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院医学怎么样,想听听您的切身感受. 我是学弟,网王 跪求好人卡

在中山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按投票排序
174 个回答
“那些功成名就的才叫校友,我们这些混得差的,只配叫毕业生。”职场上的人凑上饭局或者向陌生人互相介绍时习惯性地相互吹捧,跟大学里社团和学生会那帮人的做派一样。在这种场合我一般都没有被介绍的资格,偶尔被提及也因为乏善可陈,对方就只好扯上一句“这个是十大名校之一的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敷衍了事,这时对方常用的应答无外乎两句:一句是“中文系的高材生,那文笔一定很好喽!”另一句是“原来是中文系的才子,难怪文章写得那么好!”言下之意无非是中文系=文章好。事实的真相是,中文系的老师大都喜欢用一句“写文章这东西是没法教的”作为狗皮膏药到处乱贴,并不教学生如何写文章。更讽刺的是,大一新生见面会时,系主任跟我们吹嘘中文系多辉煌时,列举了很多拿得出手的中文系系友,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政府高官,还有一部分商人,文化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中大中文系为了培养学生写作所做的最大努力莫过于大一百篇、大二书评和大三论文,但据我所知,很多人交上去的那些东西都是东拼西凑或者敷衍了事。我们系一位老师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说当时因为撤了老师批改百篇作文的补贴,要相应地取消百篇作文制度,“学生已经尝到甜头了,就算撤了补贴,老师还是得改作文,否则学生不答应。”——这纯粹就是瞎鸡巴扯淡,撒谎也不打草稿。百篇作文之所以成为中大中文人的集体回忆,并不是因为它锻炼了谁谁谁的写作能力,或者说谁谁谁乐在其中,只是因为为之通宵过、抓破头皮过、疯狂粘贴复制过,所以印象深得无法磨灭,这种深刻的印象经过时光的的发酵酝酿,才成了美好的回忆,也成了很多早已变成猥琐大叔的中文系师兄泡年轻小师妹的开场白。我觉得大学期间让我作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的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大三下学期在《南方日报》实习的时候,一个是大四上学期备考北大研究生的时候。在《南方日报》实习的时候,所有的采访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去的,带我的记者要求我自己提炼新闻要点组织稿件,她只做两件事:打电话训我和删我的稿件。开始的一两个月被训得听到有采访任务就高度紧张,写完稿之后的一个多小时握着手机等她电话的手都会不时地发抖,写个七八百字的稿件,要反复改四五遍,最后还被她删了只剩下一两百字才投给编辑。到了后来,我写的三四千字的大稿她也不怎么改动,一次性通过。这样反复指导和修改的写作培训,根本不是中文系老师批改百篇作文时只在后面写一句点评的方式可以匹敌的。在那以前,写个超过一千五百字的文章就感到组织段落有些吃力了,勉强写个长文也是丢三落四的。经过报社的半年实习,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写几千字上万字的长文也能收放自如了,即使不列提纲也能成竹在胸。考研的时候我想考的是北大中文系的现代汉语专业。虽然大一大二也曾为了应付期末考学习过语言学的知识,而且成绩都很出色,但和备考研究生时我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相比,之前的学习显然都是小巫见大巫了。那时学习的不仅有现代汉语知识和语言学理论,还涉猎了很多社会语言学、语言心理学的专著,在中大念了三年中文系已经站在大学尾巴上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和魅力。这段时间的语言学钻研,让我感受到了写作上面的又一次质的飞跃,我不会像以前一样再被长句子绕晕,也能不再被关联词和语气助词牵着鼻子走了,我感受了驾驭词语所带来的快感。因为这个原因,虽然后来没能考上北大中文系让我很遗憾,但和那些大四上学期就奔波于招聘会和各种企业的同学相比,我又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上了一年云师大,再退学重考到中大中文系,我很多时候都能切身地感受到作为普通院校学生和作为名校生的差别。一方面是学校的实力。国家天天喊着振兴教育,但并没有为云师大那样的普通师范院校提供太多的支援,那里的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助学贷款要舍弃自己的尊严把家庭的惨况一遍又一遍地说给辅导员和班委听,还不一定能获得名额有限的助学贷款;中大的学生只要你好意思提出申请,别说助学贷款,连助学金都是手到擒来。云师大的学生省吃俭用连手机都用不起的时候,中大的学生电脑基本都普及了。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你认可度。在昆明人的心目中,师大排在云大后面,与昆理工不相伯仲,几个人一起去面试家教,家长一问学校就直接把云大的带走了,甚至去找个派传单的工作,人家都优先把机会给云大的。很多冠名华南X大学的学生都看不上中大的学生,但这没法撼动中大在广东省的老大哥地位,不管是家教,还是报社实习,乃至后来找工作,拿出中大的牌子都就把很多其它学校的对手从独木桥上挤进河里。还有一方面是内心的优越感。在师大的时候,我总觉得云大没什么了不起,老子还看不上它呢!但我的自信也仅止步于这样阿Q式的精神慰藉,那时想到“我以后要考北大的研究生”连我自己都会害怕得颤栗。来到中大以后,我自然而然就有了睥睨万物的傲气,遇到有人说“中大的学生没什么了不起”的时候,只是宽容地笑笑;从决定要考北大的研究生到开始准备,我的思考时间还没超过10秒,而且打心底认为自己是考得上的。或许这就是“屁股决定头脑”的生动写照。我要感谢中大在大学四年中给我提供的经济支持,我要感谢中大给我提供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环境优雅的校园,我尤其要感谢的是,中大给了我逃课的自由并赋予我中大人的在岭南地区的骄傲和自豪。来中大之前,我衣着寒碜地走在曲靖并不怎么繁华的街上,用《史记o滑稽列传》里面东郭衣褐怀宝的故事来安慰自己找回自信;离开中大之后,我衣着邋遢地在广州最繁华的天河城游荡,我不用什么说辞,仍然有勇气大摇大摆在豪华商场东瞄西瞅。来中大之前,我多少还有些担心自己的白发和平庸的相貌走在街上会被美女嫌弃还会被流浪狗追,生怕自己像陈奂生上城一样遭人耻笑;离开中大之后,有时睡到中午起来也不洗脸穿个睡裤趿个拖鞋就出去找吃的,我觉得自己很享受这样做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市民的感觉。来中大之前,我还是一纯情的小处男,看到那些穿着牛仔裤裆里堆着一大坨东西在外面走的男人,我会想自己的裆部被别人看穿该多难为情啊!离开中大之后,我变成了一猥琐的大叔,游完泳穿个泳裤都好意思在大街上瞎逛,还对别人异样的目光浑然无视。来中大之前,见到女生我就心里发慌头皮发麻手心冒汗,眼睛多往人家胸部看了一眼就会在心里面开始谴责自己的道德品质;离开中大之后,如果不是遇到那种慑人心魄的美女,即使不能谈笑风生,也不会有心理障碍了,要是遇到性感丰满的女人盯着人家胸部会巴不得把人家的内衣看穿。来中大之前,觉得在爱与不爱之间那种小鹿乱撞、牵肠挂肚的感觉才是爱情,只有自己处于那样的状态才觉得自己正在爱着一个人,那时心中装满了幸福和甜蜜;离开中大之后,遇到多喜欢的女生,心里都平静得像死水一样,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能够会心微笑就是才是真的幸福,不敢再去奢望有鹿会在心里撞。来中大之前,买双25块的回力鞋要心疼很久,买个35块的录音机能高兴大半年,钱很拮据花得很小心但是每一分钱花出去都能换来很多很持久的开心。离开中大之后,信用卡一插就和朋友吃了一餐300块的饭,200块钱买个电饭锅回来只煮了一次粥就想着有谁要就送走不要占着我的地方碍事,花钱不会皱眉了但花了很多钱却买不回开颜一笑。