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教育文言文背哪些啊

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会考复习&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题(无答案)(书利华教育网)&&共用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夙遭闵凶(一向)躬亲抚养(亲自)B.晚有儿息(子)形影相吊(安慰)C.逮奉圣朝(及)除臣洗马(除去)D.具以表闻(准备)刘病日笃(病重)2.下边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臣之辛苦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成立(成长,自立)B.沐浴清化(蒙受润泽)C.拜臣郎中(医生的古称)D.岂敢盘桓(徘徊、逗留)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则以刘病日笃B.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C.且臣少仕伪朝//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二州牧伯所见明知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6.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夺项王天下者//舅夺母志B.慈父见背//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C.逮奉圣朝//周公之逮所由使也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愿陛下矜悯愚诚7、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臣具以表闻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④优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⑦是以区区不敢废远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⑦ B.⑤⑥⑦ C.①⑤⑦ D.③④⑥8、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为下文请求提供依据。B.第二段叙述自己并非没有奉诏之心,只是因为祖母病重,自己进退两难,身不由己。C.第三段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再着重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情况,以说明并非欲全名节。D.第四段陈述希望,恳请皇上满足他孝敬祖母的愿望,并表达了自己一定要“陨首”“结草”对祖母报恩的决心。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8分)1、听臣微志()2、日薄西山()3、不矜名节()4、当侍东宫()5、寻蒙国恩()6、而刘婴疾病()7、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8、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三、翻译(12分)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四、名句默写(9分)1、,,,形影相吊。2、臣欲奉诏奔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但以刘日薄西山,,,。《项脊轩志》一、选择题(30分)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室仅(只,不过)方丈//妪每谓余曰(每次)B.迨诸父异爨(到,等到)//扃牖而居(远)C.读书久不效(效果)//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D.先妣(指去世的母亲)//亦遂增胜(美)2.下列各句中的“得”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中的“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北向,不能得日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C.此言得之 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下列各句中的“然”与“室始洞然”中的“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B.吴广以为然C.使之然也 D.冥然兀坐,万籁有声。4.下列人称代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某所,而母立于兹 B.吾儿,久不见若影C.他日汝当用之 D.先妣抚之甚厚5.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秦,虎狼之国。6.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D.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执此以朝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客逾庖而宴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8、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既为此志//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县官且顺群臣言C.乃使人复葺南阁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今已亭亭如盖矣//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9.下面对课文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情。10.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借项脊轩的兴衰,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B.“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诗一样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观察生活、捕捉形象的才能。C.古人笔下的女子,要么是恋人,要么为情人,而以亡妻为歌咏对象,归有光是第一人。怪不得近人钱基博说:“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而所以成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D.和杜牧《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不同,《项脊轩志》的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自成风格。正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二、解释下列字词(8分)1、顾视无可置者()2、以当南日()3、凡再变矣()4、墙往往而是()5、比去,以手阖门()6、顷之()7、殆有神护者()8、轩东,故常为厨()三、翻译(12分)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2、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报任安书》一、选择题(48分)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曩者辱赠书(承蒙)B.若望仆不相师(希望)C.权倾五伯(超过)D.思垂空文以自见(留下)2、对下列各句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迁再拜言(再一次下拜)B.推贤进士为务(事务、工作)C.若望仆不相师(效仿)D.刑不上大夫(刑罚)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见狱吏则头枪地B.及罪至罔加//太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C.则仆偿前辱之责//其次诎体受辱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受木索,暴肌肤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一致的一项是()A.固主上所戏弄B.素所自树立使然也C.下流多谤议D.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网罗天下放失旧闻B.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C.恨私心有所不尽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6、下列各句中点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流俗之所轻也B.其次不辱身C.下流多谤议D.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7、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相同的一项是:()A.倡优畜之B.太上不辱先C.衣赭衣D.且勇者不必死节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若望仆不相师//居则忽忽若有所失B.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虽累百世,垢弥甚耳C.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稍陵迟,至于鞭之间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灌夫受辱于居室9、下列各句加点字与“然后是非乃定”相同的一项是()A.乃有所不得已也B.至于鞭之间,乃欲引节C.乃如左丘无目D.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假令仆伏法受辱//巧言令色鲜矣仁B.固主上所戏弄//人固有一死C.