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中国科技大学自考自考本科学士学位位申请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届全日制毕业研究生图像采集通知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有关工作要求,经与新华社图片社安徽分社协商,我校2014届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拍照事宜安排如下。
  拍摄目的:所拍电子图像被直接采集到教育部学历证书注册和查询官方网站(),从2011年起学信网上无采集照片的学历证书信息不能上网。纸质冲印照片将用于学校办理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书。
  拍摄对象:所有预计将于2014年毕业的双证研究生。大致范围为:
    1.2011级全体博士生,不包括2011级直博生(BZ学号);
    2.2009级直博生(BZ学号);
    3.2011级全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级全日制MBA、MPA双证研究生;
    4.错过以往拍摄的10级或更早年级的毕业生;
    5.准备提前答辩、2014年毕业的2012级研究生;
    6.所有单证研究生、国外留学生不参加拍照。
    7. 同一学历层次,若以往年份采集过则不必再拍。为避免差错,不建议因对以往采集照片效果不满意而重复拍照。
  拍摄费用:拍照时每人交15元现金(数码拍摄,冲印四张二寸、八张一寸纸质照片返回给学校。其中两张二寸学校留用办证,其他照片学生可以自用)
  着装要求:拍照背景为蔚蓝色,最好穿浅色衣服,衣着以正式、大方、简洁为好
  校内集中拍摄时间:日,星期六,8:30-16:30
  校内集中拍摄地点:东区第二教学楼教室,带一卡通验证身份
  校内集中拍摄各院系时间安排:
    08:30-09:30 数学学院 化学院 地空学院 微尺度实验室
    09:30-10:30 物理学院 计算机学院
    10:30-12:30 生命学院 信息学院
    13:00-14:30 MBAMPA中心 管理学院 公共事务学院
    14:30-15:30 工程学院 火灾实验室 人文学院 核学院
    15:30-16:30 软件学院 智能所 合肥物质研究院 纳米学院
    安排时段有考试的同学自行调整到其他时段拍照
  校外散拍时间(合肥):日-31日(双休日除外)9:00-16:00
  校外散拍地点(合肥):合肥市六安路99号(六安路与淮河路交口)新华大厦24楼2404室,咨询电话6。
  可能需本人提供的信息:学号、身份证号、学历层次(研究生)、院校代码(10358)、学校名称(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系代码(学号中第5-7位)。这些信息请准确填写,否则照片可能无法到校。为保险起见,请带研究生证、身份证。若登记信息采用涂卡方式,学号中的每个字母均用竖向连涂0、1两位表示。
  说明:
  1、校内拍照只有11月2日一天,无法参加的同学可在10月8日至31日(双休日除外)期间到合肥市图片社新华大厦拍照。外出拍照成本高手续繁,请各位毕业生尽量参加校内的拍摄。
  2、10月期间均不在合肥的同学,可参加目前所在联合培养单位(限大学、研究所)的集体采集,或自己找当地新华图片社散拍(拍摄时间一般与合肥不同,请自己联系咨询)。所拍照片冲印后无论是否允许自取,请按以下地址寄回学校:230026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服务中心 研究生院奖助办 胡老师收 6。
  3、拍照后(间隔至少一个月时间),照片可在学信网-学信档案中进行校对。尤其是校外、外地散拍,请尽量上网校对,并下载保留电子照片(鼠标在照片上点击右键,电子邮件发给研究生本人),以免日后因电子照片不能汇集到学校,影响毕业离校手续。
  校内联系部门和电话:研究生院奖助办
研究生院奖助办
COPYRIGHT 2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校学位办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邮编:230026。
TEL:+86-551- FAX:+86-551- E-mail:自考中科大计算机网络专业需要多少学分,是不是只要考六十分以上就可以拿到本科证书,还是要达到一定的分_百度知道
自考中科大计算机网络专业需要多少学分,是不是只要考六十分以上就可以拿到本科证书,还是要达到一定的分
而且学分要修满,才能拿到证书呀!帮忙一下,谁给个答案,谢谢啦!