来中大之前,在Q上勾搭女生甜言蜜语说了一大堆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被人家拉黑了,但我能记住30几个好友的QQ号并且用心去经营和他们的关系;离开中大之后,每天都能收到好几个什么“寂寞少妇”“欲望女郎”之类的给我发邮件,隔三差五就有年龄相仿的女人加我QQ和我东拉西扯,但一问是不认识的人就懒得和她们说话然后过几天就拉黑了。这些所得与所失,有的是中大直接给我的,有的是在中大的经历教会的,有的是中大四年的虚添的年岁赏给我的,但不管怎样,它都有着无法磨灭的中大的印记,都算是中大就读体验。大学毕业的时候,中大像扫垃圾一样赶着我们离开校门;走出学校之后,除了那些将来成名成家的人会被请回学校撑场面或者裱糊在校友榜上装点校史,其它普通的大都数都不过是被遗弃的对象。所谓的母校,也只不过是利字当头。总而言之,我们对中大来说是无足轻重可以忽略的,我为此感到愤愤不平,但这仍然无法改变我是中大人的事实,也无法改变我对母校深厚的热爱。有天晚上我做梦,梦见我因为涉足杀人现场留下指纹被列为重点犯罪嫌疑人,警方要求我寻找能为我人格做保证的担保方,我想都没想就说出了“中大中文系”这五个字,醒来之后发现只是南柯一梦,心酸得要死。【附】大三我去山东大学学习了半年,那半年见识到的醉心学术的老师,超过我在中大三年半见到的总和;而山大学生之勤奋,远在中大学生之上。在山大师生身上,我看到了学人治学的热忱,这是让我敬佩的。与山大相比,中大的学术氛围差很多,我更欣赏中大“两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系一个老师为改善中国的性别环境做了很多工作,还为了还原潮汕事件的真相奔走在刀枪棍棒之间,直至被列入高校教师黑名单。在西藏做志愿者时,有次接待一批作家到离城市两天车程的一个偏远农场采风,到了那里作家和农场一个年轻人聊上了,作家原以为他是农场职工,聊过之后才知道是中山大学的志愿者,去农场已经将近3年。一位作家很动情,他说X大和X华的志愿者到了拉萨,晃悠了一个月拿了证明就走了,只是走过场,好一点的也就干两三个月,“但你们中大学生是真刀真枪地干啊,在这么偏远的地方都能待三年,你们学校很了不起,”他说,“去了全国那么多地方,好像不管走到哪儿,都能见到你们学校的学生。”在中大人身上,我看到了传统文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这是我真正为之自豪的地方。
中大是个很装的学校。就是往往把自己水平看得比真实水平要高。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你说在北京吧,无论清华还是北大,谁说自己第一,隔壁都不服气,两家从来都在互黑。你说在上海吧,有复旦、交大、同济,三家实力都在伯仲之间,没有哪家力拔群雄。浙大虽然在杭州,离上海又太近了,找工作还是在长三角,也不敢唯我独尊。而在整个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找不到和中大匹敌的学校。而北京和长三角的毕业生往广深一带跑的又少,因此广深两地,各个领域的要职,尤其是政府机构的要职,基本上被中大校友把持,朋党风气极重,再加上粤人本身很重乡谊,所以,中大学生自视就一个字——屌。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屌。或者说,屌的永远是少数,大多数,其实完全屌不起来。在唐家湾的小镇上,你把四枚钢镚拍在抹布抹过一遍的桌子上,排成一字,叫到:“老板娘!来瓶珠江!”老板娘就问:“你是中大的还是北师大的?”“中大!”回答得豪气干云。其实,人家北师大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二本分校。你有啥值得豪气干云的呢。甚至,连一座破楼(其实不破,我夸张一下)都称为“亚洲最长的教学楼”。亚洲最长,这让我不能不想到风波恶的名言:江南第一,天下第屁。因为大家都知道,亚洲的尺寸是普遍不长的。在中大里边,最装的莫过于岭院。平时在学校里搞活动,动不动就打着大旗“岭南(大学)学院”,唯恐其他院系不知道自己曾经是所大学。人家中山医不比你牛逼吗,怎么不打中山医(大学)学院——噢,对,人家直接称中山医科大学。但要是出了校门,岭院的人就不会声称自己是岭南大学的了,不然,人家会重复一遍:“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有个中大的毕业生,跑到上海交大参加招聘会。排队久了,有点急躁,坐立不安。旁边一哥们说,我看看你的简历。看完递回去,拍拍他的肩膀,满怀同情的眼神:“兄弟,学校不好不要紧,关键是得自己看得起自己。”所以你知道,中大的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往北走。你越过了伍子胥的韶关,人家都不知道中大是什么,你说中大就是中山大学,人家会说:“噢,你是中山毕业的啊?你们学校是不是在中山啊?”你知道后半句是什么心理吗?是他要表明他作为一个北方人居然晓得有中山这座城市!对,没准儿他爸是卖家电、皮包、衣服的,经常跑南边进货。更有甚者,他不会问你们学校是不是在中山,直接问:“中山大学是不是在南京啊?”拜托,我们不是中山陵。你的内心已经奔涌出一万个“丢”了。不小心从嘴里漏出来了,人家问你丢是什么意思。你说,丢,就是一种情绪,表示若有所失。因此,你在中大待久了,根本就不愿意去大陆的任何学校。你在大陆的任何学校,都找不到中大人在广东的独一无二的尊崇。你根本不会觉得你很屌,只会觉得你很屌丝。上周,就在上周,我一个研究生同学打电话,说他老弟高考,大约在广东一千名,能报中大,但去不了好的专业,小伙子又想来北京,但清华、北大、人大那些线是够不上的,就挑了中国传媒大学,但我这位同学从小到大都在广东,压根儿没听说过传媒大学,很不放心:“我查了一下,它以前好像叫什么广播学院,只是一个学院噢。”我告诉他那个学校还不错,就是有点开放,同性恋比较多什么的。他说:“丢,那很危险的噢。”危险个锤子,我大中大在同性恋领域的影响力根本不比他们逊好么。广东人还是喜欢自己的孩子上中大的。不然就到国外读好了,往北边跑干什么,鸟不拉屎的地方。其实,北边倒不是鸟不拉屎,在古代,广东才鸟不拉屎。不过,妖都的生活的确比帝都便利太多。24小时便利店,茶餐厅到处都是,一盏早茶能喝一上午。喝什么加多宝、王老吉?呵呵。我们在妖都都喝癍痧,去火顶加多宝一桶。到处都有甜品店,不像在帝都,吃个许留山还得跑到西单。唯一不爽的就是,夏天的雨下不透,空气闷得化不开,像一大勺蜜,粽在杯子里。还有,春天太潮,墙壁天花板都是水,衣服容易发霉。在广州居住久了,就像在中大待久了,你都不愿意离开。在天朝,如果还有乐土,那里算是一块。十年前,我来到中大,三年前,离开。不久前,校媒《逸仙周刊》还采访我,不想到离开广州那么久,还被学弟学妹们关注。还有,两周前,收到岭院的邮件,说王美今老师退休了,每个院友都有机会送她一句祝福。王美今老师之前是厦大的,据说为了到中大,连档案都不要了,不知是不是真的。待学生非常非常之好的一个老师,身为一个资历很老的前辈教授,在外省出差时专程飞回来监考,完了又飞回去,只是因为怕学生考试时不理解自己出的题目。中大别的地方屌不屌不好说,但这一点,我觉得很屌。假如让我给学弟学妹一句话,我会说:不要觉得在中大读书,你就很屌了。其实中大真的不算什么,除了能让你生活得很安逸,觉得很舒坦。如果你自己不够牛逼,一旦离开中大,你什么都不是。今天是日凌晨,三年前的前天,7月5日的下午,我离开中大。现在还时常惦念着。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大人,毕业六年了。2006年入学,旅游学院是新成立的,在珠海,这个学院有300多人,基本上是被调剂的。一开始,我不懂得什么叫做大学,也不知道中大有什么特别,只是觉得离开了家好自由好开心,于是疯狂地参加社团,认识新朋友。因此,我认识了物理学实验班的一个男同学,精通钢琴、爵士鼓等乐器,活跃于社团。然后,我发现我的同学们个个都身怀才能,有些数学很好,有些写文章很像小说家,总之,每个人身上都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我们这个学院的专业都算是挺新的,在国内也没多久历史,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有点不知所以然,反正在三年内学了管理学的一套课程体系,也学了旅游学的我们老师自创的一套课程体系,这样加起来就算是旅游管理了。在中大的专业,按分数从高到低,是有鄙视链的,中山医、岭南学院收分最高,然而中大的文史哲学科最好,我们旅游管理,是在底层。但是我们在珠海这个新校区当开荒牛,也是蛮开心的,因为在这里鄙视链延伸不到。那时,东北人家几乎是唯一一间学校附近的餐馆,无论是同学聚会、社团聚餐、谁成功求爱、谁分手了都是在那请吃饭的。