱色的一抹红晕,顶上淡蓝的天幕让人感到九霄是那么的近,似乎触手可及。    凌晨时分,终于挺不住了,昏昏入睡。    在周围惊喜的低唤声中醒来。出国的时候没有调整手表的时间,已经是北京时间11月21日的凌晨1:35,飞机抵达了巴黎上空,可以看到下面很大的一片萤光――不眠的夜巴黎。十分钟后飞机终于在戴高乐机场CharlesdeGaulle安全着陆了。    3:40从戴高乐机场转机去德国的法兰克福。从上海通关时要过两道安检口,身上的金属物件如手表、硬币、打火机等都得拿出来检查。在戴高乐机场,虽然只有一道安检口,但是严格得连皮带都要摘下来!乖乖,我们是提着裤腰带狼狈地通过安全门的。上了飞机后就马上睡着了,一小时后醒来,总算抵达了法兰克福Frankfurt机场,6:35到达法兰克福附近的小城市Frankenthal的三星级旅馆CityCentralHotel。德国比北京晚七小时,现在是德国当地时间20日的23:35了,算下来,我们在路上已经整整有十七个小时了!    11月21日,星期三,多云,初来乍到    可能是时差的关系或是太兴奋了,早上6:30就起床了,实际上只睡了不到五小时。直到7:30过后外面的天色还是灰蒙蒙的。欧洲大陆就是这样,每年5、6、7三个月份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昼长夜短,据说晚上十点仍有太阳,而且气候很宜人。一年中剩下的日子正好相反,夜长昼短,阴霍的天气冰凉的雨丝,让人难受。    早饭前出去转了转。与旅店一街之隔的是市政大楼,有座较古老的钟楼,黄褐色的墙砖尖尖的钟楼,整点时会敲打出清脆悠扬的钟声。小城的街道不长也不宽,临街的每栋房子都只有四、五层高,布置得条条块块,而且每家的门口都有个大的黄色塑料垃圾桶。街上行人寥寥无几。附近有个学校,学童在陆续上学,或三三两两步行而来,或骑单车或有家人开车送来。早市只有面包房和Cafe(就像国内的饮食店),清凉的空气(0℃左右)不时飘来浓郁的面包烘烤的香味。这里的人们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圣诞节了,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是节日的氛围。    三星级的CityCentralHotel店堂不大,却有不少古色古香的摆设。大堂的墙角摆着一台原木的榨汁机,很古朴,传统酿酒用的;客房的过道一角有老式的凳椅和一辆老式的人力车;墙上挂着牛皮印烫的乡村画和一些不知名的油画。    欧洲原来以畜牧业为主,德国以各种特色的肉肠闻名。在旅店的自助早餐时,尝试了四种店家自制的肉肠,有像糯米塞藕的,暗紫色肉圈镶嵌着点点白色乳酪似的东西,相比其他几种(有色味像臭豆腐的但吃口还算过得去),我是硬着头皮吞下去的。浪费就是犯罪,这个道理走到哪里都一样。    白天在B公司总部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清扫工人用鼓风机把掉落在草坪上的枯叶鼓吹着集中成堆,再用车载的巨大吸尘器收集到厢罐车上。美化环境的同时利用废物,把树叶碾碎后回归大地作为绿色肥料,怪不得这里的土地肥得黝黑发亮。    下午四点刚过,离开泵厂走回旅店,天色已经暗下,街上亮起了路灯。    街头停放着很多的私家车,多为德国产的大众、奥迪、奔驰,也有少量的外国品牌,如法国的标致Pugeto、雪铁龙Citron、雷诺Renault、瑞典的富豪Volvo、美国的福特Ford。德国人爱好运动,喜欢骑单车。在停车场的一角有单车停放处,在商业街的花坛边也有专用的单车停放地,全部免费供人停放,可能是鼓励人们,为了健康和环保吧。很多单车的前后车轮都加车锁,据说以前不是这样的,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社会治安情况有所恶化的结果。    街头另一特色是自动售烟机不少,5、6个马克一包,有进口的,也有德国本地的品牌。甚至还可以看到背着书包的学童也叼着香烟,这在我国是难以想象的,就连开放程度最高的美国在这方面也是法制甚严。欧洲的女性烟民比例高于男性,少女如此,妇女也是这样。    烟蒂居然可以随意地扔在大街上,这是我们一时不太适应的。记得有次叼着烟在外滩走过,烟快吸到根头了,环视一下四周,没什么“红袖章”,就往路边一丢,结果没走几步,不知从哪儿冒出个老太“红袖章”,吵着嚷着要罚款,“态度好点就从轻处罚,告诉你,老早就瞄上你了”。经历了那次教训后,我就没再敢在街头随地乱扔烟蒂和杂物。    客房有热水汀,没有空调。家具是真正的欧陆风格,造型简洁,原木色外罩清漆,不豪华但很温馨,不艳丽但很实用。12英寸的菲力浦Philips彩电,与国内时尚的29英寸、34英寸相比,好象落伍了许多,想必国内的打工仔都会嗤之以鼻的。电视节目只有一个CNN是英语的,其余频道都是德文的,还有一个是黄色电话190的专用广告频道。大学里二外学的是德语,年久失修,现在根本派不上用场了。    欧洲的自来水标准很高,可以直接饮用,但对于国人来说,没有热水的日子是难以想象的。这次出来时带了两个电热水杯,泡方便面和茶叶用。德国的插孔是长圆柱形,这在国内是不太容易购买到的。    11月22日,星期四,阴雨,南部的浪漫之旅    阴冷的一天。吃过早饭,B公司的Schiweck先生开车送我们去海德堡Heidelberg。    往东驾车经过曼海姆Manheim,泊车后在城里的商业街道走了走。与Frankenthal整洁有序的街道相比,曼海姆街道两旁的树木都很粗壮伟岸,树龄至少好几十年了,地上满是随风飘扬的梧桐落叶,一派冬意。Schiweck先生半开玩笑半解嘲地回答了我们的疑问,德国的人工是很贵的,也许要等到所有的树叶都掉完了才会打扫吧。还看到了菩提树Linde,明亮的黄色树叶像梧桐树的,据说每年花开的季节,人们都会采摘其花朵,加工后饮用,有保健功效。    街道上不时能看到人们牵着宠物狗在溜街,有高大修长的阿富汗犬,有健壮英俊的德国牧羊犬,还有脚短得肚皮几乎贴着地面的滑稽可爱的侏儒犬。    人们正忙着装扮临近的圣诞节。在德国,圣诞节有国定的三天假期,加上随后的新年元旦,德国人都会好好利用这两个星期的时间,多数会去临国的奥地利滑雪,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虽美,但消费比较贵。    街道的当中不时穿梭着轨道辫子电车。这种有五节车厢的电车比较宽敞,经常是空空荡荡的没什么乘客,往来穿行在城乡间。    从曼海姆继续南下,约四十公里路程,就到了古老的城市海德堡。说起海德堡,就不能不提一下她的两个之最:德国最早也是目前享负盛名的海德堡大学(1386年由Ruprecht一世创建),另一个就是被冠以“德国浪漫象征”的海德堡古堡。    海德堡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山谷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山脉融雪形成的Neckar河由东向西横贯流径城市,有山有水,翠林绿水,不美丽才怪呢。这里顺便提一下,德国版图上,地理地形南高北低。Neckar河流入莱茵河,通向巴黎,最终流入北海。因为地势落差较大(由高山下降到平原),一百多公里的河道设有二十三个水闸,水流呈阶梯形缓缓而下,这样,就方便了内河船只的航运。    老城区散落地建在山谷的坡地上。海德堡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这里的学生人数实际上已超出了当地居民的人口,故海德堡又有大学城的别称。走在街头,可以看到各种肤色,听到不同语言。