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心叶藤卷缩,有褐斑是什么病呀,求助

辽宁金社裕农供销集团有限公司
水稻虫害防治与杀虫剂的选用(二)
(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水象甲、中华稻蝗、水稻粘虫)
一、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也叫水稻钻心虫,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北方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它在水稻不同的生育期可引起不同的危害。在水稻分蘖初期,幼龄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造成枯鞘;以后又逐渐分散蛀食心叶,形成枯心苗;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造成枯孕穗;出穗至扬花期咬断穗茎,产生白穗。
一、形态特征
成虫:为黄色小蛾子,雌蛾体长14.8-l6.5毫米,翅展23-26毫米;少数个体小于20毫米大至31毫米。触角丝状;前翅略呈长方形;灰黄至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小黑点,腹部为纺锤形,披灰白色鳞毛,末端不生丛毛。雄峨较小,体长13-15毫米,翅展21-23毫米;前翅中央有黑斑,下面有3个不明显的小黑斑;翅色、体色较雌蛾为深,腹部较雌蛾为瘦,呈圆筒形;其它与雌蛾相同。
卵:卵粒扁平,椭圆形,常数十至一、二百粒集成块,排列呈鱼鳞状。卵初产时为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淡黄色、深黄色、黄褐色、灰黑色,即将孵化时为紫黑色。
幼虫:初孵幼虫淡褐色,头为淡黄色,背部有5条棕色条纹,纵向排列,最外侧纵线从气门通过,以后棕色条纹逐渐明显。成熟幼虫头部除大腮为棕色外,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体色淡褐,条纹呈红棕色。腹部趾钩全环形或缺环,靠内侧一段双序排列,幼虫多为6龄。
蛹:长约10―13毫米。额呈钝圆锥突出,腹部背面无小齿列,臀棘扁平,背面有2个角状小突起,端有刺毛5对。初化蛹时米黄色,腹部背面有5条纵纹,体色逐渐变为淡黄褐色、褐色,因而纵纹隐没。将羽化时为金黄褐色。腹部背面平滑,第三对胸足略长于第二对。
二、发生规律
(-)生活史 二化螟一年发生l―5代,在北方发生2代,一般以第二代为害最重。以幼虫在根茬或垛草中越冬,耐寒性较强,越冬幼虫在4月下旬日平均气温15℃,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于6月下旬为害,水稻秧苗出现枯心,第二代于8月上旬出现,穗期受害,形成白穗。成虫白天隐藏在稻丛或杂草中,多停息在稻株高水面1.5-3.5厘米处,晚间出来活动,以晚8-11时活动最盛。成虫有趋光性,喜欢在稀植、高秆、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稻田里品种上产卵,也喜欢在秧苗生长旺盛田里产卵。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面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7-10厘米叶鞘上,一般每头雌蛾产卵2-3块。每块约有卵70-80粒。
每头雌蛾产卵300粒,一代卵期为7-8天,二代卵期为5-6天。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多在稻叶鞘内取食叶肉,受害叶鞘外部呈黄色枯斑。三龄以后分散从叶腋处蛀入稻茎,并转株为害,严重时,一条幼虫能为害8-10株稻株。老熟幼虫在稻茎基部茎秆内或叶鞘内化蛹。
(二)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 水稻生育期长势不同,落卵量和蛀茎也不同。一是水稻长势叶色浓绿,生长茂密的发生重;二是水稻分蘖、拔节期孕穗期与卵孵化盛期相吻合受害重。在8月上旬抽穗早和中晚熟品种受害重。一般落卵量以分蘖盛期最多,末期次之,圆秆期最少。它侵入茎秆以分蘖期、孕穗期最容易,抽穗期次之,圆秆期最少。
二化螟幼虫越冬场所不同,越冬虫口基数不同。
辽宁省盘锦市植物保护站两年对二化螟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越冬幼虫与不同越冬场所的关系& 二化螟幼虫在盘锦地区的越冬场所有水稻茬、稻草秆、稗草、苇茬、埝埂、豆茬。其中主要是稻草秆和稻茬。芦苇和稗草盘锦地区植被覆盖度很大,也为二化螟提供了很好的越冬场所。
2.越冬幼虫基数与不同茬高的关系 水稻留高茬与二化螟的越冬虫量及发生量成正相关。
3.二化螟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 二化螟在辽宁省盘锦地区化蛹始期是5月5-10日气温达12℃。
三、防治方法
(-)农业及人工防治
1.挖除稻茬,处理稻草,铲除杂草,减少虫源。提倡秋翻地,对越冬幼虫加以消灭。
2.灌水灭蛹。在越冬地块化蛹盛期进行深灌,灌水3-4天,可消灭越冬虫口。在水稻生长期,即二化螟幼虫初蛹期,采用烤、搁田或灌水,促进降低化蛹部位,至化蛹高峰期猛灌深水(10厘米以上)3―4天,能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人工防治。点灯诱蛾,人工摘卵,以及拔除早期被害株。齐根拔除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均能有效地防止转株为害
4. \光灯诱蛾:500平米设灯一盏。
(二)药剂防治:
1.稻虫全杀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2%(马拉硫磷?锌硫磷22%)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本品由科研专家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发生虫害的规律,研制出的一种新型高效、广谱、低残留杀虫杀卵剂,整个水稻生长期均可使用。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内吸及熏蒸作用,并加入了进口高渗助剂。施药后能迅速渗透害虫皮肤及体内,破坏虫体内脏及生理功能。使害虫坏死。
防除范围: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钻心虫等害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亩用量50毫升,棉花亩用量40毫升,玉米亩用量40毫升。
注意事项:1、不可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2、该药对鱼、蜜蜂高毒,使用时应注意。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33%(高效甲氰菊酯?辛硫磷33%)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广谱高效杀虫杀螨剂,具有强烈触杀、胃毒、熏蒸作用,击倒力强。
防除范围:二化螟、三化螟、稻水象甲、粘虫、蚜虫、、叶蝉、粉虱、鳞翅目害虫、蓟马、蝗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
以上害虫可用倍喷雾。
注意事项:
1、使用本品在喷药作业时,应喷洒均匀周到。
2、用过的药瓶或残余药液,不得扔入或倒入鱼塘、河流、桑园、蜂场,废弃物应予以深埋。
3、本品对鱼、虾、蜜蜂、蚕高毒,施药作业时应避开鱼塘、蜂源植物、桑园。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2.5%(高效氟氯氰菊酯?辛硫磷22.5%)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新型高效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杀虫、杀卵。
防除范围:二化螟、三化螟、蓟马、稻苞虫、飞虱、叶蝉稻水象甲、稻水象甲。
施用方法及用量:
以上害虫可用倍喷雾。
注意事项:
1、本品对鱼、虾、蜜蜂、蚕高毒,施药作业时应避开鱼塘、蜂源植物、桑园。用过的药瓶或残余药液,不得扔入或倒入鱼塘、河流、桑园、蜂场,废弃物应予以深埋。
2、蔬菜水果采摘前一周应停止用药。还可以用地虫克星50-100毫升。防治幼虫用地虫克星200-250毫升拌细土或细砂15公斤撒施。
还可用以下药剂:18%杀虫双(湮化)水剂200ml/亩,加水50公斤泼浇。杀虫双大粒剂(川东宇辰)澳1公斤,稻S(吉林八达农药有限公司),每亩8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
二、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名稻纵卷叶虫,俗称绑虫、白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寄主植物以水稻为主,大麦、小麦、粟偶有为害,还能取食稗草、游草、马唐、狗尾草、茅草、芦苇等杂草。
稻纵卷叶螟为害水稻不同时期、不同叶位、叶数、叶面积,产量损失不同。 稻纵卷叶螟为害减产规律是孕穗期大于分蘖期,分蘖期大于腊熟期,剑叶受害大于倒二叶,倒二叶受害大于倒三叶,各生育期受害,三叶大于两叶,两片大于一叶,被卷叶面积越大受害越严重。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2-18毫米,体背与翅均黄褐色。前翅前缘暗褐色,翅上有内、中、外三条暗褐色横线,中横线短而较粗,下达后缘,外缘有一条暗褐色宽带。后翅有横线两条,内横线短而不达后缘,外横线及外缘宽带与前翅相同。雄蛾前翅短纹前端有一黑色毛簇组合成的眼状纹,停息时尾部常向上翘起。
卵;近椭圆形,长约1毫米,宽0.5毫米,扁平。中间稍隆起。初产时乳白色,将孵化时变成淡黄色。前端隐现一小黑点(幼虫头部),孵化后残存的卵壳白色透明,被寄生蜂寄生的卵呈黄褐色或黑褐色。
幼虫:体细长圆筒形而略扁。相当活泼,能前爬后退或吐丝下坠逃逸,头部淡褐色到褐色,胸腹部淡黄绿色至绿色,老熟幼虫呈桔红色。一龄:体长1-2毫米,头部黑色,胸腹部淡黄绿色;二龄:体长3-4毫米,头部淡褐色,胸腹部呈黄绿色;三龄:体长5-7毫米,头部淡褐色,胸腹部草绿色;四龄:体长10-12毫米,头部褐色,胸腹部绿色;五龄:体长14-19毫米,表面有蜡状光泽,头部褐色,胸部褐色,胸腹部黄绿色至橙色。
预蛹:体比五龄幼虫缩短,长11.5-13.5毫米,淡橙红色。
蛹:长7-10毫米,长圆筒形,末端较尖细,初为淡黄色,;后转为红棕色至褐色。雄蛹腹部末端较尖细,雌蛹末端圆钝。
二、发生规律
1.稻纵卷叶螟,没有滞育御寒能力,100%死亡低温,蛹为7℃30天,幼虫为12℃30天,是一种抗寒能力很弱的热带型昆虫。因北方稻区1月份平均等温线均在4℃以下(北纬30度以北),都在稻卷叶螟致死低温指标7℃30天以下,任何虫态都不能越冬。
