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舞蹈初级要点?

咏春拳木人桩的学习要点
叶问宗师于1949年抵港并开始传授詠春拳,但当时在香港并未有木人桩,以往在佛山的木人桩都是整支桩藏在地下的,香港的多层式大厦结构,不能安装;
在没有木桩的情况下,宗师之后将桩法当做拳套一样教法,这种打法名为“脱手桩”。
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有弟子想出用木横梁承托木人桩,成为横担桩;同门何联甚至改用弹簧做承托,成为弹弓桩,后来做木人桩最多的便是古生。
叶问宗师生前所用过的木人桩,现在摆放于佛山叶问堂内以供纪念。
詠春派木人桩乃詠春拳独特的器械训练,分八节共116式,是詠春拳的精华和练功所在,木人桩有三手一足,是练功者的假想敌,木人桩的构造和尺寸均有严格的要求,以符合练功者的需要。
木人桩法与詠春拳套和八斩刀法相辅相成,练习木人桩法,可锻炼身形步法的迂回变化和进退的方位角度;要达致符合法度的水准,拳脚腰马要进入合一的境界,练习木人桩是不二法门。
木人桩的锻炼分三个阶段,最先练好116式的固定桩法,然后于每节中各选一式,即共八招的实用动作反复磨练,称为“磨桩”;“磨桩”之后,可进入第三阶段,这时无固定形式,可把已经学到的咏春拳法自由在木人桩上发挥出来。
上述的其实并非练桩的主要目的,练桩最重要的是练好自己的招式动作的位置,使御敌时更加准确,以补充黐手的不足,黐手时,对手随意走动,我们只可照顾到敌我的变化,却很难练好自己的位置,而木桩是固定的,我们借此而令自己的架势、手法更准更美。
很多人对木人桩有错误的看法,其一是打桩要用力、够劲,目的是练硬桥手。如果真是这样,就无须练桩法,随便乱敲就可以达到目的;其次是以为木人桩很神秘,学会就天下无敌,故很多师傅会辟室教授,并叮嘱学习的弟子不可另传其他师兄弟,更会收取丰厚的开桩利是。
其实,桩并不神秘,其作用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詠春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黐手,须勤练,但有时想黐手却找不着对手,就可找桩当对手,所谓“无师无对手,对镜与桩求”。
在表面上看来,跟人练习黐手较跟桩号,因人会动,有反应;桩则不会动,没有反应,但其实打桩亦有其优点,就是位置。例如你起膀手,真人的手会被推移位,而桩则不会,位置非常准确。所以,习詠春的固然要多黐手,亦要多打桩。
打桩的三个要点
1.桩是木头,只有你打它,它不打你。但当打桩时千万不可有这个意念,要常常想象它是真正的对手,会还手打你,否则到实际应用时会被打死。2.要黐桩。何谓黐桩?就是要将自己的手与桩手的距离缩到最短。在真实的打斗时,不给对手活动的机会,自己就会安全得多。
3.桩有三只手,下桩手模拟的是对手对己方小腹的拳击,或者是起脚直蹬。如果是前者,则用低膀手抵挡,后者则以拍手来消。至于上面左右两只桩手,在实际上,对方是很少会双拳并出的,一般情况是一前一后,所以两只桩手是一虚一实,打桩时要搞清楚哪是虚手、哪是实手。举例来说,当用右手起内门膀手时,自己右侧肋部似有空挡为对手所乘,实则右桩手只是虚手,打不打你,练习者要假设对方是以直拳朝中间向自己鼻子攻击,左桩手作了一个停顿点,帮你定好内门膀手的位置。图片
照片名称:叶问纪念馆woodendummy
所属相册:正宗詠春木人桩 六点半棍 厂家直销
照片描述:我们为叶问纪念馆做的木人桩高清大图各节桩法细解
第一、二节
这两节是一组,左右互换,有两个重点:
1.要确切以45度切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在真实的情况下会是一个很好的优势,要紧记前手须以腕部而非前臂接触桩手。
2.注意走位。此节桩马步的次序是:正身马、45度切入时转前后坐马、转回正身马(有很多人在此步错用坐马)、标马、再45度切入前后坐马、转回正身马。建议练习者可融会第一、二节,来回走动,熟练后对黐手时的走位有莫大益处。
这节有两个重点:
1.拍手。拍手是拍开对方的攻击,分内门拍手及外门拍手。紧记内门拍手绝对不能转马,外门拍手则一定要转马。拍的时候不能用死力,要用手腕力,拍完后手要回到中线作戒备动作。2.45度侧踢。要用脚跟踢,比较用力。此外,重心脚要向外稍转一点。
这节的重点是要切入90度的位置才出脚踢桩脚,这个踢击点是最受力的,在实战上若遇到前马够硬的对手,不足90度出脚可能没法把他踢到。
俗称抱琶,第一下是内门抱琶,实际使用时须转马再推。第二下是外门抱琶,应用时得留一只手作防卫。第三下最难,是要等对方摊手标出的刹那,将其双手锁住在一起,然后才推其身体。
第六、七、八节
很多人说詠春拳没有脚,其实木人桩法里就有八下,甚至有专书称为“詠春八脚”。最后的三节桩以脚法为主,所以一并讲解。
第六节走左边起左脚,走右边起右脚,要注意重心脚的变换。
