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软件可以查看统计路由器一个月的网络用量啊?150g是多少每月对一个一天到晚看视频的人够伐...500g呢?

重庆教师研修网――我们携手成长的网上家园
                
        
        
        
农远三种模式教学应用案例与研究
加入时间:
蓝天下的一片片绿叶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新世纪以来国家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农远工程不仅仅是资金投入大、覆盖面广,而且是针对性强、影响巨大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基础工程。在国家教育部的关怀下,在中央电教馆的指导下,在市教委的领导下,重庆市农远工程的实施与全国同步,截止2005年12月,国家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4亿元,其中市级财政和区县财政投入3050万元(不含区县教委和学校投入),在全市33个区县市的5375所农村中小学建设了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占全市农村中小学总数的51%,其中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项目学校1437所,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项目学校3531 所,模式三(计算机教室)项目学校407所,受益教师和学生达220万人。2006年,我市在25个区县建设模式一1568个,模式二1101个,模式三550个,农村学校的覆盖率达到75%,国家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05亿元。该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受农村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欢迎,被基层学校誉为“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在全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农远工程实施的关键在于应用。通过其优质资源的校内外应用,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自农远工程推行伊始,我们就将目标焦点对准“三用”(学生用、教师用和农民用),一切围绕应用下功夫。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工作,我市在农远工程资源应用上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农远三种模式教学应用案例与研究》就是我们前进中的一个个足印。
《农远三种模式教学应用案例与研究》共编辑74篇文稿,以教学应用的案例为主。其中,既有中小学学科教学方面的案例,也有学校发展方面的案例;既有校本教研方面的案例,也有教师个人成长方面的案例;既有管理方面的案例,也有网站研究方面的案例……这些案例都以真实的面孔出现在读者的面前,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带来的变化,为农村明天的教育带去的希望。
农远工程的口号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此,我们将本书前言定名为《蓝天下的一片片绿叶》,是为记。
策划:曾维模&&&&& 杨德清
统筹:杨 宏
编辑:程长阳  杜 健  高 瞻  刘欣梅  文兴国  杨 宏  任善儒
二○○七年一月
万州区电化教育馆& 姜有军
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是它的应用效益。在初步搭建了硬件环境以后,如何充分发挥其效益,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最终检验该工程成败的标准。
远教资源应用目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校硬件环境不足以让每个教师都应用远教资源;二是学科教师对远教资源不熟悉,教师对远教资源的运用还比较陌生;三是学科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缺乏所带来的种种困惑;四是教师实际操作演练少,个别教师干脆不和远程教育打交道。那么,怎样才能让远程教育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一、&&& 远教资源与校园网相结合,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远程教育资源与校园网相结合,在硬件建设方面要以现代教育的思想全面考虑,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教学中网上交互传送的都是图像、声音、录像等数字、视频信息,其带宽要求高,应考虑1000M主干,100M交换到桌面的方案。信息点应尽可能分布到学校办公、教学、管理等地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班班通”。在班级教学中,还应配置视频展台,至于显示信息的工具,目前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34即笃聊坏缡踊ㄗ詈檬鞘值缡踊谴笃聊槐惩叮鞘质剑蛞壕В┑缱油队盎炼取⑶逦缺匦氪锏揭蟆
远程教育资源与校园网相结合,在软件建设上由于各校的情况和要求不同,管理平台的模块设置就不相同。解决的办法是先选用一套与学校要求最接近的管理平台,然后与软件公司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第二次开发,在运用中逐渐完善,这样才能适合学校的需要。
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采取下载、购买、收集、改造和自己开发相结合的方法,把收集到的课件进行编辑、增删以达到适用,最后,把所有的课件集中管理,分科分年级建成一个课件资源库,方便教师在备课时较快地自制课件。我区的一些农村中小学(如响水小学、后山小学、余家初中、金凤初中、鹿山初中、沙河中学等),将远程教育资源与校园网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响水小学2005年底投资3.7万元,从北京某公司购买了一台联想远程教育专用服务器、14台远程教育终端接收机及交换机等设备,安装到每个教室,加上原有的14台大屏幕电视机,建起了校园局域网,实现了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的目标。这套设备的安装,翻开了响水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史上新的一页。全校教师满怀信心,表示一定要管好用好这套设备,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师业务培训和校本教研。学校积极探索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实现将远程教育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的目的.后山小学将远程教育资源与校园网建设列入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以校园网为信息交流平台,使学校建设朝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迈进。学校坚持以远程教育为依托,网络建设为基础,资源建设为核心,教学应用为目标,管理体制作保证的原则,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立了《凤凰教育》网,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二、宣传与示范相结合,激起应用的热情
新鲜、新奇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注意的。远程教育网上的同步课堂、示范课、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教育动态、课程改革、优质教案等资源极其丰富、新颖。教学资源栏目内容涉及各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提供了良好的补充。为了广泛应用资源,我区各农村中小学一方面采取座谈、演示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主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素材,让学科教师熟悉远教资源,一方面组织教师应用远教资源上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全区在一年内两次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学科教师赛课活动.通过学校赛、片区赛、全区赛,层层选拔,让学科教师看到了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激发了广大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热情。
三、远教资源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树立教师应用的信心
所谓校本培训,简言之就是学校自主开展的培训,它是相对于脱产集中培训而言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在人员培训内容方面应根据人员性质采取不同种类的培训。对主管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培训的重点主要在观念转变及对本校校园网的总体规划及总体框架的培训上。学校管理层的人员主要培训各功能模块的应用及简单维护。校园网管理和维护人员,主要培训校园网硬件设备的连接及各种网管软件的使用与维护。使用网上教学软件的广大教师,应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例如学习如何打字和进行文字编辑,然后再进行IE操作和具体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培训工作,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操作,FLASH动画的操作,媒体播放程序的操作。在培训中充分利用天网(远教IP接收)和地网(Internet)上的资源,能结合教学的科学理论使用网络资源库进行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播;能结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设计与自己的所任学科相整合的CAI网络课件;能使用投影和多媒体演播系统。积极推进教师信息化建设步伐,对全体学科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普及与提高并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能力,要让熟练运用远教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李河小学、响水小学、白羊小学、沙河中学、余家初中等一大批中小学作了以下培训: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探讨、农村中小学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如何说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专题讲座。我们在安排培训内容时采取学以致用的策略。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把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每次培训的目标是完成一项任务(一项理论、一项技术),学了就可以用。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使不少教师日积月累,学完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WORD、POWERPIONT、EXCEL、用FLASH制作课件,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Internet浏览、下载文件、收发邮件;计算机安全(防病毒)等。
实践证明:搞好校本培训,可以大面积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加强教师教育系统(人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天网)与计算机互联网(地网)“三网”沟通,建立和依托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四、远教资源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促进资源的应用实践
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种方法性支持系统,贯穿于其他各种校本形式之中。无论是校本课程、校本培训,还是校本管理都必须通过校本教研才能得以实现。实践证明,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建立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长效机制的好办法。万州区由市、区两级批准立项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科研课题有55项,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
沙河中学在进行《学科常规教学整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课题实验之前,有部分教师对资源认识不足,把注意力放在了媒体展示一个板块上,认为远教资源就是一个提供课件的资源,反而觉得远教资源上的东西还不如在互连网上下载的课件好用,就放弃了资源的运用。在科研课题开题以后,学校针对这一现象,由学校教科室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对“教学资源”进行了认真研究、全面认识。并组织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校本资源,并向全体教师推荐使用。经历了初期的尝试应用、中期的辅助教学、发展为今天的精心整合,摸索出了“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现代远程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根本”,“以师生互动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策略体系,通过营造“问题式课堂”、“开放式课堂”、“方法式课堂”、“探究式课堂”,开展系列师生“互动”教学活动,实现了师生主体自我发展,达成学科教学的新目标。