北方稻区,都为单季稻区,一年发生2―3代,黑龙江地区仅发生一代,全年以第二(7月中一8月)为多发生代,以辽南沿海、沿江、沿河地区发生较重,本区第三代或第四代蛾在8月下旬到9月末随风向北或向南迁纭
2.习性 成虫羽化多在夜间9时后,雌雄比例1.2-1.5:1,每头雌蛾一生可产卵40-50粒,多的可达170-210粒,遇高温干旱天气,产卵量减少或不能产卵,产卵期一般为3-4天,最长有9天,头两天产卵最多,可达60%,成虫寿命一般为4-5天,长的可达10-12天,最短2天。
成虫有以下几种较强趋性:
(1)趋光性 成虫对普通白炽灯、卤灯及黑光灯趋性较弱,但对金属卤化物灯有强趋光性,蛾峰期,一夜可诱1头,为黑光灯的 12.9―51倍。
(2)栖息趋荫蔽性 白天,成虫都隐藏在生长茂密荫蔽、湿度较大的稻田里,若无惊扰,很少活动。
(3)趋蜜性 成虫喜吸食花蜜及蚜虫分泌的蜜露,作为补充营养,延长寿命,增加产卵量。
(4)产卵趋嫩性 成虫产卵喜趋生长嫩绿繁茂稻田,产卵量可比一般稻田高几倍至十几倍,产卵一般单粒散产,也有2-5粒产在一处,一般产在叶背面或叶正面,少数产在叶鞘上,卵在上午孵化,最盛期7-9时,卵孵化受气候影响较大,适温高湿孵化率可达60%-90%,高温干旱时孵化仅为30%左右。
(5)迁飞 稻纵卷叶螟有较强的飞翔潜能,振翅频率平均60次/秒,最长持续飞翔时间10小时,已知借风迁飞最远距离1100公里。因此,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迁入早晚,与运载稻纵卷叶螟风雨的风向及来的早晚大小有直接关系。许多地区在稻纵卷叶螟发生时期,一降雨就可能过来一批稻纵卷叶螟。
三、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l.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l)与雨日、雨量的关系 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程度,与迁入后雨日、雨量成明显的正相关。雨日、雨量多,田间湿度就大,有利于雌蛾抱卵和卵孵化。据观察,产卵期雨量46-70毫米,雨日6-7天,成虫怀卵率可达90%以上,卵粒量65.4―87.3粒,雨量0-33毫米,雨日0-2天,成虫怀卵率仅为58%,卵粒量35?l粒。
(2)与温湿度的关系 成虫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寿命最短,而在低温低湿条件下寿命反而最长,温度在29℃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下,雌蛾基本不产卵,温度在26-2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雌蛾产卵最多,化蛹的最适温湿度为25一32℃与80%的组合,相对湿度 60%以下,常有畸型蛹出现,蛹羽化最适温湿度为 25℃与80%组合。 卵、幼虫、蛹在同一湿度下其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加快。温湿度比较,温度对其影响更为显著。
2.与食料条件的关系
食料条件也是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程度的重要条件。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幼嫩和粗老程度,直接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取食和生存。一般叶片幼嫩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卷叶取食为害,反之不利。刚孵化的初龄幼虫,若能遇到幼嫩的心叶舐食则成活率高,若遇不到幼嫩的心叶,而老化的稻叶或已被卷的老叶,死亡率极大。
3.与天敌的关系
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程度也受到天敌的制约。稻纵卷叶螟天敌多,主要分为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对稻纵卷叶螟各代,特别是后期发生的稻纵卷叶螟有相当大的抑制作用。常见的卵寄生蜂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等,在北方稻区,一般天然寄生率10%左右,高的可达50%以上。
四、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l)选用抗(耐)虫的高产良种,据调查,凡叶片硬厚、主脉坚实的品种,低龄幼虫卷叶困难,成活率低,为害也轻,选育出抗(耐)虫的高产良种,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2)合理施肥,科学灌水改造低洼积水田,防止水稻前期猛发过茂过绿,后期贪育迟熟使水稻生长健壮,可减少为害。
2.药剂防治
(1) 江苏溧化18%杀虫双水剂
主要成分:杀虫双水剂:
防治对象: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苞虫、叶蝉、粘虫、蓟马、负泥虫、稻飞虱;
用法用量:克/公顷即200-250克/亩,兑水50-60公斤喷雾;
注意事项1、本品对蚕剧毒,用药时严格防止药液污染蚕桑;2、大豆、柿、向日葵、茄子、使用本剂易产生药害;3、若有沉淀结晶不影响品质,请摇匀使用;4、迟小期7-10天,安全间隔期15天;
毒性:中等毒
(2).18%开口消水剂
主要成分:杀虫双+磺酸钠基丙烷
防治对象: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多种害虫;
用法用量:适用时期,540―675克/公顷,喷雾;
毒性:中等毒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36.8%(马拉硫磷?水胺硫磷36.8%)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触杀、胃毒和熏蒸三大功效,杀虫特快,药效持久,杀虫谱广,低残留。
防除范围:稻纵卷叶螟、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稻蓟马、稻飞虱、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稻蝗。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亩用量60-80毫升,大豆亩用量50-60毫升,玉米亩用量60-80毫升。
注意事项:1、不可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防治适期:
(1)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期后10一12天,即田间水稻极个别叶尖被卷时。
(2)两查两定 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后两天深入田间逐块调查虫量和卵量,根据防治指标定防治田块,根据发育进度定防治时期。
(4).稻虫毙克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0%(乙酰甲胺磷20%)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本制剂是由农业专家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发生虫害规律,研制出一种高效广谱,低残留杀虫杀卵剂,添加最新生物杀虫素,内吸作用更强,抑制害虫神经传导,隔叶隔秆杀死害虫,水稻螟虫接触药剂即拒食而亡。
防除范围:稻纵卷叶螟、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亩用量50毫升,棉花亩用量40毫升,玉米亩用量40毫升。
注意事项:
1、不可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2、该药对鱼、蜜蜂高毒,使用时应注意。
其他药剂可参照水稻二化螟灵活选用
3.生物防治
(1)保护自然天敌 在两查两定的基础上,调查天敌种类、数量和寄生率,按保护天敌的要求,定药剂防治时间、药剂种类和施药方法,不用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农药;如虫量已达到防治指标,但天敌寄生率很高,也可不用药防治。
(2)释放赤眼蜂 从发蛾始盛期到蛾量经高峰下降后为止,每隔2-3天放蜂一次,连放3-5次,放蜂量根据稻纵卷叶螟卵量而定,每穴有效卵5粒以下,每次每亩放蜂10000头左右,每穴有效卵10粒左右,每次每亩放蜂3万一5万头。
(3)以菌治虫 每亩用杀螟秆菌或苏云金秆菌或青虫菌等细菌农药100-150克(每克菌粉含活孢子100亿以上)兑水50一75公斤,如加入0.l%洗衣粉作湿润剂可提高防效,如与适量杀虫双等化学农药混用,可增加防效。但在桑园,柞蚕区或蚕室附近稻田不宜施用细菌农药,以免蚕感染受害。
三、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蠓虫、蚰虫、天蚊等,属同翅目飞虱科。我国共有14属22种,其中北方有白背飞虱、灰飞虱、褐飞虱。&&&
三种稻飞虱在北方稻区,经常混合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一般损失5%左右,重的年份和地区损失10%以上,有的高达40%。
(一)灰飞虱
灰飞虱分布极广,北至黑龙江漠河,在北方稻区都有发生。灰飞虱为害水稻情况同其他稻飞虱一样,除为害水稻外,还能为害大麦、小麦,看麦娘、游草、稗草、双穗雀稗等,此外,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
一、形态特征
成虫:长翅型体长(连翅),雌虫4.0-4.2毫米,雄虫3.5-3.8毫米;短翅型雌虫2.5毫米左右,雄虫2.3毫米。长翅型体色分淡黄色和灰褐色两种;短翅型体型分淡黄色、灰褐色、灰黄色三种。雄虫头部颜面2条纵沟黑色。雌虫小盾板中央浅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黄褐色斑纹,雄虫小盾板一般黑色,夏天也有在小盾板隆起线上出现淡黄色粗条纹或斑纹。翅淡灰色,有褐色翅斑。雄虫抱握器不分叉。雌虫生殖节第一处瓣片基部内缘呈锐角突出。
卵:长椭圆形,稍弯曲,香蕉状,长约0.8毫米,初产乳白色,半透明,孵化前,在较细一端出现2个红色眼点,每一卵块通常有卵4-6粒,多者10-20粒,卵成簇或双行排列,卵帽微露于卵痕之外,象鱼子。若虫:共有5龄。
一龄:体长1.0毫米,全体乳白色或豆浆色,胸部各节,以后胸最长,前胸、中胸长度几乎相等,胸部背面沿正中两侧有纵行白色部分,腹部蛋黄色(斑纹不明显)。
二龄:体长1.2毫米,黄白色,各节背面灰色,正中纵行的白色部分较第一龄明显;腹部各节背亦为灰色,唯第七、八节背面灰色不甚明显,沿正中有连接腹部各节纵走的乳白线,腹面和足均为黄色、爪黑色。