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且尔言过矣D.用之所趋异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仆虽怯懦,欲苟活//今虽欲自雕琢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素所自树立使然也C.无兄弟之亲//况仆之不得已乎D.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或重于泰山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父母,顾妻子(顾念)B.亦颇识去就之分矣(界限)C.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表扬)13.下列加点词语与“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C.奉厚而无劳D.吾尝终日而思矣14.下列文言句式与“且西伯,伯也,拘于h里”不同的一项是()A.安在其不辱也?B.重为乡党所笑。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15、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无兄弟之亲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③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④下流多谤议⑤安在其不辱也?⑥无乃与仆之私心刺谬乎?⑦重为乡党所笑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A.①⑤/②⑦⑧/③④⑥B.①/②③④⑦⑧/⑤/⑥C.①⑥/②⑧/③④⑦/⑤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1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二、翻译(24分)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5.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7.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8.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三、名句默写(8分)1.人固有一死, , 。用之所趋异也。2. ,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渔父》一、选择题(9分)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B.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至于斯?C.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何以伐为D.安能以身之察察//是以见放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脸色,今多指色彩)B.形容枯槁(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3、下列对加点虚词的用法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相同的一项的一项是()A.渔父莞尔而笑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C.何不淠喽锲洳D.渔父见而问之曰二、翻译(11分)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4、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逍遥游》一、选择题(30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适莽苍者,三餐而反B.此小大之辩也//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C.旬有五日而后反//小知不及大知D.御六气之辩//而征一国者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两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则芥为之舟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E.之二虫又何知3.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曰鲲。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D.奚以不知其然也。4.与“彼且恶乎待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此小大之辩也。5.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6.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虽然,犹有未树也。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④彼且恶乎待哉。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7.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④汤之问棘也是已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8.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A.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B.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须储备三个月的干粮。 ②哪里用飞九万里高空再往南飞呢?C.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储备三个月的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D.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9.选出对“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 )A.彭祖虽活了八百岁,但与冥灵、大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显得可悲。B.是说世人只与彭祖相比,却不知道有比彭祖更高寿的冥灵、大椿,显得可悲。C.世人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相比,感到可悲。D.是说彭祖与大椿比,感到可悲,世人与彭祖比,又感到可悲。10.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讲,《逍遥游》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B.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来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 二、解释句中加点词(10分)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4、众人匹之(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5、彼且恶乎待哉( )( )6、怒而飞( )7、绝云气,负青天( )8、而彼且奚适也( )三、翻译(10分)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③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兰亭集序》一、选择题(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地方,指水边)B.所以游目骋怀(用来,借以)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D.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悟言一室之内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时凭借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地生活。)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原先让我高兴的事物,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5.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赠序的特点。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二、填空题(10分)1、之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B仰观宇宙之大()C放浪形骸之外()2、向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B沛公北向坐()C望洋向若而叹()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4、信可乐也(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6、齐彭殇为妄作( )三、翻译(5分)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亲!请或新用户?
栏目导航(搜索资料请进)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文言知识归纳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文言知识归纳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张佳平
《鸿门宴》
【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被宰割的对象;今:鱼的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意外事件;今:很)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南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而引起的夫妻关系)
