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指数碳酸盐燃料电池是以熔融指数碳酸盐为电解质,以CH4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稀土金属材料为电极,

1.下列生产工艺不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A.海水提镁:用电解氯化镁产生的氯气制取盐酸B.工业制硫酸:提高尾气排放的烟囱高度C.工业制胆矾:使用稀硫酸、双氧水溶解铜D.火力发电:在燃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2.下列有关物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质量的Al和Al2O3分别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至体系中均无固体物质时,Al2O3消耗碱量多B.反应N2O4+N2H4→N2+H2O中,若有1&mol&N2O4参加反应,则有4&mol电子发生转移C.由Na2CO3和NaHCO3组成的混合物中,若n(Na+):n(C)=7:5,则n(Na2CO3):n(NaHCO3)=2:3D.1&mol&Cl2参加的任何反应,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数都是2&N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医疗上使用的131I和127I互为同位素B.C、N、O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对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增强C.aA+、bB2+、cC--三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原子序数c>a>bD.P、S、Cl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对应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增强&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鉴别甲烷和乙烯B.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乙酸完全燃烧时所需氧气的质量相等C.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的乙酸乙酯D.糖类、蛋白质、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5.模拟铁的电化学防护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X为碳棒,开关K置于A处可减缓铁的腐蚀B.若X为锌棒,开关K置于A处或B处均可减缓铁的腐蚀C.若X为锌棒,开关K置于B处时,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D.若X为碳棒,开关K置于A处时,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下,由NH4Cl和NH3oH2O组成的混合液pH一定大于7B.18g由14C原子形成的甲烷中所含有的C─H键的个数为4NAC.向2mol/L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等体积1mol/L的NaOH溶液后的混合液中:c(Na+)>c(CH3COOH)>c(CH3COO-)>c(H+)>c(OH-)D.某温度时,在恒容的容器中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时,向体系中充入SO2气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2的转化率提高&7.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五点KW间的关系:B>C>A=D=EB.若从A点到D点,可采用:温度不变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酸C.若从A点到C点,可采用:温度不变在水中加入适量的NH4Cl固体D.若处在B点时,将pH=2的硫酸与pH=10的KOH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中性★★★★★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0分)8.已知反应:CO(g)+H2O(g)?H2(g)+CO2(g)△H=-41.2kJ/mol,生成的CO2与H2以不同的体积比混合时在合适条件下的反应可制得CH4.(1)850℃时在一体积为1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g),CO和H2O(g)浓度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填序号).A.达到平衡时,反应体系最终会放出49.44kJ热量B.第4min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可判断已达到平衡C.第6min时,若升高温度,反应平衡常数会增大D.第8min时,若充入CO,会导致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850℃时,若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x<3.(3)如将H2&与CO2以4:1的体积比混合,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制得CH4.已知:CH4(g)+2O2(g)═CO2(g)+2H2O(l)△H1=-890.3kJ/molH2(g)+O2(g)═H2O(l)△H2=-285.8kJ/mol则CO2(g)与H2(g)反应生成CH4(g)与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O2(g)+4H2(g)═CH4(g)+2H2O(l)△H=-252.9kJ/mol.(4)熔融盐燃料电池是以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以CH4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稀土金属材料为电极.负极反应式为CH4+4CO32--8e-=5CO2+2H2O,正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O32-.为了使该燃料电池长时间稳定运行,电池的电解质组成应保持稳定.为此电池工作时必须有部分A物质参加循环,则A物质的化学式是CO2.实验过程中,若通入了标准状况下空气448L(假设空气中O2体积分数为20%),则熔融盐燃料电池消耗标准状况下CH444.8L.☆☆☆☆☆9.25℃时,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平衡常数
