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段积极向上的话{最好包括“传媒”,没有也可以,但我一定要得到你积极向上} 注必须要包含j.q.K开头的...

希望有才能得人可以帮写一份小品的剧本。在高中的12.9上表演。要积极向上。最好能侧面或正面的赞美学_百度知道
希望有才能得人可以帮写一份小品的剧本。在高中的12.9上表演。要积极向上。最好能侧面或正面的赞美学
希望有才能得人可以帮写一份小品的剧本。在高中的12.9上表演。要积极向上。最好能侧面或正面的赞美学校或老师。或者鼓励同学努力学习的。如果鼎筏尺禾侔鼓踌态穿卡我看过之后感觉写的很好的必有重谢。要非常搞笑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呵呵,当年我们是模仿的赵本山的
其他类似问题
积极向上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道德讲座讲稿――《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发布于: 11:06:05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赵智勇
人最重要的性格、气质、能力即人格品质是什么?是积极向上。
何谓积极向上?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心态;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状态;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追求;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精神。
我以为,积极向上是一种人格品质,而且,与其他构成人格品质的因素不同,积极向上是构成人格品质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最具决定、统领和引导性的因素。因为对一个社会人而言,只有积极向上,才能有追求;只有积极向上,才会有理想;只有积极向上,才富有激情。一言以蔽之,只有积极向上,才能激活其他一切优秀品质的优秀元素。
譬如:坚韧不拔是一种优秀品质,但坚韧不拔必须建立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之上;只有积极向上,才可能坚韧不拔。
诚实守信是一种优秀品质,但诚实守信必须建立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之上;只有积极向上,才可能诚实守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种优秀品质,但这些优秀品质必须建立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之上;只有积极向上,才可能坚持真理、保持气节。
古今中外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周文王。支撑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力量是什么?是积极向上。正是积极向上这一品质,才使文王位居下而心向上、身被拘而意不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积极地面对人生。
如果说积极向上是人格品质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决定性、统领性和引导性因素,那么如何理解老子所言的无为而治?从字面上讲,&无为&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但认真体悟不难发现,这种理解甚为偏颇。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无为而治建立在&道&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纵横弛骋在天下最坚强的地方,于是我知道了无所作为是有益的。正是因为无所作为是有益的,天下都希望达到无为的境界。因此我们说,&无为而治&决不是要人们消极无为,而是要人们积极有为,其最终目的是以&无为&之欲实现社会自我管理。同样,表象看,姜子牙溪垂钓、诸葛亮躬耕南阳、竹林七贤恬淡一生、陶渊明采菊东篱都有些消极成分。但深研细究就会发现,子牙垂钓、孔明躬耕,琴曲有异,但异曲同工,都是为了遇明主,展抱负。可见,&无为&的内里,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如果不以积极向上为支撑,很可能既无老子、七贤的千古名篇,也无子牙、诸葛这样的千古名相。&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看似消极、看似无为,实则积极、实则向上,是积极向上在更高精神层面的一种表现形态。
那么,积极向上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其根本特征是什么呢?我以为,至少表现在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意志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生态度上,无论贫富、贵贱、宠辱、欣戚,无论多少误解、委屈、冤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阳光心理、灿烂心态,容事、容物、容人。
第二,在人生追求上,无论顺逆、高下、起落、远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守初衷、恒守志向。
第三,在人生意志上,无论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挫折磨难、多少急流险滩,也无论财富多少、成就丰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不气馁、不放弃,向上之步不停,向上之作不止,向上之志不坠,向上之求不减。
明确的人生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人生意志,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美丽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画卷。展开而论,积极向上的人,必定有把握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心中有守&。特别是在急速旋转的现代社会,生活令人眼花缭乱,但绝不能不加选择地随之而舞,而要如禅者般保持一颗不随风云而动之心,心有定力,以微笑、从容、自信的步伐穿梭于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的崇山峻岭之中。因此,积极向上的三大特征集中体现在八个&守护&、四个&拒绝&:
一是守护美好。守护美好是奠定积极向上人格品质的第一锹土,第一块砖,第一罐混凝土。美好是什么?通俗地讲,美好就是一美二好。那么,什么是美呢?古往今来,围绕美的学说林林总总,论述汗牛充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社会学家眼里,美学是社会学的最高殿堂;在人类学中,美是人的最高标准&&虽然人们认识并非一致,但对美的三个层次认识是统一的:美的第一层次是耳美目美。这是指生理感官上所感觉到的愉悦感、满足感与舒适感,是一种本能上的直觉形态,如孟子所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美的第二个层次是情美意美。这是主体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而引起审美主体情绪与情感的反应而达到的修养水平,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相互统一、相互结合的过程。美的第三个层次是心美神美。心旷神怡是主体审美心理达致感觉与理解、情感与理智、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的状态,也是人对美的境界的最高层次要求。三个层次的美,层层递进,层层升华。然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人耳美目美的东西比较过去更多、更广,但人们却没有感受到更多、更广的幸福感。这是为什么?马克思从人的存在方式上探寻过美的本质,他认为,&美&是主体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柏拉图认为美和人格是密不可分的,美可以使人格变得高尚美丽。孔子主张&里仁为美&、&尽美矣,又尽善也&。康德认为&美&是&善&的象征。这些先哲给了我们答案。人们常说&真、善、美&,其中真是善的前提和基础,善是真的目的和结果,而人格的美则是真与善的统一。&美好&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快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讲&感召力&,&感召力&是什么?某种意义上,感召力就是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最集中引自于心灵感染力、心灵感知力、心灵感召力,而感染、感知、感召均源于心灵的美悦、美愉冲击力。守护美好,指的就是三个层次美相统一的人格之美。人之于社会,最易被击碎的即是对美好的信守。古人曾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之句,其本质即因为社会的残酷、复杂而失去了对美好的希冀。人一旦失去了对美好的信守,接踵而来的必然是颓废、失落。因此,只有始终坚守人格之美,才会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是守护阳光。与守护美好密切关联的是守护阳光。何谓守护阳光?守护阳光就是守护光明,守护一个积极的、乐观的、充满阳光的、健康的心态。细观积极向上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无论遇到何种境况,他们始终能够以阳光之心观察事物、观察世界、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正是由于阳光之心、阳光之境、阳光之求,才使人始终乐观地看一切事,对一切人。哪怕这些事、这些人给人的是沮丧与恼怒。拿破仑&希尔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心态好坏,影响个人、家庭、团队、组织,最终影响社会。好的心态成就人,坏的心态毁灭人。守护阳光是培养积极向上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能否拥有阳光的心态,快乐地工作和生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我们的思维习惯,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地思考问题。大志向需要大胸襟,大胸襟源于对光明的永远不懈追求与守护。历史上,此类例证数不胜数。三是守护真理。真理是有力量的。真理一旦被认知,认识者就会拥有一种无可匹敌的力量。这是因为,从认知范畴上看,真理是指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客体本质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说,真理就是指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认识真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而根本目的则是以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改变世界的现存状态以满足人自己的需要。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既是认识的根本动力,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西方哲人曾说过:&当人们相信他们能够为真理自身之故而追求真理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真理之中追求生命。&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据朱熹注,就是&事物当然之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真理。这一至理名言深刻地揭示了追求真理的艰苦性和曲折性。古今中外很多人为守护真理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布鲁诺宁死也不肯放弃心中的真理科学与自由。夏明翰为了守护共产主义真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一千古绝唱。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一句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守护真理,就是&守真护理&,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定地守住真、护住理,以真理引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只有坚定地&守真护理&,心中才有支柱,积极向上才有根基。四是守护志向。守护志向与守护真理有所不同。如果说守护真理是一守真二护理,那么,守护真理可归属于客观范畴,即对真理的崇敬、敬畏、信仰;而守护志向则更多的归属于精神范畴,即对人的追求的信念态度。这是因为,志向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积极向上追求的核心目标。正是由于志向的作用,使人们生命活动中以及在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中表现出独特的独立性、坚持性、意志力和自制力。诸葛亮特别强调志向对人生的作用,他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应当远大,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弃绝庸俗的欲念,摒弃迟疑和呆滞,使远大的志向在心中立于显要的地位,始终坚持。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凡目标明确,并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的人,事业成功的几率一般较高;凡目标漂移,追求目标时又随波逐流,庸庸一生的几率一般较高。对人生而言,守护志向就是对理想要矢志不渝,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漫长,都要始终看到未来,看到希望,看到曙光,永远昂然向上。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夺取胜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五是守护乐观。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另一个重要元素。什么叫乐观?乐观即乐而观之。凡天下之物、天下之事,都乐而观、乐而视,无忧、无虑、无愁。从这种意义上讲,乐观是涵养,是对人生、对世事的透视和感悟。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乐观之人,无论怎样艰辛,怎样危难,都始终笑对人生,始终泰然、坦然、安然地面对一切事、一切人,都坚信美好的明天总会到来,这样的人,才会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