第七节里的脚法是用作绊倒对手的,由小腿所发的力量非常强大。
第八节的按手是要去推歪对方的脚,继而自己出脚之前要退后半步,但接下来擸手踏脚时则需立定原位。
此外,擸手踏脚尚有三个要点:
1.擸手时要同时封住对方的手腕和手肘,避免被对方用肘攻击。
2.擸住对方时不能往后拉,要往下拉,力量会比较大。
3.当擸住下扯之后要即时放手,以防止对方用肩膊冲击。
最后总结一点,练脚要先练好消脚,可在黐手时多以按手推歪对方的脚来作训练。PS:文章解释得很到位。。
咏春梦,武侠梦
咏春拳理论
咏春拳实战
微信关注:人人咏春拳
@copyright By 中国咏春拳论坛&&中国电子认证联盟实名认证
Powered by咏春快速入门教程
我的图书馆
咏春快速入门教程
为方便广大爱好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好咏春拳对拆训练法。笔者根据这几年的练习与教学经验,将部分心得记录下来提供给广大爱好者做个参考。咏春对拆训练法整个训练过程是在掌握调身及部分技术手法后,通过先辈在多场决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几个核心对拆手法来进行技术训练上身定型。其训练分成几个阶段,为实现自身求得中心、重心的把握,结构体的定型到对对手的步避、身靠、手击的技术反应。其过程必须通过对拆训练的整型、练速、修意三大阶段。艺术中国[]整型为训练者本身求整体打击力的过程,过程是通过调整身体躯干重心、中心把握,腰、马、步的调整,手臂各个关节的训练,来训练出寸劲及鞭弹之劲(各个训练要点另有文章介绍)。然后在几个核心对拆技术手法训练过程中体会对抗劲力情况下的技术定型上身训练。过程包括截击、卸借来劲的体会。艺术中国[]练速为各阶段的速度训练要求,不同的速度在不同对拆训练阶段中得到不同的效果。慢速是开始为训练动作达标的速度,为最初级的训练。中速度是训练心法、意境的速度。快速是训练反应及让训练者习惯在快速度的活动中去把握核心的东西。艺术中国[]修意为技术核心的心法训练过程,其目的是求得条件反射下的本能反应。是一种长期训练中求得灵手境界的修炼阶段。当然既然是快速入门修意就不在本篇探讨,快速入门为的就是让训练者通过短时间的学习训练掌握好基础的整形及练速两个阶段。该快速入门教程可使参加学习训练的训练者理解好调身整型,通过调身整型把握好腰马劲的训练及使用,并把握好寸劲及鞭弹劲,理解步避、身靠、手击的最终核心训练目的。在通过慢速、中速、快速度的训练中基本把握自卫的能力。一切均是为以后的步避、身靠、手击的灵手境界打基础。该快速入门训练法时间以&10天为限。对于外出求学的朋友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对于10&天能否训练出效果,笔者通过几年的指导教学,得出只要明白其核心原则并通过科学的安排及刻苦的训练,将会达到预定的效果。几个没有任何基础的朋友经过训练基本上能掌握到防身,并把握到以后该按照什么来继续进行训练。现在先把训练核心进行理论上的讲解:1、整型的调整,为使用身体在格斗中做到爆发出强大的鞭抽、弹打、寸撑的打击效果。必须先进行身体躯干及四肢的技术定型求得结构体。马步是稳定运动的根本,马要有内钳前顶的意识,腰马要通过训练调配好运动的配合,步的训练包括圈步、三角步等步法,腰马训练要训练弓步转马训练。腰马训练是自身劲力中心、重心平衡的根本。身体躯干是马步力量产生并在身体躯干增强的根本,其要点就是调整好腰椎,相关原理请大家参考大部分脊柱动物产生强大爆发力的运动的图象。例:鱼的弹跃、豹、虎之扑。腰椎的调整是敛臀践膝,腰马合一。最后是手臂的训练,肩膀要活,肘的进出要归中、手前臂要钻、腕在手击打的时候把握好抖的火候。这样就可以在手掌撑出寸劲或弹出有爆发力的拳,抽出有鞭劲的拳,一切均是腰马躯干手臂的整体关节、肌肉活动产生。当然各核心对拆技术法中的训练各有各的要掌握的核心,不过力向归腰马、脊柱要调正、手肘要归中是贯穿技术训练的根本核心。关于训练中的速度要求:1、慢速度&2、中速度&3、快速度1、&慢速度是在初级训练的时候把握好各项技术定型的根本,技术定型手要求:手的活动左右不出肩,这是不丢劲的保证自身整体的要点。训练的时候先象自身求。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躯干的调整、手臂进出的要求、腰马的配合。基本上技术学习的慢速度在个小时的训练量后有一顶的定型,再通过对拆来向身外求进行定型。2、&中速度是在慢速度训练掌握好技术后,慢慢提高运动速度。训练者必须时刻注意好自身的调整技术定型。中速度是最关键的速度训练,以后心法训练速度就以这速度为主。3、&快速度训练,在每次训练后期有个时间段是尽量以最快速度来进行训练的时间段,这时间段主要训练追形不追手的心法,并通过长时间的快速度训练在条件反射上的反应及习惯快速度下的心态及精神肌肉的配合,以减少人在面对危险及突发反应下的精神紧张导致四肢肌肉的僵硬情况。