提问者采纳
60分及格就可以了。只要及格就能取得自考科目的学分,所以这个学分没有什么用。如果你打算毕业以后拿学士学位,还是尽量考高点,让平均分达到申请学位考试的标准。
其他类似问题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由360搜索提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创建者:ustckai 创建时间:
贡献排名:
1 shine0730
2 tinghua123
3 小米mina
5 ccdoublejack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义项名代表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汤唯(词条名)-中国女演员(义项名)。 添加义项名后该词条即可拆分为多义词
中国科大 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是直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院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是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高校,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中国科大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首任校长由兼任。该校有中国“科技英才的摇篮”之称,在国内外均享有极高声誉,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称赞其为“世界一流大学”。
主要院系 数学系、物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管理学院、软件学院等
简称 “中科大”,“中国科大”,USTC
国家重点学科 45个个
校训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硕士点 98个个
创办时间 1958年
类别 公立大学
院士 36人人
学校类型 理工
主要奖项 2个国家实验室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院
学校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
现任校长 侯建国院士
知名校友 朱清时、王永民、杨元庆、赵忠贤
中文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外文名 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博士后流动站 16个
重点实验室 2个
工程实验室 1个
发展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1 基本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中国科大”)隶属于,1958年首先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是老一辈科学大师和开国元勋们共同缔造的新型理工科研究型大学。中国科大是全国首批“211工程”和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中国顶尖学府“常青藤联盟”(C9联盟)、国家“珠峰计划”、“卓越计划”的重要成员,我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是我国“科技英才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科教结合的典范”和“科学文化的高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创新中心”为首批通过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  中文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外文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简称:中国科大  校训:红专并进 理实交融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学校  类型:理工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院  现任校长:侯建国院士  知名校友:赵忠贤、朱清时、张亚勤、杨元庆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主要院系: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工程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45个  硕士点:133个  博士点:98个  院士:37人  国家实验室:2个重点实验室:2个  工程实验室:1个    发展定位: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协同创新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创新中心
2 学校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中国科大是国家首批7所“”和首批9所“”建设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是国家“珠峰计划”和“”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九校联盟(C9)成员,校长联谊会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入选海外创新人才基地(共5个大学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影响力、公信度较高的国际大学排名榜中,中国科大一直名列国内高校前列。如在英国《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行榜中,2010年中国科大名列全球第49位,中国大陆高校第二位;2011年名列全球第192位,中国大陆高校第三名;2012年名列全球第201-225名,中国大陆高校第三名[1]。在国际著名教育组织QS自2009年开始发布的QS排名中,中国科大分别名列亚洲大学第24、25、24、27名,中国大陆高校第四、五。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建校后,中科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培养基础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得到迅速发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首创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首建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七五”、“八五”期间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很快发展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西区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认真贯彻《》,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进行第三次创业。  长期以来,学校秉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弘扬“育人为本、学术为根、报国为魂”的科大精神,坚持“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学校有15个学院、30个系,在上海、苏州分别设有研究院。[2]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9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  现有专任教师1553人,其中教授522人,副教授67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0人。2012年,在校学生15500多人,其中博士生1900多人,硕士生6200多人,本科生7400多人。本科生生源和培养质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中国科大1963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已有54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本科毕业生当选院士的比例高达1‰,为全国高校之冠。  学校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等40多个国家和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中国科大是我党在新中国亲手创办,并得到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的新型理工科研究型大学,其超常规发展历程已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
3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专业类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国防生
热能与动力工程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国防生
电子信息科学类国防生
工程力学国防生
工程力学 本科
核工程与核技术
能源动力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国防生
物理学国防生
地理物理系国防生
理论与应用力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球物理学
理科试验班类
电子信息科学类
材料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
力学基地班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4 重点学科
