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校训差不多的船上的职务用的船训

当前位置:&|&&|&
母校校训怎么看?近六成大学生认为校训缺个性
作者:屈建成 刘明杨 彭俊&&
责任编辑:马水亲
  近日,“央视新闻”一条“还记得你的校训吗”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随着毕业季的临近,不少大学生即将离开校园,大学生们对母校的校训怎么看?昨天,武昌理工学院一项公布的调查显示,57%的人认为,我国校训趋同化严重,没有个性和创意。
  近三成大学生认为
  校训雷同,没有实际意义
  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网络随机的方式,调查涉及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湖北大学、武昌理工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27所高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调查显示,64%的学生认为大学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自己有着警醒作用,56%的大学生曾围绕大学校训进行过专门培训。
  调查中,许多学生反映自己学校的校训比较空泛,不明白具体的涵义。57%的人认为,我国校训趋同化严重,没有个性和创意,近三成大学生认为我国校训很多都是从古老的经典中提炼,缺乏故事和情感,没有实际意义。
  “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勤奋、仁爱、求实、创新”“严谨、勤俭、求实、开拓”“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乍一看,你或许以为粗心的学生写错了顺序,但实际上,这些差不多的校训分别出自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新疆大学。
  调查发现,在我国所有211院校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词语出现的频率颇高,而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大学有3所,分别是华北电力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藏大学。校训中包含“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这几个词的大学有6所,分别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南京理工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武汉高校校训同样高度重合。华中师范大学校训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华中科技大学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武汉东湖学院为“创新,求是,厚德,笃学”,武汉科技大学为“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国外校训生动
  十分重视对真理的追求
  相对国内高校校训的四平八稳,国外高校校训显然生动得多。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人”。这些高校的校训虽然确立的年代不同,但是都强调追求真理,从中也折射出这些大学严谨的办学理念。
  “国外校训的字面意思简单明了,十分接地气,具有前瞻性。国内的校训姿态放得比较高,过多的追求辞藻的押韵和对称,与现实联系不紧密。”长江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大四学生吴鹏说道。
  “一些学生之所以不理解自己学校的校训,一是因为一些高校的校训教育不够,并没有沉淀为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所以导致校训没有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二是很多高校校训内容雷同,字数相仿,不便记忆。而国外的高校校训内容实事求是,按照校训来塑造学生的内在品格,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昌理工学院学工处常务副处长王海涛表示。
  校训呼唤个性与特色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两成大学生喜欢国内校训,认为国内校训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
  在调查一个好的校训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时,36%的学生认为一个好的校训应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32%的学生选择了“能给师生以鼓励、警示”这一项,28%的学生认为好的校训应该与时俱进,易于理解记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李强老师表示,“好的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学校历史的文化积淀。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教育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刘广明教授一直关注高校的校训问题。他说,“校训的同质化、政治化、口号化严重,没有特色,没有内涵、没有文化,学生就不愿意记。同时,目前学校对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教育越来越弱。”(记者屈建成 通讯员刘明杨 彭俊)
  (责任编辑:马晓倩)
&&& 原标题:
更多关于&大学生;母校;办学特色;大学校训;办学理念&的新闻:
12月24日,祥鹏航空8L9868昆明-杭州航班万米
山西太原闹市街头一家金店,用数十件黄金首饰[吉林大学]
您的位置:
&&&&校徽,是一所大学的象征。吉林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是在建校50周年时确定的,2005年12月写入《吉林大学章程》。学校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由“吉林大学”英文缩写组成的天鹅飞翔图案,上方有“1946”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中国?吉林大学”的英文大写,下方是郭沫若题写的校名。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旗,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识之一。吉林大学校旗是在建校50周年时确定的,2005年12月写入《吉林大学章程》。学校校旗为天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郭沫若题写的校名,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国旗旗座落成典礼,是在日建校50周年庆典的时候在前卫校区南区举行的。以后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时间是每周一早晨6点30分。每周一清晨,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初升的太阳徐徐升起,那强劲的节奏震撼着每位吉大人的心房,
激发起全校师生员工的爱国情怀;接着,铿锵有力的校歌奏响,天蓝色的校旗缓缓升起,在场的师生员工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同唱,增强了全校师生员工爱国荣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每周在校园举行升旗仪式,使师生员工不断增强国旗意识,并以此带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在全校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爱国爱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办学思想、人才目标、人文内涵与学校特有精神的结晶和积淀,是对学校办学宗旨与学术传统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教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学校文化核心内容的最好诠释,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传统和特色。校训,是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师生员工砥砺人格的精神向导,更是师生员工不懈奋斗的人生航标。透过校训,可以走进这所大学的精神境界,去领略深藏其中的无价之宝。校训,对于学校内
聚人心、外树形象、永葆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激励师生员工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吉林大学校训是“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吉林大学校训碑揭幕式,是在日建校50周年庆典的时候举行的。校训碑形状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象征着学校的事业披荆斩棘,一帆风顺,勇往直前!上面镌刻着由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金义庵书写的“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八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这八字校训集中体现了吉大几代人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勇于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校训给予新的诠释,既要将6校合并的新吉林大学所进行的改革实践沉淀进去,也要将吉林大学在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的进程中必须吸纳的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教学与管理风格凝练其中,赋予新的内容与时代特征。新吉林大学于2003年启动现代大学精神研究,着重研究了合并的原5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和价值观念,并对“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诠释,在此基础上提出21世纪的吉大精神。日在《吉林大学章程》中进一步凝炼出以求真务实、自由民主、开放兼容、隆法明德、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大学精神。
&&&&校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旗帜。校歌,以艺术形式表达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和精神风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载体,也是体现学校特色、振奋精神、激励师生员工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精神旗帜。一首脍炙人口的校歌,可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树立形象,远播声名。《吉林大学校歌》,是1996年建校50周年的时候创作的,2005年12月写入《吉林大学章程》。词作者是全国著名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者、原吉林大学副校长、文学院名誉院长公木先生(张松如教授),曲作者是全国著名音乐家、中央歌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王世光先生。
&&&&《吉林大学校歌》,概括了吉林大学发展壮大的历史,描绘了吉林大学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宏伟目标,展现了吉大人的宽阔胸怀、豪迈气概和
雄心壮志。我们的校歌中写到,“我们崛起在祖国的北疆”,为什么用“崛起”这个词,这是因为我们是1946年建校的,1952年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布局在东北的惟一一所综合性大学,1960年成为国家重点大学。除了革命战争烽火年代,我们真正的建设时间仅有10年。10年的时间我们就成为国家重点大学,屹立于全国名校前列。所以,我们用“崛起”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攀登科学高峰――我们的目标,造福人类社会――我们的方向”表明的是我们学校的理想和信念。
&&&&“哺育英才的摇篮,探求知识的殿堂”表明了我们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这与我们老校长匡亚明先生在1955年《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发刊词中强调“我校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求实创新、励志图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充分表明了我们吉大人的精神状态。
&&&&“跨越长江、跨越黄河、跨越太平洋”表明我们吉林大学是国际化的大学,我们崛起在祖国的北疆但我们不局限在祖国的北疆,我们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跨越新世纪,去迎接轰响的红太阳”,表明了我们吉大火红的事业、火红的明天,表明了我们吉大人向往美好、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拥有1个小站,订阅1个话题,关注18个小站
偏偏喜欢你,如同歌名一样,就是这样喜欢你
从丽江会昆明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白族的大哥一起聊了几个小时,很有意思。他在丽江开书店,虽然他的口音很难听懂,但是聊的还是很high。他拿出了自己的随身携带的一些出去会友的字画给我们看。还有一篇《春城赋》的小册推荐我看,我花了两个小时看仔细看了三遍,终于了解了一些昆明的历史,也把我在昆明看到的一些景点的历史典故连接了起来。强烈推荐去昆明大理丽江的人...&
从丽江会昆明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白族的大哥一起聊了几个小时,很有意思。他在丽江开书店,虽然他的口音很难听懂,但是聊的还是很high。他拿出了自己的随身携带的一些出去会友的字画给我们看。还有一篇《春城赋》的小册推荐我看,我花了两个小时看仔细看了三遍,终于了解了一些昆明的历史,也把我在昆明看到的一些景点的历史典故连接了起来。强烈推荐去昆明大理丽江的人,可以好好研读一下这篇春城赋。&
美哉昆明,爽适无伦!
