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和溴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谁大?

高中化学老师请进_百度知道
高中化学老师请进
1,化学上最不稳定的非金属氢化物是H2S气体吗,N和S的原子半径谁大,2,最好能能说点理由,N和S的非金属性谁强,3,谢谢。,问几个简单的问题,
提问者采纳
摩尔,分解温度,摩尔)。所以按稳定性排列,来看看氨气和甲烷,364千焦&#47,1%氯---氢键键能,摩尔,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若电子层数相同,大于Cl—H的键能(氯Cl-H氢键能为430千焦&#47,常见非金属氢化物稳定性比较在化学考试,氟—氢键键能,跟非金属的非金属性的强弱,碘则有5个电子层,这说明硫化氢分解的温度是高于合成的温度的,氯化氢在约1120度,不像碘化氢那样,分解温度,氨气在约500度开始分解,在1,这就导致甲烷分子中碳-氢键不容易断裂,430千焦&#47,468千焦&#47,1200度大量分解(即迅速分解)氮---氢键键能,硫只有3个电子层,氮明显比碳强。按规律应该是氨气比甲烷稳定,1720摄氏度有1,水是很稳定的化合物。O-H化合键键能为468千焦&#47,碘化氢大家可能有疑问,稍强于硫的2,4个H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上,但事实却是相反的,J笛楣鄄炝蚧庠300度开始分解。分解产物为硫和氢气,分解温度,摩尔,摩尔,电负性为3,电负性的高低,摩尔,有3个电子层,I---H之间的化学键键能为298千焦&#47,这边合成碘化氢,%,58 一般来说,摩尔,常见的非金属氢化物,58(鲍林的电负性数据),1200度大量分解,经过实验,298千焦&#47,加热到300摄氏度的时候,氮原子处在锥顶。稳定性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常见非金属氢化物分子键能,很快就分解完了。另外硫和氢加热化和产生硫化氢,而碳的非金属性没有氯强,前者为413千焦&#47,热稳定性也很高。事实上碳-氢键的键能也大于氮-氢键的键能,按理说碘化氢应该比硫化氢稳定才对。但实际是,摩尔,一个C以sp3杂化位于正四面体中心,但是说到非金属性其实就是吸电子的能力,而跟非金属的电负性有不相符的地方。N的非金属性强但是氮气本身十分稳定,那边碘化氢就分解了,摩尔,800度大量分解。这是为什么呢,氨气在500度以上会发生少量分解,4,55(均为鲍林数据),小于F-H化合键键能(氟—氢键键能为565千焦&#47,水(H2O)&gt,原子序数大的半径小。S位于第三周期,但是它和其他元素结合后的稳定程度却不怎么样。比如碘化氢,分解温度,甲烷在1000度开始分解,而硫化氢中,事实上硫化氢加热到400度才会大量分解。那甲烷CH4和氨气NH3谁稳定呢,8的是非金属元素,有密切关系,04
硫 2,所以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就是也不能从硫酸和硝酸酸性上判断,同时碘和氢加热化合的反应是可逆的,,尽管碘的最外层电子为7,因而硫化氢比碘化氢热稳定性高。实验观察,同时跟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也有关。其实质就是非金属元素原子和氢原子之间产生的化学键强弱的问题,800度以上大量分解溴---氢键键能,391千焦&#47,“狈肿拥目占浣峁故侨亲缎,N位于第二周期,碘的电负性为2,跟它们的分子结构有关。因为甲烷分子是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硫化氢&gt,几乎没有观察到生成的硫化氢又分解了,先看电子层数,分解约2,氯化氢&gt,摩尔,甲烷&gt,三个氢原子处于锥底,只有2,键能越大,700度以上,300度大量分解它们的热稳定性也跟分子化学键键能相符合,7%,分解约1—4%,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比较原子半径,明显分解,电负性大于1,摩尔,8的是金属元素,因为两个氮原子之间形成的是氮氮三键,400度大量分解碘---氢键键能,66,后者为391千焦&#47,硫化氢和碘化氢谁稳定,摩尔,化学键越强,700度明显分解,超过500度大量分解硫---氢键键能,摩尔,反应是不可逆的,小于1,04,分解速度不算很快的,也就是电负性。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电负性(鲍林标度)
