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块正方体木料农田的边长是200米,给这个

一块正方形农田的面积是81㎡,则它的对角线长_百度知道
一块正方形农田的面积是81㎡,则它的对角线长
快快快!!在线等
提问者采纳
+9&#17881 开平方,边长=9勾股定理9²=162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对角线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9x9 = 819*根号(2)为对角线
对角线=√81x2=√162
答案是确定,9根号2
a=根号81=9m
对角线9倍根号2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4年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试卷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4年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试卷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4年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试卷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 三年级上册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试卷&&&&&&&&&&& &&&&&& 姓名&&&&&&&&&&&&&&&&&&&&&&&& &班级&&&&&&&&&&&&&&&&&&&&&&&&& 学号&&&&&&&&&&&&&&&&&&&&&&&&& 是一、。1.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袋饼干重138(&&&&&&&&&& )&&&&&&&&&&&&&&&&&&&& 电梯可载重1000(&&&&&&&&&& )王阿姨体重53(&&&&&&&&&&& ),身高165(&&&&&&&&&&&&&& )。 一块桌布长5(&&&&&&&&&& ),宽3(&&&&&&&&&&& ),周长(&&&&&&&&&&& )。2.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 ),短边的长叫作(&&&&&& )。3.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20米,宽16米的长方形,如果改成正方形,围成正方形的边长是(&&&& )米。 4. 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总长度为25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5.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厘米,它的周长增加(&&&&&&&& )厘米。6. 用3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7. 一个正方形草坪,围着草坪走一圈要走36米,这个草坪的边长是(&&&&& )。8.在下面的3个图形中,分别减去剪去了一个小长方形。请仔细观察,所得图形的周长(&&&&& )比原来短,(&&&&&& )比原来长,(&&&&&&& )不变。 &&&&&& ①&&&&&&&&&&&&&&&&&&&&&&&&&&&&&& ②&&&&&&&&&&&&&&&&&&&&&&&&&&&& ③二、。1.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 )种拼法。&&& A.& 2&&&&&&&&&&&&&&&&&&&&&&&&&&&&&&&&&& B.& 3&&&&&&&&&&&&&&&&&&&&&&&&&&&&&&& C.& 42.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 )的周长与其他两个图形不一样。&& A.&&&&&&&&&&&&&&&&&&&&&&&&&&&&&&&&&& B.&&&&&&&&&&&&&&&&&&&&&&&&&&&&&&&& C.&&&&&&&&&&&&&&&&&&&&&&&&&&&&&&&&&&&&&&&&&&&&&&&&&&&&&&&&&&&&&&&&&&&& 3.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A.& 6&&&&&&&&&&&&&&&&&&&&&&&&&&&&&&& B.&&& 7&&&&&&&&&&&&&&&&&&&&&&&&&&&&& C.84.右图中上、下两部分的周长是(&&&& )。&A.& 相等&&&&&&&&&&&&&&&&&&&&&&& B. 上部分长&&&&&&&&&&&&&&&&&&&& C.下部分长&&&&&&&&&&&&&&&&&&&&&&&&&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4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 )。& A.4倍&&&&&&&&&&&&&&&&&&&&&&&&&&&&&& B. 8倍&&&&&&&&&&&&&&&&&&&&&&&&&&&& C.16倍三、。1.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 (&&&& )2.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和宽的和。&&&&&&&&&&&&&&&&&&&&&&&&&&&&&&&&&&&&&&&&&&&&&&&& (&&&& )3.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大正方形周长的一半。&&&&&&&&&&&&&&&&&&&&&&&&&&&&&&&&&&&&&&&&&&&&&&&&&&&&&&&&&&&&&&&&&&&&&&&&&&&&&&&&&&& (&&&& )4.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 )5.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 (&&&& )四、。1.笔算。 &279×6=&&&&&&&&&&&&&&& 592×8=&&&&&&&&&&&&&&&& 680×5=&&&&&&&&&&&&&&& 405×8=
2.填表。&&&&&& 图形&长&宽&周长长方形&14分米&6分米&长方形&&3米&18米正方形&边长3米&正方形&&16厘米3.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 5厘米&&&& 3厘米&&&&&&&&&&&&&&&&&&&&&&&&&&&& 4分米&&&&&&&&&&&& 5分米&3分米&&&&&&&&&&&&&&&
&8毫米&&5厘米&9厘米
五、6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了下面的图形,求图形的周长。&3厘米 {&&&&&&&&&&&&&&&&&&&&&&&&&&&&&&&&&&&&&&&&&&&&&&&&&&&&&&&&& 六、解决问题。&1.有一个长方形苗圃,长是18米,宽是12米。一面靠墙,其他三面围竹篱笆(如图所示),竹篱笆有多少米?
2.一面长方形的镜子,长10分米,宽8分米。给它做一个铝合金的边框,大约需要多少分米的铝合金材料?
3.用一根长48厘米的绳子将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形围一圈,还剩下多少厘米?
4.一块长方形农田,长27米,宽9米,王大伯沿着农田的四周挖了一条水沟,水沟长多少米?
探究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4倍,如果宽延长9厘米,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原来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10亩的正方形农田,边长为多少?
美萬鉽農堬
10×00/3 √(20000/3)=100√2/3≈81.6(米) 答:10亩的正方形农田,边长约为81.6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一块正方形的农田的面积是1公顷,后来这片农田的边长增加了一倍,面积增加了______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100+100)×(100+100)=200×200=40000(平方米)40000平方米=4公顷;4-1=3(公顷);故答案为: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因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如果边长各增加100米,也就是这个苗圃的边长是200米,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2,求出增加或的面积,再用增加后的面积减去原来的面积即可.
本题考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考点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1公顷=10000平方米.
扫描下载二维码查看: 14727|回复: 19
古战场遗迹 兰州旅游的王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旅游资源透析”系列报道之一
古战场遗迹 兰州旅游的王牌
& && &&&在中国的旅游版图上,最负盛名的旅游资源有江浙的水乡,北京的古都,云南的民俗,上海的现代,安徽的黄山,西安的皇陵……地处大西北的兰州,能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这个版图上呢?
兰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亮点
& && &&&从秦朝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在兰州黄河南岸设置榆中县开始,直到彭德怀元帅挥师西进,解放古金城为止,兰州历史上一直是烽火连绵,战争不断。历经各朝各代,兰州始终没能摆脱战争的洗礼。
& && &&&绵延不绝的战火焚烧,致使兰州经济每况愈下,越来越落后于江南地区。经久不息的铁骑蹂躏,导致金城百姓生灵涂炭,我们的祖先因此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 && &&&当历史的脚步走进新中国时期,兰州迎来了少有的和平机遇。随着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经济开始登陆华夏大地,并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天,当我们从旅游经济的视角来观察兰州时,发现这延续了至少两千年以上的战争,也许正是兰州旅游资源最大的亮点。
& && &&&全国有不少地方在历史上进行过著名的战争,例如长平之战(山西)、垓下之战(安徽)、赤壁之战(湖北)、雅克萨之战(黑龙江)等等。不过,这些地方往往都是在某些历史阶段发生过某些战争而已,像兰州这样历朝历代都战争不断,前后持续至少两千年以上的地方,并不多见。
& && &&&现今,兰州境内保留着大量的战争遗迹。从永登汉长城到西固明长城,从黄河古渡青石津到“九曲安澜”中山桥,从夏官营古城到连城鲁土司衙门,从王保保城到西固新城堡,从黄河将军柱到白塔山白塔,从明末碧血碑到民国中山像,从元朝八思巴文符牌到明代太平鼓,从汉朝古烽燧到清代西南联防堡垒……
& && &&&诸多历代名将曾在兰州征战沙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这里,先后有蒙恬设县布防,卫青、霍去病痛击匈奴,赵充国平定叛乱,夏侯渊追逐韩遂,姜维北伐曹魏,李元昊攻占金城,成吉思汗英魂西逝,王保保筑堡围城,左宗棠备战新疆,彭德怀解放西北。这些历史名将的赫赫战功、英雄气概和高超智慧,长期以来受到后人的崇敬和仰慕。
& && &&&旅游资源的根本是要引起游客的兴趣,游客的兴趣越大,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就越大。对于战争和与其有关的事物,人们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我们知道,在全国范围内可能存在一些像兰州这样长期以来战火不断的地方,但是这并不能否定战争对于兰州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古战场遗迹这一旅游主题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空白领域。因此,对于兰州来说,这一旅游主题就具有了更大的价值。也许,在针对古战场遗迹这一旅游主题的角逐中,就看谁能抢占先机,掘走第一桶金了。
