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大裂谷的位置是水平运动板块分离形成的还是垂直运动断层形成的?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站内搜索:
东非大裂谷
  地球上最大的一条伤疤东非大裂谷从广义上讲,北起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土耳其南部高原开始,南抵非洲的东南部,一直延伸到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跨越50多个纬度,总长超过了6500公里。人们称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条伤疤”。古往今来,东非大裂谷充满了神奇的传说故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地质、地理、古人类、考古、动植物等数十个专业的科学家来此探险、考察。笔者有幸随中国某科学考察团赴东非大裂谷考察,亲身感受了它的雄奇、美丽以及独特的人文风貌。
&&& 在历史上,东非大裂谷曾经是地球地质变迁史上的一面镜子,这里孕育了我们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在未来,东非大裂谷的命运,更是与地球的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乃至海洋潮汐息息相关,所以举世瞩目。
&&& 绝无仅有的地质奇观东非大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十分复杂:有云雾缭绕的高耸山峰,有碧波万顷的广阔海洋;有黄浪滚滚的无垠沙漠,有一望无垠的广袤平原。除了这些,还有一种被称为大裂谷的特殊地貌,形态奇特,地质作用错综复杂,矿产丰富,化石繁多,一直是地理、地质、古生物和考古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东非大裂谷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裂谷,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在地球上绝无仅有。与世界上其他裂谷地区不同的是,东非大裂谷并非不毛之地,它的许多地段不仅是动植物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作为考察团的随团记者,我在探访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期间,曾多次穿越大裂谷,对其中的重要地点作了考察。在肯尼亚与坦桑尼亚接壤的地段,高原边缘部和大裂谷最低处之间高差一般超过1000米。乘车到谷底时,要下一个巨大的陡坡,从公路切开的剖面上可以看到一个很厚的砾岩层。大约向下600-700米后便是较平坦的台地,上部主要被上新世早期的熔岩所覆盖,宽度3-5公里不等。穿过台地,又是一个陡坡,然后才进入起伏的谷底。谷底中部常为湖泊所占据,湖的两侧是宽达20-30公里的第四纪沉积物地带,大致堆成低矮的山脉。裂谷边缘的巨大断裂,可深入地壳40-50公里,一直到上地幔,成为地球内部炙热岩浆喷出的通道。
&&& 研究资料表明,自东非大裂谷形成以来的2500万年间,曾有过大规模的熔岩东非大裂谷――人类的诞生地大家都知道,人类起源于非洲。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非洲最早的人类活动,则是出现在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形成的时候,正是地球表面从温暖渐渐走向寒冷的时期,但是那时候这里的气温还比较高,雨水充沛,湖泊遍布。在茂密、葱郁的森林里,有大群的灵长类动物栖居在树上。据考古发现,在现今东非大裂谷的维多利亚湖附近,就是古猿活动的重要区域。大约经历了几十个世纪的缓慢变化,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茂密森林逐渐被只有稀树生长的草原所代替,新的自然条件迫使生活在森林―草原过渡地带的古猿们,开始了向人类发展的艰难行程。过去几百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在几百万年前,早期人类就在东非大裂谷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生息繁衍了。古代人类的遗骸、遗物以及各种各样古代动物的遗体,随着东非大裂谷底部泥沙的淤积和火山灰的堆积而被掩埋了起来。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沉积物经过固结就成了地质、考古学家们踏遍青山也要寻找到的化石。
&&& 人类的发祥地在哪里?历史上说法不一。人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过程,至今虽依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非洲论”基本已无异议。最早的所谓“欧洲论”是因为欧洲人类化石发现得比较多,奥杜维峡谷――考古展览馆便想当然地奥杜维峡谷,位于坦桑尼亚北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在塞仑盖提高原的东南缘。奥杜维峡谷为一长50余公里、宽一两公里的深切河谷,源于恩杜图湖。峡谷因到处生长一种当地叫做“奥杜维”的植物而得名。这种植物叶上的刺有毒,汁可止痛,是当地的一种神奇草药。
&&& 1911年,一个德国的蝴蝶爱好者来这里采集蝴蝶,偶然发现了峡谷坡上的脊椎动物化石。1913年,德国的一个探险队来此进行了3个月的地质调查,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化石带回德国。但是,他们当时并未识别出已经暴露在地表上的古人类造的工具――各种石器。英国科学家路易斯?利基因一个偶然机会在柏林博物馆看到了这些化石,于是,她于1931年组织了考古调查队来到奥杜维峡谷。路易斯?利基夫妇在坦桑尼亚至肯尼亚一带的大裂谷中坚持考古发掘二十多年,终于在1959年在奥杜维峡谷发现了轰动一时的“东非人”――经钾氩法测定为175万年前的古人类。从此,“奥杜维”这个原本荒无人烟的峡谷便热闹起来:地质学、考古学、古人类学工作者接踵而至。截至目前,在峡谷里近百个地点莱托星尔――化石的宝库已发现人科化石在奥杜维峡谷南部40公里的山麓地带,有一个重要的化石产地,即莱托星尔。莱托星尔方圆数十公里内一片荒凉,至今,只有路易斯?利基夫妇留下的几间供考察用的房屋,周围是枯黄的小草和荆棘丛。这一带地面上,铺着一层黑绵土,是粉沙质粘土和火山灰的混合物,干季时松软,雨季时湿陷,每年1-5月很难通行。这个地方于1938年被发现,近几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获得了不少人科化石和其他动物的化石。其中有一件下颌骨为人科化石,化石所处上、下层凝灰岩经钾氩法测定分别为375万年前和335万年前,故认为这一人科化石年代为约350万年前。
