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课本第二单元《回忆我的母亲》相关的问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课堂巩固练习与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单元练习: |
月考、期中、期末试卷: |
各科辅导 |
单元练习: |
月考、期中、期末试卷: |
各科辅导 |
单元练习: |
月考、期中、期末试卷: |
各科知识点 |
初中英语: |
中学生必看书目:
您当前所在位置: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检测练习题
第一部分:
1、将下列诗句工整地抄在后面的方格中。(2分)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2、原文填写。(5分)
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
⑵千里莺啼绿映红, 。
⑶ ,一枝红杏出墙来。
⑷好雨知时节, 。随风潜入夜, 。
⑸ ,谁家新燕啄春泥。
3、下面是关于四季的四幅图,你能分别配上与内容相关的古诗句吗?(课内课外均可)(4分)
4、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
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⑵北京人说:&春脖子短。&
5、口语交际:(2分)
按照口语交际的要求。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甲处括号内,然后将乙处人物对话补充完整。
客人:服务员,我要退房。请给我结账。
服务员:你等一会儿.我们检查一下房间.看看是否有东西丢失或损坏。前几天,有个客人偷走了一条浴巾.还有个客人把床单烧了一个洞。
客人无法忍受,说:(甲)(  )
A.你就不能讲究一点说话的艺术吗?
B.你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个人犯了错,天下就没有好人了吗?
C.顾客是上帝。冒犯顾客就是冒犯上帝!
D.请你尊重顾客的人格.不要以偏概全。
不久,客人人住另一家招待所。
客人:服务员.我要退房.请给我结帐。
服务员:先生,请您稍等。(乙) 。
此后,客人每次来这座城市.必住这家招待所。
6、语言综合运用:(4分)
报上电视上的广告都是为了宣传产品,必须要进行说明,但好的广告在说明时还不忘使用和段。下面是大宝在央视的一则广告,读后答题。
大宝日霜晚霜,早一抹,晚一抹,简单;它首家受美国FDA认证,在世界上创中国名牌,又不简单。
⑴请你分析一下广告词中两个&简单&的含义。
⑵谈谈广告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7、探究学习:(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①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于日和2月23日,两次用火碱和硫酸伤害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据这位大学生自称,是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2月24日,刘海洋被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
②刘海洋在中学里曾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不光成绩好、守纪律、懂礼貌,而且热心班集体的事情,学校曾号召全校学生向他学习,三千多名学生中只有他穿着打补丁的校服。
③刘海洋的母亲说:&他在家里什么都不会干,到大四了,裤衩、袜子都是我给他洗的。&
④刘海洋拥有两个书柜好几百本书,但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的书一共不超过30本,其他都是数理化。
第二部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8、第一段写草,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草的特征: ,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9、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  )(2分)
A、草地上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通过这些动作行为就可以反映出来。
C、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
D、写了春草,又写了人的动作行为,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10、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2分)
11、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 来概括。(2分)
12、描写春花的文字,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分)
13、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 。
夏日风情我不大喜欢夏天,但能领略夏天的许多好处。夏天会使人变得年轻。一到夏天,你不得不卸下厚实的外衣,连同收起那古板肃穆的面孔。让肌肤与太阳天天亲近,心胸受熏风夜夜爱抚。大汗淋漓之际,去洗一个热水浴,再捧出一盆冰西瓜,仰脸躺在瓜棚小院内,此时最不拘小节,最自由自在。夏天是打牌、聊天、讲故事的好辰光。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拱猪&,一起钻桌子,一起数天上有几颗星星;或眺望黝黑的苍穹,诉说鹊桥银河的爱慕思恋。于是,儿时的童趣与青年时代的豪兴,一齐凑到眼前,在追溯和幻想中年轻十岁。夏天令人感到人生的多彩。翠绿的大自然在热浪中渐显幽深和成熟。茉莉如雪,紫薇带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街上走过一群少男少女,仿佛飘过一朵七彩的云霓。大都市令人眩目的夏装琳琅满目,叫你说不出哪种颜色最美丽。夏天从来就不甘寂寞,淡雅和浓艳,都可以成为夏的象征。夏天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因为闷热,便滋生出许多烦躁。意志薄弱的人,爽快地把夏天让位给无聊、懒散、游荡和倦怠;意志坚强的人,却分外珍惜夏天,珍惜夏天的光阴,也就延长了你的生命。在酷暑炎热中驾起充实的生命之舟,在磨炼中赢得时间老人的恩赐,让生命的每一刻不为之虚度。夏天是最浪漫的季节。夏日的山水毫无羞涩地敞开自己的胸怀,让游人从容地欣赏它的雄奇,它的妖娆。夏天最有趣的节目是看海,去沙滩听潮声,嬉浪不夜天,或去唱卡拉OK,或去看通宵电影,在无风的夏夜默默期待东方第一缕曙光升起。夏天有许多缠绵的话可说,不说也可品味夏日情调的温馨。人生旅程中的夏天往往太短促。才过三十,已届不惑,夏天很快成为甜蜜的回忆。但那如火如茶的岁月不会轻易淡忘,即使夹杂着难言的惆怅,也将在你两鬓如霜时勾起不尽的牵挂,唤起你思绪的百般依恋,撞击你心灵的再次震荡。在夏天,不要埋怨熏风无常蝉声鸣,也无须讨厌蚊子夜夜扰清梦。每一个季节就是人生的一个台阶,纵然有挫折,有烦恼,有天崩地裂,有心灵创伤,有徘徊不定,有二度死亡,只须心有所钟不虚度,壮志未酬,遗恨成霜,也足以问心无愧,留得真情在人间。歌唱夏天,也就是歌唱热爱生命的人。只要你热爱生命,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也将如温情的春天、潇洒的秋天一样,一样壮丽,一样迷人。