兰州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 && &&&古战场遗迹也许是兰州旅游资源最大的亮点。不过,古战场遗迹突显出兰州苍凉雄劲的风貌。这种风貌符合兰州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印象,易于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同时,这种印象也有可能反过来对兰州旅游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 && &&&在记者接触过的外地人中,许多人一提到兰州,想到的首先是拉面与骆驼。在他们的印象中,甚至认为兰州人是骑着骆驼上下班的。其实,对于兰州市民来说,他们见到骆驼时的好奇和兴奋,也许并不亚于其他地方的人们。贫瘠、落后,民风彪悍而有失文雅,这是兰州在许多外地人心目中的印象。这种印象不仅损害了兰州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整体影响了兰州经济的对外交往,同时降低了兰州人在外地人心目中的形象。
& && &&&兰州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赏心悦目的青山碧水和令人自豪的当代文明。
& && &&&作为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兰州彩陶距今有近五千年历史,其造型璀璨绚丽、精致典雅,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作为“丝绸之路”通道和“茶马互市”重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各民族商旅的汇聚,使兰州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明清以来,兰州的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许多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办学呕心沥血、不记私利的慷慨之士,他们的精神正是当今国人所普遍怀念和向往的传统文化的部分精华所在。
& && &&&兰州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这里也并非没有青山绿水。兰州市区内南泉北塔相映成辉,黄河穿城而过。兰州郊区风景错落,包括早在西周时期就成为道人修行养身之地的兴隆山,“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标兵”之一的吐鲁沟,以及全国最早开展荒山造林运动的徐家山等等。
& && &&&建国以后,兰州人民创造出了辉煌的当代文明。“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读者》,“中国舞剧里程碑”《丝路花雨》,“中国原创舞剧顶级之作”《大梦敦煌》都诞生在这片土地上。近几年来,兰州投巨资兴建了百里黄河风情线,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沿线景点众多,风光无限。
& && &&&诚然,兰州的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无法与江南地区相提并论,现代化建设远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在这些方面,都很难形成在全国拿的出、叫的响的旅游主题。这应该是多年来兰州旅游经济相对沉寂的重要原因。
& && &&&曾经让我们的祖先备受苦难的历代战争,也许正是当今兰州旅游主题的突破口。以古战场遗迹为主,辅以历史文化、自然风景和当代文明,以此将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兰州真正的旅游品牌,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 &&&理论不能脱离现实。兰州的现实情况到底能否支撑起“古战场遗迹”这一旅游主题呢?从下一篇报道开始,我们将对兰州的旅游资源进行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以此来回答这个问题。
& &&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106路 于 08-7-24 12:18 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慵懒 13:00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期待下一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期待更有看点的下一篇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旅游资源透析”系列报道之二
烽火连绵、战争不断的古兰州
控弦飞镝 屯万骑于金城& && &&&
月满尘惊 壁千营于沙塞& && &&&
——《唐康续墓志》& &
& && &&&上文出自《唐康续墓志》,描写了古兰州的军容之盛。
& && &&&兰州地区有史可依的战争,至迟可追溯到秦朝。
& &&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占领了“河南地”。兰州黄河南岸地区正是处在“河南地”的最西端。次年,蒙恬在兰州黄河南岸地区设榆中县,由此向东一路设置了44个县,“因河为塞”,派兵驻守,并移民充实,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 && &&&楚汉相争时期,44个县的戍卒和移民相继逃亡。匈奴乘虚而入,兰州黄河以南地区又成为匈奴的驻牧地。
& && &&&西汉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开始强盛。汉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兵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两次率兵出击匈奴,占领今兰州黄河以西以北地区。汉神爵元年(前61年),羌人造反,赵充国率军平定,在兰州地区黄河段渡河作战,后一路向西,控制了湟水流域。
& && &&&东汉至三国时期,韩遂,夏侯渊,姜维等三国名将先后在兰州地区驰骋沙场。
& && &&&汉中平元年(184年),韩遂率胡羌联军反汉,攻克金城。次年,韩遂率军从金城出发,大举东进,后被董卓打败,退踞榆中。其后,董卓部将周慎率军三万追至榆中,却被韩遂反断其粮道,狼狈而退。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部将夏侯渊战败向东扩张的韩遂军,又迫使其退守金城。
& && &&&四十多年后,蜀延熙十八年(255年),蜀将姜维率军伐魏。魏凉州军在今兰州地区渡过黄河,翻越沃干岭(今兰州西固至七里河的南山)增援被姜维围困在狄道(今甘肃临洮)的魏军。姜维恐内外夹击,引兵撤退。
& && &&&西晋短暂的和平过后,天下再次大乱。东晋、南北朝时期,兰州地区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南凉、后秦、西秦占据。
& &&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军东进,攻打前赵。凉将韩璞等率军翻越沃干岭,与赵将刘胤所率军队夹洮河对峙。期间,刘胤率三千骑兵在沃干岭袭击前凉军的运粮部队,大败前凉军。其后,刘胤率军追过黄河,消灭前凉军两万多人,占领了今兰州地区大片土地。
& && &&&东晋太元十年(385年),今兰州地区成为西秦都城。太元十七年(392年),西秦大单于乞伏乾归击败来犯金城的后凉军,杀死后凉王吕光之弟吕宝,并将后凉军逐入黄河,淹死万余人。
& &&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时期,但此时兰州依然是战火不断。唐武德九年(626年),突厥进犯兰州,被唐军击退。唐贞观六年(632年)、八年(634年),吐谷浑两次进犯兰州,均被唐军击退。但其后,吐谷浑曾一度攻占兰州。唐显庆元年(656年),党项羌进犯兰州,又被唐军击退。唐广德元年(763年)之后,兰州被吐蕃攻占。
& && &&&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建制称帝。今兰州地区被宋、金、西夏反复攻占,饱受战争之苦。宋景枯三年(1036年),党项羌(后建国为西夏)击败吐蕃,攻占兰州。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将李宪率兵北上,击败西夏军,收复了兰州。元丰六年(1083年),西夏军数十万越过黄河,攻打兰州城。宋将王文郁率敢死队员七百多人,乘夜缒城而下,击败西夏军,迫使其渡河而逃,溺死者甚众。次年,西夏军八十万众,踏冰渡过黄河,围攻兰州。激战了十昼夜后,西夏军因粮草不继,被迫撤退。宋建炎五年(1130年),金军攻占兰州。其后,西夏经过与金的长期争夺,于金正大三年(1226年)占领兰州。
& && &&&元末明初,明将徐达与元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激战于今兰州地区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攻取兰州。其后,王保保率军包围兰州,包围圈达数重之多。次年,徐达率兵解围,大败王保保,擒获元军八万多人。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在兰州再次击败元军。
& && &&&明朝统治中国共276年,除洪武之后的七八十年外,在长达近二百年的历史中,元朝残余势力鞑靼等部落不断侵扰包括兰州在内的西北地区。为保境安民,明朝政府在兰州黄河两岸修筑了两道长城,并戍以重兵,加强了防御。
& && &&&清朝初年,云南王吴三桂反清,兰州也被牵扯其中。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吴三桂同盟王辅臣军占领兰州。次年,清将王进宝进攻兰州,用牛皮、羊皮制成皮筏,潜渡黄河,攻占了兰州西部的重要堡垒新城。其后,清军封住兰州出口,截断叛军粮道,迫使其开城投降,收复了兰州。
& && &&&清朝末年,中亚浩罕汗国侵占新疆。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进入兰州,建兰州制造局,生产新式枪炮,指挥收复新疆。
& && &&&抗日战争时期,兰州虽为大后方,但由于是苏联援华战略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所以仍旧未能幸免于难。中国空战史上最惨烈的消耗战发生在兰州。
& && &&&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不到四个月即开始空袭兰州,其后轰炸强度不断增加,从最初7架次飞机发展到36架次。日至23日日军三次空袭兰州,中苏空军奋勇抗击,共击落15架敌机,取得了自武汉失守以后,中国抗战的最大胜利。此后,日军轰炸规模继续扩大,11月27日,72架日机分六批轰炸兰州,12月1日,15架日机分两批轰炸兰州。12月26日,102架日机分五批轰炸兰州。12月27日,98架日机分五批轰炸兰州。12月28日,102架日机分六批轰炸兰州。中国空军处于极度弱势,但仍殊死奋战,在12月26日至28日期间共击落4架日机。
& && &&&解放战争时期,兰州战役是西北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此战由彭德怀率领的第一野战军对阵西北战斗力最强的马步芳部队。在经过沈家岭、营盘岭、狗娃山等战斗后,以攻占白塔山为标志宣告结束。此战共消灭国民党部队2.7万余人,致使西北其他反动军队完全陷入分散无援的境地。
& && &&&自秦朝北御匈奴以来,直到彭德怀解放兰州,历经各朝各代,兰州始终没能摆脱与战争的干系。以上记述,是对兰州战争历史的一个大致梳理,其中有许多战争没有列入。尽管如此,我们似乎还是可以从中看到那个印象里苍凉雄劲的古兰州,那个历史上烽火不断的古兰州……
& &&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有史籍中对战争历史的记述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物质遗迹来支撑,才能发挥其旅游价值。那么在兰州,现今还留存有哪些战争遗迹呢?
