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穗数与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r怎么算

小麦籽粒产量及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作物学报》2009年02期
小麦籽粒产量及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摘要】: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DH群体168个株系,种植于3个环境中,利用305个SSR标记对籽粒产量和穗部相关性状(穗长、穗粒数、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小穗着生密度、千粒重和粒径)进行了QTL定位。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2.0软件,共检测到27个加性效应和13对上位效应位点,其中8个加性效应位点具有环境互作效应。相关性高的性状间有一些共同的QTL位点,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5D染色体区段Xwmc215–Xgdm63,检测到控制籽粒产量、穗粒数、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和小穗着生密度5个性状的QTL位点,各位点的遗传贡献率较大且遗传效应方向相同,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豫麦57,适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聚合育种。控制千粒重与穗粒数的QTL位于染色体不同区段,有利于实现穗粒数与粒重的遗传重组。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S512.1【正文快照】:
穗粒数和千粒重是籽粒产量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研究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机理对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籽粒产量及穗部相关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复杂,并且容易受到环境影响[1]。DNA分子标记,如RFLP和SSR,以及遗传图谱,为探讨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赖运平;李俊;刘新春;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5期
王春平;张伟;赵惠燕;陈堑;罗坤;;[J];麦类作物学报;2010年03期
杨睿;刘联正;李华;钟欢;杨兴圣;王竹林;刘曙东;;[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05期
严俊;张玲玲;万兵;苟君波;王运长;许昌敏;Tzion F程剑平;;[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桑云;赵亮;张坤普;田纪春;叶宝兴;;[J];作物学报;2010年01期
吴澎;陈建省;白云俊;田纪春;;[J];中国粮油学报;2010年06期
姚琴;周荣华;潘昱名;傅体华;贾继增;;[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何中虎;夏先春;陈新民;庄巧生;;[J];作物学报;2011年02期
;[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2010年11期
武玉国;吴承来;秦保平;王振林;黄玮;杨敏;尹燕枰;;[J];作物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法;[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张瑞奇;[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朱晓彪;[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卓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袁园园;[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梁燕;[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桑云;[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谢全刚;[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田宾;[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丁安明;[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杜希朋;[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
高润红;[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占玲;田宾;刘宾;谢全刚;田纪春;;[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齐照良;朱昊;李斯深;;[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何颖;吴玲;;[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孙亚东;梁燕;;[J];长江蔬菜;2008年20期
张淑贞;刘志增;李丁;陈景堂;祝丽英;黄亚群;;[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张建华;刘志增;祝丽英;黄亚群;陈景堂;高慧;赵永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司马杨虎,李斌,陈大霞,徐海明,张烈,孙德斌,鲁成,向仲怀;[J];蚕业科学;2004年03期
司马杨虎;徐海明;赵爱春;姜振;徐世清;鲁成;向仲怀;;[J];蚕业科学;2009年04期
耿雷跃;崔士友;张丹;邢邯;盖钧镒;喻德跃;;[J];大豆科学;2007年04期
刘征,毛雪,郝转芳,李润植;[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吉万全;王长有;王秋英;薛秀庄;蔡东明;;[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蔡长春;涂金星;傅廷栋;陈宝元;;[A];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C];2007年
赵坚义;倪西源;王锐之;徐飞;雷伟侠;;[A];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C];2007年
陈强;黄晨阳;张金霞;徐凯;何永建;;[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苗贵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彩英;[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沈炎峰;[D];浙江大学;2010年
陈国林;[D];浙江大学;2010年
曹卫东;[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钟代斌;[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万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JIXIANG WU;[D];浙江大学;2001年
徐建龙;[D];浙江大学;2001年
李卓夫;[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盖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冯付春;[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艾青;[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李海英;[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庆专;[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杜斌;[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李卓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袁园园;[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付希阳;[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永丽,于振文,王东,贾效成;[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陈广凤;宋广芝;张坤普;张晓;韩玉林;田纪春;;[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安呈峰;王延训;毕建杰;叶宝兴;;[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张玉红;梁燕;陈利平;赵世杰;;[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高凤梅;邵立刚;王岩;李长辉;马勇;车京玉;张启昌;刘宁涛;;[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向波;刘丕庆;王锋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蒋锋;刘鹏飞;杜世州;王晓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裘昭峰,方陈,陈洪俭;[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韩清瑞;[J];北京农业科学;1990年03期
王纪华,赵春江,王北洪,李鸿祥,韩德元;[J];北京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有禄;[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高用明;[D];浙江大学;2002年