李河中心小学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认真开展“每周一看,每周一课,每周一议”专题教研活动。其具体做法是:“每周一看”即单周为语文教研组活动时间,双周为数学教研组活动时间,坚持每周二上午第一节课观看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下载的优质课例教学录像。“每周一课”即每周四在45岁以下教师中开展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说、上、评、改”活动,推选教师上公开课、研究课。“每周一议”坚持做到上公开课的教师必须提前一周说课,说课后全体教师展开讨论,提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时切入课堂的最佳运用方案;公开课上完后,人人参与评课,各抒己见,共同提高。通过看课、说课、上课、评课,该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快提高。
高梁中心小学2005年春季提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校本教研”科研课题,学校确立了以科研课题为先导,精心设计了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起点,以行动研究为途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校本教研的基本操作流程,力求让教师在研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其基本的流程如下:
(一)观摩空中课堂,集体交流备课。学校为了解决中低年级语文教师们提出的如何有层次地指导学生朗读的问题,选一名正在培养的年轻教师来做这轮案例研究。在远程教育资源中选取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讲读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组织中低年级语文教师一起观看,边看便议论,结合研究的问题进行集体备课,并把远教资源上的课件根据实际加以修改,形成第一次研究课教案。
(二)同伴互助,不断改进。由进行教学设计的向老师在一班上研究课,教师们听课后一起评课修改教案;向老师又到2班继续上这课时教学内容,听课教师再一起评课修改教案;向老师又到三班进行第三次课堂教学,教师们又在一起总结归纳。
(三)反思小结,内化实践。在这同一课时教学内容、同一执教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上三次研究课,经过四次集体备课、反思、评价改进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收获,无论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师还是参与研究的听课教师,都要写一份教学案例、研究反思或者教学故事,并发表到校园网上和远教资源博客上,让自创资源与大家共享。同时教师们将自己的收获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再不断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下一轮课例研究专题,让我们的校本教研从课堂中来,回到课堂中去。从远教资源中汲取精华,又再生远教资源。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区各项目学校积极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搞好课题研究的热情正在高涨,远程教育资源所发挥的效益也正在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杨 宏)
璧山县电教教仪站& 徐朝龙
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力求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在我县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三种模式,其中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有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下面我根据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如何将教学光盘资源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一、合理利用教学光盘资源
(一)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内容的特点
目前光盘资源的种类有: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教学素材类的光盘资源、专题类光盘资源。其中,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是根据农村学校的教学需求,由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优秀教师为农村学校专门制作,在学科上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等,在内容上覆盖了文字教材的绝大部分。它按每课题为单元,包含了复习与导入、新课讲授、学生活动、巩固复习,评价和小节等环节,片长大约在20分钟左右。
(二)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光盘
根据课程教学类光盘资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光盘的使用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产生“教师成为机器的播放者,学生成为看客”。重视发挥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执教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有效地、灵活地使用教学光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光盘片长25分钟,如果完整播放使用,留给学生时间十分有限(只有15分钟),执教者的辅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只选择利用了教学光盘资源大约13分钟,留给课堂教师和学生27分钟,其中利用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和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电影片断、电视教师引导学生认读生词、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大娘的故事等,在学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时只利用了电视中教师和学生部分感情朗读句子作为范读。整个教学过程是执教者参考教学光盘中的教学设计,由执教者和教学光盘交替“合作”教学。
二、找准教学过程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堂语文教学课成功与否,要看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知识、能力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逐步提高。由于用光盘进行语文教学有两个课堂:电视课堂和现实课堂,如果执教者不找二者的结合点,就会感觉思路不清,重点不分,一会儿在放电视,一会儿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一会儿光盘教学资源播放错位,头、嘴、手忙个不停,感觉整堂语文教学没有头绪,教学时间不足,课后执教者自己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更谈不上突破教学重、难点。找准了二者的结合点,就会让执教者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地方由电视教师讲,哪些地方由执教教师讲,哪些地方让电视中学生活动,哪些地方让现实课堂中学生活动,哪些地方让电视学生和课堂中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找结合点时做到光盘资源、教材、教师水平、学生情况四结合。
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其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封锁、暂时”等词语;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了解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通过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设计该课教学时,我们确定以下几个结合点:
一是抓“情景再现”点,播放教学光盘抗美援朝片断,揭露侵略者的丑恶嘴脸,表现朝鲜和中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对美帝国主义恨和对朝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爱,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二是抓“收集资料”点,让电视机里的学生和现实课堂的学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达到信息互相交流和对农村学生信息闭塞的补充。
三是抓“认读生字”点,让学生跟着电视中教师教学生学12个生词。
四是抓“学大娘的故事”点,让学生看电视机中学生感情朗读“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句子,掌握他们“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模仿学习大娘的故事。
五抓“电视教师、学生感情朗读”点,通过播放电视中教师、学生对“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句子的感情范读以及课堂教师领读和课堂学生读,升华学生思想感情。
三、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四个互动关系,让电视课堂与现实课堂融为一体
(一)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执教者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执教者的互动关系是搞好光盘教学的基础。电视中的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整个教学思路实际上都是围绕原设计而进行,以体现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同时,电视中的教师通过发挥课堂教师辅助、组织协调作用,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现实课堂执教者相对于电视中的教师来说是客体,他是客观适应,跟随光盘中教师教学思路对课堂学生进行引导、辅助,是引导者、辅助者,但是也可以并应该发挥执教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适当安排电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靠播放教学光盘所能完成的。比如复习、检测、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等环节。这些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延伸,这些教学任务,教学光盘都极难或者说根本无法设计,只有通过现实课堂执教者的检查和反馈学生信息以及调整教学速度的任务来完成,因此现实课堂的执教者和电视里的教师必须融为一体。在上述课例《再见了,亲人》中,当电视教师教学生读完生字紧接着说:“电视机前的同学,你们能把这些生词读准确吗?请你们也来读一读”,现实课堂执教者就应立即组织课堂学生读生词;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电视教师说:“电视机前的同学,你们也按照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一自然段,开始吧”,这时现实课堂执教者就应组织学生先读一读、勾一勾第一自然段,然后播放电视机中学生讲一讲、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再组织课堂中的学生学着讲一讲、说一说第一自然段。
(二)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县农村中小学学生生活在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差,信息闭塞,导致学生学习方法死板,学习能力较低差。在模式一教学中,我们通过电视中的学生与现实课堂的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电视中的学生多是城市里的学生,他们接受新知较快,学习方法较好,学习效果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让现实课堂中的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掌握其学习方法,同时,让电视中的学生学习情景感染现实课堂的学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以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在学生交流收集有关抗美援朝资料时,我们采取先让课堂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播放电视机中学生收集抗美援朝资料交流情况,这样就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抗美援朝知识;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通过播放电视中学生用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情景,让现实课堂的学生学会其学习方法,并模仿着用此法学习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同时,通过电视里的学生与现实课堂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的思想感染和升华。
(三)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的学生互动