山横水颠,开川原之奇局;钟灵毓秀,见先民于鸿钧.
南近回归,朔漠之寒流弗届;高拔千九,亚热之蒸暑不巡。
四季无非艳阳;湖山莫不长春。
况乃舒澄湖于高原,千顷似鉴;展绿野于山国,极目如茵。
秀嶂环拱,爱雨林之畅茂;甘泉交注,喜物类之咸臻。
于是,阳和催百花,碧波跃锦鳞。孔雀舞,宝象驯。金马绝尘,碧鸡来宾。
信人间之福地,伊甸之迩邻也!
惜乎云山莽莽,轮鞅莫至;急流汹汹,舟棹难行。
去蚕虫而尤远,五丁抚膺;叹南荒之广袤,诸葛息钲。
金印徒颁,&不毛&之恶谥莫白;玉斧轻画,夜郎之讽刺如黥。
致令,长为戍客之哀牢,黄娥泪尽;久滋民族之纷扰,阿盖魂惊。
但布裙荆钗,虽遭嗤嗤之轻,而幽资令质,终存颙颙之诚,
璞玉真金,终待发煌其精英!
是以开拓发展,历有俊杰之士夫;踵事增华,不无信实之录述。
草莱既辟,楚庄跻始建且兰;池隍堂堂,凤伽异乃拓东都。
尉迟恭韬之匠斧,双塔永峙,瞻思丁王之惠政,六河长哺。
&壮丽大城&,马可波罗所目击;&凌云危构&,日僧昙演之羡谀。
于焉,才俊继出,实至名孚。兰茂《本草》,先《纲目》而见重;三保远航,届东非以扬威。苍莽担当画,雄沈钱沣书,潇洒髯翁联,生动广修塑,
沉痛石淙诗,务实矿工图,振奋聂耳曲,华美孔雀舞。
灼灼南天,俱祖国文化之明珠。
世纪之初,略见繁庶。米轨接海隅,工矿乃得助。
水电厂、无线电、自来水、航空署,领列省之先河;启引进于初曙。
设堂讲武,振雄风于靡痿;联大办学,培桢干乎危遽。
五华山上,奋举护国之义旗;至公堂中,怒呵反动之狂狙。
有&抗战基地&之盛名;获&民主堡垒&之美誉。
迨解放以迄今兹,遂乃脱颖而出。拨乱以还,发展尤速。
天衢九达,号航空之大港;铁道三始,居陆行之会突。
攘往熙来,骈轮并辐;竞胜争华,高楼林矗。
学府列北廓,弦歌连绵;厂区布西郊,轮机绾毂。
既开放以交流,名产涌现于方物:非仅白药奇灵,云烟芬馥,云子铮铮,雨铜鹘鹘,
即精密机床、光学仪器等高技产品,亦为世人所仰瞩。况乃聚磷盐以丰嘉禾;化云天而茂果蔬。引银鱼于太湖;交壮鸡以优属。织机繁响,毛棉充足。
餐桌于焉丰腆;时装因衣文縠。故尔生计从容,民情雍睦。怡颜多见,暴戾少瞩。
广路覆绿荫,深巷罗草木。丽日高悬,大楼之贸易欣荣;华灯炫彩,舞厅之笙歌鼎沸。
廿六种民族优游,三百万居户淳笃。
不愧&名城&之称,应中&文明&之鹄。
且也,美景如画,有口皆碑:
岂离阛阓,即可掀翠湖之绿幛;只一旋踵,便克揽螺峰之林帏,
细柳拂波,叹绿云之柔弱;繁樱蔽天,惜红雪之霏霏。
赏荷柳荫,犹怜佳人袖薄;探梅崖畔,莫愁名士衣絺。
忽若丛莽猎奇,猿啼虎啸;恍然田园逸兴,鱼出鸥归。
见山林于城市,免尘嚣之可诽。至若,游艇南泛滇池,轻车西攀云栖,
则湖山双绝,犹当信其奇瑰。人从危岩窦间出;山向平湖尽处稀。
或也繁弦急管,满船果饵待秋月;或也疏钟缓呗,绕寺松楸迎春晖。
殿阁干云,疑仙凡之无别;彩灯流波,似觉梦之俱非。
西湖稍逊旷达;黄山略过块巍,并依而兼其秀健,或庶乎其可几。
尚有,鸣凤密迩,五老非遐。
看,铜殿巍峨、铜钟斑驳、铜旗高树、铜剑张夸,
黑水祠中,矫矫前朝嘉木;植物园里,比比异卉奇花。
信符&植物王国&之誉;合称&有色金属之家&。
如欲尽其奇奥,请劳出以巾车,极尽皱、瘦、透、漏,应拜石林之嵯岈,
享领软玉温香,当浴安宁之名沸。
&天下第一&果然;&世间无双&不差。
胜慨美景,每兴难穷之叹嗟。
加以艳阳常驻,霜雪稀加,遂令春风得意,春色修化:
众卉争妍,果然名种皆汇;四物独绝,信乎并世无它,
纷若绣锦,三十六品兰蕙;灿若卿云,七十二种山茶,
杜鹃遍林壑;报春漫天涯。
名园幽圃,固争奇以斗艳;小廊高槛,亦随意而堪夸。
寻常无非胜慨;四时相继繁花。
蝶追轮后芳躅;人醉杯中流霞。
时际盛世有据;世称&春城&不差。
漪欤兮,美哉昆明,爽适无伦!