那时宿舍还没有空调,但是珠海的风很大,夏天也能熬过去。由于被“流放”珠海,我们对中大的感情,可以说,比较淡。因为没有在红墙绿瓦的南校呆过多久时间,就算去也只是路过,所以对于中大,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边缘人。因为专业新、课程新、校区新,旅游学院和翻译学院、国商,三大珠海新学院的学生都没什么归属感和安全感。但是,我记得,我大二那时想去跟城市规划系的人上美术课,我跟那位老师说,老师我好想学画画,可以跟你们一起上课吗?他说可以。于是,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视我如“己出”。我还去蹭过翻译学院的法语课,蹭了一年之后,课程时间实在冲突太多,所以不得不暂停。我还去蹭过人类学的课。我记得我问人类学的老师,老师,按照你说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与人类学有关,那么我学旅游的,有用得着人类学的地方吗?老师说,当然有,人类学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啊。现在想想当时我可真笨,可是老师没嫌过我笨,还是耐心地回答了。在整个各种蹭课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任何人对我说,你不可以跟我们上课,没有老师批评过我蹭课,也没有同学嫌弃过我。我在这个大学第一个感受是,你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还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杂志、小说、艺术史、哲学史什么都看,贪婪地吮吸着大学的知识甘露,也没有老师跟我们说,你不能看什么书,或者说你应该多看与本专业有关的书。在选课上也非常自由。我大二选过一门中国古代艺术史,老师总爱穿一件椰林树影的热带风情衬衫,因为有兴趣,300人的大课室,我每次课都坐在前排。最后这门课的考试形式是:老师给一些图片,有些是古代名画,有些是古物。不论你通过什么渠道寻找搜索,找出这些图片上的书画/物价的名称、年代、风格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于是我们组成小组一顿好找,图书馆翻书、上网,总算完成了。后来我去了山东大学交流一个学期,回来的时候是大三下学期,在珠海教学楼下,我见到了他,叫了声“老师好”。他居然说,好久没见到你了。我很惊讶地问:“老师你还记得我啊?”他说,当然记得!那一刻,我觉得我的母校从没有抛弃过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往往不能体会到这所学校有什么好,也不会对她产生很深厚的感情。那时常常觉得课很多,考试很多,什么时候才能毕业啊。因此,所有一切,都是在你毕业之后才感受到的。在某个时刻,比起其它学校的人,你会突然发现:这所学校教予你的,不单是知识和文化,更多是流淌于你血液里那种自由的精神。她授之你以渔,让你知道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决定,怎样做自己。在毕业典礼上,我们学院本科毕业于北大的“愤青”老师,那时他还很年轻,他没有要我们做多大贡献做杰出校友,他只是说:“一定要有理想,要记得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因此,这些年来,我做的决定,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傻,似乎放弃了很多,但是我很明白,这些不是我想要的。前一阵子,我跟一个同届读医的校友说起,他说中大是很“右”的。我问,“右派”不是保守派吗,我觉得中大不保守啊。他说:“右派是自由派”。我突然明白,没错,自由,这个在答案里提得最多的词,就是中大最独特的气质。我在本科毕业后再去读了一个境外学校的研究生,一年多的时间,我始终没能对那所学校产生很深厚的感情。我才明白,之所以为“母校”,因为你在成长的时候,吮吸着她的乳汁长大,她是无可替代的,永远存在于你的身体血液里。因为中大,所以我们不盲从、不随众。因为中大,所以我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因为中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2016年夏,毕业六年后再回校拍了一些照片。此去山高水长,而你永远年轻。我们已渐世故,你却永远年轻。多好。
珠海校区翻译学院某学生的体验,没什么逻辑,随便写写看到这个话题之前没有那么仔细地想过这个问题。我对母校的情感比较复杂。身处华南,确实可以感受到中山大学的地位,难免窃喜;但同时鄙人也在北京的高校念过一年书,所以有了对比,比较似乎也就不可避免了。看到了护士衫下还有王路的回答,我不知作何感想。很多人都在寻找可以符合我们的思维图谱的价值观,我也一样。所以我看到王路说岭南(大学)学院很装的时候笑了。对啊,再牛也没有中山医牛啊。光是周围的医院,楼层高度就可以把岭南学院MBA的楼鄙视死。不过大学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中山医确实是能跟北大医学院相媲美的医学院了。王路的批判饱含真情。不过挺在理。确实,出了华南,中山大学并不是拿出来可以唬住人的招牌。不过很多中大的学生,毕业了也不想出去。五年前我在中关村南大街一带某大学读了书,来到南方,来到珠海,心理落差大得足以让自己膨胀——这个也叫大学吗?周身的广东人成群,说着我不懂的生硬语言,珠海的“教学楼”上那五个铁蛋雷得人外焦里嫩,美其名曰是成材的过程。学校太空了,没有心中想象得那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还好宿舍有独立卫生间,榕园的每个宿舍还有两个洗漱台。反观在北京的时候,帝都之气确实名不虚传,各种资源集中的地方让人如鱼得水。光是接连上演的话剧,各种独立电影的放映交流会——有时还有主创人员亲临,还有各种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各大高校的讲座,就足以让我一生都贪恋那片现在已经在计划七环的土地。所以我猜想,大概一个人对大学的体验,跟城市也有莫大的关系,从城市的性格,建筑,到人,到它的文化生活,全都列在了所谓的“大学体验”中。可是从一线,来到三线,虽有落差,但确实也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对事物的看法,确实取决于角度。说珠海:这里依山傍海,四季如春,远离喧嚣,亲近自然,是治学的好去处。这里穷乡僻壤,日光灼人,城乡结合部的位置也就决定了没什么娱乐生活。有人问我,珠海除了有渔女雕塑,还有什么景点?我都会不怀好意地自黑:第一景点是中山大学,第二景点是澳门。所以,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的角度就好了。不管是抱怨,还是赞颂,都没有错。我瞧不上的,也只是自己不努力,却要怪全世界的人没有给机会的人。而我在话题的回复中,确实也看到了一些这样的人。我是翻译学院的学生,现在已经在珠海待了五年,马上就要研二,我对珠海,也从开始的失望,到了现在的眷恋。我以为身边没有好的讲座没有文艺的主创交流见面会,我就不会开心。我也确实不开心过,可是到现在,我也觉得好像这些也不那么重要。我的导师跟我说,大学能做的,是给同学们提供接近大师的机会。我觉得是对的,而接近大师,不一定得要面对面才算有收获。母校有大师,卖点也是这些大师。而正是这些传统,和对传统的坚守,让中山大学得以成为中山大学。这是高校的气质。如果没有用心去感悟,跟大师住一起也无济于事。自己的路永远都是自己走的。某学外语的知乎用户,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你说学日语学得不开心,听写你不会。我觉得是你自己不努力。我们学西班牙语,学法语,学德语,二十几个时态,一百多个变位,我看大家也都笑着随便说两句“这语言太折磨人了”,然后就每天雷打不动地在文化室或者图书馆复习和练习。我身边的一个女生,阿拉伯语的二外,现在考了语言等级证书,马上要去希伯来大学做以色列研究。她大学四年,研究生一年,每天都是六点起床,七点开始学习,一直到晚上十点半才回宿舍休息。所以那些抱怨学校对不起你的人,你们有这样努力过吗?语言,不光是中山大学,我在北外培训同传的时候,高翻学院的院长也说过,全国的外语教学都做得不够好,基础薄弱。