有些民居的窗口向外伸出一面大旗,红黄横条相间,代表了这是一个学生团体聚集的场所。这里的民居大多是三层带阁楼,传统的德国建筑风格,也有一些年代久远的,墙体外露出黑色的木条框架。    城里保存完好的唯一古建筑是建于1592年的Ritter旅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景点,是建在海德堡大学老校址的大礼堂,这里主要用来举行学生毕业时的学位授予典礼。走进礼堂,是浑然一体木头结构的世界。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主席台,高出地板约一米,然后是大堂中央的十几排凳椅,中间被一条不大的通道分割开来,大堂两边是三层的板凳条。室内装潢庄严肃穆,精美的手工木雕工艺让人赞叹不已。    午饭是在Theodor古桥附近的亚洲饭店吃的。作为横跨Neckar河的众多桥梁之一,历史最悠久的就属这座桥了。一端的桥墩上有两根类似华表的石柱,上面雕刻了一些古朴的图腾,据说当时Neckar河经常泛滥成灾,当地居民为了祈求神灵降福而建的。我们来的真不巧,桥面正在维修。    昨晚我们受邀去Frankenthal的中餐馆赴宴。老板是个老挝人,饭菜是铁板牛肉蘑菇、虾球竹笋、烤鸭和美芹炒白菜,味道跟国内相比差远了,最多也只能列入夜排挡水准,但价钱却是星级的。只有德国啤酒还有那么点意思,每一杯半升,有点香草味。早就对外国的中餐没有什么好感了,口味总是偏离了正宗的,原本打算再也不尝试这里的中餐了,但主人已安排好了,只得客随主便。亚洲饭店的厨师来自四川,尽管事先打过招呼,每道菜还是有股辣味,但总体上,比昨晚的好了许多。出门时,外面已经淅淅沥沥下起了雨。    曲径通幽,左拐右弯,我们来到了Pfaffengasse大街18号的FriderichEbert纪念馆。Ebert于日当选为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共和国总统。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从小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当过马鞍皮匠,开过小酒馆,搞过编辑,后来投身工人运动。生不逢时,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败国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使当时的德国蒙受了物资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人们建立他的纪念馆,是对他在任期间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现了德意志民族务实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反观我们的亚洲邻邦日本,他们总在试图否认二战期间的暴行,为自己的罪行辩解。    离开纪念馆,我们开始了这天的主题活动,匆匆赶往古堡。    不知是为了炫耀权贵的显赫,还是出于战略要地的考虑,古堡建在半山腰上,海拔二百多米,能够俯瞰整个城区。上山的缆车正好刚刚离开,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没有乘坐二十分钟一班的缆车,在蒙蒙细雨中拾级而上,从后山向上进发了。虽然刚过午后三点,因为是阴雨天,山色已渐昏暗。山坡很陡,由一块块鹅卵石铺就,这天更加湿滑了。    门票4个马克,游人很少。登山用了一刻钟,已经有点气喘,出了身细微的汗珠。山里的空气很好,凉凉的,很清新,“唔,要是能把它打包带回家去,那该多好啊”。    进入古堡,登上临崖的城头,依靠着大石块堆叠成的墙头四下张望。乳白色的烟雨笼罩着对面的山头,缓缓徜徉,像是静静站立着的少女,任凭山风吹拂、撩拨她的面纱,折射出变幻莫测的魅力,让人不由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怨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山林茂密,虽然已是冬天,还是滋润得很,绿意葱葱,零星夹杂着斑驳的嫩黄、铁红、酱黄的簇叶。这种场景,采用西洋油画的浓郁色块调配的笔触较中国水墨画的清淡写意的手法,兴许能更好地体现出此刻此景的感触吧。    褚色的残墙断垣给人仿佛是走进了北京的圆明园的错觉。踏上台阶,穿过幽暗的甬道,走进了古堡的中心地带。首先来到了这里的穹顶酒窖。原来陈列瓶装葡萄酒的木架排早已不在了,只剩下空旷的地下大厅和一个酒吧柜台,出售各种专供游客选购的瓶装葡萄酒。酒窖右边是一个橡木的大酒桶,是1664年由城堡主人KarlLudwig监造的,五米多高,可容纳4500升的葡萄酒。“哇塞,好大呀!”我们都惊呆了。“真是小巫见大巫,这里还有哪。”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又一次地感受到了震撼。在它的后面,摆放着KarlTheodor1751年监造的超级大酒桶。这个棕褐色的庞然大家伙蹲在一个大坑的木座上,足有十米多高,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个葡萄酒桶,据说当时为了造它,人们把整座山的橡木都砍伐掉了。爬了三层的木梯才站在桶顶上,感觉有上海的老式公房的多层阁楼那么高。当时酿酒业的繁荣和王公贵族的奢华由此可窥一斑了。    走出酒窖,就来到了城堡的中央广场。时境迁移,历经战火,这里已没什么留下的了。空空的鹅卵石场地上,只剩下一个三米见长一米见宽半米见高的石头饮马槽,孤零零地卧在那里,默默地见证了城堡的变迁。    广场周围是德国传统的一些建筑,精雕细凿的窗台梁柱仍掩盖不了建筑整体的宏伟粗狂的帝王风采。古堡中保存完好的是一幢五层的女眷住房,现在被用来举行婚礼。尽管租用费用昂贵,但由于古堡的浪漫历史典故,一向生活简朴(有时甚至吝啬)的德国人还是不惜花大价钱来此举办婚庆。看来人类热爱生活、向往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都是一样的。    走出古堡的正门,左边不远处是几棵古树点缀的草坪。当地人最喜欢在盛夏来这里露宿野营,一边遥望夏日夜空的静谧,一边享受来自南部阿尔卑斯山脉的习习凉风。草坪的边上有三座喷泉,每个都有三十多平方米,喷泉的中央人工堆砌着假山,上面侧躺着宿醉中的酒神,用类似汉白玉的石材雕刻而成,粗中有细,还算精致。这里的冬季没有喷泉,只有在夏天当山雪融化时才有。    11月23日,星期五,阴转多云,德国的小旅店    海德堡期间住在Anlage旅店。该店始建于1892年,原来是两层的木结构楼,后来陆续扩建,到现在是三层上加了第四层的阁楼。我们住在阁楼上,房间不算大,带卫生间顶多十平方米,但感觉上并不是特别的蹩拥,还蛮舒适的。也许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住阁楼的缘故吧。    早上8:30左右开始下起了雨夹雪,有粗盐粒那么大,急风暴雨般,一会儿就停了。看来今天多半要下雪,心里暗暗期待,毕竟,上海的圣诞没有雪。    微风,室外气温零度。在旅店附近的街上随便逛了逛,没什么大意思,还是早早打道回府了事。喝喝茶,聊聊天,透过临街的玻璃窗看看来往的行人和各种各样的私家车(多为小巧经济型环保车),也算是一种休闲的懒办法吧。午后三点,云开日出,从山脚下旅店的窗口远眺,随着云朵的移动,远处山坡上的树林也在变更着明亮和暗淡的色彩,生成出美丽的幻影。但是好景不长驻,不到一小时,夜幕就早早地降临了。    