尊敬的校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和校友们,所有关心和支持武汉大学的各界朋友们:
值此武汉大学建校118周年校庆日暨120周年校庆&建设年&正式启动之际,我们三位在校师生,谨以个人的名义,郑重向学校和全体师生校友提出建议:全面恢复使用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年)的校徽、校训和校歌。
2010年7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并颁行的...&
尊敬的校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和校友们,所有关心和支持武汉大学的各界朋友们:
值此武汉大学建校118周年校庆日暨120周年校庆&建设年&正式启动之际,我们三位在校师生,谨以个人的名义,郑重向学校和全体师生校友提出建议:全面恢复使用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年)的校徽、校训和校歌。
2010年7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并颁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第七章关于高等教育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一所高校的校徽、校训、校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文化标识,无疑是其自身&办学理念和风格&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一组成功的校徽、校训、校歌作品,不应仅仅是视觉、听觉形象上的传达,更应是一所大学文化传统与精神价值的高度凝练,一种能够永远凝聚与感召学校全体师生校友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一所大学优良的学术文化传统,引领校园文化发展、繁荣的前进方向,增强学校的办学&软实力&等方面,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与价值。
有鉴于此,经过一番认真、仔细的全面考察与比较,我们认为,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曾使用的校徽、校训和校歌,较之现行的代校徽、校训和代校歌,更能体现和代表武汉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崇高的学术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主张全面恢复这组旧有校徽、校训和校歌,其基本理由,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武汉大学现行代校徽、校训、代校歌存在巨大缺陷
1.现行代校徽的不足之处
1)无视传统,另起炉灶,割裂历史传承
纵观全国历史较为悠久的著名高校,其现行校徽绝大多数都是在本校建校初期所确立的旧有校徽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扩充与完善而成的,唯独我校现行的代校徽,与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老校徽没有任何继承关系,完全是另起炉灶设计出来的,对学校的历史传统缺乏必要的尊重。(详见以下各组图片中的具体比较)&
2)设计手法单薄,流于物象,缺乏文化内涵
武汉大学现行代校徽的设计手法非常简单,仅仅只是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老图书馆的造型与&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的中英文校名以及&1893&的建校年代进行简单的搭配,此外便别无深意,无法体现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精神内涵。众所周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著名教育家梅贻琦语)。一幢外形精美的标志性建筑,固然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但若仅是以一处建筑来代表大学的学术精神与文化传统,似乎会显得比较单薄。纵观世界上的一流大学,拥有一流建筑的不在少数,但鲜有将建筑作为校徽图案者。例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其校徽(参见下图所示)没有使用学校任何一处标志性建筑作为图案,而是由一位铁砧旁边的劳动者和一位手拿书本的学者组成,中间的台座上书有&SCIENCE AND ARTS&,其下方则注明了该校的拉丁文校训&&&MENS ET MANUS&(手脑并用),这就极其生动地诠释了该校的办学理念与独特学风,而这也是任何一种建筑造型图案都无法做到的。
麻省理工学院校徽
正是因为武汉大学现行代校徽文化内涵单薄,也就很难进入专业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为数众多的中国大学校徽中,研究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人大等名校校徽的学术成果多不胜数,却鲜见有研究武汉大学现行代校徽者,这对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且素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武汉大学来说,的确是一件令人尴尬的憾事。&
2.现行校训的不足之处
1)缺乏个性,流于俗套,与他校多有雷同
2007年7月,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其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中国大学校训所体现出的这种&千校一面&的现象,明显与前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所规定的&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之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不幸的是,武汉大学现行的八字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其基本格式恰恰就落入了上述&四词八字&的窠臼。而就其具体用词而言,亦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其他高校存在雷同之处。特别是后半部分的&求是&、&拓新&二词,全国高校中以此二词或含义基本相同的&求实&、&创新&为校训者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第一个词&自强&也同样如此,而重复率最低的&弘毅&二字,则正是直接来源于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老校训&&&明诚弘毅&。
总之,武汉大学现行校训虽明言&拓新&,然其&四词八字&的基本格式以及与兄弟院校多有雷同的具体用词,却与&拓新&之精神背道而驰。与其让此&拓新&之训继续&名不符实&地继续使用下去,实不如恢复往昔内涵深厚、个性十足的&明诚弘毅&之四字校训,这样便可收不言&拓新&却胜似&拓新&之实效。
2)多处用语缺乏历史根基与传承
就现行校训具体用词的历史渊源上来看,除源于老校训的&弘毅&二字外,其余的&自强&、&求是&、&拓新&三词,与国内其他一些同样使用这类词语作为校训的高校比较起来,均缺乏深厚的历史根基。例如&自强&一词,早在上世纪初,清华大学与厦门大学在建校初期,便各自确立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沿用至今已近百年,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武汉大学不过是在1993年首次将本校的历史前身追溯至1893年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之后,才以该历史前身的名称作为本校新校训的第一条的。在此之前,武汉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以&自强&一词作为校训,其历史根基明显不足,更远不能与早已将&自强&之训传承了近百年的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相比。当专业的学术教育界人士或者一般的社会公众谈论起那些含有&自强&二字的大学校训时,首先必定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而很难想到仅仅只使用了十几年的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
同样的道理,在1993年以前,武汉大学也从未将&求是&、&拓新&作为校训,1993年制定新校训时将此二词收入其中,亦同样缺乏历史根基。与之相反,天津大学和浙江大学早在上世纪前半叶,便先后将&实事求是&与&求是&确定为自己的校训,此外,中共中央党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也同样是&实事求是&,上述四校的校训早已广为人知,大凡提及含有&求是&字眼的校训,人们首先必然会想到这四所学校,而不会是武汉大学,因此,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在这些校训用词上亦步亦趋地追随其他兄弟院校,否则,岂不有失百年名校之大家风范!
3)词语使用及搭配均有不妥
就基本词义而言,我校现行校训在用词搭配上亦存在着多处明显的不妥之处。首先,该校训前半部分的&自强&、&弘毅&二语,其具体含义虽各有侧重,但均含有意志坚定、奋发图强之意,将&自强&与&弘毅&并举,实有&同义反复&之嫌!