K1=4.3×10-7K2=5.6×10-11
3.0×10-8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下列四种物质:a.Na2CO3,b.NaClO,c.CH3COONa& d.NaHCO3;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d>c;(填编号)(2)常温下0.1mol/L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下列表达式的数据一定变小的是:A;A.c(H+)&&&B.c(H+)/c(CH3COOH)&C.c(H+)oc(OH-)&&D.c(OH-)/c(H+)(3)体积为10mLpH=2的醋酸溶液与一元酸HX分别加水稀释至1000mL,稀释过程pH变化如图.则HX的电离平衡常数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醋酸的平衡常数;理由是HX的pH变化程度大,则酸性HX强,电离平衡常数大,稀释后,HX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c(H+)大于醋酸溶液水电离出来c(H+)(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理由是:稀释后,HX电离生成的c(H+)小,对水的电离抑制能力小;(4)25℃时,CH3COOH与CH3COONa的混合溶液,若测得混合液pH=6,则溶液中c(CH3COO-)-c(Na+)=9.9×10-7mol/L.(填准确数值).★★★☆☆1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性质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有省略).请按要求填空:Ⅰ、探究氯气与氨气的反应(1)为制取干燥氨气,可将装置C与D(填装置编号)连接;装置C中的烧瓶内固体宜选用ad.a.碱石灰&b.氯化钙&c.五氧化二磷&d.生石灰(2)装置A、E、E连接可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则两个E装置内的药品依次是饱和食盐水、浓硫酸.(3)装置F可用于探究氯气与氨气(已知氯气与氨气可发生反应:3Cl2+2NH3→N2+6HCl)的反应.实验时打开开关1、3,关闭2,先向烧瓶中通入氯气,然后关闭1、3,打开2,向烧瓶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另一种气体.实验一段时间后烧瓶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定该固体中的阳离子.Ⅱ、探究某些物质的性质(4)利用装置A、E,可设计实验比较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能证明结论的实验现象是装置E中的NaBr溶液变橙红色.(5)若利用装置A、E进行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实验,必须对装置A进行的改动是装置E中的NaBr溶液变橙红色.向烧瓶中插入一只温度计,并使温度计水银球没入烧瓶内液面下.(6)将装置B、C分别与F相连后,进行H2S与SO2反应的实验.F的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F的烧杯所起的作用是吸收尾气.☆☆☆☆☆11.尿素(H2NCONH2)可用于制有机铁肥,主要代表有[Fe(H2NCONH2)6](NO3)3[三硝酸六尿素合铁(Ⅲ)].(1)基态Fe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C、N、O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O>C.(2)尿素分子中C、N原子的杂化方式分别是sp2、sp3.(3)[Fe(H2NCONH2)6](NO3)3中“H2NCONH2”与Fe(Ⅲ)之间的作用力是配位键.与NO3-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化合物是SO3等(写化学式).(4)CO2和NH3是工业上制备尿素的重要原料,固态CO2(干冰)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①1个CO2分子周围等距离且距离最近的CO2分子有12个.②铜金合金的晶胞结构与干冰相似,若顶点为Au、面心为Cu,则铜金合金晶体中Au与Cu原子数之比为是1:3.★★☆☆☆下载本试卷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的优点。所需优点:普通用户6个,VIP用户5个推荐试卷&
解析质量好解析质量中解析质量差某燃料电池以熔融的K 2 CO 3 为电解质,以丁烷为燃料,以空气为氧化剂,以具有催化作用和导电性能的稀土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正极通入的气体中除了空气外,还应有CO 2
其他类似问题
燃料电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是以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以CH4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稀土金属材料为电极,_百度知道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是以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以CH4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稀土金属材料为电极,
已知负极的电极反应是CH4+4 (CO3)2﹣-8e﹣=5 CO2+2 H2O,问通空气的电极的电极反应为什么?(CO3)2﹣是否从正极区移向负极区?
提问者采纳