[ 本帖最后由 106路 于 08-7-25 14:12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谢谢论坛管理员、烟雨濛濛和单手俯卧撑的支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旅游资源透析”系列报道之三
战争留给兰州的著名遗迹
古墓几朝存 绣成一片肝肠铁& && &&&
边城阴雨湿 流作千秋血泪碑& && &&&
——《题碧血碑》& &
& && &&&上文出自清代文人慕寿祺《题碧血碑》,描写了碧血碑的沧桑历史。
& && &&&兰州现存战争遗迹中有一些是广大市民所熟知的,它们分布在市民经常前去游玩的景点中,或是已发展成为兰州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这些遗迹包括:
& && &&&将军柱是明朝洪武年间兰州黄河上架设镇远浮桥时系铁缆的铁柱,现存一根,竖立于兰州中山铁桥旁边。
& && &&&明洪武八年(1375年),卫国公邓愈率军在兰县城西十里处架设浮桥,度过黄河,平定了河西走廊及河湟地区。浮桥因此得名“镇远桥”。洪武十八年(1384年),由于浮桥所在处水流湍急,河岸经常崩坍,所以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决定在兰县城北处(今中山桥稍东)重建浮桥。
& && &&&浮桥用两条长近120丈的铁缆和数条箕箕绳连接起28艘木船而成。河面上用28个石锚固定木船,两岸各竖起2根铁柱(将军柱),用来栓系铁缆和绳索。船上铺有木版,两侧架有栏杆。浮桥建成后随波升降,但平如坦途。桥北白塔山为古金城关所在地,浮桥修成后又重建了金城关,以此拱卫浮桥。
& && &&&现存将军柱是1954年整修中山路时从地下掘出,仅有一根。其柱面铸有铭文“明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
白塔山白塔
& && &&&白塔山白塔是明朝镇守内监刘永诚因一生杀戮过多,为赎罪祈福、保护地方安宁而建。
& && &&&刘永诚虽身为太监,但善于统兵作战,曾随永乐皇帝多次北征朔漠。后监镇甘(今张掖)凉(今武威),出征沙漠,屡立战功。他一生兵权在握,战功显赫,杀戮频繁。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刘永诚为赎罪祈福,保护地方安宁,在兰州白塔山建白塔禅院。禅院建成后,复经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重修,在塔院最北处增建地藏菩萨殿,山下增建玉泉阁,其后又在塔院与玉泉阁之间顺次增建十座庙宇,供奉十殿阎罗,进一步强化了消灾、祈福的理念。
& && &&&白塔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塔身、楼阁塔身及绿琉璃塔刹组成,高17米,呈八面七级。每级塔面均有佛龛、风铃。塔体涂白垩,浑如白玉雕就,故称白塔。塔南为三楹悬楼,供奉文殊、观音、普贤菩萨,故名三大士楼。塔北为准提菩萨殿,再往北为地藏菩萨殿,殿中有彩塑四飞天,造型别致。
& && &&&白塔山经上世纪后半叶以来数代兰州人的不断绿化,现已翠峦碧峰,并与周边景点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兰州标志性的景观。
& && &&&碧血碑为明末肃王妃颜氏殉难之碑,现位于小西湖金天观内。
& && &&&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擒。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等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墙的拂云楼,准备投黄河自尽。由于追兵迫近,颜氏一头扑向立于拂云楼的肃王诗碑,触碑而死。其余妃嫔或跳墙、或自刎、或上吊,全部殉难。
& && &&&此后,当地人把肃王妃嫔的尸体收集起来,在凝熙园里掘一大墓,全部埋葬。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也从此留有—块碗大的血痕。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看见此碑,命人在墓前建烈妃祠,将碑移至墓旁,取名“碧血碑”,并特意撰联“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
& && &&&1976年,碧血碑移入金天观。现在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血痕还能清晰显露。
& && &&&中山桥始建于清末,抗日战争时期是中西交通咽喉,大量军事物资经由此桥运往抗战前线。
& &&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甘总督升允借推行“新政”之机,派人与德国泰来洋行谈判建桥事宜。次年开始运输建筑材料。全部材料共计150万斤,从德国海运至天津后,又用火车、骡马大车等转运到兰州,先后耗时17个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建设。铁桥共有桥孔五个,桥墩为钢筋混凝土,桥面中部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全长250米,宽8米。次年铁桥竣工,耗银共计16.5万两。
& && &&&铁桥是中国人民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历史见证。初建成时桥身为橘红色,南北两岸各有一座三楹牌坊,加上白塔山的亭台楼阁,整片景物浑然一体,成为全国少有的中西合璧景观。
& &&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铁桥,桥梁被改漆为铁灰色。日本战机曾多次空袭兰州,企图炸毁铁桥,但在中苏战机和地面高射炮火的保卫下,一直未能得逞。整个抗战时期,铁桥始终傲然挺立于黄河之上,保证了苏联援华物资的运输车队,源源不断地经过此地,驶往抗日前线。
& && &&&现今五泉山公园中山堂前的孙中山先生铜像,是1936年甘肃制造局为试制重武器而先行试铸的铜像。
& && &&&同治十一年(1872年),陕甘战事行将结束,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入兰州,筹划收复新疆。随军修缮军械的西安机器局迁至兰州畅家巷,更名为兰州制造局。左宗棠命胡雪岩借款四百万两白银,以此购买机器,生产枪弹,供应进疆部队,为收复新疆发挥了重要作用。
& && &&&1916年,兰州制造局迁至甘肃举院,改名为甘肃机器局。1925年后,甘肃机器局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局职工上千人,能够仿造捷克式、汉阳式、三八式等枪支,以及轻重机枪和迫击炮。
& && &&&1936年秋,为了试制重武器,甘肃机器局先行试铸了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试验证明机器局能够铸造大部件,进而制造重武器。其后,该年冬季发生西安事变,兰州换防,甘肃机器局制造重武器的计划就此搁浅。1942年,甘肃制造局迁往土门墩,其后演变为兰州通用机械厂。兰州制造局的分局——火药局在今东方红广场主席台。
& && &&&孙中山先生铜像1936年铸成后布置在中山林,1956年移至五泉山公园中山堂前。
& && &&&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相传源自元末明初徐达与王保保之战。
& && &&&据民间流传,明朝初年,元将王保保死守兰州城,明将徐达久攻不下。于是徐达走访民间,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将兵器藏于鼓中。元宵节闹社火之时,徐达命士兵扮作鼓手混进兰州城,里应外合,打败王保保,智取了兰州城。金城百姓欢欣鼓舞,由此称赞该鼓为“太平鼓”。
& &&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攻取兰州。其后,元将王保保率军包围兰州。次年,明将徐达率兵解围,大败王保保,擒获元军八万多人。
& && &&&民间传说与史料记载在攻守双方上出现错位。史料记载是明军守城,王保保攻城;民间传说是王保保守城,明军攻城。不过其他方面,包括人物、地点、时间等都基本一致。
& && &&&明朝统治时期,元朝残余势力不断侵扰西北地区,前后长达二百年左右,兰州也未幸免。金城百姓企盼天下太平,于是产生了太平鼓的传说,并一直保留下来。
& && &&&现今太平鼓流传于兰州、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其风格独特,鼓声铿锵有力,展现出黄河人民的豪放气概。
& && &&&以上记述,都是兰州市民比较熟知的景点或传统文化娱乐项目。也许读者会觉得这些遗迹太少,不足以支撑“古战场遗迹”这一旅游主题。其实,兰州的战争遗迹远远不止这些,只是它们散落在兰州的各个地方,不像以上遗迹那样被兰州市民所熟知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旅游资源透析”系列报道之四
明朝以前的兰州古战场遗迹
古戍依重险 高楼接五凉& && &&&
山根盘驿道 河水浸城墙& && &&&
——《题金城临河驿楼》& &
& && &&&上文出自唐代诗人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描写了古兰州盘根错节的军事防御体系。
& && &&&兰州境内现存大量战争遗迹。有资料显示,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有长城经过核心市区的城市,兰州现存的古城堡有110个之多。不过,这些遗迹由于分布地域广泛,人为重视不够,现保护情况令人堪忧。
永登汉长城
& && &&&永登是汉长城的西起点。古老的防御要塞大体沿着县中部的庄浪河川和县东南咸水河川而行,分布在黄土山梁和河谷阶地上,纵贯全县南北,总长度70公里左右。
& &&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两次率兵出击匈奴,占领今兰州黄河以西以北地区。其后,西汉政府开始修筑长城。《汉书·西域传》记载,“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令居”就在今永登附近。
& && &&&汉长城分为两段。一段东起兰州黄河北岸,西达新疆罗布泊附近,为河西长城。另一段东起内蒙古化德县,西止于甘肃金塔县,为漠南长城。汉长城与秦长城共同构成西汉守护北部边疆的防御体系。
& && &&&永登境内的汉长城,大多采用堑壕的办法,即顺山势开挖一堑壕,有的地方开挖两道平行堑壕。龙泉寺、大同、城关东部一带的汉长城即是如此。现存此类长城多被沙土掩埋,呈锅底状,深约2米左右,底宽2米左右。
& && &&&在地势平坦或穿越沟谷的地方,永登汉长城多采用筑墙方法,即在两层黄土之间夹入一层草土。五里墩和汪家湾的汉长城即是如此。此类长城现在仅存不足1公里的长度,顶宽约1米,残高0.5—1.5米。
& && &&&永登境内汉长城沿线遗留有大量的汉代墓葬,现今保存较好的有城关满城汉墓群、凤凰山汉墓、中堡镇汪家湾汉墓群、将军山汉墓群等。这些汉墓出土了铜器皿、铜镜、驽机、五铢钱币、灰陶器残片等遗物,向后人展示了汉代军人的生活场景。
古渡青石津
& && &&&青石津位于西固区新城乡黄河八盘峡南岸,是黄河四大古渡之一金城渡的一部分。
& &&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占领今兰州黄河以西以北地区。其后,西汉政府为确保黄河渡口的安全,在青石津附近设置金城县,“金城”这一地名由此跃入历史舞台。因此,人们常说青石津一带是兰州的根,“先有青石津,再有汉金城”。
