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任省长下一届省长会是谁

魏宏当选四川省省长-中新网
魏宏当选四川省省长
&&&&1月29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大会选举魏宏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中新社发 安源 摄
>图片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新一届省长、副省长简历(魏宏当选省长)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商务进行时
&&&&&&&&&&&&&&&&&&
&&&&&&&&&&&&&&&&&&&&中共广东省委南方杂志社主办
本页位置:>>
历任四川省省长
(按任职先后排列,共18人)&
& 阎红彦(任期)
& 张国华(任期)
& 李大章(任期)
& 胡 耀邦(任期)
& 李井泉(任期)
& 李井泉(任期)
& 李大章(任期)
& 张国华(任期)
& 刘兴元(任期)
& 赵紫阳(任期)
& 鲁大东(任期)
& 杨析综(任期)
& 蒋民宽(任期)
& 张皓若(任期)
& 肖 秧(任期)
& 宋宝瑞(任期)
& 张中伟(任期)
& 蒋巨峰(任期3.1)
& 魏宏(任期2013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陕北工农红军的创建人之一。
  阎红彦,原名阎侯雁,曾化名周济、陈一川,1909年10月26日(清宣统元年、农历己酉年9月13日)生于陕西安定(今子长)县瓦窑堡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参加革命。
  1918年入米粮山私熟读书,半年后辍学回家。1924年因生活所迫,到陕北地方军阀部队石谦团驻安定县的李象九(中共地下党员)连当号兵,不久调连部当勤务兵。1925年4月,李象九在宜川集义镇介绍阎红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随李象九参加清涧起义。1929年春,受委派到杨庚五部做兵运工作。1931年初由中共北方局抽调到山西组建红军游击队,任游击队临时中共党支部委员。1931年4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大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在孝义县娄底村(今西泉村)成立,拓克宽任大队长,阎红彦任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中队长,后升任第一大队大队长。率部在安定、清涧、延川、延长、靖边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曾攻陷瓦窑堡,震动了陕北,成为当地传奇式的英雄和敌军悬赏追捕的&匪首&。年底与刘志丹部汇合重组,谢子长任党委书记,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等任党委委员,阎红彦率领其中一个支队到桥山北段陕甘交界的曲子、环县、定边一带开展游击斗争。1932年1月初部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阎红彦任第一大队大队长。1932年2月部队在甘肃正宁县三甲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省委军委书记李杰夫(后叛变)兼政委,杨重远任参谋长,阎红彦任第一大队大队长。6月,阎红彦升任陕甘游击队总指挥。12月上旬,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开往宜君转角镇进行整编。期间,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后被捕叛变)诬蔑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等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土匪路线&、&梢山主义&的错误,撤销了谢子长的总指挥职务,并擅自决定给谢子长、阎红彦留党察看处分(后经中共上海中央局查明事实真相,撤销了这个错误决定),强令谢子长、阎红彦离开部队,送中共上海中央局&受训&。1933年初,阎红彦和谢子长到上海中央局,经短期学习审查,被派往河北。阎红彦任中共河北省委前委成员,潜入孙殿英部做兵运工作。1934年7月,上海中央局派阎红彦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0月到达莫斯科,受到斯大林接见,并先后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和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共产国际军事研究班学习马列主义和军事科学。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1935年4月,共产国际为了恢复和中共中央的电讯联系,阎红彦再次受到斯大林的召见,受派和刘长胜带着密电码回国。不懂英语的阎红彦废寝忘食,背熟了电码。4月下旬,他和刘长胜从苏联起程,在新疆入境,辗转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1935年12月,他在瓦窑堡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汇报了带回来的密电码,使中共中央重新与共产国际取得了联系。1936年2月,中共中央指派阎红彦组建黄河游击师,并任司令员,负责警戒清涧、延川、延长一线黄河沿岸,保卫驻在瓦窑堡的中共中央和陕北省委;协助周恩来为红军东征抗日准备渡河船只。不久,游击师奉命改编为红三十军,阎红彦任军长,蔡树藩任政委。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在三交镇壮烈牺牲后,中央决定调三十军政委蔡树藩接任二十八军军长。同时任命宋时轮为三十军军长,阎红彦改任三十军政委。红军东渡回师后,宋时轮奉调至红二十八军,阎红彦复任红三十军军长。西安事变后,阎红彦被派至西安杨虎城部队从事统战工作。1937年2月奉调返回部队,仍任三十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三十军改编为警备第三团,阎红彦任团长、杜平任政委,驻守河口、界首、高杰村一带,守备河口至枣林坪沿河渡口,阻止日军进攻,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和中共中央的任务。1939年警备三团、四团、炮兵团合编为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文年生任旅长,阎红彦任政委,杜平任政治部主任,南下驻防甘泉、富县一带,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原防区由王震的三五九旅接替)。1940年春,阎红彦奉命到洛川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其后,带职到马列学院和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学习。1942年,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军事队第十四支部和第三支部(高干支部)学习,任支部生活和组织委员。参加了延安整风。1945年,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不久,被调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9月,阎红彦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当年11月的邯郸战役。不久被任命为第三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了攻打砀山、定陶和豫北反攻、鲁西南战役等。1947年8月下旬,与司令员陈锡联一道,奉命率三纵队开赴皖西,扫除地方保安团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与围剿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多支部队展开殊死搏斗,屡立战功。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奉命改编为中原野战军。阎红彦与陈锡联率三纵队转战到豫西。1948年11月,参加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后,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949年2月,阎红彦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强渡长江,进驻芜湖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率部进军川黔,突破宋希濂防线,进入川东,继而攻取彭水,占领南川。11月底解放重庆。阎红彦兼任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12月中共川东区委和川东行署成立。阎红彦任川东区党委副书记和川东行署主任,领导了清匪、反霸、镇反、减租、退押、土改等工作。1952年四川合省后,阎红彦先后担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成都部队政委、中共西南局书记处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膺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67年1月8日在昆明饮恨辞世。1978年1月中共中央为其恢复名誉,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司令员,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西藏民族学院院长,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四川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军委委员。
  张国华(1914~1972),原名张福桂,曾用名李亚霖,男,汉族,1914年10月生,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官山村人。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少时曾读了4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回家帮父母劳动。1929年3月,年仅15岁的张国华毅然参加了永新西北特区游击队,编人了王佐的部队(红四军三十二团),任战士、司号班长。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青年干事。1931年3月起任红四军十二师六团团部支书。1931年11月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团部政治指导员。1933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总支书记。1933年10月入红军大学学习。1934年1月任福建军区汀州教导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因作战英勇,多次负伤,被中央军委授予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其间:历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第二师六团总支书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任红一军团政治教导大队政治委员。1936年2月任红军河东抗日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任陕南游击支队科长。当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10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战士剧团主任。1938年2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1939年3月起任鲁西军区第七支队政治委员。1940年1月任黄河支队政治委员。11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政治委员,兼任鲁西军区湖西军分区政治委员、湖西区党委书记。