所以,既然全国都是这样,身为学生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自己多做一些,来弥补这个缺陷?依鄙人薄见,全国高校的外语教育都是技工培养模式。但是至少我看到了中山大学翻译学院的努力。我们现在跟外院合并了,理论上可以共享资源,但是大家都知道,可能实操起来,并不会那么简单。我的导师推动了翻译学院阅读课的改革,我也是第一批受益人,很感激。在其他学校还在纠结精读听力的时候,翻译学院的学生还必须要学《圣经》的节选,一整本《世界文明史》,不提其他学校也有的一些名著的阅读,目的,都是为了尽绵薄之力,把外语教育从纯技术培养的轨道上稍微拉扯回正轨一些。护士衫下同学,学一门语言,并不是让你钻研技术层面的内容,因为这在高中就已经做过了。学一门语言,更是要求学生以语言为载体,去从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欣赏世界,解读世界。如果大学四年,你都在为没有在器物层次上得到你想要的,那我只能说抱歉。国内的语言教育无法跳出窠臼,但是学习日语的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在国内学任何一门语言,都无法获得极好的环境,这就意味着我们会犯错,用你刚才的例子,“你就是一屎”,会被国内教成“你就是一排泄物”,但是拘囿于教学环境的限制,你总不能要求老师教会你“我操你祖宗十八代你个丫儿挺的瞧你那什么操行”怎么说。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交流,都要分语境,英美国家的老师上课也不说fuck和shit。那你能说他们不教特实用的词汇吗?区别之一就是:人家是母语,你是非母语。你说外语学院课少,要是我,那我还真是巴不得。每天晚上的“娱乐生活”都是从六点到睡觉时间。大把大把的时间,就拿来娱乐了,你不心疼吗?为什么不用这样的时间培养一种爱好,或者来补一补你没有学得太精的日语呢?所以珠海校区,虽然生活单调,确实培养了我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习惯没有培养起来的时候,我会攻下学校要求的任务,把技巧学到最好,然后接触真正体现着思维方式的著作:文学作品,非文学作品,甚至会对比中英两种语言的韵味,有时兴致来了,还会翻翻那些美丽的诗篇:莎士比亚,叶芝,拜伦……要读书,图书馆里多的去了。什么专业的都有资格说学校没有提供好的资源,但是外语专业的说这个话真的没有底气。我们可能没有乔治斯坦纳,也没有特里伊格尔顿,但是我们有他们的作品。垮馆互借虽然有些不便,但也只是多去一次图书馆的差别。你说在中山大学的外语学院没有学到实用的东西,我为你感到遗憾,但是并不同情。一直以来,我的观点是,只要自己真的足够优秀,机会其实也就并不遥远了。你想要履历上一篇一篇的罗列?事实是,HR不是傻子,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哪类学生是为了堆砌而堆砌,那些求职者是真的在做事。所以护士小姐,你在中山大学的体验不好,并不是学校不好,而是也许你不够努力。也许大家在寒暑假在家辛苦地学习语言的时候,你在家乡跟老朋友天天聚会喝酒聊天或者唱个歌,看个电影,也没觉得不好,但是你要知道,中山大学的平台在华南来看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所以你没有利用好手上的资源,有什么资格发那么多牢骚?中山大学并不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你的大学四年,两个城市的体验,本应给你更加新鲜和独特的视角,给你的人生增加厚度,但是好像这个反思的过程被略掉了。看到不好的,我们可以选择去做得更好,或者去改变不好,但是往往后者需要前者做铺垫。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强者占有资源,而弱者只能被施舍。在珠海的这几年,我过得还算问心无愧。我失去了在广州吃喝玩乐的花花世界,但是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和笃定的力量,并且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饱满充实。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但这期待夹杂着不安与紧张,因为我还有太多都不懂,而时间正在匆匆流过。美丽的南校区,只能成为我有关中山大学的充满理想光芒的遗憾。我没有在南校区生活过,所以心里总有一丝陌生,但同时,我又庆幸能在这里遇到关心我和帮助我很多的朋友和师长。这种detached attachment让我能够更加冷静地反观自己的世界,因为我知道,不管我在哪里上学,在哪里发生人生的故事,最后跟我一起躺在枕头上的,都是自己的灵魂。也许多些感激,体验真的会好得多。
总论:校园美,但哪个大学校园不美;自由与学术氛围尚存,但现之大学岂还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分论:校园篇(硬件),风气篇(大软件)。。。。。。。。。。。。。字字生而相连,却存在于无往不在的分割线上下。。。。。。。。。1.校园篇:美的不是校园,而是在校园中的那段时光
哪个大学不美丽?校园、住宿、食堂、教学楼等等,其实谈来无益,写来无感。待搜到照片放上去就是。。。。。。。。。。。。。。。。。。外圆内方。。。。。。。。。。。。。。。。。。。。。。2.风气篇: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复杂感相重叠
2.1 历史基因--自由与北望
中大本部有两雕像,窃以为便是中大历史的注脚。一是陈寅恪,着长袍坐于幽巷中的小屋前;一是孙中山,着中山装站在学校中央,北望。陈寅恪,以自由之精神而著称,已是历史(尽管我对自由zhuyi不甚了解,不作评论);逸仙,被赋予另一种历史路径的意义,也已然历史(尽管我对辛亥geming不作评论),然此两人便是中大底蕴之浓缩。一个大学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大学,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非校园环境,甚至也非一个或一群教授,而是一个大学的历史基因及其延续。
因此,中大,这个位于岭南的学府,因其历史而稍显“个性”。这种“个性”就像略带一种使命感的愤青,是对历史身份的骄傲,对巨大权力的反感,及偏于一隅的精英情结。
马兴佳:2014年5月,中大某公选课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周X松教授来给一个主题为“自由的价值”的分享,但由于周X松曾发表过敏感言论,所以此次分享会被某神秘部门叫停,但中大的同学们不干了,在原定的时间自发聚集到原定教室,并自行上讲台朗诵与”自由“有关的诗。
2.2 现实之重--约束中的挪腾
众人皆云,中国的大学被制度所困,无学术自主也。不然,因为制度下必有可腾挪之空间,以宏大制度为借口而不作争取者,是不作为也。
中大便一直努力在镣铐下跳好自己的舞,一是以教授为大,行政为次;二是给学术以最大可能的空间;三是避免山头,本院博士毕业后不得在本院任职;四是以重大仪式表达对传统的坚持。 ——教授为大
在中大,校长高于书记;在我的学院,院长高于书记。
顺手拈来个知友的栗子
李金源:尊重教授是传统,中大校友、北大陈平原教授就曾在去年的毕业典礼致辞时说过,「好几次应邀回广州参加中大的纪念活动,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校长、书记在介绍嘉宾时,故意把我们这些没有行政级别的学者放在前面,这让我很感动。……这么多年,走遍大江南北诸多名校,发现各校介绍来宾时,一般都按官职大小从上往下,像我这样没有行政级别的教授,要不属于在场的还有某某某,要不就是因时间关系恕不一一列举。我虽反感此不成文的规矩,却也熟视无睹,且佩服主办单位调查精细,从不出错。反而是在中大,被校长、书记重点介绍时,有点不太适应,赶紧挺直腰杆,打起精神,免得贻笑大方。事后想想,中大之尊重学者,或者真的是渊源有自。」——给学术以最大可能的空间
学术受约束,就算外国也不会避免,受制于权力或资本。但中大的领导(请允许我用这个行政味比较重的词)包容且善于腾挪,力争给予学术最大可能的空间。
又举个栗子,学院曾开过一个全国劳工研究的学术交流会,国内最顶尖的学者皆与会。会议中,一颇有地位的学者感慨,在北方是断然开不成这样的会议的,审批不给过。而中大可以,很感谢中大的包容,让他们这些为劳工发声的学者有个相聚的地方,希望以后能常开。——本院博士毕业后不得在本院任职