李斯深;[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张立平;[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高丽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李桂萍;[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陈全战;[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薛树林;[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张坤普;[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李小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卓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卢翔;[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杨文利;[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郭会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孙海艳;[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高力;[D];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
张为民;[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刘刚;[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李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李建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江华;任明见;陈涛;徐如宏;;[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覃俊达;陈奇;李大林;;[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严俊;杨荣志;薛文韬;张玲玲;李解;T.F程剑平;;[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黄团;黄先群;侯国佐;侯燕;李丽;;[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覃俊达;陈奇;李大林;;[J];Agricultural Science & T2011年06期
韩利明;杨芳萍;夏先春;阎俊;张勇;曲延英;王忠伟;何中虎;;[J];麦类作物学报;2011年05期
沈允钢;程建峰;;[J];科学与社会;2011年03期
唐建卫;王丽娜;殷贵鸿;韩玉林;黄峰;于海飞;杨光宇;李新平;;[J];河南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石培春;王光利;王小国;张薇;曹连莆;;[J];核农学报;2012年02期
杨睿;杨兴圣;刘联正;李华;钟欢;王竹林;刘曙东;;[J];麦类作物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晓光;[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关二旗;[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肖永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朱晓彪;[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王娜;[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刘亚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全刚;[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丁安明;[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王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邬昌荣;[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梁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尹军良;[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陈正茂;[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史红飞;[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徐宇;[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王智兰;[D];山西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晓阳;张秀峰;韩榕;;[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J];科技传播;2011年13期
李荣波;陈赟娟;邓伟;尹正红;;[J];农业科技通讯;2011年07期
许云峰;许红星;安调过;;[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5期
李春艳;刘建华;;[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童继平;韩傲男;王胜军;刘学军;苏京平;;[J];生物技术进展;2011年02期
李凤珍;马晓岗;;[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J];科技导报;2011年16期
董中东;陈锋;崔党群;陈芳芳;;[J];麦类作物学报;2011年05期
陈爱国;华泽田;王嫘;李志彬;苏玉安;肖艳云;王彦荣;;[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孔令让;Marcos BGabriela TJorge DHerbert O;[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徐相波;刘冬成;郭小丽;孙家柱;刘立科;张爱民;;[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孙敏;杨珍平;苗果园;;[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纪剑辉;曹爱忠;王海燕;王苏玲;孔芳;陈佩度;刘大钧;王秀娥;;[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孙维斌;陈宏;;[A];全国首届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范术丽;喻树迅;宋美珍;;[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朱云集;夏来坤;郭天财;王晨阳;韩燕来;;[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纪剑辉;王海燕;曹爱忠;王苏玲;陈佩度;王秀娥;;[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王林海;何中虎;夏先春;;[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科竞 崔吕萍;[N];北京商报;2007年
省粮食局调控处
张文波;[N];河北科技报;2006年
车勇;[N];中国证券报;2006年
汪斋;[N];粮油市场报;2003年
海洋;[N];期货日报;2006年
杨磊;[N];期货日报;2006年
张文波;[N];粮油市场报;2007年
李晓纬;[N];粮油市场报;2006年
惠民;[N];农民日报;2006年
张荣胜;[N];粮油市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殷贵鸿;[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李卫华;[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左青松;[D];扬州大学;2009年
杨松杰;[D];四川大学;2007年
刘亚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刘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赵茂俊;[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关荣霞;[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姚凤娟;[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邓化冰;[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振兴;[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耿洪伟;[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袁中伟;[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王彦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王益;[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沈熙;[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宋佑胜;[D];浙江大学;2001年
赵彦;[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吕秀清;[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许盛宝;[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玉米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玉米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增加水稻每穗粒数的栽培措施有哪些? 
1、促进幼穗分化前茎秆粗壮。在壮秧的基础上,在大田分蘖期要保证稻株稳长必需的养分供应,使稻茎粗壮,为稻穗枝梗数较多,形成大穗奠定良好基础。2、供给幼穗分化足够的养分。通常在幼穗分化开始时,若叶色较淡,需要施用“促花肥”,促使分化形成较多的颖花。在幼穗分化发育的中期(约在抽穗前20天左右),若叶色较淡,还要施用“保花肥”,减少颖花退化,提高颖花的成育率。3、以水调温、提高结实率。在抽穗开花期若遇干冷天气(如寒露风),可灌水保湿增温,减少低温和干燥的伤害,提高结实率。4、增加抽穗前的干物质积累。抽穗前注意生长所需的养分供给,但生长不要过旺,使光合产物有所积累,保证抽穗后有较多的物质转移到谷粒中去,提高结实率。
增加水稻粒重的栽培措施有哪些? 
