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球的圈层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北京市通州区2013年春季普通高中会考模拟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3高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北京市通州区2013年春季普通高中会考模拟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3高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时间计算和地球圈层
时间计算和地球圈层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计算专题和地球圈层
二. 重点、难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三. 知识纲要
地理计算能力是地理科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的第十点能力要求的规定,也是高考地理考查的基本技能之一。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是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之一,计量地理、遥感地理、数字地球等的发展,使地理学显示出蓬勃生机。地理计算问题,能较好地检验考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运用能力,能较好地体现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运用学过的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求出各种地理数据,是学习地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运算的过程也是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掌握和应用的过程。近几年的高考中,每年都有分值不等的地理计算类题目出现,成为全国及各地高考地理试题的一大亮点。
(一)各种地理计算之间的关系
(二)各种地理计算的基本原理
1. 与地球地图有关的计算
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计算
①1º经线长为111km, 1º纬线长为111co sφkm〔其中φ为纬度〕;②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
(n-1)d ≤▲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流域面积的计算
作出流域的分水岭(山脊线),由分水线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
2. 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计算
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①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º,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②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③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的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某地的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数差。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
Vø=1670cosφkm/h。
恒星日及太阳日的相关计算
1太阳日比1恒星日长3分56秒。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及范围的计算
零时经线以东至日界线(180度经线)为地球上的“今天”, 以西至日界线(180度经线)为地球上的“昨天”。如果将地球分为“今天”和“昨天”,那么,“今天”所占地球的比例为180°经线的地方时/24。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90º)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º,夜半球&0º,晨昏线上为0º;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则H=90º-▲φ。
昼夜长短的计算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º。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回归周期的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为76年。
太阳直射点坐标的
太阳直射点的特征:①正午太阳高度为90º的纬线;②太阳高度最大的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中心对称点的计算
地球上某点A(X,Y)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X′,Y′),X′=180°-X(与X相反的经度),Y′与Y的数值相等,处于相反的半球。
【典型例题】
1. 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
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只要量出所求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再用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一定要一致。二是通过经度或纬度差来进行计算,纬度差1 度的经线长约为 111 千米,经度差1 度的纬线长约等于 111 千米×cosφ (φ 为所求地的纬度)。
【例1】(广东地理卷)下图为在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山脉南北绵延约(&&& )
A. 200千米&&&&&&&&&&&&&&&&& B. 700千米 &&&&&&&&&&&&&&& C. 400千米&&&&&&&&&&&&&&&&& D. 1400千米
(2)L段(①、②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
A. 50千米 &&&&&&&&&&&&&&&&& B. 100千米 &&&&&&&&&&&&&&& C. 300千米 &&&&&&&&&&&&&&& D. 500千米
【解析】①山脉自南向北约延伸了6个多纬度,根据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两地相距约111km可知,该山约长700千米。图中L段的距离约为4个经度差,但需注意,50°N并非是一个大圆,即在该纬线上经度差1°的两地并非差111km,而是111km×cos50°,很显然cos50°的值介于1/2到1之间,故L段的距离约为300km。
【答案】(1)B& (2)C
2. 相对(断崖)高度的计算
断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为若干条等高线的重叠处,其顶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或之上,而底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或之下,同时通过归纳得出,断崖的顶部和底部的相对高度 H为: d(n-1)≤ H < d(n+1) (其中d为等高距, n 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例2】 (广东地理卷)读下图,判断断崖顶部的E 点海拔可能为(&&& )
A. 59米&&&&&&&&&&&&&&&&&&&&&& B. 99米&&&&&&&&&&&&&&&&&&&&&& C. 199米&&&&&&&&&&&&&&&&&&&&&&&&&&& D. 259米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断崖顶部的海拔高度。从图中看出,重叠的几条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为250米,因此其顶部E 点的海拔肯定为250 米或以上,所以只有D 是正确的。