& && &&&从汉朝开始,青石津成为历代兵家在兰州跨越黄河作战的一处重要渡口。汉神爵元年(前61年),羌人造反,赵充国率军平定,在此处渡河作战。蜀延熙十八年(255年),蜀将姜维率军伐魏。魏凉州军在此处渡过黄河,增援被姜维围困在狄道(今甘肃临洮)的魏军。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兵分两路进攻前凉,其中一路在此处渡过黄河。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年),后凉王吕光之弟吕宝在此处战败西秦。后西秦大单于乞伏乾归派兵截断吕宝军后路,又在此处反败后凉军,杀死吕宝,并将后凉军逐入黄河,淹死万余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后秦军在此处渡过黄河,进攻后凉军。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废帝元钦统帅精兵三万,由此渡河,讨伐吐谷浑。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将王进宝进攻被叛军占领的兰州,于此处潜渡黄河,攻占了重要堡垒新城。
& && &&&青石津夹在两山之间,北岸为八盘山,南岸为青石山。两山之间河道狭窄,水流湍急。现今,岸边留存有许多若隐若现的石臼、石洞和锈迹斑驳的铁桩,向人们昭示着那段古老的历史。河边竖有一块形似骆驼的石碑,碑面镌文“汉代青石津遗址”。
夏官营古城
& && &&&夏官营古城位于榆中县宛川河南岸的兰州大学榆中校区附近,是南北朝时期西秦国都勇士城的遗址。
& && &&&北魏建义元年(385年),陇西鲜卑族乞伏国仁聚部落十余万人,脱离前秦,筑勇士城为都城,史称西秦。西秦先后占领了今东起天水,西至青海,南括临夏等地的大片区域,设有武城、汉阳、天水、苑川等12郡。永弘四年(431年),西秦被大夏国赫连定残部所灭,传世46年。
& && &&&古城遗址南靠白虎山,北临苑川河,扼守古丝绸之路之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城址基本呈方形,东西250米,南北220米。现存城垣轮廓分明,其基厚约5米,高约2—10米,底宽8米,顶宽1—2米。南北西三面的城门痕迹清晰可见。各门均设有瓮城,宽40米左右。四角设有马面,间距65米,马面基宽13米左右。残存护城壕深约5米,宽约10米。城内占地120余亩,现全部平整为农田。城内散落有红灰陶片,豆绿、黑瓷碎片,残砖块等物。
& && &&&古城遗址中曾出土成堆的人骨,倒塌的城门废墟中有大块烧焦的木炭块,城垛附近还发现有成堆拳头大小的砖头石块,均展示出当年守城战斗的激烈及破城后屠城的惨状。
& && &&&王保保城有两座,一座在黄河中山铁挢东北,另一座在东岗镇,均为元将王保保围攻兰州时所建。
& && &&&王保保,元末河南沈丘人,元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拜左丞相、河南王。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攻取兰州。其后,王保保率军包围兰州,在此筑城。次年,明将徐达率兵解围,大败王保保,擒获元军八万多人。后王保保屡犯明朝边境,并拒绝明太祖朱元璋的招降。朱元璋感叹道,“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 && &&&黄河北的王保保城踞山临河,东西为沟壑,地势险要,为兰州通往宁夏,内蒙等地之要隘。现只存一些残垣断壁,但城址依稀可辨。城南北长210米,东西长370米,占地77700平方米。东、南各开一门。现残存东垣、北垣7段,高6米,宽4米,夯土层厚10—20厘米,总长100米。
& && &&&东岗镇的王保保城现今也只剩下一些残迹。
西固新城堡
& && &&&新城堡位于西固区新城乡城子村内,亦名萁萁滩堡。明成化二十年 (1484年),兰州卫指挥周璜所筑。
& && &&&宋大观二年(1108年),秦陇地震,震毁兰州6座城堡,郑骧在兰州西80里筑益机滩城堡,以防御西夏进犯。三百多年后,明成化二十年 (1484年),兰州卫指挥周璜在兰州西70里筑箕箕滩堡,为有别于宋朝所建城堡,故称新城堡。
& && &&&新城堡三面环山,北临黄河,旧时是通往河西,青海的要隘。城址呈正方形,边长约300米。墙垣大部分已经损坏,只有北城墙尚残存东、西两段,总长50米,残高2—3米,基厚1米,顶厚0.2米。
& && &&&以上按时间为序,记述了几处建造较早的重要战争遗迹。在这之后,兰州境内还有大量战争遗迹留存至今。
该用户从未签到
要是配上图片就更好了,呵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旅游资源透析”系列报道之五
明朝以后的兰州古战场遗迹
云雷天堑 金汤地险 名藩自古皋兰& && &&&
营屯绣错 山形米聚 喉襟百二秦关& && &&&
——《望海潮》& &
& && &&&上文出自金代词人邓千江《望海潮》,描写了古兰州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牢固的军事堡垒。
永登、西固明长城
& && &&&兰州地区的明长城可以分为黄河北与黄河南两部分。黄河北长城主要经过今永登、西固、皋兰、城关四个县区。黄河南长城主要经过今西固、城关、榆中三个县区。
& && &&&明长城主要修筑于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甘肃境内的长城主要是嘉靖年间修筑。
& && &&&明长城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经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北京等地区到达渤海之滨的山海关,总长635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
& && &&&永登境内的明长城,其走向始终在现存汉代长城的西侧,全长约90公里。龙泉寺大坡沟以南地段内,明长城距汉长城较远,约4—6公里。从大坡沟开始,二者逐渐靠拢,近处相距15—20米,远处相距2公里左右。明长城以板筑土墙为主,在个别地段采用以山险沟壑为边的构筑方法。今存遗迹断断续续有近20处,总长5公里多。
& && &&&西固境内的明长城遗址现存大约3段,总长仅有120米。深沟桥明长城位于陈坪乡深沟桥以西,城长80米,残高0.4—1米。西固明长城位于西固乡西固西路中段以北,城长20米,残高1.5—2.5米。梁家湾明长城位于东川乡梁家湾村以西,城长20米,残高3一4米。
& && &&&有材料称,在四、五年前,兰州城区南关十字万盛花园内、拱星墩干休所院内、七四三七厂内等地方还留有一些长城遗址,现在已经基本难觅踪影。
& && &&&“烽燧”就是人们俗称的“烽火台”。取名“烽燧”,是因为守军发现敌情后,将“昼放烟为烽,夜举火为燧”。
& && &&&永登长城遗址附近保留着一些烽燧。这些烽燧有汉代修筑的,其夯层中多夹有杨柳枝条,现存遗迹多土质疏松。也有明代修筑的,其夯层间穿插着横木、草绳,风化后脱落的情形与汉代烽燧明显不同。还有一些是明代在汉代烽燧基础上增筑的,其结构和筑造方法内外不同,经风化后外部与内部明显剥离。
& && &&&西固区明代烽燧均筑于明成化()以后,现存6处。深沟桥烽燧、扎马台烽燧、东河湾烽燧、大路沟烽燧和大沟湾烽燧均为梯形,高4—7米不等。青石嘴烽燧为圆锥形,残高2米,底径3米。烽燧外有一圈围墙,呈正方形,边长20米,高0.3—2米。
& && &&&另外,皋兰县境内还保留有明代烽燧50多处。这些烽燧大都筑于高山顶,夯土呈覆斗或覆钵形,周围向地下掘有防护壕或在地上设有屏障。其中蔡河烽燧位于县城南7.5公里处,残高7米,墩四周掘有地壕2道,上壕长120米,下壕长200米。糜不老烽燧位于什川乡大阴岔陡头顶上,高10米,四围有长方形屏障,残高0.5—2米。高岭子烽燧位于水阜乡臭蒿沟,高7米,四围有圆形台阶3级。烟墩沟烽燧位于忠和乡丰登村,高10米。
连城鲁土司衙门
& && &&&鲁土司衙门位于永登县大通河畔的连城乡,由成吉思汗第六子阔列坚的四世孙脱欢所建。
& &&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后,元顺帝逃往上都。脱欢追随不及,率部进入甘肃河西走廊。洪武三年(1370年),明将徐达打败元将王保保,脱欢率部降明,被封为连城土司,始建土司衙门。明永乐九年(1411年),三世土司什伽参加镇压西凉叛乱有功,被明成祖赐姓鲁。其后,四世土司鲁鉴又因军功,升至镇守延绥总兵官。鲁土司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家兵,号称“鲁家军”,最盛时有3万余人。鲁家军屡次参加朝廷用兵,动辄千人,最多的一次被调五千。明崇祯九年(1636年),李自成部将贺锦进攻河西,鲁家军拼死抵抗,大部战死。后鲁家军退守连城,又败,土司鲁允昌被杀。
& && &&&鲁土司家族先后历时560多年,传袭19世22代,至1932年国民政府“改土归流”时消亡。统治区域包括今永登县、红古区和天祝县南部、永靖县东北部以及青海省民和、乐都两县东部。
& && &&&鲁土司衙门占地面积225亩,雕梁画栋,绚丽异常,颇具王府气魄,有“小故宫”之称。所有建筑随地基逐渐抬高,突出了土司衙门的森严威仪。主要建筑以衙门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大照壁、牌坊、大门、仪门、大堂、如意门、燕喜堂、朝阳门、祖先堂、大库房等10组建筑。大照壁长20米、高6.8米,为砖砌悬山顶式建筑,壁内旗杆上悬挂着书有“威镇番夷”的大旗。明顺治元年(1644年),为纪念四世土司鲁鉴的战功修建“世笃忠诚”牌坊,宽14.5米,二楹四柱,庑廊顶端有彩绘斗拱。主体建筑的六扇门均宽12.3米,悬山顶式建筑,中挂“世袭指挥使府”蓝底金字横匾。
& && &&&鲁土司衙门是国内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庄园建筑群。
兰州西南联防堡垒
& && &&&兰州西南联防堡垒建于清乾隆年间,分为华林坪的“满城”和龙尾山的“四墩”。两处堡垒左右毗连,上下援应,构成了兰州古城西南部的联防堡垒群。
& &&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率众占领华林山、龙尾山,攻打兰州。次年,清军在华林坪筑城,并在龙尾山筑堡四座,以成犄角之势,拱卫兰州西南部。
& && &&&满城城围长约1270米,底宽5.3米,顶宽4米。东、西、北三面各建有门楼1座。城内有兵房1200间,衙署141间,另有城隍庙、关帝庙各1座.建造时共耗银16万两。城内古建筑现已不存,只留有城垣尚在。
& && &&&四墩东西分列,俗称头墩,二墩,三墩。四墩。墩呈正方体,夯土包砖而成。中为空井,掘有对角十字通道,可藏兵百余人。四堡共驻骑兵155人、步兵481人,用以警卫兰州西关。二墩于1962年拆毁,三,四墩残损严重,头墩保存较完整,高约8米,边长16米。
营盘岭解放战争遗址
& && &&&营盘岭解放战争遗址位于皋兰山东南约5公里处,现存有国民党军队修筑的三座碉堡和一条暗道。
& && &&&营盘岭海拔2171米,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兰州东南天然屏障。明代以来此地常有驻兵设防,故名营盘岭。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营盘岭修筑了“国防攻事”,营盘岭因此成为兵援物资的集散地。解放兰州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又在此修筑了3座钢筋水泥碉堡,铺设了地雷群、明暗交通壕、堑壕、铁丝网等八道防线,使营盘岭成为兰州“锁钥”之地。
