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南极融化冰川瞬间融化会怎样?

百度文库--您的访问出错了
&您的访问出错了
很抱歉,页面没有找到。但是不要着急哦!
检查刚才的网址输入;
直接搜索要访问的内容
到获得解决办法。
©2012 Baidu商情信息:
美研究:南极冰川融化速度40年急增77%
作者:&&日
&&来源:&&&&
  美国研究指南极冰川融化的面积,大如格陵兰冰原(图)。
&  中化新网讯 综合媒体报道,有新报告指,南极冰川的融化速度,因海水持续暖化而比40年前快77%。假如冰川彻底融化,将令海平面上升达1.2米。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早前研究6个南极冰川,指出冰川的融化速度,在1973年至2013年增加77%,融化的冰块大小,几近等同格陵兰冰原的面积。而该6个冰川,在2005年至2010年令海平面上升1成。
  另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周一发表报告,指碳排放急速上升,会令全球在本世纪出现国家间冲突、饥荒、水灾及人口迁移的风险增加,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中国化工报社主办“2014全国煤制氢技术应用研讨会”4月23-25在山东临沂举办咨询电话:010-。
详情请关注:已过花甲之年的张文敬
&风度翩翩的企鹅
&充满激情的海豹
&日前,已过花甲之年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所研究员的张文敬第三次从南极科考归来,这一次他提出了一个新理论——经过多年研究,他认为,尽管全球气温在升高,但冰川是不会完全融化的。
&5年前,张文敬写作出版了《南极科考纪行》。这次,他准备再写一本《重返南极》。
&掘取冰芯,“洞穿”地球历史
&<font face="楷体_GB年秋末冬初,张文敬首次圆了南极梦。科考结束回国后,他在1988年5月写了一篇工作汇报《南极科学研究是长期战略性工作》,提出“我国应考虑在南极大陆本土选择地点设置较多的南极考察基地和考察站”。这一建议推动了1989年中山站的建立。
&1987年秋末冬初,张文敬以中国政府观察员和科学家的双重身份,参加了日本组织的国际合作科考队。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考察船到达南极新娘湾,也就是进到南极圈以南的南极地区了。兴奋的张文敬和国际知名冰川专家渡边兴亚教授等冰川组科研人员一起,首先对考察船停泊处的海冰进行科学考察。
&船上专用的吊车和吊筐把冰川组科研人员送到海冰冰面上。他们找了一处比较平坦的海冰地,先将表层冰雪挖开,形成一个浅长方形冰槽,然后用螺旋冰钻对海冰进行冰芯钻探。“科学家将厚度深达几千米的冰层冰芯钻取出来后,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将其中的信息分析、比较,就能了解地球历史上气候、环境的变化。”
&再要前往更深的内陆,就需要乘直升飞机、雪橇或雪上汽车了。
&在内陆一线的科考中,张文敬要挖雪坑以获得雪层剖面资料和冰雪样品。“在南极挖雪坑简直是一种享受。”张文敬说,在我国西部山地冰川上挖雪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体力劳动,挖一个1-5米深的雪坑,要几个小伙用半天时间。但在南极,一铁锨下去,30-50厘米深的一大块雪块便轻而易举地被剥离下来。张文敬告诉记者,雪层的紧密程度与温度压力相关。由于有大量的积雪融化渗浸,中国西部绝大部分冰川积累区的雪层结构再冻结后变得十分细致密实。而南极的冰温低于中国最寒冷的西昆仑冰川积累区的冰雪温度,雪块非常松软。
&挖出大雪坑后,他就踩着挖坑时留置的“雪梯”进行雪层剖面记录,收集各层的冰雪样品,并测量各层冰雪的温度、密度和硬度。他还用钢尺测量了物质平衡测杆方阵。“从海岸起每隔1000米就埋一根长约3米的竹测杆,在每40千米的地方还布设一个用36根竹测杆组成的测点群,通过一年内数次反复测量,就能了解这个区域冰盖、冰雪的增减情况。”
&这次科考收获很大。他带回了实地观测记录的上千组测点冰面资料,50多个雪层剖面资料,53个冰雪样品和海冰钻孔资料,还采集了部分植物和矿物岩石标本,搜集了气象、海洋、冰川等观测资料。
&重返南极,跳入火山口游泳
&2004年,从北京乘飞机出发,经法国巴黎转机到达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乘机到达地球最南端的港口乌斯怀亚,乘船经过3天3夜的剧烈颠簸,张文敬再次登上南极。与第一次在东南极驻站考察不同,第二次和第三次他都是在南极半岛的西南极进行科考。
