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术中体能与技能认识的辩证运动关系

运动训练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运动训练复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体能和技能同时发展--徐磊的blog
载入数据...
载入数据...
时 间 记 忆
载入数据...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载入数据...
最 新 日 志
载入数据...
最 新 留 言
载入数据...
用 户 登 录
载入数据...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体能和技能同时发展
22:18:00 | By: 徐磊 ]
在体育运动中,技术的发展和体能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我们掌握体育运动的目的,而体能则是更好的掌握运动技术的保障,要想提高技术水品,让自己的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品单单的发展哪一个都是不行的。
体能是技能的根基,没有体能,技能则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体能,心理能力也无从依附;没有良好的体能,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必将流于形式;没有高效的体能训练,体育运动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保证。在上乒乓球或者羽毛球课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眼看着球,可就是跑不到位或移动时步伐不协调等。没有好的步伐去移动击球,再好的手上技术也发挥不出来。移动中击球对于人的力量及协调性要求很高,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启动、制动、再启动,因此,没有良好的爆发力和协调性是不可能有良好的步伐的,而良好的步伐是需要良好的体能保证的,所以说,良好的体能是保证运动水平的重要因素。相反我们只发展体能而不发展技术,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训练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会慢慢的降低最后产生厌烦,甚至不练了,这样我们的训练就没有达到目的了。
因此,体育技术的发展和体能的发展这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只有在体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时,我们的技术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同时也只有在技能在不断的发展的时候,学生积极性才能提高,继而更好的锻炼自己的体能。
标签:&群组:&&
发表评论: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体能与技术现状的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体能与技术现状的分析
【摘要】: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是由中国篮球协会所主办的跨年度主客场制篮球联赛,联赛为中国最高等级的篮球比赛。联赛为国家队培养输送了大批的人才,联赛的规模、管理、运作和受关注程度都堪称是中国最好最规范的职业联赛,同时也是亚洲地区水平最高的篮球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的体能与技术现状关系着我国职业化篮球水平的发展方向,关系着我国篮球运动在亚运会、奥运会、世界篮球锦标赛等国际重要赛事上的竞争能力。
篮球运动是技能主导类的同场对抗竞技运动,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为检验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运动员在非赛季的运动训练水平,提升年度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的观赏性,组织召集17支参加联赛队伍的全部本土球员(外籍球员除外)参加集训测试。笔者作为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集训教研组的成员全程参与了本次集训测试。
本文研究主要围绕此次集训测试所反映出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体能和技术的现状,通过对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对照《中国篮球协会篮球运动员技术与体能测试与评定手册》的标准,总结参加联赛各支队伍队员的体能和技术的优缺点,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集训测试于日在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展开。本次集训测试真实全面的掌握了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所有参赛运动员的基本年龄情况、身体形态、技术与体能现状。测试根据《中国篮球协会篮球运动员技术与体能测试与评定手册》要求,测量运动员的身高、体重、伸臂高等形态学指标,测试投篮、快速双手胸前传球、运球折返“∞”字上篮、大三角全场移动、全场攻防等技术指标及卧推、负重深蹲、篮球场3/4场冲刺跑、15m×17×4组折返跑体能指标,本次测试针对参加联赛的17支CBA球队224名本土球员进行,整理出各支球队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技术与体能数据进行对比,并结合赛季常规赛各队比赛名次,总结各队特点,分析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体能与技术现状,为各队队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升我国职业篮球联赛运动训练水平提出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G841【目录】:
摘要5-6Abstract6-81 前言8-17 1.1 选题依据8-9
1.1.1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发展的需要8
1.1.2 提高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需要8-9
1.1.3 为我国男子篮球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数据理论参考9 1.2 文献综述9-14
1.2.1 关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9-13
1.2.2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测试方法13-14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4-16
1.3.1 研究目的14-15
1.3.2 研究意义15-16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16-17
1.4.1 研究内容16
1.4.2 主要研究目标16-17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7-20 2.1 研究对象17 2.2 研究方法17-20
2.2.1 文献资料法17
2.2.2 定量测量法17
2.2.3 数理统计法17
2.2.4 逻辑分析法17
2.2.5 实验法17-19
2.2.6 数理统计法19-203 研究结果与分析20-32 3.1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年龄及身体形态20-22
3.1.1 年龄20
3.1.2 身高、体重20
3.1.3 伸臂高20-21
3.1.4 体质指数21-22 3.2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技术测试结果分析22-25
3.2.1 内外线强度投篮22-23
3.2.2 运球折返“∞”字上篮23
3.2.3 大三角脚步移动23-24
3.2.4 全场攻守技术24
3.2.5 双手胸前传接球24-25 3.3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体能测试结果分析25-30
3.3.1 原地上一步纵跳摸高25
3.3.2 负重深蹲25-26
3.3.3 卧推26
3.3.4 折返 15 米×17 次×4 组跑26
3.3.5 篮球场 3/4 冲刺跑26-30 3.4 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综合现状的分析30-32
3.4.1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身体形态分析30
3.4.2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技术现状分析30-31
3.4.3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运动员体能现状分析31-324 结论与建议32-355 参考文献35-376 致谢37-38附件38-5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大林;邱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J];篮球;1999年18期
张凌,林锦清;[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席莎,杨晓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王守恒,薛正武,曾凡星,朱浩;[J];体育科学;2000年01期
肖宗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盖洋,李保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赵晶,闫育东,武国政;[J];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12期
林凤炎,丁丽萍;[J];中国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树金;[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刘惠婷;林金茹;;[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王新胜,袁守龙;[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纪音,宗振吉,王嵊海;[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夏铁,邱明,史友庆;[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S1期