& &&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盘踞在营盘岭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于22日逼近其前沿阵地。25日,第一野战军向营盘岭阵地发起总攻。敌人整营整团增援,进行疯狂反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敌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 && &&&如今营盘岭留有国民党军队修筑的三座碉堡和一条暗道,其中一个碉堡基本保存完整。此碉堡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供射手射击,有两个方形射孔,正对准前方的沟壑。后室供装弹之用,墙壁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洞,用来放置煤油灯。整个碉堡里面比较狭小,仅能容下四五个人。
& && &&&以上记述了兰州境内现已发现的一些重要战争遗迹。除此而外,诸多历代名将曾在兰州征战沙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些名将长期受到后人的崇敬和仰慕,他们的遗迹也是战争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 绵延不绝的战火焚烧,致使兰州经济每况愈下,越来越落后于江南地区。&
这句话大有问题哪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旅游资源透析”系列报道之六
征战兰州沙场的历代名将
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 && &&&
流星白羽腰间插 剑花秋莲光出匣& && &&&
——《胡无人》& &
& && &&&上文出自唐代诗人李白《胡无人》,描写了汉代名将霍去病出征时的飒爽英姿。
& && &&&蒙恬、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韩遂、夏侯渊、姜维、李元昊、成吉思汗、徐达、王保保、左宗棠、彭德怀……这些名垂千古的历代名将,都曾在兰州驰骋沙场,开疆辟地。他们的赫赫战功、英雄气概和高超智慧,长期以来受到后人的向往和崇敬。
& &&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卫青的外甥,西汉名将。
& && &&&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战匈奴于漠南,以800骑兵突袭数百里,斩敌2000余人。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春,20岁的霍去病率兵越过焉支山1000余里追击匈奴,斩敌近9000人,杀死匈奴王爷2人。同年夏,霍去病再次率兵攻至祁连山一带,斩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5人。同年秋,霍去病奉命在今兰州地区黄河岸边受降匈奴浑邪王所部,临机斩杀哗变者,使浑邪王4万余众归汉。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大战”。22岁的霍去病率5万骑兵击败匈奴左贤王后,乘胜追击,深入大漠2000余里,歼敌7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3人,彻底击溃了匈奴主力。其后,霍去病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辞世。
& && &&&霍去病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24年,却成为汉武帝朝第一名将,受到后人长久的推崇与景仰。究其原因,首要之处当属他强烈的尚武精神。霍去病作战勇猛果敢,凶狠顽强,无所畏惧,经常带领少数精兵先于大军冲击敌阵。最能表现霍去病这种尚武精神的地方,就是兰州。
& &&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出击匈奴回师途中,在今兰州地区皋兰山下遭遇匈奴卢侯王和折兰王。此时,霍去病军已奔袭数千里,而敌军则是以逸待劳。但是霍去病仍然选择了进攻,并全歼敌军,杀死了匈奴卢侯王和折兰王。战后,霍去病所率1万精兵只剩下3千人而已。
& && &&&同年秋,匈奴浑邪王欲投降汉朝,霍去病受命在今兰州地区黄河岸边受降。在霍去病军度过黄河,与浑邪王遥相对望之时,匈奴内部发生哗变。霍去病当机立断,径直冲入匈奴阵营,斩杀哗变士兵八干人,控制住局势,降伏了其余的四万余人。
& && &&&兰州五泉山名的来历,传说即与霍去病有关。
& && &&&相传霍去病西征匈奴,路经兰州时,扎营(或鏖战)于皋兰山下。全军人困马乏,附近却找不到任何水源。于是霍去病挥鞭在山坡上连击五下,鞭响泉涌,遂成五泉。为了纪念这段传说,2005年9月,五泉山公园专门塑造了一尊霍去病雕像。
& && &&&李元昊(1003年—1048年),本名元昊,党项族,西夏国开国皇帝。
& && &&&李元昊的先祖在唐朝时被赐姓李,镇守今兰州地区。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仁宗封李元昊为西平夏王,赐姓赵,故李元昊又名赵元昊。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国鼎盛时期疆土面积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形成与北宋、辽三国鼎立的局面。
& && &&&北宋景枯三年(1036年),李元昊攻占兰州。其后,兰州成为西夏与北宋、金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地。
& && &&&现白塔山后九州台一带相传曾是西夏与北宋鏖战之地,故又名“元昊台”。
& && &&&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本名铁木真,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人物之一。
& && &&&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曾将成吉思汗灵柩运至榆中兴隆山,密藏于大佛殿内,历经十年。1949年灵柩迁往青海塔尔寺。
& && &&&另有史料记载,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病逝于榆中兴隆山。这一记载虽受到后世诸多质疑,但在学术界未能确定成吉思汗逝世原因及逝世地点之前,这一记载对于旅游资源而言,是有较大价值的。
& && &&&1991年6月,榆中兴隆山公园开设了“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
徐达和王保保
& && &&&徐达(1332年—1385年),明朝开国名将。
& && &&&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率军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洪武三年(1370年),徐达率军在今甘肃兰州、定西地区战败王保保,俘虏元军八万多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封魏国公。次年,徐达镇守北平,总领北方军事。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战功卓著,被朱元璋称为“万里长城”。
& && &&&王保保 (?—l375年),又名扩廓铁木儿,汉人,元末名将。
& && &&&王保保早年因护卫元太子有功,官拜太傅、左丞相。后封河南王,总领元军。他一生顽强对抗明朝进攻,延续了元朝在北方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曾七次招降王保保,均未成功,叹曰:“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王保保的部将多有节气,降明的极少,其妻毛氏也在王保保死后自经而死。
& &&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攻取兰州。其后,王保保率军包围兰州,包围圈达数重之多。次年,明将徐达率兵解围,大败王保保,擒获元军八万多人。
& && &&&今兰州市白塔山一带和东岗镇一带,还留有当年王保保围困兰州时所筑城堡的残迹。著名的太平鼓,相传也是源于徐达与王保保兰州之战。
飞也不花、楚也不花、库也不花
& && &&&飞也不花、楚也不花、库也不花三兄弟是王保保的部将。此三人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不过,因为其名字较为特殊,易于引起游客的好奇,所以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 && &&&王保保围攻兰州时,三兄弟率兵分守桑园峡口,与东关坡王保保城的元军南北呼应,以防明军驰援。王保保败逃后,三兄弟弃武务农,定居兰州。一个住在出库虎喇(今城关区青白石街道杨家湾村)、一个住在铁觉虎喇(今皋兰县水阜河)、一个住在石空虎喇(今皋兰县石洞寺)。其后人改姓为杨,延续至今。
& &&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
& && &&&清咸丰二年(1852年),左宗棠出仕,任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僚。后协助曾国藩镇压太平军,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清同治五年(1866年),调任陕甘总督。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新疆军务,六年后击溃阿古柏势力,收复新疆。光绪七年(1881年),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任军机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病故于福州。
& && &&&左宗棠生前倍受世人推崇。曾国藩曾言,“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称其为“非凡之才”、“绝世奇才”。左宗棠初在湖南时,世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
& &&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驻节兰州。现今,兰州留存有其许多遗迹。
& && &&&彭德怀(1898年—1974年),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 && &&&彭德怀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新中国成立后,他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粉碎了美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1952年,彭德怀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毛泽东曾赋诗赞叹彭德怀曰:“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 && &&&现榆中县连搭乡乔家营村小学院内保留有彭德怀指挥解放战争兰州战役时的作战指挥部。当年用来放置电台、沙盘的门板和桌子等物品留存至今。
& && &&&以上记述,大致介绍了兰州的战争历史和现存遗迹。
& && &&&古战场遗迹也许是兰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亮点。不过,由于这一旅游资源自身的弱点所限,需要对它辅之于历史文化、自然风景和当代文明等,以此整体组合兰州旅游资源,才能形成良好的兰州旅游形象,真正做强兰州旅游品牌。
& && &&&那么,在历史文化、自然风景和当代文明方面,兰州又具有哪些旅游资源呢?