1、旦日飨士卒(用酒食犒赏)&&&&&&&& 2、为之奈何(怎么办)&&&&&&&&&&& 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合力)
4、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 5、瞋目视项王(发怒而瞪大眼睛)&6、目眦尽裂(眼眶)
7、拔剑切而啖之(吃)&& &&&&&&&&&&&&8、杀人如不能举(完、尽)&&&&&&& 9、卮酒安足辞(值得)
10、窃为大王不取也(私下,私自)&&& 11、大王来何操(拿,持)&&&&&&&& 12、如今人方为刀俎(砧板)
13、会其怒(恰逢)&&&&&&&&&&&&&&&&& 1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15、再拜奉大将军足下(拜两次)
【一词多义】
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把)&&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用、拿)&樊哙侧其盾以撞(&而&表修饰)&&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来&表目的)
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是)&&& 使子婴为相(担任)&为击破沛公军(替)&&人方为刀俎(是)&
何辞为(句尾反问语气词)&&&&&&& 为之奈何?(对付) &&臣为韩王送沛公(替)&公为我献之(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吾属今为之虏矣(被)
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 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对于)
安卮酒安足辞(疑问副词,怎么)&&& 沛**在(疑问代词,哪里)&&&& 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副词,怎么)
与怀王与诸将约曰(和)&&&&&&&&&&&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动词,给)
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告辞)&&&&&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如杀人如不能举(如同)&&&&&&&&&&& 劳苦而功高如此(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到)
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取独)
而封府库,而待将军(连词,目的关系)&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连词,修饰关系)&
拔剑切而啖之(连词,承接关系)&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并列关系)&&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连词,转折关系)
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所以)
幸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
意其意常在沛公也(用意,目的)&&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沛公军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3、刑人如恐不胜&&&&&&&&&4、道芷阳间行 &&&
5、籍吏民,封府库&&&&&& 6、沛公欲王关中&&&&&&&&&& 7、若入前为寿&&&&&&&&&&& 8、秦地可尽王也
二、名词做状语
1、道芷阳间行&&2、吾得兄事之 &&3、常以身翼蔽沛公&&&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5、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三、动词的使动&&&&&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项伯杀人,臣活之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四、形容词的活用&&&&&&&&&&&&&& 1、素善留侯张良 &&&&&2、此其志不在小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此天子气也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被动句&&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倒装句&& 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2、沛**在(宾语前置)&3、沛公欲王(于)关中(省略句、状语后置)&&&
&&&&&&&&&&&& 4、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5、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6、今日之事何如(宾语前置)&
四、省略句&&&&& 1、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省略句)&&& 2、沛公军(于)霸上
《陈情表》
【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行。古:不能行走;今:不可以)&&&&&&&&&&
2、形影相吊(吊。古:安慰;今:悬挂)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立。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舅夺母志(夺。古:改变;今:抢夺)&&&&&&&&&&&&&&&&&&
5、寻蒙国恩(寻。古:不久;今:寻找)
6、则告诉不许(不许。古:不蒙许可;今:不允许)(告诉。古:告白陈诉;今:说给人知道)
7、臣之辛苦(辛苦。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1、慈父见背(背弃)&&&&&&&& 2、祖母刘悯臣孤弱(怜悯)&&&&&&&& 3、躬亲抚养(亲自)
4、终鲜兄弟(少)&&&&&&&&&& 5、门衰祚薄(福分)&&&&&&&&&&&&&& 6、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推举)
7、逮奉圣朝(及,至)&&&&&& 8、晚有儿息(子女)&&&&&&&&&&&&&&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照应)(僮仆)&
10、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1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掉落)&&&&& 12、诏书切峻(严厉)
13、责臣逋慢(逃避)&&&&&&& 14、则刘病日笃(病重)&&&&&&&&&&& 15、过蒙拔擢(提拔)
16、岂敢盘桓(徘徊的样子)&17、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1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停止)(远离)
19、皇天后土(地神)&&&&&&& 20、实所共鉴(审察)&&&&&&&&&&&&& 21、听臣微志(准许)
22、庶刘侥幸(或许)&&&&&&& 23、茕茕独立(孤独的样子)&&&&&&& 24、而刘夙婴疾病(一向)(缠绕)
【一词多义】
以臣以险衅(因为)&&&&& 臣具以表闻(用)&&&& 猥以微贱(凭借&身份)&&&& 优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用)
谨拜表以闻(来)&&&&& 但以刘日薄西山(因为)
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比)&&&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对于)
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充当)&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应当)
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私爱)&&& 感君区区怀(诚挚)&&&&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小)
区区向往之至(旧时谦辞,我)
至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矜犹蒙矜育(怜惜)&&&&&&& 不矜名节(夸耀)&&&&&&& 愿陛下矜悯愚诚(怜悯)
【词类活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作状语)&&&&&&&&&&&&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动词的使动)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作状)&&&&&&&&
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名作动)
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作状)&&&&&&&&&&&&&&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作状)
7、夙遭闵凶(形容词做名词)&&&&&&&&&&&&&&&&&&
8、猥以微贱(形容词做名词)
【特殊句式】&&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2、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
5、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判断句)&&&&&&&&&&&&&&&&&&&&&&&&&&&&&&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游褒禅山记》