&这一次,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了中国南极村南极科学考察队,对南极地区的大气、冰雪、火山、温泉、企鹅的超声波等展开全面的科学考察与研究。
&考察的第一站是中国南极长城站。到达时,由于刚过中国传统的春节,又恰逢中国南极科考与长城站建站20周年纪念,彩旗猎猎的长城站还在一派节日的氛围中,悬挂着红绣球、中国结、春联。
&到达后,他马上投入到紧张的科研之中,采集雪样,在长城站的天然供水湖——“西湖”旁测量风速、水温并采集湖上沉积做同位素分析测试。
&张文敬在月亮湾附近发现了一个火山口。火山隐藏在海洋下,当考察船穿行在火山口上,他看到附近的冰川还被火山灰覆盖。“据说这座火山在上世纪70年代曾爆发过一次。”为什么极热和极冷的物质能长期共存?张文敬很感兴趣,他当即采集了火山灰样品,还跳入火山口里游泳。“好像一个冷温泉”,他说,水面冒着气泡,升上来的却是寒气,海水大约0℃左右。
&“第三次去南极,走的路线和第二次一样,我又跳到火山口里游泳,还带动了好多人跟着跳下来。”张文敬乐呵呵地说。
&张文敬第三次到南极,是作为科学顾问前往,这次是民间考察团,一些作家、摄影家、私营企业家、学者都参与其中,“他们都非常关注环境问题”。
&虽然是南极的夏天,他们依旧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还要戴上墨镜保护眼睛。他们坐着橡皮船,每到一个地点就上岸考察,还参观了英国、法国、智利、阿根廷等国的考察站。
&张文敬发现,南极的冰川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这里有大量的冰山,冰川末端伸入到海洋。如今,海面上的冰山减少了,冰川末端在后退。“冰山是大陆冰盖崩塌下形成的,这些现象说明冰盖崩塌减少了。”
&南极冰川,像地球的一个巨大“冰箱”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科学界经常谈论这样一个话题:冰雪融化是否存在不可逆转的趋势?经过多年冰川与环境科学研究,张文敬提出,冰川是不会完全融化的,因为南极就像是一个调节气温的“智能冰箱”。
&有科学家计算,如果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厚度米的南极冰盖一旦融化,海洋洋面将上升50-70米,地球上许多海洋国家、沿海城市将面临“没顶”之灾。
&那南极冰川会不会完全融化呢?自第一次到南极考察之后,20多年来张文敬就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
&他告诉记者,南极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长年处于零下30℃以下的冰冻状态,就好像是大自然安放在地球上的一个巨大“智能冰箱”。这个大“冰箱”调节着地球的气候环境:要是气候变暖了,南极冰盖就利用增加冰雪物质的消融去更多地消耗气温升高带来的热能,以免地球变得更热;要是气候变得很冷,南极冰盖就会减少融化,增厚增大冰雪的积累面积来阻止气候进一步变冷。
&据张文敬研究,由于南极冰盖属于大陆型冷性冰川,活动层以下的冰温都在-30℃以下,要让如此低温的冰体融化解体,首先要依靠升高的气温将厚达几千米的冰川冰温度从零下30多度提升到融点温度即零温状态,此外还需要更多的热量将零度的冰化成零度的水。
&“气温升高,或许在一定范围内对南极陆棚冰架的保存利多弊少。”他说,冰川是带有一定脆变性能的黏滞流体。当气温升高时,冰川脆性减弱,黏滞度增大,更能抵抗由于海水顶托作用下的断裂威胁,更能长久地与冰盖主体保持连接在一起的整体,这对于冰盖体的冷能储备,抗气温升高而增加消融强度的能力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正是由于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的存在,气温升高不会导致冰川消失。”张文敬说。但是,他研究南极冰芯获得的信息也表明,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和破坏,必将受到地球气候环境恶变的严厉惩处。
&“惩处的对象不会是我们这一代,也不会是下一代,但后人终将承受恶果。”他说,正因如此,我们必须珍爱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南极趣闻·对话
&南纬疯狂的40°和狂暴的50°
&记者:去南极要经历的考验有什么?