三龄:体长1.5毫米,灰褐色,胸部各节灰色增浓,以前胸为最深,正中线中央白色部分不明显,中后胸后缘稍向前方凹入,中胸呈“八”字形,后胸后缘呈屋脊状;腹部各节背面灰色增深,连接各节的中线变为黄白色,第三、四节背面各镶嵌一个淡褐色“八”形条纹,第五节至第八节各有淡色圆斑l-3对,翅芽出现。
四龄:体长2.0毫米,体色同上,前翅翅芽达腹部第一节,后翅翅芽达腹部第三节半,胸部正中的白色部消失;腹部第九节黄白色的正中线变细,第一、二节甚短,第五、六节最长,腹部和足为黄白色。
五龄:体长2.7毫米,体色灰褐增浓,前翅翅芽达腹部第三节,往往超过后翅芽尖端,腹部各节界线明显,尤以第四、五节更为明显,斑纹最清楚。
&二、生活史
1.虫源& 灰飞虱,在北方稻区,以若虫在田边杂草丛中、稻根及落叶下越冬,以背风、向阳、温暖潮湿处最多。1―2月最冷时,若虫钻入土缝泥块下不动,3月开始活动,4月末5月初开始羽化成成虫,由杂草上开始转移到稻田,开始为害水稻。
2. 产卵& 每头雌虫产卵少者几十粒,多者400-500粒,一般100多粒。
3.历期及世代& 在适温范围内,灰飞虱的生长发育历期随气温的升高而缩短,超过适温历期反而延长。一般成虫寿命7-30天,卵5-15天,若虫15-35天,其中一龄3.6-8.8天,二龄2.9一8.8天,三龄2.5-11.l天,四龄2.2-10.1天,五龄3.5-6.8天,完 成一代需30―60天,北方稻区一年发生4―5代。
三、生活习性
1.趋绿趋光性& 成虫有明显的趋绿性,凡早播早插、氮肥多、生长嫩绿茂密的稻田虫口密度高;长翅型具有趋光性,但比褐飞虱弱。
2. 产卵习性& 成虫产卵下午较多,卵一般产于寄主植物下部叶鞘内,少数产于叶片中肋以及无效分蘖和稗草,看麦娘茎内,产卵处叶片表面呈短线状的产卵痕,初产时呈水渍状绿色,后变为褐色,卵帽明显,稍露出卵痕。
3.活动习性& 若虫多在稻丛基部活动,水稻生长后期,随组织老化,逐渐向中、上部移动,稍受惊动,即向横爬或后退跳去,越冬若虫耐饥饿力很强,长达50天左右;成虫多聚在离水面6-12厘米的稻丛下部栖息和吸取叶汁,抽穗后,也有到水稻中部和穗上为害,耐饥饿力弱,平均只有3.2天;田间长翅型成虫有明显迁飞现象,迁飞高度4-10米。成虫和若虫仍直接为害,很少导致寄主植物枯死,能传播病毒病,造成很大损失。
四、发生规律
1.气候& 在食物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气候是决定发生量的主导因素,在各种气候因子中,又以气温影响最大,其次是降水量和相对湿度。
灰飞虱耐寒不耐高温,其生育适温在25℃左右,冬季一般低温对其越冬若虫影响不大。但当平均气温持续30℃以上时,若虫发育缓慢。四龄至五龄若虫历期延长,出现高温滞育现象,甚至引起死亡。在高温发育羽化的成虫,寿命会缩短,不产卵的雌虫增多,能产卵的雌虫其产卵量也显著减少,卵的孵化率也降低,灰飞虱7月干旱,气温偏高,7―9月3个月总雨量亦较小,7-8月份短翅型的大量增加,有利于灰飞虱的大发生。
2.生育阶段& 水稻生育期不同,灰飞虱取得的营养条件也不同,对其发生量有影响,下降。
3.栽培措施&& 多施和偏施氮肥和氮肥施用迟,水稻生长嫩绿,后期贪青徒长,有利于诱集灰飞虱产卵繁殖,发生量也较大。
4.天敌& 灰飞虱天敌有卵寄生天敌,主要有稻虱缨小蜂、螫蜂、线虫和几种寄生菌(白僵菌)等,一般卵寄生率5%一10%,最高30%。秋季多雨,白僵菌寄生率达20%,最高70%;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稻田蜘蛛、步甲、黑肩绿盲蝽等,是抑制灰飞虱的重要因素。
(二)白背飞虱
白背飞虱又称白背稻虱,在北方稻区都有发生,白背飞虱为害方式与褐飞虱基本相同,同样是成虫、若虫吸汁为害和刺伤稻组织,严重时也能造成死秆倒伏。但未发现传播病毒病。
白背飞虱除为害水稻外,还能取食游草、白茅、早熟禾、稗草等多种杂草。
一、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体长4-5毫米,头黄白色,头顶显著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央有3条不明显隆起线,小盾板中央黄白色;雄虫两侧黑色,雌虫暗茶褐色;前翅半透明,微带乳白色,两翅会合线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虫体长4毫米左右,体肥大,翅短,仅及腹部一半,体色灰黄至淡黄色,其余与长翅型同,短翅雄虫很少见。
卵:长约0.8毫米,初产时新月形,乳白色,后变尖辣椒形,淡黄色,出现红色眼点,一般7-8粒单行排列成串,卵帽不外露。
若虫:有5龄,体形近橄榄形,头与腹较尖。
一龄:体长1.l毫米,腹部灰褐色,各节和中线淡色。
二龄:体长1.3毫米,后胸两侧向后延伸,中间向前凹人,腹背灰黑色,第三、四节腹部谈褐色。
三龄:体长1.7毫米,中后胸向后延成“八”字形,翅芽、腹背灰黑色,第三、四节各嵌一对乳白色三角形斑纹。
四龄:体长2.2毫米,翅芽明显,前后1.长翅型雌成虫2.短翅型雌成虫3.长翅型雄成虫
翅芽尖端接近或相平,腹背灰黑色斑纹清楚。& 4.颜面5.雄性外生殖器& 6.雌性外生殖r
&五龄:体长2.9毫米,翅芽明显,前翅芽长度超过后翅芽长,腹脊灰黑色,斑纹清楚。
二、生活史
1.虫源 &白背飞虱,在北方稻区不能越冬,每年虫源都是从南方迁入的,每年最早迁入是6月中旬到7月中旬。
2.交尾产卵& 成虫多在中午交配,长短翅间的雌雄虫可以互相复配,一个雄虫一生5头雌虫交配,雌虫一生可交配两次以上。雌虫交配后2-6天开始产卵,卵成块产于叶鞘组织内,或产于茎秆、叶片茎部中肋组织内,也产卵于稗草叶鞘内,每块卵有2-23粒,多数5-6粒,最多可达70粒,成单行排列,产卵部位随生长而升高。
3.虫态历期及世代& 白背飞虱生长发育历期因地区和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期雌虫10-20天,最长40天,雄虫15―25天,最长40天,卵期6-12天;若虫期20―25天,一般各龄若虫龄期2-7天,繁殖一代需20-35天,每年可繁殖3-4代。
三、生活习性
1.趋光趋绿性& 长翅型成虫有趋绿性和趋光习性,其趋光性比灰飞虱强,但不如褐飞虱。
2.取食特点& 成虫多在稻株茎秆和叶片背面活动,其取食部位比褐飞虱、灰飞虱都高。并有部分低龄若虫在幼嫩心叶上取食,受惊动则横爬躲藏或逃走。三龄以前,若虫取食量小四龄至五龄取食量大。
四;发生规律
1.气候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性比褐飞虱大,不论在30℃的高温或15℃的较低温度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11-32℃之间都能活动;在成虫迁入期雨量和雨日多,相对湿度高是白背飞虱大发生的气候条件,不但有利于虫源的迁入,而且成虫怀卵率高,怀卵量大,产卵多和卵孵化率高。
2.品种及生育阶段 &同一地区不同品种之间,白背飞虱发生量有明显的差异,抗虫品种与感虫品种的发生量相差常达几倍到几十倍,一般懦稻的发生比籼稻重,杂交稻发生重于常规稻,早熟中熟稻重于晚熟稻。
水稻分蘖期对白背飞虱的发生和繁殖最有利,穗期,特别是蜡熟期和黄熟期不利。白背飞虱的发生量是随着生育向后推移而上升的,后期虫量最大,是前期虫量积累的结果。
3.栽培措施& 多施氮肥可增加植株内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这两种物质对飞虱若虫发育和成虫产卵都是必需的营养物质;此外,多施氮肥,使稻丛徒长、茂密、浓绿和茎秆幼嫩,有利于白背飞虱的迁入和繁殖,因此,多施和偏施氮肥,白背飞虱发生较重,特别是施肥水平高,又长期浸水的,白背飞虱发生最重;稻田不同排灌技术,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差异明显,凡不适时烤田或长期淹水,湿度大的稻田,白背飞虱发生较重。长期淹水、浸水田比分蘖后烤田虫量多7.3倍;密度大增加了田间荫蔽度,提高了稻飞虱小生境的湿度,一般有利飞虱的发生。虫口密度随着水稻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4.天敌& 白背飞虱的天敌种类,基本与灰飞虱相同。
(三)褐飞虱
褐飞虱分布较广,北方稻区,辽宁盘锦、丹东地区以南都有发生。褐飞虱食性专一,对水稻有明显的嗜食住。除水稻外,还为害小麦、玉米,寄主还有游草。
褐飞虱成虫、若虫都群集在稻丛下部,用刺吸口器刺进水稻茎秆组织内吸食汁液。雌虫产卵还能刺伤组织,被刺后,茎秆上出现许多褐色斑点,稻丛下部变黑褐色,阻碍水稻的生长,以致稻谷实粒减少,千粒重降低。虫口密度高时,常在短期内使水稻干枯致死,稻田片枯死倒伏。水稻灌浆后,取食穗部,影响谷粒饱满、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严重减产;能传播水稻病毒病,有利于水稻小菌核病的发生。
一、形态特征
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雌成虫体长4-5毫米,暗褐色或淡褐色,前胸背板和小盾板上都有3条纵隆起线。雄虫体长3.6-4毫米,体色较深,腹末呈喇叭简状,抱握器灰
褐色,端部尖出如指状,不分叉。其余形态与雌虫相似;短翅型:翅长不超过腹部,雌虫体肥大,长3.5-4毫米;雄虫体瘦小,长2-2.5毫米,黑色,其余同长翅目。
卵:长约0.6毫米,微弯曲,前端细瘦,后端粗肥,初前期丝瓜形,中后期弯弓形,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至锈褐色,并出现红色眼点,卵常排列成串。
若虫;分为五龄,体形近鸡蛋形,头圆,腹末稍尖。
一龄:体长约1.l毫米,灰白色,无翅芽;后胸最长,其后缘平直,腹部背面中央有一浅色“T”形斑纹,触角形状与成虫相同,向两侧横出。
二龄:体长约l.5毫米淡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两侧向后延伸,中间向前凹入;腹部第三节背面淡黄色,仍与背线合成“T”斑纹,其他与一龄相同。
三龄:体长约2毫米,黄褐色或暗褐色;中后胸两侧均向后延伸成“八”字形翅芽;腹
部第三、四节背上出现一对三角形蜡粉样斑纹。
四龄:体长约2.4毫米,体色和腹背斑纹均与三龄相同;翅芽明显,前后翅芽尖端靠近或齐平。
五龄:体长约3毫米,体色与斑纹同四龄,前翅芽长度超过后翅芽,翅芽端尖及腹背具有蜡色横条斑(图3-4)。
二、生活史
1.虫源& 褐飞虱不能在北方稻区越冬,每年虫源都是从南方迁入的,一般迁入始期8月上、中旬,初期迁入的长翅型成虫及所繁殖的若虫为第一代。
2.产卵& 成虫产卵前期,一般短翅型为2-3天,长翅型为3―5天。产卵多在下午,每头雌虫可产卵300―700粒,印多产于叶鞘肥厚部分,产卵痕初呈长条形裂缝,以后逐渐变为黄褐色条斑(见图版14)。
3.虫态历期及世代& 各虫态,一般随着气温的升高而缩短。成虫寿命15―20天,卵7―10天,若虫12―20天,若虫一龄和五龄较长,一般3-5天,二龄至四龄2-5天。在北方稻区,每年可发生1-2代。
三、生活习性
1.趋光性和喜湿性& 长翅型成虫具有趋光性、喜阴湿,一般都栖息于稻丛下部的叶鞘上取食和产卵,很少到叶片上面活动。
2.迁飞& 褐飞虱有很强的迁飞习性,而且迁飞能力很强,迁飞距离300-600公里。每年都从南向北迁飞,秋季再从北向南回迁。
四、发生规律
