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民族自称为百人斩是什么意思?

公务员考试题(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公务员考试题(四)
公​务​员​考​试
大小:19.28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京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京族[jīng zú]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佛教,少数人信仰。京族住房大多为砖瓦房,为防海风,建筑较为坚固。饮食以大米为主,食鱼虾较多,喜欢用调味。妇女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裤子长而宽大;男子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腰间束带。1958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在越南,京族是其主体民族,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京族占越南总人口近90%。(Gin language ),中国京族的语言,系属未定(一说为南亚语系)。主要分布于中国防城港市各族自治县,使用人口约1万,约2千人改用当地的汉语粤方言。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京族的语言在国际上习惯称为越南语,中国的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属于同一个语言。外文名The Gin people别&&&&名越南族、涇族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宗教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人&&&&口2)民族服饰男,膝长衣;女,菱形遮胸布
京族是由南下的中原汉族和古骆越人融合发展而来。
京族先民大约在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的(今越南附近)等地迁来中国的,最早迁来我国的京族先民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当时“京族三岛”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族、壮族等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
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1],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京族曾称为“越南族”。巫头、内心、澫尾三岛曾分别建立越南族自治乡。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日改名为各族自治县,今又改称防城港市,并升格为地市级)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追本溯源,她的先民在秦汉时代属,后归,与有某种亲缘关系。而就现今居住在中国的京族来说,其祖先乃是十六世纪初开始陆续从越南北部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徙而来的,至今不到500年的历史。中国京族
1951年中央访问团联络组曾深入京族地区调查访问,并写出《防城二区巫头、澫尾、山心越南族概况》,文中写道:“据老辈传说,越南人(即京族——引者)原先住在越南的桃山(即——引者)做海为生,大概10多代前,刘、阮两姓在海上打鱼,赶着一群大鱼来岛上,当时岛上没人住,荒草树木,虎兽很多,越人见此人少,打鱼做海容易,即住下来。其后刘、阮两姓又回桃山邀来黎、李等姓同来做海,此后子孙繁衍,有了这么多人。”1953年中南民委及广西民委又曾对京族的社会历史进行联合调查,记述的材料更为翔实:在巫头、山心、澫尾三岛,京族共有25个姓氏,各姓群众都公认刘、阮两姓迁来得最早。1958年,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调查材料(当时防城划归广东)也说:防城境内京族共30个姓氏,其中刘姓最多,占20%,阮、黄、吴、苏、武五姓次之,共占41%,来得最早的刘、阮二姓已有16—17代,来最晚的裴、曾、丁三姓只有2—3代,一般为9代左右。诸姓京族分别从越南涂山、清花、宜安、花丰、瑞溪、芒街、万柱、角白等地迁来。[2]
期间,京族聚居的(包括今沥尾)杜光辉率领京族、汉族群众数十人,参加领导的“”。
年间,法军侵占江平地区时,当地京、汉族人民联合组成义军,坚决抗击法国侵略者。
时期,沥尾、山心等地京族30余人参加东兴总工会领导的船工工会。山心京族地区曾成立农民协会。总工会及农民协会允后在沥尾、山心组织动员京族群众数百人举行游行示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的斗争。
194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京族地区,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建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
解放战争中,京族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活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1952年,建立澫尾、巫头、3个民族乡。京族三岛
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
1965年,各族自治县由广东省划归。
日,东兴各族自治县改称[1]。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1958年定名为京族[3],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4]境内,主要聚居在的“”——、、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陆地上、广东也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人,2007年人口为2.1万人[1]。
京族在越南有广泛的分布,占越南总人口的86%。京族使用,京语与基本相同,京族文字为国语字( Ch? Qu?c Ng?/𡨸国语即现行的越南文)及喃字(Ch? N?m/𡨸喃即自古流传至今的越南文),京族通用和[1]。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京族的母语京语通常被认为属于,京族的主要聚居地——“京江三岛”故京族一般被视为南亚语系民族。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京族是古骆越人后裔,之后才融合中南半岛的土著、形成今日之京族。而由于受长期汉化,京族文化更接近于中国而非东南亚。
京族自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镇附近的,后来才逐渐向万尾岛、山心岛、潭吉等地发展。清政府曾在江平地区设立“江平巡检司”,清朝末年,划属管辖。京族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筑海堤,垦荒坡,劳动生产,共同开发了祖国南方的沿海边疆。京族地区气候温热,海产丰富,除有700多种鱼之外,尤以、、等著名。京族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4]。
解放前,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捕捞的渔业,兼营农业、盐业。地主、和渔业资本家占有大量的渔、农业生产资料。沥尾、巫头、山心、潭吉的地主、富农、渔业资本家占4村总户数的2.93%,他们占有4村渔箔的23.87%,每人平均占有数为贫苦渔民的7.54倍;拥有4村渔船总数的28.94%;占有4村耕地的35.09%,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为贫农的11.73倍。