这阶段训练以轻弹的力道来训练以避免伤害(详细情况及训练要点请详细参阅对拆训练注意要点)快速入门的训练课程安排:第一天,&先学习基本核心理论,结构体概念、中线原理、力向归腰马的原理,开始训练结构体桩的调整并训练弓步转马。然后学习冲拳、拦手。艺术中国[]第二天,&学习耕手、摊手、圈步训练,在练习过程注意结构体的调身训练。单推手对拆学习训练(第一阶段,详细内容参照单推手阶段详细讲解)。第三天,&学习三脚步、活肩训练(肘法基础)单推手(第二阶段训练,提高腰马及调身结构体在劲力对抗下的技术定型,是体会掌握调身及腰马配合的核心)。训练各种手法、冲拳圈步、三脚步进退训练(这是每日热身基础训练)。第四天,&学习2式肘法-顶、摆(肘法是中阶段杀伤力比较强的技术,冲拳等拳法使用、及掌的使用参照各拳法详解)学习小念头对拆(第一阶段慢速度)单推手(第二阶段训练,提高腰马及调身结构体在劲力对抗下的技术定型,是体会掌握调身及腰马配合的核心)。训练各种手法、冲拳圈步、三脚步进退训练活肩训练(这是每日热身基础训练)。第五天,&学习3式肘法——挑、盖、轧。学习脚的对拆,训练小念头对拆(第一阶段慢速度)单推手(第二阶段训练,提高腰马及调身结构体在劲力对抗下的技术定型,是体会掌握调身及腰马配合的核心)。训练各种手法、冲拳圈步、三脚步进退训练活肩训练(这是每日热身基础训练)。第六天,&训练学习复习前及天内容,注意以调身及基础手法及对拆为主,肘法方面以后可以回家慢慢训练,如果结构体没有调好,腰马运用不配合是很很难短距离产生打击力度。第七天,&学习八挂对拆,并学习复习前内容。第八天,&学习圈手对拆(第一阶段),并复习前面内容,由于时间比较少,重点在小念头及单推手训练,要求短时间内在意识上定型好调身要点。第九天,&学习圈手对拆(第2阶段一出一入训练)艺术中国[]第十天,&学习心法在对拆中的体会要点。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您当前所在位置: >
>咏春拳小念头练习要点有哪些?
咏春拳小念头练习要点有哪些?
来源:精品学习网才艺频道| 15:13
咏春拳小念头练习要点:练习小念头时必须要慢,除了发劲动作之外,要做到慢而不间断,慢而不呆滞。初练习大约为十分钟,复后可以达至大约三十分钟,但要视乎练习者的水平,不可勉强。咏春拳小念头第一节练习要缓慢咏春拳小念头第一节是咏春最基本讲求的「调气、手型、功力」。「调气」慢-可使心情放松和呼吸畅通自然,达到排除杂念的效果。「手型」慢可使练习者更清楚动作走过的路线,如摊手,伏手的路线是如何行走的,护手回来时的位置是怎样的,推出的时候有没有埋肘,有没有90°等,更能清楚了解是否用肘推出。「功力」慢可使自己感受肌肉及精神是否已经得到放松,肘,膊是否每刻都处于松沉状况,做到慢而不间断的效果,及可使自己得到自我改正的机会。从力点上看,慢练可使动作在移动过程中的每一刻都得到充分的练习。咏春拳小念头第二节练习的就是发力第二节基本是练习如何发力,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力量有效地发放出去,在咏春上叫长桥发力,或叫寸劲,其实是在第一节练习了放松的前题下的发力动作,因为发力的前题是放松。在拳理上可使练习者明白到咏春发力的时机及方法,及如何达到省力的效果。第二节有不同方向及高度的发力,也是使身体及肌肉得惯性化的练习,使用起来时发力更得心应手。咏春拳小念头第三节是习基本手法在有第一、二节的练习基础上,即拥有放松及发力的基础后,就要学习咏春的基本手法,如耕手及膀手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手法及日后[手上手法变化的本-即「根源」。解说能使你更明判∧钔犯鞫鞯淖饔茫恍胍卫蔚募亲庞梅ǎ闭媸蹈穸肥被嵋蛱逯氐牟钜住⒌乩砘肪车刃矶嘁蛩厮斐傻谋浠挂镁楹突钣茫蛭惺讲皇枪潭ǖ模∧钔返恼惺街皇墙潭酱旱淖畛S檬址蚴中危浜宵[手的练习,才可把学到的动作在自然的情况下使用出来,达到真正的目的。所以说拳套是为[手作准备,没有好的拳套根基,[手也难练得好。
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相关阅读
高校查询分数线
考生所在地
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江西香港澳门台湾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地区批次线查询
考生所在地
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江西香港澳门台湾
科目理科文科综合其他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院校所在地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江西香港澳门台湾