每个行业每个单位每个层级都有它自己的规则,而国内大学的某些规则就是立山头。比如某学院有两个大牌教授,门下皆颇多门生,两大教授就在学院安插自己的门生,形成两大山头。
而这种情况很少在中大发生,因为中大有一条不成文规定,本院博士毕业后不得在本院任职。这样,大教授也就无法将自己的门生安排进学院,努力避免各立山头。 ——以重大仪式表达对传统的坚持
毕业典礼,一种仪式,以仪式负载大学的内涵。
中大毕业典礼有两个形式,一是学术权杖的进场,二是每个学生与校长握手。
学术权杖代表学术的自主与权威,尽管学术从来不自主,但对其敬畏乃是大学应有之意,不管外在如何圆滑腾挪,内心必含一份敬畏,而权杖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以学术权力来平衡其他权力。(图:九十岁教授手持学术权杖)(图:九十岁教授手持学术权杖)
校长与每个学生握手,亦是传统仪式。想来校长是极累的吧,但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学校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希望与祝福,握手,传递这种含义。(图:校长与毕业生握手,学生”赢“了)(图:校长与毕业生握手,学生”赢“了)
与校长握手时,我对校长说”愿中大自由永存“。校长回曰,”你也是“。
这是我对中大最好的祝福。
更新于七月八日晚。知乎的规矩我懂。以下几点为补丁内容。分隔符后面的内容未作改动。1.声明:《中大青年》对本文进行了转载,进行了包括删除开头的主旨部分在内的修改。本人本意以本文为准。2.前天得票第一的答案为护士衫下同学的答案。王路同学说得非常好,在此声明,请勿误解。3.关于科研方面,有评论曰:你的待遇太好了,一般遇不到。确实,误打误撞能遇到这个老师,是我天大的幸运。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大的好老师还有很多,挑导师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认真地关注各个老师的个人主页更新(如果有的话。特别是那些有本科生科研计划公告的老师),主动一点勾搭各种各样的老师,了解清楚他是怎么样进行本科生科研培养的,主动一点诚恳一点找那些老师,要找到这样的老师也不难。另外,除了科研,中大也有不少工程组,不过这个在下就不是很了解了。4.文中关于lecture,assignment等等的体会,可能不同专业会有差别,但是主要论点还是”主动性才是重要因素“。5.声明:我发现这个答案稍微有点偏题了,其中未完成的部分跟”中大体验“关系都不大,就不再完善了。若不嫌弃,可在评论留言,一起讨论讨论。6.写的时候火气上脑,这几天喝了好多杯斑痧。毕竟本人对外语专业,对珠海校区,不是很了解,在陈述的时候没有认真揣摩,有些地方也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以及,语气太冲,有违知乎精神。对 等同学造成冒犯,望见谅。/////////////////////////主旨我来反驳目前得票最多的那位哥们儿的答案来了。我是中大人,我也觉得中大有很多问题。大家看看 同学的自信的回答就可以看出来。同学的文章写得很好,衷心的。不过,请允许我痛快一点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也让我找个理由给这个回答插个图片:以下仅仅表达个人观点,不针对个人。
同学,得罪了,真是抱歉。嗯先把抱歉放在前头,还请多多包涵。/////////////////////////插入语第一次在知乎回答问题,也是第一次用网页上知乎——打开网页找了半天没找到“我来回答”键在哪里。建议知乎在页首添加“我来回答”链接。鉴于本文比较偏激,看后续反应决定是否匿名。/////////////////////////目录1. 你跟我讲学术,那我们来聊聊大学的学术氛围2. 你跟我聊自由,我想问问你什么叫自由3. 中大的问题有很多,它们是什么///////////////////////来我们来聊学术要聊学术,我们先定义什么样的学术为“好学术”。 同学也提海外教育,那我们就来聊“海外教育”咯,来聊聊“其他国家”。先说结论:1.中山大学老师的课堂容量已经算小了。居然用自己跟不上,所以课堂容量设置不正确来批判学校岂止是搞笑简直就是在搞笑。2.在优秀的大学中,课堂教育在教育中,仅仅占很小的一个比重。更大的比重,在于tutorial,Seminar,以及课堂作业。3.在优秀的大学,你学到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你的主动性。我就说我确切知道的吧。香港中文大学,厚厚的一本Richard C.Jaeger的Microelectronic Circuit Design一学期刷完。仅仅13个教学周,刷完一本1300来页的上到信号与系统下到半导体物理而它主体还是模拟电路设计的教材,你可以随便找一个学电子的问问是什么概念。老师怎么上课?也就是PPT刷一下,一次课刷一章左右(差不多150页。理科书籍,满头满脸的数学公式推导,没概念的也可以找一个理科同学来问一下)。那就再说远一点,一个约翰霍普金斯的introduction to c++课程,到了第九周第十周的作业都是接近四百行的代码量(你问问信科院大二学完数据结构的孩子们,真正代码量到400行的作业有多少次)还不信?好,麻烦你打开,(不要跟我提coursera,那是面向社会人士的,去找那种名校课堂上现场录制的),好的,比如说,我刚刚随便搜的,,主页对应,看看人家一个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就涵盖了多少内容了。你告诉我想仅仅靠上课就听得懂跟得上?再不信,请细读在斯坦福/MIT/哈佛就读系列。不想翻先不放引用点。五十音图,阿姨捂腋窝,连我这个曾经对岛国动漫感兴趣因为自学了一小会儿日语的人都能默出来,你知道你们班有多少人(特别是宅男宅女们)可能已经是日语一二级的水平了还在跟着你们阿姨捂腋窝?退一步说,就算你什么都不懂暑假没学好也算了,老师也是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任务,第二次上课的时候默写。两次上课之间,应该是一周吧?好吧你跟我说我是四学分的课所以一周上两次一次两节课,好,就算如你所说,八小时,如果你真的想记,八小时记100个字符你真的会沦落到2/10的正确率?请不要把自己的不努力导致的出丑,归咎为老师的逗比。请不要以为,自己跟不上,就是学校的错是上课老师的错,我交了学费你就得让我听懂——亲,您还是小学生吗?“但从来就没有人针对这方面来给我讲过些什么”“使用的东西不学,学形而上的,上层建筑的,虚的。”整篇文章关于学术的,槽点无数。真是不忍直视,我才半夜爬起来写这篇文章的。////////////////////关于semiar之类的事情先放着懒得讲了////////////主动性如果你想学的话,你知道中大是所怎么样的学校吗?我在东校区。图书馆五楼是喜乐斯知道吧?不知道?呵呵请百度。我大一选了美国社会与文化,是郑岩芬老师教的。我觉得吧,学了就学了,那就学好点呗。所以关于宗教的那部分我到喜乐斯借了一本书,只读了关于宗教与女权运动的那部分,然后写了份英文报告也就一千词左右,郑老师就跟我聊了整整一下午,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还有关于怎么做学术写作的,回去还给我回了封邮件问我有没有兴趣进一步研究下去,若有需要她愿意提供帮助。关于教育那个部分,是群pre,我们做了份关于美国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对比的报告,郑老师同样跟我们深聊了很久。因为这门课,我对美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可以说上了整整一个档次。我大一结束的时候想试试学术路线,我就给我们学院的老师发邮件,问问他们下学期愿不愿意让我进他们的研究组。我上午给第一个老师发邮件,老师中午就从北京给我回了电话。最后我跟着这个老师做了一年的研究,每周两三次一对一的指导,甚至出资让我去微软做talk,去上海开学术会议,大力协助我完成我人生中第一篇”publishable“的文章即使最后被判为boarderline文章被一流会议拒绝了。我们班另外一个同班同学,跟着一个中大百人计划的教授做machine learning方向的研究。每周一次面谈,同样也鼎力协助他完成第一篇文章,资助他去开会。