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镁镁有孔道吗,表面存在羟基吗

【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价格 - 中国供应商
您好,欢迎回来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供应商!
当前位置:
&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
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
订货量(个)
套(三张光盘)
发 &货&期:不限
供货总量:0套(三张光盘)(个)
最小起订量:
1套(三张光盘)(个)
联系人:黄金东先生
经营模式:
中国 北京市崇文区 3685号(货到付款)
主营产品:
供应信息分类
联系人:黄金东
电 话 :010-
地 址 :中国 北京市崇文区 3685号(货到付款)
价格:¥2.00
价格:面议
价格:¥1.00
价格:面议
价格:¥17.00
价格:¥1.00
价格:¥8000.00
培训方式:线下
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
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研究一.本套《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研究》技术资料共三张光盘。包含一张pdf电子图书光盘(里面有我们独家聘请的相关领域内的技术权威和技术专家专业编写的5本相关电子技术书籍)及二张配套生产技术工艺光盘。联系电话:<font color="#ff86581。二.本套《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研究》全国范围内可货到付款,默认发顺丰快递。三.本套《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研究》资料包含的5本pdf电子图书目录及摘要如下:1.超细球形四氧化三钴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简介】C0304粉末在硬质合金、催化剂、颜料添加剂和制备其他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但由于二十世纪末锂离子电池行业需求的巨大增长,传统制备Co3O4粉末的生产工艺已不能满足电池行业对粉末的粒度和形貌的要求。探索合适的控制粒度和形貌的方法与理论,对于优化制备电池级Co3O4粉末的生产工艺及开发新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固相反应法和水热法制备电池级超细球形Co3O4粉末,主要内容如下:以Co(NO3)2· 6H2O和NH4HCO3为原料,采用室温固相反应首先制备出前驱物Co2(OH)2CO3,然后将前驱物在不同温度中煅烧得到C0304粉末。研究表明:采用单一温度热分解前驱体,得到球链状或不规则、团聚明显的Co3O4粉末;采用两段式升温热分解前驱体,获得了产物粒度约为0.5&m、分散性较好的类球状Co3O4粉末。以硝酸钴2.高粘稠搅拌及超细材料分散之解决对策【简介】一、简要介绍混合理论中的搅拌/分散原理;二、分析锂离子正负极浆料的相关原材料、粘合剂胶浆、正负极浆料特性;重点剖析正负极浆料搅拌分散过程中各子工序所涉及的液&液混合、液&固溶解搅拌、固相润湿、浆料宏观搅拌混合和超细粉体的微观分散本质;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设备去满足这些具有复杂流体流变行为的搅拌分散过程要求;介绍国内外搅拌混合设备供应商解决&高粘稠搅拌及超细材料分散&之发展动态:三、结论:为适应材料发3.氢氧化钙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镁阻燃剂研究【简介】本论文以氢氧化钙和卤水为原料制备阻燃级氢氧化镁,考察了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对于生成氢氧化镁粉体各项指标的影响,研究了其制备工艺、反应设备及有利于工业化的合成条件。本论文在反应-水热制备氢氧化镁的研究中,讨论了氯化镁浓度、滴加方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水热时间、水热温度等参数对氢氧化镁形貌的影响;通过SEM、XRD、TG、BET等手段对所得氢氧化镁进行表征,并结合氢氧化镁晶体的结构、晶体生长理论对其晶体生长进行了探讨;通过改变反应装置、在水热过程中采用晶种法和添加矿化剂法研究制备超细阻燃级氢氧化镁。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镁为原料制备合成纯度较高氢氧化镁阻燃剂的条件为:正滴加方式,即氢氧化钙滴加方式;氢氧化钙浓度2.2mol/L;氯化镁浓度2.5mol/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10水热4.超细二氧化硅改性研究【简介】超细SiO2粉体作为重要的无机基础材料,应用于很多领域。但是由于SiO2表面硅羟基的存在,粉体表现出极强的亲水性,作为有机材料的添加剂,难以与有机基体结合,为改善粉体性能,必须进行表面改性。另外,大多数文献报道的有关液相沉淀法SiO2的改性,都是对已制备粉体的改性,而SiO2湿凝胶在干燥脱水过程中,容易造成孔道坍塌产生硬团聚。本文针对粉体改性存在的硬团聚及增加一次干燥能耗的问题,对超重力硫酸沉淀法制备的SiO2湿凝胶,分别采用溶剂置换和共沸蒸馏的预处理方式,脱除凝胶中大部分吸附水,并采用不同类型的改性剂,直接在改性溶剂中进行改性。此改性工艺降低了团聚,且产品疏水性能提高,工艺简单,容易实现工业化。本课题所做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电导率在线测量和红外光谱两种方式研究硅烷偶联剂3一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研究【简介】超细二氧化硅由于其优异的表面性能和力学性能而用作填料,广泛添加于各种材料中。但其表面含有大量的活性硅羟基,使超细二氧化硅表面呈现亲水疏油的特性,易于团聚,直接填充到有机材料中,难以分散,很难发挥作用。利用超支化聚合物表面改性是目前高分子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其独特的高支化分子结构、低链缠结,具有多分散性和低黏度的特点,可以用于提高与其它材料的相容性。