其次,在&弘毅&一语中,&弘&、&毅&二字的具体含义各有所指,分别是&抱负远大&和&意志坚强&的意思,将此二字合一使用,实际上是构成了一个&词组&,而将&弘毅&这一具有复合语意的&词组&与&自强&、&求是&、&拓新&三个内容单一的词语并列使用,似乎也不大合适。
最后,从语法上讲,&自强&是主谓短语,&弘毅&是并列短语,&求是&与&拓新&则均为动宾短语,将四个结构不尽相同的短语并列在一起组成校训,从整体上看,也是有失妥当的。&
3.现行代校歌的不足之处
武汉大学现行代校歌诞生于1998年,其歌词全文如下:&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竞翱翔。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1)部分语句措辞不当,存在重大缺陷与漏洞
就具体内容而言,现行代校歌歌词存在多处&硬伤&,完全经不起仔细推敲。以前两句为例,众所周知,武汉大学的校园建于东湖之滨、珞珈山麓,而绝对不是在什么&珞珈山上&!&学堂&乃中国古代对学校的旧称,早在民国初年,政府便已下令将全国所有的&学堂&更名为&学校&,更何况我煌煌武大,作为一所拥有数千亩校园和数万名师生的宏伟学府,岂能用&学堂&这一早已&过时&并且小家子气十足的词汇来代表!其实,代校歌这样用词,原因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追求歌词&押韵&的效果罢了!但若仅仅因为形式上的无谓需要而牺牲内容,甚至导致歌词语意与事实本身明显不符,那反倒是得不偿失的!无独有偶,同样是为了追求&押韵&,该歌词还将写入校歌的现行校训由&自强、弘毅&强行倒装成&弘毅自强&,造成词序不顺,感觉相当别扭。
此外,代校歌歌词中的&百年沧桑&,只是对武汉大学现有历史长度的描述,然而,武汉大学将来的历史,是不可能一直止步于&百年&的!一首经典的大学校歌,理应具有历史的恒久性,应当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千秋万代地永远传唱下去,成为跨越&百年&甚至&千年&的经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行代校歌中的&百年沧桑&一语,完全没有任何&前瞻性&可言。
2)内容浅薄,文采欠佳,不足以体现武大的传统与精神
武汉大学现行代校歌的歌词,仅以几句简单的&东湖之滨,珞珈山上&、&美丽的珞珈山&、&心中的珞珈山&来表明学校的地理位置与校园环境,再将现行校训生硬地安插进校歌,这种浅陋的作词手法,远不足以展现武汉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而长期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传统、精神气质与个性魅力。试看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校歌,诸如清华大学的&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复旦大学的&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西安交通大学的&为世界之光&,湖南大学的&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这些校歌中的精华字句,无不为各自学校一代又一代的师生校友所广泛传唱,成为展现其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的点睛之笔。这些成功、优秀的校歌不仅富于生气和个性,更传神地表现出了与其学校历史积淀相应的校园文化风貌。反观我校的现行代校歌,哪里有一点堂堂的&武汉大学校歌&所应具有的独特个性与文化品味!
总之,从整体上看,稍微有点文学素养的人都能看出,现行代校歌的歌词内容实在是过于浅薄、空洞、流俗,文采也明显不足,基本不具备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其整体水平甚至还不如一些优秀的中学校歌,这与武汉大学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学术地位,特别是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实力,实在是极不相称。&
二、国立武汉大学校徽、校训、校歌的相对优越性
1.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的优越之处
1)大师手笔,尽显深厚人文底蕴
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徽,是在年间,在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的任内,在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与第二任院长陈源的先后主持下,由闻一多、陈源、袁昌英、时昭瀛、刘赜、王星拱、凌叔华、燕树棠、朱东润、萧君绛等多名专家学者先后参与会商、拟制、定形等工作,才最终制定出来的,是众多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代教职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上述十多名武大先贤,均为学识渊博的优秀学者,其中不乏学贯中西抑或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因此,适时恢复由这些武大先贤集体设计的校徽,并在同时对相关历史事迹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师生校友能够&睹物思人&,通过对老校徽的全面认知,进而逐步升华到对缔造出这件经典作品的武大先贤们的瞻念与追思,用心感受他们为武大的创建与发展所作过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所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这样便有利于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增强广大武大人的凝聚力,提振&精气神&,进而为学校的发展和振兴不断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古朴典雅,大气磅礴,极具想象空间
大学校徽是言、象、意的结合体,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精神与追求,是整个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历史、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是大学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如同《易》中卦象,大学校徽通过&观物取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简寓繁、形式婉曲、意蕴深隐。另一方面,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以抽象、丰富的点画线条汇成书法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千姿百态的形体结构为书法奠定了造型基础,而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又为书法的表现形式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大学名称和校徽统一的字体设计,虽然只有一个设计要素,却兼具了两种功能,达到视觉和听觉同步传达信息的效果。正因为此,汉字型校徽被众多研究者公认为中国大学校徽的巅峰。
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老校徽,正是汉字型校徽,其图案化的设计既能体现汉字的魅力,又富有现代感,整体造型美观大方。虽然当时校方并未专门对这枚校徽图案的具体寓意作出解释,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素来讲求&含蓄&与&留白&,特别是汉字型校徽,其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手法,便为人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依笔者愚见,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这枚老校徽,整体图案古朴典雅,大气磅礴。其外围图案像舒展的花瓣,似可理解为武大的开放。而更为重要的是,花瓣形的外围轮廓,在基本造型上也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学的校徽图案&&特别是在中国大学中最为盛行、甚至&泛滥成灾&的圆形校徽图案彻底地区分开来,充分地彰显出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独特个性!其内部图案则采用了瓦当元素,在圆这一特定区域内,依圆就势,促长行短,互为辟就,不取方正,字体之间的空间笔画关系布局巧妙,浑然一体。&武大&二字,顶天立地,怀抱寰宇,铁骨铮铮,浩气凛然,既如涓涓细流般清澈明晰,又如白鹤长空般潇洒飘逸,于古朴中见沉稳,于简约中见大气。
此外,如果把&武大&二字理解为一个人,上面&武&字的一撇一捺就像拥抱世界的双手,寓意武大的国际性视野和开放的办学理念;而下面&大&字的一撇一捺则像伫立地面的双脚,寓意武大人治学行事均须立足于真实的社会现实。&武&字仰望星空,&大&字脚踏实地,足见&武大&乃一所&顶天立地&的大学。一枚诞生于整整80年前的老校徽,竟然可以用我校现任领导集体所提出的新的办学理念来加以诠释!其无穷的玄机、奥妙与魅力,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公开信的作者之一、本校教职工吴骁所开设的&武汉大学校史&公共选修课上,文学院2007级学生万安洛在其答卷中,亦对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的设计手法与深刻寓意作出过非常精彩的阐释:&
这个校徽厚重凝练,端庄典雅,整个框架如同一面铜镜,凝视她如同对镜自鉴,是否以澄澈的灵魂和问心无愧的态度对得起&武大&这二字。此外,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设计的字体意蕴丰富,富有诗意。&武大&二字,整体上端正,态度端正,正己待人。&武&字如同向前奔跑的人,把&止&字完全踩在脚下,寓意永不止步,勇往直前。&大&字如同一个人把道路扛在肩上,寓意禀道而行,永不离道。总体来看,字型飘逸厚重,寓意深远。&
3)影响深远,深受广大师生校友认同与喜爱
对于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这枚老校徽而言,不光是当时的师生校友均以佩戴它为荣,近几十年来,虽然它早已不再是学校的&法定&校徽,但直到今天,它在武汉大学的广大师生校友中仍然有着极高的认同度,并在众多场合被广泛地使用和传播。例如由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编辑的《武大校友通讯》,从1988年第1期起,就开始将这枚老校徽印在每期刊物的封面上&&甚至直接用其汉字造型来代替《武大校友通讯》这一书名中的&武大&二字!&&20多年来从无间断。无独有偶,在武汉大学校医院教职工门诊病历的封面,也使用了这枚老校徽的造型图案!(参见下图所示)
今年上半年,本文的另一位作者刘文祥,与另一位在校学生温钊健合作,仿制了数百枚国立武汉大学校徽,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被热情的武大学生和校友抢购一空!暑假期间,刘文祥与吴骁一同前往北京拜访了多位武大老校友,并将一枚仿制的老校徽送给了1942年毕业于西迁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史学系、今年已95岁高龄的王晓云校友,她本人的校徽早已遗失,但当她得到这件仿制品时,依然激动不已,爱不释手,连声向我们道谢,使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在顷刻之间又被拉近了许多。我们二人在武汉大学读书求学的时间,与王晓云老校友相隔六七十年之久,却能因为区区一件老校徽的仿制品,而跨越了重重&代沟&,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其穿透时空的恒久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2.国立武汉大学校训的优越之处
1)引经据典,内涵深厚
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训&明诚弘毅&,其前后用语分别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两部儒家经典&&《中庸》与《论语》。其中,&明诚&语出《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几句话内涵极为深刻、复杂,不少专家学者对此的研究与诠释也不尽相同,若仅就其字面含义用现代汉语加以简单解释,&明&就是说要明白道理,&诚&就是说做人要真诚。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便是教化的结果。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弘毅&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中曾释之曰:&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
从儒家经典中撷取名言佳句,并将其凝练成一校之训,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与虚心继承,而这又反过来为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增添了厚重的砝码。
2)言简意赅,高度凝练
国立武汉大学校训虽然只有短短四字,却字字珠玑,高度概括,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明&即明晓事理,系对学问、智识的要求;&诚&即内心真诚,系对德行、品质的要求;&弘&即抱负远大,系对理想、志向的要求;&毅&即刚毅坚强,系对意志、毅力的要求。在如此少的篇幅之内,竟能表达出如此丰富和深刻的意蕴,实在是令人叹服不已!诚如某些武大学子所言,如果一个人真能努力做到&明&、&诚&、&弘&、&毅&这四个字,我们还能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吗?!
