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ADS主动拒止武器系统”。

研发背景/主动拒止系统
美国和已经启动了研制新型改型非致命定向能武器的计划,以便在城区中控制人群,保护地面基地和海上舰船免遭威胁。自2002财年以来,作为“先期概念技术演示”(ACTD)项目的部分工作,机动型主动拒止系统一直是雷声公司的研制方向。
现在,机动型主动拒止系统正在美国西南部进行评估,以鉴定效应。如果在评估中表现出可靠性和可维修性,这种机动型主动拒止系统就可能安装到“悍马”车上,于年投入使用,应付紧急事件。
武器特性/主动拒止系统
主动拒止系统可产生毫米波能量束,照射到皮肤后可引发难以忍受的灼热效应,用于阻止人员前行,但不会造成伤害或长时间的,有望替代那些可能造成死亡和伤残的。
武器原理/主动拒止系统
主动拒止技术作用一台对实验对象反射95ghz毫米波的窄波束。该波束以光速传播,其能量抵达实验对象并穿入皮肤不到1/64英寸深,其表面很快发热。数秒钟内实验对象感到一股高热,当反射机关闭或实验对象离开波束时高热感觉即消失。
据悉,2秒钟的高热足以将加热到摄氏54℃。摄氏50℃时,疼痛的自然反射使人能在不到1秒钟内自动离开。有人在该波束下停留250秒钟而皮肤未被烧伤。由于主动拒止技术采用了低波束,尽管使人感觉高热,但却无伤害。由该技术产生的热致感觉与用手触摸一下已点亮片刻的灯泡的感觉大致相同。
研制过程/主动拒止系统
车载主动拒止系统
美空军已经于2004年10月初和通信与能源工业公司签订了两项总价值约2000万美元的合同,研制体积更大的、功率更高的机载主动拒止系统。
机载主动拒止系统定于2010年投入使用,可使用C-130运输机之类的飞机。最初的研究工作将解决以下问题:设计紧凑的兆瓦级能量系统和效能更高的波束发生器。与此同时,美国海军决定试验并评估雷声公司投资制造的可部署使用的定位主动拒止系统。与车载主动拒止系统相比,定位主动拒止系统体积小、功率低。
现在,机动型主动拒止系统(试验样机称为“系统1”)已经进行了路面试验。试验证实,主动拒止系统具有"发射微波波束后即可离开"的能力,并且在风速高达32千米/小时的情况仍能有效使用。尽管目前还没有计划将机动型主动拒止系统部署到或作为项目评估的一部分,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主要作用/主动拒止系统
车载主动拒止系统打算用来保护军事人员免于遭到1000米有效射程的火力,但据称其有效作用距离仅为640米。对抗车载主动拒止系统的措施很简单,如穿上厚衣服、携带金属片甚至是可盖的废料作为或。
安装在“”车上的主动拒止系统可产生的功率约为100千瓦,其有效作用距离远远超过了轻武器火力射程。雷声公司即将制造的可部署定位主动拒止系统称为"系统2",其功率和尺寸与"系统1"完全相同。正在为海军制造的样机功率为30千瓦,体积仅有“系统2”的一半,作用距离接近“系统2”的1/3。
系统可安装在进入港口或限定的舰船上,免受快速移动的小型船只的威胁。系统也可安装到其它沿岸设施中,为提供保护。“系统2”也可以执行上述任务。
射线危害/主动拒止系统
美军部署在阿富汗的新型武器“主动拒止系统”(ADS)因炮可能造成致命灼伤,将其撤回。
这种原本被认为不会致命的武器研发已将近20年,有效射距可达500米,发射的高能可罩住整个人的身体,并穿透人体皮肤的极薄皮表下,使目标感受到极度痛苦,暂时失去战斗力。实地测试显示,目标脱离射线范围痛苦立刻消失,不会产生永久性伤害。
然而,这些实地测试志愿者都是行动自如的正常人,被照射后可立即逃离射线范围或呼痛喊停。但在战场上,若射线打到行动不便的敌方伤兵,目标在无法逃离的情况下,可能因致命。在测试时,就有一名空军受到二度灼伤。
德国多特蒙大学教授艾特曼指出,理论上这种足以造成二度或三度灼伤,若受伤面积超过人体皮肤面积两成,将有致命危险。而且,、、都会阻碍疼痛射线的效果。 撤出阿富汗日,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美国军方原本打算在阿富汗使用新型武器“主动拒止系统”(ADS),但专家指出,这种还是可能造成致命灼伤,一旦如此将被拿来作为“反西方”的宣传,让美军决定将这种武器撤出阿富汗战场。
经过慎重考虑,美军高层决定从阿富汗撤回从未在战场使用的ADS。
万方数据会议论文
2010年全国军事微波会议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会议论文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08:50:49
贡献光荣榜美军“主动拒止系统”属微波非致命性武器-装备时空-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美军“主动拒止系统”属微波非致命性武器
电视不播的
真相在这找  主动技术是远距离使用毫米波电磁能以阻止、延缓和挡回前进之敌的一项突破性非杀伤技术。在杀伤性对抗出现之前,以非杀伤方法阻止单兵前进有望能拯救无数条生命。
  该技术是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美国国防部非杀伤武器联合董事会合作研发的。在过去10年里共耗资近4000万美元。
  车载打算用来保护军事人员免于遭到1000米有效射程的轻武器火力,但据称其有效作用距离仅为640米。
  对抗车载主动拒止系统的措施很简单,如穿上厚衣服、携带金属片甚至是可盖的废料作为屏蔽或反射器。
  主动拒止技术作用一台发射机对实验对象反射95GHz毫米波的窄波束。该波束以光速传播,其能量抵达实验对象并穿入皮肤不到1/64英寸深,其表面很快发热。数秒钟内实验对象感到一股高热,当反射机关闭或实验对象离开波束时高热感觉即消失。据报道,2秒钟的高热足以将皮肤加热到摄氏54℃ 。摄氏50℃时,疼痛的使人能在不到1秒钟内自动离开。有人在该波束下停留250秒钟而皮肤未被烧伤。
  由于主动拒止技术采用了低能量波束,尽管使人感觉高热,但却无伤害。由该技术产生的热致感觉与用手触摸一下已点亮片刻的灯泡的感觉大致相同。但是,与触摸灯泡不同的是,由于该技术产生的毫米波波束的较浅穿透深度和较低的电磁能量而不会快速烧伤皮肤。反射机只需开机几秒钟,即可产生所需的热致感觉。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24:00
贡献光荣榜S模式的ADS-B系统--《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1999年
S模式的ADS-B系统
【摘要】:正S模式应答机目前用于空中交通管制的雷达监视。将应答机已有数据链功能应用于相关监视,可构成S模式的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自动相关监视(ADS)采用点到点寻址式双向数据链,提供ADS信息的飞机和接收ADS报告的地面站间按约定
【作者单位】:
【分类号】:V355.1【正文快照】:
S模式应答机目前用于空中交通管制的雷达监视。将应答机已有数据链功能应用于相关监视,可构成S模式的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自动相关监视(Al〕S)采用点到点寻址式双向数据链,提供八工〕S信息的飞机和接收ADS报告的地面站间按约定协议工作。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l〕S一B)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祁;[J];航空电子技术;1996年04期