封建的租佃剥削是京族地区的基本剥削方式,在渔业上表现为和箔租,剥削量达70%以上;在农业上表现为地租,租率占产量的50%。雇佣剥削以雇长工和利用京族传统的帮工互助性质的“寄赖”关系进行,剥削率高达70~80%。在残酷的剥削下,京族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长期以来,京族保存以“”为首的社会组织。“翁村”意为或,负责处理村内事务及纠纷,监督执行村约,主持祭祀仪式,筹办公益事业。“翁村”下有“翁管”,协助翁村执行处罚,管理山林;“翁记”负责文书账目。重大事务由村中长老组成的“”集团商议决定,交“翁村”执行。
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利用“翁村”作为统治京族人民的工具。
解放后,京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京族人民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建设事业。单纯的渔业生产也发展到多业经营。生产不断增长,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改善。
京族的渔业生产也发生了几大变化:一是由过去的浅海捕鱼发展到深海作业;二是过去的竹筏小船已改为大中型渔船;三是从单纯的捕捞发展到捕捞、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生产形式;四是从单纯重视渔业生产发展到工、农、林、渔业并举,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解放后,特别是以来,沿海地区实行比内地更优惠的开放政策,使得处于开放前沿的京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迅速改变。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京族人民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养殖珍珠、海马等养殖业[4]。
2007年,京族人均年纯收入在6000元人民币以上,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5]。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在各类渔业生产中,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渔业工具有拉网、塞网、渔箔、,以及用于专门渔猎对象的鲨渔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渔网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等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条件有所差异,从事的作业种类也有不同。万尾主要以拉网捕鱼,山心主要以渔箔捕鱼,而巫头以渔箔和塞网捕鱼。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独特的。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他们非常熟悉各种鱼类的回游规律,能准确预测潮水的涨落和海上气候的变化,根据潮水的“涨”“落”规律来安排生产。拉网
拉网拉网有大小之分。大的拉网高3米,长400米,整幅网身由6张缯网缀连而成,网眼小而密。小拉网由4张缯网组成,网眼大而疏,网长330多米,两头高2.3米,中间高3.3米,略成桃叶状。
操作时,前者需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操作程序为:先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
其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划小艇或竹筏将渔网慢慢放开,由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
其三,操网者分为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滩岸拉收;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人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这样,一次拉网操作即告结束。这种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
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和高度与拉网相当。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桩”、“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退潮时,鱼虾便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所困,“束手就擒”。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就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各具特色。
渔箔,是一种漏斗形的捕鱼工具,一般选择在潮水升降、水势较急的汇合处设立。每个箔位有规定的大小距离。先用高约2米,直径10多厘米的木桩围成两排,一头汇合处用木桩固定,再用小竹片编排,结成“篱笆”栅栏,围成高约3.5米呈圆形的渔港(鱼室)。退潮时,随流鱼虾蟹顺两排木桩游动进入渔港,即可网住。
鲨渔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网身长400米,高1.3米,网眼粗大,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下网时由4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区,将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每次下网可持续三四天,连续捕猎,是一种既惊险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见者有份”的被称为“寄赖”习俗。“寄赖”即汉族俗话说的“沾光”之意。如果想吃海味,就可到退潮后的渔箔边或满载归来的渔船上,捡一些拿走,主人是不会怪罪的。
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京族人民还形成了一些礼仪与禁忌习俗。如饭烧焦了,不可说“焦”,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将“油”说成“滑水”,“滑”即“顺利”、“顺当”之意。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京族女性服饰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
京族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衩至腰际,活动方便。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如今的京族地区,仍有部分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形似旗袍而开衩较高,结“砧板髻”。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牙齿的习惯。
但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
京族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同时又受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饮食习俗上就是从大米为主食,红薯、芋头为杂食、喜食鱼、虾、蟹、鱼汁及糯米制品。妇女爱嚼槟榔。京族普遍爱吃糖食,特别喜欢用糯米糖粥来招待客人。无论在哪一家作客,主人总要把客人视为良朋贵宾光临而喜气洋溢。在茶余饭后之际,给客人捧出甜润润、香喷喷的糯米糖粥;要不就是绿豆糖水、糖汤粉丝或红薯糖汤等等。
为什么京家人这么喜欢糖食,而且特别喜欢以糯米糖粥或其他甜品来招待客人呢?