此外,与武汉大学现行的&四词八字&校训相比,&四字四词&的老校训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更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前所述,所谓&自强&,其大体含义实已包含在&弘毅&之中;而与内涵更加丰富的&明诚&相比,那所谓的&求是&、&拓新&,不过是治学的具体态度与方法论罢了。两相比较,高下立见!
3)形式完美,音律和谐
在&明诚弘毅&的老校训中,&明诚&与&弘毅&的出处虽然不同,然而搭配起来却是如此美妙和谐。其中,&明&和&诚&出自一处,相互对仗;&弘&和&毅&出自一处,也相互对仗;在互相搭配、合为一体后,&明诚&与&弘毅&同样是相互对仗!如此工整与和谐的对仗形式之美,在中国大学校训中实属罕见!除了形式上的完美之外,老校训还具有韵律上的美感。&明诚弘毅&四字,读起来琅琅上口,顿挫有致,也非常便于记忆和传播。
4)个性十足,独一无二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明诚弘毅&的四字校训,不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相重复或雷同!就具体的用字而言,其他兄弟院校的校训,或有与此校训重复一、二字者,但重复率则相当之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就整体而言,这条校训绝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可谓充分体现与彰显了武汉大学个性魅力,从而将武大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遗产与基本校风,与其他兄弟院校较好地区别开来。&
3.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的优越之处
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目前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版本,分别由旅居海外的袁恒昌与何淑英老校友提供,其具体出处均已不可考,词曲作者亦均不详。其中,袁恒昌校友提供的歌词不含曲谱,何淑英校友提供的歌词则配有曲谱。这两个不同的校歌版本,可能是这首校歌在逐渐成稿和定稿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词稿。现将这两个版本的校歌歌词及后者的曲谱均抄录如下:&
袁恒昌校友提供校歌歌词
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再举兮,窥天地之寰方。
选珞珈胜地,学子与翱翔。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朝斯夕斯,日就月将。
念茫茫宇合,悠悠文物,
任重道远,来日亦何长。
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
何淑英校友提供校歌歌词及曲谱
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鸡鸣风雨,日就月将。
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
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
试选珞珈胜处,安置百亩宫室。
任重道远,来日亦何长。
英隽与翱翔,努力崇明德。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及时爱景光。&
以上两个校歌版本,其具体词句略有差异,排列顺序也不尽相同。笔者暂以配有曲谱的第二个版本为准,具体分析其精彩之处。
1)&六经注我&,古今和谐
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引用中国古代各种典籍中的名句,并辅以少量原创词句,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借此来表现本校的文化特质与精神风貌,堪称古为今用、&六经注我&的一大典范。
纵观全国各大高校,大凡优秀的大学校歌,其歌词往往都载负着厚重的历史感,这种厚重的历史感首先是通过典故的运用,对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进行比较充分的揭示而形成的。在这个方面,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正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校歌的开篇即是&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此语出自《楚辞&惜誓》,原文为:&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注释道:&言黄鹄养其羽翼,一飞则见山川之屈曲,再举则知天地之圜方。居身益高,所睹愈远也。以言贤者亦宜高望远虑,以知君之贤愚也。黄,一作鸿。一,或作壹。睹,一作睹,一作知。&以楚辞开篇,带有浓郁的荆楚地域文化色彩;而以&黄鹄&打头,则会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白云黄鹤之地&&&湖北武汉,继而顺理成章地联想起这座以所在城市命名的著名学府&&武汉大学!虽然用语较为含蓄,但也足以令人一闻即知:此乃武汉大学校歌也!这种比兴手法的妙用,委实要比开篇就平铺直叙地交代什么&东湖之滨,珞珈山上&高明百倍!
接下来的&鸡鸣风雨&语出《诗经&郑风&风雨》,原文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常被人引申解读为君子在黑暗的环境中仍不改自己的气节。&日就月将&语出《诗经&周颂&敬之》,意为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学业精进不止,其含义与&日积月累&相近。
&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与&试选珞珈胜处,安置百亩宫室&二句均为原创,先是感叹宇宙万物之浩大,人类文明之悠久,接着笔锋转至当下,描述了第一代武大人选址风景优美的武昌珞珈山,在此兴建气势恢弘的宫殿式校舍之丰功伟绩,既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顺势交代了学校的地理位置与校园环境。随后又继之以&任重道远&,以此暗合&弘毅&之校训,并以&来日亦何长&作结,提醒莘莘学子,勿辜负学校为大家创造和提供的大好环境,努力成长成才,肩负起改造社会的长远重任。
下文中的&努力崇明德&语出西汉李陵与苏武诗:&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出自《礼记&学记》。&及时爱景光&改自苏武与李陵诗:&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作为一个整体,这句话正是在继续提醒在美丽的珞珈山校园自由&翱翔&的武大&英隽&们,要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珍惜光阴,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同时也要注重劳逸结合,寓教于乐,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辜负大好的求学时光!
纵览全篇,我们便会强烈地感觉到,这首校歌完全可以说是为武汉大学&量身定做&的!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厚的内涵,既有优美的文采,又有精辟的典故,确实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校歌作品!