【变式】如果设问E 所在断崖的相对高度的话,则可能是(&&&& )
A. 59米&&&&&&&&&&&&&&&&&&&&&& B. 99米&&&&&&&&&&&&&&&&&&&&&& C. 199米&&&&&&&&&&&&&&&&&&&&&&&&&&& D. 259米
【解析】d(n-1)≤ H < d(n+1)
50×(4—1) ≤ H <50×(4+1) 150 ≤ H <250& 则选C
3. 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①地方时:不同经度的时间。掌握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原则,每相差15 度,时间上相差1 小时,4 分钟相差1 度。根据已知时间求经度时,注意用时间的早晚来确定经度的东西方位。
②区时:各地没有特殊说明情况下使用的时间。先掌握时区的计算,区时的计算方法与地方时的原则相同,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个小时。注意地方时与区时的相互转换。
③标准时: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绝大部分国家只有一个标准时,多采用这个国家东部时区的区时,也有采用半区时的国家,如印度等;少数大国有两个标准时,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注意一个国家的任何地区,所使用的时间都为标准时,除非有特别说明是所在时区的区时或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时例外。
④北京时间:我国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 120 度的地方时。注意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地方时,在有关日出日落时间的题目中多采用的是地方时。
【例3】(全国文综)读中心点为北极的示意图(下图),判断(1)-(2)题
(1)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 )
&&&&&& A. 8时&&& & &&&&&&&&&&&&&&&&& B. 9时&&&&&&&&&&&&&&&&&&&&&&&& C. 15时& & &&&&&&&&&&&&&&&&& D. 16时
(2)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
①甲地的时间为(&&& )
A. 15时 &&&&&&&&&&&&&&&&&&&& B. 9时&&&&&&&&&&&&&&&&&&&&&&&& C. 3时& &&&&&&&&&&&&&&&&&&&& D. 12时
②北京为(&&&& )
A. 6日8时&&&&& B. 7日8时&&&&&&&&&&&&&&&&& C. 6日20时& &&&&&&&&&&&& D. 7日20时
【解析】本题较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的掌握程度,同时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判断光照图的能力和进行条件转换的能力,以及一些地理现象的季节性差异等情况。
题(1)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而晨昏线经过图中心的北极点,故该日为春分或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因中心点为北极)可知,晨昏线中左下半截为晨线,甲点位于晨线之东45°(360°/8=45°),应比晨线的6时多3小时,故选B。
&&& 判断题(2)时条件发生了变化,图中的阴影部分为7月6日,其余部分为7月7日,从图中可知这两部分各占地球的一半,这说明此时作为日期界线的是180°经线和0°经线,根据地球自转可判断出图中界线的左下半截经线为0°经线(如果该线是180°经线,那么阴影部分的日期就早一天了),由该线是日期的界线可知,这条线的地方时为零时,在此基础上可判断出甲为3时,北京为7日8时。
【答案】(1)B&&&& (2)①C&& ②B
4.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及范围的计算
①日期的变换有两种变换,即自然变换和人为变换。自然变换是某地区时间为24 点时,其日期事实上已是新的一天。人为变换是指日界线,过日界线日期变换的原则是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东、西十二区这两个半时区,在区时上是相同的,但日期上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而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即全球最东和最西的地方。
②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分割日期的经线分别是日界线(180°经线)和地方时为 0 时的经线,这两条经线可以重合,当二者重合的一瞬间,全球只有一个日期。注意真实的情况下,日界线和 180 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在俄罗斯、阿留申群岛、南太平洋等地有明显弯曲。
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180度时间如果为 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 T/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也可以把T 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
如果使用的为区时,那么新的一天的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 度经线的区时T+0.5 个时区。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 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 点。
【例4】(广东地理)图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并回答:
(1)NA的经度为________;
NB的经度为________。
(2)这时北京为3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解析】解题时可根据中心点为北极点,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逆时针方向)。由于非阴影部分比阴影部分早一日,因此只可能NB是180°经线所在的日界线,也就是说NA为60°E经线。
&&& 地球上作为日期界线的两条经线,一条是作为日界线的180°经线,另外一条即为零时线,即NA为3月21日和3月22日的分界,时间为零时,据此可推出东八区的北京比这儿早4小时,即3月22日4时。
【答案】(1)60°E;180°& (2)22&& 4
5.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其中 β 的求法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
②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③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β(β同①)
④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 的计算:L=楼高×cotH°( 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⑤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是23°26′
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
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
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度数。
【例5】(苏豫大综合)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请读图,运用以下公式及相关知识回答(1)~(2)题。