[ 本帖最后由 106路 于 08-7-29 12:46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 绵延不绝的战火焚烧,致使兰州经济每况愈下,越来越落后于江南地区。&
这句话大有问题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天下民勤”不吝赐教,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旅游资源透析”系列报道之七
历久弥香的兰州古文化遗迹
淳化之帖本肃王 儒林遗迹重琳琅& && &&&
自从石刻墨拓装 声价倍增翰墨场& && &&&
——《题淳化帖碑石歌》& &
& && &&&上文出自清代文人马世焘《题淳化帖碑石歌》,记述了肃本《淳化阁帖》的重要书法价值。
& && &&&兰州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境内保留有许多遗迹。
& && &&&兰州彩陶是马家窑彩陶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有约五千年历史,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 && &&&兰州彩陶类型以盆、钵、碗、瓶、罐、壶等为主,还有大量素陶。多数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表面打磨得非常细腻。纹饰图案包括草叶、旋涡、波浪、圆点等,风格绚丽典雅,精美绝伦。
& && &&&兰州彩陶出土区域非常广泛,现有白道沟坪、王保保城、马空山、郭家湾、蒋家坪、曹家嘴等几十处遗址。遗址中还包括陶窑、墓地等遗迹,展示了远古时期兰州人民丰富的生活场景。
丝绸之路与茶马互市
& && &&&兰州在汉唐时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重镇,北宋以后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
& && &&&现今在兰州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仍保留着当年的丝绸古道,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在西固河口、阿干镇等地方。河口的古道蜿蜒崎岖,依山傍水,宽约2米,长近10公里,位于咸水村附近。阿干镇的古道是用石板断续铺成,位于摩天岭一带。
& && &&&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以物易物的一种贸易形式,在我国商贸史和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以后,兰州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政府在兰州专门设有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清雍正年间,清廷做出裁撤茶马司的决定,但兰州依然是重要的茶马集散地。现今,位于七里河区的马滩就是当年圈养马匹的地方。
肃本淳化阁帖
& && &&&《淳化阁帖》集书法之大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名的大型法帖。
& &&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翰林侍书王著将皇室所藏历代墨宝依次编纂,摹刻在枣木板上。因编刻于淳化年间,刻版又深藏禁宫密室,故称《淳化秘阁法帖》,简称《淳化阁帖》。全帖分为十卷,前五卷是历代帝王、名臣和诸家的篆、隶、草、行、楷各体书法,后五卷是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
& && &&&《淳化阁帖》刻成后,世人时有传摹,不下数十家,以致玉石杂糅,良莠不齐。肃本《淳化阁帖》是明朝肃王府在兰州翻刻的版本,为我国现存《淳化阁帖》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法帖刻石。1996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 && &&&1996年,肃本《淳化阁帖》被移至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现兰州碑林有部分翻刻碑石。
& && &&&明肃王墓位于榆中县来紫堡乡,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墓葬最为集中、品位最高的明代墓群之一,有“陇上十三陵”之称。
& && &&&明肃王墓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止于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时间跨度226年。明肃王共传世12位,其中有9位埋葬于此。
& && &&&明肃王墓选址十分讲究,“头枕峰峦(平顶峰),脚踩玉带(苑川河)”, 整个墓群依山就势,坐北向南,排列井然,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 &&&现今,明肃王墓的地面建筑已基本被毁,部分陵墓封土被夷为平地,但墓室基本保存完整。
& && &&&兰州是世界“水车之都”。
& && &&&兰州的黄河水车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由进士段续引进并加以改良。数百年来,在黄河水车的浇灌下,干旱的兰州发展成为瓜果丰美、人烟不息的繁华之都。
& && &&&清末,兰州水车有156轮,灌溉果园10余万亩。1952年,兰州水车增至252轮,林立于黄河两岸,如同群龙戏水,蔚为壮观。当时兰州水车数量是“水车之城”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数量最多时的8倍,因此成为世界“水车之都”。
& && &&&现今,西固区新城镇下川的河湾处留存有一架老水车,这架水车由一条条长木连成,不用一根铁钉,总重45吨左右,令人叹为观止。1994年,兰州水车博览园在中山铁桥西侧建成。
文溯阁《四库全书》
& &&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 && &&&《四库全书》编纂于清乾隆年间,先后经三位皇子、数十位重臣、三百多名饱学之士,历经十年方才完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书3503种,79337卷,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典籍。
& && &&&《四库全书》总共缮写了7部,其中一部藏于盛京(沈阳)皇宫文溯阁,故称文溯阁《四库全书》。现七部《四库全书》有三部毁于战火,一部残缺不全。文溯阁《四库全书》是仅存的三部保存完整的《四库全书》之一。
& && &&&1966年,经中央政府批准,文溯阁《四库全书》从沈阳运抵兰州,作为重点特藏文献保存于榆中县甘草店山中的专库里。四十多年来,文溯阁《四库全书》在兰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 && &&&2005年,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在九洲台建成。
& && &&&青城古镇位于榆中县北部的崇兰山下,这里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被誉为“风雅之地”。
& && &&&青城古镇为宋宝元年间(1038年一1039年)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所筑,历史上是以水烟为主的货物集散地,水陆交通发达,外地客商云集。
& && &&&青城的街巷为棋盘格式,整齐有序,主次分明。现有高家祠堂、青城书院、城隍庙、古民居四合院等多处古迹。
& && &&&高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殿堂、廊坊20多间。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
& && &&&现存的近50处古民居四合院中,有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古民居的砖木雕刻艺术非常精湛,从大门到照壁,堂屋到厦房,墙肘到屋檐,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图案。
& && &&&青城古镇有英雄武鼓、窗花、诗词书画、青城小调等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 && &&&青城窗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构图严谨,剪法精巧细腻。用料除红纸外,还有各种色彩的纸张相互搭配,成为套色窗花。内容除一般的梅兰菊竹、飞禽走兽外,还有不少反映了当地的群众生活,更显生动逼真。
& && &&&青城小调又名西厢调,为清光绪年间当地曲艺爱好者张小霞所创。青城小调唱腔曲折委婉,优美动听。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现保留有传统剧目《渔舟》、《富贵图》、《卖货》、《写扇》等。
& && &&&同战争遗迹一样,文化遗迹也包括文化名人的遗迹。兰州历史上自明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他们为官刚正不阿,办学呕心沥血,言行感天动地。他们所表现出的品质,正是当前国人普遍怀念和向往的传统文化之精华所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旅游资源透析”系列报道之八
以死谏诤的兰州历史文人
天意悯孤忠 三月长安忽飞雪& && &&&
臣心完夙愿 五更萧寺尚吟诗& && &&&
——黄贻楫& &
& && &&&上文出自清代文人黄贻楫祭奠吴可读的挽联,描写了吴可读人神共敬的赤诚之心。
& && &&&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办学呕心沥血、不记私利。这是明清以来,兰州文人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是当前国人所普遍怀念和向往的传统文化的部分精华所在。
& && &&&吴可读(1812年—1879年),字柳堂。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吏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
& && &&&清同治年间,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畏敌如虎,龟缩于张掖高台,听任沙俄从伊犁长驱乌鲁木齐烧杀抢掠。其后,成禄诬杀高台百姓二百余人,并以此冒功请赏。针对这一恶行,陕甘总督左宗棠和吴可读分别上奏严劾。成禄论罪当斩,但在同治帝的回护下改为监斩候。吴可读气愤至极,上疏曰:“奏请皇上先斩成禄之头悬之藁街,以谢甘肃百姓,然后再斩臣之头悬之成氏之门,以谢成禄。”
& && &&&由于措辞异常激烈,致使同治帝大怒,欲定吴可读死罪。后因三堂画押时大理寺少卿王家璧誓不下笔,吴可读得以保住性命,被降三级而回归故里。左宗棠对他优礼有加,聘他为兰山书院山长。时人陈宝琛有诗《赠柳堂二十韵》:“乾坤双泪眼,铁石一儒冠”,传诵一时。
& && &&&同治帝去世后,因无子嗣,慈禧立妹夫醇王之子载湉为光绪帝,继续垂帘听政。这一做法违背了清朝皇位继承的祖制,事关重大。吴可读谏诤不听,既而于光绪五年 (1879年)在苏州服药自尽,以尸谏抗争。此事朝野震惊,李鸿章奏请为吴可读建专祠,有人在宣武门的文昌阁为吴可读开吊,王公大臣、清流名士纷纷来祭。慈禧亦下昭“吴可读以死建言,孤忠可悯”,希望以此平息世人的不满。
& && &&&吴可读不仅为官刚直不阿,而且重视教育,心系百姓。
& && &&&清咸丰九年(1859年),吴可读分校顺天乡试,以秉公选士而闻名一时。清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针对甘肃乡试在西安举行,路途险远,甘肃诸生大多无力参加考试的弊端,奏请甘肃分闱乡试,得到批准。其后,吴可读凭借个人影响发动甘肃各界募集白银五十万两,建成甘肃举院。举院建成后三十年间,甘肃共考取举人681名,进士116名,超过了此前二百余年的总和。
& && &&&吴可读著有《携雪堂全集》。他的故居在金塔巷91号,他曾主讲的兰山书院在兰州市第三中学院里,不过这两处遗迹今已基本不存。
& && &&&彭泽(1459年—1530年),字济物,早号敬修子,晚号幸庵。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徽州知府、右副都御史、太子太保、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是明清以来官位最高的兰州人士。嘉靖七年(1528年) 彭泽被诬革职,隆庆元年(1567年)昭雪,谥号襄毅。
& && &&&彭泽任刑部郎中时,有地方豪强残杀无辜平民,按律处死,宦官说情,他置之不理。彭泽后任真定知府时,宦官多次干扰政事,并使人游说,劝彭泽投靠自己。彭泽在大堂上放置一口棺材,以死抗争,终使宦官气焰有所收敛。彭泽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时,锦衣卫指挥廖鹏借其兄镇守太监的权势,贿赂当道,贪污枉法。彭泽不避强权,严令属下追查惩治。