虽然他的文章最后被判为boarderline被国际顶级会议拒绝了,但是我想这位同学一年来的科研训练是到位了。我只是想告诉你,也想告诉大家,中大的资源是有的。如果你用不好,甚至你都不知道,请不要把它贬的一文不值。PS:我只是信科院普普通通的一个学生。真正论资源的话,你去问问管院的同学吧,问问什么叫”你用或不用,资源就在这里“/////////////////////////////////////////////////////////////自由中大最难能可贵的是什么?是自由。这个自由,不是某同学理解的”不管“或者”放任“。而是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土壤让你去种。上面说的,你想要学术,中大有学术的土壤。(外语我是真心不了解,你要是非跟我说外语学术土壤不好,我也没法儿。)你想要创业?可以。确实广东人心中都有个创业梦,工字不出头嘛。中大有个创业学院。另外每年有过百万的创业资金给学生来立项。如果这两个都申请不来,那广东省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你知道么?YBC你听说过么?什么?没听过?呵呵,那没办法,”你用或不用,资源就在这里“。你想要就业?可以。确实实习可以学到很多真东西,接地气。中大的实习平台有很多,各个学院有,东校区每年三四五月份有公开的暑假实习生招聘。什么你说大二的找不到?你造不造有个平台叫”展翅计划“?什么?没听过?呵呵,那没办法,”你用或不用,资源就在这里“。你想要把妹子?可以。资源我还真不知道。#默默地……#你不想上课?可以。你看,中大至少没有恶心的晚自习吧?你不喜欢你们专业想转专业?可以。错过了时间?你能怪谁?你想去台湾想去美帝想去欧洲?可以,交换生计划大把大把。错过了时间?你怪谁?竞选不通过?你怪谁?.....几乎你想做的一切事情,中大都有土壤,可以满足你——与最顶尖的大学相比,平台的大小和质量的确是有差距,这个必须承认。但,这个差距,只有那些把这个平台用到了极致的人才有权批评。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大的自由。这,也是我喜欢中大的原因,也是中大能成为华南地区高校的老大的原因。中大就没有问题了吗?有。多的很。 同学说的很多都很对,太晚了我也懒得补充。唯一要再吐槽一下的就是他·娘的行政制度。//////////////有空继续写,困死先睡。/////////////////////////////////////////////我是谁?其实我只是一个即将离开中大的学生而已
“我在查到高考分数之前没想过会来到这里。”内斗省人民如是说。在这个高考难度到了可以止全国高中生夜啼的地方,在这个60后家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同左邻右里亲朋好友明争暗斗的地方,你很难不以分数作为标准:高考分数衡量学生价值,高考分数线衡量学校价值——连南京市内的一系列理工类大学都可以用分数线轻虐中大(厦大武大华科等多所985高校也在此列),到这个隔几年断一次档的南方学校来,不让人觉得无力,且羞耻吗?而为了避免尴尬,我的亲戚朋友们总会在“中大在中山吗/中大是二本还是三本(作为南京人还不至于认为在中山陵)?”这个问题后面跟上“中山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如果是在网络上,像知乎,回答要么是深夜食堂要么是瞎扯,但面对身边的人,我却要和千万个中大人一样,固执地回答这么一句:“我认为中大是一个自由的大学。”何哉?或曰,中山大学学术氛围不如同层次的985高校,无论是文章、科研、声望都不能和清北浙南复交相较;中山大学似乎地处南蛮,北方学子来此有语言交通等诸多不便,遑论治安;中山大学深受资本主义侵蚀,乃是南方系这颗毒瘤生长的土壤——大约是一个身无长物的中大?但与之相对的,正是中大学子所要拼命保护的自由与独立。作为可能是招生人数最多的985高校,面对官僚主义和被摊薄的资源,我们很难向母校索取更多:拥有相对优渥的饮食住宿条件(别都跟我大东校比!),绝大多数社团由学生自主运营,校园氛围宽松,学习压力小,这些,都给了中大人一个自由选择第二人生的机会,也是中大独特的魅力所在。在中大三年,我也做了三年的招生宣传,在这三年里,我向南京各大高中的学弟学妹们反复强调的只有一点:选择你想要的,选择最适合你的。什么是大学的自由?就是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什么是自由的大学?就是在这样一所大学里,你不必受到早自习晚自习晨跑操练的拘束,也可以尽量避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从而获得寻求自由的基础。在中山大学,我耳闻目睹太多人从同一个起点出发,走向了各自精彩的大学生活:有的从一介白丁做起,击败竞争对手成为学生会主席(比之几乎由老师指定主席团的南京某大学何如?);有的白手起家创业,毕业之前即年入数十万(而绝非是个例);有的从校园活动做起,成为社会认可的主持人(比如说今年竟然没有来解说世界杯的刘师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每一个人却又都一样。我们为中大人在每一个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真心欢呼,我们在中大被攻击时勇敢地站出来用言行保护,这是一份归属感,这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我们也可以对学习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用力吐槽(而只要不涉及敏感话题就不会被喝茶),我们可以引发讨论全民呼吁校园不公事,这是我们被教会的东西,这是打入我们骨髓的烙印。我不认为这完全是刻奇,当学校、学生会能够顶住舆论的巨大压力办好了一场学生欢迎的电影主创见面会,当某部门的主管老师可以苦笑而欣慰地承认学校舆论不受控制,当一个庞大的组织(还是统治阶级)愿意为了让学生能在家多过一个元宵节作出让步,从而改变全盘的教学安排时,你也会开始觉得,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爱。也许有时候我们在反感分数线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放下所谓985、211的骄傲,在将母校的荣光引以为傲的同时也应该加倍努力去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此种种,爱深责切不细表。而作为一个用一物粉一物的家伙,本文只是一些自我固持的执念。一句老话,母校就是那个你每天要骂一千遍,却容不得别人说一句的地方。
补充更新:1. 护士衫下是男生,请大家别再称呼他为护士小姐了,而且能被学院选派去日本交换,至少成绩是不渣的。虽然语气上黑我们外院可能略狠,但他的观点——外院教学务虚不务实,不妨参考借鉴一些别的学校课程设置,这点我还是蛮赞同的。如果不是国内外语教学长期重学术轻实践,恐怕也不会有人提议把北大清华的英语教学外包给新东方了吧?2. 有不少持异见同学觉得个人能力和后天努力可以弥补学院课程设置不足,可见中大藏龙卧虎,学霸们确实不可小觑。本系也曾经有位师姐在完全没学过口译的情况下拿了全国口译大赛的一等奖,老师们都承认,像她这样的人才,外院可能几年才出一个。但是,不争气的学渣比如我,如果要从事口译的话,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大量的训练,而不是从头到尾都在家自己一个人捉摸。楼下有位翻院的学霸同学
让我着实心生钦佩——毕竟从事学术的是少数人,既然已经读研,我先假设这位同学将来可能从事学术,特别是如果读的方向是语言学,那么恭喜你,外院的老师应当不会让你失望。外院的学术水平(尤其语言学领域)的确不低,但是不少同学,还有家人和社会,会期待本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外语水平很高”,而不是批量生产语言学家,文学家。也并非所有人都有志于学术,不少同学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学院资源强化自身能力,再把自身能力转换成生产力。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去给大型会议担任同声传译,会议前你是去用专门的仪器设备练同传呢,还是回图书馆读莎士比亚全集?