4.1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所含二级学科170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2702物理学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3703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4  708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5710生物学  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  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6712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7801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8827核科学与技术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4.2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代码
270902地球化学 3 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4 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4.3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1 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
5.1 师资概况
  中国科大在北京12年的办学期间,师资力量的主体是中科院各研究所的一流科学家,名师荟萃。1970年的迁址,使科大的师资队伍元气大伤。经过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毕业生“回炉”重修、调入部分优秀教师、选派大批教师出国进修等措施,逐步锻造出一支以年轻人才为主、富有创新激情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1983年,邓小平同志称赞“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1983年,英国《自然》杂志称赞中国科大是一棵“招风的大树”。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按照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四个层次构建学术梯队,不断加大引进海外优秀学者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力度,已建成一支年富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目前,全校拥有专任教师1553人,其中教授522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71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0人,“千人计划”36人,“青年千人计划”6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讲座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39人,高端学术人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以上[1]。同时,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名誉(客座)教授、“大师讲席”教授。。
5.2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有成、朱清时、王 水、钱逸泰、施蕴渝、伍小平、周又元、郭光灿、侯建国、陈国良、吴 奇、李曙光、张家铝、张裕恒、俞昌旋、郑永飞、潘建伟、杨学明、李亚栋、万卫星、陈 颙、童秉纲、杨国桢、石耀霖、洪茂椿、吴一戎、李 灿、欧阳钟灿、包信和、马志明、沈保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多慧、范维澄、李国杰、万元熙、许祖彦、杜善义
6 历史沿革
6.1 1、创新立校、脱颖而出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出《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时在中国,最新技术的应用还处在萌芽阶段,科技战线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而当时中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国家的需要。于是,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为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共同构想。  日,中科院党组向聂荣臻副总理呈递办学报告。聂荣臻随即向周恩来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成立中国科大文件汇报,获得总理首肯。6月2日,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后,亲笔批示:“决定成立这个大学。”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领导审核同意了书记处的决定。此后短短三个月时间里,中国科大完成了一切筹建事宜,于9月20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  聂荣臻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这种大学和研究机构结合在一起,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给以比较严格的科学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训练,在三四年级时,让学生到相关研究机构中参加实际工作,迅速掌握业务知识,加快培养进度,以便在一段时期内使祖国最急需的、薄弱的、新兴的学科,迅速赶上先进国家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筹办的。┅┅这将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这段话勾画了中央创办中国科大时的创新思路,也构成了中国科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办学方针和特色。  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发挥人才、设备等优势,全力支持中国科大办校。华罗庚、钱学森、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并亲自授课,保证了高起点、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实力雄厚、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使得中国科大一诞生就以人才荟萃、群星璀璨而盛极一时,以一种鲜明的特色和崭新的风貌引人瞩目,第二年便迅速跻身全国16所重点大学的前列。
6.2 2、南迁重建、困境求进
  1966年,“文革”爆发,中国科大的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1970年,几经周折,迁入安徽省合肥市办学。南迁使学校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到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在学校濒临解体的困难条件下,全体教职员工自强不息,重建家园,开始1970年代中国科大东区恢复教学科研工作。1975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00多名届毕业生,举办“回炉班”,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后补充师资,并从全国各地物色调入200名教师,使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后来形成以年轻人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科大既要成为教学中心,又要成为科学中心,制订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改革措施。8月19日,《人民日报》在刊登新华社消息的编后语中称:“在教育要大上的形势下,中国科技大学先迈出了一大步。”9月5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了继续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把科大办成能够独立进行高水平教学和科研的重点大学,加强基础课教学,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北京设立研究生院等七条改革措施,得到党中央的批准,为科大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先声。  从此,科大终于走出困境,迈向一个新的起点,进入恢复发展和重新崛起的新的历史时期。
6.3 3、创新跨越、名盛一时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值我国改革开放的“春江水暖”之际,中国李政道先生与少年班学生合影科大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立即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改革举措,主要有:率先实行对外开放,派出大批师生出国进修,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合作交流;首创少年班和研究生院,以及不分系科专业的教改试点班;明确提出建立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对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造;实行“分流培养”,以及学分制、主辅修、制;允许对拔尖学生单独拟定培养计划;制定大学生科研计划,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开放部分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大力发展新型工程技术学科等等。这些教育改革上的创新举措,为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科大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为学校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由于在教育改革、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国际合作等方面,短时期内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大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科教界瞩目。1983年12月,邓小平在一份关于中国科大的报告上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1984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