于益农;[J];飞行器测控学报;1999年02期
沈国连;[J];航空电子技术;1994年02期
李秉尚;[J];空间电子技术;1994年01期
周仲林,刘靖;[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4年03期
尹照平;[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1年03期
胡建平;[J];电讯技术;2003年01期
刘倬民;[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伍永刚,MurphyHo;[J];水电能源科学;1999年04期
刘汉阳;[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永鹤;刘东莉;张松;;[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刘大军;;[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席学强;;[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李鉴汀;;[A];第四届全国设备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1年
连漪;;[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论文选集[C];1996年
涂四利;方伟武;蔡旭;;[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卷)[C];2004年
潘忠岐;;[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席酉民;井润田;;[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杨晓红;;[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方剑青;陈志林;;[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CPW执行总编 关健;[N];电脑商报;2005年
单士兵;[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罗经;[N];国际商报;2005年
徐飞;[N];证券时报;2005年
王征社;[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本报记者 魏红欣 实习生 崔笑愚 ;[N];国际金融报;2005年
何顺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王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黄玫;[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5年
经济视点报记者:李浩 □见习记者:司超慧;[N];经济视点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全民;[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车汉澍;[D];吉林大学;2005年
罗卫兵;[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廉高波;[D];西北大学;2005年
王波;[D];四川大学;2005年
何燕;[D];四川大学;2005年
吴俐;[D];四川大学;2005年
刘增学;[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盖艳梅;[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姜恩来;[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丛蓉;[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郑伟;[D];浙江大学;2005年
占荣辉;[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李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刘敏;[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金国平;[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董芹;[D];山东大学;2005年
黄菠;[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曾贵明;[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张向前;[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车载主动拒止系统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车载主动拒止系统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主动拒止技术是远距离使用毫米波电磁能以阻止、延缓和挡回前进之敌的一项突破性非杀伤技术。在杀伤性对抗出现之前,以非杀伤方法阻止单兵前进有望能拯救无数条生命。
该技术是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美国国防部非杀伤武器联合董事会合作研发的。在过去10年里共耗资近4000万美元。
车载主动拒止系统打算用来保护军事人员免于遭到1000米有效射程的轻武器火力,但据称其有效作用距离仅为640米。
对抗车载主动拒止系统的措施很简单,如穿上厚衣服、携带金属片甚至是可盖的废料作为屏蔽或反射器。
主动拒止技术作用一台发射机对实验对象反射95GHz毫米波的窄波束。该波束以光速传播,其能量抵达实验对象并穿入皮肤不到1/64英寸深,其表面很快发热。数秒钟内实验对象感到一股高热,当反射机关闭或实验对象离开波束时高热感觉即消失。据报道,2秒钟的高热足以将皮肤加热到摄氏54℃ 。摄氏50℃时,疼痛的自然反射使人能在不到1秒钟内自动离开。有人在该波束下停留250秒钟而皮肤未被烧伤。
由于主动拒止技术采用了低能量波束,尽管使人感觉高热,但却无伤害。由该技术产生的热致感觉与用手触摸一下已点亮片刻的灯泡的感觉大致相同。但是,与触摸灯泡不同的是,由于该技术产生的毫米波波束的较浅穿透深度和较低的电磁能量而不会快速烧伤皮肤。反射机只需开机几秒钟,即可产生所需的热致感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ds b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