其它中央部委
类型工科农业师范民族
层次本科高职(专科)
高考志愿③部曲
大家都在关注
精彩热文排行叶系咏春要义心得——入门:基本手法 - 简书
叶系咏春要义心得——入门:基本手法
咏春中有许多手法使用频率高,实用性强并顺应了咏春拳理,成为了咏春的基本手法。在学习基本手法的过程中,读者有两点需要牢记:1.手法的重点在于发劲,而不在于运动轨迹或者打击部位。发劲包括架构、力点和劲锋,手法的命名因发劲的不同而不同。关于手法命名,因为繁简汉字之间的差异,不能完全沿用原先的名字,所以部分手法是作者根据其发劲方式自行命名以便于读者记忆和阅读的。2.舍力,放松肌肉,放慢动作并时刻回想要领,检查姿势是否到位,仔细体会用关节发劲的感觉。日字冲拳。咏春的主要攻击手法,并在大多数攻击手法中具有代表性,力点在拳面,劲锋向前。动作描述:双手动作1.扎马。2.左手握拳,肘部贴身体向前推出,左拳立拳放至中线。3.左拳从中线向前直推至尽头,手臂与肩膀齐平,身体不可前倾,亦不可扭转而前送肩膀。对镜时拳应挡住胸口到喉咙部分。4.右手握拳,肘部贴身体向前推出,右拳立拳放至中线。5.右拳从中线向前直推至尽头,手臂与肩膀齐平。同时左拳放松并从中线贴右拳下方直线收回,位置和动作2结束时一样。6.左右对称重复动作5。7.循环重复动作5、6,即是连续的日字冲拳。要领强调:1.日字冲拳的要点在于中线直线攻击。练习日字冲拳时在手法标准并成习惯之后才能加快冲拳速度,否则难以养成从中线直线发劲的习惯。2.咏春讲究立拳出拳,因为立拳出拳时肘部可以留在中线便于防守,而横拳出拳时肘部势必打开,让中线防御出现漏洞。至于发劲方面,咏春出拳的威力重点在于寸劲,而不在于旋转。3.尽头即指肘关节务必完全打开,只有这样才能将劲全部打出,不留余力在关节。由于咏春是近身格斗,所以冲拳在实际运用时手臂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打直的,但是练习时必须养成将力散尽的习惯才能在实际运用时有效的打击对手,练习时养成收劲习惯会影响实际运用时的发劲力度。4.贴右拳下方即指右手从中线攻击时,放松的左手被挤开而从右拳下方自然收回,双手拳到腕之间产生了摩擦,左手攻击时同理。这样的出拳方式容易打到自身的手腕且影响出拳速度,在实战中是不可行的,但是练习时必须以这种方式出拳才便于养成中线直线攻击和收手的习惯。
日子冲拳(正)
日字冲拳(侧)
护手。咏春的核心手法,常用于防护中线,力点一般在手背,亦有可能在手掌的小指侧,不发劲所以没有明显的劲锋。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扎马。2.肘部贴身体向前推出,同时左手摊开成掌,变立掌放至中线,五指并拢,掌心向右。要领强调:1.护手的要点在于架构。作护手时需要肘部贴住身体,肘关节打开135度左右,掌和身体距离约三拳宽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肘和腕之间有效的进行传力,维系架构的同时便于手法变换,将中线防护好。若护手离身体太近,则受到推力时没有让架构传力的空间,手会被直接按在胸口导致无法用劲,防御随即溃散。若护手离身体太远,则受到拉力时亦没有让架构传力的空间,身体重心马上就会前倾。2.作护手时要立掌,手掌不能前倾,掌小指侧向外。因为在防护时显然要以最坚硬的掌侧对敌,如果受力在其他部位如手指,则容易导致关节挫伤。3.为了区分不同位置的护手,作护手后将肘部继续前推并内扣于中线,若护手略前伸且仍护于中线,则称作前护手,若护手向外前方伸至肩宽,与较近的肩膀距离一个上臂的长度,则称作外护手。不同的护手在作用上略有不用。4.由于护手不仅可以用于防御,而且变任何基本手法都非常方便,所以一定要养成作护手的习惯,任何时候都切忌将手随意乱放。
护手对日字冲拳的改良:以左手收手为例1.右手护手从中线前伸并握拳。2.左手从中线收回,被右拳挤后自然放松成掌并贴右手下方滑回。3.左手收回后手掌立掌,自然而然作护手。改良之后的冲拳,由于收手不再保持握拳,所以出手更为顺畅,很明显的一点是攻击手的手腕不容易被回收手拇指和手掌连接处的关节磕到。同时,护手比拳头更灵活,拥有更好的防御效果。
日字冲拳改良(正)
日字冲拳改良(侧)
拍手。咏春中最直接的防御手法,常用于防御指向胸口部位或者面部的攻击,力点在掌根,劲锋向外前方。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作护手。2.朝右前方拍去,成外护手状。3.收回作护手。要领强调:1.拍手的要点在于不可拍出双肩的宽度范围。拍手的目的在于防护中线,所以只要对手的攻击偏离身体就达到了防御目的。如果拍手超过范围,则肩会前倾,肘会过于打开,从而架构散乱,容易被对手借力,同时进行接下来的手法变换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作拍手时将肘部内扣,拍手就不会超过肩宽了。2.拍手之力是由架构传出的。拍手在实际应用中打出寸劲后随即放松,便可借拍击的反冲力自然而然作回护手。3.拍手往往是从护手变化而来,朝右拍是向对手发劲方向垂直的方向发劲而让攻击偏离,体现了咏春不扛力的拳理。朝前拍则是为了给予对手一些压力,干扰对手攻势。朝前拍势必会与对手有部分力的对抗,必要时朝正右方拍手也是合理的。练习心得:1.拍手的练习需要将姿势规范,养成拍不过肩的习惯后,才可以尝试对桩找感觉,没有桩时双杠的一端也是不错的选择。