1、保证幼穗发育后期有良好的营养条件,使谷壳长得较大,以便容纳更多的灌浆物质。2、灌浆成熟期采取湿润灌溉,进行养根保叶,形成较多的光合产物,使谷粒充实度好。3、在生育后期,结合喷施“喷施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增加光合能力,促进灌浆速度,增粒增重,改善品质,缩短生育期,促进籽粒成熟。
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哪几个时期?栽培目标是什
  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是指植株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阶段,一般是从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以前。这一阶段包括出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苗期系指秧田期内从种子出苗到插秧前。分蘖期依分蘖时问和速度不同,又分为分蘖始期、有效分蘖终止期、最高分蘖期和分蘖末期等。分蘖数开始时增加较慢,数量少,称分蘖始期;随着稻株同化作用的增加,生长旺盛,分蘖速度加快,分蘖茎数迅速增加至达到最高分蘖数,称最高分蘖期;最高分蘖期以后,分蘖茎数的增加又趋于缓慢,以至分蘖茎数停止发生,并有部分茎蘖死亡,最后达到一个稳定数值,这一时期即分蘖末期。在最高分蘖期到来之前,有一个茎蘖数达到和分蘖末期茎蘖并非都能成穗,只有有效分蘖才能成穗,其数目多少和成蘖大小决定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因此,在水稻生产上要恰当地运用促控措施,争取较多的有效分蘖,避免无效分蘖发生。一般在有效分蘖终止期来临之前,要采取促进措施,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早生快发,以增加有效分蘖数,而在有效分蘖终止期后,就要采取控制措施,进行撤水晒田,以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并使有效分蘖长粗长壮,为形成大穗奠定基础。
水稻生殖生长阶段包括哪几个时期?栽培目标是什 
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是指植株生殖器官幼穗、花、种子的生长阶段,一般是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种子的形成。这一阶段包括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孕穗期是从穗分化到抽穗前的一段时期,成熟期是从开花后灌浆开始到籽粒成熟的一段时期。孕穗期处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幼穗分化往往伴随着拔节的同时进行。这个时期是决定每穗粒数多少的重要时期,因而也是关系到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此期如外界环境条件良好,营养充足,每穗粒数就多,获得高产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外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穗的生长发育,营养条件很差,则每穗粒数少,产量就不会高。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结束,水稻吸收的氮素数量约占其一生吸氮总量的47%~54%,因此,栽培上特别强调要施好穗肥,以补充营养,增加穗粒数。成熟期是结实率和粒重的决定时期。此期营养条件好,则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相反,养分不足,则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因此,这个时期要注意施好粒肥。为什么说水稻后期的功能叶片对产量影响更大? 
水稻产量形成的本质也无非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有机体中。一般来说,水稻一生固定的所有干物质当中,90%来自光合产物;在光合产物中,90%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形成的籽粒产量中,80%左右来自抽穗后生产的干物质。可见,在抽穗后水稻的功能叶片对籽粒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上部3片叶即剑叶和倒2叶、倒3叶是主要的功能叶片,三者提供营养物质的比例由上而下大致为2∶2∶1。上部3片叶的平均综合灌浆能力,约为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承担1粒稻米所需的营养。上部3叶以下的叶片参与灌浆极少,但对保持根系活力很有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水稻后期叶片存在多少,生长健壮与否,极大地关系着水稻产量的高低。加强后期田间管理,保护好后期功能叶片的旺盛活力,是获得水稻丰产的重要保证。
水稻生育后期为什么要养根保叶?