六是守护意志。对守护真理、守护志向而言,守护意志是另外一个范畴的概念。意志,乃人的意念与志气,即古人所言之精、气、神,对人的行为有重大影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爱因斯坦也说:&有百折不挠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对人生而言,意志意味着百折而不挠的精神,一个人,失去了意志,失去了百折面前的不挠之意志,也就失去了人的自身。海伦&凯勒在1岁多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也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成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试想,一个没有看、听、说能力的人可以达到如此的人生高度,作为正常人,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达&芬奇说过:&顽强的意志可以克服任何障碍。&作为一名有志之士,要把困难当作培养坚强意志的磨刀石,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养为实现目标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磨练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意志。
七是守护坚强。坚强是意志的行为外在表现,是意志守护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坚强是积极向上的脊梁。《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说:&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的祖先历来申明,凡成就大业者,必是坚强和自强不息之人。几千年来,&坚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无数炎黄子孙,身上都鲜明地印刻着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我们的先贤反复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老年人也自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须扬鞭自奋蹄&。一个人的成功与天赋、环境、条件确有极强的关联,但根本点仍在于这个人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崇高的理想迈进,必然有所获、有所成。守护坚强,要做到自尊、自立、自信和自胜。自尊,顾名思义是自我尊敬,自我尊重。尊重什么呢?尊重自己的人格。自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一个人成长,需要多方帮助,但归根到底,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得以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在身处逆境、身处困境的情况下,更要坚持自立、学会自立,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外力才可能起作用。自信,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自信能产生强大的力量,能够在困难和失败的环境下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希望。自胜,就是自己战胜自己。自胜者强,自强者胜。人的一生,总要遇到各种挑战,总要各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理智于心,正确决断,就能够做到自尊、自立、自信、自胜,永远坚强。
八是守护豁达。豁达的本质是胸襟的宽广、胸怀的宽容、胸境的广袤。豁达是积极向上的必然条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形象生动揭示了豁达对人生的重要。豁达是胸襟的开阔,能容人,能容事。说到&豁达&,总会让我自然想起历史上那个曾在&乌台诗案&中被诬陷的人苏东坡。当时在强大、邪恶的流言蜚语下,东坡被困住了。&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把这一段历史写得深刻传神。面对这场劫难,苏轼并未倒下,而是以豁达的胸怀包容了一切,给苍茫的四周以绮丽,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闷的空气以清新。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于是前后《赤壁赋》等震烁千古的杰作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说,豁达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素养,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豁达,贵在豁而有&达&,即旷达、通达、放达。豁达是一种历经喧嚣的淡定,百味酿就的醇甜,悟透平淡的自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升沉不过一秋风(微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古人的这些珠玑箴言,表现的即是一种豁达。&不谦恭、不和睦的人,不但会遭受物质的损失,且将失去生活的情趣&。莫泊桑的话语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凡事看开一点,超脱一点,得到的无疑是快快乐乐、潇潇洒洒、轻轻松松的生活。
积极向上,既要勇于坚守,也要善于拒绝。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要善于拒绝一些什么呢?
第一,善于拒绝灰暗。灰暗心理是一付毒剂,是导致人走向堕落、暴戾、低俗、阴暗的催化素。在灰暗心理下,充斥心灵的是嫉妒、多疑,是对进步的排斥,对希望的拒绝,对和睦的对抗。具有灰暗心理的人,看一切人、一切事都不顺眼,不顺心,不顺意,甚至以种种卑劣的手法,打击、诅咒、讥讽一切人,破坏、毁损一切事,似乎除去了自己,世间的一切在瞬间灭亡才是自己的追求和意愿。
为什么人会产生极端灰暗的心理呢?重要的一条是,具有灰暗心理的人,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事实上很脆弱、很自卑、很胆怯,是极端不自信的另类表现和反映。一旦自卑、胆怯、极端不自信占据了心理主位,必然出现难以理解的灰暗之心和灰暗之行。因此,在人生的选择上,要首先拒绝灰暗心理,而去追求快乐。
第二,善于拒绝消沉。意志消沉是消极人生观的反映,是积极向上的天敌。决定人生走向的因素很多,人生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有一种内在力量,从这种意义上讲,人可以分为外我和内我,倘若内我悲观消沉,必然自毁;倘若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即使身处逆境,也能迎风雨而得彩虹。贝多芬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福楼拜说:&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古今中外,拒绝消沉而走向辉煌的有志之士不乏其人,既有陷逆境、遇困厄而不消极、不沉沦、不坠志的志士,也有富且贵、顺且欣而不沉湎声色、贪图安逸、意志消沉的仁人。正是由于顺逆一视,拒绝消沉,才可能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第三,善于拒绝懦弱。懦弱不可能向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性格懦弱的典型写照。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三个兄弟,他们很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于是去求教智者。听了他们的来意后,智者问:&据说在遥远的天竺国的大国寺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假如让你们去取,你们会怎么做呢?&老大说:&我生性淡泊,在我眼里,夜明珠不过是一颗普通的珠子,我不会前往。&老二拍着胸脯说:&不管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一定会把夜明珠取回来。&老三则愁眉苦脸地说:&去天竺路途遥远,险象环生,恐怕还没取到夜明珠,就没命了。&听完他们的回答,智者微笑着说:&你们的命运已经很清楚了。老大生性淡泊,不求名利,将来自然难以荣华富贵,但在淡泊之中也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与照顾;老二性格坚定果断,意志刚强,不惧困难,可能会前途无量,也许会成大器;老三性格优柔懦弱,凡事犹豫不决,命中注定难成大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大胆勇敢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性格懦弱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因此,卡耐基说:&成功的人,都有浩然的气概,他们都是大胆的,勇敢的。他们字典上,是没有&惧怕&两个字的,他们自信他们的能力是能够干一切事业的,他们自认他们是个很有价值的人。&他还说:&一个人的胆子大,才能有作为;畏怯的人,懦弱的人,他虽然没有身临其境的危险,但只要一听到人家的恐吓言语,早已吓得不知所措,试问这样的人可能有什么建树呢?&马克&吐温说:&你为人像水一般软弱,这一点人家很快就会发现的,他们不用费什么劲就会发现你为人没有骨气,他们可以像对付一个奴隶一样对付你。&积极向上就要拒绝懦弱,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明确目标、不怕困难、正确对待挫折、果断行动,表现出自己强悍的个性,就能成为一个自信坚强、敢于担当、敢于追求成功的人。
第四,善于拒绝欲望的膨胀。欲望膨胀是毁灭积极向上的又一粒种子。人有欲望不言而喻,人有多种多样欲望同样不言而喻。因此,世界上有善恶欲望之分,也有导善欲望与至恶欲望之别。这里所说的拒绝欲望膨胀就是说要拒绝不合理、不合法的向恶欲望。有人说,欲望如夏日里的青藤,一刻不停地生长,然而,修剪的青藤与未经修剪的青藤,不仅青藤自身的命运不同,而且青藤周边的环境也会不同。修剪的青藤给人以美,而未修剪的青藤乱而杂,甚至对周边的树林、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
于是,有人会问,靠什么修剪崇山峻岭中的青藤呢?靠自然法则,靠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因此,要善于拒绝膨胀。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经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人的自然性欲望是先天的,但如果仅停留在感官欲望的满足上,那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不是&真正的人&。荀子所说的&纵情性、安悉难、禽兽行&即是此义。所以人们主张将人的感官欲望控制在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范围之内。人的精神欲望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度的人重荣誉胜过一切,但过于看重名誉则是虚荣,他呼吁人们节制欲望,把握&无过无不及&的中间境界,把握因人而异的适度状态。中国清代思想家戴震谈到,要&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也认为有欲望则要节制,使欲望既不超过它应有的限度,又可以得到应有的满足。古往今来,许多有志有识有为之士,善始不能敬终,大都源于欲望膨胀而未受到节制甚至拒绝。因此,坚持积极向上必须学会拒绝欲望膨胀。以上是我所理解的积极向上的一些共性特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积极向上呢?