回旅店走的是另一条街,在离旅店不远的地方有片不大的场地,居然是个自发的农贸市场,摊主们都友好地向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游客打招呼。这里除了有各式熏肉制品和奶酪外,还有圣诞用的火鸡。因为不是农业国家,所以看到品种繁多的蔬菜时不免有所吃惊。除了胡萝卜、大葱、美芹、蘑菇、迷你小番茄、彩色辣椒、掌心般大的新鲜香菇,另外还有一种看上去像是蓬蒿菜的“德国鸡毛菜”。在从Frankenthal来这里的高速公路上,曾经路过一片片齐整的菜田,广阔却看不到一个作业人员,体现了德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昨天在登山游古堡的途中,看到了很多落地的树叶,淡黄色的,同伴说是枫叶。今天在旅店门口又看到了一棵这样的小树,只是树叶鲜红的正当时。后来向当地人一打听,什么呀,哪是枫叶,其实是红叶。就跟北京的香山红叶一样,原来并不是一直这么得火红,只有在转入秋冬的时候,树木吸收水分日渐放缓,供水不足,绿色的树叶才变红、枯黄直至最后掉落。唉,人老珠黄啊,何况自然中的草木呢。没来由地突然发出这种感叹,也许触景生情吧。    这家旅店承袭了德国人的传统作风,注重实用和经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馨的餐室布置得相当有特色。在现磨的咖啡和自家烘焙的面包的浓郁香气中,心情舒畅地享受异国的情调。天花板裸露着,是乡村风格的梁木结构,有隔板架空着。四周的墙上挂着不少有情趣的摆件:有闷亮的紫铜餐具和酒具;有彩釉宗教人物图案的大号挂盘;有类似中国青花瓷器的小号挂盘(画面以海德堡象征的古堡为主题);有火材盒大小的昆虫飞蛾标本;有草桔麦杆集束而编织成的花环和刺猬等小动物造型。另外还有一些细巧别致的插花(干花)等。反正一句话,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在提供饮食便利的同时,店家没有忘了营造一种食文化的氛围,一种人类希望亲近大自然的共通性。    11月24日,星期六,阴雨,商业金融都市    早上八点多,离开海德堡去80公里外的法兰克福。    平均车速120公里/小时。在快到目的地时,就可以远远地看到铅笔形状的法兰克福国际会展中心,每年在那里举办的法兰克福汽车展是很有影响的。    步行在城市的街头,有不少的高楼大厦,还有的一些正在兴建,这在前几天的行程中是看不到的。因为二战战火的摧毁,当时这里大多被夷为平地,所以这个在战火的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城市,老式建筑很少,保存至今的大建筑之一,是位于市中心的歌剧院。    法兰克福是座商业金融城市。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跨国企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这里都设有机构,外观新颖现代的欧洲中央银行的总部大楼就在市中心,而且,这里的法兰克福证交所是仅次于美国纽约证交所的世界第二大证交所。    法兰克福的交通事业也很发达。法兰克福机场是欧洲的三大机场(另两个是伦敦的希思罗机场和巴黎的戴高乐机场)之一,其客流量又是最大的,很多到欧洲的航班都在这里中转。航运方面,借助的是莱茵河及缅茵河Main。陆运方面,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密布。在这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我们首次遇到了不少的大陆同胞。    圣诞的节日气氛到处可见。在大街上,看到了在国内国庆节、春节等大节日里常见的充气塑料玩具,几百个簇拥在一起,高高地堆叠起来,小贩牵引着它们在悠闲地逛着,用不着吆喝,因为这些玩具自身的阵势就是最好的宣传了。有大锤子,有妖魔鬼怪的脸谱,有小动物,有心型的“IchlibeSie”(我爱你)等等,每个售价7至10马克不等。    圣诞节少不了圣诞树,还有圣诞花环(由苍翠的松枝编织而成,上面再点缀些红色的小浆果和彩带)。旅行的途中看到高速公路两旁墨绿的松树林,不少松树都被剪羊毛似地修去了树干的枝梢,只留下一撮鸡毛似的蓬乱树冠,想必每年圣诞用的松树和松枝都是这样得来的。    这次我们是在97年开业的四星级宾馆GoldenTulipCityHotel过的夜。    晚上九点多,出来瞎逛。淅沥沥的小雨,空气好清新,好舒畅,让人感觉脱胎换骨似的。安静的夜晚,周末的街道上看不到一个人影,商铺都歇了,只有小酒吧热闹得很,原来镇上的人们都聚在一块儿聊天喝酒度周末呢。一杯300毫升的啤酒约3马克。    11月25日,星期天,阴雨,东德之行    早上九点多从法兰克福的宾馆出发,赶往六百多公里外的原东德城市马哥德堡Magdeburg,因为预定好了下周一要在那里还有个商务会议。    往西北约三十多分钟的路程,就到了StadtMainz州的小城威斯巴顿Wiesbaden。近距离地站在Main河畔。Main河的宽度其实没有黄浦江宽,有座跨河的钢铁大桥,二战中幸免于战火的摧毁,她在小城的地位就像外滩的外白渡桥对于上海,怀旧的人们常喜欢来河畔欣赏落日的美景。岸上有晨练的人,河边停靠着江轮,十几羽江鸥或飞翔在河面或栖息在栈桥。靠近大桥的河对岸有座尖顶的教堂。周末的清晨,有点冷清,但很和我的胃口,因为平时看多了上海的人山人海。    继续我们的旅行。    午后一点多,不知不觉已经深入德国中部。在一个高速公路旁的加油站停了下来,加油,给车子,给肚子。坐在餐厅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的地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灰白低沉的云天下,高低起伏的是广阔的绿色草地和黑褐色农田,还有散落在稀疏林带的农舍。    喜欢这种乡村自然的环境,童话般,静谧、脱俗。时隐时现的乡间小路,有不大的树林,有排列规矩的林带,有独树一枝的巨树。在这冬季,一些树木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了,原来隐藏在枝繁叶茂中的鸟巢现在完全凸现了,大如斗,像是鹰巢,因为在行驶中有好几次瞥到了它飞掠而过的身影。脑子里突然追忆起了北方的鸟巢。以前冬天坐火车去北京,路过山东境内时,就是现在这种情形,辽阔的平原上,出现了一些树干高大伟岸的桦树还是白杨树,枝叉上,时不时地随意落下个疏密不一的大鸟巢,多数是乌鸦的窝。    阴雨的天气,车子急急地奔驰在起伏的丘陵,高速公路上水雾蒸腾,从挡风玻璃往外看去,一切都模模糊糊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究竟是高速行驶的车辆(从100∽200公里/小时不等)激荡起来的,还是蒙蒙细雨的雨幕弥漫开来的,真的已经很难分辨了。雨点打在身边的车窗上,形成一条条横向的溪流,像蝌蚪似的蜿蜒,扭动着浑圆的躯体,时急时缓,向车后游走了。    经过沃尔夫斯堡Wolfsburg,向东行驶了约75公里,晚上六点多抵达了目的地马哥德堡。摸黑中总算找到了预定的四星级宾馆TreffHansaHotel,而且,我们再一次地领教了异国的中餐,越南人开的,一道臭豆腐,真正恶心到了极点,害得我们没有了一丝的胃口,草草收场,回旅馆睡觉去!    11月26日,星期一,阴转多云,一个擦边球    早上走访了当地的M阀门工厂。该厂成立于1850年,在德国是阀门行业的鼻祖。    马哥德堡在德国首都柏林的西南部,相距约一百公里。