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②tg35°≈0.7& tg45°=1& tg60°≈1.732
(1)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北纬30°)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如图),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请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
A. 1个月& &&&&&&&&&&&&&&&&& B. 3个月&&&&& &&&&&&&&&& C. 6个月&& &&&&&&&&&&&&&&& D. 9个月
(2)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 )
A. 20米&& &&&&&&&&&&&&&&&&& B. 30米&& &&&&&&&&&&&&&&&&& C. 40米&& &&&&&&&&&&&&&&&&& D. 50米
【解析】本题巧妙地从考生熟悉的房地产、阳光权入手,灵活地考查了太阳高度方面的知识,可有效地引导考生关心生活,多学习有用的地理。根据常识可知,当南楼的影子刚好为40米时,不影响北楼各层的太阳光线,可绘出简图如下:
从简图中可知,tgα=69/40≈1.732,即α=60°,也就是说,当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低于60°时,北楼的太阳光线不受影响。下一步推算,太阳直射何处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0°,根据公式H=90°-|φ-δ|,代入数值,算出δ=0°,即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0°,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北楼光线不受影响,而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北楼一楼的光线就被南楼挡住了。很显然,太阳直射在南北半球的时间各约半年。要使北楼终年阳光不被挡住,且楼距不变的情况下,α角就不能小于当地的最低正午太阳高度角36.5°(用公式可算出)。设南楼高为H,则可得出等式tg36.5°=H/40,即H=40·tg36.5°≈30(米),故应选B。
【答案】(1)C&& (2)B
6. 昼夜长短的计算
①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②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方法是:白昼长=2×(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
③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地方昼长是15 时,那么此时南纬40 度的地方夜长为15 时。
④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 时和0 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 时。
【例6】(文综卷)读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日落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1)~(2)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
A. 22时&&&&&&&&&&&&&&&&&&&&&& B. 14时 &&&&&&&&&&&&&& C. 20时& &&&&&&&&&&&&&&&&&&& D. 16时
(2)拍照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
A. 16时&&&&&&&&&&&&&&&&&&&&&& B. 14时&& &&&&&&&&&&&&&&&&& C. 10时& &&&&&&&&&&&&&&&&&&& D. 12时
【解析】第(1)小题,该船员拍摄照片时,北京时间也即120ºE 的地方时为9 时0 分0秒,所求的P 点的经度为75ºW, 位于120ºE 以西195º,也就是 P 地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迟 4分钟×195=780 分钟(13 个小时),为前一天的20 时。故C 是正确的。第(2)小题,首先根据题意及地图,判断出该地应是南美大陆最南端,所以,图中的纬度应是 54ºS,又由第(1)小题可知,54ºS 以北的P 地日落时间为 20 时,可得出其昼长约为 16 小时,而我国漠河的纬度为 53ºN 多,与 P 点的纬度数值相当,因此,P 点的昼长与漠河的夜长相等,也是16 小时左右。故A 是正确的。
【答案】(1)C& (2)A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重点】
1. 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 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 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 “地幔”的有关知识。
2. 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高考题中考查不多,如果考查该部分内容会结合时事(火山、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第四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归纳讲解】
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层。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的特点&
例题:目前用人工爆炸探测地下石油资源的方法
A、使石油资源汇集&&&&&&&&&
B、用人工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间接了解地表以下的物质性质
C、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速度加快
D、仪器先测到横波
2. 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例题:某地震发生在海域上,此时震中附近船只上的人会感到
A. 只有上下颠簸&&& &&&&&&&&&&&&&&&&&&&&&&&&&&&&&&&&&&&& B. 只有前后、左右摇晃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 D.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 答案:A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的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的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深度(km)
1. 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A. 海洋&&&&&&&&&&&&&&& B. 盆地 &&&&&&&&&&&&&&&&&&&&& C. 平原&&&&&&&&&&&&&&&&&&&&&& D. 大陆断层
2. 关于软流层的错误叙述是
A. 位于地幔的上部&&&&&
B. 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C. 由于呈熔融状态,所以不能传播横波
D. 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
3. 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B、岩石圈是地壳的别称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的范围。
4. 有关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
B、地球内部三大圈层中,纵波都能通过
C、地球内部三大圈层中,地核的厚度最小
D、地球内部三大圈层中,地幔的厚度最大
