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1971访问中国遭群众围观 高清图片 就有期vista看天下下后边那张

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_甜梦文库
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 文 题 目 情 境 预 防 理 论 在 中 国 的 实 践 以 浙 江 台 州 为 例――学校代码: 10286 分类号: 密 学 级: 300 074651 号: D035 公开U D C: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以浙江台州为例研究生姓名: 王 坚 教授 导 师 姓 名: 高晓红姓 名 王 坚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申请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日期 评 阅 人东南大学 2009 年 12 月 19 日 年 月 日公共管理 政府管理 陈橹 教授东 南 大 学答辩委员会主席20 年月日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SITUATION PREVENTION OF THEORY IN CHINA’S PRACTICE――A CASE STUDY AT TAI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Southeast University For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PA BY Wang Jian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Gao Xiao HongSchool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 December 2009II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 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 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日 期: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 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 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 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日 期:
摘要摘要犯罪是社会的公害,长期威胁、困扰和破坏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安全,预防和减 少犯罪,一直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有效之策。情境预防 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犯罪高潮期, 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其公共安全管理 领域实践摸索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理论,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就 迅速从西方国家犯罪控制理论体系的边缘走到中心,成为公共安全管理的主流理论之 一,形成了司法预防、社会预防与情境预防三足鼎立的犯罪预防体系。当前,我们国家 同样面临着犯罪高发的困扰,而我们国家犯罪预防体系目前仍然是“社会预防与司法预 防”二元模式,对情境预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正视情境 预防理论的价值和引入。 本文选取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理论本土 化实践,借鉴国外情境预防理论实践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台州市治安 防范工作实例为基础,探讨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本土化实践中的可行性、适应性,以及 遇到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治安防范工作中如何 利用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公共安全管理领域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犯罪预防控体系,以 达到遏制、减少犯罪发生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键词:情境预防;情境预防理论;实践; 公共安全管理I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AbstractCrime is a nuisance in society, which threats, perplexes and destroys production, life and security of the people for a long time. Crime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s always the focus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every country is actively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heory of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hat rose in the 1970s was born in the criminal climax in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s and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security, and gradually evolves into relatively mature theory. In more than 30 years, this theory has quickly developed to be the center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west criminal control and become one of the main theories of crime prevention and then form criminal prevention system of judicial prevention, social prevention and situational prevention. Currently, in our country, we are also confronting high rate of crime, but criminal prevention system is still the dual mode of social prevention and criminal prevention.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for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envisage the value of the theory and introduce it. The thesis researches on the subject of the practice of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nsulting successful overseas practice, stand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case of peace order prevention at Taizhou City,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practice of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The thesis aims to explore how to use the theory of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in peace order prevention to establish comparative perfect crime prevention system, to control and reduce crime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Keywords: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heory;practice;public safety managementII 目录目录中 文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绪 论 ...............................................................................................................................................1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 相关文献综述 .................................................................................................................1 三、 论文框架结构与主要观点 .............................................................................................3 第一章 何谓情境预防理论 .............................................................................................................4 第一节 情境预防理论概述 .....................................................................................................4 一、理性选择理论 ...........................................................................................................4 二、日常活动理论 ...........................................................................................................5 三、防范空间理论 ...........................................................................................................6 四、防范环境设计理论 ...................................................................................................7 五、破窗理论 ...................................................................................................................7 第二节 情境预防的步骤与措施 .............................................................................................8 一、情境预防的步骤 .......................................................................................................8 二、情境预防的措施 .......................................................................................................9 第二章 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内涵与价值 ...............................................................................15 第一节 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内涵 ...................................................................................15 第二节 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价值 ...................................................................................16 一、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理论价值 .........................................................................16 二、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实践价值 .........................................................................17 第三章 情境预防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8 第一节 情境预防理论的局限性能否得到有效控制 ...........................................................18 一、犯罪转移问题能否得到有效控制 .........................................................................18 二、私权侵犯问题能否得到有效控制 .........................................................................19 第二节 情境预防理论与我国传统、刑事政策能否融合 ...................................................19 一、舶来的情境预防理论与本土传统能否融合 .........................................................20 二、与我国现阶段的刑事政策是否相兼容 .................................................................20 第四章 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以台州市为例 ...............................................................22 第一节 从台州看情境对犯罪的影响 ...................................................................................22 一、犯罪热点的分析 .....................................................................................................22 二、犯罪人的理性选择 .................................................................................................23 第二节 情境预防理论的实践 ...............................................................................................24 一、情境预防理论在台州实践情况 .............................................................................24 二、情境预防理论在台州本土化的具体措施 .............................................................26 三、情境预防理论在台州本土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4III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情境预防理论绩效评估 .........................................................................................24 第五章 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构想 ...........................................................................32 第一节 加大理论研究 ...........................................................................................................32 一、继续引入与借鉴 .....................................................................................................32 二、本土化实践经验总结 .............................................................................................32 三、理论创新与拓展 .....................................................................................................33 第二节 进行推广和应用 .......................................................................................................33 一、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 .........................................................................................33 二、依托社区警务为载体 .............................................................................................34 三、激发公众参与 .........................................................................................................34 结语 .................................................................................................................................................36 致谢 .................................................................................................................................................37 参考文献 .........................................................................................................................................38IV 绪论绪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论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共识目标, 而犯罪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威胁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各 种利益重新分配、新旧观念相互碰撞,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增加,犯罪数量呈现增长态势,不利于 社会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如何遏制、减少犯罪发生,打造平安社会,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不 容回避的课题。 情境预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 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犯罪潮, 通过英、 美等国三十多年的实践检验, 证明情境预防理论在遏制犯罪高发,减少犯罪等方面效果显著。该理论将研究视角由犯罪人转移到 犯罪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犯罪预防的重点放在了对具体犯罪行为的控制上,使犯罪预防措施具有 了突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并极大地降低了犯罪预防成本,实现了犯罪预防的公众化、社会化, 是司法预防、社会预防的有力补充,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和减少犯罪的发生,进而为社会的和谐发 展提供保障。 因此,面对我国较为严重的犯罪问题,探讨引入情境预防理论指导我国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具有 明显的必要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稳定有序 的社会环境。 台州市政府和公安机关在治安防范工作中积极应用犯罪情境预防理论, 利用人力物力科技资源, 改进治安防范工作模式,切实开展实效大防范工程,取得不错成效。 本文选取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以台州市治安防范工作实例为基础,探 讨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中可行性、适应性,及遇到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目的在于, 探讨在治安防范工作中如何利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达到 遏制、减少犯罪发生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通过本文的研究,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 借鉴国外情境 预防的成功做法, 加强情境预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 推动犯罪预防理论不断发展, 逐步完善犯罪 预防体系,确保公共安全,对于我国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二、相关文献综述西方国家(主要是当代欧、 美国家)对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实践和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 在预 防、控制犯罪,提升公众安全感方面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并对世界公共安全管理领域的思想及改革 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非常之多。 (一)国外研究综述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面临犯罪高潮,在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犯1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罪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欧美犯罪学家、刑事司法实务者最先从建筑和城市规划 入手探讨了基于情境的犯罪预防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建筑行业记者杰依库布斯(Jane Jacobs)出版的《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亡与 生命》一书,首先论及犯罪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受其影响,犯罪学家杰弗利(Clarence Ray Jeffery) 1971 年出版了《环境设计与预防犯罪》一书;次年,建筑学家奥萨卡?纽曼(Qscar Newman)也出 版了《易于防范的居住空间》 。这两本书分别体现了防范性环境设计理论和纽曼的防范空间理论,成 为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基础,影响极大。自 20 世纪 70 年代后半期至 80 年代,美国联邦司法部为中 心,成立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 ”课题组,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罗纳德?