李振斌;陈洪波;;[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高怀胜;;[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尹江勇;;[J];安徽体育科技;2010年01期
郑幸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张瑛秋,卢石,伊力安·吐拉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松;;[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林莹晓雪;;[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安星原;周利民;;[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孙丽芹;岳新坡;;[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朱喜梅;;[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陈作松;周爱光;徐建清;;[A];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夫苓;[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朱军凯;[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任定猛;[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王冬月;[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茅洁;[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郑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王德新;[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何勇;[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梁成军;[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毛爱华;[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俊;[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余自华;[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余初孺;[D];苏州大学;2010年
张楠;[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赵萌;[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金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赵莉莉;[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林树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黄长剑;[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王剑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守恒,徐向军,曾凡星,薛正武,李颖川,朱浩,黄黎;[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陈铁成,王幼华,陈峰,高松龄,周国琴,彭雪涵;[J];福建体育科技;2000年04期
刘志伟;翁洪海;;[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王国槐,王光华;[J];湖北体育科技;1994年01期
邰玉峰;[J];篮球;1994年06期
王圣杰;[J];篮球;1998年06期
进言;[J];篮球;1998年08期
岳振宇;[J];篮球;1998年10期
刘放;[J];篮球;2002年11期
宋旭;[J];四川体育科学;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晶,闫育东,武国政;[J];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12期
陈祥康;[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宋君毅,许永刚,陈树华;[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祝振军,宋君毅;[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王立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林凤炎,赵映辉,洪春梅,华炜;[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刘嘉津,方洪寿,林建君;[J];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杨留锁;[J];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07期
田宝山,何旭初,吕新建;[J];湖北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许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柯遵渝;代毅;郭永东;;[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郭洪波;;[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赵杰修;叶庆晖;白喜林;范斌;刘冬森;;[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白喜林;赵杰修;刘冬森;叶庆晖;;[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黄琳;周成林;;[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徐跃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谷磊;刘毅;;[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徐军艳;陆小马;;[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李彦龙;常凤;;[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刘毅;;[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熊先道 通讯员
罗勇;[N];常德日报;2007年
陈明喜 记者
胡国民;[N];黄冈日报;2007年
王浩;[N];张家口日报;2011年
魏力宝;[N];人民代表报;2007年
孟岩峰;[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记者 韩福魁;[N];本溪日报;2013年
王建飞;[N];佳木斯日报;2008年
缪建飞 特约记者 陶世银;[N];自贡日报;2008年
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竞赛部部长
白喜林 著名篮球评论员
盈方公司(中国男篮职业联赛独家推广方)副总经理
薛原;[N];人民日报;2011年
;[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岗;[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博;[D];河南大学;2009年
王作灿;[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于鹏飞;[D];武汉体育学院;2012年
冷鸿飞;[D];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
许英男;[D];苏州大学;2013年
李宽;[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周凌;[D];首都体育学院;2014年
高峰;[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魏明亮;[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张恒;[D];河南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田径运动能力与网球体能训练——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精品】,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育,体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教育,x训练学,体育训练,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博士后论文,精品论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田径运动能力与网球体能训练——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技能教学:实施补偿性体能素质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曹建国(226351)
&&&&在当前中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仅有快乐而没有负荷的课堂,学练内容设计缺乏有效性,体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的今天,补偿性体能素质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教研员倪胜勇教授在多次课题会议上发言时,对技能教学的重要性作出了精辟的诠释:专职体育教师与兼职体育教师的区别就是技能教学,专职体育教师是靠教技术“吃饭”的,而兼职体育教师往往是做不到的;技能教学是体育课的鲜明特点,也是区别体育课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最好本质特征;技能教学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核心。体育课堂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技能教学和运动练习为基本。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补偿性体能素质的概念及其界定
&&&&1、什么是补偿性体能?