&&&&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科化石。正是这枚化石确定了东非大裂谷在人类进化史上的地位。特别有意义的是,该地还有三层灰黄色中粒砂岩,胶结比较紧密,其岩层表面上保留着许多足印。经过精心的发掘和仔细的观察,并与现在生活在塞仑盖提国家公园里的野生动物比较,可以确定下来的有象、犀牛、大羚羊、长颈鹿、小型食肉类兽和大鸟等足印。这些足印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排列成线的,就像是这些动物刚刚从这里走过时留下的。在一个地方有许许多多动物足印杂乱无章地重叠在一起,这在以前的考古史上从没有发现过。路易斯?利基认为这是古代的林间小道,是当时各种动物出没的必经之路,故被踩成一条浅浅的凹坑。
&&& 像莱托星尔这样一个多种动物足印化石如此集中的地点,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塞仑盖提――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尼莱托星尔和奥杜维峡谷,都是著名的坦桑尼亚塞仑盖提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塞仑盖提国家公园是东非大裂谷中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在这里,随处都可以见到各种野生动物:条纹羚羊、长颈鹿、斑马、斑鬣狗、角马、非洲猎豹和鸵鸟。这里的狮子最为有名。狮子的习性令我们颇感兴趣。据介绍,雌狮常成群聚集且只为一头雄狮所占有。幼狮2-3岁便离群单独活动。雄狮成熟后为了得到雌狮常常要与拥有一群雌狮的雄狮决斗。两雄相遇便有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败者或是死亡或是逃跑;胜者占群为王。当胜者是新来的雄狮时,尚未离群的幼狮常遭厄运,而雌狮却置若罔闻。狮子在非洲分布很广,以东非最为集中。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各种动物种类多、数量大,据统计,塞仑盖提国家公园中的野生动物超过百万,因此狮子的食物极其丰富,但狮子头数历来有限,这与其生活习性不无关系。西亚爪哇岛的爪哇猿人和北京古猿人的说法问世后,人们的视线又集中到了亚洲。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非洲有许多类人猿的品种和遗骸,故又有人认为非洲是起源地。
&&& 正当世界上许多古人类学家越来越相信非洲是古人类起源地的时候,又发生了意外的情况:1977年底,一个世界性的科学考察队在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西南的帕特瓦尔高原发现了约80件人科化石(即所谓前人化石),时代为800-1300万年前。这一发现提高了在南亚研究人类起源的地位。但是,没过多久,在东非大裂谷南部的坦桑尼亚发现了比巴基斯坦还要早几百万年的人科化石。最近十几年来,在东非大裂谷的上新世―更新世地层中接连发现人科化石,使得东非大裂谷的早期人类化石和石器遗址的数量成为世界之冠。目前,世界各国的古人类学家基本都认定非洲东部的大裂谷地区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东非大裂谷中发现的重要遗址有:坦桑尼亚的奥杜维峡谷、莱托星尔和恩杜图;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东岸、奥洛戈萨里;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和亚瓦斯河谷等。溢流和多次强烈的火山爆发,这些物质填塞了裂谷底部,掩盖了大片东非高原。大裂谷中,沿裂谷走向,排列着众多的大小火山,火山口小的仅几平方公里,大的超过300平方公里。在坦桑尼亚北部、塞仑盖提高原顶部覆盖有一层时代较晚的火山灰,据放射性碳法测定,其年代为1100多年前。
&&& 不过,东非大裂谷并不是所有的地段都深陷下去,有的地方却是高高凸起的。例如坦桑尼亚境内著名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海拔2260米),虽然位于裂谷之中,但它竟高出其西面的塞仑盖提高原近千米。这是因为,这个在世界上喷发规模排第二的火山在地质历史时期用它的熔岩流不断地筑起了屹立于裂谷之上的火山口。每年旱季时,大裂谷里虽然干燥,白天气温在30℃左右,但恩戈罗恩戈罗火山上却非常凉爽,甚至需烤火御寒。从塞仑盖提高原眺望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只见山下阳光灿烂,山顶雾气沉沉,山的轮廓忽隐忽现,中间界限十分明显。这一界限大约在海拔1800米的位置上。
&&& 英国地理学家约翰?乔治曾在1893年对裂谷进行了5个星期的实地调查。他认为东非大裂谷不是像美国的大裂谷那样由河流冲刷而成,而是因为地壳下沉,形成了一个两边峭壁相夹的沟谷之地。这在地貌上称“地堑”。自那以后,对于东非大裂谷,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创立者及拥护者竞相将其作为支持各自理论的有力证据。有人在研究肯尼亚裂谷带时注意到,两侧断层和火山岩的年龄,随着离开裂谷轴线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因而他们认为这里是一起大陆扩张的中心。根据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达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日,地处吉布提的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迸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突然喷发,并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最近几年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还表明,由于地下熔岩不断上涌而推动着大裂谷向两侧扩张,东非大裂谷大约每年可加宽数毫米至数十毫米。有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非大裂谷将与红海相通,东非大片大片的土地将会像很早很早以前的印巴次大陆和大洋洲一样,最终从非洲大陆分离出去。还有科学家指出,红海和亚丁湾就是这种扩张运动的产物。他们还预言,如果照这个速度继续下去,再过两亿年或者一亿年左右的光景,东非大裂谷就会被彻底撕裂开,“分娩”出新的大洋,就像当年的大西洋一样。但是,反对板块理论学说的人则认为这些都是危言耸听。他们认为大陆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重大改变,地壳活动主要是做垂直运动,裂谷不过是目前的沉降区而已。在接受了大量的沉积之后,将来也可能转向上升运动,隆起成高山而不是沉降为大洋。