6.4 4、注重内涵、科学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习近平、李克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李鹏、院省部签署三方重点共建中国科大协议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中国科大,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给予热情关怀和勉励,中国科大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三大工程的实施,为中国科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学校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坚持“英才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基础课教学,加强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在若干学科领域建设了大型公用开放的教学实验中心,为大学生科研实践训练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在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中国科大没有盲目扩大规模,而是根据中科院党组要求,始终坚持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办学理念、目标和特色,不跟风、不盲从,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迈出了坚定步伐。  在学科建设上,中国科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学科”,支持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建设,凝炼科技目标,着力开展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攻关,在诸多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同时,高扬“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大旗,与中科院数十家国立科研机构建立了互惠共赢的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合作关系,办学实力得到很大提高。  经过长期的坚持与努力,“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
7 社会贡献
  1、中国科大是中国为实施“”战略而创建新型理工类大学,源于钱学森先生提建“星际宇航学院”,由功勋科学家们直接任教,为中国“两弹一星”和探月等重大工程输送大批科技人才。  2、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首创研究生院,推动了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3、1978年,首创少年班,招收少年大学生,为中国和世界的早慧教育积极探索、辛勤耕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少年英才,为人类的早慧教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4、19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兴建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实验室拥有的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唯一一台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研究平台。  5、学术成果多年入选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为中国在战略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大为增色。  6、自2001年以来,8年9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遥居国内高校第一,为中国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建树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同时,多年数次入选教育部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列国内高校前列。  7、在国内高校喧闹浮躁的科教氛围下,中国科大宁静育人、清净做学,被称为“国内唯一能容下一张安静的课桌的高校”,为高中生们保留一个稀罕难得的精神家园。  8、2007年元月,在中国科大筹备五十年校庆活动的时候,国家天文台研究决定,为中国科大的五十华诞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特此选定国际永久编号为19298这颗于日(科大校庆日)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于日发布第59386号《小行星通报》,正式通知国际社会,第19298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中国科大星”。
8 硬件设施
  中国科大校本部(不含苏州、上海的研究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校园面积为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校园共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校区,方便快捷且免费的校园巴士(需持校园一卡通)频繁地穿行于各校区之间。学校拥有资产总值12.7亿元的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197.1万册,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并建成若干科研、教学公共实验中心。  本科学生宿舍四人一间,实行公寓化管理,是淮河以南地区唯一在学生宿舍楼同时提供暖气、空调和热水洗浴的高校。
9 办学特色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大最显著的办学特色,也是中国科大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懈探索的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条科教紧密集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之路。  1958年建校时,面对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科研人才的现状,中科院适时提出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全新办学模式。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中科院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课题介绍给学生,并承担制订教学大纲和、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人才培养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站在大师们肩膀上的后备人才大大提升了创新能力。  五十多年过去了,中科院一直与时俱进地实施着“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科院从行政推动、机制调控、利益互惠等多层面深化所系合作的内涵,学校不断拓新“所系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以大学与研究所互惠互利的双向需求为引导,与中科院近百家国立研究所组成了国内最大的“科教联盟”,探索出一条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人员交流、资源共享等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双赢合作模式。  2008年以来,学校还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共同创办了“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等11个科技英才班,按照“长周期”、“两段式”、“个性化”、“国际化”的理念进行精英教育,使得科研院所与大学的育人功能得以和谐共振,从而让中国科大的学生成长条件得到全过程全方位优化。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促进了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科大与研究院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和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0 科学成果
10.1 科研概况