l.气候& 褐飞虱喜适高温,生长发育的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适宜湿度在80%以上,但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对成虫产卵都有不利影响。“冷夏暧秋高湿”是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条件;褐飞虱生活于稻株基部,褐飞虱的繁殖速度受田间小气候影响更为直接密切,田间稻株越茂盛,丛间愈郁闭,褐飞虱繁殖速度越快,为害越重。
2.品种及生育阶段 &在北方稻区,矮秆、宽叶、中晚熟品种发生较重。为害水稻最重时期是水稻抽穗扬花以后。
3.栽培技术& 施肥不当,偏施氮肥和施肥过猛过迟均使水稻生长茂密过于嫩绿,造成后期贪青,茎叶徒长,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为害;密植程度越高,田间越郁闭,小气候阴凉高湿,褐飞虱发生越重;稻田长期淹水,也有利于褐飞虱的繁殖和发生。
褐飞虱在田间分布规律是生长嫩绿的田块多于生长不良而稀疏的田块,积水田多于高燥田,田中多于田边,田中尤以窝水处密度最大,常常此处先倒伏。
4.天敌& 褐飞虱卵寄生天敌主要有稻虱缨小蜂、螫蜂、线虫和几种寄生菌(白僵菌)等,一般卵寄生率5%一10%,最高30%。秋季多雨,白僵菌寄生率达20%,最高70%;褐飞虱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稻田蜘蛛、步甲、黑肩绿盲蝽等,是抑制褐飞虱的重要因素。
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稻飞虱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加强预测预报,在关键时期对重点田块,要适当施药防治。
(一)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选育抗(耐)稻飞虱品种。
(2)加水肥管理& 施肥要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在施用方法上,基肥可适当加重,要早施巧施肥,防止水稻贪青徒长;合理灌溉,浅水勤灌,避免深水漫灌,作好开沟排水,防止长期积水,适时烤田晾田,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倒伏,p轻为害;冬、春铲除田边、沟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消灭田间稗草。
(3)保护天敌& 减少不必要的用药量和施药次数,选择对天敌药害较轻的农药,施药时间尽量与天敌发生期错开。确定防治田不仅要查虫量,也要查天敌量,如天敌量达到能控制虫量继续发展的程度,就可不防治或继续观察,待后确定,有条件可利用油滴杀虫,不仅效果好而且保护天敌。
(4)放鸭吃虫,保护青蛙& 有条件稻区,在稻飞虱发生期间,放鸭吃虫,同时严禁捕杀青蛙。
(三)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 防治适期:二、三龄若虫盛发期施药防治。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5%(噻嗪酮25%)
商品剂型:可湿型粉剂
产品特点:本品是一种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新型药剂,触杀作用强,也有胃毒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为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和干扰正常的新陈代谢,致使靶标害虫脱皮受阻或畸形致死,还可以阻止卵的孵化。本品对若虫防效优异,持效期长达25天以上,对鱼类、鸟类低毒,在推荐剂量内无“三致”作用。
防除范围:稻飞虱、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黑尾叶蝉。
施用方法及用量: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每亩使用50-60克兑水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仔细阅读标签。
2、施药时稻田应保持浅水层,避免在雨天作业,以免影响药效,施药时一定要均匀周到,残液勿倒入池塘。
3、本品若在其他作物上使用,须在当地农技、植保部门指导下用药。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18%(吡虫啉4%?噻嗪酮14%)
商品剂型:可湿型粉剂
产品特点:本品是一种高效内吸性广谱型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噻嗪酮是一种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选择性杀虫剂。触杀作用强,也有胃毒作用。其混配具有显著的相加性增效作用。
防除范围:稻飞虱。
用方法及用量:飞虱, 25-30克/亩使用方法喷雾。
注意事项:1、本品不能与铜制剂混用。2、收获前14田内禁止使用。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10%(吡虫啉10%)
商品剂型:可湿性粉剂
产品特点:吡虫啉是硝基亚甲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
防除范围:水稻飞虱、蚜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防治水稻飞虱,在低龄若虫高峰期,以有效成分15-30克/公顷(即每亩使用本品10-20克),亩兑水50公斤,搅匀后喷雾。
注意事项:1.适期内施药,施药时注意要使用药液均匀喷至植株各部位。
2.本品安全间隔期为15天。3.本品虽为低毒,但仍要注意安全,万一发生中毒,应及时送医院,对症治疗。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5%(吡虫啉5%)
商品剂型:轻型高效水面扩散剂
产品特点:扩散速度快、扩散半径大、降低了单位面积的农药用量,使用水面自扩散型农药,不需要任何喷雾器械,只要滴在水面,一般每亩滴10―20个点就能自动扩散,均匀地在单位面积内分布,扩散速度可达0.3m/s,扩散半径可提高5―10倍。达到杀虫的目的,从而大大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的单位面积的农药用量。
防除范围:白背飞虱、褐飞虱、灰背飞虱、稻叶蝉、稻蓟马等刺吸式口器水稻害虫,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施用方法及用量:本品不需要任何器械,只要稻田的水不溢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状况下可照常使用。将本品按每亩(60平方丈)5瓶盖的用量,等距离滴10―20点,就可以自动在全田均匀扩散,达到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稻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目的。
注意事项:1、施药时田间要有1―2寸深的水层,水层保留5天左右。
2、使用时要注意在推荐剂量内用药,不要随意增减用量。
3、气温20度以下有结晶现象,温度提高会自动溶解,不影响质量。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0%(噻嗪酮3.5%?杀虫单16.5%)
商品剂型:可湿性粉剂
产品特点:杀虫机理独特,同时具备触杀、胃毒、内吸传导三种功能,使害虫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后迅速死亡。
防除范围:稻飞虱、螟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倍,喷雾。特效可达30天左右。
注意事项:作物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5%(噻嗪酮?异丙威25%)
商品剂型:可湿性粉剂
产品特点:本品是一种集速效、持效期长为一体的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选择性杀虫剂,对害虫杀伤力强,施药后24小时即可见效。
防除范围:稻飞虱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稻飞虱40-60克/亩,喷雾。
注意事项:1、水稻施药后安全间隔期为10天。
2、防治水稻稻飞虱应掌握在低龄幼虫期用药。
3、喷药时应选用傍晚或全天阴天药效更好。
还可以选择其他药剂:
(1)噻嗪酮+杀虫单(2)吡虫啉+杀虫双(3)吡虫啉+杀虫单(4)噻嗪酮(5)吡虫啉。
防治策略 以治虫保穗为目标,狠治大发生前一代,挑治大发生代,尽量结合兼治其他害虫。
(l)药液一定要喷到或泼到稻丛基部,保证施足药量,且要喷、泼匀,保证防治效果。
(2)田间要保持水层3-5厘米,以提高防效。
四、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小象甲亚科、象甲属。稻水象甲,以禾本科、莎草科等植物为食,
稻水象甲主要为害水稻,寄主植物有禾本科、莎草科、眼子菜科、泽泻科、香蒲科、鸭跖草科、灯心科等7科56种。
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成虫啃食稻叶,沿叶脉方向取食叶肉,取食顺序是从叶基部到叶尖部,残存一层表皮,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白条斑。白条斑两端圆滑,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3厘米,宽约0.5毫米。大部分从叶片正面啃食,极少数从叶片反面啃食。幼虫钻食新根,造成秧苗缓秧慢,为害严重的,稻秧轻轻一拔即起,甚至造成漂秧。
&一、形态特征
成虫长2.6―3.8毫米,宽1.15―1.75毫米,灰褐色。喙约与前胸背板等长,稍弯,扁圆筒形。触角鞭节6亚节,末亚节膨大,基半部表面光滑,端半部表面密布毛状感觉器。前胸背板宽1.l倍于长,中央最宽,眼叶明显。不见小盾片。鞘翅侧缘平行,长1.5倍于宽,宽l.5倍于前胸背板;肩斜,行纹细,行间宽并被至少3行鳞片,鞘翅端半部行间上有瘤突。中足胫节两侧各具一排游泳毛。雌虫后足胫节有前锐突和锐突,锐突长而尖,雄虫仅具短粗的两叉形锐突。在孤雌生殖的普通型稻水象前胸背板上有一广口瓶状的黑斑,鞘翅上亦有一不规则的黑斑。蛹长约3毫米,白色,在稻根部的土茧中。幼虫体白色,头黄褐色,无足,2-7腹节背面各有一对向前伸的钩状气门,4龄幼虫长约10毫米。卵约0..8X0.2毫米,圆柱型,两端圆。
二、发生规律
1.生活史& 稻水象甲以一年发生一代为主,极少量的能发生2代。以成虫在稻田周围的林带、山丘树叶杂草下、沟渠埂埝、道路两例等土壤内过冬,其中以杂草根部数量居多。