o2+2H2o+4e-=4oH-最后一问看你怎么问了,而空气中的氧气不与之反应因为电解质是碳酸盐,则正极反应式为,且根据负极反应式可知呈碱性,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稀土金属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于燃料电池发电技术调研报告 (二 )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关于燃料电池发电技术调研报告 (二 )
关于燃料电池发电技术调研报告 (二 )
关于燃料电池发电技术调研报告 (二 )
& 5.国外燃料电池发展状况
&&& 发达国家都将大型燃料电池的开发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企业界也纷纷斥以巨资,从事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现在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使得燃料电池即将取代传统发电机及内燃机而广泛应用于发电及汽车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重要的新型发电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空气污染及解决电力供应、电网调峰问题,2MW、4.5MW、11MW成套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已进入商业化生产,各等级的燃料电池发电厂相继在一些发达国家建成。燃料电池的发展创新将如百年前内燃机技术突破取代人力造成工业革命,也像电脑的发明普及取代人力的运算绘图及处理的电脑革命,又如网络通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的信息革命。燃料电池的高效率、无污染、建设周期短、易维护以及低成本的潜能将引爆21世纪新能源与环保的绿色革命。如今,在北美、日本和欧洲,燃料电池发电正以急起直追的势头快步进入工业化规模应用的阶段,将成为21世纪继火电、水电、核电后的第四代发电方式。燃料电池技术在国外的迅猛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现在它已是能源、电力行业不得不正视的课题。
&&& 5.1.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
&&& 受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机以及美国PAFC研发的影响,日本决定开发各种类型的燃料电池,PAFC作为大型节能发电技术由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NEDO)进行开发。自1981年起,进行了1000kW现场型PAFC发电装置的研究和开发。1986年又开展了200kW现场性发电装置的开发,以适用于边远地区或商业用的PAFC发电装置。
&&& 富士电机公司是目前日本最大的PAFC电池堆供应商。截至1992年,该公司已向国内外供应了17套PAFC示范装置,富士电机在1997年3月完成了分散型5MW设备的运行研究。作为现场用设备已有50kW、100kW及500kW总计88种设备投入使用。下表所示为富士电机公司已交货的发电装置运行情况,到1998年止有的已超过了目标寿命4万小时。
表 现场用PAFC燃料电池的运行情况
累计运行时间
&&& 东芝公司从70年代后半期开始,以分散型燃料电池为中心进行开发以后,将分散电源用11MW机以及200kW机形成了系列化。11MW机是世界上最大的燃料电池发电设备,从1989年开始在东京电力公司五井火电站内建造,1991年3月初发电成功后,直到1996年5月进行了5年多现场试验,累计运行时间超过2万小时,在额定运行情况下实现发电效率43.6%。在小型现场燃料电池领域,1990年东芝和美国IFC公司为使现场用燃料电池商业化,成立了ONSI公司,以后开始向全世界销售现场型200kW设备"PC25"系列。PC25系列燃料电池从1991年末运行,到1998年4月,共向世界销售了174台。其中安装在美国某公司的一台机和安装在日本大阪梅田中心的大阪煤气公司2号机,累计运行时间相继突破了4万小时。从燃料电池的寿命和可靠性方面来看,累计运行时间4万h是燃料电池的长远目标。东芝ONSI已完成了正式商用机PC25C型的开发,早已投放市场。PC25C型作为21世纪新能源先锋获得日本通商产业大奖。从燃料电池商业化出发,该设备被评价为具有高先进性、可靠性以及优越的环境性设备。它的制造成本是$3000/kW,近期将推出的商业化PC25D型设备成本会降至$1500/kW,体积比PC25C型减少1/4,质量仅为14t。明年即2001年,我国就将迎来第一座PC25C型燃料电池电站,它主要由日本的MITI(NEDO)资助的,这将是我国第一座燃料电池发电站。
&&& PAFC作为一种中低温型(工作温度180-210℃)燃料电池,不但具有发电效率高、清洁、无噪音等特点,而且还可以热水形式回收大部分热量。下表给出先进的ONSI公司PC25C型200kW PAFC的主要技术指标。最初开发PAFC是为了控制发电厂的峰谷用电平衡,近来则侧重于作为向公寓、购物中心、医院、宾馆等地方提供电和热的现场集中电力系统。
表 ONSI公司PC25C型PAFC主要技术指标
环境状况NOX
&&& PAFC用于发电厂包括两种情形:分散型发电厂,容量在10-20MW之间,安装在配电站;中心电站型发电厂,容量在100MW以上,可以作为中等规模热电厂。PAFC电厂比起一般电厂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在发电负荷比较低时,依然保持高的发电效率;由于采用模块结构,现场安装简单,省时,并且电厂扩容容易。
下图为ONSI PC25C型电站:
&&& 5.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 著名的加拿大Ballard公司在PEMFC技术上全球领先,现在它的应用领域从交通工具到固定电站,其子公司Ballard Generation System被认为在开发、生产和市场化零排放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allard Generation System 最初产品是250kW燃料电池电站,其基本构件是Ballard燃料电池,利用氢气(由甲醇、天然气或石油得到)、氧气(由空气得到)不燃烧地发电。Ballard公司正和世界许多著名公司合作以使Ballard Fuel Cell 商业化。Ballard Fuel Cell 已经用于固定发电厂:由Ballard Generation System,GPU International Inc.,Alstom SA 和 EBARA公司共同组建了Ballard Generation System,共同开发千瓦级以下的燃料电池发电厂。经过5年的开发,第一座250kW发电厂于1997年8月成功发电,1999年9月送至Indiana Cinergy,经过周密测试、评估,并提高了设计的性能、降低了成本,这导致了第二座电厂的诞生,它安装在柏林,250kW输出功率,也是在欧洲的第一次测试。很快Ballard公司的第三座250kW电厂也在2000年9月安装在瑞士进行现场测试,紧接着,在2000年10月通过它的伙伴EBARA Ballard 将第四座燃料电池电厂安装在日本的NTT公司,向亚洲开拓了市场。在不同地区进行的测试将大大促进燃料电池电站的商业化。第一个早期商业化电厂将在2001年底面市。下图是安装在美国Cinergy的Ballard燃料电池装置,目前正在测试:
下图是安装在柏林的250kW PEMFC燃料电池电站:
&&& 在美国,Plug Power公司是最大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发公司,他们的目标是开发、制造适合于居民和汽车用经济型燃料电池系统。1997年,Plug Power 模块第一个成功地将汽油转变为电力。最近,Plug Power 公司开发出它的专利产品Plug Power 7000居民家用分散型电源系统。商业产品在2001年初推出。家用燃料电池的推出将使核电站、燃气发电站面临挑战,为了推广这种产品,1999年2月,Plug Power 公司和GE MicroGen成立了合资公司,产品改称GE HomeGen 7000,由 GE MicroGen 公司负责全球推广。此产品将提供7kW的持续电力。GE/Plug公司宣称其2001年初售价为$1500/kW。他们预计5年后,大量生产的燃料电池售价将降至$500/kW。假设有20万户家庭各安装一个7kW的家用燃料电池发电装置,其总和将接近一个核电机组的容量,这种分散型发电系统可用于尖峰用电的供给,又因分散式系统设计增加了电力的稳定性,即使少数出现了故障,但整个发电系统依然能正常运转。
&&& 在Ballard公司的带动下,许多汽车制造商参加了燃料电池车辆的研制,例如:Chrysler (克莱斯勒)、Ford(福特)、GM(通用)、Honda (本田)、Nissan (尼桑)、Volkswagen AG(大众)和Volvo(富豪)等,它们许多正在使用的燃料电池都是由Ballard公司生产的,同时,它们也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燃料电池的研制当中,克莱斯勒公司最近给Ballard公司注入4亿5千万加元用于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大大的促进了PEMFC的发展。1997年,Toyota公司就制成了一辆RAV4型带有甲醇重整器的跑车,它由一个25kW的燃料电池和辅助干电池一起提供了全部 50kW的能量,最高时速可以达到 125km/h,行程可达500km。目前这些大的汽车公司均有燃料电池开发,虽然现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时机还未成熟,但几家公司已确定了开始批量生产的时间表,Daimler-Benz公司宣布,到2004年将年产40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因而未来十年,极有可能达到100000辆燃料电池汽车。
&&& PEMFC是一种新型、有远大前途的燃料电池,经过从80年代初到现在的近20年的发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从其膜电极的演变过程可见一斑。膜电极是PEMFC的电化学心脏,正是因为它的变化,才使得PEMFC呈现了今天的蓬勃生机。早期的膜电极是直接将铂黑与起防水、粘结作用的Tefion微粒混合后热压到质子交换膜上制得的。Pt载量高达10mg/cm2。后来,为增加Pt的利用率,使用了Pt/C催化剂,但Pt的利用率仍非常低,直到80年代中期,PEMFC膜电极的Pt载量仍高达4mg/cm2。80年代中后期,美国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LANL)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采用Nafion质子交换聚合物溶液浸渍Pt/C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再热压到质子交换膜上形成膜电极。此法大大提高了Pt的利用率,将膜电极的载铂量降到了0.4mg/cm2。1992年,LANL对该法进行了改进,使膜电极的Pt载量进一步降低到0.13 mg/cm2。1995年印度电化学能量研究中心(CEER)采用喷涂浸渍法制得了Pt载量为0.1 mg/cm2的膜电极,性能良好。据报道,现在LANL试验的一些单电池中,膜电极上铂载量已降到0.05mg/cm2。膜电极上铂载量的减少,直接可以使燃料电池的成本降低,这就为其商品化的实现准备了条件。
&&& 5.3.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
&&& 50年代初,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由于其可以作为大规模民用发电装置的前景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在这之后,MCFC发展的非常快,它在电池材料、工艺、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电池的工作寿命并不理想。到了80年代,它已被作为第二代燃料电池,而成为近期实现兆瓦级商品化燃料电池电站的主要研究目标,研制速度日益加快。现在MCFC的主要研制者集中在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家。预计2002年将商品化生产。
&&& 美国能源部(DOE)去年已拨给固定式燃料电池电站的研究费用4420万美元,而其中的2/3将用于MCFC的开发,1/3用于SOFC的开发。美国的MCFC技术开发一直主要由两大公司承担,ERC(Energy Research Corporation)(现为Fuel Cell Energy Inc.)和M-C Power公司。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建造MCFC堆。两家公司都到了现场示范阶段:ERC1996年已进行了一套设于加州圣克拉拉的2MW的MCFC电站的实证试验,目前正在寻找3MW装置试验的地点。ERC的MCFC燃料电池在电池内部进行无燃气的改质,而不需要单独设置的改质器。根据试验结果,ERC对电池进行了重新设计,将电池改成250kW单电池堆,而非原来的125kW堆,这样可将3MW的MCFC安装在0.1英亩的场地上,从而降低投资费用。ERC预计将以$1200/kW的设备费用提供3MW的装置。这与小型燃气涡轮发电装置设备费用$1000/kW接近。但小型燃气发电效率仅为30%,并且有废气排放和噪声问题。与此同时,美国M-C Power 公司已在加州圣迭戈的海军航空站进行了250kW装置的试验,现在在同一地点试验改进75kW装置。M-C Power公司正在研制500kW模块,2002年开始生产。