& && &&&彭泽出任徽州知府时,修补学宫,修建紫阳书院,纂修《徽州府志》,积极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事业。任真定知府时,着意文治,增修学校,培养人才。政暇,向诸生讲解《周易》。彭泽在地方为官之时,所过之处,政绩显著,各地百姓为他立了许多去思碑。
& && &&&彭泽著有《读易纷纷稿》、《幸庵文稿》等300余卷。辞世后,葬于西川圃子湾(今上西园),上世纪50年代迁至五星坪吊岭。现今圃子湾墓园无存,吊岭墓园尚在。彭泽后人尚在兰州。
& && &&&邹应龙(?—?),字云卿,号兰谷。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历任都察院御史、兵部侍郎等职。
& && &&&邹应龙因弹劾权臣严嵩而名垂青史。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后,任用严嵩为相。严嵩独霸朝纲,结党营私,其子严世蕃纵情恣欲,欺压良善,劣行更甚其父。朝臣们摄于其父子威势,相戒息怒,无人敢言。后邹应龙抓住嘉靖帝开始对严嵩产生不满的时机,首劾严世蕃。其奏牍句句痛切,事事据实。嘉靖帝阅后大为震怒,昭令严嵩还乡为民,严世蕃谪戍雷州。后严世蕃因欲叛逃日本而被斩首。
& && &&&现今,皋兰县乡贤祠祭有邹应龙牌位,兰州碑林也有其笔迹的翻刻碑石。
& && &&&秦维岳(1759年—1839年),字觐东,号晓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浙江道御史、湖北盐法道等职。
& && &&&秦维岳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时,严肃考场纪律,认真批阅试卷,秉公识拔人才。任湖北盐法道期间,振兴教育,奖掖人才,捐献养廉银数千两建江汉书院、勺庭书院,资助举人会试旅费。
& &&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秦维岳因母病逝回兰守制,再未出仕。其后一直从事教育、公益事业。他向陕甘总督长龄等建议,并率先捐银1000两,创建兰州府立五泉书院。他先后被聘为兰山、五泉两书院山长,辛勤课训士子,要求学生“先品行,后文学”,以礼法约束自己。
& && &&&秦维岳虽贵为翰林,但很少官场积习。他生活清贫,朝服破了就用宣纸粘补破洞,染上蓝色。他重情讲义,妻子亡故后,一直未续娶,并常赋诗深切悼念其妻。
& && &&&秦维岳著有《听雨山房诗钞》。其中,《金山寺》一诗描写了清道光十三年大旱造成的惨景:“目睹冻馁形,令我潸挥泪。连年遇旱荒,死亡复累累”,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 && &&&张国常(1836年—1907年),字敦五、冬坞、东武。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
& && &&&张国常生性恬淡,不愿混迹官场,任刑部主事数月后,即辞官回家奉养老父。此后近三十年间,他被历任陕甘总督聘为省立兰山书院山长,辛勤课士,被誉为“陇上之文坛泰斗”。光绪十六年(1890年),甘肃学政胡景桂上疏朝廷荐举,加张国常员外郎衔,以表彰他长年矻矻不辍,兴学造士的精神。
& && &&&张国常思想进步,不盲目排斥陌生事物。光绪十六年(1890年),甘肃电报局建立,栽设电线架杆。当时旱情严重,民间谣传系栽电线杆破坏风水所致。张国常出面解释劝说:“以前没有电杆,旱灾也经常发生,可见电杆和旱灾没有必然联系。”终使群情转为安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甘肃奉诏改书院为学堂,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多数士大夫对这一巨变抱抵触情绪,张国常却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明智之举。他鼓励学生们学习机器制造,数学、地理知识和外语,以求富国强兵。
& && &&&张国常著有《听月山房诗文集》、《甘肃忠义录》等文稿数十册。
& && &&&刘尔炘(1864年—1931年),字又宽,号晓岚,别号果斋,晚号五泉山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等职。
& && &&&刘尔炘同其师张国常一样,不喜官场,任翰林院编修三年后,辞官归里,长期从事地方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益工作。
& && &&&刘尔炘两任兰州府立五泉书院山长。他对诸生热中功名、惟知读八股文选本的时弊非常反感,专门制定了六条学规以扭转这种颓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尔炘受聘为甘肃文高等学堂总教习。他在学堂悬挂自撰楹联:“五大洲同在地球,何故人强我弱;二三子欲擎天柱,当思日异月新。”向学生灌输忧患意识,激励他们刻苦学习。1919年,刘尔炘筹集资金创建全陇希社国文讲习所,面向全省77县招生,为全省各小学培养了诸多国文、历史教员。
& && &&&刘尔炘的后半生主要忙于地方社会公益事业。病故后,地方人士为他铸就青铜像,树于五泉山层碧山庄。举行揭幕仪式时,众多市民踊跃参加。当时恰巧市内东关火药库爆炸,许多市民因参加揭幕仪式,远离市区,得以保全生命。因此,当时兰州人常说:“刘大人走了,还在拯救百姓。”
& && &&&刘尔忻著有《果斋别集》、《果斋日记》等著作。
& && &&&以上所述兰州历史人物,从其个体来看,在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都不算大。不过,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突显的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办学呕心沥血、不记私利的精神,正是当今国人所普遍怀念和向往的传统文化的部分精华所在。所以,就整体而言,兰州历史人物遗迹在旅游资源方面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 && &&&除历史文化之外,自然风景和当代文明也是兰州旅游资源整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在这两个方面,兰州又有哪些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旅游资源透析”系列报道之九
辉煌的当代文明和独特的自然风景
泉石多清趣 园林尽古姿& && &&&
晚来水车下 凉意沁诗脾& && &&&
——《我忆兰州好》& &
& && &&&上文出自清代诗人江得符《我忆兰州好》,描写了诗人沉醉于兰州风光中的惬意感受。
& && &&&兰州的自然风光如果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确实没有什么突出之处,不过,还是有一些景点独具特色,值得重视。
& && &&&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兰州市北山柏树台一带,是中国最早开展干旱荒山水土保持造林的地方,也是全国距市区最近的森林公园之一。园内有“全国支援甘肃绿化树种纪念林”、“中日友好纪念林”、“三八纪念林”等林地2000多亩,各类树木百余种,30多万株,全部为人工栽植。各类小型野生动物出没于林间,有蒙古兔、松鼠、雉鸡等约20余种。
& && &&&八盘峡旅游渡假区,地处八盘峡水库,是一片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及休闲渡假区。八盘峡水电厂是国内唯一一座坐落在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的水力发电厂。厂区内是雄伟的电站大坝和轰隆作响的机器设备,厂区外水天一色,岸边绿树成荫,水鸟翔集,风景如画。库区北岸坐落着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初步发现8类30组270个足印,其种类之多和密度之大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其中有一组足印每个长达150厘米,是全世界目前发现的最大恐龙足印。
& &&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永登县连城林内,1997年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标兵。沟内山奇水秀、峰峦叠嶂、林木苍翠,是一片毫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公园包括两个部分,其中大吐鲁沟以奇特地貌风景为主,有天窗眼、藏龙洞、半月天、灯杆石、驼峰岭、金刚峰、三峰竞秀、幽谷琴音、石壁泻珠等24处景点,绝壁飞瀑,石崖泻珠,形态各异。小吐鲁沟内有1600多种树木花草,栖息着麝、跑鹿、蓝马鸡、猞猁、石羊等数十种珍稀动物。整个公园古木参天、溪流淙淙、到处鸟语花香,跑鹿、石羊信游于峰岭之上,山鹰、杜鹃翱翔于白云之间,俨然一座浑然天成的世外桃园。
& && &&&兴隆山风景旅游区,地处榆中县城西南处,有“陇右第一名山”美誉。兴隆山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成为道人修行养身之地,传说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谏议大夫李元、衡山道士秦保言即在此羽化成仙。兴隆山主峰由东西二峰组成,其间由云龙卧桥横空连接。山上有混元阁、朝云观、雷祖殿、二仙台、大佛殿、喜松亭、滴泪亭、丘祖阁、关圣殿、三官阁、菩萨阁、自在窝等建筑景点,以及成吉思汗纪念馆、朱德纪念亭、蒋介石行宫等人文纪念场所。
& && &&&兰州的当代文明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和文化成就两个方面。
& && &&&城市建设方面的旅游资源,主要是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百里黄河风情线。经过多年修建,现今风情线的路面宽阔笔直,两岸花坛苗圃星罗棋布,沿途布有黄河母亲、绿色希望、筏客搏浪、丝路古道、平沙落雁、西游记等精美雕塑,以及白塔山公园、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金城关仿古一条街、中山铁桥、水车博览园等旅游景点。
& && &&&兰州当代的文化成就似乎要胜于历史上的文化成就。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是杂志《读者》、舞剧《丝路花雨》和舞剧《大梦敦煌》。
& && &&&《读者》创刊于1981年3月,目前月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读者》在海内外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读者》文化园区目前正在陆续建设,内容包括读者大厦、读者大道、读者广场和读者公园等。
& && &&&《丝路花雨》于1979年首次公演,是一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背景、以敦煌艺术为文化底蕴,以敦煌壁画舞姿为主要舞蹈语言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创造了新型舞蹈派系——敦煌舞,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丝路花雨》演出团体是亚洲第一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多年来,该剧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300多场,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 && &&&《大梦敦煌》于2000年首次公演,是一部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的感情历程为叙事线索的四幕舞剧。《大梦敦煌》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文华奖”等多个奖项,并于2004年荣膺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该剧是公认的中国文化底蕴最丰厚的一部舞剧,创造了中国最成功的舞剧票房,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舞剧作品”、“中国舞剧史上的奇迹”、“中国原创舞剧中的顶级之作”,“震撼世界的民族舞剧经典”等等。
& && &&&此外,兰州综合科技实力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名列第九位,现有近700家科研开发机构,人才密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位,现有科研人员10万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万名。兰州的科技实力虽然在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可能不大,但是具有旅游宣传方面的价值。因为科技实力的宣传可以提高兰州在外地人心目中的文明形象。
& && &&&以上所述,大致梳理了兰州在古战场遗迹、历史文化、自然风景、当代文明方面的旅游资源。在这些旅游资源的现实基础上,提出古战场遗迹或许是兰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亮点,是否合适呢?如果以古战场遗迹为主,整合开发兰州的旅游资源,又将有哪些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完成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旅游资源透析”系列报道之十