正确处理好电视中的教师与本地课堂学生互动关系是搞好光盘教学的有力保证。为了避免让课堂学生成为“看客”,教学光盘制作时都有意识地给电视中的教师与本地课堂学生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有电视中的教师给现实课堂学生(光盘教学观摩学习者)布置任务环节等。同时,光盘教学内容通常只有20分钟左右,给课堂学生留有自主教与学空间,就是让课堂学生在互动点动脑、动手,自主学习,逐步提高。只有抓住电视中的教师与现实课堂学生设计的互动环节,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电视中的课堂与本地课堂融为一体。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互动环节,就会造成两个课堂的分离状态。在《再见了,亲人》课中教学认生字、朗读感悟大娘故事等环节时,电视中的教师布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时,课堂学生就要根据电视中的教师要求认真完成。
(四)现实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正确处理好现实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光盘教学中过程中,虽然执教者的角色定位有所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但执教者仍要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光盘内容设计,针对具体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掌握好手中的控制键,巧妙的设置陷阱型的问题,自然引发生生间的争辩;引入开放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个性化思维,为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利用光盘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过程的交互、强化学习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在引导学生读生字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生词读错的地方,然后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在带有感情朗读句子时,要通过同学之间读、分组读、对比读、教师领读,及时纠正不正确朗读问题。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其中,自主学习就是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按照这一要求,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和亲身实践,学生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光盘教学具有双空间(即两个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电视课堂为主线,以现实课堂为主阵地,让现实课堂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师生教与学过程,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统一,把电视教学过程和现实课堂教学过程有机统一,灵活应用教学光盘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运用表演、绘画、唱歌、情景对话、录像等多种方式和语文学法指导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沉浸于探索知识的美好境界中,不断将学生的求知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模仿学、指导学、自己学,让他们自己说、自己思考、自己感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我们利用光盘教学中学法指导进行教学,在学习大娘的故事时,学生模仿着电视中的学生“读一读、勾一勾、讲一讲、说一说”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电视中学生思想感情感染下谈体会;在学小金花的故事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讲故事,谈感悟;在学大嫂的故事时,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课堂教师在课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采取学生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学习,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情、理的感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实现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堂教师的指导下在学小金花的故事时,我们就采取了分4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明确合作学习小组和任务,然后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再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同交流,最后由执教者点拨、领读把交流引向高潮,达到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
&&&&&&&&&&&&&&& (本文原载于《电教世界》2006年第6期,题目及内文有改动)
江津区先锋镇中心小学校 程碧春
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问题是随着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逐步深入而凸现出来的。众所周知,农远工程的实施已经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水平,给广大师生带来了教育信息化所特有的新资源、新理念和新方法。毋庸讳言,三种模式的应用已经成为实施农远工程的核心,更成为推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但是,随着三种模式的推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过分倚重远程教育资源,对三种模式课堂教学作用定位模糊,甚至把是否使用了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三种模式教学作为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的标准……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认识和纠正,必将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马儿”(三种模式配备)越好,离目的地(以优秀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新课改教育教学质量)就会越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相关模糊的认识提出来予以分析及矫正。
一、关于模式二的认识
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是三种硬件配备标准。国家农远工程经过试点项目、试点示范项目到目前的全方位工程项目,在对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学校进行硬件环境配备中确定了三种硬件的配备标准,并把这三种硬件配备标准称为三种模式。即:模式一,在村小学(教学点)配备DVD影碟机+电视机;模式二,在完全小学配备卫星IP数据接收系统及配备DVD影碟机+电视机;模式三,在初中配备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IP接收系统及一个投影教室(含一台投影机)。从教育部下发的各类文件中可以明确地看出这一定位,国家层面对三种模式的提法就是指三种硬件环境建设标准或配备标准。我校是属于模式二的配备学校。
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自然容易把握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性质定位了─它必须置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更大的系统教育工程中去应用,紧紧围绕如何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开展而服务,在教育教学的“四大要素”中,它属于教学媒体(资源)的范畴。
二、模式二的应用与发展
(一)应用中的误区分析
1.将模式二资源应用不恰当地权威化
在教学应用中,有的教师把接收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视为绝对权威,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律原封不动地搬上课堂,教学光盘怎样设计的教学环节,就跟着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把它视为不容置疑、不可更改的“经典”,而忽视了各校各班各类学生的具体学习基础及需求。比如在西师版八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中,教学光盘上的第一节教学进度是例1、例2一起完成的,我们个别教师不具体考虑,也用一节课照此教学,结果,因为学生对相关旧知建构基础知识的遗忘和不熟悉的缘故,单就例1都未能完成教学任务。其实,站在新课改的角度,一个成熟教师的重要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的再创造能力,这一点我们应该在模式二的具体应用中引以为鉴。
2.将模式二资源应用不恰当地机械化
动态生成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如果在教学应用中照抄照办,课堂上DVD影碟机成了不疲的“教师”,农村学校的执教者成了忠实的“播放员”,甚至出现应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光盘)“填鸭式”倾向,以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来单纯代替教师的授课,这严重背离了新课改理念─课程(自然包括远程教育资源)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应该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建构生成的。因此,我们应该把远程教育资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个范例,是学生发展的一个“中介”,是课堂上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话题”。一句话,教师是利用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在模式二的配置下开展的师生双边活动中,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认识建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机械地(按接收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信息)教,学生也不能被动地照单全收,甚至一成不变地当成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其实,基于模式二的远程教育卫星资源应用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卫星集中接收资源,借助计算机终端的多媒体信息管理、加工功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结合教本教参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对卫星接收到的资源进行再加工,创设出各班、各科、各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景、集成教学素材或设计教学情景,利用加工过的资源开展“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3.将模式二资源应用不恰当地整齐划一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了解的过程,学生作为自主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在模式二的应用中,有的教师经常采取的做法是整齐划一地组织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步调一致地在远程教育资源室学习一个内容,这种团体性教学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体主动创造性,忽视了模式二的个性化优势─我们的教师应该引导和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卫星设备和资源开展个别化学习。比如利用课外时间,创造必要条件,组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外反复收看,进行补救教学;组织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利用卫星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等。使不同的学生按自己的需要来决定学习的速度,从而使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陶冶情意、发展个性。
(二)模式二的应用建议
1.充分发挥模式二在教育教学中的高效性
远程教育模式二在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它承载和传递的高品质、优设计、资源丰的教学信息给课堂教学所带来的“高效性”。比如在体育课上,一个高难度动作的分解,在传统教学中,只有依靠教师讲解动作、然后亲身示范动作,教学手段单一,但利用农远工程提供的体育资源,我们就可以先播放光盘,演示常见体育项目的规范动作和正确的保健技能,把各种体育动作的难点作一一分解和慢镜头演示,再配合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实践锻炼等,使学生观其形、闻其声,印象深刻,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实践应用证明,我们利用此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诸如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的教学,生活保健常识的正确操作过程等方面,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充分发挥模式二在教育教学中的趣味性