&&& 日本对 MCFC的研究,自1981年"月光"时开始,1991年后转为重点,每年在燃料电池上的费用为12-15亿美元,1990年政府追加2亿美元,专门用于MCFC的研究。电池堆的功率1984年为1kW,1986年为10kW。日本同时研究内部转化和外部转化技术,1991年,30kW级间接内部转化MCFC试运转。kW级试运转。1994年,分别由日立和石川岛播磨重工完成两个100kW、电极面积1m2,加压外重整MCFC。另外由中部电力公司制造的1MW外重整MCFC正在川越火力发电厂安装,预计以天然气为燃料时,热电效率大于45%,运行寿命大于5000h。由三菱电机与美国ERC合作研制的内重整30kW MCFC 已运行了10000h。三洋公司也研制了30kW内重整MCFC。目前,石川岛播磨重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MCFC燃料电池堆,试验寿命已达13000h。日本为了促进MCFC的开发研究,于1987年成立了MCFC研究协会,负责燃料电池堆运转、电厂外围设备和系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在它已联合了14个单位成为日本研究开发主力。
&&& 欧洲早在1989年就制定了1个Joule,目标是建立环境污染小、可分散安装、功率为200MW的"第二代"电厂,包括MCFC、SOFC和PEMFC三种类型,它将任务分配到各国。进行MCFC研究的主要有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和西班牙。荷兰对MCFC的研究从1986年已经开始,1989年已研制了1kW级电池堆,1992年对10kW级外部转化型与1kW级内部转化型电池堆进行试验,1995年对煤制气与天然气为燃料的2个250kW系统进行试运转。意大利于1986年开始执行MCFC国家研究,年研制50-100kW电池堆,意大利Ansodo与IFC签定了有关MCFC技术的协议,已安装一套单电池(面积1m2)自动化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为2-3MW,可扩大到6-9MW。德国MBB公司于1992年完成10kW级外部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在ERC协助下,于1992年-1994年进行了100kW级与250kW级电池堆的制造与运转试验。现在MBB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的280kW电池组体。
资料表明,MCFC与其他燃料电池比有着独特优点:
a. 发电效率高 比PAFC的发电效率还高;
b. 不需要昂贵的白金作催化剂,制造成本低;
c. 可以用CO作燃料;
d. 由于MCFC工作温度600-1000℃,排出的气体可用来取暖,也可与汽轮机联合发电。若热电联产,效率可提高到80%;
e. 中小规模经济性 与几种发电方式比较,当负载指数大于45%时,MCFC发电系统成本最低。与PAFC相比,虽然MCFC起始投资高,但PAFC的燃料费远比MCFC高。当发电系统为中小规模分散型时,MCFC的经济性更为突出;
f. MCFC的结构比PAFC简单。
&&& 5.4.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 SOFC由用氧化钇稳定氧化锆(YSZ)那样的陶瓷给氧离子通电的电解质和由多孔质给电子通电的燃料和空气极构成。空气中的氧在空气极/电解质界面被氧化,在空气燃料之间氧的分差作用下,在电解质中向燃料极侧移动,在燃料极电解质界面和燃料中的氢或一氧化碳反应,生成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放出电子。电子通过外部回路,再次返回空气极,此时产生电能。
SOFC的特点如下:
l 由于是高温动作(600-1000℃),通过设置底面循环,可以获得超过60%效率的高效发电。
由于氧离子是在电解质中移动,所以也可以用CO、煤气化的气体作为燃料。
由于电池本体的构成材料全部是固体,所以没有电解质的蒸发、流淌。另外,燃料极空气极也没有腐蚀。 l 动作温度高,可以进行甲烷等内部改质。
与其他燃料电池比,发电系统简单,可以期望从容量比较小的设备发展到大规模设备,具有广泛用途。
&&& 在固定电站领域,SOFC明显比PEMFC有优势。SOFC很少需要对燃料处理,内部重整、内部热集成、内部集合管使系统设计更为简单,而且,SOFC与燃气轮机及其他设备也很容易进行高效热电联产。下图为西门子-西屋公司开发出的世界第一台SOFC和燃气轮机混合发电站,它于2000年5月安装在美国加州大学,功率220kW,发电效率58%。未来的SOFC/燃气轮机发电效率将达到60-70%。
&&& 被称为第三代燃料电池的SOFC正在积极的研制和开发中,它是正在兴起的新型发电方式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SOFC的国家,而美国的西屋电气公司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现已成为在SOFC研究方面最有权威的机构。
&&& 早在1962年,西屋电气公司就以甲烷为燃料,在SOFC试验装置上获得电流,并指出烃类燃料在SOFC内必须完成燃料的催化转化与电化学反应两个基础过程,为SOFC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10年间,该公司与OCR机构协作,连接400个小圆筒型ZrO2-CaO电解质,试制100W电池,但此形式不便供大规模发电装置应用。80年代后,为了开辟新能源,缓解石油资源紧缺而带来的能源危机,SOFC研究得到蓬勃发展。西屋电气公司将电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应用于SOFC的电解质及电极薄膜制备过程,使电解质层厚度减至微米级,电池性能得到明显提高,从而揭开了SOFC的研究崭新的一页。80年代中后期,它开始向研究大功率SOFC电池堆发展。1986年,400W管式SOFC电池组在田纳西州运行成功。1987年,又在日本东京、大阪煤气公司各安装了3kW级列管式SOFC发电机组,成功地进行连续运行试验长达 5000h,标志着SOFC研究从实验研究向商业发展。进入90年代DOE机构继续投资给西屋电气公司 6400余万美元,旨在开发出高转化率、2MW级的SOFC发电机组。1992年两台25kW管型SOFC分别在日本大阪、美国南加州进行了几千小时实验运行。从1995年起,西屋电气公司采用空气电极作支撑管,取代了原先CaO稳定的ZrO2支撑管,简化了SOFC的结构 ,使电池的功率密度提高了近3倍。该公司为荷兰Utilies公司建造100kW管式SOFC系统,能量总利用率达到 75%,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目前,Siemens Westinghouse 宣布有两座250kW SOFC示范电厂很快将在挪威和加拿大的多伦多附近建成。下图为西屋公司在荷兰安装的SOFC示范电厂,它可以提供110kW的电力和64kW的热,发电效率达到46%,运行14000h。