2)文句优美,意蕴悠长
对于这一点,笔者谨引用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07级学生刘振羽在&武汉大学校史&公共选修课上的一份答卷&&《武汉大学校歌的历史沿革及鉴赏话评》中的有关文字来予以说明,该文将国立武汉大学校歌视为&公认&的&武汉大学校歌创作之巅峰&,并具体评价道:&
文言歌词虽有晦涩难懂之嫌,但其音律协和,意蕴深远,则远非白话所能及。歌词采用文言,并非有些人所谓的固步自封、保守陈旧,而是对传统文化以及学校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校歌为大学之门户,代表大学之形象、大学之精神。国立武汉大学作为名师云集、众才合璧之高深学府,承载了中华数千年传统文明,并极力吸取西学之所长,如此理应以深邃高远之文言雅句来表现本校、宣扬本校,而远不是寥寥数行白话文所能展示的。在结合文言韵律的基础上聆听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方才酣畅淋漓。听毕凝思,词曲皆紧凑衔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曲调婉转多情而又似催人奋进。&&综览全词,跌宕起伏,层次分明,顺势便将国立武汉大学的景、情、人、思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予人以雄浑壮丽而又间杂轻盈柔和之感,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最后,笔者还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歌词通篇使用文言文,会令初识者一时难于理解,但其文意毕竟较为浅近,对于稍微有一点文言文功底的大中学生乃至普通公众来说,只需我们对其具体词意稍作解释,便可不再继续构成理解障碍,丝毫不影响其在武大师生及社会公众中的广泛传播。另外,文言文的歌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即信息容量相对较大,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往往能够比相近字数的白话文表达出更多的深意,这一优势也是一般的白话文歌词所难以企及的。&
三、国立武汉大学时期在武汉大学百年历史上的特殊重要性
我们希望恢复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徽、校训和校歌,除了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上述各种优越性之外,同时也是考虑到这段历史时期在整个武汉大学的百年校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值得我们抬头仰望、高度尊重与倍加珍视!&
1.&定名&&&武汉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时期,首先是武汉大学的&定名&时期。我校的历史虽最早可追溯至1893年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但在1928年以前,学校校名的更动极为频繁&&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方言学堂停办;191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方言学堂的基础上建立;1923年,武昌高师升格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7年,与其他几所高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并最终在当年年底停办。直到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之后,学校才算真正&定名&。此后,我校仅仅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于1950年奉令去除标志学校性质的&国立&二字,迳名&武汉大学&而已,基本上再也没有更改过校名。作为一所以所在城市命名的全国名校&&其&定名&甚至比这座城市还要早21年之久!&&武汉大学一直都是武汉市的骄傲,是这座城市最闪亮的文化名片之一,而这一切,均是从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的诞生开始的。&
2.&定址&&&武昌珞珈山
1893年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其校址位于武昌城内大朝街(今复兴路)口的三佛阁,1902年更名方言学堂的同时,校址也迁至武昌东厂口。从此之后,武汉大学及其各个前身,便在东厂口那片区区40多亩的弹丸之地上,足足&蜗居&了30年之久!其间学校的名称虽然有如走马灯一样变换了多次,但校址一直都没有变动。直到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于当年择定武昌郊外的珞珈山作为新校址、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新校舍建设,并于1932年迁入部分完工的珞珈山新校舍之后,武汉大学才告别了东厂口旧校址,最终&定址&于美丽的东湖之滨、珞珈山麓。虽然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学校被迫于1938年痛别珞珈,西迁四川乐山,但在度过了八年的艰难岁月后,又在抗战胜利之后,于1946年复员武昌珞珈山,从此以后,便再也没有离开过珞珈山。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武汉大学又非常幸运地没有像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同类高校那样被调整迁出自己的校园。近几十年来,作为武汉大学校址所在地的珞珈山,逐渐成为武汉大学的标志、象征乃至&代名词&,二者合为一体,密不可分,而这一点,也正是以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定址&珞珈山为起始点的。&
3.&定性&&&综合性大学
武汉大学最早的历史前身&&湖北自强学堂及后续的方言学堂,其性质为清末兴起的以学习外语为主的近代新式学堂。民国成立后在方言学堂基础上建立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后续的武昌师范大学,其性质为仿日本高师体制而建的师范类高校。虽然从国立武昌大学及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时代开始,我校便逐渐向学科门类齐全、完整的美国式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和过渡,但这几年间全校的在校学生仍均为师范生。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很快便提出了&文、法、理、工、农、医&的发展目标,并在经过了长达19年的艰苦奋斗之后,于1947年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初步建成了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虽然学校在数年后的院系调整中失去了工、农、医等学科,但仍然是一所以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在约半个世纪之后的四校合并中,又重新获得了宝贵的工科和医科,使学校的综合性更加突出。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武汉大学综合性大学性质的初步奠定,最早也是从国立武汉大学时期开始的,这一历史时期在学校&定性&过程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4.&定位&&&全国一流、世界知名大学
在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之前,学校的各个历史前身,不论是晚清时代的自强学堂、方言学堂,还是民国初年的武昌高师、武昌师大、武昌大学、武昌中大等,均不过是地位不高、实力平平的一般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可谓无足轻重。只有在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并建校武昌珞珈山之后,这所学校才迅速地发展崛起,短短数年便跃居全国高校前列,被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即使是在抗战军兴、学校被迫西迁乐山之后,亦同样弦歌不辍,照常发展,并在战后复员武昌之际达到新的巅峰。当时,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一起,被世人并誉为&民国五大名校&,在抗战时期则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并称&四大名校&。在抗战胜利之后,国立武汉大学曾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确定为战后重点建设的十所&第一类国立大学&之一,被时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视为全国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最小的五所大学之一,并成为全国有资格争夺国立中央研究院所设&蔡元培奖学金&名额的七所大学之一,以及本校毕业生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者即可获得英国牛津大学之&高级生资格(地位)&(Senior Status)的七所高校之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1936年到1949年,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系)的多名教授、助教、研究生,甚至在校本科生,以第一或第二作者的身份,以&National Wuhan University&为第一署名单位,先后在英国《自然》杂志(Nature)与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这两大世界顶尖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8篇高水平论文(其中两大杂志各有4篇),使学校开始获得世界性的学术声誉。从此之后,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地位,一直位居前列,虽然在不同的时期亦有所升降,但始终没有远离全国一流大学的阵营。抚今追昔,武汉大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所拥有的崇高学术地位,正是从国立武汉大学时期开始奠定的,其&定位&之功,当为一代又一代武大人所永远铭记在心。&
