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和狮子与狮子 的第一节最后一句的精彩之处是什么

伊索寓言读后感700字要求有自己的事例,急急急!!!快!_百度知道
伊索寓言读后感700字要求有自己的事例,急急急!!!快!
提问者采纳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狐狸想摘葡萄吃,却摘不到,于是就说:“这葡萄是酸的。”伊索老先生是想籍此告诉读者们,做人不能虚伪,不能随便找借口,实际上,这是种十分健康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乐观。可以说狐狸是虚伪但也是乐观的,可惜伊索只看到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熟头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人的一生会是一马平川,沉沉浮浮,潮起潮落是难免的。如果每件事都较真,每次失败都失落,那人类不早就气死了?乐观实际上就是一种豁达,对万事的包容。豁达是什么?是韩魏公在小吏大破绝世珍宝后只淡淡地说句“物破自有时”;是一空大师在发现心爱的兰花因为弟子照顾不周而死时只淡淡地说句“我不是为赌气才种兰花的”;是齐恒公不计管仲追杀自己的前嫌依旧将相位叫于管仲。最终,韩魏公千古传颂;一空大师流芳百世;齐恒公一代霸主。美好的结局源于良好的心态。同样地,想要让自己永远快乐,豁达依旧重要。千万别以为事事较真是一种认真的表现,有时候,适当地丢下思想包袱也很关键,周瑜因为无法忍受诸葛亮而活活气死,项羽也因无法看透“留得青山在”的道理而在乌江留下遗憾。快乐意味着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意味着不在意烦恼,不在意烦恼意味着豁达的人生态度。遇到困难时,要认为这是成功之母;遇到绊脚石时,要认为这是在磨砺自己;遇到伤心事时,要认为这是在让自己成长,这样生活才能有滋有味,离郁闷远远地,生活是用来享受的,这就是快乐的秘诀。要想快乐,就得豁达、乐观地看待人生,不要为烦恼而烦恼,要为生活而快乐。上帝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就是让我们多看看、多听听吗?要想快乐,还得把烦恼抛在脑后,坚信明天回更好!朋友,您快乐吗?如果不快乐,请换一种眼光看人生,相信我,快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伊索寓言》这本书,我很小时就看过了,一点都不深,只有短短几百个字,现在拿起来重温一遍,却发现小故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本书是古希腊作者伊索写的,他是一名黑奴,却很有智慧。这些故事经过后人的修改,编成了《伊索寓言》。每个故事,都教育了我:《龟兔赛跑》让我懂得不能骄傲;《狼来了》告诉我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农夫与蛇》让我知道了对于恶人,决不能怜悯。那么多故事,令我最难忘的还是《爱虚荣的乌鸦》。这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宇宙之王宙斯打算挑选出一个百鸟之王,决定召开一个群鸟大会,选出最美丽的鸟儿。知道这个消息后,所有的鸟儿都精心准备起来,乌鸦也不例外。可是,她自己也知道,这丑陋的模样是不可能当选的。于是她找遍了森林和旷野,把从其他鸟儿身上掉落的漂亮羽毛全部收集了起来。大会那一天,乌鸦插着漂亮羽毛赶来了,她的美丽令所有鸟儿都黯然失色。正当宙斯宣布乌鸦为百鸟之王时,所有的鸟儿都 愤怒地一拥而上,拔下原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乌鸦恢复了原样,还是黑糊糊的乌鸦。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课文《落花生》,花生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是却为别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乌鸦本来就没有漂亮的羽毛,为他人做出的贡献也少得可怜,这样,只用虚假的手段去追求荣誉和体面,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唾弃。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些若书的世界是一片海洋,那我便是这片海洋中的一条小鱼,任凭我在书海中自由自在地遨游。有一天,我发现了一颗闪着璀璨琳琅般光泽的珍珠,这颗珍珠便是《伊索寓言》!小小的故事中,却有着令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的大道理!我上上下下“打量”完这颗“珍珠”时,又发现了这“珍珠的一大特点——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还包含着种种深刻的道理。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麽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狐狸与老山羊 故事说的是:有一次,狐狸不小心掉到了井里。狐狸看见老山羊走来俯罚碘核鄢姑碉太冬咖,就把山羊骗到井里,然后自己登着山羊的背跳出了井。狐狸不遵守诺言,不但没把山羊救出来,还反而对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有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了。” 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去考虑事情的结果,然后再去做。也就是说,不能盲目地听信别人的话。要是不考虑结果,盲目地去做的话,就容易上当受骗。严重的时候,还会有很大危险。世上有很多心口不一的人,不能随便听信这些人的话。还有许多坏人,用甜言蜜语诱骗人们,所以更要认清这种人的真面目,时时刻刻提防他们,否则到时候就会追悔莫及。《说谎的猴子》,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爱说谎的猴子上船去雅典,可船在路上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翻了船。有一条海豚十分喜欢与人类交谈,从而获取知识。海豚把猴子当作人类托上水面,并与猴子交谈,交谈中猴子又在说谎,被海豚揭穿后海豚愤愤不平,便把猴子弄下海,淹死了。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做人,千万不能说谎,说谎的人也会因此而受到报应!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样,才能使其融入到大家、群众的生活中去;这样,才不会被世人鄙视!俗话说得好:“诚实是通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所以,诚实待人,等于尊重别人!《蚊子与狮子》的寓言,我深受启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蚊子自认为能战胜狮子,想和狮子比比谁厉害,它吹着喇叭飞到狮子那里,向狮子挑战。它冲到狮子的脸上,专咬狮子鼻子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脸都抓破了,还是抓不到蚊子,只好认输,要求停战。蚊子战胜了狮子,非常得意,它继续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骄傲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不小心粘到了蜘蛛网上,被蜘蛛抓住了。在临死的时候,它悲叹道:“我已经战胜了强者,却被弱者所消灭。”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然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击败。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后面有能人。骄傲自满的人一定会得到惩罚,最终会落到和蚊子一样的下常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今后我要更加刻苦学习,不骄傲自满。《伊索寓言》是一本世人称之为“书王”的一本名著,它以其中动人有趣的故事,述说了包含在文内的一些知识与道理,我亲身品味了一回,啊哈!不是吹的,这本书与我国的四大名著势均力敌,可真牛啊!我还记得本书的作者“伊索”说过这么一句话:“智慧的美胜过形体的美。”不错啊,有些人专门以外表为数轴上的原点,美的是正的一列,丑的是负的一列,可他们万万不知道的是内心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我认为,像《伊索寓言》这种知识象征性书,胜过于美学,您说哪?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1.影射当时社会的现实2.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3.