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件·科学与工程区别有什么?

工程管理;建筑学;土木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这四个专业哪一个女生比较好就业_百度知道
工程管理;建筑学;土木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这四个专业哪一个女生比较好就业
提问者采纳
不建议你学建筑学,更别学土木工程,我是土木工程毕业的,我们这级共5个班190人左右,其中女同学也就30人,毕业7年了,男同学有很多已经是项目经理、公司经理、技术负责人、主管等等,基本没有小兵了,而女同学还没听说一个混的不错的。新能源材料我倒是觉得还不错。我从事的是采购专业,不怕你笑话,我从一个大公司离职进入一家小公司,就是被一个女的给顶的,痛苦啊。如果我是你,首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其次是建筑学,最后才选土木工程。强烈建议不选择建筑学和土木工程,这俩专业对女性以后的就业都有限制,尤其是土木工程。盯在工地上的建筑管理人员你见过几个女的?别走错路。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但我选了建筑。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工程管理:属于管理类,毕业后可去地产公司搞策划、造价这样,适合女生。建筑学:也适合女生,只是比较辛苦一点,但待遇是很不错的,就业也比较好。后面两个专业女生就算了,很多学校这种专业基本一个班就一两个女生,找工作也不太好,用人单位一般都愿意要男生。
工程管理吧,偏管理的,应该比较适合女生。不知道你们学校怎么分的学院,看工程管理会不会是发管理学学士学位啊?女生的话,我个人认为这个专业比较好。其他几个专业都是典型的工科,其实好多工科的专业毕业招人的时候都指明不要女生的。唉,现实的残酷。。。。。。。。
貌似都差不多,建筑学好一点吧。
土木工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专业比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方向,课程难度,考研,请各位学长指教一二_百度知道
专业比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方向,课程难度,考研,请各位学长指教一二
提问者采纳
大部分出国或保送研究生就业者不足20%。 (清华大学) 我考研了 但是没考上
所以只好找份工作 本想在工作中考研的 但是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如果你想着考研 那工作势必会耽误 因为刚进单位 压力还是挺大的 所以我现在是先把工作干好 再想考研的事 考研是一定的(沈阳工大) 电气工程的就业面很广,自动控制,你弟弟如果学电气,并且收钱。它是国有单位,还有核能发电。这些单位跟供电局差不多,优点是工作强度不大,弱电方面主要做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在由于国企内部人事制度黑暗,通讯,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只能去教学了,自动化设备公司……研发,电业局(这个得要有关系了),因此利润极为可观,其它专业很难进去。这也是电气的优势。这两类单位我们同学去的最多,N颐前嘧芄仓挥辛礁雒徽业焦ぷ鳌荒玫窖恢ぁ 要是能考个电气工程好点的大学,可以做设备维护,水力发电,在这里学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成为其次,一定要多参加些活动,只是火电水电收入低一些,不过不是本专业的工作,如果家里有关系进电力集团当然是最好的,这些又占了两成。另外两成读研或者出国深造。由于我们学校这个专业实力比较强,优点是收入不错。抛开外企就国内企业来说,有的进的大型水泥厂,机械基础都会学,完了以后,外面很大很高的那种电杆电线,维护稍有难度,大多只能供职于外企民企或市县级事业单位。 清华电机系今年毕业近120人,核电收入高些,发电站的电输送到用户,房地产公司(电气装备采购等),毕业时候正好赶上核电的好时候。 其他。包括去生产的工厂做设备维护,通俗地说就是发电,发电厂,水电和核电都比较偏远,该专业毕业生可供职于电网中心,供电局等国企,大约有一成到两成。除此之外就是就是去自动控制,只是总在找别人的错误,本科毕业基本上都是去做调试。缺点是需要经常出差,所以只要跟电相关的都可以去。这些工作之间的差别比较大,这对毕业后的就业有很大好处。(青岛农业大学) 我们同学大多数现在是在做设备 还有些 在电厂或电局 要是在非电力类制造业就是辅助的运行设备管理 怎么说呢 刚毕业说还是跟机器或者软件打交道 (长春理工) 我工作了,变电所,PLC啦,但是你也要认识到3年下来你的就业前景,职位的差距比较大。像我现在就做的自动化这行。由于专业特点,大多属于竞争行业,电机制造,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的外企或民企。 电力行业在中国目前为国有垄断,电器最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电气)是电类里面学的最广,所以就业的时候可以选择的面很广。&#92,也有的考研了,锻炼自己,好的公司第二年开始拿7000不是问题,变电站,充分展示自己,空调程序,(临沂师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才有这样的就业分布。有的学校这个专业可能在其它这一类里面的分布就会多一些。这还要具体问题,收入拿的也没有以上三类那么容易。高的高很多,知识对这个专业太重要了,供电局和电力装备公司基本只要电气专业,电气最主要学习高压电(3万5千伏以上)。通俗的讲就是怎样把发电站的电输送到用户,差一点的公司可能月薪不到3000,有些进的变压器厂,强电的有发电站,核电都有去,尤其是维护方面,电气安装是最低的,等等等等,一共占了近五成,软件公司,自己才能设计。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通讯公司,船厂等很多地方。大学是个锻炼人的地方,我干销售。如果你喜欢本专业的话,就是强电和弱电,只有能读懂别人的,还有控制系统啦(河南理工) 该专业学习的领域为电力行业,也可就业于制造电动机,还有变压器,有关于电路设计,销售……等等。正是因为专业知识面广,电厂下属企业,火电,电气设计,低的低很多。而且不同行业,比如红绿灯等。我个人认为这个专业是学得多但学得浅,还有些进的首钢,公司,供电局就是这方面最直接的例子。这样的知识只有电气工程专业才学习,所以工作没有供电局和发电站那么轻松,关键是锻炼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研究生多了也就意味着学历贬值了,水电,做两手准备吧,具体分析。但是总体来讲,配电以及相关电力设备的制造等方向。因此,因为在学校学习这些知识的嘛,电气这个专业因为学的宽,很吃香供电局不发电,工作后大部分东西还要再学习。至于我同学的现况很是不同。有去青岛啤酒工作的,但是要用心(宝鸡文理学院) 大方向有俩,单片机啦,收入很高(但是第一年试用期比较低,通讯,就业会更好 (太原理工),安装等,相搞研究还是考研比较好,所以可能会感到无聊,只有两千月薪的样子)。缺点是正是因为太闲,但是他们都是设计的基础,都需要这方面的的人。所以电气工程的就业是很好的。我们班同学很多进了电力局,,就业面也很宽。 (东南大学) 电自化这个专业分强电和弱电。强电方面将来主要是和发电机等方面有关系,一般中专都可以做,个人发展空间不大。这样单位没有关系很难进去。 电力装备公司,核电可能对身体有影响。未来的趋势是核电, 发电站有火力发电,没有社会背景的平民子弟(包括清华学生)很难进入中高层国企,房地产相关的就业单位,弱电的一般都是电子企业,工龄和经验也是自己的财富,最多的专业。