首先,要做到十个&耐得住&:
一要耐得住静。做积极向上的人,为什么首先要耐得住静寂呢?这是因为,万般丑陋事,多由浮躁生,动荡的岁月,变革的时代,最容易出现也最普遍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浮躁。提倡耐得住静寂,是提醒大家,在追踪时代步伐时,不要浮躁,不要在浮躁中向前走,而是应该把心静下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现实和未来每一步。孔子在谈到看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时总结出三种方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其由来始末,了解他的内心寄托。所谓&安&,按现代人的理解是&心安理得&,心绪宁静。古语说:&静若处子&,所谓&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它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照明月。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耐得住静是要静安人生之坐标。《道德经》十六章中有句话叫&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静心是行为之本,唯有守静处世,才能清静自省,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能观心,其妄毕见&(《菜根谭》),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专一,惟其专一,才能隐默自守,从从容容,心无旁鹜,一心专注于应做之事。
&动以养身,静以养性&、&闭门思过&、&三省吾身&,指的都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摒弃俗虑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进行反思,悟出真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涵养德性,净化灵魂的目的。诸葛亮在《戒子书》中写道&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庄子说,圣人之静,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于挠其心志,所以能静。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中国画之巨擘。还有巴金&闭门谢客&的声明,费孝通&关门盘点&的告示,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事实告诉我们,宁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蓄势,是与轻浮焦躁全然有别的人格修养。心灵纯真,才可能远离烦恼、远离浮躁、远离痛苦、远离颠倒梦想;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宁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无声处听惊雷&。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比声嘶力竭更显力量。静能心明,静能神清,静能生慧,要想大智大慧,须由静做起,须从耐得住静寂起步。
二要耐得住闲。对一个始终保持积极向上追求和始终践行积极向上理念的人而言,耐得住闲是又一个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积极与消极,向上与消沉,分水岭、分界线、试金石大都出现在一个人处于闲暇之时。只有耐得住闲的人,才是有可能站立成功巅峰之人。
&闲&指什么?词典解释有四:对人而言,指没有事情,没有活动;对物而言,指不在使用中;对空间而言,指&有空&;对事而言,指与正事无关的事情。总之,&闲&的贬义远远大于褒义,例如&闲人&、&闲差&、&闲职&、&闲事&、&闲员&、&闲扯&、&闲荡&、&闲话&、&闲言碎语&等等。但从人生角度分析,&闲&却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含义。就仕途而言(这里所说的仕途是广义的仕途,泛指从事任何职业、任何工种),闲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他闲&,一类叫&自闲&。
他闲,指外力所致而使之的不得不闲,这类&闲&,主体为被动因素,客体,即那个致使你不得不闲的人是主动因素。这种闲一般表达为&赋闲&。
自闲,指内力主使使己安闲。这类&闲&,主体是主动因素,是主体自身一种主动的,基本由个人决定的安定下来或安闲下来。虽然自闲也有因外力所迫不得不闲的无奈选择,但那种&自闲&可归列为他闲的一种,不是这里所说的自我主动选择的&安闲&。
所谓&耐得住闲&之&闲&,主要指他闲。在人生的旅途上,在人生的长河中,一个永远保持积极向上阳光心态的人,一定是一个耐得住他人所致而被&赋闲&的人。
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需要十分良好的修养,十分高尚的情操,十分坚定的意志,十分豁达的胸怀。
为什么呢?
因为闲分两类,闲致两形:他闲闲身,自闲闲心。
当一个人心闲下来时,看云,云舒云卷;看花,花开花落;看水,水急水缓;看山,山隐山现。一切复归自然,以自然心看万事、看万物,自然无烦。无烦即无恼,无恼即心安,心安即理得,理得则顺而为之。因此,自闲关好过。
身闲迥异。身闲常见之态为&身闲心不闲&。因为是由外力所使而不得不为之的赋闲,因此,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万事之外而忧事开合。由此,就出现了许多所谓&空怀壮志&、&怀才不遇&、&无报明主&、&报国无门&的词语。这种&怨&、&气&、&愤&、&郁&,往往成为&事端&而引发出一系列事件。
&耐得住闲&,就是要耐得住这种身闲。
首先,要做到&身闲心安&。为什么呢?因为自闲检验的一般是功力──自身的功力,即个人修养度等等;他闲检验的一般是定力──自身的安定力,即遇事、遇物时自己是否能够沉住气,是否能安下心,是否能定住神,是否能&神定气闲&,是否能&云卷云舒多从容,花开花落两由之&。一句话,是否能够耐住赋闲──不是在赋闲中沉论,而是在赋闲中崛起。
集古往今来之大成,闲时有五法可予借鉴:
一曰自省其过。即时常想一想,我为什么被赋闲,从自身角度看,自己是否有过失,特别是那些&自我不觉之过&,即自己并没有感觉到是过失的不当之处。
二曰自拨云雾见其真。即自己打开心结,敞开心扉,拨开迷雾而见到真正的缘由,即&洞察世事&。因为被&赋闲&,一定会有内在的缘由,找出这些缘由而心中有数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曰自我吃紧。即在赋闲时武装自己,为未来做好准备。
四曰自辟蹊径。即从被赋闲中寻找到新的积极向上的路径,在另一个领域、另一个天地中,寻求新的生活和乐趣。
五曰自然而为。即顺其自然,修身养性而求朴、求真,一切顺应自然之道,顺应非常之道,这样,才可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从这种意义上说,&耐得住&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是自为的,不是他为的;是光明的,不是灰暗的。
三要耐得住冷。&冷&,指受冷淡、遭冷遇、被冷落、挨冷嘲、看冷眼、吃冷饭、坐冷板凳。对人而言,冷很不好受。许许多多满腹经纶之士,才华横溢之人,战功赫赫之将,无数艰难险阻没有难倒他们,无数风霜剑雨没有击垮他们,最后却折倒在冷遇、冷嘲、冷眼、冷落中。
与&闲&不同,&冷&对人的打击除了对才华、才干、才能的轻视外,更多的是含有一些对人格侮辱、歧视、鄙夷的成份。因此,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必须经得起冷、耐得住冷、受得了冷。
其实,在人生旅途上,&冷&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都必然经历的一个&坎&。求职时遭冷遇,交往中受冷淡,做事时听冷嘲,分工时被冷落,工作中坐冷板凳等等,每个人或早或迟、或多或少都历经过、遭受过,从一定意义上讲,&冷&是一种必然:不了解你,你就可能遭冷遇;不熟悉你,你就可能被冷落。世界上只要有心理灰暗之人,你取得成绩时就可能受冷嘲;人世间只要有心术不正的小人,你就可能坐冷板凳。如同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后,有正即有邪,有明即有暗一样,有热就有冷,一个人的事业,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进步就是在冷热交替中完成的。如果认识到&冷&的必然性一面,就可能以良好的心态、正确的心态、阳光的心态看待身边之&冷&,就会坦然直面&冷&,以阳光照亮&冷&,以火热感化&冷&。
从另一个角度看,面对&冷&,心里有阴影正常,无阴影则不正常;心烦正常,不心烦则不正常;有失落感正常,无失落感则不正常;有痛苦感正常,无痛苦感则不正常。有阴影、有心烦、有失落、有痛苦才是正常之人,血肉之人,有情感之人,相反,则是神仙、天使、冷血之人。这里的关键在于,面对&冷&,你的阴影、心烦、失落、痛苦的长度多长。一个永远追逐阳光,追求向上的积极之士,阴影、心烦、失落、痛苦的长度较短,有的甚至是瞬间。俗话说,提起容易放下难。一个人的修养、内力、格调、品质不是顺时见,而是逆时见。因此,要努力缩短&冷风&、&冷气&、&冷遇&来临时的心理波动的时间长度。
耐得住冷,关键取决于自信。倘若&自信人生二百年&,倘若信守&千金散尽还复来&,倘若坚信自己的能力、品质,就能够守住冷对心理冲击的底线,就能够在坚毅和乐观中&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历史上,此类例证不乏其数。韩信崛起、左公(宗棠)镇边即是明证。
耐得住冷,最终取决于是否坚定一辈子被冷的心理准备。面对冷,保持一股热情可贵;但如果没有准备一辈子在冷中度过,即永远被冷下去,就不可能真正&耐得住&。从这种意义上讲,面对&冷&,既要耐得住,也要耐不住。所谓耐得住,是说要准备永远被冷下去;所谓耐不住,是要知道自己最终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而主动地、积极地追求向上的人生。与&闲&一样,要善于避开致冷主体,在另一个天地中,展开灿烂的一生。文王演易、稼轩为文、朱耷书画即是说明。
四要耐得住下。这里所说的&下&,是指职务的低下,位置的卑下,处境的空下。耐得住&下&,就是要积极面对职务高低、位置轻重和处境优劣。
从社会经历角度看,一个人刚踏入社会,刚涉足新境,容易做到心平气和地看&下&,心甘情愿地处&下&,自动自觉地安&下&。因为大家懂得,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山要一级一级地上,事要一件一件地办;都知晓初来乍到,求上难,处上更难。
问题一般出在身边的人开始晋升、至上之时,或者在一个自以为度过了应该处下之时。在这一个时期,认识会逐渐发生变化,很容易耐不住,甚至发牢骚、讲怪话,怨天尤人。
有些人耐不住下,是由社会浮躁之风所致。当浮躁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时,耐不住下的人会多起来。浮躁,表象是沉不住气,实质是&心浮气躁&;而&心浮气躁&源于急功近利,源于对&名利&的不可割舍。透过浮躁,透过对功利的&急近&,可以看到充斥社会的不安宁、不安份、不安稳。本来,人们并不喜好浮躁之风,并不喜好浮躁之人,并不喜好浮躁之举,然而,由于社会对浮躁的容忍与让步,由于浮躁带来的实惠的示范效应,人们开始容易浮躁、让步浮躁,甚至于追逐浮躁。