远程教育模式二在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又一大变化就是它以完成教学目标要求为目的,以精心设计的教学媒体资源,特别是视听类教育教学资源所承载和传递的逼真声光效果所带来的“趣味性”,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无涯学海‘乐’作舟”!比如在音乐课上的器乐欣赏、美术课上的名画赏析等教学活动中,既有效解决了实际教学资源的匮乏缺陷,又有力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使学生在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快乐学习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深化德育和美育功能,改变了“一张嘴、一架琴、一支彩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和学生获得知识需要的局限。显然,模式二在教学中的应用正以其丰富的信息承载、自主灵活的教学方式、趣味盎然的资源,极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模式二在教育教学中的标准性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一个普遍现象,同样一门课中的同一样事物,不同的教师会教出不同的结果来,这在小学英语课上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农村小学普遍缺乏合格的英语专业教师,因此,在英语语音教学环节的发音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远程教育模式二的应用终于可以克服这一弊端─利用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下的英语教学资源,采取“集中接收─分散播放”的方式,先通过学校的卫星集中接收优秀资源,然后保存在计算机中或刻录成光盘在教学中播放;或者采取“集中同步收看”的方式,安排学生在卫星播放点集中同步收看有关内容或接受同步辅导,如英语情景对话以强化学生听说能力、英语标准发音示范下的跟我读跟我说等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标准性”优势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大大减少了前面所述的非标准教学现象的发生,有力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4.充分发挥模式二在教育教学中的前导性
促进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的准备更充分。比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家里初步预习教材,在学校上课前集体观看教学光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材施教,把学生的疑难集中在课堂上共同探讨解决。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刻录成光盘让学生带回家个别放映观看学习,或家庭离得近的学生几个小组观看学习等。
5.充分发挥模式二在教育教学中的后继性
这是针对课堂教学后,学生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学习速度、认知建构差异的有效补充和再学习。具体地说,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放学时,把与今天教学内容相关光盘带回家去再观看、再学习,帮助解决课堂上未弄明白的疑难问题等,形式上可以由个人回家单独看,也可以以家庭近的几个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观看,也可以由教师集中组织学生找时间在学校观看,等等,达到复习加深巩固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有了模式二优质资源的条件下,教师仍然应该做好充分备课的工作,事先把远教资源内容消化理解好、消化好,结合本班实际,采用最容易为学生吸收、理解、认识建构的方式方法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发展机会,改善和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杨 宏)
璧山县璧泉中学&& 陈 瑜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期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文章描述了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今天,罗布泊是一个一望无际的神奇的戈壁滩、大沙漠;历史上,罗布泊是一个绿洲仙湖,充满生机与活力。作者综合分析罗布泊干涸的原因是由于“干涸”和“四盲”所致。文章还描述了作者沿塔里木河向罗布泊行进途中所见所感。作者由罗布泊的悲剧提示人们,青海湖、月牙泉等地方也同样在上演着这种消失的悲剧。作者强烈呼吁,不要再人为地破坏自然。
本文以饱含忧思的笔调,表达了作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的悲愤心情,呼吁人类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采用了模式三──网络教室里教学,原因有:
(一)因为环保这一世界性话题在网上可找到非常丰富的资源和信息。同学们在网上也可感受到环保这一话题已得到的世界广泛的关注,因而有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罗布泊对于同学们来说具有神秘感,同学们了解不多,网络丰富的信息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因此学生们对此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同时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供学生参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三步曲”。第一步:解读课本。第二步:网络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第三步:优化作业。我以环保这一中心为切入点,重在体会作者所传达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仅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且要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成为维护环保的小卫士。因此我把重点就放在课外拓展延伸上和作业的优化上。解读课本基于课文本身的阅读,内容与传统教学有相似之处,分析课文的结构,写作特色,思想内涵,等等,所不同的是方式的不同。传统教学是教师准备好知识点然后再传授给学生,而网络教室里,教师要做好的就是制定好学习目标,学生自己去寻找,很多地方老师只是提出问题,由同学们探讨,在网上寻找相关的资料,在搜寻中学习知识,在归纳中培养能力,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由教师点拨一下。
课外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的重点,也是对主题进行拓展深化。我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发动学生在网上寻找、收集这种人为造成的悲剧。并给同学们展示出来,认识到罗布泊现象不是个别的,很多地方还正在上演着这种悲剧。在同学们寻找的过程中让他们切身的感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如此严重,环保迫在眉睫。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讨论璧山县璧温泉开发如何注意环保问题,这更加深化了主题。第三,延伸拓展深化主题后,我布置了几道关于环保的类型不同的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关的话题制作作品,也就是交作业,这个作业就不只是囿于文字的表达,不同于原来单调的题型。在网络教室里,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作业形式丰富多彩,可以图、文、声相结合。这对于学生来说,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作业质量。
三、教学过程实录
(一)情景导入
由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展示,配乐朗诵有关罗布泊的诗。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音乐《香格里拉》),小诗如下: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
漫漫灰尘蒙住了我清澈的双瞳,
厚厚黄沙侵蚀了我美丽的身躯,
我甚至还来不及呼喊,
就消失在茫茫的大漠之中,
听,枯树在哭泣,
看,飞鸟已不见了踪影,
连人也会神秘的消失。
昔日的仙湖变得如死亡般的沉寂,
这是为什么呵?
也许你能听到我最后的叹息。
我是谁?我就是那消逝的仙湖──罗布泊。
师:同学们,愿意和我一起去罗布泊探险吗?去揭开罗布泊它那神秘的面纱吗?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消逝的仙湖─罗布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我感兴趣我查找
师:神秘的罗布泊你知多少?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好。
参考问题:
(1)罗布泊的地图。(2)罗布泊人
(3)塔里木河&&&& (4)楼兰国
(5)罗布泊之谜&& (6)塔克拉玛干沙漠
参考网站:新疆罗布泊
(图).cn/o//.html
罗布泊地图 :.cn/travel/
dengshan//12289.shtml
记者直面地理专家夏训诚──罗布泊不再神秘
.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11913
罗布泊之谜
http://www./sdzm/lbpzm/lbpzm.htm
同学们饶有兴趣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查找,大约三四分钟的时间就找到了相关的内容。有个同学找到了楼兰国的资料,非常惊讶,他详细的了解了楼兰国从繁华到毁灭的资料,他说:“我发现楼兰国就在罗布泊的不远,楼兰国的繁华与罗布泊有关系吧?没想到它们都曾经美如童话然后都消失了,我没见到它们的繁华真是感到遗憾之极!”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罗布泊以及罗布泊周边的环境增进了了解。
(三)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师:那美丽如童话的仙湖是怎样消逝的呢?谁是罪魁祸首呢?我想我们都是那么迫切的想知道。每个小组都发挥你们集体的力量去侦破、去发现吧。(要求:以小组形式讨论完成作业,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做对一道就加上相应的分数,将寻找到的结果提交到教师机,时间十分钟。)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神秘、沙漠)(10分)
2.过去又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绿洲、仙湖)(10分)
3.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关键词──(改道、四盲)(10分)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青海湖、月牙泉)(10分)
5.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关键词──(对比、拟人、排比、直抒胸臆)(20分)
新疆罗布泊/china/xinjiang/index6.html
.cn/o//.html
小组是上课前分好的,五人一组,每人分配好任务,有两个同学负责归纳和记录,其它同学负责查找,将找好的内容存入共享文档以供整理归纳用。同学们分小组查找、探究、讨论,气氛很热烈,我就巡回指导,有时也参与学生的讨论。
十分钟到了,我以时钟的响声为号,收取了作业。并请每组的代表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教师利用时机进行点拨,深入内容和主题。各小组完成不错,找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特别是第五的一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同学说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深深的感动着读者。只要合理都给分。
完成此作业需要将课本和网络紧密结合起来,这几道题概括了本课基本内容和主题,通过对作业的解答可以完成对文本的详细解读。
四、拓展延伸
师:曾经的仙湖就在人们肆意的开发中消逝了,那曾经的美丽、富足、繁华都随风而去,留给我们的是恐怖、冷清的荒漠。罗布泊的悲剧只是个别现象吗?
找一找,说一说。(同方合作,找出来并展示)
参考网站:月牙泉/yyq
青海湖湖泊急剧消失
/travel//content-3605241.htm
/mrdx//content-2753412.htm2
小组讨论:有开发就有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璧山县正在准备开发璧温泉,你是愿意璧温泉就保持现状还是赞成开发?(请将意见形成文字传上来)
师小结。经济是要发展的,社会是要进步的,我想不可能因为环境的问题我们就停住前进的脚步,最重要的是前进不要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要正确处理好开发和环保的问题,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前进和环保共举,让我们和自然和平相处。
五、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生动形象、形式多样,图文声结合为最佳)
师: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都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在惋惜的同时可曾想到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难道你还想眼睁睁的看到悲剧再次重演?难道你还想最后让自己的居住地也变成荒漠?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坐视不管,我们不能!世界环境日就要来到了,赶快行动起来吧,希望你的努力会让地球增添一份绿色。
关于环保,主题自选,富有创新。
参考主题:
1.配好相关的图片,写一则环保宣传语。
2.利用所学的物理、地理方面的知识,查阅资料,设计拯救月牙泉的方案。
3.假如你就是濒临灭绝的月牙泉,你想给我们诉说什么?
4.璧山县正在准备开发璧温泉,就环保问题你想对相关部门提些什么建议?