克拉克(Ronald Clark)等陆续出版了《设计与防范》《情境犯罪预防》 、 等书,至 1992 年更出版了实用且影响巨大的《情境犯罪预防――成功案例研究》 ,由此创立了英国 的情境预防理论。英国专门以内务部为中心,成立了“情境犯罪预防”课题组,在展开理论研究同 时进行实践;美国则以联邦司法部为主导,成立“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项目研究课题 组。此外,同一时期还有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开始研究自然环境与犯罪的关系,以达到减少犯罪的目 的。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在犯罪预防理论风行全球的背景下,这类新的犯罪预防学说更得到 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更为密切。如 1990 年,由克拉克发起的国际性研究团体“环境犯罪学与犯罪分 析研究会,每年召开学术会议。1993 年,该协会的专业性杂志《犯罪预防研究》也开始发行。 从实践来看,英国由于政府大力倡导推行情境预防措施,犯罪率出现连续多年平稳下降的趋势。 美国犯罪率在 90 年代之后,出现下降趋势,甚至连纽约这个 18 世纪以来一直被称为犯罪天堂的城 市,由于严格地推广了情境预防的理念和措施,从 1993 年到 1998 年,该市的凶杀、抢劫、强奸等 7 种主要犯罪的发案数量下降了 50%多。此外,情境预防在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欧美 国家均有上佳表现。 目前,情境预防理论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主流理论之一,西方国家的犯罪预防也 由传统的二元主义发展成为三元主义,形成了司法预防、社会预防与情境预防三足鼎立的犯罪预防 体系。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引入和研究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目前关于研究犯罪情境 和情境预防的文章和著作已有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张远煌先生的《犯罪学》 ,周东平先生的《犯罪 学新论》 ,郝宏奎先生的《评英国犯罪预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 、王海涛先生的《试论对犯罪的预 防―犯罪控制的第三条路》等。 张远煌先生主编的《犯罪学》中“犯罪的情境预防”一章由周东平先生撰写,基本内容与周东 平先生的《犯罪学新论》中情景(境)预防内容一致,在这两本书里,周东平先生除了系统介绍情 境预防理论,还深刻地分析了情景(情境)预防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犯罪预防工作的指导与借鉴,提 出了目前我国犯罪预防应有的思路,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框架内, “ 深入情境预防的理论研究, 大力推进情境预防实践,以此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并以福州市为视角进行实 ” 证分析。 郝宏奎先生在《评英国犯罪预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中,以其在英国一年考察访问积累,用11张远煌.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绪论翔实的数据和资料,深入介绍情境预防在英国成功实践,最后阐述我国公安部门需要学习借鉴情境 预防理论。 王海涛先生在《试论对犯罪的预防―犯罪控制的第三条路》试图从整个犯罪控制理论发展的历 史进程来把握情境预防的地位,展现其理论框架、具体策略、研究方法,系统和清晰地分析这个“舶 来品” ,并探讨了其在现实实践中的验证状况,分析了情境预防理论所面临的挑战和对挑战的回应, 阐明了其从犯罪控制方略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对刑事政策整体进程的影响,最后简要地谈了其在我 国的发展概况。 实际上,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实务部门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情境预防理论的许多原则和措 施,但缺乏将分散的好的防范方法予以系统化、理论化,缺乏相应理论指导,缺乏建立情境预防理 论体系。情境预防理论并不像其他犯罪预防理论那样,关注意识形态、道德、文化、法制等外部环 境,主要是从具体行为人与情境的双向互动中,探寻影响犯罪行为发生与否的有利或不利情境,预 防措施大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很多措施也具有大众化、日常化、特定化、便 利化、低成本化的特点,因而可移植性很高,不存在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水土不服 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加强对情境预防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丰富我国犯罪预防的理论体 系与实践手段,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稳定,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创造有 利的条件。三、 论文框架结构与主要观点本文的研究以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为对象,通过对情境预防理论的介绍,探讨情境预防理论本土 化内涵和价值,分析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面临挑战,结合台州市情境预防理论的实践,对情境预防理论本 土化进行展望。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何谓犯罪情境预防,阐述了情境预防理论的相关定义,重点介绍情境预防理论的五个 理论基础,介绍了寻找情境预防措施的步骤和当前情境预防的五大类措施。 第二部分,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内涵和价值,就情境预防理论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必要性 和意义进行探讨。 第三部分,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面临的挑战,重点研究情境预防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其与我国传统 文化、现行司法政策的融合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第四部分, 以台州市为例介绍了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情况, 验证情境预防本土化的适 用性、实效性。 第五部分,对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展望,重点探讨了如何创新不断完善情境预防理 论,如何在我国推广情境预防理论等方面展开构想。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何谓情境预防理论情境预防的“情境” ,是指“犯罪行为发生的现场环境,由一定的时间、空间、行为人、受害 人、现场其他人所构成。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现场,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1这里情 ” 境预防的“情境”类似于有学者提出的“罪前情境” ,即“个体在实施犯罪前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形 成与其原有心理结构相适应的犯罪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势 。 2 ” 情境预防又称情景预防、环境犯罪学、地域犯罪学,是罗纳德?克拉克和其他学者所倡导的一 种犯罪预防理念。所谓情境预防是指“对某些高发生率的犯罪,直接通过管理、设计、调整的方式 持久有机地改变环境,从而尽可能的使行为人认识到犯罪行为难度增加,被捕可能性增大,犯罪收 益减少,以此来减少犯罪。 3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将情境预防简要的概述为:是指通过合理改变情 ” 境(环境) ,来防止犯罪动机的诱发或利于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情境预防理论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表现 在:一是科学的理论背景,即整合了理性选择理论、日常生活理论、防范空间理论、防范环境设计 理论和破窗理论等理论的综合理论;二是完善的技术措施,包括增加犯罪实施难度、增加犯罪风险、 减少犯罪收益、减少犯罪刺激和排除犯罪借口等;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即选出一个特定的犯罪问 题、分析有关导致犯罪发生的条件、研究阻断犯罪机会的可能方式、实施最可行和成本最低的措施 和对预防犯罪的效果进行评估五个步骤。第一节 情境预防理论的概述情境预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人类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其它学科的发展,情境预防理论是 克拉克等学者在实证基础上,对相关学科理论进行整合,形成的整合性理论,其主要理论依据是理 性选择理论、日常生活理论、防范空间理论、防范环境设计论和破窗理论。一、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认为,犯罪人是有理性的、会思考、能计算的人,是经 济人。犯罪是犯罪人对犯罪所得和损失经过理智的权衡利弊后进行的行为。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 经济学家贝克尔等人创立了犯罪经济学理论,他们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犯罪问题,指出犯 罪行为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有人之所以变成罪犯是他们在比较了解犯罪与合法工作的金钱报酬, 并思考和权衡了被发现和定罪的概率以及一旦被定罪就要遭受处罚的严重性之后所采取的行为。正 如美国詹姆斯?威尔逊和理查德?赫恩斯坦在两人合著《犯罪与人性》一书中所言,犯罪行为的实 施不仅取决于个人的人性,也取决于威慑因素,犯罪人生来具有犯罪的倾向,但是,犯罪人是否进 行犯罪,取决于他自己的决定,当犯罪人进行犯罪决策的时,如预见到犯罪将得(物质利益、朋友1 2张保中,徐永新.犯罪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62 张远遑.论罪前情景[J].法商研究,1999(3) :104 3 周东平.犯罪学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何谓情境预防理论的奖赏等)大于失(惩罚、良心不安、别人的谴责等) ,就会进行犯罪。 在犯罪经济学的基础上,克拉克和康沃尔等提出了理性选择理论。 “犯罪人通过其犯罪行为为自 己谋利益,这涉及进行决策和选择,不过,这些决策和选择过程有时候可能是初步的,这些过程表 现了人们的一些理性,尽管这种理性的表现受时间、能力以及所获得的有关信息的限制。 1 ” 克拉克和康沃尔认为,犯罪决定以及影响行为人做出犯罪决定的因素,都会因犯罪时情境以及 犯罪行为的不同而不一样。因此,在分析行为人的犯罪决定与行为选择的时候,要对其犯罪行为进 行严格的细致分类;根据不同的犯罪情境,区别对待不同的犯罪决定。如果要对某种犯罪做出适合 的干扰,必须对行为人的犯罪决定与行为选择做出更为系统的考察并做出更为细致的理性分析。克 拉克和康沃尔曾以夜盗犯罪者的犯罪决策过程为基本模型,来分析行为人在决策过程中所受到的影 响的情境因素。一个理性的犯罪人在决定是否实行夜盗犯罪的决策过程中,受到一系列情境因素的 影响: (1)背景因素,包括行为人的心理因素、教养因素、社会和人口统计学因素; (2)以前的经 历和学习因素; (3)一般需要,包括金钱、性、友谊、地位和寻求刺激等方面; (4)已知的解决需 要的方法,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解决方法; (5)对解决方法的评价; (6)对机会事件的反应,包括 犯罪机会的易得性,金钱需要的紧迫性,朋友的劝告,醉酒等; (7)对犯罪的准备程度。2 理性选择理论就运用犯罪发生的情境因素和行为人的犯罪动机之间互动关系来解释犯罪发生机 制。从过去传统犯罪学只把犯罪人作为关注焦点,转变为把犯罪人仅作为犯罪情境预防设计平台一 部分,而把犯罪情境因素则放在中心位置去研究。因而能够较好的解释那些既有内心冲动、驱动解 释的犯罪,又能解释受到外界因素刺激下的反应性犯罪。3二、日常活动理论日常活动理论(routine activity theory) ,是由犯罪学家科恩和菲尔逊在其论文《社会变化和犯罪 率趋势――以日常活动为视角》一文中最早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与日常生活中 的某些因素密切相关,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往往有利于犯罪的发生。