  中国科大是我国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镇。学校以开拓交叉前沿领域为着眼点,集中资源构筑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交叉,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园区式科技创新体系,在量子信息、高温超导、单分子科学、纳米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火灾科学、语音技术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截至2012年,学校已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联合)、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42个国家、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重点科研机构。  1978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55项;2000年以来,共有21项成果28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是连续八年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唯一高校;2012年、2013年,自然出版集团(NPG)发布《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国科大蝉联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名;中国科大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10275篇、111421次,篇均被引10.84次,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6.21次,居全国主要高校之首。
10.2 科研机构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  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  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分中心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  中国科学院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8]
11 杰出校友
11.1 曾任教科大的杰出校友
  华罗庚 关肇直 吴文俊 张宗燧 冯康 万哲先 丁夏畦 林群 宋健 王元 石钟慈 张景中 谷超豪 胡世华 陈景润 陈希孺  物理系  施汝为 王守武 李荫远 霍裕平 黄昆 章综 林兰英 潘孝硕 徐叙瑢 王守觉 洪朝生 郝柏林 蒲富格 范海福 汤定元 王之江 李方华 吴杭生 管惟炎 杨国桢 郭光灿 侯建国  化学物理系  郭永怀 张大煜 柳大纲 卢嘉锡 黄耀曾 何国钟 卢佩章 周维善 赵玉芬 袁权 朱起鹤 朱清时  近代物理系  赵忠尧 张文裕 朱洪元 彭桓武 何祚庥 戴元本 冼鼎昌 何泽慧 彭士禄 李整武 黄祖洽 于敏 李家明 唐孝威 贺贤士 蔡诗东 阮可强 程开甲  力学系  钱学森 严济慈 蒋丽金 林同骥 俞鸿儒 李敏华 胡海昌 郑哲敏 钟万勰 许国志 谈镐生 刘人怀 伍小平 童秉纲 崔尔杰  无线电系  吴有训 马大猷 吕保维 王越°陈芳允 汪德昭 保铮 应崇福 黄宏嘉 林为干 张直中  地空系  赵九章 侯德封 傅承义 涂光炽 巢纪平 秦馨菱 刘振兴 胡文瑞 叶笃正 陶诗言 曾庆存 周秀骥 叶连俊 张文佑 郭承基 尹赞勋 黄荣辉 徐世浙 陈 颙 常印佛 王水 石耀霖 李曙光  生物系  贝时璋 庄孝惠 邹承鲁 童弟周 梁栋材 许智宏 杨雄里 冯德培 许根俊 杨福愉 林其谁 施蕴渝 陈霖 徐洵  自动化系  陆元九 屠善澄 杨嘉墀 戴汝为 胡启恒 蒋新松 龚惠兴  计算机系  夏培肃 唐稚松 董韫美 李国杰 陈国良 高文  应用化学系  梁树权 王方定 王夔 徐晓白 肖伦 汪尔康 俞汝勤 刘有成 钱逸泰 洪茂椿  热能系  吴仲华 吴承康 闵桂荣 范维澄  材料系  王葆仁 钱人元 严东生°黄维垣 黄志镗 蒋锡夔 郭景坤 王佛松 黄葆同 徐端夫 卢柯  天体物理  钱临照 方励之 周又元  内耗实验室  葛庭燧  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  谢家麟 方守贤 何多慧  微尺度国家实验室  唐叔贤 吴奇  研究生院  李政道 马瑾 钱志道  全校  郭沫若 竺可祯 钱三强 周光昭 于光远 高文
11.2 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以龙: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忠贤: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 颙: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马志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徐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作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施蕴渝: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严加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佟振合: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石耀霖: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李邦河: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崇银: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曙光: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奇:中国科学院院士、APS Fellow  陈霖: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尊琪: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洪钟: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成: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奉思: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民强: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昌旋: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文颖: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自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亚栋: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保根: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肇西: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亚湘:中国科学院院士  鄂维南: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郑建华: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有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震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秀敏: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何多慧:中国工程院院士  龚惠兴: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复盛: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善义:中国工程院院士  宋湛谦: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祖彦: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立泉: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维澄: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寿桓: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以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春鹏: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中翰: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连元: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白志东: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前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赵忠贤: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颙: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马志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朱作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施蕴渝: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石耀霖: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李国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侯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饶子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前任校长  庄文颖: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1.3 美国科学院院士
  庄小威:美国科学院院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HHMI研究员  骆利群: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HHMI研究员