"糖"是甜蜜的,京家人以此隐喻着对幸福的向往和寄托。京族有句古老的谚语:"家积万金,不如高朋满座"。由此可以窥见,京家人在传统习俗上对友谊的珍视和崇尚。而糯米糖粥的甜润胶蜜,正是寄寓着"友谊常在和如胶如漆"的美好愿望以及虔诚的民族心态。
京家人认为,家中有客常来,是人生很幸福的一种殊荣。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以自己最崇尚的"甜蜜"之情来敬奉客人。这种以"甜蜜"寄寓着"幸福"、"美好"的习俗事例颇多,在生活社交中几乎随处可见。
例如,在婚娶的习俗仪式中,男方向女方送定婚礼时,其中就少不了"糖"和"糯米"。在节日习俗中亦如此,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的早餐,家家户户都要吃糯米糖粥;八月十五中秋节吃"团圆饭"首先吃的也是"糯米糖粥";哈节祭神首先就要有糖糯米饭。此外,在民间歌谣中以"甜"来寄寓"美好"的现象也很普遍。鲶汁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京族人最爱吃的,最会吃的当然是鱼虾了。京族渔家平时以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叫"鲶汁",是京族地区独特的产品之一。
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鱼露,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 至6
月间,渔民家家腌制鲶汁:在一个洗净的大瓦缸内底垫上稻草和沙包当过滤层,过滤层下的缸底脚边凿一小孔,安装上塞子及漏管。将清洗好的小鱼及盐一层一层铺在缸里 。
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一星期后,打开漏管,鲶汁不断流出,其色如浓澄汁,清香四溢,吊人胃口。待到漏管中已流不出鲶汁,"头漏汁"便告取尽。然后向缸内再添冷却了的盐开水,过数日接取"二漏汁";最后压滤"三漏汁"。
就其质量来说,一次比一次差点。因而头漏汁多出口东南亚各国,二漏汁多在国内市场销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即便是三漏汁,也会使初尝者赞不绝口,回味生津。俗语说:"千汁万汁,不如京家鲶汁"。做汤时加些鲶汁,汤味顿觉鲜美;吃肉时蘸以鲶汁,入口便觉清香。
是大米制成的食品,当点心吃。用热水浸泡大米后磨成粉浆,舀入直径40公分的铝制托盘,将盘漂浮放在开水锅里蒸熟成一张张薄粉膜,撒上芝麻,置于大眼蔑屏上以炭火烘干即成。因其轻而薄 ,似乎可迎风而起,故称"风吹籺"。
其味香脆可口,旅行出海或居家待客,都很方便。若把蒸熟的粉膜切成细丝烘干,即成"粉丝"。把粉丝、螺贝肉、蟹肉、沙虫干、虾仁等海味混在一锅煮,就是"籺丝海味汤",只要一次品尝,便会终生难忘。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万尾的京族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过去京族常以玉米、红薯、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如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过去有在船上不准将碗覆置,不准脚踏在灶上等等禁忌。
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节日的当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装,云集在哈亭(唱歌娱乐的公共场所)之前迎神、祭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每年哈节,由村里人轮流做“哈头”(哈节中主持唱歌娱乐的人),并由“哈头”出一头肥猪,办一桌酒肉参加。在宴席上轮流唱歌,妇女只能听唱,不入席。
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
端午节全家吃糯米粽和雄黄酒;中秋节除做糯米饭、糯米糖粥和风吹籺外,还要购买猪肉和月饼全家吃团圆饭。
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祭神活动。
摆上白薯籺方能入睡。正月十五为小年,届时也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
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过去在京族民间,每逢新网下海,或海产品欠收,都要置办各种祭品,到海边进行祭拜,祈保下海的人平安归来,渔业丰收。京族喜吃鱼、虾、蟹、鱼汁及大米糍粑“风吹穑”。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妇女爱嚼。
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至6月间,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一星期后,打开漏管,鲶汁不断流出,其色如浓澄汁,清香四溢,吊人胃口。待到漏管中已流不出鲶汁,“头漏汁”便告取尽。然后向缸内再添冷却了的盐开水,过数日接取“二漏汁”;最后压滤“三漏汁”。
“籺”是大米制成的食品,当点心吃。又细分“白头籺”、“风吹籺 ”、“籺丝”等。