高压电,,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培养方案-2014版-1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材料系,由原宁夏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改制整体并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后,于2002年8月组建而成。。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个本科专业,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分析测试中心和1个金工实训中心。2011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民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宁夏分析测试中心是经过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认证授权,是公开面向社会进行有资质测试服务与咨询的技术机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单位,2012年底通过验收;材料科学实验中心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学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确定为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拥有自治区级材料实验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材料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自治区首批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技术研发团队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专职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讲师10人;有博士7人、在读博士8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名、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23:33:54|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培养方案-2014版-1.DOCProf Liqiang MAI
麦立强教授课题组(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简介(更新)
已有 3639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麦立强,教授,纳米,新能源,材料,器件,王中林,Lieber
麦立强,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学习及教育经历
8.7&太原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7&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无机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邹正光教授)
4.6&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陈文教授)
7.10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博士后 (合作指导老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
9.12&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高级研究学者 (合作指导老师:美国科学院院士Charles M. Lieber教授)
主要工作经历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
2007~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破格教授
2009~至今&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教授
2010~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国际固态离子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评审专家
《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J Physics Chemistry B》等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通讯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
纳电子生物材料与器件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10余项,并作为学术骨干参加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奖励多项;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3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届)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钒氧化物纳米棒及其有序网络的电输运与光电导性能研究,0.12,项目负责人
(2)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银钒复合氧化物纳米带阵列及磁性能研究,0.12,项目负责人
(3)国家教育部教外司留(号 Zn3P2/VOx一维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0.12,项目负责人
(4)武汉市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专项 (2008)84号:磷化锌/氧化钼/聚苯并噻吩多层同轴纳米电缆的阵列构筑与光电性能,0.12,项目负责人
(5)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优选课题():钒氧化物基超长同轴纳米电缆的有序构筑与性能,0.12,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为通讯联系人)
在Nano Lett (影响因子9.991,第一作者3篇)、Adv Mater (影响因子8.379,第一作者)、ACS Nano (影响因子7.493)等刊物上系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52篇,被国际著名刊物Prog Mater Sci 、Nano Lett、Adv Mater等引用390次(他人施引文献247篇,施引作者包括MS Whittingham、GD Stucky、R Tenne、CNR Rao等世界一流科学家),已分别被著名学术刊物J Phys Chem C、J Mater Res邀请撰写评述性论文(Review paper)。应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1部。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9次,担任分会主席3次。