&&& 还有一种说法是,东非大裂谷随着每年的加宽并向大海推进,会引起世界气候和潮汐的变化,人类对这种变化目前还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在全世界所有的裂谷中,只有东非大裂谷会在可以预期的将来给我们这个星球带来巨大的变化,这是它的绝无仅有性,也是全世界科学家几百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它的重要原因。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也许人类只能拭目以待。谷的西支纵贯埃塞俄比亚西部,东支则从北向南穿越肯尼亚国土。相比较而言,东非大裂谷最神奇的地段大部分位于肯尼亚境内。裂谷在肯尼亚境内的高原中部延伸,谷底在东非高原以下450-1000米,宽50-100公里。裂谷底部南高北低,南部的奈瓦沙湖附近海拔2000米,北部的图尔卡纳湖(前称卢多尔夫湖)地区海拔只有300-500米。裂谷两侧是熔岩台和火山锥。我们考察的一段裂谷,在内罗毕西南64公里的地方。裂谷的一侧生长着翠绿的热带灌木,另一侧和谷底都是绿茵茵的野草。谷底很宽,肯尼亚第四大城市纳库鲁就在谷中,纳库鲁也是东非大裂谷中的最大城市。站在高处,眺望这段裂谷,景色雄伟壮观。东非大裂谷的谷底分布着许多湖泊。比较大的湖泊有图尔卡纳湖、奈瓦沙湖、巴林戈湖、博戈里亚湖、纳库鲁湖、埃莱太塔湖等,而维多利亚湖、坦嘎尼喀湖、马拉维湖等世界著名的大湖其实也是东非大裂谷的“杰作”,不同的是,它们不是在峡谷的谷底,由于地壳上涨的缘故,它们如今已与周边的高原平行。图尔卡纳湖呈狭长的条带状,长达289.7公里,大部分位于肯尼亚境内,少部分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面积9065平方公里。它不仅是肯尼亚最大的湖,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碱性湖。
&&&& 在肯尼亚,我们游览了纳库鲁湖,这里是世界著名的高原旅游胜地,有成群结队的红鹤和奇特的水鸟,每年吸引数十万外国旅行者来此观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派摄影记者常年在纳库鲁湖畔蹲守,为的是尽可能多地获取纳库鲁湖最漂亮的一刻。纳库鲁湖的水面其实并不是很大,但在52平方公里的湖面上,远远望去,白白的一大片,那就是鸟群。据说,东非大裂谷里所有的鸟类品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黄昏时分,鸟群因受惊而一齐飞翔起来,据说,那就是纳库鲁湖最美丽的时刻。
&&&& 我们还考察了位于纳库鲁湖东南方向的梅宁盖火山口。梅宁盖火山海拔2277米,深1302.6米,方圆35平方公里。四周和底部光秃秃的,没有树木,只长着一些野草。科学家们细致地将火山口的石块、野草小心地采撷,用来制作标本;而我们这些随团记者,更关注的还是火山口的庞大、雄浑所带来的震撼。据说站在梅宁盖火山上能够看到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我们便争先远眺。的确,在遥远的天边,一座白雪皑皑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正当我们欢呼雀跃的时候,一位地理学家走过来,告诉我们别高兴得太早了,那根本不是乞力马扎罗山,我们离乞力马扎罗山还远着呢。不过,我们看到的同样是一座著名的火山――巴蒂安山――一座死火山锥。所谓火山锥就是相对独立、山体呈圆锥形的火山。东非大裂谷地区广布着火山熔岩。熔岩高原上有年轻的火山群。在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上的巴蒂安山就是这样一座死火山锥,它位于肯尼亚内罗毕市东北大约160公里处,山峰高达5199米,为非洲第二高峰,山顶终年覆盖着冰雪。
&&&& 虽然没有看到乞力马扎罗山,但我们对于东非大裂谷这条地球上最大的伤疤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过,说东非大裂谷是一条伤疤我以为并不正确,其实,这里植物的茂密多样,这里野生动物的种类繁多,都在说明,这里才是非洲的天堂,是我们地球的后花园。
&&&&&&&&编辑:
天津市领导活动报道集
&&&&&&&&&&&&&&&&
党务资讯网:
联系方式: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5号 联系电话:022- 邮编:300042
津ICP备号 未经本网站允许,不得转载任何网站资料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壳张裂运动形成的是? 1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2不断扩张的大西洋 3青藏高原的形成 4台湾海峡的形成 a12 b23 c34 d14
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壳张裂运动形成的是? 1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2不断扩张的大西洋 3青藏高原的形成 4台湾海峡的形成 a12 b23 c34 d14 20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当前位置:
>>>下列地形不是断层作用形成的是[]A、汾河谷地B、东非大裂谷C、泰山..
下列地形不是断层作用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 B、东非大裂谷 C、泰山 D、黄土高原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地形不是断层作用形成的是[]A、汾河谷地B、东非大裂谷C、泰山..”主要考查你对&&断块山&&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断块山概念及类型: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两断块之间相对上升处