“白头籺”是“籺”的品种之一。在我看来,以糯米搭配为主料,用芝麻、花生或绿豆和糖做馅。先将浸泡好的米打磨成细粉;然后将细粉和成米团;再分解成鸡蛋大小的团粒,分别填入馅料,进一步捏揉成圆球,即形成坯;最后要制成熟食,或油炸、或蒸煮,则各随喜好。不过,制成食品后的形状和口感会不同:油炸品,呈橘黄色,吃起来皮酥质软味香甜;蒸煮品,则颇似捞出热锅的汤圆,口感清甜爽滑而不腻。为了调和色泽、增加清香,或为了预防上火,京族人常常在浸米或碾粉时,搀和一些清香植物和有利于降温去火的中草药。如香菜、“企麻”等。与此同时,京族人还重视外形的点缀与装饰:如油炸品,入锅之前须裹上白芝麻,令出锅后的食品橘黄中嵌满花白;蒸煮品则出笼之后,再裹上炒熟的糯米粉,使食品白如雪球,相互之间又不粘连。这些被裹上花白芝麻和糯米粉的食品,外形乍一看犹如老人的满头白发,京族人因而叫“白头籺”。其实,京族人逢年过节都制作“白头籺”,图的就是“白头”的寓意。节喜期间,他们通过互相馈赠或共同品尝“白头籺”,祝愿大家都幸福长寿、白头到老,节事气氛也因此更加喜庆祥和。
“风吹籺”,是“籺”的另一品种。既像薄饼,又像锅巴。原料仍以大米为主,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浸泡好的大米打磨成米浆;然后,用蒸笼将摊匀在布箍(用环竹片将棉布箍紧制成的模具)上的米浆蒸熟,形成一张张状如睡莲(叶)的粉膜;再均匀地撒上芝麻,放置在户外的竹篾架上晒干;最后用炭火烘烤至香脆即可。烤熟的粉膜大小轻薄如晒枯的荷叶,因脆不禁风而被戏称为“风吹籺”。其味香脆爽口,也是京族人逢年过节的必备食品。
“籺丝”是“籺”的又一品种。制作原料和方法与“风吹籺”大体相同,区别在于“籺丝”不需要烘烤,将晒干的粉膜直接切成粉丝即可。不过,“籺丝”须烹饪之后方能食用。烹制方法,与煮干米粉基本相似,先将“籺丝”冷水浸泡至稍微膨胀,然后搭配海鲜和瘦肉烹煮,水煮或油炒都可以。烹煮后的“籺丝”,无论煮还是炒,口感均爽滑而鲜香,风味独特而浓郁。这是京族群众逢盛大节庆和款待亲朋好友时必备的主食或菜肴。“籺丝”是京族群众喜爱的菜肴,将“籺丝”与海螺肉蟹肉拌煮成米乙丝螺肉汤,入口甘香、嫩滑,风味独特。把籺丝、螺贝肉、蟹肉、沙虫干、虾仁等海味混在一锅煮,就是“籺丝海味汤”,只要一次品尝,便会终生难忘。
京族的“籺”食虽好吃,但京族人却并不常吃。过去,京族人的生活很艰苦,他们的主食主要是玉米、红薯、木薯和芋头,还得靠挑咸鱼上岸或进山换取。哪里舍得轻易用大米做“籺”食?因此,“籺”食对于往日的京族人来说,不过是逢年过节才能享用的奢侈罢了。
如今,京族人富裕了,要享用“籺”食,经济上已不为难。但鉴于“籺”食的制作颇费工夫,忙碌的京族人反而觉得花不起时间了。因而,“籺”食仍然是节庆才吃的食品。好在有些手艺精的京族人乐于发挥特长,创办了专门制作“籺”食的手工作坊。因此,人们真嘴馋了,旅游区和市场上都有卖。也正因此,很多京族人即便节庆喜事所需 ,如今也到“籺”食坊去订做了。
“籺”的念法
“籺”是京语的形声喃字(在汉语言文字中没有这个字眼),左形右声,京族人用前鼻音发声音“乙”。京族喃字还有写作“米壹”或“壹”的,不过比较少见。然而,不管采用何种写法,翻译成汉语即或的意思。京族过去的居屋多带“干栏”式建筑遗风,以木为柱,以竹、泥为墙、茅草为盖,属草庐茅舍一类,易于搬动。但大多筑方石砖瓦房屋。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20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室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间。厨房与畜圈在居室旁另建。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屋檐下挂着串串干鲜海货,或待客或运往各地市场。
“海榄”是京族群众对的俗称,大片大片的红树灌木林被叫做“海榄山”。红树林四季常青,不怕海水浸泡,涨潮时在潮水中顽强护岸,退潮后在滩地上阻挡风沙。它的表皮里含有大量“单宁素”,是鞣革工业中必需的原料,因而京家人视它为海里的“神树”和“摇钱树”。传说这种“神树”是山神王从派来探海观光的,结果它们乐而忘返,永驻此地,成为京家的“朋友”。
京族人民自古以来把海榄山和树林看作“大家的山”,是公有财产,不准砍伐和入林放牧。因而,如今京族沿海地区就有红树林2000公顷。百性都有在自家房屋周围栽培花木的习惯,、、、及、、木黄麻树错落密布、葱翠掩映,景观十分迷人。京族男子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大多自由恋爱,用对歌物色对象。对歌后,如果男方钟情于姑娘,就慢慢靠近女方,并用脚尖将沙撩向姑娘,如女方也心中有意,就会照样将沙踢回对方。通过这种踢沙方式或互相对掷树叶的活动,建立感情,再请“”()传递爱歌,双方还要互赠彩色一只,如果正好是左右足配对,就被认为天生成双,可以缔结婚约(称作“对屐”),然后男方带着礼品,请些歌手去女方对歌认亲。举行婚礼时,女方紧闭大门,在屋前大路和树林里设三道悬灯挂彩的榕门。要想通过三道门,必须对歌,直到女方歌手满意才可通过关卡。晚宴以后,去往男方家拜堂,对歌,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幸福愉悦的歌声伴着天作地合的一对新人。
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
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
民族内婚。京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京族的传统婚姻绝大多数是在本民族内部通婚,与邻近的汉、壮民族通婚的很少。
同姓不婚。在京族的传统风俗中,一般同姓不婚,严禁姑表婚,若有违反,必将受到族规的制裁。