表现了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4.表现的是劳动人们生活的经验与智慧5.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大概大家都听说过《狐狸和山羊的故事》吧?它讲述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了井底,却又扔下山羊自顾自走了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也许大家看了都会说:现在哪去找这么傻的“山羊”呀?但是,我在现实生活中,还确实碰见了一回这么傻的“山羊”。那次我去旅游,车上突然有一个人说要换点零钱。我只瞥了那人一眼,便觉得它他长的贼眉鼠眼的。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全车的人没一个人理他。那个人说的很诚恳,直到说第三遍时候,终于有一个人站了起来,说:我和你换吧!那人好像很激动,左一声大哥右一声大哥的喊,还说可算遇到个好人了。等到他俩换完钱,那个想换零钱的人便说他有点事儿,在汽车刚一到站,就匆匆忙忙的下了车,一会儿就消失了。等到汽车又上路的时候,只听那个换钱的人说:“哎呀,妈呀!这是假的!” 只见他两手拿着一张百元大钞在阳光底下反复的照来照去。没一会儿,便一屁股坐在座位上说:“那些钱是给家里买东西的呀,那人怎么那么缺德呢?”我看着,心想:又一个狡猾狐狸和愚蠢的山羊出现了。 而《牛和蛙》的故事则告诉了我们另外一种道理。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青蛙看见牛以后,非要和牛比一比到底谁大,最终却把自己的肚子撑的爆裂了。我觉得这个青蛙好笨呀!它不应该和牛比到底谁大,而要和牛比谁比娇小,这样不就取人之短,补己之长了吗?也不会再出现肚子爆裂的事情了。而在我们现实社会上,不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的每一种缺陷不是都有补偿吗?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也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都会相安无事。但如果都像那只青蛙一样的话,那世界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呢?真是无从想象。 《乌龟和老鹰》通过一只乌龟非要让老鹰教它学飞翔,结果从高空中落下来从而摔死的悲剧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律性,决不可违背这个规律。这篇寓言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那就是《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农民嫌自己的庄稼长的太慢,便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聪明但实际上却很愚蠢的办法。他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把自己地里的秧苗都一个个的拔高了许多,这样看起来,它的苗子确实长的很快。可家里人听说这事之后,就又马上跑到了菜地里看了看,只见地里面所有的秧苗非但长高了,而是全都枯萎了。这个小小的成语故事和《老鹰和乌龟》的意思相同,它让我们懂得:一切事物都要有顺其自然. 伊索寓言》相传是古希腊一位曾经是奴隶可是因为具有聪慧才气而被释放的人——伊索所著的,正是拥有了这种历史,才使我开始看上这本书。 伊索内容的人物设定很有特点,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与人或者全都是动物为主角的,这样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作者不用再去费时间来描述主角、配角的独自性格。只要写出一种动物就会马上使人们联想到其本质,从而很好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对于寓言的寓意。而且这种用动物代替人的手法也十分地生动典型,狼代表奸诈、狐狸代表狡猾、牛代表老实、兔子代表急躁或机智、老鹰代表有志气的人。 伊索寓言的内容看上去都是十分的短小精练,没有任何过长的背景描写或者是心理描绘。几乎只是像“流水账”一般的简洁明了,一篇富含深涵的文章就只有四五百字。尽管只是简单的叙述和对话,去更给了读者更大的空间去思索。所谓“横看成林侧成风”,在不同的人眼里对于同一个寓言里都会自有一番见解。简单的构造使得读者可以自由地深掘故事的本质。伊索的故事往往是以某些主角(动物)在悲惨的下场下来京时告诫人们,如:《乌鸦与狐狸》、《鹿的脚与角》、《羊与狼》等等,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就给于了人们强而有力的说服,使人不得不点都赞同。 由于《伊索寓言》是否确有其人现在仍有争论,并且由于在中世纪的一些寓言也被冠于了“伊索”之名,因此现在的《伊索寓言》的版本不尽相同,其中的故事也有些良莠不齐。 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在看《伊索寓言》时,发现往往在《农夫与蛇》等故事中的寓意很深刻简易,可是有部分的寓言实在难以理解,不知作者在讲什么,甚至有一些寓言荒诞极了,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编者的一段话解说了原因:因为《伊索寓言》中有的故事良莠不齐,因此不必一定要从一个寓言中获得什么教训,仅仅作为消遣的小故事略读一番即可。看完后,我也觉得的确我太钻“牛角尖”了。 而《伊索寓言》中有些寓言可能只因为作者怕读者太难理解,所以在最后添上一句:“这说明XXXXXXXX”,看上去实在是把我的想法给抑制住了,反而不太合适,有了画蛇添足之感。 总的来说,《伊索寓言》值得学习牢记在心的教训是很多的,故事内容也相对比较精彩,而2分钟就能看完、看懂一篇寓言了,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很不错的。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伊索寓言》。其中有一篇名为《蚊子与狮子》的寓言,我深受启发。
饿,早就写完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寓言是一个魔袋,虽然很小,却能拿出很多东西;寓言是一个魔豆,虽然很小,却能长成参天大树;寓言是一个魔杖,虽然很短,却能变出很多宝物……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他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小亚细亚。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哲思,将动物为主角的拟人手法,走遍世界各地,将寓言故事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蚊子与狮子》,讲的是一只蚊子自认为能战胜狮子,想和狮子比比谁厉害,它吹着口哨飞到狮子那里,向狮子挑战。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脸都抓破了,还是抓不到俯罚碘核鄢姑碉太冬咖蚊子,只好要求停战。蚊子战胜了狮子,非常得意,它继续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骄傲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不小心粘到了蜘蛛网上,被蜘蛛抓住了。在临死的时候,它悲叹道:“我已经战胜了强者,却被弱者所消灭。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后面有能人。面对寓言大师伊索的文章,会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它可以培养我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更能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真谛,领略到生活的智慧,想象的魅力和做人的道理。读一篇寓言,我就好象长大了一岁,又积累到了一点经验,对生活看得更透彻了。
伊索寓言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蚊子与狮子 的第一节最后一句的精彩之处是什么_百度知道
蚊子与狮子 的第一节最后一句的精彩之处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表现了狮子作为草原霸主的自豪与嚣张。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海峡-永不消停的水上通道 牛海燕 正版书籍
促销信息:
商品评分:
配&送&至:
服  务:
温馨提示:
赠  品:
促销信息: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海峡-永不消停的水上通道 牛海燕 正版书籍
商品名称:海峡-永不消停的水上通道 牛海燕 正版书...