气温10℃左右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10日左右在越冬场所的杂草上可见到为害状。4月20日左右开始向秧田转移,5月10日后为害加重。玉米出苗时,先为害玉米,后转移到秧田。水稻插秧后第二天就可见到成虫。本田为害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即插秧后7-15天左右。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末期在6月下旬,产卵期待续30-60天。幼虫始见期5月下旬,盛期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末期在7月下旬,幼虫经过4龄,约1个月开始化蛹。
蛹发生盛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末期为9月底。成虫始发期为6月下旬,盛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卵期5―11天,多数7-8天,幼虫期在26天以上,蛹期8天以上,成虫期为一年零1个月左右。
2.习性& 3、4月初越冬代成虫出蛰活动后,在越冬场所附近取食白茅、芦苇等杂草,秧苗出土后,便迁入秧田取食产卵。在本田,尤其喜食援苗期稻亩,以白天取食为主。新一代成虫羽化后,主要取食下部的叶片,尤其是近水面的叶片。产卵以白天为主,每头成虫可产卵50一100粒。主要产在水面以下叶鞘的靠近中脉的组织内,以近地面的第二片为多;当稻根露出泥面且在水中,多数卵落在稻根内。成虫在气温在20℃以上时,有迁飞习性。每天从16时开始,,19-21时达到高峰,23时后减弱。全年有两次迁飞过程:一是越冬代成虫的迁飞,从S月初开始,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高峰期在5月底。第二次是新一代成虫的迁飞,从7月上旬末期始到8月下旬止,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
对光有较强的趋性,尤其是新一代成虫,对黑光灯、白炽灯,目光灯及其混合光源都有趋性。一盏黑光灯日诱成虫可达13万头之多。
越冬代成虫昼夜活动,仅在大风、低温时下潜不动。新一代成虫白天多潜入水面以下在根部附近活动,傍晚迁飞前爬至稻尖待飞。成虫具有群居性,在越冬场所更为明显,一个土窝内有越冬成虫十几头至百余头,多的达二百余多。雌成虫具有抱对性,即一对雌虫常常抱在一起。越冬代成虫有喜水性,能在水面漂游、水中游泳和沉没到水底活动,而新一代成虫越冬时却转移到干燥的沟边、山丘、林带处,表现出背水性。成虫喜食幼嫩叶片,表现出喜嫩性。还具有假死性,耐饥饿、耐窒息。
3.传播 稻水象甲可随稻谷、稻草、芦苇、稻壳和稻秧作人为远距离传播。可依靠飞翔做近距离转移,同时因其虫体小还可以借助河水,甚至海水随水漂移而作长短距离的传播。
三、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 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必须加强检疫封锁工作。首先划定疫区,疫区范围的确定应从发生区边缘向外推延10-20公里,个别地段外扩30公里,其理由是;
(1)稻水象甲成虫具有较强的飞翔能力,据报道每年向外自然扩散可达15―20公里。
(2)当稻水象甲发生密度极低时,不易发现,但不能排除与发生区相邻地区发生稻水象甲的可能。
为了控制人为传播,在疫区边缘的主要交通要道设立检疫哨卡,禁止稻种、秧苗、稻草等运出疫区,稻草和芦苇制品经检疫合格后方可调出。
2?农业防治
(l)秋翻晒垡水稻收割后尚有相当数量的成虫残留在稻茬和稻田较松软的土层内越冬,但需要一10℃以上有一定湿度的浅土层环境。水稻收割后土壤封冻前进行翻扣式耕翻使大量在土壤表层和稻茬中的虫体翻扣至土壤深层,可大大降低越冬成活率,同时越冬存活的成虫通过深层土壤返回地面的机率降低。另外,耕翻使部分虫体暴露地表,在冬季干燥低温作用下死亡率极高。秋翻稻田中成虫越冬死亡率一般在75%以上。
(2)落干烤田幼虫发生期落干20天以上对幼虫没有杀灭作用,但可抑制幼虫发育,使之停止在落干烤田起始时的发育阶段,所以可结合生产适当排水烤田。
(3)培育壮秧稻水象甲喜食幼嫩稻叶,这种现象在插秧后的水稻初期发育阶段尤其明显。培育健壮秧苗,插大龄秧苗可明显减轻初期受害程度。
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蟾蜍、青蛙、鱼类、麻雀、螳螂、青蜒和蜘蛛等捕食性天敌,可降低田间成虫数量,减轻为害。体重45克左右的鱼捕食成虫25-41头;体重80-120克的蟾蜍日捕食成虫56-67头;体重50―60克的青蛙日捕食成虫4-21头。
芜菁夜蛾线虫和毛纹线虫对稻水象甲成虫有很强的寄生致死作用,并且作用速度较快。用100―1000头/毫升的线虫液处理成虫,5天后成虫死亡率达100%,另外,白僵苗对越冬代成虫有感染致死作用。
4.化学防治
稻水象甲的防治要分三个阶段连续实施。
第一阶段:防治越冬场所和秧田的越冬代成虫。4月底至5月上旬越冬成虫大都已出土活动,在越冬场所的杂草上取食。但大部分本田尚未插秧,越冬成虫未扩散转移,虫量集中,面积较小,可大大压低稻田发生基数,减轻对水稻初期的为害。
水稻秧田揭膜后,越冬代成虫向秧田迁移,并取食为害和产卵。起秧前7天左右可防治秧田越冬代成虫,并降低本田发生基数。
第二阶段:防治本田越冬代成虫和新一代幼虫。搞好这一阶段的防治可有效控制对缓秧期和分蘖期水稻的为害。插秧后7-10天,附近越冬场所的成虫大部分迁移到新插秧的稻田,并先集中在边缘4-5行为害,应抓住这一尚未在全田扩散之前的有利时机突击防治。可有效地防治本田越冬代成虫。施药期要掌握在插秧后7-10天为宜,太早了成虫尚未迁移到本田,太晚了成虫已在田间扩散,防效都不好。
稻水象甲的成虫和幼虫都可为害水稻,而幼虫对产量的影响更大。当每穴有幼虫5头时便可造成产量损失,每穴有幼虫10头以上时一般减产20%左右,每穴有幼虫20头以上时会大幅度减产,最高减产70%左右。水稻受幼虫为害后,株高降低,分蘖减少,造成减产,故要注意本田幼虫的防治。防治适期为插秧后3周左右,即幼虫为害之前。
第三阶段:防治本田新一代成虫。
防治策略 消灭越冬成虫应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秧田和田边杂草丛生,稻水象甲越冬场所施药。在水稻插秧3周左右幼虫为害之前施药,消灭根际幼虫为害。7月中旬,新一代成虫发生期进行叶面喷洒药剂,消灭越冬虫口基数,p轻下年为害及防止向周边传播扩散。
7月中下旬进入新一代成虫盛发期,该虫不仅当年造成危害,而且还是第二年发生的虫源。做好新一代成虫的药剂防治还可以大幅度压低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初期的为害,并有效地减少向外传播扩散。防治时期为7月10日至8月10日,喷药时间应在下午5点至8点进行。
防治药剂和方法:
1.稻虫全杀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2%(马拉硫磷?锌硫磷22%)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本品时科研专家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发生虫害的规律,研制出的一种新型高效、广谱、低残留杀虫杀卵剂,整个水稻生长期均可使用。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内吸及熏蒸作用,并加入了进口高渗助剂。施药后能迅速渗透害虫皮肤及体内,破坏虫体内脏及生理功能。使害虫坏死。
防除范围: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钻心虫等害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亩用量50毫升。
注意事项:1、不可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2、该药对鱼、蜜蜂高毒,使用时应注意。
商品剂型:乳油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33%(高效甲氰菊酯?辛硫磷33%)
产品特点:广谱高效杀虫杀螨剂,具有强烈触杀、胃毒、熏蒸作用,击倒力强。
防除范围:稻水象甲、粘虫、蚜虫二化螟、三化螟、叶蝉、粉虱、鳞翅目害虫、蓟马、蝗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
以上害虫可用倍喷雾。
注意事项:
1、使用本品在喷药作业时,应喷洒均匀周到。
2、用过的药瓶或残余药液,不得扔入或倒入鱼塘、河流、桑园、蜂场,废弃物应予以深埋。
3、本品对鱼、虾、蜜蜂、蚕高毒,施药作业时应避开鱼塘、蜂源植物、桑园。
3.稻虫毙克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0%(乙酰甲胺磷20%)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本制剂是由农业专家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发生虫害规律,研制出一种高效广谱,低残留杀虫杀卵剂,添加最新生物杀虫素,内吸作用更强,抑制害虫神经传导,隔叶隔秆杀死害虫,水稻螟虫接触药剂即拒食而亡。
防除范围:稻水象甲、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钻心虫等害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亩用量50毫升。
注意事项:
1、不可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2、该药对鱼、蜜蜂高毒,使用时应注意。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2.5%(高效氟氯氰菊酯?辛硫磷22.5%)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新型高效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杀虫、杀卵。
防除范围: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蓟马、稻苞虫、飞虱、叶蝉。
施用方法及用量:
以上害虫可用倍喷雾。
注意事项:
1、本品对鱼、虾、蜜蜂、蚕高毒,施药作业时应避开鱼塘、蜂源植物、桑园。
用过的药瓶或残余药液,不得扔入或倒入鱼塘、河流、桑园、蜂场,废弃物应予以深埋。
2、蔬菜水果采摘前一周应停止用药。
还可以用地虫克星50-100毫升。防治幼虫用地虫克星200-250毫升拌细土或细砂15公斤撒施。
蟹田防治方法 苗床喷雾防治越冬代成虫,澳队阿克泰(噻虫嗪,快胜)4克喷雾,然后在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澳队4克四周田间封闭。
五、中华稻蝗
俗称炸蜢、蚂炸,属直翅目,丝角蝗科。中华稻蝗分布很广,几乎遍及所有北方稻区,以前发生很轻,只零星为害。但1980年后逐年加重,上升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中华稻蝗成虫、若虫吃食叶片,轻者叶片成缺刻,重者全部叶片被吃光,仅留叶脉。水稻抽穗后可咬断小枝梗,造成白穗,水稻乳熟时可直接吃食乳熟谷粒,造成秕粒,水稻黄熟时,则可弹落稻谷,影响产量。最重的靠近坝埂的三垄水稻叶片全部被吃光,有三分之一稻穗被吃掉,每亩损失粮食100-150公斤,千粒重下降4克左右,平均减产3-5%;