综上所述,武汉大学之所以能成为&武汉大学&,之所以能拥有今天的一切,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1893年自强学堂在三佛阁的创办,亦不在于1913年武昌高师在东厂口的建立,而主要在于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的横空出世,为后来的武大立下了&定名&、&定址&、&定性&与&定位&之功。国立武汉大学为今日武大所留下的宝贵遗产,远比自强学堂、武昌高师等其他历史前身更为重要。特别是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众多师生校友在各个领域里的优异表现,完全对得起校徽上的&武大&二字,对得起校训中的&明诚弘毅&四字,也对得起校歌歌词中对全体武大人所提出的种种期待和要求。而今天的武汉大学师生校友,要全面振兴武大,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宏伟目标继续奋勇前进,也完全可以从学校过去的历史与传统中找到力量,完全应当认真汲取蕴藏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校徽、校训、校歌中的那股&精气神&!&
四、国内兄弟院校在校徽、校训、校歌问题上的主流做法
放眼全国,大凡历史较为悠久的著名大学,在对待本校过去曾经有过的校徽、校训和校歌的问题上,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袭旧如旧或弃新复旧
前者即始终沿用学校过去的校徽、校训、校歌方案(主要是后二者),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任何更动,后者即一度采用或计划采用新的设计方案,但最终还是恢复了旧有方案。近几十年以来,始终沿用本校旧有校训的中国著名高校,主要列举数例如下:
校&&& &&训
北京清华大学
台湾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西安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台湾东吴大学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而在校训的&弃新复旧&问题上,东南大学可谓典型。20世纪50年代,东南大学的前身南京工学院曾以&严谨求实,团结奋进&作为校训。2001年,在东南大学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学校决定恢复起用在上世纪20年代国立东南大学时期曾使用过的校训&止于至善&作为现行校训。
2004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的校训名列前三名。而这三所学校的校训,均为从民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的老校训。这样一个调查结果,也充分说明了沿用或恢复历史上旧有的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对于历史悠久的名校而言,是广受欢迎而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明智之举。
始终沿用本校既有校歌的著名高校亦列举数例如下:
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歌
(1923年作,汪鸾翔作词,张慧珍作曲)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同济大学校歌
(1927年作,1937年增补第三段,易伟斋作词,萧友梅作曲)
好一片中华大地,不振兴工艺,真可惜,真可惜。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做工负了好教育。勤劳,诚毅,提携我中华国民,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振兴工艺。
好一片中华大地,不健康身体,真可惜,真可惜。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饮食,不学医负了好教育。慈爱,仁义,扶持我中华国民,同舟共济,同舟共济,健康身体。
好一片中华大地,不格物穷理,真可惜,真可惜。同有头脑,同有智慧,同有星辰空气,不学理负了好教育。明彻,清晰,训练我中华国民,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格物穷理。&
湖南大学校歌
(约作于年间,胡庶华作词,萧友梅作曲)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浙江大学校歌
(1938年作,马一浮作词,应尚能作曲)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己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西安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歌
(1943年作,疑为陈柱作词,萧友梅作曲)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在上述几例中,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校方均曾鉴于老校歌用文言文写就,含义深奥难懂,故曾多次征集新校歌,但在征集多年之后,终因所有应征作品均&新不如故&,遂不得不继续沿用魅力无穷的老校歌。而类似的&弃新复旧&的例子,还有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与重庆大学的校歌。
1999年,南京大学为迎接百年校庆,曾向海内外校友征集校歌。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共有数十件作品应征,经有关专家对这些作品及几首老校歌进行对比审查,学校最终还是确定以南大历史上最老的校歌作为今日南大的校歌。大多数南大师生一致认为,这首老校歌无论是曲谱还是歌词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反映了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一位参与校歌评选的专家说:&选校歌要选精品,这一首歌到现在我们还是觉得好;再过50年,你们再让几个专家来评,还是这个好。&该校歌歌词如下:
南京大学校歌
(1916年作,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复旦大学的老校歌诞生于1925年,该校在1988年曾制定过一首新校歌,但又没有废止老校歌,于是,在近20年左右的时间里,复旦大学一直存在一老一新两首校歌,在各种正式场合混合使用。这两首校歌的歌词分别如下:
复旦大学老校歌
(1925年作,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大学新校歌
(1988年)
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2004年,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该校第三十七届学生委员会,经过严谨的调研和广纳师生意见,在复旦大学第三十八次学生代表大会上,郑重向百年校庆办公室提出了《建议尽快对复旦校歌进行正式的重新确认》的提案,&郑重向学校建议,恢复老校歌为复旦大学校歌&。该提案列举了&挺老校歌&的四点主要理由:一、老校歌对比新校歌有更厚重的历史传统价值,更符合复旦百年学府的身份;二、老校歌更有艺术价值,从节奏、旋律和气势上,都比新校歌好出很多;三、作为复旦师生共同情感寄托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校歌的情感价值更高;四、国内其他著名高校经验的借鉴,很多学校的老校歌虽然由于年代原因语言上存有&代沟&,但仍得到大家得广泛认同,何况复旦的老校歌在语言上、思想上都是上乘之作。该提案公布之后,立即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支持,并最终为学校所采纳。此后,复旦大学便废除了内容空洞的新校歌,恢复了底蕴深厚的老校歌,而此事也成为了复旦大学&校园民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光辉事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校现任校长李晓红教授在担任重庆大学校长期间,该校曾在2009年初发布了一条《关于重庆大学迎80周年校庆校歌征集活动的通知》,引起了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热烈讨论。许多师生提出了恢复创作于1936年的老校歌作为重庆大学校歌的愿望,于是,重庆大学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为此进行专门研究,做出了恢复使用老校歌作为重庆大学校歌的决定,而仅仅只是对原有曲谱的节奏作了部分修改,对原歌词进行了一字修改&&将&振兴医工&改为&振兴理工&,以与该校当前的实际学科设置相符。恢复后的重庆大学校歌歌词如下:
重庆大学校歌
(1936年作,胡庶华作词,许可经作曲,2009年改词)
江汉思禹功,教化溯文翁。学府宏开,济济隆隆。考四海而为俊,障百川而之东。研究科学,振兴理工。启兹天府,积健为雄。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
有重庆大学的&先例&在,我们也非常希望&红哥&在武汉大学校长任上亦能努力使武汉大学的老校歌同样得到正式恢复!^_^&
2.承旧立新
即在原有校徽、校训和校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或是在新的设计中充分吸收旧有作品的元素。在校徽方面,全国绝大多数历史名校均是如此处理的,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作了详细的列举,在此不再赘述。
在校训方面,比较典型的事例主要有以下两条:
2001年,南京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的过程中,决定将其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诚朴雄伟&与时任校长罗家伦亲自为中大撰写的校歌中的&励学敦行&一句合二为一,确定以&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本校校训。
2003年,东北大学在80周年校庆前夕,将第一任校长王永江题写的&知行合一&与第三任校长张学良题写的&自强不息&两条训示合二为一,整合成&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新校训,这与厦门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建校初期将&自强不息&与&止于至善&两条校训合并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新校训之做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校歌方面,&承旧立新&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广州中山大学与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对于民国时期原国立中山大学校歌所作出的适当修改与大体继承,此三首校歌的歌词分别如下:&