拍手(正、侧、俯)
钩手。常用于防御手臂外侧的攻击,力点在手掌上靠近掌心的拇指关节到手腕一段,劲锋向外。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作拍手,肘部收至中线。2.手掌尽量旋转至掌心向上,将腕前顶,五指向右。3.肘部不动,腕部左钩,前臂随腕动。要领强调:1.钩手的要点在于腕劲。钩手的劲力是靠腕发出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快最有效的出招。2.作钩手时肘部内扣于中线不动,所以钩手的位置也正好在中线附近,不会偏离中线太远。3.钩手往往出现在拍手之后,是在放松情况下借用拍击后的反冲力顺势而成的,可以看成是拍手的变种。只要熟练了拍手和钩手的衔接与发劲,在面对对手的连环冲拳时,只需要一只手切入中线就可以招架住,而另一只手则可以用来进攻。练习心得:1.初练钩手时可能很难做到肘腕同时用劲,可以尝试将右手伸到左手肘部左侧用手背挡住肘以防止肘朝左动,再作钩手,这样会增强感觉。
钩手(正、侧、俯)
摊手。咏春三种主要手法之一,常用于抢占中线,力点在手腕及前臂的手掌拇指侧,劲锋向前。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扎马。2.肘部贴身体向前推出,同时左手摊开成掌,掌心向上放至中线。五指并拢,手指指向镜中自身的胸口。3.肘部继续前推并收中,将前臂放至中线,肘关节距离身体约一拳宽度。手腕不可开,整个前臂到手掌成一条水平略偏上的直线,指向镜中自身的胸口。要领强调:1.摊手的要点在于破中。虽然摊手经常应用于防御对手来自中线的进攻,但摊手的实质却不重在防守,而是进攻。摊手意求将对手的攻势挤出中线以创造攻击机会,所以摊手的用劲方向是向前而不是向两边,直指胸口,气势凌人。2.肘关节和身体的一拳宽度正是架构所在,如果肘部过于前伸肘部则会偏离中线,如果肘部过于靠近身体则在受到推力时会直接顶到自身。只要肘部内扣于中线,就无法超过离身体一拳宽度。练习心得:1.练习时可以作双摊手以检查肘部是否扣于中线,作双摊手时两个手的前臂包括肘部都是并在一起的。2.如果直接将双肘并拢作双摊手有点困难,可以尝试先将双手前臂包括肘部竖直并拢于面前,再在肘部不分开的前提下将前臂尽量前倾成双摊手。
摊手(正、侧)
耕手。常用于防御指向腹部部位的攻击,力点在手腕的手掌小指侧,劲锋向前下方。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扎马。2.肘部贴身体向前推出并收中,同时左手摊开成掌,掌心向下插向前下方至手臂伸直。要领强调:1.耕手的要点也是在于破中。与摊手类似,耕手是从中线发动攻势,将对手的攻势挤开中线从而起到防御的作用。因此使用耕手时切忌在左右方向随意用力,以免手法偏离中线而让自身防御出现漏洞。
耕手(正、侧)
摊手、耕手互变。摊手和耕手这两种手法在形态、力点、劲锋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在应对对手接连对不同位置发动的攻击时,可以很快的进行互变从而起到很好的防御效果。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出摊手。2.肘部放松微后收,前臂以肘为中心朝右下方旋转。3.推肘收中,手掌往前下方插至手臂伸直,作耕手。4.肘部放松微后收,前臂以肘为中心朝右上方旋转。5.推肘收中,手掌前伸指向镜中自身的胸口,作摊手。要领强调:1.变换的要点在于一定要明确向前的劲锋,以达到破中护中的效果。2.变换过程中的旋转之劲可以配合架构加以利用,但是手法一定不能偏离中线。
摊变耕中途(俯)、耕变摊中途(俯)