父母包办婚。京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大都是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家庭为了劳动力的需要,或招婿上门,或买童养媳(长大后“圆房”)。
媒人牵线婚。[6]《京族舞蹈》 陈玉先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京族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1]。
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独弦琴,被誉为连系着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嘲剧”是京族传统的戏剧,它是民间演唱,主要是在庙会期间由农民中的的半职业性艺人在表演,七八名农民演员分别担任生、旦、、末、丑各个不同角色,演员着民族服装,女京族传统戏剧——嘲剧角头上有头盖,手拿折扇,三五人伴奏,唱腔格律固定、生动活泼。
京族的歌唱艺术颇有特色。唱时由一位哈哥操伴奏,二位哈妹则边敲打竹梆子与竹板轮流进行演唱,内容多为叙事诗歌以及中国古诗词等。如《宋珍·陈菊花》、《》、《》、《浔阳江头夜送客》等等。
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按内容分有、情歌、结婚歌、、诉苦歌、叙事歌、、劳动生产歌等等。其中有些歌本流传,有些却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随口而出。 京族民歌包括海歌、小调、舞歌、祭祀歌等四类。海歌包括歌谣、叙事歌和童谣三种;小调在京族传统民歌中占主要地位,品种丰富多彩,颇具代表性的有《哈调》、《送新娘》、《棹船调》、《叮当叮》《过桥风吹》等;“唱哈调”是京族传统节日“哈节”中一种有固定程序的歌,分迎神、祭神、入席、送神四部分,每一程序有歌有舞。舞歌是小调与歌谣结合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用京语演唱的京歌,有着自己的格律,比较复杂。京族的民歌内容也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
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
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摇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
京族青年男女一般通过对歌物色对象,所以他们个个能歌善唱。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优雅动听。一般由半片大竹筒或3块木片制成长方形的琴身,长约75公分,一端插一根与琴身成直角的小圆柱,或金属片条,另一端按一把手,两端由高至低拉一弦线。演奏出来的声音十分优雅动听。京族崇拜祖先,多神崇拜,特别是与海有关的神尤为敬仰。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哈节”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春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哈节,又称“”,所谓“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
据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用优美的含义深刻的歌来反抗封建财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欢迎。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人们建立了哈亭。节日期间,全村欢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动。
哈节在京族农历六月初十(沥尾、巫头岛)或八月初十(山心岛),红坎乡则是正月二十五。
过哈节时,由歌手“哈妹”轮流吟唱。唱哈活动要连续进行3天3夜,一边宴饮,一边听唱。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每逢哈节,京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到哈亭听哈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唱哈的活动过程,大致分为迎神、祭神、入席唱哈、送神四个部分。节日前一天,先把京家信奉的“镇海大王”等诸神迎于哈亭,节日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开始祭神,祭神完毕,即入席饮宴、唱哈。这是唱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节目有情歌、灯舞、乐舞、歌唱族杰等,这是唱哈节的高潮,人们纵情欢歌跳舞持续多天。唱哈至尾声时进行送神,送神毕,唱哈节结束。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籺,粤语读音yeat,发音接近亦,下同,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人斩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