商品编号:
上架时间: 19:00:25
商品毛重:500.00g
商品产地:
如果您发现商品信息不准确,
商品名称:
海峡-永不消停的水上通道
印刷时间:
商品类型:
前言 多极时代话海峡 第一章 海峡与航海家 第一节 航海之祖 第二节 伟大的郑和 第三节 航海王子 第四节 哥伦布的是是非非 第五节 麦哲伦的梦幻 第六节 新时代的新航海家们 第二章 风起云涌的大西洋 第一节 战争不息的不列颠与英吉利海峡 古罗马帝国与不列颠启蒙 英西海战与英国崛起 英荷战争与海上霸主 特拉法尔加海战 赫尔戈兰湾海战 “群狼”潜艇战 诺曼底登陆 第二节 俄国的海洋梦与德国的崛起 俄国的海洋梦 俄德的波罗的海之争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 英德日德兰海战 英德挪威大海战 英德北角大海战 第三章 永无宁日的太平洋 第一节 台湾海峡与“内部战争” 郑成功收复台湾 施琅远征台湾 金门岛血战 一江山战役 “八六”海战 “两门”播音战 台海危机 第二节 朝鲜海峡与国家战争 忽必烈的“企图”破灭 中朝日呜梁海战和露粱海战 日俄对马海战 第三节 美日太平洋争霸赛 偷袭珍珠港 美、日珊瑚海大海战 中途岛战役 马绍尔群岛战役 美日莱特湾大海战 第四章 波谲云诡的印度洋 第一节 蚊子与狮子的战争 第二节 惊醒世人的“沙漠风暴” 第三节 蜗牛要飞行 第五章 “黄金水道”的云和月 第一节 霍尔木兹海峡 第二节 曼德海峡 第三节 马六甲海峡 第四节 巴士海峡 第五节 白令海峡 第六章 海峡与移民 第一节 直布罗陀海峡与神秘的亚特兰蒂斯 第二节 马六甲海峡与“下南洋” 第三节 白令海峡与人类迁徙 第七章 海峡之最 第一节 最长与最短的海峡 世界上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 世界上最短的海峡——柔佛海峡 第二节 最深与最窄的海峡 世界上最宽最深的海峡——德雷克海峡 世界上较浅的海峡——刻赤海峡等 世界上最窄的海峡——土渊海峡 第三节 最忙与最闲的海峡 船只通过最多的海峡——英吉利海峡 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第四节 最迂回曲折的海峡 世界上最迂回曲折的海峡——麦哲伦海峡 第八章 海峡匪情 第一节 海匪集散地 第二节 海匪乐园 附录
本产品质保期为:
服务承诺: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温馨提示:因厂家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更换随机附件等没有任何提前通知,且每位咨询者购买情况、提问时间等不同,为此以下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若由此给您带来不便请多多谅解,谢谢!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最终购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军事理论排行榜
购买了该商品的用户还购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根据浏览猜你喜欢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转载]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61-80)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61-80)
目录(61-80)
61.走出课文——《俭以养德》教例评析
62.懂了之后再读——《“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
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七根火柴》教例评析
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65.妙在这一“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67.谈谈孔乙己的偷——《孔乙己》教例评析
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沁园春·雪》教例评析
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
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
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73.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
75.意在笔先——《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
76.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
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
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哥白尼》教例评析
80.三个环节& 三种手段&
三套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
61.走出课文
——《俭以养德》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本教例参考居志良老师《〈俭以养德〉教学感想》进行设计(原文见《语文学习》1992年第9期)。
教学主要步骤如下:
一、诱发阅读的动机
以生活中的“热点”为诱导的契机,提出一些能让学生活跃思想的问题,激发他们探求的欲望。
①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节俭是相矛盾的吗?
②有人说,节俭不在形式,而重在精神,这种说法对吗?
③现在生活中的胡乱花用仅仅只是经济能力的问题吗?
请同学们谈一谈,扯一扯,摆一摆,辩一辩。
二、带着学生走进课文
1.教师介绍课文的论述思路,要求学生按如下提示研读课文,写出读书笔记。
一个论点: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可能牵联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两个正面典型事例:鲁迅和列宁的事。
三个论述的方面:精力、影响、后果。
一个反面的对照例子:“三反”“五反”中的例证。
两个重要的修辞方法:引用、设问。
三个穿插的说理段:第七、十、十二段。
2.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不节俭的现状,谈谈:①“生活太安逸了”怎么会“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②鲁迅不穿棉裤,不是穷,更不是吝啬,那是为什么?
三、引着学生走出课文。
1.引导同学们作发散性思维,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正反的事例,进一步印证课文的主要观点。
2.引导同学们作发散性思维,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正反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用以间接反驳一种看法。
3.引导同学们运用课文中的例证,来证明与课文中心观点不同的其它观点。
四、再让学生走进课文
1.进一步体会课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技巧。
2.体会课文用词精当的特点。
[评&&& 析]
这个教例朴实无华。
它没有表现出很特别的教学设计技巧,也没有表现出很独到的分析讲解角度。
但它从教学设计思想上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点示。
这就是:走出课文。
于漪老师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曾带着学生走出课文,撷尽那些美好的故事,来充实“我们的好总理”中的“好”的分量。
魏书生老师教学过程中,时常带着学生走出课文,谈宇宙、人生、世界、方法。
宁鸿彬老师也喜欢带着学生走出课文,教学《蚊子与狮子》,居然能谈及“偶然”和“必然”。
眼前的这个教例,从生活的热点出发,促进学生活跃思维,进而领会课文要旨,进而又要求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印证课文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学得活泼,教得自如,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评价能力,培养了扎扎实实的议论能力。学生从课文出发,走出课文。
走出课文,是对课文的开放,对学生的开放,对教学的开放。它使教学内容充实、丰满,它使学生兴趣盎然,情感投入。
走出课文,讲究操作技能。教师只要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时机成熟,步骤到堂便可以实施。
走出课文,也是一种教学境界,学生不再是老师死擂硬贯的对象,他们可以思绪飞扬,不再被课文死死框住而能够充分地驾驭课文。
62.懂了之后再读
——《“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友邦惊诧”论》的第二节讲读课,第一节课已经讲析了课文的“驳论的内容和驳论的层次”。
教师开讲:上节课我们读读讲讲,气氛十分热烈。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诵读课文。大家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感情色彩鲜明,强烈,气势磅礴,但如果我们懂得它感情强烈、气势磅礴的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原因,我们诵读文就不仅仅只会是“凭着感觉走”了。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在读中弄懂,懂了之后再读。
教师在黑板上另写一句:《“友邦惊诧”论》的文气为什么这样壮盛?
接着要求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体会语感,琢磨原因。
接着组织发言,发言者讲出自己悟出的道道,还要用诵读证实自己的看法。
师生讨论的关于“文气壮盛”的主要原因有:
1.排比的结构。如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语言犀利,铿锵有力,一句紧接一句,不可遏止,形成了一种无可阻挡的批驳语势。
2.短句的运用。如“好个‘友邦人士’!”“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等句,尖锐泼辣,全力拼搏,声色俱厉,犹如惊雷,字字都燃烧着仇恨和愤怒的火焰。
3.“流水”的句子。如第五自然段“可是‘友邦惊诧……。”全段一逗到底,形成一个宣泄猛烈、一泻无余、无论如何也停顿不下来的“流水句”,犀利、泼辣并讽刺意味极浓。
4.用一词统率许多句。如第一段中,“不道国民党政府……”一句中,“不道”二字统率90几个字,也是一逗到底,在引用反动电文之中表达出作者万分的震惊、愤懑以及强烈的抗议,这样的句子,非一口气读完不可,不仅要一口气读完,而且语速要快。
5.巧用关联词,将许多小句子紧密地贯串起来。如文章“附记”部分,如此丰富的内容,就因为有了这些词语的紧紧勾联,也是一气贯注,感情强烈,念诵起来也是气势不凡的。……
[评&&& 析]
这个教例是很宝贵的。这是多么优美的语文课。
大凡教学《“友邦惊诧”论》,在诵读方面主要是都是演示,学生跟读、学读、自读,虽然也可以读得气势浓烈,但哪里比得上这个课例中的读。
这是“懂了之后”的“读”!