&&&&补偿性体能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保障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术,体育教师有效设计出的有益于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以补充、完善和发展为目的,与动作技能和健康相关或相异的体能。
&&&&2、什么是补偿性体能素质?
&&&&补偿性体能素质是与学练内容有内在联系并与之互为匹配的与健康或动作技能相关的各种素质练习(活动),补偿性体能素质应贯穿于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
&&&&3、补偿性体能素质与运动训练的区别?
&&&&补偿性体能素质一定不是以极至的量与强度的累积,让身心和机体承受极至负荷。我们鼓励用怀疑一切的眼光去怀疑一切,但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尽量不要把补偿性体能与发展课余训练中的专业运动素质混为一谈。
&&&&4、“补偿性体能素质”与“课课练”的区别?
&&&&补偿性体能发展有机融合于技能学习过程,对动作技能学练价值具有补偿和延伸意义,对动作技能掌握起辅助和促进作用,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引领和变革意义。
&&&&&二、当前中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
&&&&除了网络上的观点以外,我个人分析应还有如下原因:运动负荷偏小,锻炼效果不佳是常见的现象,加之体育教师锻炼指导能力和责任心等因素,体育课中身体锻炼的有效性离体育课程的任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节假日和寒假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空白点;专职体育教师缺乏,由于学校布局调整以后许多以前教语文、数学的教师开始转岗,担任体育教学工作,这批教师没有受过体育专业培养,常常把体育课上成了体育活动课。
&&&&&三、补偿性体能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需要,补偿性体能素质的练习形式一般可分为“提前性”安排、“辅助性”安排、“多样性”安排三种形式。“提前性”安排是针对将要学习内容对素质的要求,提前安排有关的补偿性体能素质的练习。“辅助性”安排主要安排在新授教材或改进技术的时候,是为主教材教学服务的。“多样性”安排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身体体能,因为有些教材运动密度大、运动强度低,在教学时需要安排一组补偿性体能素质,为了避免枯燥。应采用多样性。补偿性体能素质可安排在准备部分,在适当做一些全身及四肢活动之后,也可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也就是说补偿性体能素质在课中的位置可前可后,还可以穿插交替进行,但一般不宜占用过多时间,40分钟的课堂一般占6~8分钟。
&&&&&四、补偿性体能素质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不能面面俱到
&&&&身体素质分为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协调、爆发力。每堂课不可能把每种素质都练习到,但我们必须设计出利于促进技术教学的补偿性素质练习,并有机的和技术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技术、技能与体能同步发展目的。
&&&&体育课的结构按原来基本分四个部分,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这四个部分里都可以进行补偿性素质体能的练习,但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却要为动作技能的学习服务,达到无痕的统一,这应该是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与技术教学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2、不能喧宾夺主
&&&&我们的体育课堂不能为了体能的补偿而补偿,体育课的主要任务不能丢掉,不能把体育课上成“缺啥补啥”的素质练习课堂,应能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不能矫枉过正
&&&&反对过度的体能补偿,强调体能补偿的针对性;反对为补而补的僵化而刻意的做法,课题研究固然需要“有目的”的刻意,但课堂教学是在常态下进行的;体能补偿教学设计中的辩证思维,体能补偿有时需要缺啥补啥,但又并非缺啥补啥。
&&&&4、不能顾此失彼
&&&&补偿性体能素质练习的设计与手段,不能干扰和影响正常的运动技术教学步骤,而应该做到有助于推动技能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形成既发展学生体能,又促进学生技能的教学思路。
&&&&五、补偿性体能素质有效课堂中的技能教学原则
&&&&1、简单动作完整教。
&&&&就是运用完整教学法进行简单动作的教学。这里说的简单动作是指:学生通过认真听讲教师的讲解、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模仿就能完全掌握的基础动作。例如:垫上滚动单元里的单人直体侧滚动、武术单元里的手型和步型、跳跃单元里的模仿各种动物的跳。