作为原东德的城市,这里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破落,只是没有其它城市那么繁华,略微不太景气。    下午三点后离开M阀门工厂前往西北方向的汉堡,去那里访问H物料处理公司的总部。这次旅行是在原定计划路线安排之外的,是出国前H国内办事处的朋友临时提出的,属于一个擦边球。“反正到了国外,尽量多走些地方看看”。    行车约三个半小时就到了汉堡。月亮已经爬得老高了,云朵也很安静,一个难得的月夜。H公司在汉堡郊外的一个小镇上,离汉堡市中心约三十公里的路程。夜宿镇上的AnderLinahHotel。    汉堡人口约180万,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城市被易北河Ebel分为南北两大块,两块间的陆上交通有高架桥和隧道。汉堡的夜生活是很丰富的,特别是这里的色情场所,规模在德国是最大的,乃至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因为是港口城市,以前,很多长途跋涉的航船抵港后,寂寞难耐的船员就会饿狼一般地冲进街头的色情场所宣泄一番。如今,虽然港口的吞吐量萎缩了,来往的船只减少了,但是这种色情行业在这里还是相当的昌盛。    夜晚的街头寒风凛凛,街道两旁灯红酒绿,行人也比我们去过的其它城市来得多,不少肤色各异的少女站在马路边。从外表装束看,就知道是干“那个的”,只是她们很少主动与行人搭讪,兜售生意。城里有一条小巷,宽不过四米长不足百米,巷子两端的入口有高高的板块遮掩住,从外面无法一眼看到巷子的里面,俗称“男人街”,专供成年男士通行。这里有德国唯一的真人橱窗秀,女郎都着三点式,在暗红灯影的巨幅玻璃后面或坐或站,捎首弄姿,不时打开一扇小门与过往的男人侃价。    汉堡在经历了二战后,像德国的其它城市一样,几乎没留下什么古迹。晚饭后已近十一点,在易北河畔走了走,没什么行人,只有路灯孤独地亮着,走着走着就来到的市中心。    市府大楼是一幢比较老的建筑,传统德国式风格,有尖顶的钟楼。在附近的商业大街上,有不少世界知名品牌的商店,还有就是办公大楼或旅馆了。像上海的淮海路、南京路一样,这种地方一般很少有居民楼,一是因为晚上商店和办公楼都停止营业了,没有什么酒吧等生活便利设施,再就是这里的地价昂贵。所以,在城市郊外有不少的居民区,是真正的“农村包围城市”。    11月27日,星期二,晴转多云,巴伐利亚大餐    早上从旅店出来,在去H公司之前,到附近转了转。    当地民居一般为三层结构,上面两层(含阁楼)建造在地面上部,下面一层掩埋在地下。造房得先买地,200马克一平方米,然后才可以在宅基地上建房。如果房产是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就不用交遗产税;如果从祖辈继承得来的,需要上缴20%的遗产税。    民居错落有致,也有一排排布置的。各家门前都有一个小院子,多半摆放着小单车、小秋千、小滑梯等儿童游戏器具,很少看到种植着什么,顶多有些小灌木。圣诞的气氛很浓,每家的玻璃窗前都自豪地摆放着圣诞的花束、圣诞老人的造型和一些情趣盎然的小摆件。信步走来,就像是闲逛在上海的商业大街上感受橱窗艺术的冲击。    这是来德国后的第二个好天气,蓝天白云,阳光普照,只是有些霜冻。草坪上,灌木中,白白的霜冻,遗留着昨晚严寒逞威的痕迹。有些驾车上班族正在忙着刮去挡风玻璃上的坚硬冰冻。镇上很安静,偶尔有人在遛狗。    下午1:45离开了H公司赶回马哥德堡。晴朗的日子里,坐在车里不禁打起了盹。三点左右,睁开眼,车窗外的天空开始昏暗,公路两旁的丛林和田野又起雾了。    晚上,M公司宴请我们,去了一家当地的餐馆,希望见识一下真正的西餐――正宗的德国巴伐利亚风味的猪手大餐。其实很简单,一个大餐盘里,一只淋上肉汁重约一斤的去骨大蹄膀(猪手),边上是五、六个去皮的小土豆,一棵香草点缀着的一小堆黑乎乎的菜泥(经发酵后的德国当地大白菜),还有生的西红柿、白萝卜、柠檬各一小片,以及浓、淡芥末各一撮。就这些?是的,就这些。老实说,蹄膀烹制的比较烂,但没有入味,肉淡得很,比起咱们的本帮菜肴“走油蹄膀”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差远了。为了保持体形,同时为了身体不至于摄入过多的脂肪而影响健康,我们都吃剩了很多,而同桌的德国佬早就盘底见空了,看来,他们的胃口并不比我们差。    11月28日,星期三,晴,火车上的跨国之旅    早上九点多离开马哥德堡的宾馆,赶往火车站,去荷兰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说是火车,更确切一些,应该算是电车,因为这里的“火车”根本不烧煤,而是由电力驱动的。    火车如期在10:02出发。按原定的火车时刻表,途经汉诺威Hannover、多特蒙得Dortmond、波鸿Bochum、杜伊斯堡Duisburg,最后应该在16:56抵达目的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从马哥德堡出发,乘坐的是IR(interregio)电车,在汉诺威转车后,乘坐的是ICE(intercityexpress)电车,感觉上后者的级别档次略高些。    德国的天气真是奇怪,从早上出来到午后三点半,一片晴空万里,几经转车,三点半后开始乌云密布下起了雨,过了不多久,又是雨过天晴。“看,彩虹!”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往左边的车窗外看去,一条巨大无比的彩虹带静静地挂在天际,撑在地平线上的彩虹光半径就在一公里以上,“哇,真美”,美得简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眼睛久久地停留在这美丽的彩带上,都记不清上次看到彩虹是什么时候的事了。随着列车的行驶和角度的变化,彩虹也在变幻着神奇的色彩。转过头来,列车右边的天空,墨色的巨大云层相互挤压着,努力阻挡着阳光的穿透。阳光很强,但也只是在云层的低端冒出彤红的光泽,蔚为壮观。突然联想到了“吱吱”的火锅,嘿,肚子在叫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无国界,国家之间相互免签证。在杜伊斯堡转车后不久就进入了荷兰的境内。在距阿姆斯特丹不远的地方,一个叫Utrecht的小城市,我们被迫下车,转乘另一辆班次的火车赶往目的地。原来昨天这条线路上的电车电缆桥架突然折断,列车脱轨人员伤亡。    呆鸟似地跟着其他乘客下了列车,没办法。想打听一下转乘的列车什么时候到,别说是不会英语的,就算是问了会英语的也说不清楚。站在Utrecht的车站,寒风瑟瑟,心里没谱。4:45,在一列火车靠站后,不管三七二十一,随大流挤了上去。    从马哥德堡上车到Utrecht转车之前,都是安然舒适地坐着,因为车票都是对号入座的。现在不对了,车厢到处是人,别说座位了,就连找个地方太太平平地站着也成了问题,东钻西蹭,最后只能拎着笨重的的皮箱站在两节车厢间的过道里。车轮滚滚,这列车糟透了,脏乱不说,还颠簸摇摆得厉害,车厢的照明灯光更是时明时暗。这种境遇,感到自己像是坐着廉价破旧的老爷车来大城市打工的乡巴佬。“中大奖了。”只能无奈地自我解嘲。好歹,五点半左右到达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    在阿姆斯特丹的五星级宾馆CrownePlaza卸下行装后,去城里的中餐馆吃晚饭,随后导游带着我们到城区的红灯区转了转,这里真人橱窗秀的规模比汉堡的大些。千篇一律,看多了也没什么意思。    