14、夏天有哪些好处?(2分)
15.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夏天的哪些色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16、夏天的浪漫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17.作者是怎样把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联系在一起的?(2分)
18.文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19.文章的倒数第②段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想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下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前提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选自《中华散文》,有改动)
20.根据文意的理解,第2段和第7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什么?(2分)
⑴&惟一心愿&:
⑵&简洁纯真的心愿&:
21.细读第5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⑴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⑵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22.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3.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4分)
⑴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⑵&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
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然后转入顺序,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风景&一词,辞书解释为:⑵风光、景色;⑵风采、风度。请以&风景&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1、要求抄写工整、正确即可。 2、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⑵水村山郭酒旗风⑶春
色满园关不住⑷当春乃发生;润物细无声⑸几处早莺争暖树 3、本题为开放试题,答案合理即可。如:春:谁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4、⑴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突出雨多、细、密的特点,形象贴切。⑵用比喻的方法,形象说明北京的春天特点之一是&时间短&。 5、解答仿真对话题.首先要把所有的内容都通读一遍,摸清命题者意图,然后根据上下文所说的话,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说话时得体。语言委婉。方能显出说话人较高的文化素养。答案示例:甲处:D。乙处:表达文明得体即可。比如:按规定我们要查看一下房间。或:我去房间看看您有没有落下什么东西。 6、⑴轻而易举,不费力气;品牌平常,没有名气⑵运用了对比,突出了&大宝&日霜晚霜使用方便、品质优异的特点。(点拨:注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一词多义。) 7、首先,学校教育方面: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其次,家庭教育方面:母亲不该只充当&保姆&的角色;再次,自身精神方面:缺乏文学素养,精神空虚。(意近即可) 8、钻、嫩嫩的、绿绿的、满;质地软、色泽绿、长势旺盛;对春草的喜爱。 9、C 10、嗅觉、视觉;品种多、花色艳、花味香11、繁花似锦 12、表现春花多艳,惹人喜爱。 1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14.夏天使人变得年轻,令人感动人生的多彩。能考验人的意志,是浪漫的季节。 15.雪白的茉莉,带蓝的紫薇,碧色的莲叶,映日的荷花,琳琅满目的夏装。比喻、排比、引用。 16.可以尽情地享受好山好水,可以通宵达旦地娱乐。 17.把四季比作人生,把夏季比作中年。 18.人只要有追求,就无愧于生命。19.热爱生活,要有追求。即使失败也有意义。夏天尽管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像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 20、⑴(绿色)用自己积极蓬勃的生命,让人心情爽快。⑵(绿色)爬上窗台。 21、⑴示例: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⑵以此说明自然不是冷漠无情的。或说明&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 22、反衬了(来自黄瓜和莓豆的)绿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23、⑴①积极蓬勃②坚强向上③奉献④执著追求⑤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⑵略 24、D)? ? ? ? ? ? ? ? ? ?继承传统更新观念追求创新
当前位置:>>>>>>>>
  目前,与人教版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相配套的自读课本已经编写出版了五册,它们是:七年级上册《翻过那座山》、七年级下册《大海的召唤》、八年级上册《白天的星星》、八年级下册《随鸟走天涯》和九年级上册《我的家园》。这套自读课本,继承人教版以往语文自读课本编写的优秀的经验,吸收了近几年来各种读文课本的优点,渗透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尝试新的编写体例,突出自己的个性。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教材编写的又一件大事。
  为什么要编写这套自读课本?