本文研究了超支化聚酯和超支化聚酰胺表面接枝改性二氧化硅的聚合反应,对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进行了探讨,并通过粒径分析、红外(FT-IR)表征、热失重(TG)分析和黏度分析来研究超支化聚酯改性二氧化硅产物的接枝率、亲水性等性能。用皂化值分析、氨基滴定的方法来表征超支化聚酰胺改性二氧化硅表面酯基和氨基含量,证明随反应代数增加,接枝产物表面氨基增加。利用合成的超支化聚酯四.本套技术资料包含的两张相关技术配套光盘部分目录如下:1 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的制备方法2 一种制造高纯超细氧化铝粉的方法3 低纳超细型氧化铝的制造方法4 用氧化铝的碳氮共渗连续生产高纯度超细粒的氮化铝粉末的方法5 高纯超细氧化铝生产工艺及装置6 超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制备技术7 超细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8 种分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铝工艺9 纳米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10 一种氢氧化铝镁复合阻燃剂的制备方法11 从粉煤灰中提取高纯超细氧化铝的方法12 以高岭土为原料制备超细白炭黑和纳米氧化铝的方法13 用工业氢氧化铝生产高纯超细氧化铝的方法14 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细氧化铝工艺方法15 改良盐析法制备亚微米氧化铝工艺方法16 低玻粉用氧化铝粉17 一种添加超细氢氧化铝晶种的碳酸化分解方法18 一种低电导率超细氢氧化铝微粉的制备方法19 尺寸可控、形态松散的超细氧化铝粉体材料的制备技术20 一种制备高纯超细活性氧化铝的方法21 一种超细氢氧化铝的干燥方法22 胶冻切割成型法生产高性能氧化铝系陶瓷基片的生产工艺23 一种超细的改性氢氧化铝及其制备方法24 利用富铝废渣制备氢氧化铝与氧化铝的方法25 利用铝型材厂工业污泥制备氧化铝的方法26 利用铝型材厂工业污泥制备活性氧化铝的方法27 透明氧化铝陶瓷托槽及其制造方法28 超细活性氧化铝的制备方法29 超细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30 共生沉淀升华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铝的方法31 一种微晶氧化铝陶瓷颗粒的制备方法32 一种超细针须状改性氢氧化铝及其制备方法33 低温制备氧化铝细粉的方法34 高纯氧化铝粉体的制备方法35 一种片状超细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36 一种制备初始失水温度高的阻燃级超细氢氧化铝的方法37 一种磷酸锌包覆氢氧化铝型复合无机阻燃剂的制备方法38 一种氢氧化镁包覆氢氧化铝型复合无机阻燃剂的制备方法39 超细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40 一种以煤系高岭岩或粉煤灰为原料制备片状氧化铝的方法41 利用高铝粉煤灰制取氧化铝和白炭黑清洁生产工艺42 一种氧化铝陶瓷及其制备方法43 氧化铝基透明陶瓷材料的超重力辅助非平衡制备方法1.本套《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研究》技术资料共三张光盘。包含一张电子图书光盘(里面有我们独家聘请的相关领域内的技术权威和技术专家专业编写的5本相关电子技术书籍)及二张配套生产技术工艺光盘。2.本套《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研究》订购联系电话:<font color="#ff68-65813.凡购买本套《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研究》的用户均可在二年内免费提供新增加的同类生产技术工艺相关内容的更新服务,并根据您的需要免费随时发送给您,真诚为您在本领域的研究在技术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4.本套《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研究》因为篇幅所限,有更多的相关内容不能全部列出。但是我们给您所发送的三张技术光盘里则包含全部5本相关电子技术书籍资料及从1985年至今的更多最新相关科研成果,联系电话:。5.本套《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研究》技术资料(共三张光盘),里面的技术项目,如果是化工、冶金、材料、医药类的则包括配方配比,制造工艺,质量标准和工艺流程等;如果是机械、设备、装置类的资料则包括设计方案,设计原理,附带有设计的结构原理图纸和图解说明,是企业和个人了解市场,开发新技术,生产新产品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订购电话:<font color="#ff68-6581
主营产品或服务:
主营行业:
经营模式:
注册资本:
公司所在地:
中国 北京市崇文区 3685号(货到付款)
企业类型:
中国 北京市崇文区 3685号(货到付款)
价格:¥3300.00
价格:¥2560.00
价格:面议
价格:面议
价格:面议
价格:¥3000.00
价格:¥75.00
价格:面议
价格:¥4800.00
价格:¥7.00
价格:¥100.00
价格:¥10.00
免责声明:
本商铺内所展现的超细型氧化铝技术++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超支化聚合物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由商铺所属企业自行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商铺所属企业完全负责。中国供应商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
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