&&&&2、复杂动作分解教。
&&&&就是运用分解教学法进行复杂动作的教学。这里说的复杂动作是指:在技能学习时,学生感到有困难,不太好学,不易学会的动作。例如:蹲踞式跳远的教学,可以先分解教上步踏跳腾空练习——上三步踏跳腾空练习——腾空蹲踞动作练习,学生掌握后在进行完整的动作练习。
&&&&3、理论知识穿插教。
&&&&就是运用理论教学法进行动作技能的辅助性教学。任何一项运动的技能教学都应在理论指导下,教会学生规范的“运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才是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和人体活动变化规律等原理,这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巩固、运用和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但不能把体育课上成理论知识课和知识博览课,不是空洞的说教,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肩肘倒立的教学,教师应该把“一撑、二挺、三绷直”的技术动作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建立肩肘倒立的基本概念。
&&&&4、思品结合内容教。
&&&&就是利用运动项目中思想教育元素,相机的对学生进行有机思想品德教育,完成体育课程标准中的思想教育目标。例如:耐久跑教学时,结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进行教学。
&&&&六、补偿性体能素质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
&《小篮球·行进间运球》
补偿性体能素质学练方法手段案例设计
&&&&一、补偿设计目的
行进间运球是小篮球单元的重要内容,因其练习质量直接影响了篮球技术的表达效果。因而,课堂上注重学生运动技术的教学,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通过活化行进间运球的学练方式、增强学练兴趣的元素,丰富学练方法手段等途径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意义。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会、会中得,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体验到体育课的情趣所在。
&&&&二、体能补偿内容
&&&&1.学练手段的设计
&&&&⑴篮球操&⑵耍球游戏&⑶原地运球&⑷高人、矮人游戏&⑸捅球游戏&⑹学习行进间运球&⑺追球游戏&
&&&&2.手段的意图分析
&&&&篮球操:通过篮球操,活动肢体各个主要的大关节,将素质练习立位体前屈以腹背运动编入球操,以此来补偿学生的柔韧素质的发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中枢神经达到适宜的兴奋度,为下面更好的学习主教材服务。
耍球游戏:运用趣味化的体育游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气氛的活泼性;学生模仿教师进行耍球游戏,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原地运球:教师用口令或手势指导学生变换运球练习,要求学生抬头看教师手势或听信号做左右手变换练习。强调:手掌、手指触球部位。通过看或听信号变换练习,发展灵敏素质。
高人、矮人游戏:“高人”即高姿运球,“矮人”即低姿运球。通过高人矮人游戏,掌握高低姿运球方法,发展灵敏素质。
&&&&捅球游戏:在半场以内任意运球,设法捅掉别人的球,并保护好自己的球。通过捅球游戏,进一步提高运球和控球能力,发展速度、灵敏素质。
&&&&学习行进间运球:通过练习“运球走——运球快走——运球慢跑——沿不同的路线运球慢跑”,逐步提高运球和控球能力,符合技术学习的规律。
追球游戏:二人一组,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抛球者可运用多种姿势抛球,追球者运球返回。通过游戏比一比谁的球抛得远,赛一赛谁跑得速度快,巩固进行间运球技术,发展力量、速度、平衡等身体素质。
三、补偿的功能与价值
体能类的单调练习一定会让学生乏味,如果单以强硬的方式“要求”或“命令”学生完成,那么教师所设计的学习内容的练习质量还一定会大打折扣,而以补偿性体能的设计视角来考虑学练方法手段,体育课程的活力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由于体育教师从“兴趣”入手,从学生可能的“弱”势切入,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为克服体育课堂的学练单调起到了直接的效果,同时,学生也因学练方式的多元化、可选择自由度增大,学练方法手段逐步具备适应个体需求的针对性。
&&&&&&&&&&&&& 发表于2012年第4期《体育师友》杂志
优秀作者……
&&友情链接
@2005-.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南通市教育局 &&
承办单位: &&
技术支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识的辩证运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