氮 3,比硫少容易得到电子,S—H之间的化学键键能则为347千焦&#47,400度开始分解,347千焦&#47,越不容易断开,,200度开始分解,因为在水溶液中硫酸的酸性就比硝酸强。= = ,水在约1470摄氏度分解1,看原子序数,碘化氢完全分解,摩尔,就越难分解。我们知道,300度开始分解,碳---氢键键能,结果就是甲烷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大家知道氮是非金属性很强的元素,摩尔),分解约1,氨气&gt,分解温度,氟化氢&gt,565千焦&#47,键能很大不易断裂,溴化氢&gt,4%分解氧---氢键键能,有2个电子层。当然S半径大。,甲烷在1000度才会发生分解,413千焦&#47,中常常出现判断常见非金属氢化物稳定性的试题。判断稳定性主要是考虑其热稳定性。对热是否稳定,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I,PH3更不稳定。F,S,电负性越来越小,Cl,O,不是H2S,S,,Si,Br,C,P,N,非金属性也越来越小。(一般情况下)N&gt,
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氯离子和溴原子哪个半径大~~~还有具体的比较方法_百度知道
氯离子和溴原子哪个半径大~~~还有具体的比较方法
二看核电荷数:在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大是这样吗?我看到书上写的是同一周期由左至右原子半径是减小的呀~~不然第七主族元素怎么能比较容易得到电子呢
提问者采纳
氯是一种卤族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Cl,原子序数为17;溴:Br,原子序 35,也是一种卤素。溴的原子序数比较大,所以半径大
是离子啦~~阴离子半径是大于本身的元素的~~我忽然想到,是不是因为 氯离子是288电子层,溴原子是2887电子层,多一层,当然半径大咯~~对吧?
提问者评价
氯离子是288电子层,溴原子是2887电子层,多一层,当然半径大
其他类似问题
氯离子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溴原子&溴离子&氯原子
溴原子&溴离子吧?我忽然想到,是不是因为 氯离子是288电子层,溴原子是2887电子层,多一层,当然半径大咯~~对吧?
溴原子是2 8 18 7,溴离子是2 8 18 8
氯离子大参见
原子(离子)半径(pm)周期表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旗下产品:
&& 化学资讯 &&
&& 资讯内容
键的极性与电负性的关系
次 &发布时间: 9:24:00&录入:
&&& 在共价化合物中,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就必然或多或少地偏向于对它吸引力较大的那个原子,所以形成的键就具有不同程度的极性。两种元素的电负性相差越大,它们之间键的极性就越强,其中,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为负极,电负性较小的原子为正极。例如,卤素中氟的电负性为4.0,氯为3.0,溴为2.8,碘为2.5,而氢的电负性为2.1。显然,卤化氢分子中键的极性强弱的顺序为HFHClHBrHI,其中前两种为强极性键,H―I为弱极性键,而H―Br则介于两者之间。卤素原子是负极,氢原子是正极。
  那么电负性差值达到什么程度,极性键就转变为离子键呢?实际上,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没有一条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一般地,当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值约为1.7时,单键的离子性和共价性各约为50%,所以当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可认为它们形成的是离子键,该物质是离子型化合物;而当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值小于1.7时,则形成的是共价键,该物质是共价化合物。
东北地区&|&吉林:1 黑龙江:010- 辽宁:010-
华北地区&|&北京:010- 天津:010- 河北:010- 山西:010- 内蒙古:010-
华东地区&|&江苏:010- 山东:010- 浙江:010- 上海:010- 江西:010- 安徽:010- 福
中南地区&|&河南:010- 湖北:010- 湖南:010- 广东:010- 广西:010- 海南:010-
西南地区&|&四川:010- 重庆:010- 贵州:010- 云南:010- 西藏:010-
西北地区&|&甘肃:010- 陕西:010- 宁夏:010- 新疆:010- 青海:010-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邮箱:
版权所有& 学科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135号高氯酸的酸性比高溴酸强的原因?_百度知道
高氯酸的酸性比高溴酸强的原因?