  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惟一的途径是多读多写。对这个问题,语文界早已取得了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四大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成为编写这套自读课本的理论依据。
  具体说来,编写这套自读课本,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众所周知,随着学校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课时数越来越少,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量越来越有限。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任务,越来越突出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大量的语文学习只能在课外,主要的语文阅读也应该靠课外。教科书主要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容量有限,一学期仅靠一本十几万字的教科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达到规定的阅读量,也很难根据课内所学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运用。为此,我们编写了这套自读课本,供学生主要在课外自读。
  二、加强课内外联系,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被普遍接受的语文学习观念。但现在课外阅读五花八门,市场上的课外读物眼花镜乱,不仅是学生,甚至连老师有时也不知选择、推荐什么样的课外读物给学生。这就可能导致两种倾向,或者是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这一行为,只有孤零零的一本教科书;或者是课外阅读非常盲目,甚至阅读一些不上档次的图书刊物。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尚可救治,“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可能非常有害了,它会败坏学生阅读的胃口,降低学生阅读的品位,对他们日后的成长不利。杰克?伦敦这样告诉喜爱文学的年轻人:宁愿去读拜伦或者济慈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一千本文学杂志。这句话的实质是,要多读高品位的作品,少读或不读一般的通俗读物。中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比较宝贵,所读的书一定不能滥,而要读得精,有选择地读。这套自读课本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名家名篇中选编出来的精华,紧紧结合课内单元而编排,让学生课外有书可读,有助于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三、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应该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兴趣阅读,在强烈的兴趣中不知不觉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接受熏陶,增强文化底蕴。有调查表明,学生普遍不喜欢教科书,原因是教科书中的选文偏于死板,离学生生活较远,缺少时代性,可读性不强;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学生觉得教科书太沉重,读起来带着一种强烈的功利目的,很不轻松。而自读课本并不这样,从编者来说,没有像教科书编写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选文更加灵活和自由,文章的时代性和可读性总是被放在第一位。如果说教科书编写考虑的因素太多(政府、审查、教师、学生),那么自读课本考虑的因素则相对单一,那就是基本只考虑学生这一个因素即可。所以,学生学习自读课本,可以不带着任务(思考题)去阅读;读后,也不用总想着有作业,更不必想到考试;怀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交流,不讨论,一篇一篇往下读。这套自读课本正是想把学生的阅读变成一种兴趣阅读,所以选文普遍趣味盎然。
  四、体现教材的弹性,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弹性。编写这套自读课本,就是力图体现教材编写的弹性。我们知道,全国地域广大,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教材如果没有一定的弹性,就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自读课本可以成为学生必备的课外阅读材料,甚至可以把部分内容移作课堂教学之用;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自读课本可以少用甚至不用,主要完成教科书规定的任务就算达到了最低要求。当然,弹性主要不是指用不用这套自读课本,而主要指用多用少的问题。因为如果对这套教材根本就舍弃不用,就无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连自读课本都不用,就更难指望让学生阅读其他更有价值的课外书籍。
  这套自读课本有什么特点?