每个小组的兴致很高,纷纷选定好主题开始行动,有的查找相关资料,有的揣摩语言,有的在讨论,我来回巡视,遇到他们有问题时给予解答和指点。
将要下课时,我抽了两组的作业来看,一组做的是广告语,下载了一个有关环保的图片,用一些意象组成的“水”字,很有创意,广告语为:“也许这个字将在字典里消失。”一组用了月牙泉的图片,旁边配了一首小诗,还未完成。
师小结: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环境保护永远不会结束,它需要每个同学持之以恒的努力,下课后你们将你们未完成的环保事业完成吧。
六、教学反思
本课所涉及的主题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因此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是十分广泛的,网络教室给学生提供了教师无法提供的强大的信息量,丰富的知识面。
网络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信息涵盖面广,信息更新率高,信息视角全,反应速度快。而网络的这些特点,是任何一种媒介所无法比拟的,更是任何一位老师所不能提供的。本文的主题就是要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只有学生全面了解了目前全世界自然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见得多、识得广,从而明确环保是多么的重要,然后树立起环保意识,这比教师的灌输要来得快得多,深得多。这就需要强大的信息资源量的支撑,因此,我认为运用模式三来教学是比较恰当的。在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用一些问题作引导,让学生通过网络的查找来完成,并且根据问题的难易来决定学生独立、同方协作、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学习方法。
我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把教学步骤分为“三步曲”:
(一)解读课本。
(二)网络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三)优化作业。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由浅入深,由课本到网络广阔的世界。我把重点设计在拓展延伸和作业上,既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又充分利用了网络教学的优势,特别是作业,我大胆的将作业时间增加,作业的类型创新,使原来单一的用文字表达的作业变成图文声结合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这既是让主题得到深化,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综合分析等各种能力,而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来说也充满了吸引力,也是传统教学所不及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总是制定好学习目标,学生自己去寻找,很多地方老师只是提出问题,提供一些相关网站,同学们自主探讨,在网上寻找相关的资料,关键的地方教师点拨一下。我始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协助者、主持者的身份,课文的知识、主题以及拓展深化皆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这也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特点,让学生主动的去寻找去发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广度够,深度不够。由于网上资源太丰富,学生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花去了太多时间,很多都只是信息的积累,属于自己归纳总结的较少,因此深度不够。
2.动手多,动脑少。在我所提出的问题中,几乎在网上都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同学们查找到了就原封不动的照搬下来,因此动手多,动脑少。
3.作业新,时间少。作业的优化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毕竟是新型的,有的也需要查阅大量的信息资料,还要动脑来组织和创作,这需要用较多的时间来完成,因此学生在课内拿出作品,就显得十分仓促。
&&&&&&&&&&&&&&&&&&&&&&&&&&&&&&&&&&&& (责任编辑:高 瞻)
重庆市电化教育馆 杨 宏
一、建立远程教育博客的背景与起因
农远工程是国家新世纪以来为推动农村教育发展而实施的一项覆盖面广、影响面大的重点工程,它正在改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教学资源的获取方式,以及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方式、校本教研方式,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农村中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渠道、学习环境的改善、观察视野的扩大和信息素养的发展。
目前,重庆在完善落实农远工程的常规管理制度和实施有效的过程监管的同时,将农远工程的重心放在远教资源的教育教学应用与研究上,目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与办法:通过远程教育工作会展示远教资源的课堂教学、教学经验介绍;将全市实施农远工程项目的39个区县分成5个大片,建立强化区域性的交流机制,在每个大片中,各区县每学期轮流“做庄”,承办一次应用远教资源于教育教学的交流活动(项目学校实地参观学习、应用远教资源的上课或说课,区县、学校和教师的远教经验交流);在2005年由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了57项省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科研专项课题,覆盖20个区县,要求这批课题学校以课题为视点,引领并深入研究远程教育的教育教学问题,同时组织这批课题学校不定期交流或参与片区的教研活动。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这些方式仍然是 “常规”的,为此,我们想:农村中小学远教项目学校多而分散,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既有项目学校共性的一面,又有各不相同的另一面,其信息如何才能得到有效而及时的交流?工作会和现场参观等类似的活动实际参与人员和参与面都十分有限,如何才能让其中值得学习的经验得到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并渗透于项目学校的日常管理的工作中?农远工程资源要真正“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重要和长期需要关注是农远工程资源应用和教育教学效益的发挥,其中最重要的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而大多数农村教师居于山乡,受日常教育教学任务的限制和教育经费短缺的影响,能够外出实地参观访问的机会很少,如何才能让大家不出门而知天下事?除了强化农远工程资源校本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外,通过什么途径让项目学校与众多的项目学校形成学习共同体,以方便交流探讨农远工程资源应用中的日常教育教学问题?除了制度化的控制与管理之外,能不能通过更加自主、更加灵活的方式让广大教师们参与到远程教育的实践与交流中来,并形成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学反思与互助相结合的有效的机制?
博客是近几年十分流行的一种简易的日志网页形式,它以“个人(或团队)房间”的注册与管理方式在网络上传播,由注册者自己将工作生活中有价值的材料以文本或其它形式上传,其资源创制来自千千万万的个体(或团队)通过网络汇聚到开放的互联网上以形成资源共享。它的特点是,发挥了资源创制者的积极性,信息资源来自现实生活,网络传播速度快,适应人群面广泛,技术要求低。在我国教育领域,利用博客于教育信息交流,会促进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自主学习,形成区域网络学习共同体,体现每一个教师的积极参与,反射出教师个体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观察与反思,形成一定层面的个体化的知识管理系统,扩大了学校与社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及学生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充分体现出信息化社会的开放特征,在实践中已经发挥出过去利用其它形式所没有的初步而效果良好的信息化工具的独特作用。于是,我们在过去关注和实践过的教育Blog的基础上,于2005年末建立了“西部远程教育博客(Blog)”()。
二、西部远程教育博客的设计、实践与经验
(一)设计思想
1.目标。“西部远程教育博客”创建设想和现阶段目标首先是针对农远项目的实施与推广,其重点放在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教育教学应用与研究,特别是农远资源的运用。但考虑到农远工程的深化最终将融入到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校本教研而且结合该博客网站以后的发展并不限于农远工程本身,重心放在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利用Blog这种软件工具形式及本网络的资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服务。
2.网名。农远工程起源于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关注,它以中国特有的信息化远程教育实施方式来推进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其基本特点是以远程教育方式来实现“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而重庆又是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农村面积及农村中小学占大多数,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点,城市与农村的呼应,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都体现得比较充分,在实施农远工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和体现远程教育的推动效应,因此定名为“西部远程教育博客”。网络没有地域限制,“西部远程教育博客”除了服务于重庆的农远工程和远程教育外,西部各地、学校、教师同样可以在该网站免费注册,同样也可以服务于西部或更大范围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这样会形成更大的资源共享效应圈。
3.对象。主要针对农村中小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教师,但也不限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城市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参与,以达到相互交流与发展的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和农村学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学校和教师的信息化行为会逐渐扩展到农村社区教育、农村家庭教育之中,农村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会更多地利用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多样化、多形式化、多渠道化的学习。因此,从长远来看,农村中小学利用博客形式吸收、提供、交流学习资源也是完全存在和可行的,所以,也提供学生的博客空间,但目前还没有有效地实施。
4.栏目。我们设计和实施远程教育博客在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基础上,将栏目确定为四大板块:学校博客(学校团队形式,通过博客主要反映学校在农远工程实施中信息、管理制度与方法、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成果);课题博客(建立有市级或其它级别的远程教育课题博客,仍然是团队性质,但参与博客建设的人主要是该课题的主研人员,通过博客反映本课题的活动进展、过程性思想及存储研究资料,形成课题团队的资源共享);教师博客(以教师个人注册为主,反映教师应用资源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师心声,以教案、教学后记、教育叙事为主要形式,促进校本教研、校本与校外交流,教师与教师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博客(学生通过博客的实践运用,学习和掌握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在运用博客的过程中学会收集、加工、集合、创造的能力,培训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锻练学生展示自我、与人沟通的现代人应具有的思想和行为)。在以上四大板块的支撑下,为师生对象设计提供的具体栏目有:教育新闻、教育发展、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评论、教育技术、教学资源、原创资源、课题方案、学科教学、教育叙事、校本教研、个案资料、师生作品、师生心声等,再辅以博客网络常规的栏目。