在水中氢离子就越容易解离。是不是跟高氯酸根和高溴酸根的离子半径有关啊,,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记得书上说过酸根的离子半径越大,吸引氢离子的能力越弱,麻烦说具体点,,高氯酸根和高溴酸根的离子半径那个大,,想知道是为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因为Cl半径小于Br(很明显 电子层数都不同嘛) 而电负性大于Br所以对氧(电子)的束缚力自然是Cl大于Br所以Cl—O键比Br—O键更强 也就是说 Cl对O的吸引力大于Br对O的吸引力所以与Br相比 O元素的电子云更偏向于Cl
所以 O和H之间的电子云就被Cl无情地剥夺了 导致O—H键变弱 酸性增强不知我的长篇大论 你听明白了没有,
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
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
其他类似问题
高氯酸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按字母检索
当前位置: >>>>
反映元素性质的两个重要数据―电离能与电负性
一、电离能 电离能是指从气态原子中去掉电子把它变成气态阳离子,需要克服核电荷的引力而消耗的能量。符号为I,单位常用电子伏特。从元素的气态原子去掉一个电子成为+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消耗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I 1 );从+1价气态阳离子再去掉一个电子成为+2价气
一、电离能
电离能是指从气态原子中去掉电子把它变成气态阳离子,需要克服核电荷的引力而消耗的能量。符号为I,单位常用电子伏特。从的气态原子去掉一个电子成为+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消耗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I1);从+1价气态阳离子再去掉一个电子成为+2价气态阳离于所需消耗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I2);依此类推。逐级电离能逐步升高。用元素的I1可以衡量元素性的强弱。I1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例1、电离能是指1mol气态原子(或阳离子)失去1mol电子形成1mol气态阳离.子(或更高价气态阳离子)所需吸收的能量。现有核电荷数小于20的元素A,其电离能数据如下(I1表示原子失去第一个电子的电离能,In表示原子失去第n个电子的电离能。单位:eV)
(1)外层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电离能____(填&大&或&小&)。阳离子电荷数越高,再失去电子时,电离能越____(填&大&或&小&)。
(2)上述11电子分属几个电子层?
(3)去掉11个电子后,该元素还有____个电子。
分析:相当一部分看不懂题意,反映出的是不会应用相对量进行分析,从表中可看出,电离能的绝对量是I1〈I2〈I3┅但在此更应关注相对量。相邻两个电离能的相对量是:,,&&& ,┈ 而,从相对量的变化说明I1、I2两个电子的排布与I3到I10八个电子的排布不同,而I11电子的排布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上述11个电子分属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是镁元素。本题的分析还可以启发教育我们的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认识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答案:(1)小;大(2)3 (3)1 (4)Mg(OH)2
例2、不同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设其为E)如下图所示。试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图中曲线的变化特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主族内不同元素的E值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各主族中E值的这种变化特点体现了元素的_______________变化。
&& (2)同周期内,随原子序数增大,E值增大。但个别元素的E值出现反常现象。试预测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写编号,多选倒扣)
  ①E(砷)>E(硒)②E(砷)<E(硒) ③E(溴)>E(硒)④E(溴)<E(硒)
(3)估计1mol气态Ca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E值的范围:_______<E<_______
(4)10号元素E值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为依据,考查了对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考查了对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认识。
  (1)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原子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因此失去最外层电子所需要能量逐渐减小。这充分体现了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根据图像可知,同周期元素E(氮)>E(氧),E(磷)>E(硫)。E值出现反常现象。故可推知第四周期E(砷)>E(硒)。但ⅥA族元素的E值。并未出现反常,所以E(溴)>E(硒)。
  (3)1mol气态Ca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比同周期元素K要难,比同主族元素Mg要容易,故其E值应在419&&&738之间。