另一种耐不住下则源于&心魔&。有些人过于自信,总以为普天下老子第一,所有的人都不如自己,因此,当身边的同事、朋友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时,不以为喜,反以为躁,怨同事不信任,怨上级不了解,怨自己怀才不遇。
还有一种耐不住下的人,源于对权力、对利益、对虚名的追逐。这些人对&下&总是耿耿于怀,对&上&总是不甘满足。当一个心不安、理不得的人深陷对权力的依恋、追逐时,心灵必然扭曲,行为必然扭曲,最终必然使自己走上一条与初衷完全相反的路。
其实,就社会属性而言,上下始终是一个相对概念。&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认识到下为上之基,下为上之本,下为上之根,才能安于下、沉于下、静寂于下。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许多成大业者,从来不辞下,从来十分重视底层历练,重视底层历练对人生的意义。古今中外,自底层而起,自卑下而上,垒底基而积世观的事例不胜枚举。
&下&不仅能练身,更能炼心。耐得住下,透过处下时世人的眼光、行为,可以更清晰地看透世事,更透彻地明了世事。作为一个胸怀远大志向的积极向上的人,历经底层磨炼、历练,有百利无一弊。
五要耐得住怨。&怨&,一指埋怨,二指怨气,三指怨恨。耐得住&怨&就是要学会以宽容的胸襟和深邃的智慧对待埋怨、怨气和怨恨。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眼光是远大的,目标是宏伟的,因此,胸怀非常人之胸怀,心胸非常人之心胸,决不会因为一时一事的人怨、事怨和情怨而迷惑自己,甚至失去终极目标。
一般而言,对他人的埋怨和自己的怨气,比较容易解决,耐得住&怨&难在怎样对待&怨恨&。马克斯&舍勒说,怨恨是一种具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的自我毒害,它是由对某些情感冲动,如报复、憎恨、敌意、嫉妒、诋毁、冲动以及恶意等进行系统压抑而产生的一种持久心态。&怨恨&者,指强烈的不满或仇恨的情绪也。战国时期的墨子曾经说到:&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明朝的刘基在《巫山高》中说:&巫山何事近楚宫,终古怨恨流无穷。&宋朝高观国在《玲珑四犯》中写道:&少年曾失春风意,到如今怨恨难诉。&不管是墨子的怨恨因&不相爱生&,刘基的&怨恨流无穷&,还是高观国的少年&怨恨难诉&,都说明人有七情六欲,怨恨作为七情之一,如同人有伤风感冒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心生怨恨虽不可怕,如若谨记不忘,将怨恨无限放大,其结果必然是美好的毁灭,善良的毁灭,亲情的毁灭,生命的毁灭!
从本质看,怨恨是一条通往失败的道路。因为怨恨是从情感上达不到对过往事情进行清算的目的而制造自卑的自我意象,习惯性怨恨总会导致自怜,而自怜是一个人养成的最坏的情绪习惯,怨恨和自怜的情绪习惯还会带来一种认为自己无能、卑微的自我意象。有了它,你就会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可怜虫、一个牺牲品,而这种人注定不会幸福。
耐得住&怨&,首先取决于能够忘怨。善忘怨恨之人是真正聪明、高明、精明之人,是真正的智者、慧者、真者。宋朝的王旦曾在宋真宗面前鼎力推荐寇准为相,列举了寇准许多长处,而寇准却经常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坏话。寇准的行为,引起真宗不满,于是罢了寇准的官,让他回家抱孙子去了。真宗还向王旦透露了寇准的&老底&,说:&你经常称道寇准,可他却不断地数落你。&王旦听后面无沉色,坦然地说:&臣在相位日久,政事缺失必多,寇准能对陛下无所隐瞒,更显示出了他的为人忠直,这正是臣器重和举荐他的原因。&后来王旦身染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真宗登门看望,问他有何嘱托,他只说&尽早召回寇准为相&。王旦不但忘记了怨恨,还以江山社稷为重,使寇准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了一代名相。王旦&社稷为重忘怨&,人品一流,气量宽厚,这样&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精神境界&,一般人难以达到。但是,一般人大都懂得不能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道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经受了20多年的牢狱之灾,但他耐住了怨恨,他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我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伤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讲得多么富有哲理啊!我们要知道,过去了的事已经过去,如果将本来不大的事情塞在心里,不能释怀,如同盘着一条吐着红信子的毒蛇,心里永远照不进阳光,那人生的智慧之树上就不会结出红彤彤的智慧之果。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普希金那首著名的诗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耐得住怨的反面是耐不住怨。耐不住怨的结果必然是&冤冤相报&,&冤冤相报&的结果通常既伤人,也害己。因此,大凡有志之士,大凡信奉积极向上之人,都是摒弃&怨怨相报&之人。&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看一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对战犯的政策,看一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耐得住怨对人生、对社会的真正意义。六要耐得住孤。作为一个社会人,全部生活的最大障碍是孤独。
孤独的痛苦无庸讳言。孤独之所以痛苦主要是因为心灵孤寂。当一个自然人演化为一个社会人之后,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一旦缺少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对人的心灵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孤寂、孤独、孤处既是对人意志的挑战,更是对人心灵的挑战。因此,耐得住孤独首先是不怕孤寂、不惧孤处、不畏孤独。孤独摧毁人,首先摧毁的是人的意志。当一个人突然与社会隔绝,突然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系、联络、交际、交往时,人的意志十分容易被摧毁。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能以语言与人相交际,不能以思想与人相交往,不能以情感感悟活的生命,人将会面临一种何等挑战?因此,耐得住孤独,首先要不畏怕孤独。面对孤独,要有一种勇气,要直面孤独的挑战,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迈出耐得住孤独的第一步。
耐得住孤独也不是文人骚客笔下的在淡泊人生中的孤芳自赏。积极向上追求下的耐得住孤独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阳光的心态,充满光明的心境,决不是愤世嫉俗,看破红尘式的隐居。所以,孤芳自赏式独处断不可取。孤芳自赏式的耐孤是消极的、无可奈何的孤赏,而这种孤赏无论于社会还是于个人都是无益的。
耐得住孤独的关键是要保持积极的心志,积极的心态,懂得在孤寂中奋发。自古圣贤皆寂寞,从来高人多孤独。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孤寂的圣贤与强大的心灵为伍。耐得住孤独是人生成熟的重要标志物。因为少了物质的羁绊,少了心灵的纷扰,做事情就会更加投入和专注,就会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有所感悟,精神灵魂就会得到升华,自然也就创出自己的一番成绩。反之,一个人如果耐不住孤独,精神的家园就会被杂草侵占,心灵的净土就会被邪念玷污,生命的底线就会被欲望突破,就极有可能从此徘徊在黑暗与痛苦里,饱受心灵的鞭笞和谴责,甚至将自己的所有都彻底葬送。
在一部中华文明史中,有许多很好的耐孤例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耐得住孤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耐得住孤独;&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耐得住孤独;&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是耐得住孤独。纵观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你就会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竟来自于孤独期。在埋头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几年中,爱因斯坦都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对爱因斯坦而言,在自选的僻径上求索,向自定的目标奋进,孤独寂寞使他避开纷扰。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总是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这种孤独寂寞在青年时代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贝多芬一生患有多种慢性顽症,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其中,最致命的无疑是耳聋。当他发现这个可怕的事实时年仅二十六岁,他那灿烂的音乐生涯刚刚起步。虽然贝多芬的世界充斥着悲寂,但这并没有撼动他对音乐艺术的向往与追求。他在孤寂中与音乐为伴,在音乐中与孤寂为伍,昂首阔步踏平苦难向理想奋进,最终成为一位世界音乐史上久负盛名的音乐家。辛弃疾在一首词中自嘲自己家屋是&笑我庐,门掩草,径生苔。&这足见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是何等孤独寂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读书写作,潜心创作。生活虽然看来索然无味,但他却饶有兴味:&味无味处求我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那种&主动的孤独&。据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日的消息,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当晚的电视专访中说,&有一种说法,我也较赞同,就是最高层政治家的孤独。&他说:&最高层政治家不应当让任何人接近自己,无论任何人都不行。不应当拥有自己的宠儿,而且不应当建立在个人好恶的基础上作最后决定,而是应当在专业和公正分析的基础上作决定,同时准备为所作的决定承担责任。&从这一点说,所有的孤独寂寞不一定都能通向成功,但所有的成功必有一段寂寞奋争过程。