  给教科书编写配套的读本,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民国时期就有这样的做法。如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北新文选》、开明书店出版的《开明活页文选》和上海文化供应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等。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语文界一致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为此,出现了不少如《课外语文》《新语文读本》《走近经典》等学生课外语文读物。人教社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从小学到高中的各套语文课本也均配以自读课本,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我们这套自读课本,一方面继承了人教版语文自读课本编写的优点,另一方面吸收了近几年来语文教育界对读本编写探索的成果,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体说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教科书单元相照应,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拓展阅读
  人教版自读课本与这几年市场上的课外读物相比,它的优势之一是为自己编写出版的教科书而配套的,使自读课本成为教科书的自然合理的延伸,成为教科书进一步腾飞的翅膀。正因为考虑到它的延伸性,所以我们要让自读课本与教科书单元相照应,使学生阅读之后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课内学习了一篇课文,同时又阅读了课外的三五篇文章。比如,课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专题是爱国,自读课本选编的文章也是有关爱国题材的,如黄药眠的《我爱我的祖国》、郑振蜂的《最后一课》、绿原的《读(最后一课)》、光未然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胡宏伟的《长江之歌》、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这些文章中,有的与某一篇课文关系极为密切,有的则显得稍微松散,但均与爱国主题有关。这是对学生进行集中的专项营养补充。由于这一套课标教材是以专题组元的,所以,与前一套义教教材相比,这一套教科书与自读课本的结合显得更密切了。学生读完教科书一个单元的五篇文章,再来读自读课本的十几篇文章,或者教科书与自读课本对照着同时阅读,自然实现了课内外的延伸与拓展。
  二、每单元分若干小专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
  义教教材自读课本的编排,虽然也照应教科书的单元,但两者联系松散,基本只求文体上的一致。如教科书单元是散文,自读课本相对应的单元也是散文,在内容上这十几篇散文与课内的课文没有什么联系。这套自读课本则不一样,每个单元从各篇课文内容出发,拟出三五个专题,每个专题选编三五篇文章供学生集中阅读;这些文章或是对课文的补充,或是课文的延伸,或是与课文的比较。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专题是探险,教科书中有《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真正的英雄》(里根)等五篇课文,我们根据这五篇课文的情况,自读课本设计了三个小专题:(1)挑战太空:包括《我能,你也能》(王赣骏)、《悲壮的两小时》、《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张允文)、《“挑战者”号追思》(郝铭鉴)四篇文章;(2)极地探险:包括《远征北极点》(位梦华)、《浮冰上的搏斗》(郑世隆)、《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三篇文章;(3)华夏履痕:包括《漂流长江第一人》(郭正刚)、《长城万里行》(刘雨田)、《死亡之旅》(王嵘)三篇文章。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说明文,自读课本根据这五篇课文的情况,分成四个小专题:园林之趣、文化遗产、街巷风情、名物小品。我们看到,每一个小专题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阅读,激起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如七年级上册根据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一课,自课本安排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玛丽?居里的《怀念比埃尔》、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书选)》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四篇文章。读过这几篇文章后,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扩大阅读视野,同时也可能激起一部分同学对玛丽?居里的兴趣,进而在课外展开更深入一层的探究。这就相当于进山探宝,我们这里是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和方向的引导。
  三、选文可读性强,内涵丰富,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多年来,广大师生对人教版自读课本普遍持欢迎态度,一致认为选文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有人甚至认为比教科书编得好,以致有些学生不愿读教科书而愿意读自读课本。有老师专门研究自读课本,探索使用方法。但实事求是他说,过去的自读课本还存在严重不足,如选文、编排、练习等都有急需改进的方面。就选文说,尽管贴近生活的时文多了,但往往经典性不够,文化内涵不丰富,语言毛病不少。这套自读课本在继承旧读本优点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选文的经典性,大量选编名家名篇,以加强文化的含量。如七年级上册《翻过那座山》共选87位作家的作品,其中名作家六十多个,占全部作者总数的将近80%;七年级下册《大海的召唤》共涉及76位作家,其中名作家有司马迁、刘义庆、鲁迅、闻一多、郭沫若、茅盾、冰心、巴金、郑振蜂、萧红、梁实秋、三毛、丘吉尔、张爱玲、安徒生、光末然、吴晗、汪曾祺、郑敏、王蒙、获威格、希克梅特、布封、高尔基、笛福、法布尔等。这些作品如一道丰盛的自助餐,大多数“菜”都是名“菜”,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克服名家作品可能高高在上、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缺点,我们在选编时注意了几个原则,一是浅显易懂,二是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三是故事性较强,四是语言有节奏感,便于诵读。其实这一切都是以学生为本,尽可能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导读文字置于文章之后,语言更具启发性与亲和力
  义教初中语文自读课本,课文前没有导读文字,只有课后两三道思考题,称“想一想,查一查”;而与之衔接的高中语文读本,则每课前有一段提示,提示中含几个问题,课后则什么都没有。我们认为,初中的编排相对更符合阅读的规律,即先阅读再思考,而不是尚未阅读文本就先下手为强,强加给学生一段提示。但初中编排尚嫌不足的是只有思考题而没有给学生提供阅读帮助。这套自读课本,每篇文章后加导读文字。即让学生先读文章,再看提供的导读,以期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达到认识上的升华,或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或能让学生根据导读文字对文章进行再阅读和再理解。编者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视角来撰写导读文字,尽可能做到具有启发性和亲和力。它不是结论性的而是引导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亲切。请看:
  一棵“愚蠢而不听话”的紫罗兰,请求造化把它变成一棵玫瑰花,最终却为一天的光艳照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得不偿失之举,是贪慕虚荣、不安现状的人的必然下场。读过这篇文章后,你怎样看待那棵“贪心的紫罗兰”呢?你想过为了实现理想,要付出怎样昂贵的代价吗?你觉得这种付出值得吗?