这些因素包括: 第一,适合的犯罪目标。犯罪能够产生,前提必须有适合的犯罪目标。一般而言,犯罪目标包 括:人、物、地点等。日常生活中,可能成为犯罪目标的东西很多,但是能够“适合”于犯罪的必 须符合一定的标准。科恩和菲尔逊将其归纳为一个单词VIVA:价值(Value) ,即犯罪目标的价值, 犯罪者往往会考虑目标的价值以及其可以从中获取多大的利益;物理特性(Inertia) ,目标的大小以 及重量等物理特性也会成为是否适合的重要因素,如手机、首饰等由于其体积轻巧、易于携带,极 容易成为盗窃的目标;显著性(Visibility) ,目标越是容易被察觉,成为犯罪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通过窗口可以看见的物品或者在佩戴贵重饰品而显摆的行人, 都具有显著性; 易接近性 (Access) , 目标越是容易接近越可能成为犯罪的对象,如陈列在商店外面的货物,或者深夜行走在偏僻路段上 的行人都具有犯罪的易接近性。科恩和菲尔逊提出了研究目标对犯罪的适合性这一思路之后,在西 方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学者们开始关注犯罪目标的适合性,并将具有犯罪适合性的目标称为热1 2 3Conish,Clarke. The Reasoning Criminal.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s on Offending[M]. New york:Springer,1986.3 Conish,Clarke. The Reasoning Criminal.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s on Offending[M]. New york:Springer,1986.3 孙晓雳.犯罪预防中的情境预防[M].北京: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出版社,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点产品(hot product) 。后来,克拉克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归纳出了盗窃罪“热点产品”的特征 CRAVED:CRAVED实际上是六个单词的缩写:可隐藏性(Concealable) ;动性(Removable) ;可取 得性(Available) ;价值性(Valuable) ;吸引性(Enjoyable) ;可处置性(Disposable) 。 第二,缺乏有能力的监控者(Absence of a Capable Guardian)即使存在适合的犯罪目标,犯罪 也未必发生,因为如果存在着有能力的监控者,往往可以对潜在的犯罪人起到威慑的作用,遏制其 欲望,使其不敢下手。所谓有能力的监控者,一般包括:巡逻警察、保安队员、邻里守望、门卫、 警惕的职员和工人、朋友、邻居、闭路电视监视器(CCTV) ,等等。有能力的监控者往往必须具有 “人的因素” (human element) ,亦即其往往表现为某类人的出现就能够阻吓潜在的犯罪人实施犯罪 行为。由于闭路电视监视器往往是他人通过镜头监视的工具,也具有“人的因素” ,因而可以成为有 能力的监控者。 第三,潜在的犯罪者(Likely Offenders)适合的犯罪目标在缺乏有能力的监控者的保护下,还 未必会发生犯罪,最后还必须存在着潜在的犯罪者。作为犯罪主体的潜在犯罪人,因青少年人口数 量上升而上升。日常生活理论是从犯罪者的角度来理解犯罪的。只有一个有作案动机的犯罪者认为 存在适合其犯罪的目标,并且缺乏有能力的监控者时,犯罪才可能发生。正是犯罪者对犯罪目标和 监控者存在的主观评价,决定了某一犯罪是否会发生。三、防范空间理论防卫空间论(Defensible Space Theory)是由美国的杰依库布斯和纽曼最先提出的。新闻记者出 身的杰依库布斯在1961年出版了《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亡与生命》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最先论及情境对犯罪的影响,针对高层住宅犯罪多发以及都市设计走向垂直化、郊区 化腐蚀社区生活的倾向加以猛烈的抨击,提出了对犯罪防卫的基本原理:明确区别公共的领域和私 人的领域;建筑设计应当尽可能保证用户能够注视街道的动静;可利用街道的动态来监视。受杰依 库布斯相关观点的启发,建筑设计学家纽曼通过对美国市民的居住环境实际调查,他认为,高层住 宅正成为犯罪的温床,在其1972年出版的《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一书提出了“防卫 空间”的概念,提出可以通过特殊的建筑设计来减少犯罪的机会,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效果。 纽曼的防卫空间理论包括以下四项要素1: 第一,区域性(territoriality) ,即土地、建筑物的所有权者是否将半私有(公共)用地纳入监控, 加以管理,使住宅地街区化、区段化,以强化各个街区的责任区域,从而强化对三不管地域之掌握。 第二,自然监视(natural surveillance) ,即通过区域建筑环境之设计,使土地建筑所有者有较佳 的监控视野,居住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容易观察外来人员的活动和小区的情况,以便在必要时采行防 护措施。 第三, (image) 即指造就一个不为犯罪所侵害并与周遭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的社区氛围, 形象 , , 不吸引犯罪人,也不与周围社区隔离,以产生正面形象,从而减少犯罪的侵害。 第四,环境(mileu) ,指将住宅区与安全地区相临近,使之处于低犯罪、高度监控的区域,减1李明琪.城市犯罪预防与防卫空间理念[J].公安大学学报, 6 第一章何谓情境预防理论少犯罪之活动。四、防范环境设计理论防范环境设计论(G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是美国犯罪学家杰弗利最先进 行研究的,受到空间防卫论和破窗理论的启发,杰弗利认为,犯罪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其 1971 年出版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一书中,对传统的刑事司法重于事后犯罪处遇的做法 提出强烈批判,提出应当重视事前通过犯罪设计预防犯罪,从而提出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 的理论,简称 CPTED 理论。 根据杰弗利的观点,犯罪预防应该考虑犯罪发生的环境和犯罪人之间互动的特性。只要建造一 种不利于进行犯罪学习和实施犯罪行为的环境,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因此, “妥善的都市环境设 计和规划,可以消弭人际之间的隔阂、隐匿,增加人际之间的互动,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至 于环境规划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改善都市的物理环境,如肮脏、拥挤、破旧、颓废的建筑物等; 以环境设计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关系,减少人们之间的疏远感。 1 ” 20 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政府在波特兰商业区等地的四个高中,施以 CPTED 的方案,取得了良 好的成效。威廉斯和福特为此编写了《环境预防犯罪操作手册》 ,详述了四项 CPTED 技术2: 第一,强化监控,监控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潜在犯罪人观察之风险,以便辨识及逮捕。实务上采 用的技术有:改善街灯亮度、使用电子监控设备、将易受攻击之区域(犯罪热点地区)编配安全警 卫、警察或守望相助团体等。 第二,行动管制,就是采取必要措施以限制外来人员在其地域的自由行动。包括增强领域感观 念、象征物的障碍物架设及其它硬件的安置等。实务上采用的技术有:减少建筑物出入口数目,死 巷或封闭道路,设置门锁或栏杆等障碍物,以增强领域感,防止犯罪人对社区的侵入。 第三,活动支持,这是指对各项设施加以改进,以吸引更多的居民使用该区域,扩展监控力。 实务上采纳的方法有:在高犯罪区域制造活动区域,提供展示中心,强化活动的举办,支援社区的 街头宣传活动等。 第四,动机强化,这是指启发居民的防范意识和强化居民服务社区事务之意愿,使居民能广泛 参与到犯罪预防工作。实务上采纳的方法有:加强防范犯罪的宣传活动,警民关系之改进、市民参 与警政工作等。五、破窗理论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 Theory)源于 1969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在加 州进行的一项试验,把一辆车子摆在加州一中产阶级社区的街道上面,将车子好好地摆在那里,不1 2许福生.变动时期的刑事政策[M].台北:警察大学出版社,2003. 47 Wallis, Ford. Daniel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An Operational Handbook[M].Washington,D.C:U.S.Dept.of Justice,,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1980. 59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它,结果第一星期没有遭人破坏,第二星期时辛巴杜将其中一个窗户打破,结果不到四个钟头, 被偷得仅剩下轮胎。其实,破窗仅是一种比喻,是指低层次违法犯罪、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有如一 扇未被及时修理之破窗,那是无人关心的表象,此将导致更多及更严重的蛮行与犯罪行为。 1982 年,美国学者威尔逊与犯罪学家凯琳在其发表的《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中首先使 用破窗字眼,极力促请政策制定者、警察人员、学者专家应多注意有关行为不检、扰乱公共秩序行 为与犯罪被害恐惧感的问题。破窗理论至少说明下列事项:假如一遭到破坏窗户而及时修理,则破 坏者会误以为此建筑物己无人管理,此社区的人民漠不关心,可以任意破坏,那是一种犯罪前之测 试,并进一步导致比“破窗”更严重的犯罪。 “一个社区对小违规或轻微犯罪不加以处理,有如是一 种暗示许可,那将是转变成重大犯罪之开端。此即所谓‘犯罪升级’效应。 1例如居民看到“破窗” ” 无人修理,喝酒的年轻人对无辜行人挑衅;陌生人对不给零钱者实施恐吓;衣着暴露的私娼;酒鬼 随意躺卧大楼或公寓门阶阻挡出入口之畅通等等。这些现象均会使民众产生恐惧与不安全感,并影 响生活品质,民众也因此逐渐对警察与政府之被动或根本未反应失去信心。破窗理论揭示了“千里 之堤毁于蚁穴”一样的道理, “破窗理论”强调说明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从轻微违法的小事做起, 防微杜渐。 上述五个理论组成情境预防的基础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犯罪学理论研究中,整合理 论(integration theory)已经成为潮流,情境预防理论是整合理论,同样得益于整合理论的发展启迪, 对于情境预防理论而言,理性选择理论、日常行为理论和防卫空间理论、环境设计论、破窗理论是 其核心内容。 “从情境预防理论的框架看,理性选择理论阐明情境与人互动关系,强调的是从犯罪人 对罪前情境的主观体验来分析和预防犯罪;日常行为理论侧重的是从被害人的日常行为状态来分析 和预防犯罪;防卫空间理论、环境设计论、破窗理论阐明情境影响犯罪,是从犯罪的环境因素来分 析和预防犯罪。 2五种理论互为补充,通过犯罪人的主观体验、被害人、犯罪环境三者的互动关系, ” 证明了情境对犯罪生成的刺激作用,以及通过情境控制对犯罪预防的可行性。第二节 情境预防的步骤与措施一、情境预防的步骤如何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情境预防措施。为此,克拉克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寻找情境预防措施的 方法,即通过该方法(五步骤)去寻找有效的情境预防措施,所谓情境预防的步骤就是关于如何以 情境预防的立场来分析犯罪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上述的手段来预防犯罪发生的方法的表述。情境预 防的方法论是有着严格规范的研究模式,共包括五个步骤: 第一,筛选出一个特定的犯罪问题。这个问题的靶目标必须是特定清晰的,不能涉及面太泛以至 于涉及太多的犯罪人、动机和方法,否则不可能清楚地理解导致犯罪发生的特定情境要素。 第二,对有关导致犯罪发生的情境条件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是警方观察犯罪发生的环境以及访1 2江庆兴.破窗理论与犯罪侦防――以美国纽约市警察局为例[J].警学丛刊,2001(3) :46 张远煌.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何谓情境预防理论谈犯罪人和被害人获得,也可对已收集在案的有关犯罪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被抓获人特征等数据进 行分析。 