七要耐得住辱。辱,即侮辱。耐得住辱就是要坦然面对他人的侮辱。韩信受胯下之辱而不愠,后封侯拜将,至今传为美谈。胯下之辱,对一个人来说,是很大的侮辱,但韩信承受了,淡然面对了,结果成功了。1999年6月,曼德拉去职,2000年,其电脑屏幕上的头像,在开启电脑之后,会慢慢变成一只大猩猩。对此侮辱,曼德拉十分平静,他说,&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几天后,他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投票站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将其身份证上的照片与他本人对照,曼德拉笑笑说:&你看我像大猩猩吗?&逗得在场的人笑得合不拢嘴。又不久,在南非东部农村地区一所新建学校的落成典礼上,曼德拉不无幽默地对孩子们说:&看到你们有这样好的学校,连大猩猩都十分高兴。&话音刚落,数百名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曼德拉也会心地笑了。面对种族歧视的侮辱,曼德拉这种幽默的处理方式,确实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值得我们学习。而现实中不少人一受到别人的侮辱,便条件反射般与人分高下、论输赢。其实,冲动带来的只是恶果。面对侮辱,如果冷静而淡然,克制而思索,不是更加有益吗?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的例子。作为一个有志才俊,腐刑对司马迁而言,不仅是在残酷地摧残他的人体和精神,而且更大的打击来自人格的侮辱。司马迁一开始也悲痛欲绝,但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毅然选择了腐刑。司马迁没有怨恨,没有害怕,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司马迁能够将侮辱当作前进的动力,才有了史学巨著《史记》的诞生。因此,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应对污言秽语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其置之不理,就好像人永远不要和猪摔跤一样,双方只会搞得一身泥,而这正是猪喜欢的结果。
八要耐得住谮。&谮&,诬陷、中伤也。耐得住谮,就是要经得起恶意诬陷、中伤。置身人世,偶尔间难免会受两记莫名其妙的闷棍。这时,对人而言,不是闷棍的轻重,而是对遭闷棍之袭后的反应,这是一门你我都需要认真琢磨的学问。有一个故事,说佛陀在路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的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转身对那人说:&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是属于谁的?&那人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漫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那人摸摸鼻子走了。佛陀告诉我们,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明代人屠隆在《婆罗馆清言》中说过一段,意思是: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找到真理,纵然历经千难万险,也不要后退。奋斗的过程中,要用坚强的意志来支撑自己,忍受一切可能遇到的屈辱,包括被诬陷、遭中伤,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成功!造谣、诬陷、羞辱、中伤不但损害不了你的人格的完整,还会使人们真正了解你人格的伟大。重要的是,在遭受诬陷、中伤时,把这一切抛诸脑后,得一分清爽的心情。有些人对那些无中生有的诬蔑表现得异常激愤,反唇相讥甚至大打出手,其实那都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那些遭人诋毁的人反倒应觉得庆幸,因为正是你的极具重要性,别人才会去关注,去议论,甚至于诬蔑、中伤。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阿Q精神?不是,坦然面对诬陷、中伤或理性直面诬陷、中伤与阿Q式的精神不可同日而语。例如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鲁迅是在同一时代受污蔑最多的作家之一。生前,鲁迅的&论敌&可谓多矣。而在鲁迅先生去世的第二天,天津《大公报》就在一篇题为《悼惜鲁迅先生》一文中,借悼念之意,明目张胆地说,&他(鲁迅)那刻薄尖酸的笔调,给中国文坛画上一个时代,同时也给青年不少的不良影响。&接着,攻击、污蔑鲁迅的文章四处而来。但是,历史是公正的,鲁迅先生永远是一面不倒的旗帜,活在了许多爱他、恨他的人们心中。因此,当一个人想要坚持真理,想比别人做得好一些时,遭到某些人的恶意攻击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们不能避免攻击,但我们能够避免攻击干扰我们的心态。再三客观的分析、判断之后,只要认为自己的做法合理,站得住脚,那么就可以坚持到底,不必理会那些闲言粹语。
当然,有时候&无风不起浪&,面对诬蔑、诬陷、中伤,我们要自觉而主动,积极而坦诚地探求事情、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常想一想,为什么别人会如此?找到了原因,再加以修正。正人先正己,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直,自然不怕&鬼敲门&。
九要耐得住贫。古往今来,清贫思想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孔子在《论语》中曰:&君子固穷,人人穷斯滥矣。&还称赞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历史上清官的可贵,贵在他们在行使手中权力时不中饱私囊。清康熙年间有着&绝代廉吏&之称的于成龙,官阶越升生活却更加艰苦。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奴仆共吃&,在鱼米之乡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众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强调耐得住清贫,并不是厮守清贫,甘于贫穷,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贫贱不移,矢志不改,以清贫养静的心态,以清贫求进的空间,以清贫砥砺青云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守住清贫,既是人的品德修养,更是一种精神力量。面对物欲泛滥,传统的恪守清贫,敬慕恪守清贫品质的行为遭受严重的挑战。世界充满诱惑,欲望永无止境&&坚守清贫,就是要戒欲戒贪,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面对诸多诱惑,不能在&贫&与&贪&的分水岭上迷失方向。一言以蔽之,对普通人而言,守住清贫就是守住本分、守住纯朴;对为官者而言,守住清贫就是守住情操、守住高洁。《后汉书&马援传》写道,&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唐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即兴化用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守得住清贫,是精神上的&凤凰涅磐&,是品格上的&超然物外&,它是一种潜久的理智修养,心理的痛苦砥砺,是一个道德准则的浓缩,是一个普天下而皆准的道理。它不是&阳春白雪&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它是人生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上至达官显宦,下至黎民百姓;贵至腰缠亿万的金融财企大亨,贫至拾荒乞丐,皆可用可为,应用应为。
十要耐得住屈。在漫长的人生中,没有人不经历委屈。委屈面前,人心态各异、姿态万变:有的痛哭流涕,有的怨声载道,有的垂头丧气,有的却把酒临风,坦然天地。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男孩家住离学校六、七里的山村,来回都要经过3条小河,好在有3架小木桥。一天,男孩上学时突遇邻村小孩掉进河里,他急忙跳进河里把小孩救了上来。等上来后,他才发现书包湿了,作业本已一塌糊涂。一则迟到,二则不能交作业,尽管做了解释,老师不信,因为小河太浅,不可能淹着人,还是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罚站一节课。小男孩含着眼泪忍受了这个委屈,但他心里很欣慰,他毕竟做了好事。后来,小男孩成了一个令人敬仰的政治家。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就意味深长地讲了这个忍受委屈的故事。
忍受委屈须有宽阔的胸怀。如果把委屈喻作礁石,宽阔的胸怀就是大海,大海中,礁石很小很小,小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倘若因一时的委屈放纵自己的情绪,图一时之快,至少说明你斤斤计较、小肚鸡肠,那么伤害的不仅仅是你发泄的对象,也会影响你的人格完美。陷入委屈的漩涡,时间会虚耗,意志会销蚀。
对胸怀大志、积极向上的人而言,耐得住委屈就更加重要。由于终极目标的明确,终极追求的明确,积极向上的人始终将终极目标和终极追求置于所有目标和终极追求之首,始终不渝地践行之。正是因为这种对终极目标和追求的信念,才使得积极向上者在委屈面前,能直面而不退缩,淡然而不志迷。试想,一个对委屈斤斤计较的人,对委屈耿耿于怀的人,对委屈喊冤叫屈的人,怎么能成大事、立大业?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受党内&左&倾分子排挤,停止了一切工作,&闭门思过&,受到巨大委屈。但是,他没有为此感到难过,更没有为此丧失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并凭借着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等待机会,最后成为了一代伟人。我们常说,越是成功的人,遭受过的委屈越多,所谓&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就是这个道理。面对委屈,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学会一笑置之。嘴巴长在别人身上,他要造谣,你就让他造谣,谣言终究会止于智者;他要瞎说,你就让他瞎说,瞎说污损不了你的人格;他要无端指责,你就让他无端指责,身正不怕影子斜。学会超然待之,是一种超越豁达和乐观,具备了这种豁达和乐观,你就能将外界的委屈转化为内心的力量,你就能超越他人,战胜自己,无往而不利。
做到了十个&耐得住&是不是就能做到积极向上呢?不完全。做到积极向上,从行为学而言,要经受十个&耐得住&考验;从认识论来讲,要做到十个&不惑&。