一、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30-37毫米,体色为绿色或黄绿色,头胸部从复眼后方始,前胸背板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黑色纵带直达前胸背板后缘,复眼突出,灰褐色,触角丝状24-26节,前翅黄褐色,后翅浅黄色,翅长超过腹部未达后足胫节前部;腹部8节,后足胫节有8-11对小刺,雄虫尾部呈圆形,雌虫尾部有两对明显的产卵瓣,前胸背中线呈凹形。
卵:卵块褐色呈囊状,长11-18毫米,宽7-9毫米,卵囊前端子截,后端圆,中部略弯,卵块中有卵粒,30粒左右,多的可达50粒以上,初产卵乳白色,以后变淡黄,卵粒长4―5毫米,宽1毫米,卵在卵囊内排列成上下两行,不整齐,卵粒间有胶质粘连,卵块可浮在水上。
若虫:卵孵化出的若虫,经5次脱皮共6龄。
二、发生规律
北方稻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田埂或田边荒地土中越冬。越冬卵因受土质、地势、植被、温湿度的影响,其卵孵化期拖的较长,一般5月末6月初开始孵化,将延续到7月中旬。由于卵孵化期不整齐以及食料、环境因子的影响,各龄若虫的龄期亦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一龄若虫从6月上旬至7月中旬,二龄若虫从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三龄若虫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四龄若虫从7月上旬至8月下旬,五龄若虫从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虫8月中旬开始羽化,一直到10月中旬才大批死亡。从一龄到羽化需65-80天,成虫期长达40―60天。
刚从卵粒孵化出的一龄若虫,经5分钟后,马上跳跃活动,群居在田埂草丛中取食活动,活动范围很小,一般不到稻株上,不易被人发现。几天后,有的脱皮为二龄,逐渐取食活动于田埂和田埂附近稻株之间。三龄后跳跃能力加强,逐渐向田内运动,四龄后扩散到田内取食。到成虫时,逐渐集中到田埂草丛中和附近的稻株上取食、交尾、产卵直到冻死。中华稻蝗集中田埂附近为害时间约为70-80天,分散到田内为害约30-40天。
成虫羽化后10-25天,开始交尾,一生可交尾多次,每头雌虫产卵l-3块。雌虫产卵多选择背风向阳、土壤湿度适中、杂草较多、土壤坚实的地方。一般在水田多产于条田渠道两侧的田埂的中上部。产卵处规律是低洼处较高燥处多,有草地较无草地多,丛草处较稀草处多,向阳地较背阳地多,沙质土较粘质土多。
2.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与温湿度的关系& 温湿度主要影响卵的孵化和成活。卵的孵化,只有在气温稳定通过16℃,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9℃时,才能在土中孵化出若虫;土壤湿度,首先影响卵的成活率,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5%、30%左右和高于40%时,卵的成活率分别为74.8%、90.5%和54.5%。原因是土壤湿度过小,不能满足卵孵化所需的水分,使之干瘪死亡,当土壤湿度过大,造成卵块腐烂死。卵孵化最适土壤湿度(含水量)为25%一30%,卵孵化的早而快,反之过低或过高都晚而慢。
(2)与天敌的关系& 稻蝗卵的天敌有蚂蚁、金针虫成虫等,若虫天敌有蛙类、鸭子、燕子等,能一定程度控制稻蝗的发生与为害。
三、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秋季和春季,结合整修条田坝埂,播种大豆,铲除田埂3厘米深草皮,晒干或沤肥,以杀死蝗卵;结合春耕整平地,打捞稻田浮渣,深埋或烧掉,以消毁卵块。
2.生物防治& 稻田放鸭、保护青蛙,捕食稻蝗。
3.药剂防治
(1)防治适期& 稻蝗三龄前若虫,绝大多数没有分散,都集中在坝埂和靠近坝埂的三垄水稻上活动为害,这是防治稻蝗最有利时机,因稻蝗发育不整齐,前后拖的时间较长,因此,打药防治两次。第一次打药防治在稻蝗卵孵化达70%时,第二次在卵孵化末期。
(2)防治方法 &沿田坝用喷雾器或喷粉器专喷坝埂和靠近坝埂的三垄水稻。
(3)应用药剂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36.8%(马拉硫磷?水胺硫磷36.8%)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触杀、胃毒和熏蒸三大功效,杀虫特快,药效持久,杀虫谱广,低残留。
防除范围:稻蝗、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稻蓟马、稻飞虱、蚜虫、稻纵卷叶螟。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亩用量60-80毫升。
注意事项:不可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商品剂型:乳油
商品总有效成份 含量33%(高效甲氰菊酯?辛硫磷33%)
产品特点:广谱高效杀虫杀螨剂,具有强烈触杀、胃毒、熏蒸作用,击倒力强。
防除范围:蝗虫、稻水象甲、棉铃虫、粘虫、蚜虫、食心虫、二化螟、三化螟、叶蝉、粉虱、鳞翅目害虫、蓟马、瓢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以上害虫可用倍喷雾。
注意事项:1、使用本品在喷药作业时,应喷洒均匀周到。
2、用过的药瓶或残余药液,不得扔入或倒入鱼塘、河流、桑园、蜂场,废弃物应予以深埋。
3、本品对鱼、虾、蜜蜂、蚕高毒,施药作业时应避开鱼塘、蜂源植物、桑园。
3.也可用以下药剂
&每亩80%敌敌畏100毫升,2.5%敌杀死40毫升,40%氧化乐果50毫升,
50%甲胺磷5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
六、水稻粘虫
水稻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异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蚕等。分布 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全国各地。
寄主: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
成虫 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
卵 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
老熟幼虫 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化);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
蛹 长约19mm;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年发生世代数,全国各地不一,从北至南世代数为:东北、内蒙古年生2―3代,华北中南部3―4代,江苏淮河流域4―5代,长江流域5―6代,华南6―8代。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度一带。在北纬33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北方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初孵幼虫腹足未全发育,所以行走如尺蠖;初龄幼虫仅能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开始活动。黄昏时觅食,半夜交尾产卵,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产卵趋向黄枯叶片。在稻田多把卵产在中上部半枯黄的叶尖上,着卵枯叶纵卷成条状。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每雌一生产卵粒。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植株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5―6龄进入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动迅速卷缩坠地,畏光,晴天白昼潜伏,傍晚后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幼虫发生量大食料缺乏时,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继续为害,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1)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在田间插谷草把或稻草把,每亩60-100个,每5天更换新草把,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此外也可用糖醋盆、黑光灯等诱杀成虫,压低虫口。
(2)防治粘虫药剂
在幼虫低龄期(3龄以下),及时控制其为害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2.5%(高效氟氯氰菊酯?辛硫磷22.5%)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新型高效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杀虫、杀卵。
防除范围:粘虫、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蓟马、稻苞虫、飞虱
施用方法及用量:以上害虫可用倍喷雾。
注意事项:1、本品对鱼、虾、蜜蜂、蚕高毒,施药作业时应避开鱼塘、蜂源植物、桑园。2、用过的药瓶或残余药液,不得扔入或倒入鱼塘、河流、桑园、蜂场,废弃物应予以深埋。3、蔬菜水果采摘前一周应停止用药。
商品剂型:乳油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33%(高效甲氰菊酯?辛硫磷33%)
产品特点:广谱高效杀虫杀螨剂,具有强烈触杀、胃毒、熏蒸作用,击倒力强。
防除范围:粘虫、稻水象甲、棉铃虫、蚜虫、食心虫、二化螟、三化螟、叶蝉、粉虱、鳞翅目害虫、蓟马、瓢虫、蝗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以上害虫可用倍喷雾。
注意事项:1、使用本品在喷药作业时,应喷洒均匀周到。
2、用过的药瓶或残余药液,不得扔入或倒入鱼塘、河流、桑园、蜂场,废弃物应予以深埋。