第三,系统的研究阻断犯罪机会的可能方式。这包括分析要考虑实施的预防措施的成本,评估其 可行性和是否顺利在公众中推广及公众参与、支持的热情。必须清楚的一点是从来都不存在预防犯 罪的独木桥,如果一种特定措施因为成本或可行性的争议被排除在外,总是可以发现一种替代手段。 而且大多数成功案例都是综合手段运用的结果 第四、实施其中最有希望、最可行和成本最低的措施。 第五、对预防犯罪的效果进行评估。依照情境预防评估体系进行科学评估,总结成败得失,如果 先前采用的犯罪预防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研究过程是可以从头再来,并注意吸取其中失 败的教训。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理解到如果其没有导致犯罪的显著减少,要想评估其结果也是非常 的困难。二、情境预防的措施1975 年到 1992 年,克拉克第一次系统地的列出情境预防的 3 大类措施即:增加犯罪困难度、 增加犯罪风险、减少犯罪收益,并细化为 12 项具体措施。随着情境预防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理论 研究的不断深入,1997 年,克拉克将情境预防措施扩展到 4 大类,16 项具体措施;到了 2003 年, 克拉克在其《机会,促进因素和犯罪决策:对 Wortley 批评情境犯罪预防预防的回答》一文中在前 3 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减少犯罪刺激、消除借口,形成了目前的 5 大类,25 项具体措施。1 1、增加犯罪难度 增加犯罪难度(increase the effort of crime)犯罪容易得逞是许多犯罪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同样 场景,一个没锁的车子往往比有锁的车子更容易失窃。根据理想选择理论,犯罪者只要有可能,都 是倾向用最小的行为成本去换取最大利益。犯罪人面对容易得逞机会,往往会去实施。增加犯罪难 度这种策略的目的,就是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人为地增加犯罪实施的障碍,使得潜在的 犯罪人在障碍面前知难而退,从而放弃其所预谋的犯罪,或者通过该障碍所传达的犯罪难以实施的 信息,使身临其境的行为人无法产生犯意,从而能够减少许多偶然性的犯罪。属于增加犯罪实施难 度的技术手段有以下五种: (1)目标强化。所谓的目标强化就是设置或强化针对犯罪的物理性障碍设施,或通过补强可能 成为犯罪标的的对象物的弱点。像使用锁、保险箱、金属栏杆,对轿车增设防盗报警装置,汽车方 向盘锁,均可起到过简便易行防盗效果。以盗窃犯罪为例,普通锁具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避免了大 量顺手牵羊式的盗窃行为的发生。 (2)通道入口控制。通道入口控制这个具体措施在现代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安装障碍设施,设计 利于控制的道路、走廊,要求外来者出示相应证件,在登机之前的安检等以阻止危险的行为者进入 安全脆弱的地域等。我们常见措施有:公寓楼入口的对讲系统,电子门禁系统,货物 X 光扫描系统1Derek B.Cornish, Ronald V.Clare.Opportunities,Precipitators and Criminal Decisions:A Reply to Wortley’s Critique of Situique Crime Prevention[J].Crime Prevention Studies,2003(6) :90 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等。 (3)出口检查。主要是为了防止非法物品或未付款的物品被带出指定的区域,在出口处设置电 子扫描仪检测身体或核对电子标签以阻止偷窃、冒领等行为的发生。现实生活中包括了在火车站出 口安置检票人员检票,以防止逃票人员,在海关要求出口文件以防止相关物品的非法出境,飞机场 出口行李电子标签检验,防止盗窃、冒领行为等等。 (4)罪犯偏转。又称犯罪转向,是指改变易于发生犯罪地域的情况,来遏制犯罪行为发生。常 见措施有:街道封锁、为妇女修建独立的洗澡间、分散酒吧地点等。以美国采用街道封锁措施为例, 美国不少地方警方为遏制驾车抢劫案,将一些道路封死,或将路面变窄,或单行道,使道路成迷路, 现行抢劫犯往往难以驾车逃亡,其结果路面抢劫案件大幅减少。此外,为了避免年轻人酒后聚众滋 事,不少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发放牌照时控制一定区域内酒店的数量,以避免酒店在某些地域内 过于集中。 (5)控制犯罪的推动因素。犯罪的推动因素并不限于犯罪工具,而是在具体犯罪的实施过程中 犯罪人能够利用的有助于犯罪顺利完成的辅助物,包括了酒精、汽车、信用卡和支票等,对这些犯 罪的推动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有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现代社会里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对枪支特别 是杀伤力较大的枪支严格管控,不对未成年销售喷漆桶和相应的工具,在特定场合使用金属探测器 防止金属物品进入该场所,以及在容易发生暴力的酒吧用塑料杯来代替玻璃杯,以防止玻璃杯被作 为凶器使用。 2、提升犯罪风险 增加犯罪风险就是通过改变具体场景,使得犯罪人一旦实施被抓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影响犯 罪人理性选择,从而消除潜在犯罪人的侥幸心理,以期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正像有的学者设想的 那样: “在市中心的商业区有高密度摄像监控系统控制所有的进出口,潜在的犯罪人知道他们的行踪 在被紧密的监控,所以很少在这种商业区实施犯罪行为。增大犯罪风险在预防犯罪的措施体系中也 越来越受到推崇,属于提升犯罪风险的技术手段有以下五种: (1) 扩大关护。 是根据日常生活理论的设想, 引入有能力的看护人要素, 包括两种具体的途径: 一是采取常规的预防措施,如夜间外出要结伴出行,房屋长久不住,要制造有人在家的假象,随身 携带手机方便求救等等;二是引入“蚕茧式”邻里守望计划,使社区的居民能够分享有关当地犯罪 的信息、交换犯罪预防的方法、制定监视社区的计划。 (2)加强自然监视。这措施的主要手段包括改善街道的照明,剪除院子周围的灌木,在商店的 橱窗上安装透明的玻璃,防卫空间设计等,这些措施的采用目的是让犯罪人和受害者以外的第三者 能够在其日常活动中偶然地发现相关的受害场所的状况,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一种监视作用,使犯罪 人面临被该第三者发觉和举报的风险。例如,美国要求下班大楼电灯开着,目的就是通过有足够的 照明来确保自然监视,减少盗窃等犯罪行为的实施。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自然监视的作用主 要发生在心理层面,因为无关的第三者通常看不到犯罪,如果他们正好看到了,有的因害怕不敢制 止犯罪,或者认为被害人根本不需要帮助。但我们更应当看到这种措施能够使犯罪人会产生一种被 暴露被监视的感觉,使得那些胆小或意志并不坚强的犯罪人放弃犯罪。10 第一章何谓情境预防理论(3)减少匿名性。随着现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人们生活在一个不断陌生化的世界里,普通人 的普通行为并不会引起关注,可以说社会舆论和社会的主流道德准则也不会成为行为人时无法抗拒 的压力,行为人即使实施犯罪所遭受的社会谴责就会变得不那么严重,犯罪的社会成本会大大降低, 因而匿名的社会减少了犯罪的风险。通过减少匿名性,使犯罪人的身份暴露在社会的关注之下,犯 罪人在进行行为选择时能够考虑到这种风险的增加,从而放弃犯罪。现实中主要的减少匿名性的方 法有:统一的能识别身份的服装,学生要求统一穿着校服,校服上标有学生自己的姓名、班级等个 别化的标志使学生实施不轨行为很容易被发觉;出租车司机 ID 卡,出租车副驾驶前面放有关于出租 司机相应身份情况的牌子,以用来向乘客表明的具体身份,有利于减少常见的宰客现象的发生;在 汽车上标明车主的驾驶水平的贴花,以防其他驾车者产生误判,从而减少交通肇事的发生;其它措 施还有手机卡实名、上网实名等等。 (4)利用现场控制者。也称为员工监视,也就是一个单位中与公众接触的员工除了能够完成其 本职工作之外,还能承担起监视其相邻环境中发生的犯罪或越轨行为的角色。常见措施有:公共汽 车驾驶员利用监控视频措施对车内情况承担一定的监视,目前英国所有公共汽车上面安装监控;便 利店夜间两人值班,在美国的佛罗里达便利店防止被抢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夜间安排两个雇员值班; 鼓励联防、治安巡逻等。 (5) 强化正式监视。 就是通过配置专门的安保人员或巡防力量, 或安装专门的监控报警设备 (如 红外线摄像机、报警器)以威慑非法行为。此外,其他正式监视包括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犯罪阻 止计划等。实践中有不少国家在夜晚都有巡警对主要地域和街道进行巡逻,来预防犯罪。例如荷兰 的几个城市也通过上千名雇佣失业青年作为保安、情报和控制人员,使得损害财物行为、恶意攻击 和乘坐地铁的逃票行为大大减少。 3、降低犯罪收益 降低犯罪收益在约翰?格拉海姆和特弗雷?白男德两人看来, “虽然采取的措施和前面增加犯罪 难度和提升犯罪风险有差异,但其中的主导思维是一贯的。 ”降低犯罪收益 就是使犯罪对于潜在的 犯罪人来说不再有利可图,从而降低犯罪对潜在犯罪人的吸引力。降低犯罪收益的基本方法就是使 犯罪的对象变得不再有什么价值,或将对犯罪人有价值的目标置于其能取得之外。因为增加犯罪的 难度和风险尽管使得犯罪的目标的吸引力下降,但如果犯罪的利润很高,他很可能会铤而走险。所 以减少犯罪收益也成为情境预防中重要的一环,减少犯罪收益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隐藏犯罪目标。 常见的措施有远离街道停车, 使用比较中性的电话簿 (特别是对女性而言) 。 前者的目的是为了使盗窃者很难发现目标,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在电话簿丢失之后防止捡到者对失主 进行电话骚扰。 (2)消除犯罪目标。主要是使容易成为犯罪侵害的目标远离潜在的犯罪人,主要体现在使用可 以随时取下的车载无线电,以防止盗窃者顺手牵羊;建造妇女之家为那些受家庭暴力等因素而无家 可归的妇女提供庇护,以免流浪街头成为性攻击或暴力袭击的对象;使用信用卡等代替现金的大量 流通以防止被抢。11约翰.格拉海姆,特弗雷.白男德.欧美犯罪预防方略[M].王大伟译,北京:群众出版社, 11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标志财产。就是给财产打上能证明归属的标记,或在相关部门注册,使的常人就能的辨识 和区分是否是物品的所有者,迫使获得赃物的犯罪人也不容易在公开的市场上出售有财产标示的物 品。在早期社会这类方法典型例子有:奴隶主给奴隶打上烙印,农牧民给家畜打上烙印。在现代社 会标定财产手段也是层出不穷,随着科学进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标示财产上面, 典型例子在就是汽车,目前发展最为广泛的财产标定计划体现在汽车上,目前,全球汽车厂商在汽 车上主要部件都有识别码。 (4)瓦解黑市。由于标志财产,犯罪者获取赃物后不便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出售而流入黑市, 黑市一直被喻为犯罪的温床,一方面黑市可以流入犯罪非法所得的赃物,另一方面又可催生大量新 的犯罪。瓦解黑市的意义在于通过瓦解黑市使犯罪人的赃物无法出售和变现,使得犯罪的收益几乎 没有,才能收到犯罪预防之功效。目前比较有效的瓦解黑市德措施就是有力的监控当铺,防止赃物 以抵押的形式变现;另外对街头的小贩实行许可证管理,杜绝非法经营以防止赃物以二手货或废品 的形式流入市场。 (5)灭除犯罪收益(Deny benefits)使灭除犯罪收益措施的目标使犯罪人从根本上无法获得收 益。目前的流行措施包括使用染色墨水防盗抢袋,快速清除公共场所的涂鸦,将城市井盖由铁制换 成无价值的水泥,设置超速限制装置等等。以前公共场所的涂鸦被长久保留,使涂鸦行为人心理上 获得一种满足感,现在快速的将其清除,涂鸦行为人因无法获得这种满足,从而放弃犯罪。此外, 在道路或车辆里面设置超速限制装置对飙车犯罪也是起到很好遏制。 4、减少犯罪刺激 减少犯罪刺激主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尤其是预防事先没有犯罪念头的激情犯罪,即通过对相关 情境的改善,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对行为人的刺激,该措施大多数基于心理学研究,是情境预防措施 中最具人文色彩的措施,也是克拉克在情境预防研究中比较新的措施,减少犯罪刺激的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种类型: (1)减少挫折感和压力感。这措施包括:减少人们排队的时间,服务人员提供高效的服务,增 设公共场所的座位和设施,在公共场合播放舒缓的音乐、使用柔和的灯光等。绝大多数激情类暴力 犯罪的发生根源于日常琐事所引发的怒火。当在外遭遇到态度恶劣的服务员,或火车晚点没人来的 解释、安抚,或有人在排的很长的队伍中插队,面临这种状况,几乎每个人都会生气,而其中有的 人会诉诸暴力发泄这股怨气。此外,一些公共场所人声鼎沸、拥挤过度,缺乏足够的座位或设施供 人休息、使用,同样很容易刺激起人们的怨气而导致暴力案件发生,因而在采取此类措施可以起到 平息人们的情绪,从而预防激情犯罪。 (2)避免冲突。这措施是个需要政府起决定作用和行使,政府通过合理安排避免可以预料的摩 擦。