一不惑于谀。谀,阿谀也。典出明朝大教育家、江西人刘元卿的《应谐录》:粤令性悦谀。每布一政,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一隶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曰:&凡居民上者,类喜人谀。惟吾令不然,视人雀蔑如耳。&其令耳之,亟招隶前,抚膺高蹈,嘉赏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隶哉!&自是昵之有加。意思是:粤令喜欢听恭维话,每实施一个政令,其手下都交口称赞,哄他开心。一个官员想拍他马屁,故意在一旁和人家悄悄地说:&但凡做官之人,都喜欢听人家拍马屁,唯独我们主人不一样,蔑视他人的赞誉!&粤令听见了,把他叫过去,拍着胸口,跳跃起来,对其赞赏有加,说道:&理解我的人,只有你呀!好官啊!&之后就与他越来越亲近了。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在花园的池塘边钓鱼,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着,心中不悦。大臣解缙见此,立刻赋诗一首献上;&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寥寥数语,使得龙颜大悦。从此,朱元璋对他恩宠有加。
透过以上两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第一,阿谀者抓住了人性的一个弱点爱听好话,爱听恭维的话。第二,阿谀者所言不择是非。第三,阿谀者多是工于心计的人,阿谀另有目的。因此,《说文》注释:谀,谄也。《庄子&渔夫》解释: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荀子&修身》认为: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实践证明,一个缺乏自知、缺乏自省、缺乏自觉的人,在谀言的浸淫下,往往会自我膨胀,产生错觉,失去对人、对事起码的、基本的是非好恶判断力。唐代崔颢就说过:&谀言反覆那可道,能令君心不自保。&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中有言:&当我赞扬他憎恶谄媚之徒时,他就会欣然首肯,却不知他已经接受了我搔到痒处的谄媚。&法国作家莫里哀在他的名著《吝啬鬼》里,借一个名叫法赖尔的角色之口,把爱拍马者的心理和盘托出:&要人宠信,根据我的体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们面前,投合他们的爱好,称道他们的处世格言,恭维他们的缺点,赞美他们的行事。你用不着害怕殷勤过分,尽管一望而知,你是在戏弄他们,可是他们一听恭维话,就连最精明的人也甘心上当。&为此,我们说:赞美是人之美德,但喜欢听赞美,就意味着贪婪!&谀词&往好听顺耳,但包藏钓钩。一些善谀者似乎在漫不经心地说着&美丽的谎言&,但甜言蜜语中却另有所图。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许多吻你手的人,也许就是要砍你手的人。&如果我们不辨是非,闻甜言而心动,以巧饰为真实,信其有而不信其无,信其实而不信其虚,便会上当受骗。大量事实证明,&悦谀&往往可以使本来能够大有作为的人少有作为,使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人无所作为,甚至走向反面,名节不保。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应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对各种捧场和曲意逢迎,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我认为,能把溢美之词、浮夸之言、虚华之语拒于心门之外的时候,真正的成熟、成功离我们就不远了。
二不惑于诱。诱,诱惑也。&诱惑&一语出自《淮南子》:&所谓为善者,静而无为也;所谓为不善者,躁而多欲也。适情辞馀,无所诱惑,循性保真,无变于己,故曰为善易&。&诱&为先导的意思;&惑&则是给人以假象之意,&诱惑&,就是诱导别人离开正常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步入另途。
面对诱惑,有四句话值得思量:
第一句话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当今世界,纷繁复杂,诱惑多多:功名利禄,金钱美色,美味佳肴,豪车大房&&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各种诱惑对我们的考验是每日每时、无处不在。就是读书深造之地、幽雅之地、宁静之地的大学校园,在利益多元、浮躁鼓动的年代,诱惑同样纷至沓来:&一唱成名&、&一讲成名&、&一演成名&,甚至&一窃(文)成名&,等等,目不暇接,令人心旌摇曳。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向往和不断拒绝诱惑的较量过程。
第二句话是&陷人的深渊有它诱人的地方,要当心它的外貌。&这是雨果说的一句话。实践证明,种种诱惑,都有着遮人眼目的漂亮外衣。有种植物叫夹竹桃,花色淡红,娇艳无比。在诗人笔下,她疏叶青青,挟风霜而长绿,大有翠竹潇洒之风度;又密蕊菲菲,耐酷暑而吐美,富有桃花热烈之神韵。然而你得当心,有人因为摘花叶入口而丧命,因为它的叶、花、皮均含有剧毒。猪八戒为什么会上白骨精的当,因为白骨精化作了美丽的村姑,而不是一堆白骨。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了金钱铤而走险,有人为了美食不择手段,有人为了美色卑鄙龌龊;历史上,凡堕落者,其忏悔中感慨最多的就是无隙不钻的诱惑。究其原因,他们是在美丽的诱惑面前失去了自我。诱惑,是鱼钩上令人垂涎欲滴的香饵,殊不知其后却躲藏着心怀叵测的垂钓者;诱惑,是陷阱里让人食欲大增的肥肉,谁曾想那旁边却躲着虎视眈眈的猎人。可谓悲剧皆缘于美丽的诱惑。
第三句话是&不妄没于势力,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这是《淮南子&要略》中的一句话。美丽的夹竹桃有错吗?金钱、美食、美色、豪宅、权力有错吗?从本质上来说都没有错。有错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欲望。泰戈尔有一句名言:&顶不住眼前的诱惑,便失掉了未来的幸福&。人有七情六欲,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有度,要把握好分寸。如果某人说他没有欲望,那么这个人一定在说谎,你一定要防备他。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底修斯欣赏海妖美妙的歌声,害怕经受不住诱惑,用蜡封住同伴的耳朵,让同伴把自己绑在船桅上,有了自律和他律,俄底修斯抵拒了诱惑,海妖的歌声失去了作用,海妖变成了岩石。西西弗斯经受住了神仙生活的诱惑,所以他能每天乐观地推石头。在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若想驾驭好自己的生命之舟,必须懂得舍弃、学会舍弃,筑牢心中长城。
第四句话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刘备在临终前嘱咐他儿子的一句话,就是要重小节、守小节。从这些年查处的领导干部来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都有一个奋斗的青年,都有一个上升的中年,最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晚年。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条是共性的,就是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作为年轻的同志,可以说我们的人生还刚刚起航,今后的路还很长,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坚守心灵&防护堤&,绝不能把生活作风、生活情趣看成是&私事&、&小节&,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为欲所困、为欲所害;更不能把那些低级趣味当作新潮、时尚而趋之若鹜,真正慎初、慎微、慎独、慎友。
总之,诱惑的表象是美丽的,我们要学会鉴别;诱惑的方式是隐蔽的,我们要学会警惕;诱惑的结局是放纵的,我们要学会克制;诱惑的过程是渐进的,我们要学会反思。高尔基告诉我们:&每一次的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希望大家在学习、生活中,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少一份急躁与轻浮,多一点冷静与稳重,把精力放在立德修业上,切莫被形形色色的诱惑遮住望眼。
三不惑于奉。奉,奉承也。按《新华字典》的注释,&奉&的本意有一条是&捧&。从这个意义生发开去,&奉&与&谀&的区别主要在于,&谀&是不论是非的谄媚,讲恭维话;&奉&是吹捧、拔高,极尽的是过头话,拔高话,朝真理更向前迈一步的话。东汉学者应劭著作《风俗通》中有个典故:&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先生在辞职启示中引用了这个典故,原话:&吾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意思就是说杀你马的人就是在旁边那些人给你马鼓掌的人,爱之者就是害之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捧杀&的来历。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被他人认可,自己的理念被他人认同,自己的行为被他人肯定,自己的理由被他人接受,无论咿呀学语的稚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翁,都喜好自己被赞扬。渴望赞美,渴望赞扬,渴望赞颂是人的本能、本性、本愿。但不能被赞美、吹捧冲昏头脑。三国时,关羽&骁勇绝伦&,但他有一个特点,爱听恭维话。陆逊看透了这一点,于是在江陵之战中给关羽写了一封信,吹捧他&巍巍功勋,足以长世&。关羽便乐滋滋,昏昏然,甚为轻视陆逊,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结果酿成了一场父子走麦城的悲剧。记得在中学时学过一篇《伤仲永》的文章,当时老师讲解仲永悲剧的根源是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当然这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这里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社会大众的吹捧,社会大众的&捧杀&,让其父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往往被人奉承一下,就不知东西南北,自信心空前膨胀,甚至失去理智,最终必然为巧言所误,掉进&蜜罐&而亡。
西方有句谚语:奉承者的舌头比杀戮者的利剑更具杀伤力。想当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发表不久,西方在其媒体上给予大肆的鼓吹,并且借此机会给予其许多奖金、奖品、稿费,很快使其个人账户有了100多万美元。原戈尔巴乔夫总统办公厅主任博尔金回忆说,戈尔巴乔夫经常在他的办公室里&大声朗读国外对他在世界上的伟大改革的评价,这种东西有时他会读上几个小时,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过去了,而急待处理的大量文件他却还没有看。&最终,前苏联解体,美国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鲁迅先生早就提醒我们,要注意&棒杀&和&捧杀&。原因是对于&棒杀&,人们容易警觉,而&捧杀&则容易温水煮青蛙,&诚心&的赞扬让人看不到危险,粘了蜜糖的吹捧使人乐意接受。作为一个永远追求积极向上的人,要时时警惕甜言蜜语者,警惕口中蜜、腹中剑;时时保持为人的警觉,警觉恭维深处的剑戟;时时告诫自己,不因恭维之语飘飘然,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时时怀有忧患之心,时时抱有自知之明,时时自励奋进之志。