1944年1月任中共冀鲁豫区第四(直南豫北)地委书记、冀鲁豫军区第四(直南豫北)军分区政治委员。1944年6月任中共冀鲁豫区第九(直南豫北)地委书记、第九(直南豫北)军分区政治委员。参加创建鲁西、巩固发展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9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副政治委员。1946年12月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吴芝圃)。1948年6月任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军长。率部参加挺进中原、淮海、渡江和进军西南的多次重大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八军军长。1950年1月任川南行政公署主任。1950年1月下旬离职,奉命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促成了西藏和平解放。1950年1月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2月至1955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西藏军区司令员兼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2年3月起,先后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副书记、第二书记。1955年5月至1968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大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6年4月至1965年8月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1958年1月起,兼任西藏公学校长。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发动全局叛乱,宣布西藏&独立&。正在内地治病疗养的张国华受命担任西藏平乱总指挥,于6月迅速赶回西藏,指挥部队开赴叛匪老巢山南地区,发起山南战役。出师十日,奔袭千里,一举歼灭盘踞在这里的9000叛军,荡平了叛匪老巢,取得了平叛的重大胜利。
  1960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
  1962年,印度当局挑起边界事端,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决定自卫还击。张国华受命负责指挥反击战,1962年10月20日战斗打响。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率部英勇作战,歼敌三个旅,生擒王牌旅准将旅长达尔维,击毙准将旅长辛格,毙俘敌军7000余人,沉重打击了入侵者,保卫了共和国的领土完整。
  1965年9月至1967年2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1965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1965年10月起,兼任西藏民族学院院长。1965年11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7年5月至1972年2月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12月至1972年2月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4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中央第九届军委委员。1969年12月至1971年8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2月21日因病在成都逝世。
  曾任建国后第一任四川省省长,中共贵州省委代理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李大章(1900~1976),名畅英、鸿相,号如章,曾用名李俊德、黎庶,1900年生,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望龙镇人。1921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早年毕业于合江中学。受&五四运动&思想影响,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共青团旅欧支部秘书长。期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创办了中共的早期刊物《赤光》杂志,并和邓小平一起为杂志写文章、印刷出版。1925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法国,留法学生举行集会抗议,李大章等遭法警拘捕被驱出境。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国共青团旅莫斯科支部宣传委员。
  1926年底奉召回国,在西北军北路军总司令宋哲元部做政治工作。19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他离开西北军,任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长。1928年底,由于叛徒出卖被捕。1930年蒋冯阎大战后,西北军被迫撤出西安,乘监狱未被接管之机,他与其他难友说服看守,破镣出狱。1932年5月,到香港中共广东省委秘书处工作。在一次秘密接头后,不慎遭警察逮捕,经中共党组织派人出钱营救,最后以&小偷嫌疑&的罪名被驱逐出香港。1932年底,调任中共青岛临时市委书记。1934年起,在中共上海中央局工作。初到上海在法租界一家旅馆等待中央分配工作期间,不慎被查房的巡捕搜出携带的革命书籍,因而又被拘捕,后因证据不足被无罪释放。1935年5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6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宣传部部长。1936年刘少奇到中共北方局主持工作后,李大章任担任刘少奇的秘书兼中共北方局秘书长、天津工作组负责人。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冬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到华中局任职,李大章继续留在华北,任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后任中共北方局委员,全面建立和健全华北各级中共组织的宣传教育机构。1939年元旦起,陆续创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北方局党刊《党的生活》、在敌占区发行的《中国人报》及配合当时中心任务的《前线》、《解放》等报刊。1942年9月任中共太行分局副书记(书记为邓小平)兼宣传部部长,协助邓小平开展和推行以减息减租、雇工增资等土地政策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使太行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1945年12月被派赴东北,任中共牡丹江地委书记。到任两个星期,就创刊发行了《牡丹江日报》,并利用一切时机和场合,积极宣传中共的政策和主张,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团结一切力量,积极投入牡丹江根据地的建设和对敌斗争。1946年4月,任牡丹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1946年6月任合江军区第一(牡丹江)军分区政委。1946年底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民运部副部长、城工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1949年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随军回到四川,并任川南支队政委,负责筹建川南区党委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任中共川南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1950年2月兼行署主任;1950年3月兼区委统战部部长。1950年6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书记。1952年8月四川合省后,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省政府副主席。1955年1月至1967年1月任四川省省长。1956年7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1960年10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4年11月至1965年4月兼任中共贵州省委代理第一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被作为&走资派&批斗和关押。
  1968年5月至1975年10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12月至1971年8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8月至1975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71年11月兼成都军区第二政委;1975年8月任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75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
  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八届十二中全会增补),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
  1976年5月3日在北京病逝。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
  胡 耀 邦(1915~1989),湖南浏阳人。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到湘赣革命根据地工作。1933年初调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部长、青年部部长兼宣传部副部长。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
  长征中,曾在中央工作团和红三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工作。1935年任红三军团第十三团俱乐部主任团总支书记。长征到陕北后,继续担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