两断块之间相对下降处
断块运动方向
裂谷断裂带
华山、庐山
渭河谷底、汾河谷地
&断块山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斜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东非大裂谷;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底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庐山。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地形不是断层作用形成的是[]A、汾河谷地B、东非大裂谷C、泰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9134103123823681033628389187883东非大裂谷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东非大裂谷(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朋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 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了多少人。目录 据地质学家考察研究认为,因为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两个板块张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 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总长6400千米。 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裂谷分支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 东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怀湖等,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 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附近,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其牲与现代人十分近似,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裂谷地带,发现了距今已经有350万年的“能人”遗骨,并在硬化的火山灰烬层中发现了一段延续22米的“能人”足印。这说明,早在350万年以前,大裂谷地区已经出现能够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 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这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说成的“野蛮、贫穷、落后的非洲”,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一块拥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的起源。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在大约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在距今10万年以内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还有少数科学家支持“多地区进化说”,认为各大洲人种是由当地的早期人类连续进化而来,即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一系列DNA研究证据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非洲起源说”有一个缺陷:缺乏1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现代人化石的支持。199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率领的国际研究组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3块人类头骨化石。几年后,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轰动学界的研究结果。这些头骨化石的生存年代为距今约16万年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化石。这一发现为非洲起源说增加了重要砝码。《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科学家证实,1967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两个人类头骨化石距今已有19.5万年历史。此前曾认为这两个头盖骨有15.4万年到16万年历史。这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人不是北京猿人的后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早在1984年就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同行共同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自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散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每个地方都按连续进化方式演化,产生现代人。