常见的手段有:分隔球迷,减少酒吧拥挤,统一的士费等。分隔球迷上,为了避免球员或球迷 冲突导致球场暴力,现代西方足球发达国家除了在球场里安排大量警察,入口安检,禁止除软包装 饮料外物品带入场内外,还将双方的球迷看台严格隔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球迷之间冲突。例 如,80 年代中期,在美国从肯尼迪机场到曼哈顿之间的打车费并不固定,许多出租车司机趁机宰客, 以致双方纠纷不断,甚至打架斗殴,后来打车费被统一定为 30 美元,由此引来的违法和犯罪基本上12 第一章何谓情境预防理论被杜绝。 (3)减少外在刺激。这措施指的是采取措施改变人们的生活或职业环境,以减少人们在生活或 工作中所面临的刺激。比较常见的有:对淫秽暴力文化传播的控制,目前许多国家建立了作品的分 级制度,以防止这些作品的不当传播;男医生在没有女护士在场的情况下不能对女病人进行裸体检 查,减少男医生在欲望的刺激下侵犯病人;法律禁止患有恋童癖的人从事与儿童相联系的工作,能 够保护儿童;禁止种族歧视、污蔑,尤其是球场上,侮辱种族的言语和行为,往往得到从重处理等。 (4)化解同伴压力。这类措施源于心理学,在很多情境下人都有从众趋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的也是这样道理。同伴压力对行为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许多成年人诱惑新认识的青年人偷窃, 青少年鼓励或刺激其刚入伙的同伴喝酒、吸毒或飙车等,许多意志薄弱的人和太在乎同事、同伙评 价的人很难抗拒这些压力,因而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加强正面价值观宣传使处于该不良压力下的人 能够在思想上化解这种压力,从而预防犯罪的发生。常见措施有:不酒后驾车,树立“拒绝并无不 妥”的观念,驱逐麻烦制造者等。 (5)阻止不良模仿。一个小过错所带来的影响如果不能快速的加以消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更 为严重的违法行为,这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破窗效应” 。因此为了预防犯罪就需要快速的消除轻微 违法所造成的后果,以防止后来者的模仿。常见的阻止不良模仿的措施有:快速修复被损害的房屋 和公共财产,以防止其遭受进一步的更为严重的侵害;新闻检查员要删除有关犯罪方法的详细描述; 家电制造商在电视机内装入相关的芯片,使父母能够对电视接收的节目加以控制,以屏蔽少儿不宜 的节目。 5、排除犯罪借口 排除犯罪借口也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从规则上去提醒帮助潜在犯罪人。不少犯罪人在实施行 为时常常对其行为做出道德判断,如果其规则不明确或类似行为的存在无规则制约,意志淡薄的行 为人就会为自己开脱, 抵消内心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耻辱感, 最常见的借口就是 “受害者应该被惩罚” 、 “我只是拿不是偷”或“我只是和受害人玩一玩”等。因而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犯罪时 的具体环境加以设计,排除犯罪人的产生借口的客观条件,排除借口的措施有以下五种类型: (1)制定规则。制定规则就是在商业机构中的劳动合同以及服务条款中,消除规则中关于可以 接受的行为与不可接受行为界限的模糊之处,使得犯罪者难以使用中和性的手段消除其愧疚,从而 防止违法或行为的实施。如制定商业租金规则,制定反骚扰法律,制定旅馆住宿登记制度,制定出 租私房登记制度等。 (2)张贴告示。这里所说的张贴告示就是将有关的公共行为准则张贴于特定场合,以防止人们 声称自己不知道而故意违法。有研究表明“禁止停车”告示牌, “私人财产” “熄灭营火”告示牌等 设立,能有效减少非法行为。 (3)唤醒良心。这里指出的是,这里的唤醒良心作为情境预防的一种手段,不是要强求根本改 变犯罪人动机和欲望,使他自动中止实施犯罪,而是在犯罪人即将实施特定犯罪的那一时刻通过改 变其面临的环境而唤醒其良心,从而预防犯罪的发生,常见的手段有:路边设置速度显示牌、海关 申报签名等。1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帮助守法。帮助守法指给潜在的违法或犯罪者提供一个合法的且容易实施的机会,如在公 共场所设置更多的卫生间和垃圾箱,因为合法行为的机会随处可见和易于实行,使得行为人无法为 自己的随地大小便或乱扔垃圾的行为寻找借口。 “例如,在 19 世纪的意大利行人经常在公共街道上 随地大小便,整个城市脏乱不堪,龙勃罗梭强烈提议对这种乱大小便行为的人要进行严惩,对其实 行禁闭;而菲利则提议在公共街道上多建造公共厕所,为行人提供一个合法的且容易实施的机会, 事实证明菲利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 1 ” (5)毒品和酒精控制。酒精和毒品削弱人的自控能力,钝化人的感觉,影响人的认知,许多人 在酒精或毒品的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更有甚者因酒精、毒品失去生命,酒后驾车的惨剧世界上每 时每分都有发生,再有像俄罗斯每年冬天都有酗酒者冻死街头事例。而很多的犯罪人则以借口醉酒 或吸毒时的失控状态为自己辩护,企求得到从轻处理,除了在法律中规定因醉酒或吸食毒品的人犯 罪应负刑事责任外,还需要通过对酒精和毒品的严格控制措施,比如,立法禁毒打击毒品和颁布合 适的禁酒令,使潜在的犯罪人没有机会得到毒品,也无法找到借口消除其失控状态下犯罪的耻辱感。1Ronald V.Clarke.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uccessful Case StudiesAlbany[M].NewYork: Harrow and Hesston,
第二章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内涵与价值第二章 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内涵与价值第一节 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内涵一个理论在引进与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与本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相结合起来,使其 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要对该理论进行移植,就必然要对其进行“改造” ,使其符合本国的 环境,这就是理论的本土化过程。因此我们说,任何理论移植,绝不仅仅是外国理论的直译或再现, 而是在深入研究和领会理论的核心理念及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的修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 更符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外来理论也才能更好地在本国发挥效能。 当然,本土文化与传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包括传统的文化,也有当代的新文化,既有政治 方面的传统,也有思想观念的传统,既有制度的实际,也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因而,理论的本 土化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更不能以本土文化实际作为拒绝本土化的借口,例如,以传统文化、思 想观念以及制度实际为借口,认为国外理论不适合本国实际而拒绝引进和利用理论的做法是不可取 的,还应该较多地关注本国在新时期形成的性文化,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对相关理论提出的 新要求,据此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理论的引进,才能更好地做好本土化工作。弘扬本 国传统文化并非复古,注重本国国情也不应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就是要处理好本国国情与 国外理论的关系,充分发掘科学理论的内涵,并与本国实际结合,实现理论的本土化。 关于本土化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本土化是指一国在引 进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将非本土性的因素排除出去;其次是指将外来的理论转化为本土的理论。前 一种观点仍然较为普遍,甚至很多学者认为 “本土化是一种主张、捍卫、复兴地方的或民族的传统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规范制度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实践1。 ”很明显,这一理论是典型的封闭主义, 极易走向狭隘的民族中心论,意味着要按照与本国传统一致的标准进行本土化,自然难以有进步。 因为国外的理论在提出的过程中更多地是考虑国外的情况,与本国传统的结合之处自然少之又少。 可以说,这一观点最终不仅不能实现理论的本土化,甚至还会陷入排斥一切外来理论,固步自封的 困境。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即本土化是指“文化因素在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适应地方特点的变异过程2。 ”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较为科学,把握了本土化的实质。在全球化背景中,要使外来理论适应本土环境, 就需要对其有利于在本土发挥作用的方面进行改造。但是,国际化与民族性之间又存在需要调和的 矛盾,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同一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理论在处理问题时也会表现出差异来。 可以说,理论本土化的过程就是对理论的改造与重新理解的过程。从国外借鉴来的理论在内化的过 程中必然要发生部分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不应该改变理论的核心理念与思想。 因此说,在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理论的本土化不等于狭隘民族自我中心论。这是一种盲目自大、排斥外来优秀理论的狭1 2黄文艺.比较法: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文艺.全球结构与法律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隘观念。虽然,目前学界和实务管理者都已经注意到这一观念的危害,并且积极做好外来理论的引 进工作。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尤其是当外来理论在本国出现一系列问题时,这种看法也很有可能复 苏,应该注意防范。 其次,本土化不应一味追求与本国文化传统相一致。本国的文化与传统是理论存在与发挥作用 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脱离本国实际的理论,其效力也难以实现。但是,正由于传统文化不能解决 现实问题,我们才有引进新的理论的必要,而正是对传统文化的突破也才是理论的价值所在。因此, 如果一味追求外来理论与本土传统文化的一致本身在逻辑上就是错误的,最终也必然导致狭隘的保 守主义,不利于我们民族的进步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另外,理论的本土化还有一个误区,即过度强调理论的实际功用,认为只有与现实情况一致, 而且能立即发生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才值得引进。这过度强调了理论的应用性,而忽略了其 构造功能,即理论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作用,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但同时也具有重塑功能,即对人 们的法律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的改造、建构作用。因而,对理论的本土化不应该局限于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预防理论的本土化就是要把西方在犯罪预防过程中提出和不断发展起来的理论与我国社会 实际相结合,促进我国犯罪预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有效性的提升,促进我国社会治安状况 的好转。一方面,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就是要用我国社会发展与治安工作实际去改造西方情境预防 理论,把我国的特殊国情,包括传统、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加入到西方情境预防理论,使之更 符合我国实际;另一方面,就是要用西方情境预防理论来改进我国治安工作,利用情境预防理论所 反映出来的核心思想及先进的治安管理理念改造我国治安工作。