  1936年4月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1937年4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一队学习。同年9月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任抗大第一大队政委。1939年调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后兼任军委直属政治部主任。1942年起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晋察冀,先后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第三纵队政委。参加了保(定)南、正太、青沧、石家庄、察南绥东等战役。1948年夏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指挥太原、宝鸡等战役。1949年9月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川北区委员会书记兼川北军区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1952年秋,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八届中央委员。1957年,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1964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5年重新工作后,任中国科学院党组织负责人。因组织领导对科学院工作进行整顿而再次遭到错误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于1977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同年8月在中共十一大上当选为十一届中央委员,同年底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职。曾先后组织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组织领导了平 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和执行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辞去党中央总书记职务。同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是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病逝,其骨灰被安葬在江西共青城。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李井泉(1909~1989),男,汉族,1909年11月1日(农历己酉年九月十九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县唱凯镇仓下村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冬参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
  身为家中长子,他很小就承担了家务、农耕的重担。自幼喜欢读书,经常被读过诗书、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关在房里,习读四书、五经。年岁稍长,被父亲送到抚州进洋学堂读书。1924年秋天,进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在国语青年教师章涤昌(曾参加过北平&五四&爱国运动)影响和指引下,接受了革命思想,阅读了《新青年》、《向导》、《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与同学舒同(政治家、著名书法大师,建国后曾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等成立了&读书会&,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问题。1927年春天,由老师章涤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出席在南昌召开的农民协会代表大会。
  1927年夏天,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李井泉毅然弃学从军,参加了朱德、贺龙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随后,朱德派他到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任政治宣传员。同年9月,&广东大埔三河坝战斗&后,留在大埔、丰顺、梅县一带做地方工作,先后在丰顺县黄金铺区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930年夏天,受东江特委派遣,去中央苏区红四军前委送信做联络工作。前委书记毛泽东接见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你很年轻,精明强干,又有文化,很适宜做政治工作,希望努力学习马列著作,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与士兵共甘苦。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贡献给工农大众。&随即,他被留任红一方面军政委毛泽东办公室秘书长,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同年底,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1年春天起,历任红四军补充团政委、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红三十五军政委、赣南独立第三师政委、红二十一军政委、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一补充师政委、第三补充师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在中央直属纵队担任没收委员会主任,负责为直属纵队提供粮食等后勤供应。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调任中央直属纵队政治处主任,协助司令员刘伯承抓好直属纵队的思想政治工作。5月,红军经过四川时,他担任过冕宁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游击总队政委,发动群众起来革命,有力地策应了主力红军的行动。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汇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协助员。期间,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支持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北上。因而被张国焘贬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1936年秋被调到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第四师担任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李井泉任第一二○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第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不久改任政委),参加了袭击宁武,配合国民党军忻口会战袭击南北大常、攻占永兴村等战斗,重创日伪军,在民族抗战之初就声名大噪。1938年5、6月间,根据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的决定,担任新组建的八路军第一二○师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兼政委,9月初率部进入绥远开辟绥南和绥中根据地,并任后组建的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员(姚喆任副司令员)。在大青山一带肃清土匪、惩办汉奸,团结蒙古族、回族和汉族民众共同抗日。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粉碎敌人15次大规模&扫荡&和围攻,消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500余支,成功地把敌人挤出大青山,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1月调回晋西北工作,担任新三五八旅(旅长彭绍辉)兼晋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参与领导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阎锡山发动的&山西事变&战事。1941年春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秋调到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司令员贺龙,徐向前为副司令员)担任秘书长,成为&贺龙的笔杆子&。1943年春天,毛泽东任命他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总校政委(校长徐向前),为中共培养、培训了大批军政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担任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委,从贺龙的老部下成长为贺龙的好搭档。1946年春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贺龙为常委)兼晋绥军区政委,与贺龙一起成为中共在晋绥地区的主要领导。期间,同贺龙一起,狠抓地方部队的建设,及时使游击队、地方兵团逐步升级为野战部队,晋绥地区的野战机动兵力增加了近3倍,战斗力也日渐提高。晋绥部队1948年作战1173次,歼敌5.5万余人,到当年年底,除太原、大同、归绥、包头等大城市及平绥路西段外,晋绥广大地区都已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冬,贺龙、李井泉等领导第十八兵团由陕西入四川,参加和领导进军西南的战斗。之后,他历任川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军管会主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副书记、西南军区副政委兼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和四川省政府主席、成都军区第一政委、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彭德怀),直到&文化大革命&被打倒,在四川战斗、工作长达16年以上。主政四川期间,宝成铁路的建成,成昆铁路的胜利通车,成都、重庆等一大批工业城市的崛起等等,加快了四川经济飞速发展,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自己曾说:&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四川大地!&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从四川调粮给比较困难的省份度荒解难时,李井泉顾全大局,说服干部和群众牺牲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如数拨粮,帮助国家度过难关。也因此受到不少责难。&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被诬为西南地区&最大黑帮&、&刘邓死党&和&二月兵变&的黑干将,两位亲人为此蒙冤而死。但他始终保持了忠诚的节操。恢复工作后,作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主动退居第二线。
  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9年4月24日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李井泉(1909~1989),男,汉族,1909年11月1日(农历己酉年九月十九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县唱凯镇仓下村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冬参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
  身为家中长子,他很小就承担了家务、农耕的重担。自幼喜欢读书,经常被读过诗书、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关在房里,习读四书、五经。年岁稍长,被父亲送到抚州进洋学堂读书。1924年秋天,进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在国语青年教师章涤昌(曾参加过北平&五四&爱国运动)影响和指引下,接受了革命思想,阅读了《新青年》、《向导》、《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与同学舒同(政治家、著名书法大师,建国后曾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等成立了&读书会&,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问题。1927年春天,由老师章涤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出席在南昌召开的农民协会代表大会。