&&& 另外,美国的其它一些部门在SOFC方面也有一定的实力。位于匹兹堡的PPMF是SOFC技术商业化的重要生产基地,这里拥有完整的SOFC电池构件加工、电池装配和电池质量检测等设备,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SOFC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990年,该中心为美国DOE制造了20kW级SOFC装置,该装置采用管道煤气为燃料,已连续运行了1700多小时。与此同时,该中心还为日本东京和大阪煤气公司、关西电力公司提供了两套25kW级SOFC试验装置,其中一套为热电联产装置。另外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也研究开发了叠层波纹板式SOFC电池堆,并开发出适合于这种结构材料成型的浇注法和压延法。使电池能量密度得到显著提高,是比较有前途的SOFC结构。
&&& 在日本,SOFC研究是"月光"的一部分。早在1972年,电子综合技术研究所就开始研究SOFC技术,后来加入"月光"研究与开发行列,1986年研究出500W圆管式SOFC电池堆,并组成1.2kW发电装置。东京电力公司与三菱重工从1986年12月开始研制圆管式SOFC装置,获得了输出功率为35W的单电池,当电流密度为200mA/cm2时,电池电压为0.78V,燃料利用率达到58%。1987年7月,电源开发公司与这两家公司合作,开发出1kW圆管式SOFC电池堆,并连续试运行达1000h,最大输出功率为1.3kW。关西电力公司、东京煤气公司与大阪煤气公司等机构则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引进3kW及2.5kW圆管式SOFC电池堆进行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从1989年起,东京煤气公司还着手开发大面积平板式SOFC装置,1992年6月完成了100W平板式SOFC装置,该电池的有效面积达400cm2。现Fuji与Sanyo公司开发的平板式SOFC功率已达到千瓦级。另外,中部电力公司与三菱重工合作,从1990年起对叠层波纹板式SOFC系统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研制出406W试验装置,该装置的单电池有效面积达到131cm2。
&&& 在欧洲早在70年代,联邦德国海德堡中央研究所就研究出圆管式或半圆管式电解质结构的SOFC发电装置,单电池运行性能良好。80年代后期,在美国和日本的影响下,欧共体积极推动欧洲的SOFC的商业化发展。德国的Siemens、Domier GmbH及ABB研究公司致力于开发千瓦级平板式SOFC发电装置。Siemens公司还与荷兰能源中心 (ECN)合作开发开板式SOFC单电池,有效电极面积为67cm2。ABB研究公司于1993年研制出改良型平板式千瓦级SOFC发电装置,这种电池为金属双极性结构,在800℃下进行了实验,效果良好。现正考虑将其制成25~100kW级SOFC发电系统,供家庭或商业应用。
表 燃料电池的分类及技术比较
电化学反应式
固体有机膜
阳极:H2→2H++2e阴极:1/2O2+2H+ +2e →H2O
阳极:H2→2H+ +2e阴极:1/2O2+ 2H+ +2e→H2O
(Li、Na、K)2CO3
600-1000℃
阳极:H2+CO32-→H2O+CO2+2e阴极:1/2O2+ CO2+2e→CO32-
YSZ(用Y2O3稳定的ZrO2)
600-1000℃
阳极:H2+O2-→H2O+2e阴极:1/2O2+2e→O2-
6.燃料资源评估
&&& 燃料电池运行时必须使用流动性好的气体燃料。低温燃料电池要用氢气,高温燃料电池可以直接使用天然气、煤气。这种燃料的前景如何呢?我国的天然气储量是十分丰富的,现已探明陆地上储量为1.9万亿m3,专家认为我国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30万亿m3。我国还将利用丰富的邻国天然气资源,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38.6万亿m3,可向我国年供气200~300亿m3 ;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已探明天然气储量3.13万亿m3 ,可向我国年供气100~200亿m3;俄远东地区、萨哈林岛探明天然气储量1万亿m3,可向我国东北年供气100亿m3 以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探明的天然气储量6.77万亿m3,可向外供气300亿m3。我国规划在2010年以前铺设天然气管线9000km,届时有望在全国形成"两纵、两横、四枢纽、五气库"的格局,形成可靠的供气系统。其中的两纵是南北的输气干线,即萨哈林岛--大庆--沈阳干线和伊尔库茨克--北京--日照--上海输气干线。目前我国的生产能力约为300亿m3/a, 2010年为700亿m3,2020年为亿m3。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占90%左右),热值高(每立方米天然气热值为千卡),便于运输,在3000公里的距离内运用管道输送都是十经济的。
&&& 我国还可利用的液化天然气(LNG)资源也是十分可观的,可向中国立即提供LNG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卡塔尔等国。
&&& 我国的煤层气也十分丰富,陆上深埋2000米以内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2~35万亿m3 ,多于陆上天然气资源量(30万亿m3),位于世界前列。
&&& 另外作为后续资源,我国已发现在南海、东海深处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其资源量为700亿吨石油当量。目前已有多个科研机构正在研究其开采利用的技术。