【古今异义】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古:到了;今:表示另提一件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常。古:不平凡;今: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古:读书人;今:做学问的人)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对这件事;今:后一事紧接前一事)
【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窕然(名词活用为动词)&&&&&&&&&&&
4、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活用为动词)&&&&&&&&&&&
6、不出,火且尽(副词活用为动词)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副词活用为动词)&&
8、有泉侧出(名词活用为状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佛教徒)&&&&& 2、褒之庐冢也(房屋)(坟墓)&&&&& 3、有碑仆道(倒下)
4、其文漫灭(模糊不清)&&&&&&& 5、有穴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6、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7、则其至又加少矣(更加)&&&& 8、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佐,帮助)
10、夫夷以近(平坦)&&&&&&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没有)&&&&&&& 12、何可胜道也哉(完,尽)
13、其孰能讥之乎(谁)&&&&& 1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1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
【一词多义】
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用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险以远,则至者少(相当于&而&,并列关系)
于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对于)&&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对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在)
为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替)
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议论发语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指示代词,那)&&&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那)
道何可胜道也哉(说)&&&&&&&&&&&&&& 有碑仆道(道路)
缪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形容词,错误)&&&&&&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弄错)
其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自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
则或咎其欲出者(那)&&&&&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它,指山洞)
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取消句子独立性)&&&&&&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结构助词,的)&&&&&&&&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取消句子独立性)
【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略句)&&&&&&
4、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5、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省略句)&&&&&&&&&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状语后置,省略句)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
《段太尉逸事状》
【通假字】
1.不嗛,辄奋击(嗛通慊)&&&&&&&&&&&&&& 2.椎釜鬲盎盈道上(椎通槌)
3.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 4.出入岐周邠斄间(斄通邰)
【古今异义】
1、一夕自恨死。(恨。古:遗憾后悔;今:仇恨) &&&&&&&&&&&2、其与存者几何(几何。古:多少;今:数学分支)
3、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理。古:你治理;今: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
4、天子以生人付公理(生人。古:老百姓;今:陌生人)&&& 5、朱泚幸致货币(货币。古:指财物;今:指钱)
6、请假设草具(假设。古:借备;今:姑且认定)
1、邠人偷嗜暴恶者(贪婪)&&&&&&&& 2、率以货窜名军伍中(财物)&&&&&&&& 3、日群行丐取于市(索取)
4、袒臂徐去(裸露)(满满的)&&&&& 5、戚不敢言(忧愁)&&&&&&&&&&&&&&&& 6、能为公已乱(结束)
7、植市门外(竖立)&&&&&&&&&&&&&& 8、选老躄者一人持马(两脚瘸)&&&&&& 9、吾戴吾头来矣(顶着)
10、今尚书恣卒为暴(纵任)&&&&&&& 11、不戢士(管束)&&&&&&&&&&&&&&&&& 12、戒候卒击柝卫太尉(命令)
13、谢不能,请改过(道歉)&&&&&&& 14、太尉判状辞甚巽(谦恭)&&&&&&&&& 15、使人求谕谌(劝告)
16、舆来庭中(抬)&&&&&&&&&&&&&&& 17、旦夕自哺农者(喂食)&&&&&& 18、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千万,一定)
19、窃好问老校退卒(私下)&&&&&&& 20、未尝以色待物(人)&&&&&&&&&&&&& 21、言信行直(信实)
22、覆校无疑(反复)&&&&&&&&&&&&& 23、或恐尚逸坠(遗失)&&&&&&&&&&&&& 24、贱卖市谷入汝(买)
【一词多义】
如如太尉请(按照)&&&&& 泾州野如赭(像)&&& 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像)&&&&& 以如司农治事堂(送到)
以汝将何以视天地(凭借)&&&&&&&&&&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凭借&身份)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因为)&&& 以如司农治事堂(把)&&&&&&&&&&&& 然终不以在吾第(把)
又以刃刺酒翁(用)&&&&&&&&&&&&&&&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把)&&&&&&&&&&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凭借&身份)
奈何将奈何?(怎么办)&&&&&&&&&&&&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什么)
辞太尉尽辞去(辞退)&&&&&&&&&&&&& 请辞于军(致辞)&&&&&&&& 辞甚巽(言辞)
且太尉笑且入曰(一边&一边)&&&&&&& 且熟,归我半(将要)&&&&&& 农且饥死,无以偿(将要)&&&&&
诚汝诚人耶?(果真)&&&&&&&&&&&&& 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如果)
固尚书固负若属耶(难道)&&&&&&&&&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坚持)
白太尉自州以状白府(禀告)&&&&&&& 不知东方之既白(动词,天亮)
为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担任)&&&&& 今尚书恣卒为暴(做)&&& 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追求)
出入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往来) &&&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在地方担任刺史,在中央担任司农)
注手注善药(敷上)&&&&&&&&&&&&&&& 皆断头注槊上(附着)
幸朱泚幸致货币(倘若)&&&&&&&&&&& 公幸教晞以道(敬辞)&&&&&&&&&&& 孝德曰:&幸甚!&(幸运)
【词类活用】
1.暴且乱(形容词作动词)
2.舆来庭中(名词作动词)
3.处贱(形容词作名词)
4.裂裳衣疮(名词作动词)
5.杀一老卒,何甲也(名词作动词)
晞一营大噪,尽甲。(名词作动词)
6、奈何欲以乱败郭氏?(名词的使动)
7、纵士卒无赖(名词作动词)
8、汝又取不耻(形容词的意动)
9、手注善药(名词作状语)
10、日群行丐取于市七人(名词作状语)
11、旦夕自哺农者(名词作状语)
12、乃我困汝(动词的使动)
【特殊句式】
1、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判断句)&&&&& &&&&&&2、乃我困汝!(判断句)&&&&
3、段公,仁信大人也,(判断句)&&&&&&&&&&&&&&&&&&&&& 4、邠人偷嗜暴恶者(定语后置)&&&&&&
5、日群行丐取于市(状语后置)&&&&&&&& &&&&&&&&&&&&&&6、公幸教晞以道(状语后置)
7、公见人被暴害(被动句)&&&&&&&&&& &&&&&&&&&&&&&&&&8、使公之人不得害(被动句)&&&&
9、乱天子边,欲谁归罪(宾语前置)&&&&&&&&&&&&&&&&&& 10、市谷代偿,使(之)勿知(省略句)&&&&&&& &&
11、吾疾作,愿留宿(于)门下。(省略句)
【录入人:pe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