总之我个人觉得,如果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口译还得去新东方学的话,不得不说学院本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不是资源不多,而是可以更多。-----------------------------------------------------------------------------------------------------------------------------------------作为和
同院同级的同学,特地来回应下信科院匿名同学的答案。简要介绍下个人背景:中大外院英语系非主流学渣一枚,新东方工作一年,目前港中文法学院JD非主流学渣一枚。非主流,是因为不符合学院培养定位,学渣,是因为成绩不好。先回应信科同学的三条结论:“1.中山大学老师的课堂容量已经算小了。居然用自己跟不上,所以课堂容量设置不正确来批判学校岂止是搞笑简直就是在搞笑。2.在优秀的大学中,课堂教育在教育中,仅仅占很小的一个比重。更大的比重,在于tutorial,Seminar,以及课堂作业。3.在优秀的大学,你学到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你的主动性。”课程设置和实践严重脱节是我最大的怨念国内外语专业(英语专业尤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已经是个普遍性问题了,详情请参见
在“”的答案。护士同学比我幸运的一点是,小语种专业人才毕竟不是一抓一大把,而我作为英语系学渣一枚,从刚入学就在思考“英语专业如何能在英语能力上脱颖而出”,这个问题直到毕业时仍然无解。从入学时,就听老师们说起,英语系的同学参加英语演讲、辩论或者口译比赛时根本没有任何优势,经常干不过外系的同学,虽然本系有位师姐在全国各大英语类比赛中名列前茅,但那是因为她本身天赋异禀,能力过人,而不是因为本系老师的栽培。英语系主打英语语言和文学方向,而不是实践中的英语能力。英语系的课程量稍微大些,大二下学期时曾经达到一个星期40节课,但是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着实太少。四年下来,数十门课程中,真正印象深刻的只有:系主任凡姐姐带的写作课(好歹逼我们写了不少东西,并且通过workshop的形式交流改进,使大家写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院长带的语言学导论,美国外教带的莎士比亚文学(逼自己看了点书),澳大利亚外教带的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流这五门课,其余学了什么早都忘了。我英语系毕业后直接入职新东方,也算是专业对口吧?可是我本科的积累能够运用在英语教学中的少之又少。新东方的同事中海归大牛们就先摁下不提,就连北大物理系毕业研究弦理论的同事教起托福和GMAT阅读来,无论英语水平,还是英语教学的经验,都比英语系出身的人要强得多。我同意信科同学说的大学学习取决于主动性,但是我的问题是:当学生个人意向和学院培养方向不吻合时,学院到底是放任不理好呢,还是起码给予一定的资源支持?这已经不是授人以鱼的问题了,而是我们连渔网都没有啊。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刚入学时就听说日法德三系都有对口国家的交流项目,唯独英语系没有任何交流项目,原因是前任英语系主任不食人间烟火,不喜欢被琐事缠身。后来新任系主任(凡姐姐,我们永远爱你!)经过不懈努力才争取到去德国(搭了德语系的顺风车)和丹麦交换的机会,后来又增加了英国。再举个例子,没有任何辩论经验的我曾经侥幸被选上去参加外研社的英文辩论赛,带队老师是文学出身的外教,对辩论也没有任何了解,对此行最大的期待是京城据说极为美味的羊羔肉。之前在赛前来之不易的准备中,老师只有类似good 或者 you could do better之类的无营养点评。于是我只好自己去搜索的资源(去读别人的argument 到底是怎么写的),以及WUDC的辩论视频(看别人是怎么辩的)。结果我的准备方式遭到了外教的严厉批评:“你怎么能去学别人呢?你要自己想嘛,要independent thinking 啊亲!”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固然不假,也没敢奢望老师帮忙想观点,可是辩论又不是纯文学研究,我很想知道我的论证到底合不合理,哪个观点更有说服力一点,至于这个问题,文学出身的老师可能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吧。学院派不出任何一位了解英语辩论的老师,除了抓瞎还有什么办法。一个无经验无指导的学渣最后的比赛成绩自然可想而知,但我的怨念不在于成绩不好,而在于这一准备过程中有力无处使的憋屈。演讲、辩论、口译,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英语能力提升途径,也和毕业后的实践工作息息相关,但是我们在英文系得到的指导,实在太少。珠海校区的资源匮乏护士同学已经有了生动详细的描述,在此不赘述,对我而言,大学从大三回到南校区本部时才真正开始。大三大四时许多同学请假去参加广交会,或者亚运会志愿者,我虽然不在此列,但是很有切身感受——在珠海郊区蜗居两年,哪来这么好的实践机会?而我在珠海荒废两年之后,已经打定主意毕业后告别英语系,回到南校后便抱着为了不学英语而学英语的念头专挑能真正学到东西的课程来上。阅读量大,作业多,要考试,时间排在周一周五影响连休,传闻老师打分低,专选学分已经修够了没必要再休,这些对我而言通通不是问题,直到大四上学期仍然在超出学分的情况下修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包括不怎么实用的语言学文学)。除了辩论赛人在北京,我没有因为其它任何实践机会放弃过自己喜欢的课程。之所以在南校还能学到一些喜欢的课程,而在珠海不能,就是因为资源配置不均匀,导致我们在珠海时缺乏选择的机会。虽然学习主要靠自觉,可这一过程中也多少需要提点啊。大一大二充斥着太多脱离实际且缺乏干货的必修课,课堂上学的内容已经十分有限,也没有任何tutorial seminar。信科同学的第二条结论在外院并不适用,却是JD项目的真实写照。外院培养的是语言学文学方向的学术型人才,不少老师都忙着自己写paper,或者开公司(说的就是那位对英语系放任不理的前任系主任),不符合学院培养方向的同学只能自力更生,自谋出路了。不过这个情况在后来的系主任凡姐姐接手后已经有较大改观,凡姐姐专门开了一门讲座课程,请了已经工作留学的师兄师姐甚至还有自己在海外留学的亲儿子回来分享经验。有意思的是,我抱着提升英语能力的想法进了英语系,发现自己不符合学院培养方向;入读JD后,发现自己对公法更感兴趣,也不符合学院以打造律师为宗旨的培养方向,可是两次读书经历,感受却大不一样。虽说中文的JD项目成立不到10年,课程设置多少也稍微存在些瑕疵,可是瑕不掩瑜,过去一年的读书经历让我觉得,这个学位读得让人眼界大开啊! 课上老师妙语连珠,课下有趣生动的案子让人目不暇接。老师中既有数十年工作经历的检察官,也有一口气读到博士的学术达人,其中不少老师就是教材的编写人,教合同法的老师写了香港合同法,教行政法的老师写了香港行政法,教宪法的老师参与编写了宪法教材。更关键的是,我们课上所学,课下所览,就是眼前触手可及的生活。我们老师常说: “Your purpose here is to study as much law as you can.” 这也正是我的目标,而学院为我们创造了充分的学习机会。虽然时常抱怨自从读了JD,自己几乎完全木有个人生活,reading 永远看不完的绝望,竞争激烈分分钟有挂科的风险,考前体力透支头痛难以入睡,考完成绩低得让自己寝食难安,所有困难都不能抹杀我对这个专业的热爱。每当遭遇挫折难免沮丧时,都会告诫自己,就算成绩再差,也要厚着脸皮修完二十四门课再离开。即使不当律师,JD所学已经让我获益匪浅。此外学院对于实践类的模拟法庭比赛也极为重视,国际刑事法庭组的领队是我们编写香港行政法的老师,商贸仲裁组的老师是我们侵权法的老师(港大法学院前任院长罗德释教授),带老牌Jessup组的是我们合同法老师(JD的Director何世勋教授)。而且据说他们并非如我那位文学外教般放羊,而是盯得极紧,每次训练都要录像分析,文书会逐句批改点评:“No, this is rubbish, it's useless. Do it again.”等等。一想象这帮可爱的帅哥老头们一张张慈爱的脸上挂着恨铁不成钢的痛心疾首,我就不由得各种羡慕嫉妒入选比赛的学姐们,觉得能够加入Mooting组被老师们大骂简直三生有幸啊!