3、本品对鱼、虾、蜜蜂、蚕高毒,施药作业时应避开鱼塘、蜂源植物、桑园。
3. 18%杀虫双水剂(江苏溧化)
主要成分:杀虫双水剂:
防治对象:水稻:粘虫、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叶蝉、蓟马、负泥虫、稻飞虱;
用法用量:200-250克/亩,兑水50-60公斤喷雾;
注意事项1、本品对蚕剧毒,用药时严格防止药液污染蚕桑;
2、大豆、柿、向日葵、茄子、棉花使用本剂易产生药害;
3、若有沉淀结晶不应影响质,请摇匀使用;
4、安全间隔期15天;
裕农公司杀虫剂介绍
商品剂型:乳油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33%(高效甲氰菊酯?辛硫磷33%)
产品特点:广谱高效杀虫杀螨剂,具有强烈触杀、胃毒、熏蒸作用,击倒力强。
防除范围:稻水象甲、粘虫、蚜虫、食心虫、二化螟、三化螟、叶蝉、粉虱、鳞翅目害虫、蓟马、瓢虫、草地螟、蝗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
以上害虫可用倍喷雾。
注意事项:1、使用本品在喷药作业时,应喷洒均匀周到。
2、用过的药瓶或残余药液,不得扔入或倒入鱼塘、河流、桑园、蜂场,废弃物应予以深埋。
3、本品对鱼、虾、蜜蜂、蚕高毒,施药作业时应避开鱼塘、蜂源植物、桑园。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2.5%(高效氟氯氰菊酯?辛硫磷22.5%)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新型高效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杀虫、杀卵。
防除范围: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蓟马、稻苞虫、飞虱、食心虫、毛虫、粘虫、玉米螟、草地螟、红蜘蛛、刺蛾、蚜虫、叶蝉、烟青虫、金龟子、造桥虫、小菜蛾。
施用方法及用量:
以上害虫可用倍喷雾。
注意事项:
1、本品对鱼、虾、蜜蜂、蚕高毒,施药作业时应避开鱼塘、蜂源植物、桑园。用过的药瓶或残余药液,不得扔入或倒入鱼塘、河流、桑园、蜂场,废弃物应予以深埋。
2、蔬菜水果采摘前一周应停止用药。
三.地虫克星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0%(甲基异柳磷20%)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本品是一种优异的有机磷土壤处理剂,具有很强的触杀、畏毒和熏蒸作用,击倒速率快,同时还有驱避、内吸的作用。施用后残效期较长、残留量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防除范围:地下害虫首选特效药剂。
施用方法及用量:拌种
注意事项:
1、不可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2、本品属高毒杀虫剂,只准用药拌种或作土壤处理,拌药后的种子最好机播,如用手播必须戴胶手套。
3、严禁在施药区内放牲畜,以免引起中毒。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36.8%(马拉硫磷?水胺硫磷36.8%)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触杀、胃毒和熏蒸三大功效,杀虫特快,药效持久,杀虫谱广,低残留。
防除范围: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稻蓟马、稻飞虱、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稻蝗、稻纵卷叶螟、介壳虫、棉铃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亩用量60-80毫升,大豆亩用量50-60毫升,玉米亩用量60-80毫升。
注意事项:1、不可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0%(马拉硫磷?辛硫磷20%)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本品属高效、低毒广谱型杀虫剂,又强烈的触杀、胃毒和一定的熏蒸作用。具有击倒速度持效期长、效果显著等特点。
防除范围:棉花、小麦等多种作物上的害虫。可有效防治盲蝽蟓、棉铃虫、红蜘蛛等。
施用方法及用量:倍,喷雾。
注意事项:1、使用时应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
2、施药时应兑水稀释后均匀喷洒在植株各部位。
3、本品对鱼、蚕、蜜蜂有毒。
4、本品可与波尔多液现混现用。
5、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应在作物收获前7-10天。
六.稻虫毙克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0%(乙酰甲胺磷20%)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本制剂是由农业专家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发生虫害规律,研制出一种高效广谱,低残留杀虫杀卵剂,添加最新生物杀虫素,内吸作用更强,抑制害虫神经传导,隔叶隔杆杀死害虫,水稻螟虫接触药剂即拒食而亡。
防除范围: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钻心虫等害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亩用量50毫升,棉花亩用量40毫升,玉米亩用量40毫升。
注意事项:1、不可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2、该药对鱼、蜜蜂高毒,使用时应注意。
七.稻虫全杀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2%(马拉硫磷?锌硫磷22%)
商品剂型:乳油
产品特点:本品时科研专家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发生虫害的规律,研制出的一种新型高效、广谱、低残留杀虫杀卵剂,整个水稻生长期均可使用。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内吸及熏蒸作用,并加入了进口高渗助剂。施药后能迅速渗透害虫皮肤及体内,破坏虫体内脏及生理功能。使害虫坏死。
防除范围:稻水象甲、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钻心虫等害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亩用量50毫升,棉花亩用量40毫升,玉米亩用量40毫升。
注意事项:1、不可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2、该药对鱼、蜜蜂高毒,使用时应注意。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10%(吡虫啉10%)
商品剂型:可湿性粉剂
产品特点:吡虫啉是硝基亚甲类内吸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
防除范围:水稻飞虱、小麦蚜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防治水稻飞虱,在低龄若虫高峰期,以有效成分15-30克/公顷(即每亩使用本品10-20克),亩兑水50公斤,搅匀后喷雾。
注意事项:1.适期内施药,施药时注意要使用药液均匀喷至植株各部位。
2.本品安全间隔期为15天。3.本品虽为低毒,但仍要注意安全,万一发生中毒,应及时送医院,对症治疗。
九. 噻嗪酮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5%(噻嗪酮25%)
商品剂型:可湿型粉剂
产品特点:本品是一种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新型药剂,触杀作用强,也有胃毒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为抑制昆虫丁质合成和干扰正常的新陈代谢,致使靶标害虫脱皮受阻或畸形致死,还可以阻止卵的孵化。本品对若虫防效优异,持效期长达25天以上,对鱼类、鸟类低毒,在推荐剂量内无“三致”作用。
防除范围:稻飞虱、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黑尾叶蝉。
施用方法及用量: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每亩使用50-60克兑水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仔细阅读标签。
2、施药时稻田应保持浅水层,避免在雨天作业,以免影响药效,施药时一定要均匀周到,残液勿倒入池塘。
3、本品若在其他作物上使用,须在当地农技、植保部门指导下用药。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18%(吡虫啉4%?噻嗪酮14%)
商品剂型:可湿型粉剂
产品特点:本品是一种高效内吸性广谱型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噻嗪酮是一种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选择性杀虫剂。触杀作用强,也有胃毒作用。其混配具有显著的相加性增效作用。
防除范围:稻飞虱。
用方法及用量:飞虱, 25-30克/亩使用方法喷雾。
注意事项:1、本品不能与铜制剂混用。2、收获前14天内禁止使用。
十一.乙酰甲胺磷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30%
商品剂型:可湿型粉剂
商品规格:280ml×20瓶
产品特点:本品内吸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有一定的熏蒸作用,并可杀卵。具有极强的内吸传导性,药液接触植物后,可迅速进入植物体内,并随汁液上下传导至幼芽、叶片缝隙,彻底杀灭暗处吸食作物的害虫。施药后初期作用缓慢,2-3天后效果显著。
防除范围:蚜虫、红蜘蛛、稻飞虱、螟虫、青虫、甜菜夜蛾等。
用方法及用量:水稻二化螟,787.5-1012.5克/公顷,使用方法:喷雾。
注意事项:1、本品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2、不宜在桑、茶树上使用。
十二.滴便杀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5%(吡虫啉5%)
商品剂型:轻型高效水面扩散剂