  纪伯伦在《泪与哭》的引言中说道:“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他正是把自己的人生信念融注到“贪心的紫罗兰”这则人生寓言中,借濒死的紫罗兰之口道出了“生活的意义”。
  (七年级上册《贪心的紫罗兰》)
  当你看到英雄科马洛夫打不开降落伞、生命只剩两小时的时候,相信你一定很着急,你是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吗?这不是一篇虚构的小说,而是发生在人类航天探险史上真实的一幕。科马洛夫是第一个为人类的航天事业而献身的宇航员。他的牺牲并没有吓退探索的人们,相反,更加激起人类迈向茫茫太空的勇气。看,那些频繁起落的航天飞机就是有力的证明。
  你一定注意到了文章中生离死别前母子的对话、夫妇的诉情和父女的洒泪相别的场面,但请你特别注意科马洛夫告诉全国小朋友们的那段震撼人心的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请举生活中一二事例来进一步证明。
  你崇拜科马洛夫这样的英雄吗?你从这位宇航员身上发现了什么闪光的东西?
  (七年级下册《悲壮的两小时》)
  这样的导读文字,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编者的读后感,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如一篇短小的散文,引领着学生品味文章的精华,给学生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五、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力、阅读面和获得资料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给许多课文附上有关资料:或作家介绍、轶闻趣事,或写作背景,或文章中某一个问题的课外资料,等等,试图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理解。例如,在阿西莫夫的《月球的奥秘和地球的历史》一文导读后所附一则“小资料”,作者临死前给自己写的一篇悼文《永别了,朋友》,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能进一步了解这位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学家奋斗的一生和伟大的人格;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在月球上》一文后附“作者小资料”,介绍这位俄国“航天之父”是如何在逆境中成才的;在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后附作者本人《在私塾》中的一段话,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梁实秋的《放风筝》一文后附三首写风筝的古诗,作为课文的进一步拓展;在琦君的《读书琐忆》一文后附楼肇明的评论府君散文的一则小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琦君的散文及其风格。其实,这些资料不光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它们同时也是“诱饵”,引领学生走向“风景”更美的地方。
  六、思考题少而精,注重整体把握、多向思维和延伸拓展
  义教初中自读课本后面的“想一想,查一查”,一般设计两三道题,这些题紧扣课文,注意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但它们全部是为理解课文本身而设计的,缺少由课文向课外“搭桥”的开放性练习。这显然不符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内外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理念。为此,这套新的自读课本继承了前一套读本重视语文基本知识的优点,并进一步精简思考题。
  注重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想一想,母亲说这一天是她有生以来最最快活的一天时,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作者在本文中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注意课文的精彩处和难点:
  阅读本文,要注意作者的写作顺序,看看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还要注意作者对长江的险峻和水势所作的精彩描写。
  作者说:“他就像万里长江冰川源头上最初融化的一滴春水,汇进千流百川,变为滚滚波涛,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不可阻挡之势,冲向大海,冲向世界……”你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七年级下册《漂流长江第一人》)
  尽可能让学生展开讨论:
  “拥有并懂得珍惜,这就是快乐美丽的人生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七年级上册《欣赏生命》)
  如何理解“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一标题的含义?你怎样评价作者逃学这一行为?