  1927年夏天,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李井泉毅然弃学从军,参加了朱德、贺龙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随后,朱德派他到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任政治宣传员。同年9月,&广东大埔三河坝战斗&后,留在大埔、丰顺、梅县一带做地方工作,先后在丰顺县黄金铺区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930年夏天,受东江特委派遣,去中央苏区红四军前委送信做联络工作。前委书记毛泽东接见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你很年轻,精明强干,又有文化,很适宜做政治工作,希望努力学习马列著作,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与士兵共甘苦。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贡献给工农大众。&随即,他被留任红一方面军政委毛泽东办公室秘书长,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同年底,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1年春天起,历任红四军补充团政委、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红三十五军政委、赣南独立第三师政委、红二十一军政委、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一补充师政委、第三补充师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在中央直属纵队担任没收委员会主任,负责为直属纵队提供粮食等后勤供应。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调任中央直属纵队政治处主任,协助司令员刘伯承抓好直属纵队的思想政治工作。5月,红军经过四川时,他担任过冕宁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游击总队政委,发动群众起来革命,有力地策应了主力红军的行动。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汇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协助员。期间,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支持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北上。因而被张国焘贬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1936年秋被调到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第四师担任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李井泉任第一二○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第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不久改任政委),参加了袭击宁武,配合国民党军忻口会战袭击南北大常、攻占永兴村等战斗,重创日伪军,在民族抗战之初就声名大噪。1938年5、6月间,根据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的决定,担任新组建的八路军第一二○师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兼政委,9月初率部进入绥远开辟绥南和绥中根据地,并任后组建的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员(姚喆任副司令员)。在大青山一带肃清土匪、惩办汉奸,团结蒙古族、回族和汉族民众共同抗日。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粉碎敌人15次大规模&扫荡&和围攻,消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500余支,成功地把敌人挤出大青山,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1月调回晋西北工作,担任新三五八旅(旅长彭绍辉)兼晋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参与领导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阎锡山发动的&山西事变&战事。1941年春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秋调到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司令员贺龙,徐向前为副司令员)担任秘书长,成为&贺龙的笔杆子&。1943年春天,毛泽东任命他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总校政委(校长徐向前),为中共培养、培训了大批军政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担任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委,从贺龙的老部下成长为贺龙的好搭档。1946年春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贺龙为常委)兼晋绥军区政委,与贺龙一起成为中共在晋绥地区的主要领导。期间,同贺龙一起,狠抓地方部队的建设,及时使游击队、地方兵团逐步升级为野战部队,晋绥地区的野战机动兵力增加了近3倍,战斗力也日渐提高。晋绥部队1948年作战1173次,歼敌5.5万余人,到当年年底,除太原、大同、归绥、包头等大城市及平绥路西段外,晋绥广大地区都已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冬,贺龙、李井泉等领导第十八兵团由陕西入四川,参加和领导进军西南的战斗。之后,他历任川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军管会主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副书记、西南军区副政委兼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和四川省政府主席、成都军区第一政委、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彭德怀),直到&文化大革命&被打倒,在四川战斗、工作长达16年以上。主政四川期间,宝成铁路的建成,成昆铁路的胜利通车,成都、重庆等一大批工业城市的崛起等等,加快了四川经济飞速发展,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自己曾说:&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四川大地!&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从四川调粮给比较困难的省份度荒解难时,李井泉顾全大局,说服干部和群众牺牲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如数拨粮,帮助国家度过难关。也因此受到不少责难。&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被诬为西南地区&最大黑帮&、&刘邓死党&和&二月兵变&的黑干将,两位亲人为此蒙冤而死。但他始终保持了忠诚的节操。恢复工作后,作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主动退居第二线。
  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9年4月24日逝世。
  曾任建国后第一任四川省省长,中共贵州省委代理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李大章(1900~1976),名畅英、鸿相,号如章,曾用名李俊德、黎庶,1900年生,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望龙镇人。1921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早年毕业于合江中学。受&五四运动&思想影响,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共青团旅欧支部秘书长。期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创办了中共的早期刊物《赤光》杂志,并和邓小平一起为杂志写文章、印刷出版。1925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法国,留法学生举行集会抗议,李大章等遭法警拘捕被驱出境。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国共青团旅莫斯科支部宣传委员。
  1926年底奉召回国,在西北军北路军总司令宋哲元部做政治工作。19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他离开西北军,任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长。1928年底,由于叛徒出卖被捕。1930年蒋冯阎大战后,西北军被迫撤出西安,乘监狱未被接管之机,他与其他难友说服看守,破镣出狱。1932年5月,到香港中共广东省委秘书处工作。在一次秘密接头后,不慎遭警察逮捕,经中共党组织派人出钱营救,最后以&小偷嫌疑&的罪名被驱逐出香港。1932年底,调任中共青岛临时市委书记。1934年起,在中共上海中央局工作。初到上海在法租界一家旅馆等待中央分配工作期间,不慎被查房的巡捕搜出携带的革命书籍,因而又被拘捕,后因证据不足被无罪释放。1935年5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6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宣传部部长。1936年刘少奇到中共北方局主持工作后,李大章任担任刘少奇的秘书兼中共北方局秘书长、天津工作组负责人。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冬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到华中局任职,李大章继续留在华北,任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后任中共北方局委员,全面建立和健全华北各级中共组织的宣传教育机构。1939年元旦起,陆续创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北方局党刊《党的生活》、在敌占区发行的《中国人报》及配合当时中心任务的《前线》、《解放》等报刊。1942年9月任中共太行分局副书记(书记为邓小平)兼宣传部部长,协助邓小平开展和推行以减息减租、雇工增资等土地政策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使太行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1945年12月被派赴东北,任中共牡丹江地委书记。到任两个星期,就创刊发行了《牡丹江日报》,并利用一切时机和场合,积极宣传中共的政策和主张,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团结一切力量,积极投入牡丹江根据地的建设和对敌斗争。1946年4月,任牡丹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1946年6月任合江军区第一(牡丹江)军分区政委。1946年底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民运部副部长、城工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1949年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随军回到四川,并任川南支队政委,负责筹建川南区党委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任中共川南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1950年2月兼行署主任;1950年3月兼区委统战部部长。1950年6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书记。1952年8月四川合省后,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省政府副主席。1955年1月至1967年1月任四川省省长。1956年7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1960年10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4年11月至1965年4月兼任中共贵州省委代理第一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被作为&走资派&批斗和关押。