四不惑于誉。誉,荣誉也。荣誉体现着才能和本领,象征着成绩和功劳。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古罗马也有这样的警句:&荣誉是人生的第二遗产&。为此,我们也时常说,对成功者而言,成功之后的所为,不是为生存而战、为金钱而战,而是为荣誉而战。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荣誉高于一切,荣誉十分宝贵,值得人们追求。但是怎样追求荣誉、如何对待荣誉,则是每一个追求积极向上的人必须思考和正确回答的课题。
对荣誉,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荣誉当作继续前行的动力和起点;一种是因为荣誉而昏昏然、飘飘然,沾沾自喜于已往。两种态度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新的荣誉;一种是成井底之蛙,使事业的航船搁浅沙滩。因此,荣誉像潮水,它既可以带来掌声与赞誉,把你推向理想的彼岸;也能淹没你的聪明才智,使你偏离前进的航道。古话说: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古今中外不好名之士很多。鲁迅拒绝接受诺贝尔奖,主张&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为好&。两度获得诺贝尔奖、被爱因斯坦称为&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住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力学之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却谦虚地说:&我只是觉得自己不过是好像在河滨玩耍的一个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起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还在我的面前,未被发现。&这些格言般的表述,确实是见识卓远、境界高远、精神永远。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荣誉放在战车之前,让荣誉成为前进的羁绊;有些人把荣誉放在剑戟之尖,让荣誉成为利器的负担。泰戈尔有句非常形象的话:&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再也飞不远了。&这句话的本意是,暂时的成功有时会给人带来自满自大的消极后果,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停止了不断进取的脚步,就像有人说诺贝尔奖对许多作家是&死亡之吻&一样。福特也说过:&那些自以为做了很多事的人,便不会再有决心去奋斗。许多人最终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功。&更令人惋惜、痛心和不可饶恕的是,我们党的一些干部,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荣誉,不知道如何珍惜荣誉,由光彩夺目的楷模变成了黯然失色的恶魔。随着地位上升,权力增大,桂冠增多,恭维声、赞扬声也会多了起来,若不能保持清醒头脑,久而久之,就会&自我感觉良好&,忘记本责,忘记修养,最后脱离正确轨道,堕落人生底谷。
不惑于&誉&,更重要的是不&沽名钓誉&。沽名钓誉是积极向上人生的死敌。许多人没有倒在长剑下,没有止步险滩中,没有退却大山前,没有亡于危难中,但最终倒在了为追求理想、抱负实现的&沽名钓誉&中。人一旦陷于沽名钓誉的泥潭,唯一的结果是使自己疯狂,疯狂得失去底线,疯狂得失去自我,疯狂得不可理喻,疯狂得人性全无。古往今来,因沽名钓誉而自毁前程者比比皆是,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对荣誉,要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于心安然;不陶醉、不沉溺、不迷恋、不自满、不止步。
五不惑于富。富,财富也,富有也。前些年的一则关于比尔&盖茨的报道,在全球引起了极大反响:比尔&盖茨在接受英国BBC电视节目访问时说:&我和我的妻子已一致同意,将把我的个人财富返还给社会,而不会把它们留给子女。&盖茨把580亿美元(约合3992亿元人民币)的财产全数捐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行为,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崇尚&金钱第一&、奢望&一夜暴富&、&一掷千金&等行为形成鲜明对照,这种&裸捐&更是引发了国人对财富观的讨论。在金钱、财富问题上,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讨论:一是怎样认识财富。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清代学者袁枚在《咏钱》诗中说:&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是清流。&可见我们的老祖宗是承认金钱、财富作用的,反对不敢谈钱、羞于谈钱的假清高。关键是怎样看钱、看财富。盖茨认为,名下的巨额财富&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安德鲁&卡内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洛克菲勒称,&多挣钱为的是多奉献&。这些言论,都值得我们思考。
二是怎样获取和使用财富。《论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是告诉我们,要正道&取财&。对于财富的使用、支配,特别是财富代际转移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古训说,黄金满k,不如遗子一经。然而,能够认识并实践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的人少之又少,相反,不少富豪将毕生建立的商业帝国悉数传给子孙。曾有学者对某地富豪作调查发现:家产越多,越希望孩子接班。应该说,民间财富实现代际转移,谁也不宜置喙。但是,借用盖茨的话说,将财富留传给子女,肯定不是&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回馈社会的方法&。
三是财富与幸福的关系。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就是说,过分沉溺于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多代价;过分聚敛财货,必定会酿成惨重的损失。美国畅销书《当大脑遇到金钱》中有这样一段素材:1957年,美国人均收入约为1万美元(已考虑通货膨胀影响),当时的寻常百姓家中还没有洗碗机、干衣机、电视机或空调,但有35%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非常幸福&。到了2004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美国人均收入比1957年时几乎翻了3番,百姓家中的电器等消费品比起当年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按理说,该有更多的人感到幸福才是,但调查却显示,仍然只有34%的人说自己的生活&非常幸福&,这一数字与1957年比,不但没有增加,还略有下降。可见财富与幸福并不成正比,有钱并不就等于幸福。我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财富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感到口渴。为此,追求财富一定要有道、有度,不羡富、不谀富、不急于求富。
六不惑于贵。贵,高贵、尊贵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富与贵联系在一起,言必及&富贵&。但&富&与&贵&是不同的。富,更多的是指财产金钱充裕,与&贫&相对;贵,则更多指向社会地位,与&贱&相对。《辞海》解释:富,丰厚充满之谓;贵,位尊为贵。所以两者是有区别的。
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不为&贵&所惑,关键要破除&位尊己荣&思想。在封建社会,世人多以官为贵,官微则利薄;多以权为贵,权弱则力单;多以位为贵,位卑则言轻。人们形容:&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由于当&官&这样威风,自然人们就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些在小时候即耳熟能详的励志口头禅,其中也包含有一些对官本的憧憬。可以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一直都是重&官&的社会,直至今日,中国人的官本思想仍根深蒂固,不少人把&做官&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去追求,以官为本,以官为尊,以官为准,以官为贵,以官位大小衡量人的价值、成就、地位等。
但是一个人价值的实现,成就的大小,地位的高低,真的唯有当官这一度量衡吗?当然不是,职位高低与实现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不是等列线的关系。中山先生早就告诫我们:&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小平同志讲:&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我们要懂得,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岗位只是分工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是贵,真正以平常、平和、平实的心态,对待岗位,对待名誉,对待地位。七不惑于顺。顺,即顺境也。逆境、顺境,是一个古老话题。人不仅会遇到逆境,也会偶尔或短期地碰到一通百通、一顺百顺,甚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候。这时,需要特别清醒,需要真正懂得,顺境中同样孕育或充满着风险。孟子曾告诉我们:&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说: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成功者易于骄傲、腐败、争权夺利。为此,人处顺境要常怀忧患之心,常守进取之志。