5.注册。互联网是目前传媒中最开放的形式,因此“西部远程教育博客”也采取通常由用户自行注册的方式,即只要认同远程教育博客的功能,愿意参与共建与共享,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谁都可以申请注册,就不设更多的“门槛”限制。但对发布违背国家政策法律的不良信息、垃圾及黄色内容严加管理,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对恶意传递不良信息的注册用户由管理员予以注销。从工作目标的角度讲,希望用户注册以实名形式出现,但也不限制某些用户一定要用非实名形式注册。
(二)基本功能效果
1.信息传递。建立“西部远程教育博客”后,明显加速了有关农远工程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递,发挥了信息当事人的主动性。当博客主人认为某一远教信息(或其它教育信息)有“价值”时,就可以自主上传;一些地方(区县或项目学校)的活动信息也通过博客网站得到大量的展现,不仅起到了信息交换与交流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信息反映主体人的工作积极性。博客为农远工程上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也提供了方便,管理者不一定采用传真或电话甚至纸质文件方式来传递某些社会或项目群体需要传达的通用信息,同时,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博客网络掌握了解来自基层区县和项目学校的活动情况,了解来自基层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关于农远工程运行的真实想法和建议,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经验交流。农远工程是一项新的工程,伴随新的工作必然有新的探索与实践,有各种新的富于创造性经验的诞生。国家和其它省市的一些值得学习的好的农远经验和方法通过博客网站得到“指导性”的推介和传递,提高了信息采用效率。重庆市一些地方的新的经验与作用也在博客网站上随时传递,它可能是点点滴滴的,是实践过程中待完善的,甚至也许是“仅供参考”的,但是,这些经验通过博客网站的传递,会及时发挥其信息共享、思考、借鉴的社会功能。过去通常的作法是,好的经验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同或上级的认可后,再通过某种形式的研讨会或工作会加以介绍、推介,经逐级传达才会逐步传播开来。过去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上级部门已经下发了某个文件或知晓了某项政策,但它只通过某一途径传达到了某一层面,项目学校或教师个人并不知晓,这样不断地会有人打电话甚至来人来询问;一个已有的好的经验或做法,某此人知道,但更多的项目学校不知道,结果是部分人“还在黑暗中摸索前进”,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信息传递方式传统,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垂直)。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共享时代,采用博客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自上而下(垂直)式的信息传递,而且实现了更多层面的信息交汇(立体)。如我市云阳县电教站提出的农远工程“二次开发”,将卫星传递的农远工程资源由每个项目学校“落地”的一个终端变成该项目学校多个远教资源应用终端点,解决了资源共享和提高农远工程资源应用面的问题。巫山县官渡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该校在利用农远工程资源及其它信息化资源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为专业户提供技术支持、为生态农业献计献策的同时发现,现在农村家庭里年轻力壮的人都出外打工去了,留在乡里而有文化的人很少,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有许多人还是文盲,如果你给他看关于农业科技的远教光盘、散发文字资料,他读不懂,仍然闹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是将农远工程资源刻成光盘拿到乡场上去随意播放一下,散发一下农业科技的文字资料,看上去很热闹,却很难收到有针对性的好的效果。该校针对这一实情及当地经济发展现状,采取编制远程教育校本教材,设置校本课程,从在校学生课堂教学抓起,实实在在地落实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学得的知识,再带回家去影响家庭经济、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这种思路和办法也很符合我国农村初中实施“绿色证书”制度的要求,它将“校本课程──学生学习──影响家庭和农村社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样的思路和发展过程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并有一个良好的长效机制,在农远工程为三农服务经验中值得重视和推广。以上这些经验作法首先是通过远程教育博客这个信息化平台得到传播,然后引起大家的关注与仿效。
3.课题过程监管。远程教育专项科研课题中的绝大多数学校过去基本上没有机会参与过省一级的教育科研,对教育科研的知识与方法了解较少,组织专门的课题研究培训和交流事实上不可能经常化,我们要求所有的课题学校都要在“西部远程教育博客”上建立一个专门属于本校的课题博客,学校随时可以将自己课题的研究所得或有价值的信息上传在博客上。由于信息集中在一个博客网站上,观察视野扩大,学习效率提高,有利于课题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现在有的学校参与课题研究实际上就是“装门面”,所谓“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东拼西凑”,他们并不想在教育科研上真正下功夫,“教育科研假打”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了每个课题学校的博客之后,上下和相互之间也有了一个监督,看谁在课题研究方面做得更好,特别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上起到了一定的打假的效应。
4.师资培训应用。按照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工作要求,重庆市电教馆于2005年末组织了40人的首批市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骨干师资培训班,通过培训班的学习,要求每个学员都要做一个关于“三种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我们让每个学员在博客上建立一个个人博客主页,将作业(教学案例设计)和参加培训班的心得写成文章发在个人博客的空间上,供培训班的学员相互学习借鉴,也供其他的读者学习参考。在“模式三”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我在美国教“荔枝蜜”》的文本教学案例(预先放在一个指定的博客网页上):先让学员集体观摩一个“模式三”的课堂实录案例,经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自己或小组理解的“模式三”的特点;在网络教室上网阅读《我在美国教“荔枝蜜”》文本,按照教师提交的问题在博客上独立思考作回复(问题为:该教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三的形式是否相吻合?该教例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你对该教学方式的效果有哪些认识判断?)再阅读别人在该文章(网页)后面的回复,体验和分享大家的智慧;最后由执教者讲授“模式三”的一些知识要点。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利用了博客的功能,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在网络教室里进行“模式三”教学的行为。结束培训后,现在一些老师仍在利用培训时的博客空间上传远教的信息与知识,发挥了博客在培训后的“继续教育”功能。
5.远程教育知识创造与管理。在博客这一网络载体里,个人知识管理与社会化共享的特点在目前各类信息化工具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博客这种个人知识管理方式,一方面体现了传统知识管理的特点与优势,即它是由个人收集、加工、创造、处理信息,发挥了个人创造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它通过网络加快了信息的交换与交流,即知识创造者在个体努力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断地丰富和修正自己的知识观点及知识系统,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知识创造与知识共享的特征。人类知识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知和行,知,是学习,是传承;行,是实践,是发展,是创造。在知和行的基础上,形成新与旧知识的交融,再通过不断的交融过程实现新的知识创新。针对农远工程的网络博客空间,同样具有以上知识管理的特征。有的博客擅长或重点关注技术问题,有的博客擅长或重点关注资源收集、整理及创作,有的博客擅长或重点关注远教资源的教育教学应用及方法,有的博客擅长或重点关注课题研究,有的博客擅长或重点关注在农远工程背景下,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问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问题,远教资源服于农村科技及产业发展问题,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步将展现出个自的倾向性特点和成果特征。而这个特点或特征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也是在博客基础上知识管理的构成与应用过程。
在“西部远程教育博客”的带领和促进下,重庆一些区县和项目学校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远程教育博客,如江津远教(),三口(中学)教师博客(/blog/)等。
三、远程教育博客网站发展及问题探讨
“西部远程教育博客”建立仅有半年时间,现有700多名注册用户,有1000余篇日志上传,平均每天上传文件8个。这个数量不算大,离设计预想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西部远程教育”为二级域名,其依附的一级域名网站是神州新星教育网,而“西部远程教育”现在的访问率比较高,占该一级域名网站近60%,这充分说明远程教育正在成为一个社会观察的热点,也表明本博客网站一定的成功效应。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探讨。
(一)活动信息类占的比例较大
内容上,目前农远工程活动的报道信息占了相当比例,而反映一线教师的农远工程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应该成为该博客的主体内容。其原因主要有:目前一线教师的参与量不够大,许多一线教师尚不知晓有这样一个为普通教师服务的远程教育博客网站;大多数一线教师不了解博客的知识管理功能,参与实践运用的经验不多;大多数学校日常校本教研尚未形成气候,有效的规划性行为少,特别是教学后的反思研究意识不够,于是形成有质量的教学应用文章还不多。
(二)传统写作方式的影响
各地项目学校都有阶段性的农远工程工作总结,一些博客主人就“顺便”将其作为博客材料上传,并误以为这类材料就是远程教育博客的主要需求内容。实际上,博客的主要功能与远程教育常规工作既有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它是从另一个开放的网络角度为远程教育服务,它要体现研究者个人的创造性。教师作者需要结合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需要,以日常生活为基本观察视点,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选材,多思、善思,多写,多积累,特别是以过程性的日志方式书写更适合博客网站的采用,而一般不是为了工作总结才写网络日志,也不简单是为刊物发表才收集素材和写作。博客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观察、思考,通过过程性的日志促使人们信息交流,以提高过程性的工作质量,这是博客写作与传统写作二者往往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三)团队博客与个人博客的控制行为差异
&“西部远程教育博客”是一个有明确内容和目标的有组织的行为,其中有一批团队博客,如课题博客、学校博客。团队博客一般是由注册单位执行管理,通常会委派一二个人负责相应工作。团队博客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团队的优势力量,体现团队的意志,反映出团队的研究成果。团队博客在操作过程中通常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团队博客需要体现团队意识,上传或不上传某个日志通常需要取得“一致”的意见,因此需要时间沟通,在效率上显得比较慢。博客网站主要还是以个人博客为主,个人的意识就是该博客的意识,博客文章就成为了博客主人的意识反映。提高博客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博客操作人(或控制人)更多的主动权。
(四)知识管理意识较弱
博客具有信息化时代个人知识管理特征,这需要知识信息收集、创制经过一定的沉积才可能显现出这个特征,并非一开始就得到显著的体现。因此,一方面,博客写作者应该具有通过博客网站进行知识管理的意识,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按照知识管理的方式来选材或归类,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博客是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它的运行规律及操作特点究竟是什么,在农远工程管理及远教资源应用上,如何逐渐形成一个既对自己(本地区、本校)又对别人借鉴有益的知识管理工具,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索研究。