懂什么,懂得了为什么要这样读!
当学生读第一段时,他懂得,这一段中有两三处“以一词统率许多句”的句子;当学生读第二段时,他懂得,这段中有短句和排比句;当学生读第三段时,他懂得情感要高度饱和;当学生读第五段时,他知道这是一个“流水句”……“懂了之后再读”与“跟着感觉走”的“读”,其“味道”是完全不同的。
“在读中弄懂,懂了之后再读”,教师将自己精心钻研教材时的体会变为一种教学思想,将语言教学、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及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因此能有如此精彩的教学设计。
这实在是很不简单的。
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
——《七根火柴》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学实例(详见《中学语文教学》1990年第5期)。
两课时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设计了五个主要的起支撑作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假如你是红军博物馆的解说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着六根火柴,请你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比一比,看谁介绍得好。
(同学们朗读课文,准备发言,复述,评议,课堂教学场面热烈。)
第二个问题:
同学们的发言很热烈,很精彩。现在大家想一想,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不是文章的主题?如果不是的话,谁能重新拟一个表现主题的标题呢?
(“无私的奉献”、“生命的火光”、“不死的人”、“革命重于生命”等等不断地被拟出来。)
第三个问题:
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他俩谁是主人公?
(讨论热烈。师生讨论了:①无名战士在怎样的环境下珍藏了七根火柴。②无名战士自己却没有用一根火柴,他是怎么想的?③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④七根火柴的意义。)
第四个问题:
无名战士,并非真的没有姓名,作品以“无名战士”出现,有没有什么用意?
(同学们讨论,认为作者是想告诉人们,这位战士是无数革命先烈的代表……)
第五个问题:
文章学完了。大家想一想,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我们是怎样体会出来的。咱们归纳一下阅读小说的一般要求和方法。
(课堂上再次出现热烈讨论的局面。)
[评&&& 析]
在《七根火柴》的教例中,此教例的提问设计的确技高一筹。揣摩这五个问题,不由得令人暗暗叹赞:好精彩的提问!
首先看提问的作用。
这五个提问——第一问解决内容理解的问题,第二问解决主题理解的问题,第三问引导对人物形象的讨论,第四问指点揣摩小说的艺术构思,第五问着眼于阅读技能的训练。五个提问引发五次教学内容,形成五个课堂教学的“板块”。精美的提问设计成为支撑课堂教学的骨架和集纳教学内容的聚光灯,完美地结构起课堂教学的“历程”。
再来看提问的顺序。
这五个提问——第一问意在检查同学们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强化同学们对课文的熟悉,为后面的教读作好充分的铺垫,所以放在前面。第二问的位置可以很灵活,教者把它放在这里,主要是为讲析人物形象作铺垫。第三问是全课教学的最主要的问题,所以还进行了化解,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个细节之中。第四第五个问题,也是摆放得恰到好处。
最后看看提问的艺术。
第一问假设一个情景,目的是要同学们复述课文却并不直接提出,争当一个好的解说员——多么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第二问从侧面切入,本来是要同学们归纳主题却也不直接提出,另拟一个标题——比归纳主题活泼得多、生动得多!第三问设置了一个大大的矛盾,表现了教师高超的导读艺术,把教学引向深入,把课堂气氛撩拨得十分热烈。第四、五两个问题从正面入题,问一次就解决一个大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想得到:有这样美的提问设计,该有多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P13)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们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
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是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65.妙在这一“问”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语文教学之友》1996年第9期P16& 朱家林的文章)
师:魏巍同志告诉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事例,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是最有代表性的。那么,魏巍同志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呢?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
学生活动,讨论:
①学生一:我认为这三个事例的时间不同。松骨峰战斗写的是打仗时的事,马玉祥救儿童,写的是打完仗从阵地上下来的事,而“谈话”写的是休息时的事。三个事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包括了战士们的一切活动,这三个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②学生二:我认为这三个事例所在的地点也不同。松骨峰战斗写的是战场上的事,马玉祥救儿童写的是路上和朝鲜老乡家里的事,防空洞谈话写的是防空洞里的事。这三个事例代表战士们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这样写是有代表性的。
③学生三:我觉得这三个事例的人与事也不一样。第一个事例写的是与敌人打仗,第二个事例写的是救朝鲜儿童,第三个事例写的是一个战士的心里话。三个事例写了集体,也写了个人;写了打仗,也写了打仗以外的事;写了战士的行动,也写了战士的思想。所以这三个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④学生四:我认为这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三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对敌人的恨,马玉祥救儿童表现了对朝鲜人民的爱,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三个事例把志愿军战士对敌人、对朋友、对祖国的感情写出来了,是有代表性的。
⑤学生五:我认为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三个方面的崇高品质。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马玉祥救儿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评&&& 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设计,教师把学生深深地引入对课文的品析之中,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设计的妙点就在那有力的一“问”: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
它妙在带动了对课文进行的整体阅读教学。
它妙在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课堂的训练作用。
它妙在既突出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又充分展现了思维训练的魅力。
它妙在教给了学生品味同类结构作品的方法。
它妙在严密地串起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
真是“妙在这一问”。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问”呢?
这个“问”,叫做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它是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的问题,它“一问能抵许多问”,运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而代之以让学生在牵动全篇课文的提问下的深层次思考。一般来讲,它在课堂教学中有如下方面的运用:
1.在课文预习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提高预读的质量,加深思维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重要问题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形成波澜。
“妙在这一问”——多么美妙的教学现象!
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
——《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句式学用课。
3.全课教学由“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节”三个板块构成。
4.教学任务:认读难字10个,品读、积累美词若干个,学习句式8种,背读精段1—2个。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一篇&
(13分钟左右)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请大家发言。同学们发言,教师进行小结,学生听记,学生复述。
第二个教学板块——突破一点(进行句式品读)& (24分钟左右)
教师先作示范讲析:这篇课文语言丰富,我们可以学习不少的写句的方法。如:
①用富有表现力的单音节动词写句。
②用生动而多情的双音节词写句。
③用精练雅致的四字词语写句。
再由同学们独立活动:学老师的方法,找出课文中写句的其它方法:
④用连续设喻的方法写句。
⑤用反复的方法写句。
⑥用对举的结构写句。
⑦用总分式排比的结构写句。
⑧用突出主语的方法写句。
还有用倒装的方法写句、用引用的方法写句、用重叠词语的方法写句、用冒号提起的方法写句等等。
同学们进行写句实践。
第三个教学板块——记诵一节(8分钟左右)
师生共同活动,就这些写句的方法析读文中的两个精段,并记诵这两个精段。
段一:“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段二:“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下课之前。教师总结这一节课的学法。
句式学用课——好新颖的课!