  (八年级下册《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由课文向课外延伸阅读:
  阅读本文,找一点关于鲁迅的资料,说说你是否喜欢鲁迅这个人,为什么。
  (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
  和同学们开个读书报告会,谈谈你阅读海伦的感受。
  (八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书信两则》)
  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读完这篇文章后,说说作者谈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并从大自然中再找一些类似的“文字”,说给同学和老师听。
  (七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
  ……你同意给蝉平反吗?请你在炎热的夏季里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吧!
  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现象或结论,人们毫不怀疑它的正确性,但实际上可能包含着谬误。留心生活,看看你能不能找出一两个这样的例子。
  (七年级上册《蝉和蚂蚁的故事》)
  当然,我们知道,学生不一定思考这些问题,我们也不要求全部完成。但引导他们读完课文后想想问题,谈谈感想,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一种爱动脑好思考的好习惯,语文的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厚,思想的锋芒也会越磨越锐利。
  七、重视语文英础(积累字词、语句、语段)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这套自读课本注重整体把握,向课外扩展,但并不等于忽视语文基本训练。导读文字中,我们很注意篇章结构、字词句和精彩语段的点拨,尽可能不让学生读后只留下一般印象,而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如:
  试找出文章中总括性的语句或语段,看看哪一句或哪几句的话意与何其芳《秋天》的诗意相切合。文中精警语句和语段很多,可根据你的喜好摘抄下来,着重品味。
  (七年级上册《秋颂》)
  比喻往往使表达形象、生动,使人印象深刻,作者是如何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请你也以地球为对象,造一两个比喻句,力求有一点新意。
  (七年级上册《变幻多彩的地球》)
  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把时间具体到“零4夭”。再用两三句话,阐释“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意味。
  (七年级下册《别了,“不列颠尼亚”》)
  找出文中二、三段中的三个排比句,并进行仿写。
  (七年级下册《远征北极点》)
  另外,每课没“积累词语”一栏,有的还让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的读音。这样,经过长期积累,词汇丰富了,语言基本功扎实了,学生的语感也就提高了。
  八、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学习
  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学习,教科书中已经渗透了这一理念,在这套自读课本中我们仍然贯彻这一精神。在选文方面,注意选编反映各学科内容的好文章,涉及文、史、哲、理、化、生的文章均入选;在思考题的设计上,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引导。请看:
  读完这首诗后,你能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黑洞的特性吗?不妨在课外与有兴趣的同学一起,探究一下包括黑洞在内的一些天文现象。
  (七年级上册《黑洞》)
  读完本文,你增长了关于太空巡游的哪些知识?
  (七年级下册《我能,你也能》)
  这是语文与天文学的联系。
  请你课外去了解一下人类基因组计划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同学中交流一下。
  (七年级上册《DNA之歌》)
  细胞是什么?它对于生命意味着什么?你能参考有关资料,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介绍细胞的短文吗?
  (七年级上册《生命的基石──细胞》)
  这是语文与生物的衔接。
  不妨读一读这四首歌词,或者唱一唱,让那关妙的歌声充溢整个校园。
  (七年级下册《歌词四首》)
  这首歌的歌词是经过了全国的征集活动,从五千多份作品中选定的。请你也以同样的题目,为这首曲子填词,并唱给同学听。
  (七年级下册《长江之歌》)
  这是语文与音乐的联姻。
  寻找有关资料,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情况,帮助理解《七子之歌》的思想内容。
  (七年级下册《七子之歌》)
  根据本文,并适当补充资料,为海瑞写个小传。
  (七年级下册《海瑞斗争的一生》)
  这是语文与历史的结合。
  通过这些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教科书“写在前面”所说的“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语文的‘丝缕”’这些话的真正内涵,从而更加自觉地开展语文学习。
  如何用好这套自读课本?