11.4 美国工程院院士
  李凯:美国工程院院士、教授、ACM Fellow、IEEE Fellow  周郁: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杨培东: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卓敏: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
11.5 其他相关
  舒其望:美国应用数学系主任,SIAM Fellow  文小刚:教授  韩家炜:伊利诺伊大学教授、ACM Fellow、IEEE Fellow  姜涛: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ACM Fellow  童玮:教授  管俊林:教授  周冰:密歇根大学教授、APS Fellow  Weixing Ding: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APS Fellow  许长补: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APS Fellow、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  Fuqiang Wang:教授、APS Fellow  段路明:密歇根大学教授、APS Fellow  Jianming Qian:密歇根大学教授、APS Fellow  Xu Nu: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APS Fellow  Shiwei Zhang:College of William & Mary教授、APS Fellow  谢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IEEE Fellow  徐善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IEEE Fellow  涂予海:IBM T. J. Watson 研究院、APS Fellow  王力军: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t Erlangen-Nürnberg教授、Fellow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王海林:教授、APS Fellow  张家杰:得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医疗中心健康信息学院多丽丝-罗斯讲席教授、副院长,美国医疗信息科学院院士(Fellow)  姚新: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教授、中国科大大师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IEEE Fellow  钱永忠:明尼苏达大学教授、APS Fellow  范汕洄:斯坦福大学教授、APS Fellow  卢征天: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物理系和费米研究所教授、APS Fellow  陈长汶: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Allen Henry讲座教授、IEEE Fellow  罗杰波:Kodak Research Laboratories、IEEE Fellow、SPIE Fellow  龚维博:马萨诸塞大学Amherst分校教授、IEEE Fellow  Li Deng:University of Waterloo教授、IEEE Fellow、ASA Fellow  曹希仁:IEEE Fellow  陈以龙:IEEE Fellow  周郁:IEEE Fellow  李卫平:IEEE Fellow  付敏跃:IEEE Fellow  孙静:IEEE Fellow  陶钢:IEEE Fellow  余星火:IEEE Fellow  韩家炜:IEEE Fellow  汤晓鸥:IEEE Fellow  胡小平:IEEE Fellow  王善祥:IEEE Fellow  李学龙:IEEE Fellow、IAPR Fellow、SPIE Fellow、IET/IEE Fellow、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Fellow  邵启满:教授、Oregon大学教授、国际数理统计学会Fellow  孙启彬:IEEE Fellow  陶荣甲:Temple University教授、APS Fellow  胡伟武:通用CPU龙芯的主要设计者  相里斌: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9]
11.6 工商界
  王永民: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的发明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王码集团董事长  杨元庆:联想集团董事长  陈必亭:原神华集团董事长  张亚勤:微软全球副总裁、IEEE院士  邓中翰:中星微电子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庆峰:科大讯飞总裁  郭元林:清华紫光集团副总裁  张瑞敏:海尔集团总裁  郭为:神州数码总裁  阎三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张新志: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孟学农: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  强卫: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骆惠宁:青海省省长  王晓: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赵启正: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  阎立:江苏省常州市委书记  卢钟鹤: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科协主席  罗世谦:原上海市委副书记  于迅:海南省委副书记  刘燕华:科技部副部长  张家坤:福建省人大常务副主任  张廷翰:前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曲维枝:1994年获中国科大管理科学硕士。现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  林元和:广州市政协主席  宣昌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
  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办者,著名科普作家   方舟子:著名科普作家,打假斗士  高登义: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完成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珠峰)科学考察第一人  史丰收:速算专家  黎鸣:中国当代哲学家,著有《西方哲学死了》、《恢复哲学的尊严》等畅销书
12 学校相关
12.1 所系结合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大最显著的办学特色,也是中国科大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懈探索的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条科教紧密集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之路。  1958年建校时,面对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科研人才的现状,中科院适时提出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全新办学模式。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中科院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课题介绍给学生,并承担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人才培养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站在大师们肩膀上的后备人才大大提升了创新能力。  五十多年过去了,中科院一直与时俱进地实施着“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科院从行政推动、机制调控、利益互惠等多层面深化所系合作的内涵,学校不断拓新“所系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以大学与研究所互惠互利的双向需求为引导,与中科院近百家国立研究所组成了国内最大的“科教联盟”,探索出一条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人员交流、资源共享等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双赢合作模式。  2008年以来,学校还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共同创办了“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等11个科技英才班,按照“长周期”、“两段式”、“个性化”、“国际化”的理念进行精英教育,使得科研院所与大学的育人功能得以和谐共振,从而让中国科大的学生成长条件得到全过程全方位优化。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促进了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科大与研究院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和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2.2 英才教育