第二节 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价值一、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理论价值情境预防理论是当代犯罪预防领域较为重要的一个理论,在探索犯罪预防原理以及犯罪预防实 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无论是对于全球范围内情境预防理论 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犯罪预防理论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有利于理论自身的完善和进步。情境预防理论是在西方国 家提出和逐步发展的。进入我国之后,通过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可以在坚持情境预防理论核心理念 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完善。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大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各类社会问 题也日渐显现,社会治安问题自然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解决中国社会治安问题实际 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情境预防理论的待改进之处。并且,理论本身就是来源于实践的。这对于情境 预防理论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情境预防理论是西方国家犯罪预防领域的一项新的成果。通过理论本土化,使之与我国 的实际相结合,能够丰富我国犯罪预防理论体系的内容,充实我国犯罪预防理论。并且,国外学者 提出犯罪预防理论的方法、逻辑思路等也是我国学者在研究本国犯罪预防问题中的重要借鉴。这种 方法上的学习甚至比理论本身的引进更为重要,更有利于我国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16 第二章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内涵与价值二、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实践价值理论最终要用于指导实践,这既是理论的价值所在,也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有效的标准。我们 引进国外的情境预防理论,本身就是基于其在犯罪预防方面所发挥的成效。 以英国为例,在英国,从1918年到1992年,犯罪数量一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每年约 递增5%。如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算起,犯罪平均每年递增5-7%。90年代的头3年,犯罪年发案 数又连破400万和500万大关。但是,自从英国政府全面推行情境预防政策之后,英国的犯罪率出现 了平稳下降的势头。1971年,英国通过了一项立法,凡是20新车,均需要安装方向盘防盗锁,结果 新车的被盗率由1969年的20%下降到1973年的5.1%。可见,情境预防理论在预防犯罪方面确实发挥 了积极的作用。 从国际上来说,情境预防理论经过联合国预防犯罪处的推广,在全球几十个国家(有发达国家 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引入情境预防理论并实施本土化实践,均取得上佳的表现,没有出现因政 治、文化和经济差异而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在我国实现情境预防理论的本土化就是要结合我国实际对情境预防理论进行改造, 使之更符合 我国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犯罪预防作用,改善我国的社会治安状况,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 好的环境。这就是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的实践价值所在。1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 情境预防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第一节 情境预防理论的局限性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情境预防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显著的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一面,任何单一的预防 方式,都不可能是没有局限性的,如本质上情境预防不能消除犯罪的社会诱因,只是治标之策(其 效果具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此外,对犯罪人而言,存在超越防范技法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的问题。就情境预防理论本身技术层面讲,局限性主要还是涉及犯罪转移和私权侵犯问题。一、犯罪转移问题能否有效控制在所有关于情境预防局限性的问题中,情境预防会引发犯罪转移,是涉及情境预防价值的核心 问题。所谓犯罪的转移指的是犯罪具体情境改变所导致的机会减少,将导致犯罪人转向其他地域、 其他犯罪目标、其他类型的犯罪或其他的犯罪时间。对情境预防理论持异议的学者认为,情境预防 会导致犯罪转移(气囊效应)现象,即情境预防不能从整体上降低犯罪率,只不过是使犯罪从一个 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从某些目标转向另外一些目标。比方说,一个潜在的抢劫犯可能不敢袭 击某个防范严密的加油站,但是,他可能改为去寻找另一个容易一些的目标。西方国家情境预防实 践证明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犯罪转移,如 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在新车上推广锁定方向盘的做法后,偷 窃新车的行为下降,但窃车贼将目光转向了旧车,导致了盗窃旧车犯罪的增多;伦敦在一处公共住 宅区推行目标固化措施以后,入室盗窃显著下降,但是邻近的没有采取这项措施的社区的入室盗窃 显著增加。同样,由于我们治安防控很多措施也是具有情境预防性质的,因此,在我国犯罪防控中 也存在大量的犯罪转移的现象。 虽然情境预防的某些措施存在显而易见的犯罪转移的问题,但事实上,只要措施运用得当,并 采取其他综合措施加以弥补和防止,并不一定会造成大量的犯罪转移。 “因为犯罪人并不是天生犯罪 人,他们在一生中若未遇到合适的犯罪情境,并不必然导致犯罪的发生。这种机会犯的出现,往往 是由于强烈的环境刺激作用的结果,一旦这种刺激不复存在,行为人也不会刻意去寻找犯罪机会, 去创造犯罪条件。 1如 2007 年全国闻名“许霆案” ” ,如果不是广东高院门口那台自动取款机的突然 出错,取 1000 元人民币,卡里只扣 1 元钱,没有这个金钱巨大的诱惑特定情境下,打工仔许霆不至 于因此恶意取款导致坐牢。英、美等国的实证调查发现,在运用情境预防的国家,如果相关单位和 目标都推广情境预防,并不都存在犯罪转移问题。如英国为预防盗窃机动车,立法要求新车上安装 方向盘防盗锁,但没有要求旧车安装防盗锁,结果导致犯罪转移,同期旧车被盗案件大幅上升。而 德国的立法则规定,无论新车或旧车一律都要安装防盗锁,在机动车增加情况下,机动车盗窃明显 减少,其他盗窃也没相应增加。此外,还有大量的实证案例表明,如果运用和控制得当,多数情境 预防不但能够遏制犯罪转移,而且会有犯罪控制效应扩散(油斑效应) 。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1张远煌. 犯罪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情境预防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个没有路灯的街区,通过城市照明改造,安装大量明亮的路灯,使一些有黑夜性冲动的潜在犯罪人 欲望得到遏制,更有犯罪人摄于情境预防的效力,也停止暴力犯罪,自照明计划实施以来,该街区 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大幅下降,治安状况迅速得到好转。二、私权侵犯问题能否有效控制情境预防的措施主要目的是针对犯罪人和潜在的犯罪人,但事实上普通的社会公众也会受到这 些措施的控制和侵犯,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视频监控普遍大量的安装使用,使公众的隐私有意识和 无意识被侵犯,以目前的英国为例,据统计,目前英国有约 300 万个摄像头日夜监视着人们的日常 生活,而一个普通英国人平均每天会被 300 个不同的摄像头录像。甚至连偏僻乡下的小村庄都安装 了摄像头。英国的城市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电视摄录现场,人们一举一动都尽收摄像头“眼”底了, 毫无隐私而言。如果需要,通过摄像头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任何一个人每天外出活动的轨迹,一个普 通守法居民在很多场合也都处于被监视状态。以至于西方一些学者对情境预防措施实施忧心忡忡, “人们被国家赶入,被从一个地方牵引到另一个地方放牧,我们的生活,至少我们大部分的娱乐行 为被重新塑造,更让人恐惧的是不断发展的监视技术也增强了国家对我们监视的可能性。国家的控 制不再呈现铁拳的面目,而更像是柔软的手套,对我们这个社会蕴含着更大的猥亵。 1因而坚持自 ” 由主义立场的学者认为情境预防在整个社会推广会剥夺广大公众很多私权,存在着将社会推入专制 主义深渊的可能。每年各国因情境预防措施引发侵犯私权案子不在少数,更有甚者,犯罪人利用情 境预防措施技术直接侵害他人私权,如我国 2008 年发生深圳“夜窥门”事件,一小区物业保安调节 视频监控探头对准一高层居民家中,拍摄该居民夫妻性生活,并传播上网,造成恶劣影响。 克拉克对此回应到, “这种忧虑在法西斯或专制主义社会才显得可信,在民主社会里人们为了享 受安全的环境,可以以一定代价赞同和欢迎强有力的新形式的监控,但如果人们感受到这类举措构 成了对自由的威胁,也有机会反对这类监控手段在控制犯罪情境过程中的应用。而且情境预防措施 并不是大规模应用的实践策略,它需要根据引起特定犯罪的特定的情境因素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 进行裁减,它更多的是由于受害的私人或商业组织来推行的,而不是国家来推行的,反而在许多时 候受到国家刑事司法部门的猜测和排斥,所以对在推行情境预防过程中侵害公民自由的忧虑纯粹是 杞人忧天。 2 ” 在我国,近些年城市里大量安装了视频监控装置,是利用情境预防理论指导和改进犯罪预防工 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面对视频监控带来的大量侵犯私权的时间,我国在 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法律空白,不过,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和司法文明的不断进步,在相关程序上必 然会有更大的改进,特别是在情境预防理论的应用中,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改进,克服其所 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会减少对私权的侵犯。 因而说,在我国将情境预防理论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只要理念先进、措施得当,控制该理论在1 2Ronald V.Clarke.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Successful Case Studies. Albany,New York:Harrow and Hesston,1992. 27 Ronald V.Clarke.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Successful Case Studies. Albany,New York:Harrow and Hesston, 1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应用过程中的局限性,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治安工作是能够给做到的。第二节 情境预防理论与我国传统、刑事政策能否融合一、舶来的情境预防理论与本土传统能否融合理论的产生与发挥作用都有其特有的时代地域背景。 情境预防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犯罪率上升, 传统预防犯罪的模式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背景下,与西方国家特有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以及法律 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而情境预防理论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国家较好地发挥作用,与其本土性是密不 可分的。 目前,对我国而言,情境预防理论仍然是舶来理论,相对陌生的理论,我国理论界对情境预防 理论研究也仅仅停在理论的表层,引用案例也是外国的实践。