原国立中山大学校歌
(1932年作,邹鲁作词,陈洪作曲)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国父手创,遗泽余芳。三民主义,仪行四方。民国基础,大同梯航。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懿欤勉旃,勿堕勿忘。&
广州中山大学校歌
(1993年集体改邹鲁词,陈洪作曲)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中山手创,遗泽余芳。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校歌
(1979年改邹鲁词,陈洪作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国父手创,遗泽余芳。三民主义,仪行四方。民国基础,大同梯航。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懿欤勉旃,勿堕勿忘。
由上可见,海峡两岸的两所&中山大学&,除基于政治、时代、地域等原因,而分别对原国立中山大学校歌歌词进行了程度不一的部分修改之外,大体上仍然是继承了原有校歌的主体内容与基本精神。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的校歌前不久也走上了&承旧立新&的道路。该校前任校长唐文治于1909年亲自拟定的校歌,&被不少人认为是交大所有校歌中最好的一首&。2008年11月,上海交大启动面向全校广大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新校歌征集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公开征集、遴选和反复修改完善,确立以1909年版校歌为蓝本,歌词、歌谱重新编配修改的&09版&新校歌《栋梁》(征求意见版)。这两首校歌的歌词分别如下:&
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校歌
(1909年作,唐文治作词)
珠光灿,青龙飞,美哉吾国徽;醒狮起,搏大地,壮哉吾校旗。愿吾师生全体,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昧,精神常提起。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光辉吾国徽,便是光辉吾校旗。&
上海交通大学新校歌
(1982年)
相聚在东海之滨,汲取知识的甘泉。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磋共涉艰险。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同学们,同学们!振兴中华,振兴中华。宏图在胸,重任在肩。
  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交大,交大,群英汇聚,同舟共济远航彼岸。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贡献。同学们,同学们!饮水思源,饮水思源。母校的光荣,长存心田。&
上海交通大学新校歌《栋梁》(征求意见版)
(2009年改唐文治词并重新谱曲)
神州焕,古今灿,壮哉吾中华;书香溢,银锤起,美哉吾校旗。愿吾师生全体,明白旗中意,既明勿昧,既进勿退,精神常振起。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光辉吾中华,便是光辉吾校旗。&
3.弃旧立新
即全面弃置学校旧有的校徽、校训、校歌方案,凭空创造出全新的方案。放眼全国,对于众多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来说,这样的事例实不多见,绝非主流。
通过以上大量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我国众多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中,校园文化标识系统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而绝大多数同类兄弟院校,在校徽、校训、校歌的使用方面,在或多或少地经历了一番变革之后,最终还是发现,旧有的那一套校园文化标识系统,才往往是最能体现本校独有校风与办学理念的&经典&之作,于是便不约而同地纷纷走上了向传统&回归&的道路,而这也已成为国内兄弟院校中占据&主流&的普遍做法。因此,鉴于上述种种理由,我们深信,就我校的校徽、校训、校歌这三种极为重要的校园文化标识的重新确定而言,&弃旧立新&是最糟糕的&下策&,&承旧立新&勉强可为&中策&,而最佳的&上策&,当为&弃新复旧&,具体来说,就是全面恢复本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徽、校训和校歌!
事实上,近些年来,我校师生并非没有在重新制定校徽和校歌方面付出过辛勤的努力。早在2003年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就曾公开征集过校徽和校歌,虽然应征者众,但始终没能征集到足堪使用的作品,此事最后也不了了之。本文的作者之一吴骁当时也写了一首歌词来应征,其作品后来被十几位评审专家一致公认为所有应征作品中最好的一篇,并与另外一位在校研究生的作品一同荣获一等奖。虽然其本人自认为该作品比武大现行代校歌强出不少,但是离广大师生校友心目中理想的&武汉大学校歌&之水准,仍然存在极大的差距。我们始终认为,在国立武汉大学校歌的艺术高度难以超越的情况下,放弃创作和征集新的校歌作品,直接恢复这首经典的老校歌,将是最佳的选择方案!而在校徽与校训的问题上,亦同样如此。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中国开启现代高等教育历史已然跨越了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而武汉大学也即将迎来118周年的华诞。回望武汉大学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不仅为这所百年学府的美丽与伟大所深深感染,更对她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满怀憧憬和希望。&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徽、校训和校歌,所承载的是武汉大学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我们坚信,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定能激励广大在校师生为武汉大学的发展繁荣而努力奋斗,定能成为凝聚广大武汉大学校友的不竭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谨以三位热爱母校的武汉大学在校师生的身份,向学校提出建议,全面恢复我校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徽、校训、校歌,并呼吁广大师生、校友和全社会关心、支持武汉大学的朋友们给予积极关注与热烈回应!
最后,值此母校118周年校庆来临之际,我们谨向广大师生校友致以最恳挚的节日问候,并祝愿母校武汉大学前景灿烂,青春永葆!&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刘文祥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9级本科生& 黄一秦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创始人& 吴& 骁
日于珞珈山麓
老校徽,校训,校歌确实很有艺术感染力&&转自&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由于当时条件不允许,就只能想以后有机会了再去,结果过了很多年自己依然没有去。更多的情况是,我们时常有想到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然后过几天自己的就又忘记了,以后不提起这段记忆,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想起自己曾经想去某个地方。
有的时候,说想去一个地方,其实并不是真的想去这个地方,只是一时冲动而已。其实到一个地方旅游...&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由于当时条件不允许,就只能想以后有机会了再去,结果过了很多年自己依然没有去。更多的情况是,我们时常有想到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然后过几天自己的就又忘记了,以后不提起这段记忆,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想起自己曾经想去某个地方。&
&&&&& 有的时候,说想去一个地方,其实并不是真的想去这个地方,只是一时冲动而已。其实到一个地方旅游,真正看的不是那里的风景,其实真正想看看那里人,了解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人,才是一次旅游最重要的部分,只有见到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交谈,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生活,看自己,心灵或许就会有充实,眼界或许就开阔了。&
&&&& 从今天开始,我要记录自己想去的地方,给自己建立一个旅游列表,记录自己产生这个想法的时间,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想遇到什么样的人。下面是我的第一个列表:
& 东北,滑雪,看冰雕。&
&&&& 原因:以前我一直没有想到去东北玩,能玩些什么?但是瞬间我想到了充分的理由。当时我从北京做火车去桂林,火车上认识了一个大庆奇女子。她年纪有40了,但是心态很年轻。她从近几年开始,一年在国内一个有名的城市工作,然后存钱,等自己的老公和女儿过来玩。她当导游,介绍工作城市附近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地方。一年的存下来的工资,就给自己家人&挥霍&一两个月,完了再换个地方。我们认识前,她在杭州工作了一年,然后现在是去北海。这样的年纪,这样的生活方式,太让我吃惊了,我留了她得QQ,以后我有机会了,我一定会去东北玩玩。如果能有机会,再找她玩一玩。我想继续听大庆姐聊聊她旅游的故事。
&&&&&& 那么你心中想去的地方在哪呢?赶紧记录下来吧,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深思,这是不是我想去的地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190章 船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