改革开放的年代,国门大开,来去自由,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你都能找到炎黄子孙的足迹。这天晚上,在这里,我们再次遇上了大陆来的同胞,成批成批的。据导游讲,您可别小瞧了这些人,说不定里面就混着什么局长、司长、厅长,甚至中央直属的部长。“不是吹的,在这行当滚爬十几年了,什么大官没见过。”原来如此!真正的玩家都在这儿哪,国内玩腻了,跑这儿来开洋荤了。人家可是有营业执照的,是合法的,叫你“山高皇帝远――管不着”。高!    11月29日,星期四,雨,西欧的威尼斯    雨,雨,还是雨,一整天,愁煞人。    荷兰是个洼地国家,英语Netherlands中的Nether就是低湿洼地的意思。全国长宽200X300公里,总人口一千万出头,比上海的还少。    早餐后去了城里的一家规模不小的钻石加工厂CosterDiamondsB.V.,始建于1840年。南非原来是荷兰的殖民地,所以荷兰的钻石绝大部分都是从南非过来的,这里的钻石加工业相当发达。在钻石加工厂,加深了对钻石的了解。衡量钻石的品质和价值,当然是4个C,即净重克拉Carat(1克拉相当于200毫克,常用100分表示)、色度Colour(有八个等级,一般达到Crystal一档就可以了)、净度Clarity(有七个等级,一般达到SI一档就可以了)、切工Cut。一般的成品钻石,常见的有球形、李形、心形、橄榄形等,通常有57个切面,上面33个下面24个。而荷兰人首次研究出了72个切面的长方面的公主型,很受欧洲人的喜欢。    作为首都的阿姆斯特丹,当然有飞机场。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狭长的飞机跑道,就必须经济使用土地,为此,在飞机跑道的下面建有隧道。这天,我们在穿过这种隧道时,正好有一架Scandian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在我们头顶上的跑道缓缓滑行到停机坪。    随后赶往附近的小城Zanndam参观风车村和木鞋制作坊,途中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阿姆斯特丹河道纵横交错,水运发达,为了不跟陆上交通冲突,河道间均有吊桥,在航船通过时,吊桥两端的栏杆放下,红色信号灯亮起,车辆暂停,钢铁吊桥缓缓拉起,在船通过后,放下吊桥恢复陆上交通。    郊外的路上,两边都是地势较低的牧场。七、八头黑色、白色的绵羊在悠闲地进食,或是躺在湿漉的草地上休憩。雨势不减,而它们似乎不太在意,披着厚厚的羊毛,个个都膘肥体壮。牧场大小不一,有一、二栋两层的农舍,相临的两户人家的牧场没有篱笆,而是挖了两米以上宽的河沟作为分界线。河沟里欢快地畅游着几羽的白鹅或灰鸭,野鸽群时儿忙碌地在草地中寻食时儿振翅盘旋在牧场上空。这里是鸽子的天堂,在德国,看到的鸽子不是脚趾缺了一二,就是整个脚掌都不见了,可能德国的冬天特别冷吧。    阴雨绵绵,游人稀稀,风车孤影绰立。    在同伴们钻进琳琅满目的木鞋世界挑选时,我独自和作坊兼商场的主人聊了起来。制作木鞋的材料是白杨木,绝大部分是荷兰本国的木材。因为木材吸收水分很多,主人在当场演示木鞋制作后,往鞋子里面用力一吹,水就很明显地渗透滴漏出来了。拿在手里,和货架上的出售成品相比,前者分量重了许多,原来在完成制作后还有风干的一道工序。一双木鞋,传统手工制作需要两小时,而机械制作(方法就像电动配钥匙,有模子)两分钟就可搞定。木鞋的售价视尺码大小而定,通常一双37码的木鞋,外罩荷兰国色橘橙色,鞋面描绘着一头张牙舞爪的狮子,售价约40荷兰盾。当然,木鞋已失去了原来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现在只是用来作为摆饰而已。    离开荷兰之前,不可不乘坐游船体验一下有着“西欧威尼斯”别称的阿姆斯特丹城区的河道。以前看过电影《阿姆斯特丹的水鬼》,这次来到这里,希望可以加深一些感性的认识。城区河道纵横交错,停泊着一些船菜馆,两岸的建筑都是一些十五世纪后的,风格迥异。约一小时的游程得出了这么个结论:物以稀为贵,如果随便搬一幢到上海去,就会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相反,在这里都挤到一块儿了,反而没什么特别深刻印象了。    相对于德国,荷兰的古建筑还是保留了不少。二战中,德国人扔了不到两天的炸弹,荷兰人就宣布投降了,这和法国的情况是一样的。从现在的眼光看,后人也许要感激当时看似耻辱的政府决策了,毕竟,这样可以在最大限度内保全国家悠久的文明古迹。换句话说,时间才能最好地评价历史的功过。    在阿姆斯特丹城区,印象最深的,是数量惊人、并不亚于上海的自行车。自行车偷盗严重,尽管前后轮都加了锁,还是无济于事。据说,每年从河道捞起的自行车要好几万辆!盗车的用完后就顺势往边上的河道里一推,很省事。    晚饭后连夜赶往比利时。    经过荷兰西部的城市海牙DenHaag,在北海边站了会儿。黑沉沉的,“呼呼”的风声,冷清的海滩,白色的波浪翻滚着,只有远远的海面有一点光亮,不知是灯塔还是航船。    海牙城市里,靠近HollandCasino(荷兰的连锁博彩店)的地方,有一家名为Kurthaus的旅馆,看上去有点年头了,据说当年的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城里的海牙国际法庭的大楼正在装潢,有脚手架和尼龙保护网笼罩着,加上天色暗沉,没什么看头。关押前南总统米洛舍维奇的监狱就在郊外,狱墙三、四米高,黑色的,全封闭结构,“闲杂人员禁止入内”。    继续南下,经过鹿特丹。鹿特丹是世界第一大港口城市,年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首位。疾驶的车窗外,只看到了萤火虫般的点点路灯和几幢高楼的模糊轮廓。    高速公路上出现了明亮的照明灯光,这是夜晚辨别荷、比两国国界最简便的方法。在欧洲,大概只有比利时的高速公路才安装了照明路灯。在进入国境二十分钟后,就到了安特卫普Antwerp,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集散地。夜里九点左右抵达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Brussels。    从高速公路的匝道下来,进城后,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建于1951年的巨型原子核模型,是为了纪念那年在布鲁塞尔举办世博会的众多建筑物之一,而且是唯一保留至今的建筑物。这个钢结构建筑有百米高,共九个球,大小均等,每个球直径有十米,有电梯相连,内设展览馆、餐饮服务等。在该建筑的正前方,是一条宽阔的大道,有一个大的喷泉水池,正喷涌着几米高的水柱。静悄悄的夜色下,大道两边各有一排路灯,五米多高,造型别致。    晚上投宿在五星级的CrownePlaza。同样的连锁宾馆,这里的与阿姆斯特丹的相比,住房设施要差些,房间的地板居然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吃晚饭时已近十点。    11月30日,星期五,阴雨,一天中的三个国家    比利时人口八百多万,首都布鲁塞尔130万。    冒着清晨的细雨,我们来到了城市广场。这里集中了一些古老的建筑群,有点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广场四周环绕着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其中最为高大雄伟且雕塑丰富精致的,是有着多年历史的市政大楼。