祖先的鲜血不应该白流
& && && && && && & ——兰州旅游资源整合综述
& && &&&提出“古战场遗迹”或许是兰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亮点,主要原因有两个:
& && &&&第一、全国有许多地方在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战争,但是这些地方多数只是在某些历史阶段发生过某些战争而已。像兰州这样历朝历代战争不断,前后持续了至少两千年以上的地方,并不多见。
& && &&&第二、旅游资源的根本是要引起游客的兴趣,对于战争和与其有关的事物,人们长期以来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目前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推出了重大的战争旅游主题,这是一个尚未开发的空白领域。
& && &&&此外,还有三个次要原因:
& && &&&其一、“古战场遗迹”突显出兰州苍凉雄劲的风格,符合兰州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印象,易于得到游客的认同。
& && &&&其二、多年来,兰州最主要的旅游主题是“丝绸之路”。但是,由于“丝绸之路”这一主题的吸引力略嫌不足,能够支撑这一主题的旅游资源相对有限,加之其他原因,这一旅游主题始终没能良好地推出。现在,全国人民对“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已经非常熟知。因为熟知,兴趣就小。继续推动“丝绸之路”旅游主题将会越来越难。
& && &&&除了“古战场遗迹”和“丝绸之路”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兰州旅游资源还能支撑什么重大的旅游主题。
& && &&&在此,需要说明一点,本组报道是从国内旅游的视角来观察兰州旅游资源的。如果从省内旅游或本地游玩的视角来观察,那么兰州现有的旅游资源整合情况就已经够用了。如果从全球旅游的视角来观察,那么“古战场遗迹”和“丝绸之路”这两个旅游主题相比,哪个价值更大,需要进一步研究。
& && &&&其三、古战场遗迹旅游,可以激发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的爱国热忱,以及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因此,在国人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德育”的大环境中,这一旅游主题对全国游客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
& && &&&“古战场遗迹”或许是兰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亮点。不过,这一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缺陷。它在更加突显兰州苍凉雄劲的风貌之时,也加深了兰州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本来就具有的贫瘠、荒凉、落后、民风彪悍的印象。这种印象会使游客对自己在兰州旅游时的安全、舒适和方便产生疑虑,因此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
& && &&&所以,在主打“古战场遗迹”这一旅游主题的同时,还需要辅以历史文化、自然风景和当代文明等,以此将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兰州旅游形象,才能形成真正的兰州旅游品牌,促进兰州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 && &&&开发“古战场遗迹”这一旅游主题的过程,将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 && &&&首先,需要从战争的角度来重新梳理一下兰州的历史。一方面,有关记述兰州战争历史的材料目前散见于各种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中,系统和详细论述兰州战争历史的资料尚未形成,这不利于我们较为全面地掌握兰州战争历史。另一方面,部分战争史实在学界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考证研究。对于这些存在争议的战争史实,如果能够确定发生在兰州,那么自然具有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如果确定没有发生在兰州,那么一般说来就肯定没有价值。如果尚不能确定发生在哪里,那么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还是具有相当价值的。大家知道,国内外许多景点就是利用传说,而不是利用史实来提升其旅游价值的。
& && &&&同时,需要对兰州的战争遗迹进行专项普查和进一步发掘,以求比较全面和扎实地了解兰州在战争遗迹方面旅游资源的情况。
& && &&&其次,基本掌握了兰州在战争遗迹方面旅游资源的情况后,需要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这个环节就是要确定怎样定位兰州的战争遗迹?哪些战争遗迹的价值较大?哪些战争遗迹的价值较小?以怎样的框架串起兰州的战争遗迹比较合适?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整个“古战场遗迹”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关键环节。大家知道,相同的原料在不同的厨师手中,将会做出天壤之别的菜肴。
& && &&&再次,定位找准之后,就需要按照定位对兰州的战争遗迹进行保护和开发。
& && &&&目前,兰州包括战争遗迹在内的所有历史遗迹的保护情况都并不理想。有资料显示,年兰州市文物普查时,共发现各类文物点1023处,但到2006年,全市文物点只剩600余处。
& && &&&兰州现存的遗迹大部分属于田野文物遗址,点多、线长、面广,客观上来讲,保护难度较大。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遗迹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尚未认识到这些遗迹的存在价值,没有保护这些遗迹的利益驱动。
& && &&&从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就是要不断拆除旧的建筑,以修造新的建筑。原因之一是地球没有足够大的地方供我们人类进行无限地建设。那么,为什么人类还要提出保护历史遗迹呢?因为遗迹是历史的见证。从文化角度来说,它是人们研究历史的素材,也是人们追忆历史的载体。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是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
& && &&&以上这一对矛盾,就是决定遗迹拆与不拆的原因。具体到每一处遗迹上,当决定它命运的人们认为保护它的价值更大时,它就能得以延续,而当决定它命运的人们认为拆除它的好处更大时,它就只能灰飞烟灭了。
& && &&&如果“古战场遗迹”这一旅游主题可行,能给全市以及各个相关遗迹保护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的话,那么,一般说来,兰州的相关遗迹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良好的保护。
& && &&&兰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肯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肯定是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相互配合的过程。在后一方面,最主要的配合地区,应该是甘肃全省。无论从古战场遗迹来看,还是从丝绸之路,或者其他许多方面来看,甘肃全省的旅游资源都远远大于兰州一市。
& && &&&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会出现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阶段内,其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 &&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衣食无忧,有了一定积蓄时,旅游经济才会出现并得到发展。所以,可以说旅游经济是一种奢侈经济。
& && &&&旅游经济的最大好处在于对环境的保护和提升。旅游经济不像工业经济,本身不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和材料。人们出于发展旅游经济的目的,还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美化。同时,旅游经济还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是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
& && &&&所以,在今后至少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经济将会变的愈加重要。
& && &&&兰州这些年来旅游经济的发展,应该说不很尽如人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传统上认为的旅游资源的匮乏。
& && &&&诚然,兰州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都没有突出的优势。长期不断的战火焚烧,使得兰州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影响了建国后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兰州的现代化建设也无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提并论。
& && &&&不过,当我们今天换一个角度来观察时,就会发现,长期不断的战火焚烧,也许正是当今兰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亮点。
& && &&&历史上,战争使我们的祖先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古战场遗迹,是祖先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今天,我们在想,祖先的苦难不应该白受,祖先的鲜血不应该白流……
& && &&&附注:
& & 一、本组稿件参考了大量资料,其中包括邓明先生所著《兰州史话》,无名人士所建《甘肃古文化博览网》,《鑫报》、《兰州晚报》、《兰州日报》、《甘肃日报》、《兰州晨报》等纸质媒体的相关报道,谨此致谢!
& & 二、由于本组稿件涉及到大量史实和遗迹,部分史实尚存在争议,一些遗迹也未经严格勘察,所以,本组稿件的记述中肯定存在错误,敬请读者原谅,并予以批评指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可以以兰州为中心中转,向甘南、河西覆盖,也是最大的地理优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哇,专业论文啊。顶一下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兰州最欠缺的是整体素质的提高!
客观因素是次要的,就拿小日本来说,面积不大,资源缺乏,地理位置也不好,但它可以发展成世界经济强国。
所以人才是主要因素。我们虽然生活在兰州,但不得不承认兰州的整体素质还是有待提高。随便举2个例子:
兰州乃至甘肃从领导到普通大众流行喝酒,打麻将。其普遍程度,热衷程度,所花的时间都很夸张。
兰州的高校风气腐败,大多数高校学生们不请老师吃饭就别想顺利通过毕业论文。(汗)
兰州整个社会做什么都讲关系,而不是任人唯贤,任人唯德。
兰州人大多都能吹,但做的时候就是另一回事了。
兰州,良好的社会风气还没有形成。
兰州的领导们普遍学历不高,思想观念落后,为老百姓做贡献的能力有限,为老百姓做贡献的念头更有限!
兰州各个行业,各个职位的人,服务意识淡薄,生活节奏缓慢。
兰州的生活环境不好,空气污染严重,消费高,地处大西北,这些都很难让人真正喜欢整个城市。
好了,说了不少了,可能很多人要骂我了。我要声明,以上不是指所有,只是说普遍情况!
事在人为,等兰州人的普遍素质增强了,兰州的发展便不再是问题!不过兰州的问题不好办,所谓10年树木,百年树人!
说了这么多,是希望兰州的发展的好,也是支持那些热爱兰州的朋友们!
祝福这个我生活的城市!
& &做为一个曾经的兰州人,很高兴看到此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块正方体木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