1.&&&&L.Q. Mai*, Y.J. Dong*, L. Xu, and C.H. Han, &Single Nanowire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Nano Lett.2010, ASAP.
2.&&&&& L.Q. Mai*, L. Xu, B. Hu and Y.H. Gu, &Improved cycling stability of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 materials enabled by pre-lithiation&. J. Mater. Res 25,
(2010). (Review paper)
3.L.Q. Mai*, L. Xu, Q. Gao, C.H. Han, B. Hu and Y.Q. Pi, &&. Nano Lett. 10(7),
4.&&&&&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2 Nanowires&. Nano. Lett. 9, 826-830 (2009).
5.&&&&& L.Q. Mai,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19,
6.&&&&& L.Q. Mai,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4V3O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7.&&&&& L.Q.Mai*,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2&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110,
8.&&&&& L.Q. Mai,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112, 423-429 (2008)
9.&&&&& L.Q. Mai,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382, 307-312 (2003)
10.&B. Hu, L.Q. Mai, W. Chen*, F. Yang,&From MoO3 Nanobelts to MoO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3, 478-482(2009)
主要国家发明专利
1.&二氧化钒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授权号:ZL .X)
2.&金属阳离子掺杂的钒氧化物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授权号:ZL )
3.&一种有机酸络合燃烧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授权号:ZL)
4.&二氧化钒纳米棒由B相向M相转变的处理方法 (授权号:ZL .8)
5.&空穴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号:ZL)
6.&电子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号:ZL)
7.&一种表面修饰的纳米LiMVO4正极材料及修饰方法 (授权号:ZL 3)
8.&三氧化钼层叠纳米棒及制备方法(授权号:ZL .9)
9.&LiFePO4纳米棒的制备方法 (授权号:ZL .7)
10. 一种锂化三氧化钼纳米带电极材料及其锂化改性方法(授权号ZL .2)
主要奖励与荣誉
2010 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08 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
2009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一)
2006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05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二)
2005 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
2004 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4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4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武汉理工大学&五四青年奖章&
2003 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一)
2003 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2002 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及固体电化学能源装置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一)
2002 武汉理工大学&长飞奖学金&
2010常靓 李涵 董霏 牛朝江
2009 罗艳珠 &徐絮 &皮玉强
2008 徐林(提前攻博)杨霜 &杨帆
韩久慧(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赵云龙、赵石勇(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者)等
指导过的已毕业学生:&&&&&&&&&&&
2007 顾彦辉(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高倩
2006 高媛(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2005 胡彬(提前攻博,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访问博士生)
&&&& 郭万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吴一民(现为牛津大学博士生)
金伟(硕博连读,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
蒋亚楠(已被保送北航江雷院士组)
张鹏超(已被保送中科院化学所江雷院士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徐浩然(已被保送中科大读研,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等
Office/Lab Phone: +86-
Mobile Phone: +86-
Fax: +86-27-
E-mail:; &; &mlq518@
实验室: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新材所3楼)
欢迎有志于从事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的有志之士加盟本课题组!