导游告诉我们,这幢大楼的设计师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但当大楼竣工后,他爬上附近的高点观察,却发现了一个致命的缺憾――原来大楼正门上方三条垂直饰带的中间一条居然没有与正门对中,羞愧至极之下,他即可爬上这座大楼,跳楼自尽了。    在大楼的右边,是楼面粉饰不同高低不一的三幢建筑。十七世纪,商人有钱却没有政治势力,为了确保本行业的社会影响,提升政治地位,像面包、钟表等行业都成立了自己的行会,并出资建起了这些大楼。再右边,是整幢漆黑的大楼,据说是当年国王的寝宫,但国王从未幸临,法国的文学大师雨果曾在此居住过,后来这里就改作囚禁犯人的监狱。再旁边,是建于1890年的资本家大楼。最后,是建于1899年的小天鹅大厦,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在这里完稿的。    离开广场几条街,就是小于连的纪念雕像。位于街角的紫铜雕像不大,有一二岁婴孩那么大小。小于连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也不知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当时有破坏者要用火药炸毁整座城市,小于连不经意的一泡尿浇灭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线,拯救了这座城市。人们专门树起了他的雕像加以纪念。在圣诞来临之际,小于连一身节日盛装。在附近的纪念品商店里,就摆放着各式服饰的小于连雕像。    坐上面包车继续往东南方向赶去,目的地是260公里外的卢森堡。    卢森堡总人口37万,在欧洲是仅次于梵帝冈的第二小国。城市坐落在山坡上,被卢森堡大峡谷自然分割为新旧两个城区,大峡谷的上面横架着十九世纪末建造的阿道夫大桥。像欧洲的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也有古城堡,还有防御敌人入侵的古炮台(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当然,其规模和年份与万里长城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在同伴们去城里四处自由活动的时候,我选择了呆在车上。连日的阴雨连日的奔波,真的是有点累了。    吃过午饭,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350公里外的巴黎。外面的天色在不知不觉中昏暗下来,公路两旁看不到什么景色,只感觉到车子在翻越一个又一个的山坡。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在距巴黎三十公里外的郊区,黑暗的夜幕出现了一片彤红的亮光,那是欧洲迪斯尼乐园,可惜不顺路,只能远远的一瞥,太遗憾了。快到城区时,原本高速行驶的车流突然排起了长队,蜗牛般地向前蠕动着。车载广播里说城里正在进行游行示威活动,好在二十分钟后路况恢复了原样。    晚上8:40,终于到达了巴黎,住宿在塞纳河畔的粤海宾馆ChinagoraHotel。    12月1日,星期六,阴转多云,时尚之都    难得的好天气,12℃左右,一件毛衣和夹克就能轻松上路了。    巴黎人口1200万,由环城公路分割为两块,即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巴黎区和周边郊外的大巴黎区。    早上去了凡尔塞宫。凡尔塞宫的原址是路易十三的一个小行宫,后在路易十四时代得以发展。当时的财政大臣在白露方丹大兴土木建造官邸,规模比这个行宫还要大,“这还了得”,路易十四大动肝火,杀了他并占用了这些建筑材料。路易十四原本就很喜爱建筑,借此机会对原宫址进行了扩建,并在宫前的大广场上树立了自己立马扬鞭的铜雕像。之后的路易十五和十六都对凡尔塞宫进行了扩建,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建筑规模。    凡尔塞宫占地110公顷,虽比故宫的150公顷小些,但在建筑群的规模(不含花园)上要大些。巴黎公社的革命年代,就像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凡尔塞宫也经历了灭“四旧”的浩劫和磨难,现在皇宫内的陈设均为赝品。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皇宫正中的一幢,里面有一道宽敞的通道,面向皇宫后花园的是十七扇的镜窗,相对的墙面贴着镜子,当阳光射入这个通道时,经墙面上的镜子折射,室内会变得格外的金碧辉煌。很遗憾,这次我们去的时候太阳没有出来,没能感受一下这种美景。    宫内有厕所,收费,2法郎一人次。奇怪,难道没算在门票里头?    从外城区的凡尔塞宫出来回到城内,首先来到了协和广场Concorde。广场中心有1789年建立的卢索尔方尖纪念碑,整块的碑体是公元前13世纪的古物,上面刻着古老的符号。据说法国大革命时代,在如今的协和广场上架起了不少的断头台,曾经有两万多的王公贵族在这里被处决了。拿破仑登基后,嫌这里的血腥味太重,专门从埃及抢掠而来镇邪气的。然而,在希望镇住一方的血腥气的同时,他在另一个地方制造了血腥气,这点难道他不知道吗?    协和广场的北面是1800米长的香榭丽大街,直通凯旋门。凯旋门是拿破仑在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后决定建造的纪念物之一。呈长方立体形的凯旋门,前后左右都有镂空的高大穹顶(曾有飞机特技表演斜侧穿过),精雕细凿,气势宏伟,建筑学家对它推崇备至,看作世界建筑史上精品中的精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拿破仑用来炫耀军事实力的凯旋门,因为后来的滑铁卢战败,法国人自己还没来得及使用,在二战中德国人侵占巴黎后,反倒成了希特勒的表演舞台。    像上海的五角场,以凯旋门为核心,均匀地分布着十二条大街。四周的建筑物风格相似,高度均在五、六层,外墙涂成黑色的底层是当时的储藏室和佣人居住、劳动的场所。从协和广场到凯旋门,香榭丽大街前700米的大街两旁是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的驻地和使馆区(中国和美国的驻法大使馆就在这里),后1100米是一些顶级艺术展览馆等文化建筑设施,在这条不长的街上,居然有52家电影院,还有巴黎三大夜总会之一的Lido夜总会,另外,好莱坞的大牌明星史泰龙和斯瓦辛格也在这里合开了一家餐馆,店堂布置成好莱坞的风格,价格适中,据说生意还不错。    在巴黎有八千多家的中餐馆,所以午饭要找家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中餐馆不费事。    饭后来到了艾菲尔铁塔。这个老家伙是1889年由一位名叫艾菲尔的法国人设计的,高370米,整个塔耗用了9700吨的钢材,由250多万颗铆钉接合,历时8个月完工。不光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同时也希望打破以往惯用的石塔建筑工艺,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现国力。铁塔的设计是比较科学的,按照人体学的原理,即人的双脚支撑人体的重量是借助膝关节的减力作用。