膀手。咏春的三种主要手法之一,常用于接手及搭桥,力点在手腕及前臂的手掌小指侧,劲锋向前。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扎马。2.手掌放松,肘部贴身体向前推出。3.手臂前伸并旋转。肘部带动上臂旋转至上臂与肩齐平,上臂和身体面垂直,身体左侧竖直线、肩膀水平线和上臂方向线呈三维直角坐标系,整个过程中肘部不能超出肩宽。同时腕部带动手掌及前臂旋转至掌心向左前方,手掌放松,前臂自然略下垂,手腕处在胸前中线位置。要领强调:1.膀手的要点在于旋转。对于对手来自中线的进攻,上臂旋转是为了改变前臂方向,使前臂能与对手的手交叉成桥,创造发劲、借力机会,前臂旋转则是为了顺对手之劲将对手的攻击挤向上方以至偏离,所以前臂是自然下垂的。膀手的旋转有一股前钻之劲。2.膀手的劲锋是向前的,肘关节打开135度左右,一方面只有肘关节打开才能便于关节之间传力以形成稳固的架构,另一方面前臂前伸有利于加大对手攻击方向的偏离程度并对对手造成压迫。如果不将肘关节打开135度左右,也不可能同时做到上臂垂直及腕处胸前中线。3.膀手作为咏春中唯一一种肘部外开的基本手法,在使用时会让肋骨部位的防御出现很大的破绽。所以咏春中有句口诀膀不停留表示在使用了膀手后应该马上变手,切忌保持膀手不动。此外,咏春中有双手一膀一护同时出手的习惯。护手既可以对膀手留下的破绽进行防御和补救,亦可以与膀手一前一后对中线进行严密的防御,在膀手与对手交手后护手还有很多种变手的方法,膀手和护手是一组非常实用的手法组合。4.为了区分不同位置的膀手,作膀手后将上臂略抬则称作高膀手,上臂略降则称作低膀手,上臂大幅度下降则称作下膀手。不同的膀手只有劲锋略有不同,用于应对不同的手法。下膀手和耕手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下膀手力点在内门,而耕手力点在外门。练习心得:1.不同的膀手之间是大同小异的,将标准的膀手练好就足够了。
膀手(正、侧、俯)
摊手、膀手互变。在接手和搭桥的过程中,对手施加的力将这两种手法联系到了一起,这两种手法可以借力互变从而卸力并进行攻击或者防御。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出摊手。2.腕部位置保持不动,肘部顺时针旋转至上臂与肩齐平,同时手腕旋转至掌心向外,前臂自然下垂,手掌微前钻,作膀手。3.腕部位置保持不动,肘部带动上臂逆时针旋转至中线,同时手腕旋转至掌心向上,肘部微前推并收中,前臂及手掌前伸,作摊手。要领强调:1.变换的要点在于腕始终护于中线。摊膀互变时都是以腕作为力点及旋转中心的,虽然力点同在腕的外侧,但是由于掌心朝向不同,所以具体位置还是发生了变化,在腕两侧转移。在转移力点的同时改变对手攻击的方向,是卸力借力的关键要素之一。2.咏春中有句口诀按头翘尾,按尾翘头,头为掌,尾为肘,摊手、膀手互变就是其最经典的体现。按头翘尾即指出摊手时,若手掌受到向下的力,便通过架构传力,顺力起肘出膀手,以防止摊手被拍开导致中线防御出现漏洞。如果手受到拉力导致重心前倾,亦可以顺力出膀手以防护中线,更有甚者可以顺势肘击对手。按尾翘头的意思同理,但是出膀手时肘部直接被按的情况往往很少出现。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出膀手接手,将对手的攻击往上挤的同时感受到向下的反作用力便顺力变摊手,从而进行卸力并将对手的手排挤在外,抢占中线。口诀不能光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而是要对其传力原理和用力方式进行推敲和模拟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练习心得:1.这两种手法的应用十分广泛,需要多加练习和感悟。在回顾手法动作要领,规范姿势的同时,还要仔细思考变换时的细微动作,体会两种手法向前的劲锋及切中破中的思想。
摊变膀中途(俯)、膀变摊中途(俯)
扶手。咏春的三种主要手法之一,常用于感受对手的发劲并限制对手的行动,力点在手腕的手掌小指侧,不发劲所以没有明显的劲锋。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作摊手。2.将手腕向前顶出,手掌顺时针旋转至五指向右,掌心向内、展平并放松。要领强调:1.扶手的要点在于架构。扶手一般搭在对手的手上,最常见的是搭在摊手的手腕上。和摊手一样,作扶手时从肘到腕形成一个架构。作扶手时不能完全不用劲的搭在对手的手上,因为这样会让扶手非常迟钝,在对手变手、脱手时容易习惯性下沉,难以及时做出反应。但也不能过于用劲而让扶手固定在对手的手腕之上,因为这样扶手就难以感受到对手的发劲力度和方向从而无法顺力做出正确的反应。所以作扶手时一定既要用劲于关节以维护架构,又要稍稍放松的搭在对手手腕之上以感受劲力。作扶手是咏春过招时的习惯。2.扶手虽然不是攻击手法,但作为咏春的主要手法之一仍然是要将手掌手腕尽量前探的,很具侵略性,所以作扶手时手臂和肘部等部位的动作要领也跟摊手一致,在描述动作时也要求先作摊手。3.作扶手时切记手掌要平,五指向右,这样的形态才有利于限制对手行动。限制不是指让对手无法行动,而是让对手行动不便且发劲容易被感受到。
扶手(正、侧、俯)