  1968年5月至1975年10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12月至1971年8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8月至1975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71年11月兼成都军区第二政委;1975年8月任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75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
  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八届十二中全会增补),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
  1976年5月3日在北京病逝。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司令员,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西藏民族学院院长,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四川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军委委员。
  张国华(1914~1972),原名张福桂,曾用名李亚霖,男,汉族,1914年10月生,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官山村人。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少时曾读了4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回家帮父母劳动。1929年3月,年仅15岁的张国华毅然参加了永新西北特区游击队,编人了王佐的部队(红四军三十二团),任战士、司号班长。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青年干事。1931年3月起任红四军十二师六团团部支书。1931年11月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团部政治指导员。1933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总支书记。1933年10月入红军大学学习。1934年1月任福建军区汀州教导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因作战英勇,多次负伤,被中央军委授予三等红星奖章。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其间:历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第二师六团总支书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任红一军团政治教导大队政治委员。1936年2月任红军河东抗日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任陕南游击支队科长。当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10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战士剧团主任。1938年2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1939年3月起任鲁西军区第七支队政治委员。1940年1月任黄河支队政治委员。11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政治委员,兼任鲁西军区湖西军分区政治委员、湖西区党委书记。1944年1月任中共冀鲁豫区第四(直南豫北)地委书记、冀鲁豫军区第四(直南豫北)军分区政治委员。1944年6月任中共冀鲁豫区第九(直南豫北)地委书记、第九(直南豫北)军分区政治委员。参加创建鲁西、巩固发展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9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七纵队副政治委员。1946年12月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吴芝圃)。1948年6月任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军长。率部参加挺进中原、淮海、渡江和进军西南的多次重大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八军军长。1950年1月任川南行政公署主任。1950年1月下旬离职,奉命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促成了西藏和平解放。1950年1月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2月至1955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西藏军区司令员兼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2年3月起,先后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副书记、第二书记。1955年5月至1968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大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6年4月至1965年8月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1958年1月起,兼任西藏公学校长。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发动全局叛乱,宣布西藏&独立&。正在内地治病疗养的张国华受命担任西藏平乱总指挥,于6月迅速赶回西藏,指挥部队开赴叛匪老巢山南地区,发起山南战役。出师十日,奔袭千里,一举歼灭盘踞在这里的9000叛军,荡平了叛匪老巢,取得了平叛的重大胜利。
  1960年10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
  1962年,印度当局挑起边界事端,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决定自卫还击。张国华受命负责指挥反击战,1962年10月20日战斗打响。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率部英勇作战,歼敌三个旅,生擒王牌旅准将旅长达尔维,击毙准将旅长辛格,毙俘敌军7000余人,沉重打击了入侵者,保卫了共和国的领土完整。
  1965年9月至1967年2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1965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1965年10月起,兼任西藏民族学院院长。1965年11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7年5月至1972年2月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12月至1972年2月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4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中央第九届军委委员。1969年12月至1971年8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2月21日因病在成都逝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曾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军事学院政治委员,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刘兴元(1908~1990),原名刘维芳,1908年10月10日生于山东省莒南县朱楼乡刘家东山村一个中等富裕的农民家庭,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6岁入私塾,11岁上小学。1925年到青岛沧口一纺纱厂当养成工,后转到杂货商店当学徒。1928年底考入冯玉祥部学兵团当兵,后到国民党孙传芳部第四十七师营部、旅部当文书。1931年5月第四十七师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时被红军打败,溃散中毅然参加红军,被分配到红军第四医院当文书。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军第四医院政治处秘书兼俱乐部主任,军委后方办事处文印科科长,红军医院政治部巡视员,总卫生部秘书、组织科科长兼青年科长、总务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后,两个方面军卫生部合并,刘兴元任卫生部总务处处长,后改任组织科科长。到达陕北后,于1937年1月入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卫生部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第一一五师工兵营政治委员、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汾离公路三战三捷和同蒲路破袭战。1940年1月后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东进支队政治部主任、教导第五旅政治部主任,参与建立鲁南抗日民主政权和发展抗日武装。1943年3月起,任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第二师政治委员。参与指挥赣榆城战斗和强攻临沂战役。为建立和发展山东的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挺进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四平保卫战和新站、拉法战斗。1946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二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四平保卫战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1947年秋任东北民主联军轮训师团干部的&上干队&政治委员。1948年底起任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政治委员、第四十二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辽沈战役。之后,率部入关参加平津战役,以及配合第二野战军解放四川等作战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党委秘书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3月后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1968年2月起兼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2年3月后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军事学院政治委员。1978年11月中央军委免去其军事学院政治委员职务。1984年8月被撤销军事学院政治委员职务,按大军区副职待遇退休安置。