铁塔分成三节,最高层为广播电视塔,第二层为距地面近百米的观光层,站在观光层俯瞰,整个巴黎一览无遗,步行下塔全程1500米。    之后去了附近的PlaceVendome广场,这里的地价贵得不可思议,一间百平米左右的街面房子光年租金就要三百多万法郎。这里有很多国内都不太熟知的世界顶级品牌的服饰商店,上海东方航空公司也有一个铺面不大的办事处。广场中心的圆柱形纪念碑是拿破仑计划继凯旋门后的又一个纪念物,是融化了1200门大炮后浇制而成的。    PlaceVendome广场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景点是利芝LeRitz饭店,就是在这里戴安娜王妃和她的情人吃了最后的晚餐,在赶回的路上遭遇车祸而双双奔赴黄泉的。饭店的价格贵得令人咋舌,光一小杯咖啡就要25美金。我们顺着塞纳河往西行驶,经过几个隧道后,看到了那个当时出事的地点。这个隧道与前面的几个不同,单车道的中央支撑着一排排粗大的混凝土柱子,在进入该隧道后,第十三根柱子有一块黑色的修补,就是被他们的坐骑撞坏的地方。西方人忌讳13,也许是巧合吧,看来有时还真的要迷信一把呀。    巴黎是购物者的天堂,你可以找到任何一个在世界上有点名气的品牌。林林总总的商场很多,专业分工,品味高,价格比较贵,像巴黎春天Printemps等,而家乐福Carrefour等大众化超市主要分布在郊外。晚饭前来到了商业集中的豪斯曼大道BoulevardHaussmann,这里有国内游客最为集中的商厦“老佛爷”GaleriesLafayette,因为价格同比国内大商店出售的要便宜,所以游客常来这里买些香水带回国,馈赠亲朋好友。    顺便一提的是,巴黎有很多的药店,大街小巷,稍加留意,你不难找到一种绿色的霓虹灯十字架,那就是药品店的标志了。真奇怪,怎么会有这么多呢?一个原因,巴黎是大都市,而且人口密度高;另外,这主要还跟法国的医疗体制有关,因为医院或医生只负责开处方,法律规定不允许同时直接向患者提供药品,而患者只能通过街头的药品店购药。这种医者与药品供应商分开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两者可能出现的受贿和授贿的弊端,从而确保了患者的最大利益。    香水似乎成了巴黎的代名词。法国香水,尤以巴黎香水为主,闻名于世,销往世界各地,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香水文化。大致在十个法国人中有九个是经常使用香水的。国内比较多见的品牌有ChristieDior,CD,伯爵Baron,梦巴黎,香奈儿等。关于香水的起因,一种说法是,原来当时的巴黎卫生状况非常糟糕,塞纳河就像是个大的垃圾桶,空气中散发着恶臭。鲜花能提神醒脑,让人精神愉快,巴黎人想到了用植物的鲜花提炼香精,涂抹在身上抵消和掩盖这种臭味。另一种说法是,香水是从贵族普及到平民的,这跟当时的饮食习惯有关,因为食物中的大蒜会产生另人难堪的口气,而这与高贵身份是不相吻合的。而且,香水的芬芳气味体现了一个人的爱好、品位和性格,就像是一种特有的专利。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用合成化学材料最为香水的母液,但这种香水的价格远远低于传统方法制作的香水,因为传统的工艺制作成本相当高,提炼一公斤的香精需要约120公斤的鲜花为原材料。    12月2日,星期日,多云,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    从菲力浦•奥古斯塔1190年建造了“卢巴哈”要塞城堡起,到拿破仑时代,改名后的卢浮宫PalaisRoyalMuseeDuLouvre就在这里不断地发扬壮大,被用来收藏艺术品,集中展现他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文化瑰宝。    卢浮宫的馆藏展品大致有:①古代东方文物和伊斯兰艺术(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地中海以东到印度的东方文明,地中海沿岸、伊朗、印度和中亚等伊斯兰地区七至十九世纪的作品)②古埃及文物(从远古文明的诞生到克罗巴特王朝时代)③古代希腊、伊特鲁利亚及古罗马文物(包括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六世纪的大理石雕塑)④雕塑(从中世纪早期到十九世纪中期的欧洲雕塑)⑤工艺品(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品、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的装饰艺术、王冠上的宝石、十九世纪的工艺品和家具)⑥绘画(收藏品展示了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欧洲的绘画史)⑦书画刻印艺术(多达十万件的素描作品和铜版画)。    卢浮宫的鹅卵石广场中央,有一大两小三个玻璃金字塔,展馆进口布置在中间的大金字塔,出自中国建筑大师贝律?铭之手。整个卢浮宫共分四层,地下一层地面三层,叙利馆Sully居中,右边是黎塞留馆Richelieu,左边是德农馆Denon。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有维纳斯和萨默屈胜利女神两座雕像以及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    卢浮宫每天对外开放,平时门票49法国法郎,下午3:30后及周日33法郎,每月的第一个周日免费。    午饭照例是在旅游景点附近的中餐馆吃的,游客可以节约时间,导游可以多捞点回扣。前面说过了,在巴黎,国内来旅游的客流量很大,从饭馆生意火暴的情况可窥一斑。    顺便提一下,这次在巴黎期间的一切安排,公司早已事先与当地的旅游公司A商定好了,而A公司又把这差事转包给了一个当地的华人导游B。世上的乌鸦一般黑,导游都贪得厉害。因为景点已定,无法更改,只能在伙食上作文章克扣我们了。规定每人每餐10美金,但餐餐四菜一汤――红烧肉、白斩鸡、炒白菜、煮豆腐,算下来每人5美金都不到。太黑了!可是在外面人生地不熟,只要玩的高兴,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阿Q精神”下只好忍气吞声了。    饭后来到了巴黎圣母院CathedraleNotre-DamedeParis。这座哥特式教堂建于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比起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还早100多年。虽然没有科隆大教堂那么气势宏伟,但能容纳9000人的巴黎圣母院相比更加华丽,它打破了传统教堂的巴洛克风格,突破了古板沉闷的造型,给人飞檐走壁、空旷灵巧的新意。教堂的正门前有个小铜盆,这里是法国的地理零点,即法国版图上计量距离都是以此为起点,就像坐标轴的零点。    因为正好是星期天,教堂正在作礼拜弥撒,室内光线比较昏暗。教堂的中央是一块隔离的区域,是牧师行礼说教的礼坛,背后是基督受难十字架的雕像,在教徒座席的两边过道,是一些忏悔用的小木房。    另外,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也是以该教堂为故事背景的文学名著,丑陋而善良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就是在教堂南侧的钟楼敲响了战斗的钟声,这在改编成的同名老电影中也可以看到。    