&&&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时早以完成了由煤炭时代向石油时代的转换,正在向石油、天然气时代过度。如1950年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为57.5%,而到1996年则下降为26.9%,天然气占23.5% 石油占39% 两者共占63%。能源界预测目前的消费量,石油只能再用20年,而天然气则可用100年,为此称21世纪是"天然气世纪"。我国的能源工业也必将跟上世界能源消费潮流。
&&& 另外由于环保的需要和IGCC技术的推动,煤的大型气化装置技术已经过关。煤炭部门的有关专家介绍,目前的技术完全可以把煤转换为氢气,转换效率可达80%,供给燃料电池作燃料,其效率要比常规热动力装置效率高得多。
&&& 我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薪材3000万吨、秸杆45000万吨、稻壳1500万吨、垃圾1.6亿吨等),这种密度低分散度高资源可以转换成沼气或人工煤气或甲醇供分散的、小型高效的燃料电池使用。如广东番禺正在建设使用养猪场沼气的燃料电池电站。
&&& 我国在合成氨工业中,氢的年回收量可达到14亿m3;在氯碱工业中有0.37亿m3的氢可供回收利用。此外,在冶金工业、发酵制酒及丁醇溶剂厂等生产过程中都有大量氢可回收。上述各类工业副产氢的可回收总量,估计可达到15亿m3以上。
&&& 从长远发展看,小型、高效、灵活、分散的PEMFC、PAFC发电与集中高温型MCFC和SOFC系统均是有燃料保证的。
&&& 7.燃料电池发电的经济性
&&& 燃料电池是一种正在逐步完善的能源利用方式。其投资正在不断的降低,目前PEMFC的国外商业价格为$1500/kW,PAFC的价格为$3000/kW。国内富原公司公布其PEMFC接受订货的价格为10000元/kW。其他燃料电池国内暂无商业产品。
&&& 燃料电池发电与常规的火电投资比较不能单考虑电源投资,还应将长距离输电、配电投资与厂用电、输电能耗和两种能源转换装置的效率考虑在内。如此来计算综合投资大型的火电厂每千瓦约为1.3~1.5万元。发电消耗的燃料为燃料电池的两倍以上,按目前国内天然气最低市价(产地市价人民币1元/m3)计算,当发电时间超过70000h以后,用燃料电池发电将比用传统的热机发电更经济。在实际发电工程中还应考虑传统的热机发电占地面积大,环境污染重的问题。随着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不断完善,造价将不断的降低,特别是在规模化生产后,其造价将大幅度的下降,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发电方式会对传统热机发电构成挑战。
&&& 最近国际上一些学者和国际组织认为: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发电,超高压、大电网远距离送电的集中供电是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过去走过的道路。目前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较分散的发电站的出现,再加上对改善能源投资的选择,传统的观念变得过时了。1999年在布鲁塞尔成立的国际热电联产(ICA)组织声称:"其实旨是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清洁、高效、分散的电力生产,它预言这是下一个世纪电力工业的方向" 。随着小型分散的热电厂、燃料电池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的出现和增加,当今的电力系统将发生很大的转变。超大型的电站与分散微型电站的结合可以减少在输配电线路上的投资,会使得电力系统更安全更经济。一个目前拥有50个发电厂的电力公司在未来若干年内会有几千个甚至几万个微型电站与之相连。这种电力网络类似于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少数的几台主机与众多的PC机相连。这种电网会使得各种能源得到更好利用和配置,这种变化将要求未来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有一个重大的变革。
&&& 将来的电网系统可能是现有的大电网和中小燃料电池共存状态。因为大电网有其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如高电压长距离输电将有6-8%的损失。而分散的中小型燃料电池电站可以在许多地点建立,可以减少送电损失(输氢能量损失一般仅为3%),同时也为电网调峰做出了贡献。中小型分散式电力系统将灵活地适应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电力需求变化。根据专家计算,一条直径为0.91米的输氢管道用于950-1600公里输氢其所输能量约相当于50万伏高压输电线路输送能量的的10倍以上,而输氢管道所需的建设费用仅为建设高压输电线路的1/2-1/4,日常运行维护也比输电线路低得多。在美国这样的电力工业已很发达的国家,将来对燃料电池的市场需要约为17000兆瓦以上,即中小型分散配置,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我国也将是这样。
&&& 8.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展望
&&& 被称为第四代发电方式的燃料电池,由于具有燃料利用效率可达80%、不排放有害气体(PAFC不排放任何气体)、容量可根据需要而定,所以受到了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各国家的政府都在这方面增加研发资金,推动其商业化的进程。在近年它首先受到了交通界的重视,作为交通动力装置已被搬上汽车、舰船,几乎同时它受到了国外电力系统的重视。PAFC发电装置已有数万套进入宾馆、家庭运行,PAFC已有了4万多小时的运行记录。
&&& 我国稀土资源丰富,发展MCFC和SOFC技术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以天然气和净化煤气为燃料的MCFC和SOFC发电效率高达55%~65%,而且还可提供优质余热用于联合循环发电,是一种优良的区域性供电电站。热电联供时,燃料利用率高达80%以上。专家们认为它与各种大型中心电站的关系,颇类似于个人电脑与大型中心计算机的关系,二者互为补充。二十一世纪,这种区域性、环境友好的、高效的发电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供电方式。
&&& 最近日本提出2010年普及燃料电池的应用,并向发达欧美国家建议制定安全基准和通用规格。随着其生产成本的降低,燃料电池也将在我国获得快速的发展,它将对传统的热机发电构成有利的挑战。展望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如下:
&&& 8.1 调峰能力增加
&&& 应用氢气做燃料PEMFC已经商业化,在国外容量为3kW、5kW、7kW等热电联用的燃料电池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家庭,数百kW的燃料电池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旅馆、饭店商厦等场所。这些电力装置同小型光伏发电装置一样可以独立发电,也可与电力网相连。为了获得氢燃料,目前在非纯氢燃料电池前均加了燃料改质器。据专家介绍,碳纳米管储氢技术已获得突破,随着其商业化的发展,实行家庭发电将像用煤气灶与煤气罐配合使用一样方便,购一罐氢气可以发电数月(3kg氢气能量可以使一般轿车行驶500km)。在有煤气或天然气管道的地方,打开气阀就可以发电和供热水。
&&& 可以使用天然气、煤气为燃料的MCFC、SOFC发电能力为数千kW发电装置将座落于较大的公用场所,用管道向燃料电池提供燃气为附近的用户提供电力和热能,使城市的发电不再污染环境。成千上万的燃料电池发电装置服役,必将使得电网的调峰能力大大增强,常规的火电厂,由于存在有较大污染,因此让其远离城区带基本负荷。在缺乏调峰手段和缺乏调峰电量的东北电网加大燃料电池的入网量,必将大大地提高未来电网的调峰能力。
&&& 8.2 节约配电网的建设费用
&&& 我国有许多偏远的山村和海岛,远离电网或处在电网的末端,用电量不大。从商业角度考虑,架设高电压等级的线路是不合算的,但不架设又难以实现村村通电的目标。有了燃料电池,用当地生物质气体为燃料,再配合当地的风能、太阳能等,就可以满足当地的长期的电能需求。这样可以使投资更加合理,又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
&&& 8.3 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 目前电网均采用高压长距离输电的方式使偏僻山区的水电和坑口、路口以及海口处的火电输送到负荷中心地带。中外近年多次电网事故证明,在地震、水灾、暴风、冰雪、雷电等自然灾害面前,这种系统往往是十分脆弱的。而星罗棋布的燃料电池加入到电网中供电,将会大大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在某个远距离的基本负荷电源跳闸时,燃料电池可以对电网起到一定的支承作用,保证重要用户的电能需求。随着MCFC、SOFC技术的突破、天然气管线的铺通和大型煤气化技术的解决,届时人们会看到,对于大规模的应用化石能源的电力系统来说,变长距离输电为长距离输气,应用大中小相结合的各种燃料电池靠近负荷供电供热会更经济、更安全。
&&& 8.4 电网管理
&&& 燃料电池发电将增加管理的复杂性。一是燃料电池发的均是直流电,需变频后入网,如此将需要对谐波进行控制;二是价格管理,每一个小的系统与电网均有电量交换,需要进行合理的价格管理,这与其他新能源入网问题一样(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入网电量小,管理量不小。
&&& 9.结束语
&&& 人类自从19世纪以来,经历了三次能源结构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发生在19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由于蒸汽机的大量应用,传统的能源--柴薪已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于是各国的能源需求开始转向以煤炭为主;第二次能源革命是在20世纪初开始的,当时不断发展的电力、钢铁工业带动了内燃机技术的推广,此时石油逐渐取代了煤炭的地位;第三次能源革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石油危机,它推动了新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专家认为能源革命时间正在缩短,新的能源结构革命正在悄悄地来临,其动力来自于目前的能源利用方式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与能源资源量的矛盾日益尖锐。新的能源资源在当前已占有相当的份额(世界范围内石油占总能源消费的36%,天然气已占到23%),高效、洁净、便捷的能源利用方式--燃料电池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
&&& 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在我们的能源结构中约占72%。为了解决现代化巨大的电能需求与环境的尖锐矛盾,我国一方面加快了洁净化用煤的技术(煤的整体气化)发展,一方面在迅速地增大天然气应用在能源中的比例。气体能源的发展为燃料电池在我国广泛应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建议如下:
辽宁地区能源资源单一,从长远看只能靠煤电解决本地区的电能需求。但是传统电能转换方式与本地的环境矛盾日益尖锐,发展使用气体能源燃料电池发电可以很好地解决本地电能需求且不污染环境,也有利于解决本地十分棘手的电网调峰问题。燃料电池发电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可以做成小型的电池堆或用其建成大型的电站。应从现在起加强燃料电池发电的研究工作,立足于用高技术改造东北电网。
鉴于我国对电站用燃料电池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我们应走风力发电的路线,采用高起点起步,整机引进国外的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可以先引进规模较小的电池堆。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快地掌握高技术,有利于燃料电池发电在我省更快的发展。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走在了我国在燃料电池研究的前面,而且对燃料电池的种类研究的也比较全面,辽宁省有很好的燃料电池研究生产条件,我国有大量的燃料电池所用的稀土资源。应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在开发燃料电池应用市场的同时,参与燃料电池的生产,如同内蒙古和新疆风电产业一样,既是产品的使用者也是生产者,抢占燃料电池这一高技术的制高点。
《关于燃料电池发电技术调研报告 (二 )》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熔融指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