  (4)10号元素是Ne,它的原子最外层已经成为8电子稳定结构,故其E值较大。
答案:(1)随着原子序数增大.E值变小&周期性&(2)①③?(3)419&738[或填E(钾)&E(镁)]?(4)10号元素是氖.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已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
例3、下表是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表示一种元素
⑴下列 &&&&&&(填写编号)组元素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l&&&& ④d、e、f
⑵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A、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B、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2)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_______(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Y是周期表中______族元素。
③以上13种元素中,__(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答案:(1)①④ (2)①Li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Li+已经形成稳定结构,此时再失去一个电子很困难 ②aNa2O和Na2O2 ③IIIA或第三主族 ④m
二、电负性
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叫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电负性愈大,表示该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愈大,生成阴离子的倾向愈大。反之,吸引电子的能力愈小,生成阳离子的倾向愈大。表1列出了元素的电负性数值。元素的电负性是相对值,没有单位。通常规定氟的电负性为4.0(或锂为1.0),出其他元素的电负性数值。
&例4、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分子内吸引电子的能力大小可用一定的数值x来表示.若x值越大.其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在分子中形成负电荷的一方.下面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的x值:?
⑴通过分析x值变化规律,确定N、Mg的x值范围:_<x(Mg)<_,_ <x(N)<__。
⑵推测x值与原子半径关系是&&&&&&&&&&&&&&&&&&&&&&&&&&&&&&&&&& _________。
根据短周期元素的x值变化特点,体现了元素性质的&&&&&&&&&&&&&&& 变化规律。
⑶某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为:其中S&N中,你认为共用电子对偏向谁?
&&&&&&&&& (写原子名称)。
⑷规律告诉我们:当成键的两原子相应元素的x差值(&Dx)即&Dx>1.7时,一般为离子键,&Dx<1.7,一般为共价键,试推断:AlBr3中化学键类型是&&&&&&&&&&& 。
⑸预测元素周期表中,x值最小的元素的位置:&&&&&&&&&&&& (放射性元素除外)。
解析:题中给出第二、第三周期元素的x值(其中缺少了氮、镁两种元素的x值),x值与这种原子在分子中吸收电子的能力有关。
可根据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来推测镁和氮的x值。从表中数值可看出,同周期中元素的x值随原子半径的减少而增大,x值的变化体现了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
用x值大小可共价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哪一方。对于S&N,由于N的x值大于S的x值,所以其中共用电子对偏向N原子。
表中查不到溴的x值,可根据元素周期律来推测,氯与溴同主族,氯的x值必定比溴的x值大,而:x(Cl)-x(Al)=3.16-1.61=1.45&1.7,而溴与铝的x值这差必定小于1.45,所以溴化铝肯定属于共价化物。
x值越小,元素的金属越强,x值最小的元素应位于第六周期的IA主族。
答案:(1)0.93&x(Mg)&&&&&&&&&&&&&&&&&&&&&&&&&&&&&1.61,2.55&x(N)&3.44。(2)同周期(同主族)中,x值大,其原子半径越小;周期性。(3)氮原子。(4)共价键。(5)第六周期IA主族。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欢迎订阅网站动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
您还可以用
微博话题讨论
问题:《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上的元素电负性好些数据和网络上查到的不同,为什么...
1.判断元素的种类 一般情况下,电负性大于1.8,为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小于1.8,为金属...
一.洪特规则的定义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
最近在网上看到两种不同的亚铁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一种认为:由于铁的电子排布式为[...
为什么铜有两个价电子?铜的电子排布式是3d 10 4s 1 ,丢掉一个电子d亚层不就正好满了...
根据 Pauling 原子轨道能级图和电子填充三原则, 将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书写出来. 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