巴黎圣母院位于塞纳河畔。绕到了教堂的后面,一座横跨两岸的桥上有一些围观的人群,听到了音乐伴奏和男声独唱。中国人是喜欢凑热闹的,走近一看,原来有一支五人乐队正在表演街头弹唱,有吉他、排鼓、小号、单簧管等,和着舒缓悠扬的伴奏,一个吉他手正在深情地演唱一首蓝调的布鲁斯英文歌曲。歌乐声吸引了三四十个游客驻足欣赏,小孩子和宠物狗在人群间奔来窜去,不时的还有人往歌手前面的乐器盒内放入几个硬币。    为了更好地观赏巴黎的风景,我们乘上了塞纳河上的游船。游船分上下两层,底层在甲板上,布置成露天式和封闭式共1000个座位,全程需一小时。    河道两岸的远近处坐落着不同时代风格的名胜古迹,让人美不胜收,艾菲尔铁塔在云端中若隐若现。还看到了一座小型的青铜自由女神像,有十来米高,是美国政府回赠的仿制品。当时为庆祝美国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自由和解放,法国政府赠送给美国政府一座高大的自由女神像,现伫立在纽约市的爱丽丝岛上,成为美国的标志性象征。    塞纳河把整个巴黎分为老城和新区两大块。河上共有32座各式的桥梁,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亚历山大三世大桥PontAlexandre了。这座桥是在巴黎公社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捣毁了巴士底监狱后,用拆除下的石块建起来的。两端的桥头各有两座涂金的雕像树立在桥墩上,金光闪闪,令人眩目,与古朴的桥身形成鲜明对照。站在大桥上,往北看去,有个金光灿烂的圆顶建筑物,那里安放着拿破仑尸身的灵棺。    12月3日,星期一,阴,在巴黎最后的日子    今天我们就要回国了,航班定在下午四点。    早上先到旅馆附近的家乐福超市逛了逛。因为出城的公路这时正好比较堵,与其傻呆在车上,你看我我看你,还不如在超市里消磨一点时间,避开交通高峰。    确切地说,家乐福超市只是一幢大mall中的一部分,虽然这里的mall规模要小于美国的。超市里林林总总的商品,覆盖了生活的一切必需品,大到轿车轮胎、车轱辘、坐垫、车载音响设备等零配件,小到调味品、刀叉、锅盆碟杯等厨房餐具以及巧克力、膨化食品、烟酒、服饰,一应俱全。感觉上,店铺场地比上海的几家都要来得大些。因为是开放式布局,只在出口设置了一溜排的结款柜台,而且地面像是光滑的大理石,有身着白色汗衫的青年员工轻快地溜着旱冰鞋,潇洒自如地穿行在货架和库房之间,想必可以及时了解和反馈商品是否断档的信息。有时看到街头溜旱冰的情景,昨天在亚历山大三世大桥附近,又看到了一群男孩子在玩旱冰球。由此,旱冰运动不只是一项休闲,还能让乏味机械的日常工作变为一种乐趣,可以这么说,在轻松的工作环境中,形式的多样性等于工作的高效率。现在,国内的一些餐饮行业也引进了这种新玩意,除了提高工作效率,追求刺激和新意、招徕顾客的成分可能更多些吧。    四十多分钟后我们上路了,赶到了在大巴黎区的圣行教堂。圣行教堂位于巴黎市中心西北方向的蒙马特高地Montmartre,俗称白教堂,因为整个建筑通体白色的缘故吧。    圣行教堂坐落在蒙马特高地的最高点。沿着山坡地带的鹅卵石街路款步而上,路边有不少的旅游商店,还发现了一些街头画家。有神定气闲的老头老太,随意找个地方架起画框,或坐或站,自娱自乐地作画;有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在街头晃来晃去,向路过的游客招徕生意,为他们画肖像。各种风格的技派都有,细说不清,有水彩的也有油画,有抽象的也有写实的,有人物肖像的也有街头风景的,我等外行只能看看热闹罢了。    站在高耸的教堂正门,整个巴黎尽收眼底。阴沉沉雾茫茫,老实讲,依稀地只能看到艾菲尔铁塔的身影,拍出来的照片估计也是惨不忍睹。    回到小巴黎内吃了午饭。    一点多钟来到了戴高乐机场,考虑到提前登机的必要性。千赶万赶,但还是晚了,同行中有人无法顺利领到登机牌,因为法航的管理混乱的定票体系。在与法航无果的交涉后,团组的一部分人先行通关,另一部分人只能再等下一班,从北京转机回上海了。在候机厅,团组又惊喜地汇合了,原来有一部分预定转乘这次航班的人因飞机延误而无法赶上这次航班。    “别了,巴黎。”坐在机舱内,注视着戴高乐机场,没有一丝的留恋,只有一路平安的祈祷、快快回家的迫切。经过了十一个半小时的飞行,12月4日11:45分,当飞机起落架终于着陆在浦东国际机场时,我如释重荷――回家了。    后记    北京人讲究住,广州人讲究玩,上海人讲究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受金钱的支配,“Nomoneynotalking”。在目前的收入水平,中国人出国旅行还不能形成规模,对我来讲,于是此次旅行变得格外珍贵,故地重游虽然不能说是遥遥无期的事,但至少还没有列入我的下一个“五年计划”中。    一切都像是命运中注定的,欧洲与我有着不解之缘。打小时候起,周围的人就戏称我“德国人”,追问这个绰号的起因,谁也说不清楚。大学里读的是英美文学专业,阴错阳差,毕业时无奈地挑选了学非所长的电力行业,最后,意识到现实生活与理想之间的差异真是太大了。CanIliveanotherchoice?    平时的日子里,向往宁静致远的独处。一朵小花,一羽小鸟,甚至身边一点细微的琐事,都会让我默默地感悟人生所蕴涵的种种含义。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遭遇到灾害,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人的精神世界很难不趋向贫瘠,就像一片大地,被砍伐开发过度后逐渐沙漠化了。生活就在于体验,所以,新陈代谢,不时地补充对生活的新鲜感性认识就变得格外迫切了。    天色灰冷人气低迷,这时往往只剩下了感伤,就像秋冬的云天笼罩着大地。    在多数人看来选择冬季旅行并不明智。正如冬季的冷寂,印象中的欧洲也是缺乏生气和热情的,而且,这种挥之不去的困惑一直萦绕着我的心头。从公众场合的低声细语到随处可见的尖顶钟楼,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典雅,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压抑,总之,你不可能到感受张扬的性格和奔放的氛围。“不要爱我,因为寂寞”,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也许,这就是此次旅欧的最好写照吧。
$visa$?()?()?()?()?()相关地区:
免费咨询:请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云南旅游【昆明往返】
¥¥¥¥¥来电来电来电来电来电
免费咨询:请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海南旅游【海口往返】
¥¥¥¥¥¥¥¥¥¥
三亚旅游【三亚往返】
¥¥¥¥¥¥¥¥¥¥
中国旅游贴士
中国旅行攻略
中国透透气旅游咨询网版权所有:Copyright(C) 经营许可证:L-YN-00684
中国透透气旅游咨询网官方网站: 备案:粤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导游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