  水稻灌浆成熟期是叶同化产物向籽实转运积累的关键时期,所以也叫产量形成期,提高产量的关键,就在于生育后期如何保持叶片的同化能力和根系的活力。水稻生育后期由于根系活力下降及叶片养分迅速向籽实转移的原因,叶片极易衰退落黄,这些都不利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提高。因此,生产上必须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水,保持后期根系活力,养根保叶,以叶保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江西早稻后期,常常雨量偏多,因而要防止断水过迟;而晚稻后期则往往遭遇于旱,因而要防止断水过早。
早稻为什么要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应如何加强管
由于不少地区在早稻秧田的后期往往气温偏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秧苗生长,但4~5月份会出现低温、阴雨、寡照,6月份气温上升快,不利于植株个体发育。尤其是对于秧苗期长、栽插迟的早、中熟品种,易出现群体大而个体较小的苗情,不利于高产形成。因而,应根据苗情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才能确保丰收。
(1)按三级分类进行田间管理:
一级分类是指按栽插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即:对于抛栽稻和直播稻,由于分蘖节位低、群体苗数多、个体较小,中后期应采用重晒田或多次晒田,看苗补施氮、钾肥,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千粒重为主;对于移栽稻,由于本田期分蘖节位高,分蘖发生迟、群体苗数较少,应采用露田和看苗适量施用氮、钾肥,以促进分蘖成穗和大穗发育、提高结实率为主。
二级分类是指按杂交稻、常规稻和优质稻等品种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即:常规稻由于基本苗多、群体苗数多、主穗所占穗数比重较大,应采用晒田或多次晒田,看苗补施氮、钾肥,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千粒重为主;杂交稻由于栽插的基本苗少、群体苗数较少、分蘖穗所占穗数比重大,应采用间歇灌溉或轻晒田,看苗适量施用氮、钾肥,以促进大穗发育和提高结实率、防止早衰为主;优质稻由于其品种多数不抗稻瘟病,除应用上述常规稻和杂交稻中后期田间管理的相应技术外,同时还应加强中后期稻瘟病的防治。
三级分类是按栽插期(或生态区域)的不同进行指导,即:对于赣中南地区4月中、下旬移栽或抛栽的早稻,由于够苗期早、苗数较多,应采用干湿间歇灌溉,看苗适量施用氮、钾肥,应以提高分蘖成穗率、防止后期脱肥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为主;对于赣北地区5月上旬移栽或抛栽的早稻,由于分蘖发生迟、够苗期迟、群体苗数较少,应采用轻晒田、看苗补施氮、钾肥为主。
(2)加强中后期肥水调控:
水稻栽培技术的核心是肥水的调控,中后期的肥水调控主要是提升三类苗和二类苗,促进分蘖成穗和大穗发育以及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现在江西多数地区水稻施肥一般是采用重前期、轻后期的不平衡施肥法,重氮肥、轻磷钾肥。由于早稻生长期间的气温变化是由低到高,对于采用重前期、轻后期施肥的稻田,应根据水稻叶色的变化确定后期氮、钾肥施用量,即:对于叶色为淡绿或用比色卡量测叶色为。4级以下的稻田,可适量施用氮肥,一般孕穗期或抽穗期每亩施用2.0~2.5公斤尿素,2.0~2.5公斤氯化钾;对于叶色浓绿、抽穗期叶片平展的稻田,则不必再施用氮肥,但还要追施钾肥,或喷施磷酸二氢钾,以利于水稻的优质高产。
早稻中后期水分管理,应采用浅水孕穗、有水抽穗、干湿壮籽的灌溉原则。灌水5~7厘米深,自然落干2~3天后再灌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收割前5~7天断水,切勿断水过迟,以免影响结实期的籽粒充实度。
(3)加强病虫害防治。
晚稻本田期有何问题?应如何加强管理? 