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充分地学用句式——多么新颖的思路!
这种“新颖”,植根于教师对教材深入的挖掘和深刻的理解。
《我的“长生果”》是怎样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美文,是一篇写阅读文学书籍与提高作文水平之关系的美文,是一篇情感真挚的美文,是一篇雅词、句式特别丰富的美文。在这篇美文中,它语言的比喻美、真情美,它结构的层次美,它丰美的句式,它内含的几十个二字雅词和三十余个四字词语,处处都会令教者感到十分的欣喜。
然而,如果没有教师的潜心研读,或者说教师如果缺少阅读的技能,又怎能发现它其中的这众多美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就是课文精华的撷取者;语文教师,就得运用他自己语文能力的尖镐利铲,在课文的矿山中挖掘闪光的宝藏。
吃透了教材,就为美的课、美的语言学习课、美的语言训练课打下了美的基础。
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
67.谈谈孔乙己的偷
——《孔乙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徐开质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第1期)。
教法设计:读读、写写、讲讲、改改。
教学程序:写后讲,讲后改。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课文。
二、教师出示作文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提示:①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②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③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④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三、就上述作文内容组织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是: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即“偷”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教师从中发现学生认识上的薄弱环节和偏差,为针对性的讲析作准备。
四、教师重点讲析。
1.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
2.由“偷”引出“笑”,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
3.由“偷”引出“打”,表现封建社会的罪恶。
4.由“偷”引出“情”,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
可见,作者描写的目的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从以上四个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五、学生在听了讲析之后,修改作文。
[评&&& 析]
在《孔乙己》的教例中,此为“议‘偷’课”,此外还有“议‘笑’课”、“议‘手’课”、“议‘打’课”等等,教者抓住的,都是小说中反常描绘的关键内容,以此为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的教学。
此教例的突出特点是:
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切入课文。
变这个切入点为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
以作文的形式表达阅读和思考的结果,“逼”着学生动手动脑。
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讲析。
此教例的突出优点是:
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又带着听讲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讲析,深化认识,修改作文。整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点拨相映生辉。
此教例的教改意义是:
第一、探求了小说教学的别具一格的教学角度。第二,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第三,切实可行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
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
——《沁园春·雪》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始阶段:
1.教师介绍作品背景,解释词牌。
2.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注释。
讲读阶段:
1.教师激情诵读。
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词所表达出的对雄伟瑰丽的景物的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
2.听配乐录音朗诵。
请同学们体会、理解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议论抒情的写法。
3.教师激情诵读。
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朗诵中的停顿,判断理解这首词的层次,听读之后发言、讨论。
4.全班同学朗诵。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解词义。理解精炼生动的语言。
5.男生诵读上阕,女生诵读下阕。
讨论:上阕“望”的内容,下阕“惜”的内容;这千万里的江山,为什么用“望”来写,一个“惜”字怎样理解。
6.师生背读。
讨论重点句:①上阕的议论抒情、点化主题句,②上下阕的过渡句,③下阕的议论抒情、深化升华主题句。
7.学生演示诵读。
教师讲析词的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景情交融的写法,点示词的壮美的意境,引导探求作者在词中的情感线索。
8.学生自由表情朗读、背诵。
要求进一步讲究节奏,表现情感,深化想象。
收束阶段:
1.几位同学朗诵,现场录音,播放,比较。
2.布置作业,每个同学课后朗诵并录音,并品评自己的诵读。
[评&&& 析]
于漪教师曾回忆:“我永远忘不了高中的赵老师在课堂大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李后主的《虞美人》等诗词的情景……读得出神入化,音调十分感人。他教完,我们也都能流畅地背诵了。”魏巍同志回忆他的蔡老师时说:“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诗词是最宜朗读的文学作品,它们的音乐美、节奏美、意境美、构思美,无一不深深感染着读者的心,教诗而不诵读,该是何等的蹩脚、乏味!
此教例就好在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读带讲,感染熏陶。它比较鲜明地表现出诗歌教学的特色:
1.反复吟咏,诵读。有很多的内容,譬如词的情感、气魄、层次、节奏等等,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听出来的,品味出来的。学生的听知力、品评力、朗诵水平都可以在听、读中得到熏陶,得到提高。
2.逐层深入地品评鉴赏,从字词的锤炼到层次、到形象、到意蕴、到构思的独特技巧,都进行了有分寸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赏析、讲解,层进的步骤合理,线条明晰。
3.适当地穿插一些文学知识的教育,如形象、情感、意境等知识内容的点拨介绍,又如对层次、节奏、想象与联想的训练等。这不仅仅只是深化了教学内容,更重要地是突出了文体特征,教出了诗味。
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胡明道老师的一个教例。
教师先导入:听说大家都爱唱歌而不爱学诗,其实那些歌词写下来就是一首首的诗。“读诗使人灵秀”,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如何品析诗歌。为我们提供范例的是《周总理,你在哪里》。
其后的主要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六段重要的语言来理解:
第一段话:敬爱的总理逝世已经有一年了,为什么还要问他在哪里呢?诗中有答案吗?在什么地方?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初读诗文,答问,老师拉出全课脉络的板书。)
第二段话:这首诗里面,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大家看一看,通过读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画面没有?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活动,理解每节诗的内容。)
第三段话:著名歌唱家李光曦曾将这首诗谱写成歌曲,在国外演唱,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现在我们来当这首歌的音乐画面制作人,分组准备,每组准备一节。看所创造的画面,哪一组有深意,哪一组的内容更丰富。
(学生充分活动。)
第四段话:感谢诗人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美好的意境
,感谢她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广阔的驰骋的空间。现在,让我们更好地进入这个意境吧,看看怎样才能朗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诗文。)
第五段话:刚才我们尝试、体味了,大家现在再看看,诗歌和别的体裁有何不同?不同在哪里?
第六段话:现在让我们从悲痛中走出来,提出一个问题,鉴赏一首诗有哪些方法?
教给学生的方法是:
了解背景反复吟,联想想象创意境。
赏析韵律品语言,把握题旨入诗情。
[评&&& 析]
这个教例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从这六段重要的语言,我们可以窥见这首诗歌教学的六个明显的步骤:朗读、扫描课文——寻找诗中的“画面”——“创造”诗歌的画面——再朗读课文——学习诗歌的体裁特点——讨论阅读诗歌的方法。
从这六段重要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教学设计的艺术匠心:在这六个明显的步骤后面,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意图:初知课文大意——领会课文的主体内容——体味赏析课文的画面——品析课文的语言——了解诗歌体裁的特点——点拨阅读自读诗歌的方法。六个步骤一气呵成,从粗到细,从引读到自读,从想象到品析。从教学课文内容到点拨学习方法。全课的教学从知识到能力,从实到虚,显得绵延起伏,气韵生动。
从这六段重要的语言,我们可以知晓学生的课堂活动的流程:读课文——理脉络——赏画面——品字词——明知识——懂学法。六个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从这六段重要的语言,我们可以品味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板块,即“现在我们来当这首歌的音乐画面制作人,分组准备,每组准备一节。看所创造的画面,哪一组有深意,哪一组的内容更丰富”。由于教师教学手段的灵巧,特别是设计了“创造音乐画面”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线条,学生无不在一节诗一节诗的“画面创造”中跃跃欲试,不仅形成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序”流动,而且酝酿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这实在是很精彩的六步。
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振维老师的一个教例。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在讲析中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一、现在让我们攀登第一个坡,你能不能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动作是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的?