枕手。常用于防御指向软肋部位的攻击,力点在掌根到腕之间,劲锋向下。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作扶手。2.手腕下沉,手掌变立掌,肘部以及上臂均不动,前臂随腕略下沉。要领强调:1.枕手的要点在于腕劲。枕手的劲力是靠腕关节发出的,而不是靠前臂带动腕发出的,所以前臂不可大幅下沉,否则中线防御会出现漏洞。由于手法发劲时不扛力,所以劲锋向下,掌根发劲,手掌自然变成立掌。枕手是咏春手法中腕关节发劲的典型,只有腕关节非常灵活才能够发出强大的劲力,需要多加练习。2.枕手往往是顺扶手之后运用的,而扶手正是感受对手发劲的手法,可见这两种手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枕手(正、侧)
圈手。咏春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在手法变换、抢占中线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力点在绕手腕一圈,不发劲所以没有明显的劲锋。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作扶手。2.手腕尽量前顶,手掌顺时针旋转半圈,再作枕手。3.手腕前顶,作扶手。要领强调:1.圈手的要点在于顶腕。通过手腕前顶再加上手掌的旋转,圈手能够极大的灵活腕关节,并将咏春中各种手法都巧妙的衔接起来,这正是圈手被频繁使用的原因。圈手本身就是由咏春中几个主要手法循环变化而成的。2.圈手的特点是绕,通过绕从而快速的将手切入对手中线或者切到对手侧面,不需要肘部以及上臂的运动。练习圈手时需要切记只有腕动,前臂随腕而动,其他部位都是不能动的。3.很多时候手掌相对于前臂的位置变化都是靠圈手来实现的,因为圈手便于转换劲锋。
圈手中途(正)
襟手。常用于限制对手手部动作,力点在掌根,劲锋向下。动作描述:双手动作1.扎马。2.左手摊开成掌,转腕至掌心向下。只有手腕动。3.左手掌根沿身体下按至手臂伸直,手掌始终与地面平行。4.右手对称重复动作2、3。5.尽量张肩,肘部在身体后方内收,同时双手手背贴身体滑动到臀部并并拢,掌心向后,五指向下,再尽量竖直上滑到腰。注意肘部一直内收。6.双手掌根朝后下方按至手臂伸直,五指离开身体,手臂平行不可外张。7.肘部保持内收,双手手掌随掌根径直提到腰两侧,掌心向前,五指向下。8.肘部贴身体向前推出,双手掌根朝前下方按至手臂伸直,双手手掌并拢于中线,五指向前略偏上。要领强调:1.襟手的要点在于掌劲。襟手即按手的意思,动作讲解中的三下按掌依次为侧襟手、后襟手和前襟手,三下襟手都要求手臂伸直以将劲力打尽,掌根发劲所以手掌自然垂直于前臂。掌根发劲实质上就是腕关节发劲。2.在手腕比较靠近身体时,扶手之后往往接枕手用于防御或者限制对手行动,但是当手臂伸出到手腕离身体比较远时,枕手就难以发劲了,需要使用襟手。枕手和襟手都是使对手的手向下方偏离中线的。此外,襟手还常用于配合转马卸对手的膝击。3.侧襟手不便于朝身体两侧用劲,所以竖直下按。而前襟手则需要朝前下方按以便于发劲并限制对手行动,后襟手同理。虽然使用前襟手时手臂处于伸直状态,没有稳固的架构,但是肘部与身体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仍然是有意义的。4.在作三下襟手的整个过程中,肘部都是不超过肩宽的,一直尽量护住身体,这也体现了咏春手法中肘部的活动特点。
襟手(正、背)
襟手(侧)
提手。常用于攻击对手下巴,力点在手腕背面,劲锋向上。动作描述:双手动作1.双手作前襟手。2.提腕,双手平行径直上提到手臂与肩膀齐平,手臂不可弯曲。要领强调:1.提手的要点在于提腕。作提手时手臂是伸直的,由于没有良好的架构,所以朝身体的前后方向发劲比较困难,但是朝上下方向发劲却不难,尤其是用腕劲打击对手脆弱的下巴处。2.提手往往是接前襟手后使用的,借用前襟手的反作用力顺势而成,打击快而直接。由于作前襟手时已经将对手的手限制在了下方,所以不用担心作提手时中线会因没有防御而遭受攻击。
提手(正、侧)
拦手。常用于拦挡,力点在前臂的手掌小指侧,劲锋向前。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作膀手。2.上臂不动,将前臂和手掌抬平,从肩到掌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要领强调:1.拦手的要点在于架构。拦手和膀手的形态是非常相似的,要求上臂垂直于身体面、肩平、肘关节打开135度左右等,唯一的区别在于拦手用于拦,所以前臂水平而不是自然下垂。因此,相比于拦手,膀手的肘关节和腕关节要更加微外旋一些。2.拦手的形态需要便于拦挡,所以作拦手时手腕不是严格位于中线的。
拦手(正、侧、俯)