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引进情境预防理 论,实现情境预防理论的本土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理论与我国实际的冲突,尤其是与我国传统 社会治理理念、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司法制度之间会出现矛盾,有可能导致水土不服现象。 针对上述观点,我国坚持引入情境预防理论的学者则认为,情境预防理论不同于其他犯罪预防 理论那样,关注意识形态、道德、文化、法制等外部环境,主要是从具体行为人与情境的双向互动 中,探寻影响犯罪行为发生与否的有利不利情境,预防措施大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实 效性,很多措施也具有大众化、日常化、特定化、便利化、低成本化的特点,我国很早以来一直就 有朴素情境预防观念和运用情境预防措施的实践,因而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可移植性很高,应该不会 存在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而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再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实践看,从上世纪 90 年代,经联合国预防犯罪处推荐,全球有几十个国家或地区引入情境预防理论,均取得很好犯罪预 防效果,没有出现与本土文化冲突的问题。最值得一提,我国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也较早引进情 境预防理论进行犯罪预防,取得不错的预防效果。二、与我国现阶段的刑事政策是否相兼容情境预防措施的实践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人类社会产生就有朴素情境预防措施的痕迹,远远 早于情境预防理论的提出,在我国也不例外,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民间不露富的做法,更 夫制度,修建城墙碉堡等等,无一不是朴素的情境预防措施。尽管在现实层面存在着大量的情境预 防措施的实践,但长期以来还是处于较低层次的自发的水平上,无法系统化、理论化,究其原因, 是因为我国刑事政策方面有着笃信刑罚魅力和强调对犯罪进行打击的传统,以至于情境预防的策略 只能处于一种边缘地位。现阶段我国刑事政策的定义,指的是国家基于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 自由、维持秩序、实现正义的目的而制定、实施的准则、策略、方针、计划以及具体措施的总称。11卢建平. 刑事政策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情境预防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入 21 世纪以后,依法治国、司法为民、以人为本的呼声日益高涨,法治文明不断发展,构建和谐 社会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国现阶段的刑事政策已从过去打击犯罪为主转入突出预防犯罪。以防为 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成为我国犯罪预防的主流观点。所谓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理论,就是鉴于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 运用政治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但 目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预防犯罪的实际效果并不好。分析其原因,犯罪预防实务界普遍认为,该 理论讲的太宏观,太笼统,具体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的指导犯罪预防实践。情境预防理论引入可 以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找到很好的契合点。 首先,情境预防理论与传统犯罪学理论注重宏观、原则、抽象,希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维方 式不同,是从微观的预防实践入手,将预防措施逐步演绎成微观层面,强调针对性、可操作性、实 效性,具有大众化、日常化、特定化、便利化、低成本化的特点,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讲宏观、 讲大局,形成微观与宏观之间互补,使社会治安综合理论通过情境预防理论具体实践落到实处。其 次,情境预防理论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调要求动 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去参与犯罪预防,它的每一项工作只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各项措施才能 落到实处。情境预防理论同样强调社区和市民在犯罪预防上的主体地位,确认了社会成员把预防犯 罪当作自己的责任,提倡地域化解决治安问题,情境预防的技术手段中不论是目标加固、还是扩大 监视、邻里守望等都需要潜在的受害者自己动手,消除可能诱发消除可能诱发犯罪的机会,而国家 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大多限于提供犯罪信息、预防咨询、人员培训以及财政支持,情境预防的理论 要求由社会力量来控制在社会内部发生的犯罪。由此,看出情境预防理论与社会治安综合在发动群 众、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犯罪预防观点是吻合的。我国有学者甚至提出, “今后我国犯罪预防工作应有 的基本思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框架内,深入情境预防的理论研究,大力推进情境预防的 实践,以此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1 ”1张远煌. 犯罪学[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 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以台州市为例台州市地处浙江中部沿海,北连宁波市,南接温州市,面积 9411 平方公里,下辖 3 个区、2 个 县级市、4 个县,海陆空交通比较便捷,人财物流动十分频繁。经济比较发达,2007 年台州实现生 产总值 1722.89 亿元、财政收入 218.38 亿元,已有 48 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在全国范 围内形成了一定的集约和辐射作用。在各类新型犯罪手法从南往北扩散的过程中,台州市实际上已 经成为了继温州之后的又一新型犯罪手法“晴雨表”。近些年来,台州市政府和公安机关开展以情 境预防理论为指导的实效大防范,去预防和遏制犯罪,取得了良好的犯罪预防效果。 本章笔者以台州市的视角,运用实际犯罪预防工作的数据,对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进行解 剖麻雀式的分析实证。1第一节 从台州看情境对犯罪的影响2004年以来,台州市刑事案件发案数达6万起, “两抢一盗”等可防性案件占了88.52%,笔者以 情境预防理论为指导,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通过犯罪热点的分析和犯罪人的理性选择两个层面,分 析台州市情境对犯罪影响。一、犯罪热点的分析犯罪热点(hot spot) ,根据环境犯罪学家定义,指的是为特定的时空内,犯罪机会集中的时段 和地域。犯罪热点往往能直接显示一个地方治安的状况。研究犯罪热点可以直接揭示情境和犯罪关 系。台州市各级公安机关一直致力于对犯罪热点进行研判,力求通过改变情境,改善和解决犯罪热 点问题。通过对这几年台州市犯罪热点问题的研判,清晰地看出情境是导致犯罪热点存在的最显著、 最直接原因。以广大群众最关注的盗抢案件为例,选择台州市2008年入室盗窃、拦路抢劫和飞车抢 夺的相关数据(参见下表)进行分析,首先,从犯罪时间的热点分析来看,入室盗窃最多最集中的 是下半夜,达8017起,而飞车抢夺案件则极少发在下半夜,全年仅仅发的4起,时间也是接近早上, 并且犯罪人是临时起意,拦路抢劫案件明显夜里比白天多,最多为上半夜,达到355起。详析原因, 可以看情境因素: (1)入室盗窃之所以最集中下半夜,是因为下半夜,按人类生物规律,人们正处 睡眠时候,感觉性差、警惕性极弱,犯罪人在黑夜爬窗盗窃不易被发现,街面巡逻警力比白天少, 对犯罪人而言,下半夜盗窃困难度和风险度低,收益高; (2)飞车抢夺案件上午、中午、上半夜发 案相差不大,是因为人们出行活动基本处于8点到0点,而下半夜人们大都在睡觉,很少有出行,犯 罪目标减少,飞车抢夺犯罪人几乎不会去选择下半夜去飞车抢夺。 (3)拦路抢劫案件明显夜里比白 天多原因是,拦路抢劫多发夜间,夜间被害人求助不便,白天抢劫风险远远高于夜晚,容易被抓, 不利于逃逸。再从犯罪地域的热点分析来看,入室盗窃案城区远远高于农村,为5:1,入室盗窃案 件集中于开放性小区,飞车抢夺案件常发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宽阔,车行速度均较快,拦路抢劫1本章相关数据的资料来源: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 110 指挥中心 22 第四章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以台州为例易发郊区偏僻路段。2008年度台州市入室盗窃、飞车抢夺、拦路抢劫案件发案时段分析表 案件\时段 入室盗窃 飞车抢夺 拦路抢劫 8-11 时
11-14 时 571 148 33 14-18 时
00-8 时 二、犯罪人的理性选择根据情境预防理论,犯罪人实施犯罪通常会考虑情境因素。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一个黄昏盗团 伙调研分析,看情境因素对犯罪人的理性选择的影响。 1.2009年2月对台州市看守所部分在押盗抢嫌疑人进行问卷调查情况 2009年2月中旬,笔者对台州市看守所部分在押盗抢嫌疑人进行问卷调查,按问卷调查的要求, 发下280张问卷,收回278张,2张空白无效,反馈的情况如下图,其中有213名盗抢嫌疑人作案前就 考虑作案时间、地点、天气、作案目标等情境因素,并实施过谋划、踩点、准备工具、埋伏等行为; 有58名盗抢嫌疑人属于事先没有作案念头,在特定情境下受到较强的诱惑,临时起意,经过短暂对 犯罪收益和惩罚的权衡利弊后,去实施犯罪;剩下6名作案时不考虑情境因素的盗抢嫌疑人,有4人 由于在案发时,在特定情境受到强烈刺激,没有来得及思考,就实施犯罪,还有2人案发,处酒醉状 态,所以也没有考虑情境因素。278名嫌疑人都坦诚在作案时多少会考虑到情境的因素,或受情境刺 激而作案。此外,笔者还发现惯犯在作案时,更加注重情境的因素。2.以椒江破获罗某等系列黄昏盗窃入室团伙具体事例为例来分析理性选择 2009年6月,椒江警方破获一系列流窜黄昏盗窃案件,抓获以罗某为首7名盗窃嫌疑人组成的团 伙。笔者参与了相关案件的侦查工作,根据犯罪嫌疑人供述材料,依据情境预防理论对该团伙进行 剖析 (1)作案地点的选择:该团伙驾驶小型面包车和轿车流窜作案,基本流窜于台州市椒江区、黄2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岩区、温岭市、杭州市萧山区等地的城区,当来到一个城区时,依靠事先买地图在这个城区里踩点, 白天寻找作案目标,傍晚(黄昏)动手盗窃,开放性无物业管理小区或物业管理混乱的小区成了这 个盗窃团伙的首要作案对象,95%案件都发生这些小区,如经常被“黄昏盗”的椒江区的白云新村、 花园新村、翠华新村、横河小区等,都是开放性无物业管理小区。这些小区无专门人员管理,没有 围墙和监控设施,外来人员进出十分自由,距离公安机关所在地有一定的距离,小区出口众多而且 四通八达紧邻主要交通干道,犯罪人作案后容易逃窜。 (2)作案时间的选择:该盗窃团伙尤为注重作案时间的选择,他们的作案时间基本选择晚上18 点30分―20点30分。盗窃团伙头目罗某的交代,解释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原因,他供述:这个时间段, 小区会有不少人外出吃饭, 现代城里人外出吃饭一般至少1-2个小时, 如果外出, 家里应该没有灯光、 电视光等光源。18点30分-20点30分这段时间,按照城市人生活规律也不可能关灯入睡,我们偷东西 人员通过在小区楼下观察,哪家灯亮,说明哪家有人,哪家没有灯光,说明哪家没有人在。 (3)作案对象的选择:该盗窃团伙选择下手的目标均为开放性无物业管理小区要么物业管理混 乱的小区中18点30分-20点30分没开灯的居民住宅。选择这样作案对象的理由,前面1、2 已表述, 另值得注意被窃住宅中,大都是安装木门或简易铁门的居民住宅。 (4)销赃渠道:基本上是异地销赃,A地盗窃、B地销赃,销赃地基本不实施盗窃。路桥的二 手市场、黄金饰品回收、加工店是主要销赃地。 (5)作案方式:小型面包车驾车流窜,2人撬门入室盗窃,2-3人楼道或楼下放风。放风的案犯 发现情况,及时手机通知楼上同伙。 (6)犯罪转移:这个现象客观上说存在,例如,日这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ista看天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