(学生列举“杨白劳畏缩地看看四周”、“穆仁智轻薄地用灯照喜儿”、“杨白劳一层层剥开包有红头绳的小纸包”、“杨白劳大惊、昏迷地战抖着”等例,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二、现在我们来爬第二个坡,说明语言也是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语言。
(师生就“杨白劳眼里的‘灯’与黄世仁眼里的‘灯’”、“杨白劳与穆仁智关于‘找地方说理’的对话”等分析讨论。)
三、现在我们再来爬一个坡:从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语言理解人物的性格在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杨白劳的逃避 → 忍耐 → 侥幸 → 哀求 → 反抗 →愤怒的性格发展曲线。)
四、上面分析人物语言与身份性格的关系,都是通过一段一段的话,或者一句一句的话来进行的,能不能再从一个角度,即从人物的只言片语来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呢?
(师生分析,黄世仁为把喜儿骗到手,七次喊“老杨”,后来本性大暴露,口口声声喊了十几声“杨白劳”。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称呼,也反映人物的性格。
[评&&& 析]
此教例出自“大家手笔”,颇有大家风度。
从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看,此为“抓纲拉网式”教学。这堂课的“纲”,就是分析语言、动作与人物的身份、性格之关系;这堂课的“网”,就是教者设计四个主问题所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内容,教者抓纲挈领,纲举目张,利用四个问题切切实实地把课文从整体上各有重点地挖掘了四遍,不仅文体教学的特征分明,而且教学容量之大,令人惊叹。
从教者所设计的四个主问题看,这节课呈现一种“块板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问题,都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块板”,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块板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
再从四个主问题本身看,问题的设计极富特征。这四个问题,可称为“串问”或“顶针问”,四个问题一个接一个,涉及的内容一个比一个精细、深刻,似乎一气呵成,组成了完满的教学结构。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为:第一,既是提问,也是在告诉学生如何去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身份,“问”中有丰富的知识暗示;第二,既是提问,也鲜明地表现了教学思路和教学层次;第三,既是提问,也是牵动对学生智力、能力进行开发的手段。课堂上学生紧张的阅读、探寻、答问、讨论、教师的引导、点拨,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交流,教学气氛活跃,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求的热情。
如果在四“问”的讲析过程中略略变化一下手段或方式,教学的形式或许会更为活跃。
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语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ZZ2〗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发展。)“平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故事的高潮。)结局是什么?(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 析]
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的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教学主线饱满而且清晰。
教师创造性地抓住“平险”这个短语,成功地串起了课文的艺术特点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两次分析的“活动”份量很足但而不失之过难,问题虽然不多然而却很讲究问题出现的层次性,特别是对愚公形象的分析,不仅仅只是注意到细腻,而且更注意到准确——从人与自然斗争的角度表现“人定胜天”的思想,从所做事情的公益性正义性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我们说此教例很准确地掌握了分析的“入射角”。
此教例也引起我们一个有趣的回味:为什么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黔之驴》、《愚公移山》等诸多寓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忽视《愚公移山》的寓言特点呢?
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方伯荣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85年第12期)
教学过程如下。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是非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是非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炼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 析]
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辨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73.美妙的“线条”课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确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能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
(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咱们换个说法。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课文的脉络是:
一个大远景镜头——一组空镜头——一个长镜头——一个全景镜头
(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
教师:请你们各自选以上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6—10分钟。(学生背诵)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
(二、朝——暮——春——夏——秋——冬)
(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 析]
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严密的逻辑性中又点缀有趣味性:教师穿插进来的“大远景”、“特写”、“空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蒙太奇”无疑地会使个个孩子全神贯注。
逻辑性表现了教师清晰的思路,趣味性表现了教师的丰富知识,然而这节课中还突现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良技艺——科学性。丰富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分层次的理解训练,在理解训练中完成了背诵任务,从篇到段到细部的品评咀嚼,不同手段不同方法的教学过程,都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点。
像一篇好的散文有着丰富的内蕴一样,除开“教学”这个表象,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能给我们不少的启迪,这其中的“隐含信息”,就留给大家咀嚼吧。
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
——《竞选州长》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一、需要解决的主问题是学习重点之一: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二、为顺利透彻地解决主问题,需进行有力的铺垫,蓄足了势之后再让学生自求其解。
以上是备课的总体思路。
下面是两节课中的四大板块。
第一块:根据学习重点和课后思考题各自认真阅读课文。15分钟。
第二块:讨论三个问题。20分钟。
1.拟出全文的情节线索。
(受到提名——参加竞选——祖母忠告——遭到诬陷攻击——放弃竞选)
2.罗织在“我”身上的,有几条“罪状”?
(十大罪状:伪证、小偷、盗尸、酗酒、舞弊、讹诈、纵火、杀人、搜刮弃婴、流氓。)
3.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示出“我”的心理活动发展的线索?