  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8月14日在北京去世。
  第九任中共负责人。1987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推选为代理总书记,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被撤销职务。
  赵紫阳(1919~2005),河南滑县人。
  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起先后任中共滑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豫北地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1940年6月后任中共冀鲁豫边区第二地委(后改称第六地委)书记,1943年改任中共冀鲁豫边区第四地委宣传部部长。1945年8月起,任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政委。1947年秋率地方干部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南下,任桐柏区党委副书记兼桐柏军区副政委,参与开辟桐柏解放区。1948年参加邓县战役、襄樊战役。1949年3月后任中共南阳地委书记兼南阳军分区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书长、农村工作部部长、副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并曾兼任广东省军区政委、广州军区第三政委。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被撤销一切领导职务。
  1971年起先后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并兼任广州军区政委。1975年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1980年4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同年9月任国务院总理。是中共十至十三届中央委员。
  1977年8月被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9年9月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80年2月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副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推选为代理总书记。同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并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关于赵紫阳同志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中所犯错误的报告》,指出他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犯了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错误,对动乱的形成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期间,虽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也有明显失误。全会决定撤销他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的职务,对他的问题继续进行审查。同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决定撤销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
  【来源:中国网 日】
  赵紫阳同志长期患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多次住院治疗,近日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于1月1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务书记,中共重庆市委书记、重庆市革委会主任,四川省省长,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鲁大东(1915~1998),曾用名王华亭,男,汉族,1915年3月生,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寿山寺乡浅口村人。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
  1932年高小毕业后在家务农。1934年后在馆陶县马店村、张官寨小学任教。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冀南馆陶县六区青救会主任,曾受派在山东聊城范筑先部队五支队任政治干事。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馆陶县浅口村党支部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初任中共馆陶县第六区区委书记,后任中共馆陶县县委秘书,中共馆陶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组织部部长。1939年12月任中共馆陶县委书记。1942年3月任中共冀南第三地委(肥乡)委员兼馆陶县委书记。1943年任中共肥乡县委书记。1943年12月至1945年9月,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司令部秘书主任,冀南军区组织部副部长,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6年6月参加军事调处执行小组的谈判。1948年2月至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军政治部副主任;6月至8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军三十师代理政治委员;8月至9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军三十师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任四川乐山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同年1月至1953年2月任中共四川省乐山地委书记、乐山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1952年11月至1953年2月任乐山地委工矿管理委员会书记。1953年任中共重庆第二九六厂党委书记、重庆市委委员。1954年上半年任中共重庆市委工业部副部长,同年7月至1956年2月任工业部部长。1956年8月起,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同年起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1958年6月起,任西南协作区委员会委员。1964年底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川东区指挥部指挥长。1965年6月起,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1965年11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兼重庆市委书记处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7年至1968年住中共中央组织部招待所。
  1968年起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常委,中共重庆市委书记。1968年6月起兼任重庆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12月至1977年12月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任重庆市革命委员会主任(至1978年5月)。1971年8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1977年3月至1979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4月至1981年2月兼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校长。1979年1月至1980年6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务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80年6月至1982年12月任四川省省长。1980年1月至1982年12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党组书记。1980年6月至1982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二书记兼四川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至1981年11月)。1980年7月至1981年12月任四川省军区第一书记。1982年12月至1985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1983年2月至1985年7月任中共四川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主任。1985年1月辞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职务。
  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8年8月28日在成都逝世。
  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杨析综(1928~2007),1928年9月生于四川大邑县一个教师家庭,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2月参加工作,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大学学历。
  1948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接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中共党组织发动的爱国学生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任彭县城关区征粮队副组长。1950年5月任彭县敖平税务所副所长。1951年3月任彭县敖平税务所所长。1952年5月至8月,在彭县城关区公所工作。1952年9月任中共彭县县委秘书。1953年9月至1957年6月,任中共温江地委办公室干事、副主任。1957年7月任四川省广汉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1960年7月任中共广汉县委副书记。1963年1月任广汉县县长。1966年4月任中共广汉县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1972年春恢复工作。1972年4月任广汉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1972年7月任中共郫县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11月任郫县革委会主任、中共郫县县委代理书记。1975年7月任中共郫县县委书记。1978年5月任中共温江地委委员,1979年5月任中共温江地委书记。1982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1983年4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1985年5月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同年6月任河南省军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1989年1月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2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8年5月任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和四川省诗书画院院长。1999年11月退休。