5. 位于莫霍界面上、下两侧的圈层分别是
A. 地壳、地幔&&&&&&&&&&&& B. 地壳、地核&&&&&&&&&&&& C. 地幔、地核&&&&&&&&&&&& D. 地幔、地壳
综合题: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_____波。
(2)b图中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M表示____________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上下两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在图中N处地震波的变化为:A波_____________,B波_____________,该处称为_____________面,其上下物质状态分别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答案:(1)横& 纵&&&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速度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古登堡界&&& 地幔地核
【难点讲析】
(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以“液体”的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的温度极高、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例题: 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 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 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 S波、P波都都完全消失
D. 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例题: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 地壳&&&&&&&&&&&&&&&&&&&&&& B. 地幔 &&&&&&&&&&&&&&&&&&&&& C. 地核 &&&&&&&&&&&&&&&&&&&&&&&&&&& D. 软流层
【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例题: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圈的各种水体处于孤立的、静止的状态
B. 地球表层生物的生存环境仅指大气圈的底部
C.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不包含岩石圈
【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地方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相同
B.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C. 东边的地点地方时晚于西边的地点
D. 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4度
2. 已知北京的地理经度为东经116°19′,且与兰州地方时差为49分44秒,则可推知兰州的地理经度为东经(&&& )
A. 111°52′&&&&&&&&&&&&&&&&&&&&&&&&&&&&&&&&&&&&&&&&&&&&&&&&&&&&&&&&&&&&&&&&&&&&&&&&&&&&&&&&&&&&&&&&&&& B. 153°10′&&&&&&&& C. 103°53′& &&&&&&&&&&& D. 128°54′
3. 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从0°~90°不等
B.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永远通过南北极
C. 从理论上讲,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
D. 晨昏线是不随季节移动的
4. 下列四图属于北半球的是(&&& )
5. 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则(&&& )
A. 地球上没有昼夜现象
B. 地球上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C. 地球上有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D. 地球上昼夜温差比现在还小
二、简述题
6. 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日子我省各地昼最长的一天是(&&& )
A. 5月1日&&& &&&&&&&&&&&&&&&&&&&&&&&&&&&&&&&&&&&&&&&&&&&&&&&&&&&&&&&&&&&&&&&&&&&&&&&&&&&&&&&&&&&&&&&&&& B. 6月1日& &&&&&&&&&&& C. 7月1日&& &&&&& &&&&&&&&&&&&&&&&&&&&&&&&&&&&&&&&&&&&&&&&&&&&&&&&&&&&&&&&&&&& D. 8月1日
2. 假如地轴与黄道面相交成90°,则(&&& )
A. 全球任何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均相等
B.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方向偏转
C. 全球各地四季变化更加明显
D. 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
3. 自9月23日至3月21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公转的速度先变慢再变快
B.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的变化是大——小——大
C. 学校所在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大——小——大
D. 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短——长——短
4.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A. 每天都重合
B. 每天都不可能重合
C. 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的某一时刻重合
D. 只有在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某一时刻重合
5. 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时(&&& )
A. 北半球昼比夜短
B. 南半球昼比夜长
C. 正午太阳高度在赤道上达最大值
D. 北半球正处于西方四季中的春季或夏季
二、综合题
6. 读“日照图”(下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节气)的日照情况。
就图中A、B、C、D四点回答:
(2)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_______,最大的是_______。
(3)昼最长的是_______,昼最短的是_______。
(4)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
(5)同时日出(日落)的有_______。
(6)地方时为12点的有_______,C点正值地方时_______点。
7. 下图为在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太阳光照情况,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2)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纬线与_______经线的交点上,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为_______。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的圈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