MAI Liqiang Group (New Energy Nanomaterials and Devices)
Personal Data
Liqiang Mai, Male, Ph.D., Professor
Working unit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dergraduate: B.A. in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98
Graduate: M.A. in inorganic materials,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 (Supervisor: Prof Zhengguang Zou)
Graduate: 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Supervisor: Prof Wen Chen)
Postgraduate: Postdoctoral Research,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Zhonglin Wang)
2008- present: Advanced Research Scholar, Harvard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Charles M. Liebe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present: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present: Professor in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2006-present: Council member of Youth Committee of Chines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lid State Ionics,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d Chinese Silicate S Appraisal experts of Research Fund and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ic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ok Ying-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A Referee of famous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J Physics Chemistry B, etc. Referee of China Science paper Online.
Research Interests
Nano-semiconductor materials & devices
New energy materials
Nanoelectronic and biological materials & devices.
Research Projects
He has conducted more than 10 research projects as project principal such 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etc. and taken part in projects such as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Trans-Century Training Programme Foundation for the Talents by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etc. as main researcher. He has received Nomination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China,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Prize of Guangxi province. His students have received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The Challenge Cup of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research fund for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xcellent B.A.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etc.
(1) &Study on electrical transport and photoconductivity of vanadium oxide nanorods and ordered networks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I)
(2) &Magnetic property of Silver Vanadium Oxide Nanobelt Array&, the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PI)
(3)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one dimensional Zn3P2/VOx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I)
(4) &Fabrication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zinc phosphite/ molybdenum oxides/ poly phenylenevinylene multi-layer nanocable arrays& Wuhan innovation fund (PI)
(5) &Orderly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ultra-long vanadium oxide based nanocables& the optimized research Fund for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I)
Publications(*Corresponding author)
Prof Liqiang Mai has published&52 papers tagged by SCI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 Adv Mater,ACS Nano,&etc, which have been cited 390 times by the world leading scientists such as MS Whittingham, GD Stucky, R Tenne, CNR Rao, etc in Prog Mater Sci(IF:20.846), Nano Lett, Adv Mater,etc. He has been invited to co-author 1 book chapter in English and to publish 3 review papers by J Phys Chem C, J Mater Res, etc. He has 10 CN patents authorized. He has given 9 invited presentations, and acted as seminar chairman 3 times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1.&&&&L.Q. Mai*, Y.J. Dong*, L. Xu, and C.H. Han, &Single Nanowire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Nano Lett. 2010, ASAP.
2.&&&&& L.Q. Mai*, L. Xu, B. Hu and Y.H. Gu, &Improved cycling stability of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 materials enabled by pre-lithiation&. J. Mater. Res 25,
(2010). (Review paper)
3.L.Q. Mai*, L. Xu, Q. Gao, C.H. Han, B. Hu and Y.Q. Pi, &&. Nano Lett. 10(7),
4.&&&&&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2 Nanowires&. Nano. Lett. 9, 826-830 (2009).
5.&&&&& L.Q. Mai,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19,
6.&&&&& L.Q. Mai,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4V3O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7.&&&&& L.Q.Mai*,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2&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110,
8.&&&&& L.Q. Mai,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112, 423-429 (2008)
9.&&&&& L.Q. Mai,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382, 307-312 (2003)
10.&B. Hu, L.Q. Mai, W. Chen*, F. Yang,&From MoO3 Nanobelts to MoO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3, 478-482(2009)
Contact Information
Office/Lab Phone: +86-
Mobile Phone: +86-
Fax: +86-27-
E-mail:, ,
Lab:SKLWUT,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the third floor of Sate Key Lab)
本文引用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