(五)工作劳动与个人劳动的矛盾
博客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但它过去主要体现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个人的钻研精神,写什么?如何写?什么时候写?都由作者自己决定,而且需要作者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远教博客工作,一般不可能以单位工作劳动时间来衡定,也不太可能由单位给予劳动报酬。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的今天,教师的日常劳动比较繁重,缺乏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写作,
(六)农远项目学校的信息化条件有限,教师个人电脑拥有量不高
大多数农远项目学校属于边远的农村中小学,其办学条件有限,信息化条件差,一方面是学校拥有的信息化设备量不够,许多学校目前还不能与互联网相联,另一方面是农村教师的收入待遇低,个人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很低,大多数教师家庭不能上网查阅资源,不能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博客学习和工作。但是,据我们的调查,一些实施农远工程项目工作扎实的学校,近年来的教师计算机数量增加比较快,其原因主要是远教资源的运用及信息化逐步走进乡村的原故。这也表明,随着农远工程的普遍实施,将会给农村教育带去新的变化和发展。
(七)博客网站与活动的响应
仅仅依靠一个个博客以形成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与研究,只是停留在了自发的、自由的状态,作为一项针对农远工程目标实现的博客网站,还要以更多的方式来体现实现目标的组织化、规模化的影响与效应,以产生更大的全力效果。因此,我们思考在搞好“西部远程教育博客”网站本身的建设、维护、管理的基础上,还拟将网站与活动相响应,如举行远程教育博客研讨会,面对面探讨博客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网络提供更多具有扩展性的有利于农村中小学校师生的信息化资源服务;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学生通过博客网络进行课内外的学习、交流。
               &&& 责任编辑:曾祥翊
           (本文原载于《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6年6期专刊)
渝北区渝汉中学 罗黎群
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收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而作为新时期的历史学科,无论在知识的认知记忆,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提升,还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与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等方面,都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达到完美的结合,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使教师在创新中教学,在教学中提高,以实现《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我们每一个走在课改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所要深思的问题。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发现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是一条能将二者有机结合的可行途径。因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生动的信息来源;而作为历史教学,如果能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等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将在学科教学、教研中收到很多实效,学生也会获益匪浅。
归纳起来,我的实践探索可分为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也正是目前我市在广大农村学校大力倡导并积极实践的三种模式─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络教室、光盘播放。在这里,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作一个浅显的梳理与总结。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模式二)
课件教学的明显特点和优势是:首先,信息来源的容量大。大量的信息利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触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课件形象逼真的画面、动态或动画的效果、动听的背景音乐或音响效果,音频、视频的播放都能从感官上强烈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再次,课堂容量大。由于课件教学代替了传统的板书,为课堂和学生留出了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探究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如在七年级历史《中国的石窟艺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深钻《课标》及教材,在此基础上明确学生学习的三维目标,并精心做好教学设计,然后利用教科书、图书资料、网络信息等资源,自己制作或下载加工有用的相关历史课件。上课时,按照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好第一个课件:情景导入时生动有趣,声色辉映,大量的图片如电影镜头般在优美的背景音乐和解说词中呈现出来。新课进行时,一个个景点,一幅幅图片或文字说明,都能引起学生浏览的兴趣。对美丽的石窟艺术的神往,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由于课件教学课堂容量大的特点,为学生争取了课堂时间,可以进行探究活动。因此,在这一节课中我及时创造性的设置了“现场手工制作塑像”活动,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我发现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方面,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改进方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立方面都有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这堂课在片区赛课中被视为课改中的一个靓点,而受到评委老师的高度评价,学生也非常喜爱这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此后,我又尝试在校级教研课、区级优质课赛课活动中用这种历史课件穿插学生表演历史情景短剧、讲故事等活动形式上了《西周的兴亡》、《第二次科技革命》等课程,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作为历史教师,要运用好这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由于制作课件较耗时,需要收集处理相关的大量信息资源,因此,课件一旦制作好,更改起来将打乱整个教学设计。所以备课环节非常关键。为了完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使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更为合理可行,更符合课改理念。
(二)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精美的课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积极性。因此要求教师对音乐导入、颜色搭配、画面设计等元素有较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制作出质量上乘的课件,从而为上好课提供物质技术支持,让学生在美好的享受中接收知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三)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课件的来源有的是现成的可套用的,但更多的还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制作。所以,无论是下载别人的课件(或对其进行简单的修改),或者是独立设计制作的课件,都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专业的Flash或Power point的制作能力,这也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
二、利用网络教室的教学模式(模式三)
网络教室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一)信息量大,具有共享性。网络教室由于将几十台学生机连在一起,因此可以充分展示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共享性强的优势。一般来说,它所提供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方式所能提供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信息来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二)利于开展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在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价值取向、智力水平、学习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和传授的知识,学生更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喜好进行筛选和过滤,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建构起自己的对知识的定义,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新型的学习观,这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轻能力和方法”的教学观所不能具有的功能和优势。
(三)利于开展平等、合作、交互性学习。由于网络教室给学生营造的是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在相同的信息平台上、在BBS论坛上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水平畅所欲言而不受刻板的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可以很好的进行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网上交流,以真正实现教学资源面前平等,发言机会平等。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而这种学习方式的改观,充分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体验,注重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与沟通。最后,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络教室上课要求学生能够进入主题网站浏览、阅读信息,所以如何上网,如何点击阅读不同信息,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知识。一般的网络教室都设置了网上聊天功能,所以,如何注册登陆聊天室(或论坛)、如何在论坛上发帖、跟帖都能培养学生的一定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具备的特征和优势。
如在《世界历史》上册《文艺复兴》一课中,我就尝试了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结合我校是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充分利用了国家三部委共同研发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资源。具体做法是:将远教资源网上的《课标版》、《人教版》的资源下载整合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名为“文艺复兴”的主题网站。网站的格式采用框架复式结构,以便于学生方便快捷的阅读信息。上课时,教师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然后用“教师网络教室”将学习任务展示在每台学生机上,以便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带领任务进入主题网站阅读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即在BBS论坛上交流)。整节课,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技术指导者、BBS论坛上的一个普通过客、课堂终结时的评价者,而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建构者,情感的体验者,学习的主宰者。运用这种模式教学,学生普遍反映网络信息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知识面,形式也极为新颖,富有挑战性。这种模式受到了同行和专家好评,并于2004年12月被选送到璧山县参加“重庆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研讨观摩现场会,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重视,被《中国教育报》记者誉为“历史教学飞翔的翅膀”。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要运用好,也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物质技术支持要跟得上。由于这种课型的运作需要几十台计算机同时上网,并匹配了电子教室,所以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要求都较高。因此,学校能否进行机器更新、培训专业的微机教师是网络教室面临的第一道技术性门槛。