  是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2007年7月21日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79岁。
(1930~  )
  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专利局局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
  蒋民宽,男,汉族,1930年5月生,江苏吴县人。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参加工作。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系毕业,大专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47年至1950年5月在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系学习。1950年5月至1952年历任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四○一厂技术员、车间代主任、厂基建科代科长、厂工务部代主任、厂工会副主席、厂技校副校长。1952年至1955年,先在东北工业部抚顺俄语训练班学习,后赴苏联乌拉尔卡明斯克铝加工厂实习,任技术股代股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6年,先后任国营一○一厂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厂革新科科长、试制车间主任、厂生产指挥部副总指挥。1966年至1982年任西南铝加工厂(国营一一二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厂生产组组长、副厂长、厂长。
  1982年起步入政界,由副职到正职,进入省部级领导行列。1982年至1983年任四川省副省长兼四川省计经委主任。1983年至1985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副省长。1985年至1988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其间:1987年9月至1988年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干部进修班学习)。
  1988年离川赴京任职。1988年至1990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其间:1988年5月至1989年10月兼任中国专利局局长。1990年9月至1995年7月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1991年4月增选为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3年3月、1998年3月相继当选为政协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10月至1997年11月任第七届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党组书记。1996年12月任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1997年11月至2002年11月任第八届全国工商联顾问。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增选),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
  曾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国内贸易部部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皓若(1932~2004),男,汉族,1932年8月6日生于河南省焦作市,原籍河南省巩义市。1949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亲张仲鲁(1895~1968,建国后曾任国家煤炭管理总局副局长,时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总务长)迁至重庆,中学时期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建国后曾改名为重庆三中)。1949年7月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专业学习。1952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北石油管理局工作。1953年在石油部俄文训练班学习。1954年6月赴前苏联巴库炼油厂实习。1956年回国后,历任兰州炼油厂筹建处技术员、科长、工程师、车间主任、分厂厂长、炼油厂副总工程师。后调任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处长,石油化学工业部炼油化工组副组长。1978年至1982年,历任化学工业部计划司司长、国家能源委员会科技局局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筹备组成员。1982年至1986年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交响乐爱好者协会副会长。1986年至1988年1月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88年奉调入川,担任地方领导职务。1988年1月至1992年1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主政四川近5年。
  1992年底回京任职。1992年11月至1993年3月任轻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93年3月至1995年2月任国内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1995年2月至1998年3月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正部长级)、党组书记。其间:1995年11月起担任中国物资流通协会名誉会长;1996年4月起担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名誉会长。
  1998年初到全国人大任职。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期届满后,离开领导岗位。
  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七届(四川)、第八届、第九届(河南)全国人大代表。
  200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张皓若精通多门外语,兴趣广泛,爱好文学、话剧、音乐、体育。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各类论文、研究报告等40余篇,主要有:《关于&九五&改革和发展的几个问题》、《&九五&时期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扩大内需的几点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作用》、《关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关于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关于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大流通》、《关于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等;著作有《改革开放二十年》(主编),《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专著)等。是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会(中国经济学奖百人团)成员。
  曾任中共四川省重庆市委书记、四川省重庆市市长,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
  肖秧(1929~1998),原名陈琤,1929年生,四川阆中玉台镇人。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电机系、建筑系,前民主德国硅酸盐研究院毕业。
  陈琤的父亲陈信余,1904年10月生,原阆中县玉台乡人,早年入伍川军,后升至国民党一二五师七四六团少校营长。1940年1月5日,陈信余所在部队在湖北省应家县余家店周家山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不幸战死沙场,时年不满36岁。1993年,陈信余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父亲牺牲时,陈琤才11岁。他们兄妹5人(陈琤行二)随母亲一道,护送家父的骨灰,举家从成都迁回老家阆中。陈琤进入当地太平寺街的太平小学(现阆师附小前身)读书,后因日军轰炸,他随学校迁至嘉陵江以南的七里马池乡下继续读书。小学毕业后,入国立四中(阆中东风中学前身)就读。两个月后,转入仪陇县中学。1942年转入重庆小龙坎读初中,完成初中学业后,就地考入北碚兼善私立高级中学,在这里完成了高中学业。高中毕业后,同时考入了三所大学,其中有清华大学和四川省教育学院(西南师大前身)。陈琤选择了读清华大学,但因没钱作路费前往北平,只好暂时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学院读了一年书。哥哥陈琦为支持弟弟到北平深造,放弃学业回乡下养蚕挣钱,凑够了陈琤去北平求学的路费。1945年,陈琤从四川来到北平,到清华大学电机系就读(当时考入大学的学生因故不能到校的,可保留一年学籍)。陈琤在清华大学期间,正赶上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全国人民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清华大学校园内,陈琤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所在的电机系,成为进步青年聚集的地方。在这里,与他同学的有后来成为共和国总理的朱镕基。陈琤等人的进步活动很快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安。在特务告密下,陈琤与另外两名进步学生(一个姓肖,一个名秧)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抓入监狱。姓肖和名秧的两名同学被杀害,肖秧因个子矮小,又没有半点证据,反动当局只好将其释放。为了纪念这两名牺牲的同学,陈琤改名肖秧。1947年,在清华大学读三年级的肖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被分到中共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北平和平解放后,进入北京市军管会,后分到北京市电信局军管组任军事联络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玻璃厂军代表、副厂长。1952年起,任北京玻璃厂厂长、党委书记。1954年,肖秧受组织委派赴前民主德国硅酸盐研究院留学,主攻当时国际玻璃生产新技术。两年后,再赴前苏联莫斯科硅酸盐研究所深造。1956年底学成归来,任北京玻璃总厂厂长、党委书记。