他认为自100多万年前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就连续进化,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也就是说,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仍是中国人的祖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从1997年开始采集中国各个民族的DNA样本,在对近2万个DNA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10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逐渐迁移出非洲,来到中亚,其中一些人在当地定居,人类进一步分化。大约到了4—6万年前,一部分人迁移到了东亚,进入到了中国大陆;经过4万年的演化,这部分人逐渐分支,产生了56个民族。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金力指出,现代人是单一物种,而各地猿人却属于不同物种,只有东非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故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祖先。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廊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裂谷右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这一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主,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除虫菊、剑麻等。在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两次,茶叶一年内有9个多月可以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除虫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剑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已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保护的国家公园。在结众多的鸟类之中,有一种名叫弗拉明哥的鸟,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一般情况下,有5万多只火烈鸟聚集在湖区,最多时可达到15万多只。当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者在湖畔栖息时,远远望去,一片红霞,十分好看。 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连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滨、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简介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尼亚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非洲第一、世界第二深湖)等图尔卡纳 肯尼亚北部地区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漠,这里由于干旱荒凉,人烟稀少,几乎不生长任何农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着一些荆棘和灌木丛,当地居民以游牧或者半游牧业为主。然而,当你乘飞机飞越这片土地时,凭窗俯视,眼下仿佛有一颗巨大而又美丽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跳跃着,这就是非洲著名的内陆湖泊——图尔卡纳湖,又名碧玉湖。图尔卡纳湖曾经被称为“卢多尔湖”,卢多尔夫是奥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区西岸马赛族的图尔卡纳部落的名字。 图尔卡纳湖同样是东非裂谷带上许多湖泊中的一个。湖区呈条带状,南北伸延256公里,向北一直抵达到埃塞俄比亚边界,东西宽50至60公里,面积6400多平方公里,湖南海拔375米,它不仅是肯尼亚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之一。 由于图尔卡纳湖处于干旱地区,水源不足,湖盆周围的侵蚀作用比较微弱,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绝的状态之中。由于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碱水湖泊,湖水具有明显的滑腻感,表现出较强的去污能力。其实在那久远的年代里,图尔卡纳湖曾经同尼罗河是相通的,只是因为后来的地壳运动,相互之间才渐渐失去联系。今日的图尔卡纳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区,最深处可达120米左右。 湖心有南、北、中并列的3个小岛,岛上长满了翠绿的草丛。图尔卡纳湖水碧绿,水性清凉,非常有趣的是,除南部湖水中含盐度高可以提取各种盐类外,其他浅水区的湖水只是略带咸味,仍然可以入口饮用。尤其是湖区内的水产异常丰富,鱼的种类众多,鱼儿的个头也比较大,有的鱼长约数米,重达百十来斤。特别是湖中盛产鲤鱼,鲤鱼的数量众多,个头也比较大,有的长达10多米,发怒时能够顶翻湖水中的木船。 由于图尔卡纳湖是因断层陷落形成的,湖区四周耸立着许多座火山。这些早已熄灭的“死火山”,形同一个个巨大的圆锥傲然挺立在东非高原上,显得格外壮观醒目。由于这些火山昔日多次喷发,火山风化物已经形成一层厚厚的暗棕色土壤,土质肥力非常强,加之气候湿热,非常适宜各种植物生长。火山山腰及湖滨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和牧草,碧绿的香蕉、芭蕉丛,鲜嫩的青藤架,巨大的芒果树以及椰子树、棕榈树等,满山遍野,比比皆是。树木、草丛中栖身着成群成群的羚羊、斑马、野鹿等动物。白天,湖区四周一片寂静;黄昏,羚羊纷纷钻出草丛,斑马追逐嘶叫着来湖滨饮水,湖畔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图尔卡纳湖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1967年以来,考古学家们在湖区东岸的库彼福勒区不断发现大批古人类化石、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石器的年代竟然远达200多万年以前。