地址:中国 北京市崇文区 3685号(货到付款)&&
电话:010-&&
按拼音检索:
技术支持:&#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超细氢氧化镁粉体表面改性
下载积分:7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4:29:44|
文档星级:&#xe60b;&#xe612;&#xe612;&#xe612;&#xe612;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超细氢氧化镁粉体表面改性.PPT
官方公共微信结构工程 &#x2d; 预应力孔道灌浆材料及灌浆技术的应用研究&#46;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预应力孔道灌浆材料及灌浆技术的应用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表面含钛MCM41的表面有机金属化学制备、表征及性质表征,化学,表面,制备及性质,M..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表面含钛MCM41的表面有机金属化学制备、表征及性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甲醇在FeS2(100)完整表面的吸附和分解 _物理化学学报
ISSN CN 11-1892/O6CODEN WHXUEU
10.3866/PKU.WHXB
理论与计算化学
甲醇在FeS2(100)完整表面的吸附和分解
杜玉栋1, 赵伟娜1, 郭欣2, 章永凡1, 1 1. 福州大学化学系, 福州 350108;
2.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10074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 研究了甲醇分子在FeS2(100)完整表面的吸附与解离. 通过比较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构型参数发现: 表面Fe位为有利吸附位, 甲醇分子通过氧原子吸附在表面Fe位, 吸附后甲醇分子中的C―O键和O―H键都有伸长, 振动频率发生红移; 甲醇分子易于解离成甲氧基CH3O和H, 表面Fe位仍然是二者有利吸附位. 通过计算得出甲醇在FeS2(100)表面解离吸附的可能机理: 甲醇分子首先发生O―H键的断裂, 生成甲氧基中间体, 继而甲氧基C―H键断裂, 得到最后产物HCHO和H2.
FeS2(100)表面&&
网出版日期
通讯作者: 陈文凯 Email: qc200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FSKLCC0814)和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HX)资助项目
杜玉栋, 赵伟娜, 郭欣, 章永凡, 陈文凯. 甲醇在FeS2(100)完整表面的吸附和分解[J]. 物理化学学报, 2011,27(05): .
DU Yu-Dong, ZHAO Wei-Na, GUO Xin, ZHANG Yong-Fan, CHEN Wen-Kai. Adsorption and Dissociation of Methanol on Perfect FeS2(100) Surface[J]. Acta Phys. Chim. Sin., 2011, 27(05): .
&& doi: 10.3866/PKU.WHXB
<INPUT type="hidden" value="我在《物理化学学报》上发现了关于“密度泛函理论|甲醇|FeS2(100)表面|吸附|过渡态”几篇好文章,特向您推荐。请点击下面的网址:" name="neirong">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1) Brown, J. R.; Bancroft, G. M.; Fyfe, W. S.; Mclean, R. A. N. Environ. Sci. Technol. 1979, 13(9), 1142.
(2) Wang, D. Z.; Long, X. Y.; Sun, S. Y. Chin. J. Nonfer. Metals 1991, 1(1): 15.
[王淀佐, 龙翔云, 孙水裕.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991, 1(1), 15.]
(3) Lalvani, S. B.; DeNeve, B. A.; Weston, A. Corrosion Sci. 1991, 47(1), 55.
(4) Ogunsola, O. M.; Osseo-Assare, K. Fuel 1987, 66(4), 467.
(5) Olson, T. J.; Aplan, F. F.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of High Sulfur Coal; Chug, Y. P., Cauldle, R. D. Eds.; Elsevier: Amsterdam, 1987; p 71.
(6) Singer, P. C.; Stumm, W. Science 1970, 167(1), 1121.
(7) Lowson, R. T. Chem. Rev. 1982, 82(5), 461.
(8) Nordstrom, D. K. SSSA Special Publication 1982, 10(5), 37.
(9) Huang, X.; Evangelou, V. P.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of Sulfide Oxidation, ACS Symp. Ser. 550, 1994; Alpers, C. N., Blowes, D. W. Eds.; Chapter 34, p 562.
(10) Ennaoui, A.; Fiechter, S.; Jaegermann, W.; Tributsch, H. J. Electrochem. Soc. 1986, 133(1), 97.
(11) Nesbitt1, H. W.; Scaini, M.; H?chst, H.; Bancroft, G. M.; Schaufuss, A. G.; Szargan, R. Am. Mineral. 2000, 85(5-6), 850.