产品特点:扩散速度快、扩散半径大、降低了单位面积的农药用量,使用水面自扩散型农药,不需要任何喷雾器械,只要滴在水面,一般每亩滴10―20个点就能自动扩散,均匀地在单位面积内分布,扩散速度可达0.3m/s,扩散半径可提高5―10倍。达到杀虫的目的,从而大大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的单位面积的农药用量。
防除范围:白背飞虱、褐飞虱、灰背飞虱、稻叶蝉、稻蓟马等刺吸式口器水稻害虫,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施用方法及用量:本品不需要任何器械,只要稻田的水不溢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状况下可照常使用。将本品按每亩(60平方丈)5瓶盖的用量,等距离滴10―20点,就可以自动在全田均匀扩散,达到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稻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目的。
注意事项:1、施药时田间要有1―2寸深的水层,水层保留5天左右。
2、使用时要注意在推荐剂量内用药,不要随意增减用量。
3、气温20度以下有结晶现象,温度提高会自动溶解,不影响质量。
十三.朴虱灵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0%(噻嗪酮3.5%?杀虫单16.5%)
商品剂型:可湿性粉剂
产品特点:杀虫机理独特,同时具备触杀、胃毒、内吸传导三种功能,使害虫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后迅速死亡。
防除范围:稻飞虱、螟虫
施用方法及用量:倍,喷雾。特效可达30天左右。
注意事项:作物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
商品总有效成份含量25%(噻嗪酮?异丙威25%)
商品剂型:可湿性粉剂
产品特点:本品是一种集速效、持效期长为一体的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选择性杀虫剂,对害虫杀伤力强,施药后24小时即可见效。
防除范围:稻飞虱
施用方法及用量:水稻稻飞虱40-60克/亩,喷雾。
注意事项:1、水稻施药后安全间隔期为10天。
2、防治水稻稻飞虱应掌握在低龄幼虫期用药。
3、喷药时应选用傍晚或全天阴天药效更好。
十五.原阳22%谷宝
主要成分:辛?马乳油(辛硫磷、马拉硫磷)
防治对象:水稻& 稻水象甲、二化螟
用法用量:50-70ml/亩
作用方式:内吸、渗透、触杀、胃毒
毒性:低毒
注意事项 1、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2、安全间隔期15天;3、合垄前甩施喷雾;
十六.山西德威20%无回首
主要成分:20%马?氰乳油(15%马拉硫磷、5%氰戊菊酯)
防治对象:棉花棉铃虫,苹果树桃小食心虫,蔬菜菜青虫、蚜虫,小麦蚜虫:
用法用量适用时期:1.棉花30-50克/亩,卵孵化高峰用药;2.苹果树160-333毫克/千克,产卵期到初卵期、幼虫期;3.蔬菜30-50克/亩,幼虫2-3龄;4.小麦 20-30克/亩;
作用方式:触杀、胃毒、内吸,有一定的熏蒸作用;
毒性:中等毒
注意事项1、施药时要均匀;2、在害虫、害螨并发作物上应配合使用杀螨剂;3、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十七.江苏溧化18%杀虫双水剂
主要成分:杀虫双水剂:
防治对象:水稻:大螟、二化螟、三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叶蝉、粘虫、蓟马、负泥虫稻飞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银纹夜蛾、黄条跳甲虫;甘蔗:螟虫、蓟马、蔗长蝽蟓;
用法用量:克/公顷即200-250克/亩,兑水50-60公斤喷雾;
注意事项1、本品对蚕剧毒,用药时严格防止药液污染蚕桑;2、大豆、柿、向日葵、茄子、棉花使用本剂易产生药害;3、若有沉淀结晶不应向品质,请摇匀使用,安全间隔期15天;
毒性:中等毒
十八.18%开口消水剂
主要成分:杀虫双+磺酸钠基丙烷
防治对象: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多种害虫;
用法用量:适用时期,540―675克/公顷,喷雾;
毒性:中等毒
十九.益阳18%杀虫双水剂(撒滴剂)
主要成分:杀虫双
防治对象:水稻& 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叶蝉、稻飞虱、稻蓟马;
用法用量适用时期:每亩用本品200―250克,加水40―50千克喷雾,宜在晴天施药;
毒性:中等毒
水田常用杀虫剂简介
1.乙酰甲胺磷: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有一定的熏蒸作用.可防治多种咀嚼式、刺吸式口器害虫.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2.马拉硫磷:广谱性杀虫剂,有良好的触杀和一定的熏蒸作用. 可防治多种咀嚼式、刺吸式口器害虫.不可与碱性或酸性物质混用.
3.氧乐果:是一种高效、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较强的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对水稻螟虫、稻蓟马、飞虱、叶蝉有较好效果.
4.三唑磷:为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可防治水稻螟虫、蓟马、飞虱等多种害虫.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5.辛硫磷:是一种高效低毒有机磷杀虫剂,以触杀和胃毒为主,无内吸作用.使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及多种鳞翅目害虫.在光下分解,应在阴凉避光处储存。喷雾最好在傍晚。
6.毒死蜱: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可防治水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叶蝉等.
7.敌敌畏:是一种高效、速效、广谱的有机磷杀虫剂,具有熏蒸、胃毒和触杀作用.可防治水稻叶蝉、飞虱、纵卷叶螟等害虫.不宜用于豆类作物,不宜与碱性药剂混用。
8.氰戊菊酯:是泥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杀虫谱广,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无内吸和熏蒸作用。对鳞翅目幼害虫效果较好。不要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
9.氯氰菊酯:是一种生物活化性较高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还有驱避作用,击倒作用强,杀虫速度快。此药防治对有机磷产生抗性的害虫效果较好,不宜在水田使用。不宜于碱性物质混用。
10.氟氰戊菊酯: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无熏蒸和内吸作用。可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对叶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吡虫啉:是一种高效内吸性广谱型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持效期较长。该药主要用于防治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
12.杀虫双:是一种有机杀虫剂,具有较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并兼有一定的熏蒸作用。可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苞虫、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十字花科对此药敏感,易产生药害,不宜使用。撒滴剂应直接撒滴使用,不宜喷雾。
13.杀虫单:是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的类似物,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14、异丙威:对害虫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对稻叶蝉、稻飞虱高效。对蚂蟥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异丙威不可与敌稗同时使用或混用,使用这种药剂要相隔10天以上,否则易发生药害。
15、噻嗪酮:是昆虫生长抑制剂,影响几丁质合成,对害虫主要是胃毒作用,对卵孵化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能直接杀死成虫。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稻叶蝉、蚧类、粉虱等害虫。噻嗪酮应加水稀释后均匀喷洒,不可用毒土法施药。药液不宜直接接触白菜、萝卜,否则将出现褐斑及绿叶白化等药害。
16、阿克泰: 是第二代烟碱类,可同时适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的杀虫剂。因此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与其它类型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的可能。阿克泰除了可用于传统的叶面喷雾以外,还特别适合用于种苗的土壤灌根处理,为阿克泰的有效成份有很高的水溶性,在植物体内快速传导吸收,使用合理的推荐剂量能给幼苗带来超过1个月以上的保护。阿克泰对哺乳动物和环境影响甚微。是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理想选择。阿克泰(噻虫螓)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施药后迅速被内吸传导。对害虫具有胃毒及触杀活性,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有防效。
裕农科技培训&
辽宁金社裕农供销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兴盛街
邮编:1242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除黄褐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