图尔卡纳湖滨地区一直是非洲著名的游牧民族--马赛族人的活动区域,这个民族的居民性格勇猛顽强,待人憨厚朴实,而且迄今仍然保持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统风俗习惯。维多利亚维多利亚湖位于两大裂谷之间。该湖大部分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境内,为两国与肯尼亚界湖。面积69000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仅次于北美的苏必利湖。它还是尼罗河主要水源。1860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到此考察尼罗河的源头时,遂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该湖泊。 维多利亚湖湖岸线曲折。常年有卡盖拉河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唯一出口是北岸的维多利亚尼罗河,在那里形成了每秒达600立方米里本瀑布。著名的尼罗河支流白尼罗河就发源于此。维多利亚湖水产丰富,尤以非洲鲫鱼、尼罗河鲈鱼最为有名。坦噶尼喀“坦噶尼喀”在班图语中意为“汇合”或“聚集”,是指无数溪流在此汇合以及许多部落群居在沿湖。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位。它属于标准的裂谷型湖。断裂作用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蜿蜒曲折的湖岸线长达1900公里。湖泊深1470米,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面积33000 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湖。为非洲的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四个国家共有。 坦噶尼喀湖由于它丰富而洁净的水源,使它成了鱼与鸟的家乡。湖中至少有300种以上属丽鱼科鱼和150种非丽鱼科的鱼类。多数都生活在湖底。这里的非洲鲫鱼最为有名,鸟类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很多,有白胸鸦、红喉雀、斑鸠、白鹭、黄莺、灰鹳、鹦鹉……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红鹤。 坦噶尼喀湖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周围植物生长繁茂,野生动物成群出现。湖中多鳄鱼和河马,周围有大象、羚羊、狮子、长颈鹿等。马拉维“马拉维”在当地尼昂加语中是“火焰”的意思。湖面狭长,面积308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最深处达706米,其水量相当于300个鄱阳湖,属世界第四深湖。大部分水域位于马拉维共和国境内。 马拉维湖栖息着10个科的500多种鱼类,其中属于该地所特有的鱼类超过90%。这里的各种鱼类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重要性就如同雀类之于加拉帕哥斯群岛。 马拉维湖国家公园里的哺乳动物包括河马、豹、弯角羚、薮羚、山羚、黑斑羚、灰色的潜水羚羊、大狒狒、绿长尾猴和大河猪等。公园里的岛屿是成千上万的白胸鸬鹚的重要栖息地,沿滨还生活着许多鱼鹰。爬行动物则以湾鳄、蜥蜴和形形色色的蛇类为主。 马拉维湖湖岸俊俏,烟波浩渺。周围山峦迭障,青翠遍野,云蒸雾绕,胜似仙境。1984年马拉维湖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东非大裂谷(2010年BBC纪录片)目录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6 ,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之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 从太空中可以看见绵亘四千英里的非洲大峡谷。它从红海之滨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的河口——沿途既有喷发的火山,又有森林覆盖的高山、大片的谷地、丰美的草原、辽阔的湖面和气势磅礴的河流,气象万千。作为马赛部落等游牧民族以及全球最为集中的野生动物——狮子、鳄鱼、大象、河马和成群火烈鸟的家园,这块大陆的地质状况很不稳定。大峡谷使你有机会领略另一个世界的魅力——这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在这里,大自然用自己的力量塑造了一切,创造出一个进化的温床。这里是人类的摇篮。日至25日,3集纪录片《东非大裂谷》将在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晚间22:40播出。第一集:水东非火山上独特的野生动物。 东非大裂谷为树和草提供了史诗般战斗的舞台——火山喷发、景观和降雨决定了这个过程。其结果取决于非洲畜群博弈的命运。在裂口的稀树草原,食草动物和它们的捕食者相互斗智,使灵长类动物发展了社会体系,为人类进化铺平了道路。第二集:火东非地区的湖泊和河流中丰富多彩的野生生物。 东非大裂谷水路纵横,有河流、湖泊、瀑布以及散开的喷泉和珊瑚海,并从埃及跨越到莫桑比克。尽管分散的水域挑战着生命的极限,但是一些以前从未见的生命在一些湖泊和大洋深海港形成了。火山矿物丰富了大裂谷水域,非洲所有鸟类、哺乳动物和鱼类都壮观地聚集在这里。第三集:草东非大草原嬉戏成群的畜群。 山谷是由地壳深处的地质力量形成的,这种地质力量不断喷出黑云,围绕在埃塞俄比亚到坦桑尼亚的火山周围。峰顶成为东非最珍奇的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包括最近发现的和以前未拍摄过的物种,它们惊人地与火山的恶劣环境搏斗而幸存下来。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东非大峡谷,东非裂谷,东非大地沟,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非洲大裂谷,非洲大峡谷
浏览次数 : 116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非大裂谷的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