(12) Uhlig, I.; Szargan, R.; Nesbitt, H. W.; Laajalehto, K. Appl. Surf. Sci. 2001, 179(1-4), 222.
(13) Descostes, M.; Mercier, F.; Beaucaire, C.; Zuddas, P.; Trocellier, P. Nucl. Instru. Meth Phys. Res. B 2001, 181(1-4), 603.
(14) Mattila, S.; Leiro, J. A.; Laajalehto, K. Appl. Surf. Sci. 2003, No. 212-213, 97.
(15) Leiro, J. A.; Mattila, S. S.; Laajalehto, K. Surf. Sci. 2003, 547(1-2), 157.
(16) Mattila, S.; Leiro, J. A.; Heinonen, M. Surf. Sci. 2004, 566-568, 1097.
(17) Kim, E. J.; Batchelor, B. Environ. Sci. Technol. 2009, 43(8), 2899.
(18) Guevremont, J. M.; Strongin, D. R. M.; Schoonen, A. A. Surf. Sci. 1997, 391(1-3), 109.
(19) Stirling, A.; Bernasconi, M.; Parrinello, M. J. Chem. Phys. 2003, 118(19), 8917.
(20) Stirling, A.; Bernasconi, M.; Parrinello, M. J. Chem. Phys. 2003, 119(9), 4934.
(21) Boehme,C.; Marx, D. J. Am. Chem. Soc. 2003, 125(44), 13362.
(22) Sun, W.; Hu, Y. H.; Qiu, G. Z.; Qin, W. Q. J. Cent. South Univ. Technol. 2004, 11(4), 386.
[孙 伟, 胡岳华, 邱冠周, 覃文庆.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4, 11(4), 386.]
(23) Von Oertzen, G. U.; Skinner, W. M.; Nesbitt, H. W. Phys. Rev. B 2005, 72(23), 235427.
(24) Nair, N. N.; Schreiner, E.; Marx, D. J. Am. Chem. Soc. 2006, 128(42), 13815.
(25) Li, Q.; Qin, W. Q.; Sun, W.; Qiu, G. Z. J. Cent. South Univ. Technol. 2007, 14(5), 618.
[黎 全, 覃文庆, 孙 伟, 邱冠周.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7, 14(5), 618.]
(26) Blanchard, M.; Wright, K.; Gale, J. D.; Catlow, C. R. A. J. Phys. Chem. C 2007, 111(30), 11390.
(27) Kleppe, A. K.; Jephcoat, A. P.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04, 68(3), 433.
(28) Du, Y. D.; Chen, W. K.; Zhang, Y. F.; Guo, X.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2011, 20(1), 60.
(29) Parr, R. G.; Yang, W.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of Atoms and Molecul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York, 1989, No. 1
(30) Cao, M. J.; Chen, W. K.; Liu, S. H.; Xu, Y.; Li, J. Q. Acta. Phys. -Chim. Sin 2006, 22(1), 11.
[曹梅娟, 陈文凯, 刘书红, 许 莹, 李俊籛. 物理化学学报, 2006, 22(1), 11.]
(31) Delley, B. J. Chem. Phys. 1990, 92(1), 508.
(32) Delley, B. J. Chem. Phys. 2000, 113(18), 7756.
(33) Lide, D. R.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4 CRC Press: Boca Ration, ; pp 9-34
(34) Redhead, P. A. Vacuum 1962, 12(4), 203.
(35) Chen, W. K.; Liu, S. H.; Cao, M. J.; Lu, C, H.; Xu, Y.; Li, J. Q. Chin. J. Chem. 2006, 24(7), 872.
(36) Wang, Y. W.; Li, L. C.; Tian, A. M. Acta. Chim. Sin. 2008, 66(22), 2457.
[王译伟, 李来才, 田安民. 化学学报, 2008, 66(22), 2547]
(37) Jiang, S. Y.; Teng, B. T.; Lu, J. Q.; Liu, X. S.; Yang, P. F.; Yang, F. Y.; Luo, M. F. Acta. Phys. -Chim. Sin. 2008, 24(11), 2025.
[蒋仕宇, 滕波涛, 鲁继青, 刘雪松, 杨培芳, 杨飞勇, 罗孟飞. 物理化学学报, 2008, 24(11), 2025. ]
(38) Rosso, K. M.; Becker, U.; Hochella, M. F. Am. Mineral. 1999, 84(10), 1535.
(39) Herzberg, G. Molecular Spectra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a of Polyatomic molecules; D. Van Nostrand Company: New York, 1945; p 335.
(40) Jackels, C. F. J. Chem. Phys. 1982, 76(1), 505.
(41) Lu, J. P.; Albert, M.; Bernasek, S. L. Surf. Sci. 1990, 239(1-2), 4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氧化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