  自读课本为配合教科书而编写,与教科书相配套,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读物,教科书与自读课本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也许有人会问,这几年有好几套课外语文读本问世,能不能选用那些语文课外读物呢?当然可以,但如果充分考虑自读课本与教科书的相照应问题,考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则建议最好选用有教科书与它相配套的自读课本。这套自读课本就是专门为了与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配套,它必然有很强的针对性;而选用其他版本的读物,则是一种泛泛的阅读,它无法与语文的课堂教学建立密切联系。所以,选用人教版教科书地区的实验学校,最好选用这套自读课本。
  如何用好这套自读课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用自读课本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教师在用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想着这样一件事,即与这套教科书相配套的,还有一套自读课本,它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为此,教师最好要拥有一套自读课本。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使用的问题。
  在教学一篇课文前,一定要先看看在相应的自读课本单元中,有哪些文章可以与课内的教学结合起来学习。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我的信念》一文前,就可以预先布置学生阅读自读课本中“不朽的居里夫人”专题中的四篇文章;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文时,同时读一读自读课本中“永远的法布尔”专题中的三篇文章;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真正的英雄》一文前,可先布置学生读一读自读课本中“挑战太空”专题的四篇文章:《我能,你也能》《悲壮的两小时》《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挑战者”号追思》;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胡适《我的母亲》后,可以读读自读课本中“回忆母亲”专题的三课:《回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看看同是文化名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母亲。这样,老师就可以联系这些文章讲解课文,学生开阔了视野,加强了对课文的某些背景情况的了解,能根据课文进行延伸拓展阅读。这就是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带动了三五篇课文的阅读。
  二、掌握新教材的弹性,把握好教科书和自读课本中课文的“出”和“入”
  这套教科书的特点之一是,与过去的教科书相比,弹性更大了,因而给老师们提供的活动空间更大了。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老师可以灵活处理教科书中的课文,如果有不满意的,即老师不喜欢教学生不喜欢学的课文,完全可以舍弃不用(即所谓“出”),或另选新课文补充进课堂(即所谓“人”)。而“入”的重要渠道就是这套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即可从中选出师生喜欢的课文,作为课堂教学的范文,也纳入考试的范围。也许有老师担心,教科书中的课文不讲,不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吗?考试考到了怎么办?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所谓完成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而不是按规定讲完了哪些课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有时课文讲此讲彼没有太大的区别,关键是收获的大小。另外,现在的考试一般都不考课内而考课外。考试,考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教科书上死记硬背的东西。所以大可不必担心没有按规定完成所谓“教学任务”。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不能圆于教科书,还应包括自读课本和其他课外语文资源。
  三、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自读课本的教学方法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自读课本的使用方法,供大家参考。
  朗读。朗读法适用于对话较多或者感情色彩较浓的课文,可用分组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多多种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抒情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还适用于文言文。
  复述。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情节跌宕有致的课文,如八年级上册《白天的星星》中“英雄本色”专题的五篇课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家园》中小说单元几个专题的课文等,都可以用这种复述方法。
  质疑。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课文,如遇疑难,可以通过查字典、工具书、找资料、讨论、请教老师等方法加以解决,对学生学多学少不必强求一律。这一方法适合于各类课文,但只能择其要者而从之,每篇课文都这么做就难了。
  讨论。阅读前提醒学生注意动脑筋思考,也可以参考文章后的思考题,或由教师拟好讨论题,同学不定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此获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这类讨论题目在这套自读课本中设计了很多,如七年级下册《大海的召唤》第36课《在声音的世界里》的思考讨论题:“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没有矛盾?你认为艺术(音乐)属于什么样的人?作者最后说,‘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真是这样吗?”这样的讨论非常有力度。
  测试。这种方法以测试为主要形式,可分为老师测学生、学生测学生两种。学生测学生较难操作,教师应加强指导。测试题可适当采用或者改造课后练习题,还可以从比较的角度,联系该单元其他课文出题。
  比较。可以把自读课文与学过的有联系的教读课文比较起来学习,如八年级下册教科书中胡适《我的母亲》一课与相应的自读课本《随身走天涯》中“回忆母亲”专题的三课写母亲的文章,从内容、写法、语言等各方面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自读课文中的文章进行比较学习,如七年级下册自读课本《大海的召唤》中第66课《诗四首》,都是写鹰的诗,可以让学生比较几位诗人笔下的鹰的形象和被赋予的性格有什么异同,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以写带读。可以缩写、改写,比如,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第41课《生命的基石──细胞》设置的一道练习是:“细胞是什么?这对于生命意味着什么?你能参考有关资料,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介绍细胞的短文吗?”又如,七年级下册自读课本《大海的召唤》第48课《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设置的一道练习是:“在把握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的基础上,将本文改写成一则200字左右的简讯。”这其实是一道缩写题。另外,也可以抓住一点,让发挥学生想像力进行扩写,如七年级上册第79课《中外寓言八则》就适于进行这样的练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隆中学初一语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