问手。常用于试探及寻桥,力点在手背,劲锋向前。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扎马。2.肘部贴身体向前推出,同时左手放松成掌放至中线,掌心向右,五指向前。3.肘部前推并收中,手臂前伸,手掌从中线向前方略偏上探去。要领强调:1.问手的要点在于前探。问手是一种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手法,和摊手相比,问手的手掌是竖直的而不是水平的,因为这样更便于切中线,抢中线。但相对的,问手的发劲便不如摊手便捷稳固,所以问手主要用于试探,没有强烈的攻击意识。出问手时如果对手选择招架则两手相交成桥,如果对手选择躲闪则可以继续使用问手进行试探。2.问手的特点是探的远,感知范围大。很多咏春大师在遮住眼睛进行过招时,如果没有与对手交手成桥,一般都会用问手进行试探。
问手(正、侧)
抓手。常用于限制对手行动,力点在掌心,劲锋向后。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作问手。2.前臂及肘部不动,手掌转至掌心向下的同时向左弯,五指并拢下抓。3.肘部略后收,左手向后拉扯。要领强调:1.抓手的要点在于五指并拢。使用抓手时如果对手挣脱力小则对对手行动进行限制,如果对手挣脱力大则顺势放手让对手用力过度而重心不稳。由于自身的拇指是和其他手指并拢的,所以在各种情况下都不会被钩挂住乃至折伤,自身手法也不会因对手的发劲而受牵制或者连带。2.抓手是一种被频繁使用的手法,可以接在问手、摊手或者膀手等各种手法之后。抓手和扶手一样是咏春过招的习惯。
抓手(正、俯)
侧削手。常用于攻击侧面或者在侧面寻桥,力点在手掌的小拇指侧,劲锋向外。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作拦手。2.张肩,上臂以肩为中心水平左转,同时肘部逐渐打开,手掌削向左侧至手臂和双肩在一条直线上。要领强调:1.侧削手的关键在于肩肘同步。从拦手变侧削手的整个过程中,肩膀和肘部都是同时发劲的,将整个劲力贯穿到掌侧对对手进行打击。侧削手是攻击侧面最高效直接的方法,也是基本手法中肩肘同步发劲最为明显的手法。2.手臂和双肩处于一条直线时是肩关节的发劲边界,所以作侧削手时不可将手臂过于后削。在肩肘发劲正确的情况下这点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手臂过于后削则肩关节会被扭拉,这个状态下的肩膀是无法发劲的,而且容易拉伤乃至被对手折断。如果想要攻击更靠后一点的位置,可以通过旋转身体来扩大攻击范围。3.劲锋向前的削手称作前削手,劲锋向前下方的削手称作下削手,不同的削手只有劲锋略有不同,用于朝不同的方向进行攻击。
侧削手(正、侧)
刮手。常用于拦截对手手法,力点在手掌的小拇指侧,劲锋向内。动作描述:以左手为例1.作侧削手。2.手臂旋转至掌心向上,肘部扣向中线,上臂在肘的带动下收中,手掌及前臂刮回中线。要领强调:1.刮手的要点在于肘部内扣。刮手的劲力主要是靠肘部的内扣力传至腕打出的,手臂顺着肘的内扣而收中,前臂不能刮过中线。刮手结束时会成摊手状。2.手臂旋转至掌心向上是因为扣肘刮掌而自然成的动作。
基本手法总体要领强调:1.咏春所有的基本手法都要求出手时身正且稳,把握好正确的发劲方式。练习时要做到挺胸收腹,两眼平视前方,双肩齐平,重心不前倾,上身不旋转,脖子不前伸等,还需要经常动作到位的扎马以锻炼下盘的稳固性。2.所有的基本手法都是以左手为例讲解的,希望读者对左手引起重视。因为右手往往是大多数人的惯用手,所以很多手法用右手做起来相对会比较轻松,而用左手则会很吃力甚至无法达到标准,因此读者一定要加强左手的练习。惯用左手者相反。3.基本手法中大多数时候肘部都是贴着身体而动的,出手时肘部贴身体滑到中线并在中线上前后移动,收手时肘部从中线贴身体滑到一边。与不动肘同理,这样有利于防护中线,而且动作幅度小,手法灵活。4.任何时候只要握拳手腕便不可开,即手臂和手背保持一条直线,否则不仅在攻击中难以发出劲力,而且容易扭伤手腕。5.练习和实战之间是有差异的。练习时要求手法精确到位,是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实战发挥打下基础。实战时则不能局限于练习时的要求,而是需要把握手法要领,根据实际情况对手法进行化简或者演变。读者一定要理解各种练习方法的原理所在,认真刻苦的按照要求练习。6.练习基本手法时动作越慢越好,因为在慢中更容易感受到架构的肌肉放松和关节发劲,关节的劲力是不需要通过快来增强的。7.各个手法的动作描述都比较详细,练习时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但动作标准只是手法标准的外在体现,不是最终目的。读者只要理解了每个手法的发劲,动作自然而然就标准了。小结:练习基本手法首先要做到动作标准,其次要做到出手无心,习惯成自然,最后要做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夫咏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