2.历史课教师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接收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资源,制作科学合理的专题网站,开辟聊天室(或BBS论坛)、即时与学生进行网上聊天、回帖交流等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知识,这是网络教室面临的第二道门槛。
3.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要求达到一定的水平。如何上网,如何阅读网上不同信息,如何注册登录BBS论坛,如何进行网上交流都需要学生有必要的上网知识和文字输入能力。所以,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学生(特别是那些农村学校的学生)一定要学好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否则,网络教室只能沦为没有实际用处的摆设,空有美丽的翅膀而飞不起来。
&&&&&&&&&&&&&&&&&&&&&&&&&&&&&   (责任编辑:任善儒)
武隆县教育条件装备所 杨永双
实施农远工程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相对长期的发展战略,是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农远工程的教学应用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在现有的信息化环境基础上有效推进农远工程的教学应用效果,更好地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远工程教学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12月,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实地查看、与校长及教师座谈等方式,抽样调研了武隆县39所农远工程项目学校(占全县项目学校的25%,其中乡镇初中8所、乡镇中心校14所、完校及村校17所)的硬件设施、资源环境和教学应用情况,向校长、管理教师和教研组长发放调查问卷195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通过调研发现,三种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后,已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在远程教育教学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问题──观念陈旧,部分领导重视不够
表1& 远程教育的管理机构及教学应用情况调查
观念的问题是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的首要制约因素。目前,有部分学校领导认为远程教育是个花架子,作用不大,比传统教学“来得慢”,没有把远程教育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造成机构形同虚设,工作流于形式。有相当部分教师认为远程教育应用于教学是一种负担,只在公开课或示范课上使用,广大农村学校“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参”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
(二)队伍问题──专业力量薄弱,教学应用技能较低
表2& 学科教师应用资源技能调查
队伍问题是影响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的最大问题。原因在于:首先,管理教师素质不高。一方面,管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及管理、操作、维护等技能较为缺乏,很难保证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管理教师大多在正常教学之外兼做管理工作,任务繁重,造成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整理、维护等工作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学科教师应用资源教学的技能较低,大约五成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更谈不上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资源、互联网等进行教学,能够整合、制作教学软件的教师只有极少数。最后,县区教研员对如何搞好农远工程教学应用,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问题知之不多,研究不够,很难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三)资源问题──与农村课堂教学结合不紧密,适用性较差
表3& 农远工程资源适用性调查
目前,农远工程资源在教学应用中的适用性还较差,影响了教学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实施的是“一纲多本”策略,不同区域、不同学科往往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而远程教育网主要发布的是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资源,导致了远程教育资源不能适应不同区域农村中小学师生教与学的需求。此外,由于农村师生与城市师生在文化、知识、经济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远程教育资源不适应农村的课堂教学实际。最后,学校面对大量的远程教育资源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下载、整理、存储,造成教师查找、使用麻烦,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效益问题──使用低效能,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够
表4& 农远工程资源应用主要方式调查
目前,农远工程资源的教学应用尚处于低效能状态。从教学情况看,教学模式较单一,主要采用教师直接演示资源的教学模式,基本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搬家”,学生主体性未能体现,个别化教学没有实现。从应用方式上看,约九成的教师只停留在利用资源开展照搬式或模仿式教学的水平,只有一成的教师能对资源进行整合,能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推进农远工程资源教学应用的对策
&(一)构架一座通畅的桥──实施宏观控制,严格操作管理,建立交流平台
&1.实施宏观控制
县(区)级管理部门是农远工程的直接决策者和指挥者,必须根据本地实际建立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以县、乡政府领导牵头,教育、计划、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指挥、协调、督导、检查;二是建立教委主任、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管理与应用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管理与应用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评估;三是建立以学校校长为组长的应用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实施与应用;四是建立一支管理与应用的专业队伍,对项目的管理和应用进行培训与指导。
2.严格操作管理
农远工程的工作重点是管好、用好设备和资源。县教育部门要制定远程教育管理督导评估标准,并列入学校教育目标考核内容;县远程教育办公室要制定印发各种管理制度和表册,做到统一管理,规范应用;学校要完善管理措施,既要有强制性的督促措施,还要有带诱惑力的激励措施,对教师应用农远工程教育资源实行月检、季查、年评,将考评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并与教师的职务晋升、评优选先、福利待遇挂钩,真正做到设备进教室、教学进课表、使用进记录、效果进考核,发挥项目的最大效益。
3.建立区域交流平台
建立远程教育教学应用与研究区域交流平台,实现项目管理、资源应用与专题研究共享。如重庆市建立了远程教育教学应用与研究的五个片区,每个片区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教学应用的现场交流活动,为各区县、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又如武隆县分别在初中、中心校、完校、村校(教学点)建立了远程教育项目示范学校,每学期组织同类学校到示范学校去观摩学习一次,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全面带动了三种模式的普及应用。
(二)铺设一条坚实的路──整合信息环境,建立服务体系,落实人员待遇
1.整合信息化环境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远工程的教学应用功效,必须将工程设施与学校已有的信息化环境进行有效整合。一是与学校闭路教育电视系统整合,让师生在闭路电视系统覆盖到的地方收看教学节目,进行备课和学习,扩大教学资源的应用面,缓解学校师生多、设备少的状况;二是与校园局域网整合,将卫星接收计算机接入校园网,上传接收的资源到校园服务器,实现“天网”与“地网”的有机结合;三是与多媒体教室整合,将远程教育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室组成小型局域网,突破电视机或计算机屏幕的限制,满足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资源的需要;四是与计算机教室整合,将远程教育计算机接人计算机教室局域网,教师可在计算机教室里进行电子备课和开展学科教学,学生也可利用资源开展自主式学习或探究式学习。
2.建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建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是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基础。可在县上建立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工程设备的正常运作和日常维护工作,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可在乡镇设立技术协作小组,随时解决学校师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导下属学校做好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并负责卫星收视点向光盘播放点的信息传递。
3.落实管理教师的编制与待遇
管理教师的能干、肯干、实干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转和资源有效应用的关键。为此,学校要落实好管理教师的编制和待遇,要计算工作量,在福利、职称评定和评先选优等待遇上与学科教师同等对待,要采取措施保证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和后继有人。
(三)装配一车适用的货──优化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1.整合多方力量,优化资源建设
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根据农村中小学师生的文化背景与认知水平,按照中央电化教育馆侧重国家课程主要版本教材的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各省级电教馆和有条件的地市县电教馆侧重地方课程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组织专家、骨干教师共同开发适合农村中小学师生使用的资源,做到资源丰富、更新及时,以满足农村教育对资源质与量的要求,保证农村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有路有车有货”。
2.建立县级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县级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目录库检索实现对教学资源信息的快速查询,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如武隆县电教馆通过购买、交流与整合,建立了县教学资源库,能上网的师生可利用互联网免费下载、观看资源。同时,还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d1500hlfs 150g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