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晚稻本田期主要存在4个问题:一是上午高温下插秧,插秧质量差;二是由于赶季节抢收抢种,基本苗不足,甚至出现部分稻田不施基肥插“白水秧”;三是部分田块可能插秧偏迟,秧苗老化,有可能出现早孕抽“秧母穗”;四是秧苗期长,苗情复杂,给管理增加一定难度。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加强晚稻田间管理,抓紧抢管精管,力争提高单产。具体要求和措施如下:(1)前期要抢管促早发,确保有效穗。晚稻一般插秧后15~20天的分蘖成穗率较高,“超秋”插秧的有效分蘖期更短。因此,当前必须抓紧时问抢管精管,力促早发、长好苗架,以确保每亩有效穗,为提高单产奠定基础。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掌握浅水灌溉,协调田间水、气矛盾,达到以水调肥、促根促蘖的目的;二是速施分蘖肥。插秧后一星期内要把分蘖肥一次性追施完毕,同时要控制偏施多施氮肥,要增施磷钾肥,以增强后期生长力;三是要及时防治病虫。(2)中期要巧管促大穗,提高成穗率。既要控制无效分蘖减少养分的消耗,又要促进穗粒的发育,是晚稻中期管理的中心。重点应抓两条:一是适时烤田,促进壮蘖增大穗。二是巧施穗肥。烤田复水后,要视稻苗叶色变化情况,因苗适时、适量、巧施、酌施穗肥,达到保花、增粒促大穗的效果。(3)后期管理要抓“三防”,保穗饱粒提高结实率。晚稻后期管理的总目标是保穗数、增粒数、增粒重提高单产。重点应抓好“三防”管理措施:一是综合防治病虫害。二是预防秋寒危害。要采取以水调温、增施磷、钾肥和喷施叶面肥等措施,增强水稻后期的防寒、抗寒能力。三是防早衰。要科学管水,施好穗粒肥。
水稻的长势是指什么?怎样进行长势诊断? 
水稻的长势,是指稻株和群体的生长速度或生长趋势,如分蘖的早晚、多少、出叶的快慢、发根的强弱等等。水稻长势的诊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叶耳距。叶耳距是指两个相邻叶的叶耳间的距离。在正常情况下,叶片和叶鞘的长度随着叶位增高而加长。在拔节前,各叶叶鞘都着生在密集的分蘖节上,起点基本相同,叶鞘长度的递增明显地反映在上、下两叶的叶耳距上。随着新生叶片的不断定型,叶耳距一个比一个大。如果某一时期生长受阻,叶耳距便缩短,受阻程度愈大,缩短愈多。在正常情况下,健壮苗基部至第一片叶的叶耳距应为2~3厘米。(2)定型叶叶长。定型叶的长度反映了稻株在该叶伸长期间的营养水平,也可从此预估以后的营养状况。最后3片叶(顶部3叶)是结实期的主要功能叶,这些叶片长势是诊断后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顶部3叶较长、厚、直立,茎基各叶较短小,后期可获得较为显著的增产效果。定型叶的长度还反映该叶同伸器官的生长状况,由此可做出许多相关诊断。如倒2叶和倒5节节间同伸,倒2叶过长,则倒5节节间必然过分伸长,因而倒伏的可能性就越大。又因倒2叶在相当程度上受倒4叶的控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倒4叶往往和后期倒伏也有密切关系。(3)植株高度和分蘖速度。植株高度和分蘖速度反映了植株整体营养水平。一般来说,营养状况不良时,植株矮小,分蘖少而缓慢,而当营养状况良好时,植株高大健壮,分蘖多而整齐。如果发现株高和分蘖生长异常时,要结合具体表现分析原因(如缺素等),采取相应的措施。
水稻的长相是指什么?怎样进行长相诊断? 
水稻的长相是指水稻植株根、茎、叶、穗等各器官的形态和姿态,即稻株或群体的样子,包括叶的大小、形态、披挺,根群形状,群体结构等性状。长相诊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叶相。即叶的长相。可分为五种类型:叶片直立;叶片上部稍弯,但叶尖仍在最高点,谓之“挺”;叶尖降低至最高点以下,但仍然在该叶叶枕至最高点的1/2以上,谓之“弯”;叶尖降至叶枕至最高点1/2以下,但不低于叶枕,谓之“披”;叶尖降至该叶叶枕以下,谓之“垂”。叶相反映了稻株代谢状况。稻株代谢愈旺盛,生长愈迅速,叶片组织愈嫩,则披、垂愈严重。反之,稻株逐渐向积累型代谢转移时,生长减慢,叶片伸长受到抑制,叶片便逐渐挺、直。披、垂叶在叶面积指数较小时,可以扩大受光面积,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但当叶面积指数较大时,叶相必须挺直,才能减少互相遮荫,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光合量。因此,在叶面积指数不大的分蘖盛期,叶相“弯”较为有利,披、垂叶也影响不大。但进入长穗期,叶片必须挺直,才能向高产方向发展。叶相诊断,通常以功能盛期的倒2叶、倒3叶为主。(2)叶色。叶的颜色反映了植株的代谢特征。