(暗自得意、心里烦乱、无法撒手、诧异、不知所措、有了戒心、提心吊胆、深感羞辱、恐慌、吓得要发疯、甘拜下风、满怀懊恼)
第三块:再讨论三个问题。10分钟。
1.小说摘引材料的方法。
(直接引用与转述相结合。)
2.小说摘引材料的形式。
(详引和略摘相结合)
3.小说引文的内部联系。
(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顺承式发展,逐步升级)
第四块:探讨“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完成如下内容:
1.写发言稿,讨论上述主问题。25分钟。
(“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是:①表现了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②构成小说的基本情节,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发展设置了恰切的情景,⑤逐步显露资产阶级政客的无耻与狠毒,⑥在矛盾双方胜败强烈的反差中揭示资产阶级“竞选民主”、“言论自由的虚伪……”)
2.以《哈哈镜中的变形世界》为题写小作文,字数300字左右,要求结合课文的“运用大量引文”的写作特点,结合人物和主题谈自己的一点见解。时间15分钟。然后交流、评议15分钟。
[评&&& 析]
如果从“听课”的角度看,这两节课恐怕会使听课者坐冷板凳。瞧,一上课,学生要自读课文15分钟,再瞧,学生要写讨论稿,还要写15分钟的小作文。除了讨论的几个环节之外,一点儿也不热闹。
然而从“看课”的角度来品评,就会觉得这个教例的设计是很讲究科学性的。
第一、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牵、引、导、点拨,想出各种方法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入课文的深处。
第二、为了让学生对教学主问题有透彻的理解,教师先用自读、拟出情节线索、概括“罪状”、清理“心理活动”发展的线索,讨论摘引材料的方法等各种手段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识层次,然后再集中力量讨论。这种先蓄势再向纵深挖掘的方法在教学上具有很大的爆发力和持续的后劲。
第三,教学的层次非常清楚,提问要言不烦且牵动的知识面很宽,各个教学的板块联系紧密。小作文题《哈哈镜中的变形世界》表述美妙,不仅激发着学生的写作冲动,而且渗透着思想教育的因素。
75.意在笔先
——《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备课思路:
全课计划用两课时教读。第一节完成训练重点2: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第二节完成训练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现在是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以一只“狗”的“地位”的变化,引出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态度的变化,以此来刻画其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以一个“人”的地位、身份的变化,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两篇小说都是通过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变化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并结合课后练习二来理解小说的情节。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练习二。
三、教师讲解欣赏小说的几个要点:
1.理解小说的要素,2.分析小说的情节,3.揣摩其塑造人物的方法,4.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此为较低层次的要求。
1.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析小说的线索,3.品评小说的细节,4.评价作者的风格。此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四、请同学们结合练习二,口述故事情节,拟出课文的情节结构提纲。
从全文层次看,提纲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避于勒。
从全文情节看,提纲为 :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避于勒。
就上述提纲让同学们初步体会《我的叔叔于勒》巧妙构思、情节曲折的特点。
五、同学们再读课文,就课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进行体会,发表一点儿看法。
同学会发言,教师修正:
1.小说运用了插叙,使全文情节曲折动人。2.小说将悬念设置于情节之中,好像连结尾都是一个悬念。3.“于勒”是结构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4.对于勒,是先扬后抑,先虚后实,抬高跌重。5.课文着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极度盼望、赞美与惊恐、咒骂的对比,情节大起大落。6.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六、教师小结:
这节课解决了训练重点二,并初步了解和实践了欣赏小说的方法。
[评&&& 析]
这节课步骤简单,手段平常,为什么说教者“意在笔先”?
我们可以这样看:
1.本课所在的单元是文学欣赏单元,这一节课的设计具有文学欣赏课型的基本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品评鉴赏课文“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的特点,教眼设在“理解、鉴赏”之上。
2.本课所在的单元是小说单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小说教学的特点,突出了情节分析和人物分析。
3.本课是教读课文,教师设计了读中之“教”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知道了一点欣赏小说的角度、方法。
4.本课是教学名篇,但教师不企图铺展出许多内容,只根据教材规定的重点组织教学。
看来,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已对教材的“身份”、“地位”进行认真的研究,相当出色地把握和突现了这篇课文的〖ZZ4〗教学价值。这就是“运筹于帷幄之中”,这就是“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成如容易却艰辛。
“意在笔先”,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的教学素质。
76.换一个角度分析
——《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得很熟,课文教学进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
(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果;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略写齐。)
三、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在讲析中形成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
曹刿活动&&&&&
开头……乃入见&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有德)
何以……请从&&&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
公与……齐师&&&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三、请同学们仿照老师分析曹刿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一个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趋于统一,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HZ(〗实事求是答问虚心听取意见〖HZ)〗
庄公作战用刿&&&
〖HZ(〗公与之乘战于长勺〖HZ)〗&&&&&
〖HZ(〗大胆任用人才自己亲自参战〖HZ)〗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HZ(〗不因胜而自喜为真知而求教〖HZ)〗
[评&&& 析]
这个教例的最大优点是进行了课文分析,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
从文言文的教学来看,字词句的讲析比较认真,而课文内容的分析则比较马虎。
此教例的课文分析相当细腻,教师不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二百二十来字而轻率处理——认真把握分析这个环节,就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帮助。
从记叙文的教学分析看,很多的课堂教学只注意了单向分析,简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层次。如教《狼》,只分析屠夫,不分析狼;如教学《竞选州长》,只分析马克·
吐温,不涉及霍夫曼之流;如教学《背影》,只分析父亲买橘的深情,不理睬“我”的“四看”更烘托了父亲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仅仅分析了曹刿,也分析了鲁庄公并未如教参上所说的那么“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内容的),而且贯注给学生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辩证的理解。
这个教例的另一个优点是板书设计精致。两则板书的归纳提炼相当精炼准确,其中第一则板书关于故事情节的划分显示出教师独到的见解,颇有新意。第二则板书则因为以鲁庄公为对象,在《曹刿论战》众多的板书中独树一帜。
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捕蛇者说》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认知性默读。要求:
1.全班同学认真阅读全文,阅读中注意读课文注释。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诵读。要求: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4.边读边快速思考文章的层次脉络。
三、质疑性朗读。要求: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四、巩固性复读,要求: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五、比赛性竞读。要求: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段,看谁读得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六、体验性背读。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如①分层背译法,②语言标志法,③尝试抢记法,④诵听背诵法,⑤整体反复法等等。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四、五两段。
[评&&& 析]
这一节课的教学线条清晰,教学层次分明,教学容量饱满,学生活动充分,这是显而易见的优点,可以不作深入的评析。
问题是我们要思考一下,教者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安排“诵读”。
原来,教师是在准确地按照教材的标高进行教学。
义务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教学的训练体系,并对文言文的诵读要求作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教材中编有文言文31课,含短文27篇,诗词曲33首,其中有28课的21篇短文和33首诗词曲要求背诵,特别是五、六册的文言教读课文都把背诵作为训练重点的首项要求,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并在练习中把文言课文的诵读作为训练的第一个层次,义务教材还授之以法,就如何掌握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进行朗读指导,并就如何“利用修辞特点”、“分段记诵”、“抓内容层次”、“抓关键性语句”、“抓文脉”、“抓思路”等进行背诵指导。课文里面有一些更细的线条。如①对文言虚词语气的辨别体味,②文言句子节奏的处理,③文言长句的连读与读断,④甚至于修辞语气(如《马说》要求读出排比语气,感叹语气,反问语气及推断的语气)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而又细致的理解,在教学中作出相应的安排。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这是教材所规定了的。
教学的标高是一条路,这个教例告诉我们,教学中先要“抬头看路”,然后才能“埋头拉车”。
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
——《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魏书生老师的一个教例,现将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师:学习《反对自由主义》,不仅是弄清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最主要的是学过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写一类文章。同学们对社会问题有什么不满意的,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可以提出来。
生:(众口答)
生:我反对重男轻女。
师:反对重男轻女,好!咱们先看看《反对自由主义》是怎样提出问题的,然后思考《反对重男轻女》怎样提出问题好。
生:第一段从正面提出问题,第二段从反面提出问题。
师:那么,你写《反对重男轻女》先怎样提出问题呢?
生甲:我们主张男女平等。
师:再从反面。
生乙:但有不少同志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
师:行!再看课文是怎样分析问题的。
生:先摆出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
师:能不能给重男轻女摆出几条?