  1966年至1973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下放劳动。
  1973年恢复工作后,任北京玻璃总厂技术组组长、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后,根据中央和中共北京市委的指示,肖秧参加了韩伯平(时任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为组长的毛泽东主席水晶棺研制组,任副组长,另一名副组长为国家建筑材料局的祁俊。在谷牧的亲自领导下,克服技术空白、时间紧迫两大难题,如期完成了制作水晶棺的任务。1977年至1984年,先后任国务院第九办公室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市革委会工交办公室副主任,市工业调整办公室主任,市经委副主任,市电子领导小组副组长,市进出口委员会副主任兼北京经济建设总公司总经理,市外经贸委常务副主任。1984年3月调四川省重庆市担任党政主要领导工作。1984年3月至1988年8月,任中共四川省重庆市委副书记,四川省重庆市副市长、市长。1988年8月至1993年4月,任中共四川省重庆市委书记。1992年至1993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政府副省长。1993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1993年1月,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96年2月,因身体原因辞去省长职务。
  是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四大代表,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8年10月9日5时3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70岁。
(1937~  )
  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宋宝瑞,男,汉族,1937年12月生,北京顺义人。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冶金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
  1957年9月至1963年9月在清华大学冶金系焊接材料及设备专业学习,在校学习期间,于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9月至1968年7月在清华大学冶金系焊接教研组读研究生。1968年7月至1975年8月任四川自贡东方锅炉厂技术员,四川自贡中国焊条厂技术员。1975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国焊条厂副厂长、总工程师、焊接材料研究所所长。1982年9月至1983年7月任四川自贡中国焊接材料制造公司经理。
  1983年步入政界。1983年7月至1986年10月,先后担任中共四川省自贡市委副书记、书记。1986年10月至1989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1989年12月升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四川省成都市委书记。1993年5月至1996年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1996年2月至1999年5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
  1999年5月辞去四川省领导职务,奉调回京,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
  2003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42~  )
  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张中伟,男,汉族,1942年2月生,四川都江堰人。1956年6月参加工作,196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基础专业毕业,大专文化。
  1956年6月至1959年12月任四川灌县旋口乡、太平乡手工业合作社会计。1959年12月至1964年9月任四川灌县太平公社党委、中兴区委、县委组织部干事。1964年9月至1972年12月任四川温江地委办公室干事。1972年12月至1978年11月任共青团温江地委副书记、书记。1978年11月至1982年8月任主中共四川省彭县县委书记(其间:1981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第二期干部培训班学习)。1982年8月至1983年5月任中共四川省温江地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书记)。1983年5月至1987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其间:1984年至1986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管理基础科专业学习)。1987年10月至1988年6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88年6月至1993年2月任四川省农牧厅厅长、党组书记。
  1993年走上省级领导岗位。1993年2月至1994年1月任四川省副省长。1994年1月至1997年3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7年3月至1999年5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代省长。2000年1月任四川省省长。2003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四川省省长。2007年1月,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接受张中伟辞去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的请求。
  2007年2月被任命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四川省第六次、七次、八次党代会代表;第八届、九届、十届四川省人大代表。
(1948~  )
  曾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蒋巨峰,男,汉族,1948年10月生,浙江省绍兴诸暨市浬浦镇盘山村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少年时期就读于诸暨学勉中学。1975年9月至1978年10月任浙江省诸暨县浬浦镇业余教育辅导员、电影放映员、陈蔡区文教办干部。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复旦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2年7月至1983年9月任杭州大学经济系教师、工会副主席。1983年9月至1984年2月任中共浙江省诸暨县委宣传部干部。1984年2月至6月任中共浙江省诸暨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6月至1985年1月任中共浙江省诸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85年1月至1987年2月任浙江省诸暨县副县长兼县计经委主任(其间:1986年5月至1987年2月兼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1987年2月至1989年6月任中共浙江省诸暨县委书记。1989年6月至1990年8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干部。1990年8月至1993年4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其间:1991年4月至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进修二班学习)。1993年4月至1994年1月任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94年1月至1998年6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其间: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班学习)。1998年6月至2000年4月任中共浙江省温州市委书记。2000年4月至2002年3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
  2002年初奉调入川。2002年3月至4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2002年4月至2007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副省长(2002年6月至2007年9月兼任四川行政学院院长)。2007年1月23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蒋巨峰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同年1月31日,在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当选为四川省省长。同年5月16日,在中共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省委副书记。2008年1月27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四川省省长。
  是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任四川省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副书记。
  9.08 长沙铁道兵学院政治系学习
  2.12 长沙铁道兵学院政治部正连职干事
  4.09 四川省永川地区、永川县人事局干部
  6.07 重庆师专电大党政管理专业学习
  5.03 四川省委组织部主任干事、副处长、副秘书长
  7.01 四川省委组织部秘书长(副厅级)
  0.08 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8.1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学习)
  0.12 四川省雅安地委书记
  2.08 四川省雅安市委书记(1.07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2.09 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主持工作)
  2.12 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
  7.05 四川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7.09 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
  2.05 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四川行政学院院长(兼)
  2.12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四川行政学院院长(兼)
  2012.12-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四川行政学院院长(兼)
  -任四川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副书记。
  -四川省省长。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
简历更新截至日
如果您发现这条简历有误或不够完善,请留言指出,谢谢!
暂无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历任省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