当叶的颜色深绿(俗称“黑”)时,表明植株氮素充足,体内氮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多,各器官生长迅速,同化物积累差。当叶的颜色浅绿(俗称“黄”)时,表明植株氮素不足,体内碳代谢旺盛,此时蛋白质合成减弱,但同化物积累增多,各器官健壮挺实,并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基础。叶色黑黄的变化,为水稻栽培上采取各种措施提供依据。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劳动模范陈永康针对南方单季晚稻提出了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实现叶色三黄三黑交替变化(第一次黑黄发生在分蘖期,第二次发生在拔节期至幼穗分化前,第三次发生在穗发育期问),达到足穗、壮秆、穗大、粒饱、高产的目的。(3)株型、丛型。单株稻的长相叫株型,一穴稻株的长相为丛型。株型和丛型是看苗诊断的重要指标。在生产上最重要的是丛型,高产田一般要先后经历五种丛型:首先是“喇叭筒”型,即在有效分蘖期株丛应像喇叭筒那样上大下小,如果丛型“拢起来”,就要及时补肥;其次是“大胡子”型,是说到拔节期丛型下大上小,叶片分蘖很多,大小不一,像“胡子状”;再次是“打鼓棒”型,指到孕穗期,丛型变成上大下小的打鼓棒样,这是秆壮穗大的象征;接下来是“竹林子”型,指到出穗前后,稻脚清爽,死叶和黄叶很少,像“竹林子”一样;最后是“哈腰”型,即在收获前稻株中下部垂直,上部倾斜,像人哈腰于活一样。
怎样根据水稻长势长相进行稻株的营养诊断?
  稻株的长势长相可以反映其内部的营养状况,当稻株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时,其长势长相就会表现出异常情形,如稻株矮小,生长缓慢,茎叶表现缺素或毒害症状等。但稻株的长势长相除了与自身营养状况有关外,还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因此,根据长势长相诊断稻株营养时必须了解它们的特异性因果对应关系,也就是要知道稻株在营养缺乏或过剩时会出现哪些特异性症状,根据这些特异表现,才可以推知稻株的营养状况。例如,稻株若发生自下而上的叶片发黄现象,每叶又是自叶尖沿中脉向下扩展,最后到整叶发黄,则说明稻株缺乏氮元素,应予以补充氮肥。稻株的营养诊断内容,主要包括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丰缺诊断。
怎样进行水稻分蘖期综合诊断? 
水稻分蘖期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每穗粒数奠定基础的时期。水稻穗数的多少取决于插秧的基本苗数与分蘖成穗率,而分蘖能否成穗要看分蘖期稻株的长势长相。分蘖期稻株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诊断:1、健壮株。这种稻株返青快,叶片转色快,生长速度快,叶片色比叶鞘色深,叶耳距只在移栽后较短,以后恢复正常递增。分蘖在第2片叶露尖时普遍发生,长势蓬勃,长相清秀。早晨看苗,弯而不披,中午看苗,挺而有劲。从群体角度看,当水稻进入无效分蘖期后,叶色有所褪淡,逐渐近于叶鞘色,晒田后叶色转淡落黄,总茎数适宜,全田封行不封项。2、徒长株。这种稻株出叶快而多,叶色黑过头,在进入无效分蘖期后叶色深绿,叶鞘细长,叶耳距仍急剧递增,叶片软弱,株型松散。早晨看苗,叶片披垂;中午看苗,叶片下弯带披;傍晚看苗,叶尖吐水迟而少。就徒长群体而言,在分蘖末期,叶色“一路青”,总茎数过多,全田封行又封顶。对徒长株要严格控制氮肥施用,及早晒田,控制生长。3、衰弱株。这种稻株叶色黄绿,叶片和株型直立,出叶慢,分蘖少,叶耳距迟迟不恢复正常递增。群体在分蘖末期,叶色出现“脱力黄”,总茎数不足,全田不封行。对于这类植株,应积极促进生长发育。
怎样进行水稻幼穗分化期综合诊断?
怎样进行水稻结实期综合诊断?
结实期是决定粒重的重要时期,是影响产量高低的最后一关,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
1、健壮株结实期青枝蜡秆,成熟时剑叶坚挺,粒黄叶绿,保持两片以上绿叶。
2、徒长株结实期叶色乌绿,顶叶下垂,贪青迟熟,秕粒多。
3、瘦弱株结实期叶色枯黄,剑叶叶尖早枯,显示出早衰现象,秕谷多。
以上仅为个别地区某些品种诊断指标,各地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诊断。
发表评论:
馆藏&3776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关系数r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