生甲:有的人只想要男孩,不想要女孩。
生乙:有的人为了要男孩,不择手段超生。
生丙:大学生分配中,有的单位宁要学习差的男生,不要学习好的女生。
师:已经很有说服力了,不一定也列出十一条。事实摆充分了,要不要讲点道理呢?《反对自由主义》是怎样讲道理的?
教师根据学生归纳板书:
讲道理&&&&&&&
(自由主义的)危害
(自由主义的)来源
(自由主义者的)思想方法
(问题的)性质&&&&&&&&
师:(对一女生)你能不能给重男轻女定个性?
生:重男轻女是封建思想残余的一种表现。
师:很好!下面该解决问题了吧!课文最后两段写什么?
生:头一段是说我们该怎样做,后一段是发出号召。这是解决问题的部分。
师:用号召式的语句给《反对重男轻女》结尾。
生:让我们团结起来,反对重男轻女的不良倾向。
师:《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分三部分。(概叙三个部分及内部层次)现在,我们运用这篇课文的结构形式,是不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了,比如写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偷税漏税,你如果写起来思路是不是很清楚了?
众生:(信心十足的)很清楚了。
(以上内容摘自漓江出版社《特级教师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
[评&&& 析]
此教例极有个性,充满了奥妙。
奥妙之一,如此简单的教学线条,却编织了如此丰厚的教学内容。教者只着眼于分析《反对自由主义》的写法,但在教学中却穿插着对学生写作的具体指导,可谓教读教写,轻松自如。
奥妙之二,似乎是在探讨一例,实际上却是在指导一类。对于《反对重男轻女》来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写“反对”类文章来讲,《反对重男轻女》也无非是个例子。两个例子相叠,得到的是写一类文章的规律。
奥妙之三,教师用轻松简单的语言,实实在在地教完了一篇难教难学的议论文。连篇累牍的分析、层层叠叠的小结,反来复去的答问,在这里均不复存在,但就是教出了立体的内容!
这样的教学,充满了奇妙的创造!
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
——《哥白尼》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例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1期&
王在、沈涛& 文):
分析是学习,应用也是学习。在浅文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应用。如教学《哥白尼》,要使学生对课文中丰富的内容能加以概括,可选用下列训练形式。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纪念哥白尼的短文。
2.为“哥白尼纪念碑”撰写300字以内的碑文。
3.为名人词典写一个不超过200字的介绍哥白尼的词条。
4.以“知识小问答”形式,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地动学说的400字以内的稿件。
这样练,不仅角度新,方法也不落俗套。
教例之二(见《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4期& 宁鸿彬&
下面做个练习,请同学们把《哥白尼》和《祖冲之》这两篇课文作个综合介绍。具体要求是:
第一,要把两篇课文合在一起介绍。第二,两篇课文怎样合在一起,没有限制,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第三,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详细。
(学生:朋友,当你运用圆周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你会不会想起圆周率的最早推算者祖冲之呢?当你站在星空下,仰望那广阔的天穹里,你会不会想到地动学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祖冲之与哥白尼,前者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后者是十六世纪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他们远隔万里之遥,相距千年之久,似乎毫不相干,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于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接着依次介绍下列内容:简要经历,代表作,斗争精神,重大影响。)
他们成功的密诀,在于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斗争,让我们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吸取力量吧!)
[评&&& 析]
以上《哥白尼》的两个教例,都是名家的创作。
许多年前,陈钟梁老师教学《鞠躬尽瘁》时,要求学生把课文改写为对焦裕禄同志的纪念词,包括原有材料的取舍剪裁、引号、冒号的变换使用,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等,然后分别上讲台口述(见《语文学习》1983年12期)。
我们把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称之为“迁移创造法”。
所谓“迁移”,是指教师根据教材训练因素的特点,采用变读为写、变读为说、变读为编剧等手段,巧妙将阅读教学的内容“迁移”到其他教学氛围中去。如上述例一,学生在一种假设的情景中撷取、编辑材料,进行着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所谓“创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富有成果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如上述例二,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线条创造了崭新的“作品”。
纵观《哥白尼》的两个教例,可以知道:
1.此类教学设计,适用于浅显明白的课文,适用于阅读课文。
2.此类设计角度新颖,线条单纯,具有练习性,趣味性,竞赛性,互促性。
3.训练的层次丰富,学生经历了阅读——理解——提炼——再创造——表达等一系列过程之后,方能挖掘到“晶莹的珍珠”。
4.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活动。
叶圣老曾说:“……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哥白尼》的教例,就是下了工夫的表现。
80.三个环节&
三种手段& 三套方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第一个环节:15分钟。
任务: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步骤:①初读一遍,然后按自读提示把课文划分为两大层次,再把第一层次划分为“诗人学者”方面和“革命者”方面两部分。
②读第一至第七自然段,把此部分作为一篇完整的短文,划出:第一,“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的句子;第二,文中与“开头”、“结尾”相照应的词、句,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及卓越成果的句子。
③读第八至第十八自然段,也把此部分作为一篇完整的短文,画出:第一,文中的议论,第二,“说”了就“做”的事实。
④读第十九至二十自然段,体会其与全文的关系。
第二环节,18分钟。
任务,激情诵读,体会内容、语言、情感。
诵读的主要内容:
①齐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②研读第三自然段:a、中心句“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兴趣正浓”,b、赞美、议论句“他正向古代……开一剂救剂的药方”,c、叙述描写句“一九二○年……‘漂白了四壁’”。
③分角色读四、五、六自然段。
④齐读第一、二、七自然段。
⑤读第八至十八段中写“说”的内容。
⑥读第八至十八段中写“做”的内容。
⑦读第八至十八段中作者议论的内容。
⑧赛读美词佳句。
“他正向……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从唐诗下手,……‘漂白了四壁’”。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声震天地”。
“他‘做’了,……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第三环节,12分钟。
任务:赛写,赛讲。
题目:课文一美。
要求:只写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内容不限,200字左右即可,6分钟写完,6分钟赛讲。
[评&&& 析]
这个教例结构明晰,线条洗练,内容丰饶,可用几个“三”来概括。
三个环节。类似“凤头、猪肚、貂尾”的结构。开头指导明确,中间内容扎实,收束部分份量很重。
三种手段。第一个环节曰“跟我走”,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分层划段,熟悉课文内容和结构。第二个环节曰“扶你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按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激情诵读,接受熏陶感染。第三个环节曰“放你走”,让学生自由地在课文中探求、寻觅、表达。
三种方法。一是读,熟读、诵读都是,读占主导地位,占主要时间,学生揉来揉去把课文读了三十余分钟。二是写,短短五、六分钟,写上一两百字,涉及了修辞、句式、词语、人物、写法等几乎全部的课文内容。三是讲,讲自己的见解,讲自己的评论。这又是一种风采。
三种手段、三种方法配合和谐、默契。
三个优点:一是符合自读课文的课型设计,二是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三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组建,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了,精彩的教学场面时有出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蚊子和狮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