  1990年以来,中国科大借国家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大工程建设的契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精品大学、英才教育”之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得到国内外科学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十余年来,中国科大没有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是始终坚持自身的办学理念、目标和特色,坚持“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率先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开设研讨班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等多项教育改革;集中优质资源,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公共实验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合影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大共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多名,其中本科毕业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70%,已当选两院院士54人,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一,享有“千生一院士”的美誉,目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潘建伟、邓中翰均毕业于中国科大,美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年轻的华人科学家庄小威也是中国科大毕业生。多年来,中国科大毕业生在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LAM0ST等重大科学计划和大学科学工程中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的1万多名科大毕业生中已有600多人担任国际名校教授,同期毕业生中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电器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等国际重要学术组织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首位。2011年2月,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中国科大校友共六名。  200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信祝贺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贺信中说:”长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校风,坚持“我创新,故我在”和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理念,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12.3 少年班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科大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少年班的出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少年班自创立以来,坚持从“破格选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出发,不断探索和改善模式,倾力保证少年班教学和管理的开展。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凝炼成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和重基础、“轻”专业,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秉承中国科大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培养未来10-20年后中国乃至世界上学术界、产业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据不完全统计,少年班已毕业学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为91%,他们在科学研究、IT、金融、制造、媒体、生物医药等广泛领域,并已经崭露头角,做出重要贡献。
12.4 教学改革试点班
  1985年,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科大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试点班,又称零零班),两类学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教学改革试点班选拔的两个主要途径:  1)通过高考直接报考,填报“理科试验班类”志愿;  2)通过新生入学考试选拔。
12.5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集中学校和研究院所的优质资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未来15-20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至2010年4月,已联合举办11个科技英才班。分别是:  1、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师昌绪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3、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5、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6、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7、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8、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9、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0、天文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  11、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
12.6 自主招生
  从2010年底年起,中国科大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国人民大学等七校合作进行自主选拔工作,被称为“华约七校”。
12.7 国防生
  国防生在校期间享受每年10000元的国防奖学金,还可同时享受学校设立的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以及“科技强军”等专项奖学金。国防生完成规定的学业,达到我校本科毕业条件,到部队报到后办理参军手续,作为现役军官到部队各单位从事科研技术工作。取得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国防生,经审批后,可以继续深造。
12.8 定向生
  中国科大是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招收、培养定向生的三所高校之一,计划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招收定向生10名,专业为力学类和电子信息科学类。考生高考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普招录取分数线;入学时须签订有关定向培养合同。
12.9 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108个博士点(其中16个交叉学科博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133个硕士点
12.10 专业学位
  南区体育馆学校现拥有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分别是: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翻译,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商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12.11 博士后流动站
  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力学,动力工程及,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史,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12.12 学科排名
  教育部发布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国科技大学共有20个学科参评,14个学科排在前10位,18个学科排在前20位,其中,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均排在第1位。
12.13 中国科大的各种第一