此外还有各种各样与学术、社会活动、工作经验相关的讲座,学院邮件经常性轰炸式通知各大律所的招聘通知以及开放日活动,总之,总有一款适合你。我印象深刻的讲座有以下两次: 占中三子之一的港大法学院戴耀廷老师来我们学院开讲座介绍争取普选和捍卫司法独立时,我能够当面问他:大陆有媒体质疑,据说港独也是占中的目标之一,请问您怎么看?戴愤怒回应说:这是无中生有的污蔑,请施明德来港只是为了请教他在台湾反对陈水扁时公民抗命活动的经验,而有人却以此企图通过捆绑港独,来抹黑占中运动争取普选的目标。终审法院的法官包致金来开讲座时,我也曾经当面提问:终审法院在孔允明综援案(大陆新移民的代理律师正是港大法学院的院长陈文敏教授)中做出有利大陆新移民的判决,难道不担心庄丰源案后的双非婴儿潮重演吗?包大人柔和而坚定地说:“香港本身是一座移民城市,50年代时由于战乱,大量移民涌入导致香港人口增加了一倍,当时我们共同应对,如果未来大量移民再度涌入,我们仍然会共同面对。我并不认为,作为终审法院法官的我,比任何一位新移民享有更多的权利。”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和在香港司法界风口浪尖的人物当面交流,这种身临其境的震撼真的难以形容。特此申明,这样的比较并不科学,法律和英语毕竟是两个不同专业,而且香港的学术氛围和师资力量也确有得天独厚之处,JD的入学门槛也比不少专业要高(深切怀疑当初招我的唯一理由是diversity,招个学渣进去陪跑)。但是这些差异,并不代表中文的JD项目没有值得借鉴之处。我绝对没有任何通过抬高中文JD贬低中大外院的意思。可能会有人觉得,中大已经待我不薄,凭什么对比别的学校别的专业指摘自己母校。但是正因为眷恋母校,才会正视外院课程设置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才会希望外院越办越好,才发自肺腑地觉得we could do more. 四年本科留下的美好回忆自然不必说,在中环的高楼环绕之中分外怀念中大的绿树红墙,毕业后路过院楼看见老师的桌面上显眼地摆着自己很久以前旅游时寄来的明信片,微信上收到凡姐姐的鼓励留言,这些美好的瞬间回味起来满满的都是爱。因为爱,所以苛责,请老师、校友以及各位在读的学弟学妹们多多包涵。
似乎没几个北校区的来回答...在不同校区体验真的很不一样啊...北校区给我的印象就是前赴后继的学霸...中山医的又比较敏感,被称作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时候会特别不情愿,傲娇脸(明明就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或者中山医科大...)关于学习....北校区虽然小,课外活动也是有的,虽然不能和另外三个校区比。平时课程都排得很满,一周五天,基本上午下午都有课,平时除了上课、自习,就是参加一些些课外活动,或者宅着。上面有校友说了,资源很多,用或不用都在那里。不过学医的同学真心比较辛苦,那种很全能的同学,实在很佩服。原来没有三学期的时候,考试月会相对轻松一些(其实也很累啊)但是自从有了三学期,考试简直痛苦,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冬天的,连考八天,一天一科全是闭卷,连抱佛脚的机会都没有,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还有每个中山医的都必然经历的“九科联考”或者”七科联考“,虽然很痛苦,但那种经历会让人莫名很有归属感。中山医的老师们对本科生都挺好的,备课大都很仔细,各学院的大牛们也会来给你上课,让你感受大牛的魅力(啊,表个白,黎孟枫院长我爱你~)很重视基础教育,认真学的同学,基本功都会比较扎实。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虽然当时一直在吐槽),现在想想,和很多别的学校比,也是挺好的。到现在,依然很感谢带教过的各位老师。对了,本科五年,从来没有老师划过重点(并不是说学术氛围多浓厚,但学习气氛非常好,至少不会为大广东培养很多庸医去祸害广东人民。学术氛围,不单要看中山医学院的,还得看八大附属医院的,这里不罗嗦了~关于娱乐....北校区地理位置蛮好的,三面医院一面陵园(玩笑~)去哪里玩都很方便,逛街出游吃喝都比在大学城方便很多。bbs...北校区的bbs大部分都是学医的同学,有个专门的基础医学版块,师兄师姐同学都会在那里分享一些学习的资料,自己总结的也好,网上搜集的也好,这种共享精神真的特别好,中山医的师兄师姐们对师弟师妹们真的挺好的。还有娱乐版块,在那里认识了一些好朋友。没上过逸仙论坛,不知道那里是怎么样的~物业后勤行政什么的...我想很多其他的大学都会被吐槽吧...饭堂的菜不好吃又涨价啦,又有执信中学和16中的来蹭饭啦,操场经常外租给16中或者其他单位啦,教室一到周末都被成教班占用啦,本来就是弹丸之地,各种资源还被占用,北校区你到底是有多穷,根本就是执信中学附属饭堂,十六中学附属操场,成人教育专属教室,各种会议专用校友会堂...宿舍也比东校区的差很多,不过宿舍、饭堂、课室、图书馆都有空调,这点还好。而且不断电不断网,wifi的覆盖率很高,虽然宿舍不给用。新教一般十二点熄灯,其他的课室在十点半摇篮曲响起后阿姨就会赶人走了。虽然公共资源很匮乏,但图书馆还是好的。最后两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是毕业典礼,学术权杖入场的时刻,特别激动人心;校长与每位毕业生握手,当时我对校长说,五年啦要毕业啦,校长抱抱,然后真的和校长拥抱了,特别开心。另一个是老校友返校,3几届,5几届,6几届,7几届的校友返校,看到有些老爷爷都白发苍苍了,感觉这是北校区给人的归属感,虽然也听到有大大大师姐吐槽说南教20年前就这样,20年后还是这样(哈哈...北校区的同学应该还是偏单纯一点吧。嗯,我是想当一名好医生的。对医学这个专业的这份热忱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题外话了这个~大概是这样吧(没什么逻辑也没什么文采),这里是见证自己青春、成长的地方,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有意思、很厉害、很重要的人。那些比你勤奋、聪明、厉害的人都在身边。虽然平时提起都在自黑吐槽,但心里还是很热爱的。不单是对中大,中山医,连对广州的感情也是这样的。
讲讲老师吧。我的高数老师王长钰爷爷,他是退休后被返聘回来的。声音沙哑,表情可爱。曾经有次答疑课下暴雨,只有我和学霸两人到了。他还是比我们早到。后来他说开车带我们回去吧。(╯▽╰)我的数据结构老师吴向军大叔,他的裤子口袋像小叮当的口袋一样,能装钥匙,钱包,手机,粉笔,黑板擦。(╯□╰) 他说他会很严格的出考试题,但会让55分以上的人及格。我的数字图像老师,副院长朝红阳教授,她是这个学科的大牛,当年的知青,后来从斯坦福回来。她爱她的每一个学生,不管他是否有好的成绩。她都不曾放弃。我的大学英语老师,很抱歉我忘记了老太太的名字。(想起来了,夏季梅教授)。她曾讲过她父亲是中大人(公共管理学院MPA奠基人夏书章),母亲是中大人,弟弟是中大人(首届维纳斯的创办者)。她鼓励我们在课上尽量的去说,不要害怕错。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我很爱很爱的老师。关于环境,等我明天继续谈。说起环境,南校区和东校区都是很清新的校区,珠海更美。在大学城待了四年,喜欢那个安静悠然的环境。教学宽敞干净,宿舍舒适清爽,图书馆藏书丰富,管理也很人性化,食堂饭菜足够多样可口。一张天蓝色校卡行遍全校也行遍大学城,宽阔的道路上行人远比车多。中心湖边跑跑步,谈谈情,小山丘下背背单词,只要起得早,到处都很安静。宿管,保安,贝岗小店铺的大叔,个个很亲切。我怀念我的室友,怀念在冬天四六级考完一起在宿舍打边炉(火锅),夏天带着清真食堂的烤鸡翅和羊肉串回来一起灌一块五一罐的菠萝啤。不用去打水,不用上下铺,我们可以晚上"平等"的夜聊,热的睡不着就去天台吹风,看明德园后面的路灯如一条锦带飘在夜空里。我的同学都很牛,他们中的很多人当年拔了省内外高中的头筹,他们的性格爱好和特长都很多样,我们一起很奋进也很欢乐。毕业,你可能会觉得,不想在这个地方再淡然的生活,但再回来,你会觉得这里的时光是最美的。中大软院,我们会让你因我们而光彩。纪念我缺席数字媒体班毕业五周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长学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