常怀忧患之心,就是要居安思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菜根谭》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石之草药,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枪戟,销膏磨骨而不知。&有些时候,顺境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你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因为你成竹在胸、对前路太多希望和要求,因为你从来不认为你会失去,一时的成功蒙住了你看清前路的双眼,看不到前路暗藏的危机和陷阱,也不会去想鲜花背后同样会有荆棘,往往这种时候,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会落下,辉煌灿烂的现实便成了一场春梦。二战结束后,英国王室空军统计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行员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的猛烈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错误操作。而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在激烈的交火中,不是紧急撤退之时,而是凯旋归来还有几分钟便着陆之际。心理学家分析这一结果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现象。在高度紧张过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类心理会产生出&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飞行员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精神高度集中,虽然环境恶劣,反而不易出错,但在返航的途中,飞行员越来越放松,看到熟悉的基地,看到跑道,便产生了安全感,也就是这一刻的放松铸成大错。这就是&虚假安全&。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虚假安全,当你通过重重困难,成功近在咫尺,请不要因一时的顺境放慢你的脚步,千万不要放松警惕,始终牢记顺境与逆境原本就只有一线之隔。
常守进取之志,就是要始终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避难趋易是人的本性,顺境中人易骄,易满,易惰。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学家帕雷托说&历史是贵族的坟墓&,我们中国人说&富不过三代&,讲的都是这个道理。《送东阳马生序》中那些身披金秀、腰佩白玉、只知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终究难成大器,原因也在此。洛克菲勒谈到他早年从事煤油业时,这样说过:&当我的事业开始有些起色的时候,我入睡时,总是这样对自己说:&现在你有了一点点成就,但千万不能因此自高自大,否则,你会因为站不稳而跌倒的。你一旦有了开始,便很容易全然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商人了。你小心冒进,否则你会神志不清。&我觉得对自己这样肯切的谈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我担心自己经受不住成功的冲击,便训练自己不要为一些愚蠢思想所蛊惑,自以为多么了不起。&小聪明的人最得意的是:自己做过什么?大智慧的人最渴望的是:自己还要做什么?顺境中,我们更需要坚强毅力、坚持不懈,力戒骄奢。八不惑于禄。禄,俸禄也。历史上,中国的俸禄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西周春秋时期实行爵禄制,战国开始从爵禄制向俸禄制转变,秦朝至清朝实行俸禄制,民国直至今日皆行薪金制。俸禄或者说薪水,是我们每个人都比较关注、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大多数人还是靠它来养家糊口。特别是今天,讨论、思索这个问题更有必要。
怎么看俸禄?我认为,要&看重不唯重&,不能把工资待遇看作工作的全部,看作唯一的价值取向,否则,必将掉进钱眼里。
对&禄&,也有几条底线:
不能有安逸享乐心理。物质享受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决不是生活的全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如果一个人沉迷于物质生活的享受,满足感观的快乐,无疑是把自己降低为一般动物,这是每个人都不乐意也不能接受的。不能有非正常攀比心理。有的同志在工资收入、物质待遇上存在攀比心理,动辄就与外单位、外人比,与外省、外市比。其实,有些东西是不可比的,因为无可比性。比如对一些私营企业家,容易看到的可能只是他们优越生活的一面,不容易看到的是艰苦创业的一面。如果只比结果不比过程,无疑是偏颇的。如果总与&阔爷、款哥&比,容易带来心理失衡,甚至抵不住物欲的诱惑,耐不住清贫的寂寞,走向失败和自毁。
不能有侥幸心理。曾有媒体报道,一个被查的传销团伙中,九成以上的传销者竟为大学生,这个现实不仅令民警惊诧,社会舆论也是一片惊呼,许多人认为,加入传销队伍的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他们大多是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走上这条路的。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好工作、高收入&的诱惑是学子被拉下水的第一&帮凶&。我看还是侥幸心理在作怪。而作为党的干部,更不能心存侥幸。明朝朱元璋曾给下面的官吏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其中道理就是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老实做人、干净做事,决不能心存侥幸。
九不惑于欣。欣,欣喜也。人的心境一般有四种状态:得意、失意、适意、不入意。欣,即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这固然是好。但一般来说,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容易调高自我感觉良好度,虚荣膨胀,甚至眼高于顶,无视别人的存在。有个成语叫&得意忘形&,常用来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忘乎所以,失常失态。司马迁说&乐极则悲&,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都是告诫我们要不惑于&欣&,得意不忘形。
看过特洛伊战争&木马屠城记&故事的人,都会记得特洛伊是怎样被毁灭的。特洛伊人与入侵的希腊联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联军中有人献计,假装全部撤退,留下一匹大木马,并将勇士藏在马腹内,其他的主力部队亦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见远去的舰队,以为敌人真的撤退了,于是在毫无防备下,将木马拖入城内,歌舞狂欢,饮酒作乐。就在他们睡梦时,木马中的敌人纷纷跳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于是特洛伊灭亡了。特洛伊的灭亡,正印证了一位哲人所说的一句话:&当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就意味着大祸的来临&。
据传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有位裁缝。无论高矮胖瘦的人,经他缝制的衣服没有不合身的。一位当朝御史慕名找到他做官服。他不着急量尺寸,而是跪下询问御史的官龄。裁缝说:&初任高官意高气盛,身躯往往微仰,衣服应后短前长;任职稍久,在官场经过磨练,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如果任职久了,而且还可能升官,则内心装着的是谦逊,身体往往微俯,衣服就应前短后长。&阅人无数的裁缝的一番话真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初入官场之辈,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常常一副趾高气扬、小人得志的样子,此所谓得意忘形;在官场历练久了,见过大世面之后,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了,初出茅庐的那份张扬逐渐褪去,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了,内心逐渐趋于平静,自然就少了几分桀骜不逊和目中无人;在官场沉浮半生,历尽世间风云变幻之后已经看透世事,饱经沧桑的心已经波澜不惊,为人自然谦逊、平和多了,就算一日连升三级,也不会激动得合不拢嘴、睡不着觉了,此所谓得意不忘形。得势的时候,切莫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洋洋得意。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时时警惕,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莫为一时之得所迷惑,谁笑得最晚,谁笑得最开心。
十不惑于宠。宠,宠爱、得宠也。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子女希望得到父母的宠爱,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员工希望得到领导的器重,这是人之常情。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但是,在宠爱之下、赏识之下、器重之下,不能被&宠&所惑,要牢记&得宠思辱&的古训,冷静、低调做人,否则可能落得一个被&冷藏&的结局。
老子《道德经》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思是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这也是我强调要不被&宠&所惑的根本所在。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在被宠爱、赏识、器重之际,往往难于清醒的认识自我,甚至恃才傲物,傲慢张狂,目空一切,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对于为人、处世都是有害的,还是要低调些好。三国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有两副对联,更是道出了低调做人的真谛,一副是:凡事莫当前听戏更比看戏乐,做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另一副是:做杂事兼杂学当杂家杂七杂八尤有趣,先爬行后爬坡再爬山爬来爬去终登顶。希望大家能从中悟出些道理,有所裨益。今天和大家谈的是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并不是说我已做到了这些。讲这些感悟,是希望大家都主动地、自觉地、始终不懈地、始终不渝地、始终如一地追求积极向上的品质,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历史有所贡献的人。
版权所有:盐城市射阳工商行政管理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一定要得到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