&张文敬:去南极,99%的人要晕船,茶饭不思。船要经过南半球西风带,这被人称为“魔鬼西风带”。因为船的运行路径是南大洋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结合地带,气流一路由西向东在南大洋上空旋转,致使南纬40°-50°的海面上终年西风不停,形成一个海上暴风圈。这里也是赤道暖流和南极寒流的交汇复合地带,也促进了风浪加剧。
&我第一次去南极,第一晚我简直是在“恐惧”中度过的,但我居然没晕船。可航行到南纬45°,我还是有不适反应。当时,我冒着风浪,独自一人拿着相机歪歪倒倒到前甲板拍照。
&冰盖内陆的冰下“房屋”
&记者:南极内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张文敬:冰盖内陆建站的“房屋”很有意思,全被埋在冰下,一个冰巷道斜贯冰下“房屋”之内。这些房屋有的是实验室,有的是无人观测站。进出时为“保冷”,有一扇绝热门可以开启、关闭。冰下“房屋”内温度很高,有空调供暖。这是因为“房屋”上下左右都有一层厚厚的绝热材料以确保“房屋”墙壁外层绝对不可能与冰雪层进行热传导和热交换。
&在南极内陆1000多公里的瑞穗高原,无人观测站埋在冰雪下几十米。站内的食品储藏室内,各种陈年的饮料、牛奶、水果、方便食品、罐头分别放在挖成一层层的冰雪台阶、冰雪通道中。
&掉入深不见底冰裂缝
&记者:你在南极考察时遇到过什么危险吗?
&张文敬:我曾经在冰盖上驾驶雪上摩托车考察冰面的情况,在下坡时一阵雪迷漫了视野。我突然刹车,连人带车一个前滚翻,差点栽入一道深不见底的冰裂缝中。好在双手把雪上摩托车抓得紧,摩托车也是履带式的,翻滚度不大。
&我还曾经一脚踏进一个被消融壳覆盖着的暗裂隙。当时我顺势将手中的冰镐打横,在陷落的一刹那,冰镐横在裂隙的边缘上,另一只手下意识抓住了冰裂隙边缘一个突起的地方。还是同伴把我拽了起来。后来才知道,我掉下去的裂隙直通南大洋,那一带海深有1000多米。
&无土栽培西红柿
&记者:南极是否是植物生命的禁区?
&张文敬:厚达多米的冰盖将南极大陆封闭在寒冷之中,只是在内陆一些突起的山脉和大陆周边可以看到裸露的岩石。南极绝非植物生命禁区,不过,它们的生存环境的确十分严酷。除了在一些低洼向阳和湖盆处有一些地衣、苔藓和藻类季节性生长之外,极少看见更高等的植物群落分布。不过,科学家在南极通过无土栽培的方法,培育出了西红柿等蔬菜。
&其实,科学考察发现,南极冰盖下有厚厚的煤层,说明很早以前南极大陆是有人居住、生气蓬勃的。据研究,南极曾经与亚洲、非洲连为一体,距今约2亿年前,冈瓦纳古陆发生断裂,南极洲逐渐漂移,到距今7000万年,南极才脱离亚非大陆到现在的位置。
四川日报记者 陈四四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极融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