  ★ 中国科大是所历史短、规模小的学校,1963年才有第一批本科毕业生,1967年才有第一批硕士毕业生。到2012年,中国科大的毕业生近6万多人,是国内一流大学中毕业生人数最少的大学。  ★ 同期毕业生中的中国两院院士数,中国科大共54名,名列全国高校第一。  ★ 同期毕业生中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共12人,全国第一。  ★ 同期毕业生中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大奖得主,中国科大并列第一。  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是总部设在意大利里雅斯特的国际科学组织,旨在促进第三世界科学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内高校63年后毕业生中的获奖者共6人,中国科大2人。  ★ 同期毕业生中的“何梁何利奖”得主,中国科大第一。  “何梁何利奖”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奖励基金。奖励范围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其它学科。中国科大有18位毕业生获得此项奖励,是中国高校同期毕业生中的获奖最多的。  ★ 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中国科大5学子4度折桂,名列全国第一。  1、1996年,宋晓东(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毕业生)的科研成果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被美国Discovery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2、1998年,潘建伟(近代物理系毕业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被Science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该成果还入选欧洲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评出的年度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之一。  3、2000年,秦禄昌(少年班毕业生)研制出世界上直径最小的碳纳米管,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被选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4、2001年,黄昱(化学系毕业生)关于纳米电路的科研成果被Science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同时参与此项工作的还有中国科大学子段镶锋,他是第二完成人。  ★ 同期毕业生中的973首席科学家人数,中国科大第二。  1963年以后各校担任国家973首席科学家的毕业生中,中国科大12人。  ★ 同期毕业生中的IEEE Fellow,中国科大第一。  IEEE Fellow是国际电气电子工程领域最高荣誉。中国科大毕业生中目前共有20人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一。  ★ 美国青年科学家最高荣誉PECASE得主,中国科大第二。  “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The 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简称PECASE),1997年首次颁发,每年一次,是美国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中国科大毕业生有5人获奖。  ★ 同期毕业生中的陈省身数学奖得主,中国科大并列第一。  陈省身数学奖是中国最杰出的青年数学家,每2年评选1次,每次2人。该奖自1985年设立以来已成功地评选了8届,63年后毕业的获奖者中国科大4名。  ★ 全美“大学发明家竞赛”大奖历年大陆学子得奖数,中国科大第一。  中国科大的学子段镶锋、黄昱、金荣超连续三年赢得全美“大学发明家竞赛”大奖,在历年得奖的大陆学子中,人数名列榜首。  ★ 布朗大学教授舒其望,就任该校应用数学系系主任时年仅40岁,是改革开放以来担任美国名校系主任的第一位大陆留学生。  ★ 潘建伟博士在新兴的量子通信领域与合作者共同发表的论文,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划时代巨作一起被Nature杂志列为23篇物理学百年经典论文。其成果屡次入选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进展。  ★ 2003年美国顶尖名校(前20名)录取的中国学生中,中国科大共73名,占毕业生比例为全国第一。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Technology Review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出100位3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创新者。截至2004年9月,Technology Review共评出4届400位“世界杰出青年创新者”,在入选的15位中国大陆学子中,中国科大毕业生5人,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  ★ Parkard科学和工程奖设立于1988年,授予来自全美著名大学最有前途的年轻教授和极具创造才能的年轻研究者。至今共有332人获奖,其中6人毕业于中国科大,居国内高校之首。  ★ 29岁的科大物理系博导段路明博士由于在量子计算机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欧洲媒体称为“原子上帝”。  ★ 五笔字型的发明者王永民以多学科之集成和创造,发明的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方法,在世界上首破电脑汉字输入每分钟100字大关。  ★ 863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科大信息学院院长龚惠兴院士年担任“神舟”号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 胡伟武教授成功设计了令国人振奋的“龙芯”,即中国第一款计算机通用中央处理器(CPU)。  ★ 首届少年班毕业生张亚勤博士,31岁时当选为IEEE院士,从而成为这一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百年历史上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科学家。  ★ 获得国外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者的比例保持在20%-25%,出国比例全国第一,几十年来一直遥遥领先;  保送和考取国内研究生则为50%左右,保送比例位居全国高校最前列。
12.14 学校排名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布《自然出版指数-中国》(Nature Publishing Index China),在中国研究机构排名中,中国科大连续两年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一。  2011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布《自然出版指数-2010中国》(Nature Publishing Index2010 China),在中国研究机构排名中,中国科大位居清华大学之后,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二。  2012 、2011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科大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三。  2010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科大列全球第49名,位居北京大学之后,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二。  2012英国QS公司推出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国科大名列亚洲第27名,中国大陆高校第5名;  2011英国QS公司推出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国科大名列亚洲第24名,中国大陆高校第4名;  2010英国QS公司推出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国科大名列亚洲第25名,中国大陆高校第4名;  2011 上海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推出“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国科大在两岸四地大学中名列第九;  2012上海交大推出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科大在中国大陆高校中名列第七名;   上海交大推出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科大在中国大陆高校中名列第六名;  2012中国科大的化学、物理、材料、工程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生物化学、数学、临床医学、计算机和环境/生态学等10个学科进入全球研究机构排名前1%学科。其中,物理、材料、工程学、地球科学和数学5个学科领域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首批九所“985”高校中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  年,中国科大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10275篇和111421次,篇均被引10.84次,在累计被引用篇数最多的前20所高校中排名第一;  年,中国科大发表的SCI收录论文被引用数大幅增长,“表现不俗”论文比例保持全国高校第一;  2000年以来,中国科大共有18项成果37次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中国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等,而且是连续8年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唯一高校;  2006台湾《》杂志首度发表对两岸三地65所重点大学学术论文调查结果,中国科大论文平均被引用率居全国高校第一;  2007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发布以科研论文学术品质为主要指标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科大名列大陆高校第四,其中论文平均被引用数位居第一。
13.1 发放毕业戒指
  中国科技大学2014年为2014届毕业生打造了5980枚毕业戒指,作为送给毕业生的礼物。该校学工部老师表示,每枚戒指都刻有唯一编号,对学子们来说,是很好的青春纪念。  “去年只给1760名本科毕业生发放了毕业戒指,今年普及到研究生,一共发放了5980枚。”中国科大学工部的曹勇老师介绍,毕业戒指是限量打造,材质是钛钢合金,每枚造价约几十元。而创意是模仿美国西点军校,目的是给毕业生们一个青春纪念。
新手教程·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初窥门径 开始编辑词条
粗通皮毛 在正文中设置目录、添加表格模块
画龙点睛 在正文中插入图片
登堂入室 保存草稿箱、预览词条及提交词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考本科学士学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