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et vent-vent 可以只定义流出质量吗?

工程质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工程质量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工程质量》杂志及《工程质量》·“”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登记注册,由建设部主管,建筑科学研究 院、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分会及主办。是我国建筑领域唯一一本全面报导工程质量及精品工程的期刊。其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致力于全面报导建设工程质量,通过杂志这个平台,进一步强化全行业质量意识,营造创精品工程的环境氛围,增强质量典范和精品工程示范效应,全面提升水平,为塑造更多的精品工程、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原:《工程质量管理与监测》。主管单位住建部
《工程质量》为上半月出版,全年12期,每期定价15元,主要栏目有“精品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检测”、“技术园地”、“研究探索”、“标准规范”、“工程安全”、 “各抒己见”、 “防渗漏研究”、“聚焦信息化”、“‘四新’应用”等。
《工程质量》·“精品”为下半月出版,全年12期,全彩本,每期定价16元,除以上栏目外,“政策导航”、“鲁班风向”、“精品建筑”、“细节品味”、“案例分析”、“地方采撷”、“安装设备”等栏目尤具特色。
杂志本着理论创新、注重实际、行业覆盖、打造精品的原则,坚持媒体与政府、协会、科研、企业相结合,面向、、、、、监督、、等单位,为广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服务。
《工程质量》杂志及《工程质量》·“精品”杂志由国家监督
检验中心《工程质量》编辑部编辑、出版、发行。国内刊号:CN 11-3864/TB 国际刊号:ISSN 。邮发代号:82-934。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已经日国务院第 2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全面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工程质量编委会成员组成
主 任:徐培福 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副主任:吴之乃 中国建筑业协会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
委 员: 高小旺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
李中锡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质量》副主编
靳玉英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设质量管理分会秘书长
刘 杰 中建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
建工集团总工程师
胡德钧 建工集团总工程师
发 总工程师
范庆国 建工(集团)总公司总工程师
唐怒涛 建工集团总经理
吴松勤 中国建筑业协会质量监督分会会长
黄杰宇 副秘书长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实现对施工质量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打造建设精品工程,按建设工程指挥权限,建立工程质量分级管理。
1.工程质量分级管理制度实施范畴为:
1)建设指挥部领导:指挥、副指挥。
2)建设指挥部部门负责人:工程、安质、计财、综合部各部室正副主任。
3)建设指挥部专业工程师:工程、安质、计财部各专业工程师。
2.工程参建各施工、监理单位及设计院现场指挥部的各级管理人员。
凡纳入质量分级管理制度范畴的各级建设管理人员,必须以科学的管理标准,完善的岗位工作要求,认真按照规定的分级管理范围实施重点质量管理,使全部工程质量达到设计文件、技术标准及相关规范的要求。[1]《工程质量》(半月刊)旨在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致力于全面报导建设工程质量及管理动态,重点交流工程建设新技术、新成就、新经验,聚焦工程建设中的热点、难点,在工程质量检测、事故分析等方面,在全国独树一帜。本刊是广大科技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园地,欢迎相关单位及个人投稿。
《工程质量》杂志面向全国建设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工程设计、开发、施工、监理、监督、检测等单位及相关人员,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主题突出,理论和技术观点明确、具有时代气息,数据准确可靠,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文字简明扼要、通顺易懂,图表清晰、规范,并欢迎以图形、照片形式表示要点和工序过程,标题一般不超过15字,文章一般不超过6000字,应重点突出自己创新的地方;常识性及在其他文章中能找到的内容尽量以参考文献的形式予以引用。中文摘要不超过200字,英文摘要不超过600个英文字符。摘要应含有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及附带信息等内容。
2.稿件的署名应是文章的主要责任者和执笔人,文责由作者自负。
3.文体要用规定的简化字,标点符号要正确。附表、附图要规范,并请用电脑制作,附图或照片的尺寸宽一般为6~7cm或13~14cm,图表中和照片背面请注明表名、图号、图名、图注、照片说明和其它说明文字。
4.来稿文字、科学名词术语和计量单位符号应符合国家现行方案、规范和标准,国家无规定者应合乎专业习惯。外文字母需用印刷体书写或打字,容易混淆的字母请用铅笔注明语种、大小写、正斜体或黑体、上下角标等。
5.文稿章节的排序,本刊统一采用1、2、3……及1.1、1.2、1.3……系统。
6.来稿中引用他人的作品,按著作权法的规定在正文中应以参考文献的形式予以注明(注在右上角“[]”内),文尾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宜超过15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为:
(1)图书:序号、著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2)期刊:序号、著作者、题(篇)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页次。
(3)论文集:序号、著作者、题(篇)名,见:整体文集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7.本刊对刊用稿件有权作文字性修改、删节、摘登,不同意的作者来稿时请声明。对不能按本刊意见进行修改的稿件,本刊有权不予采用。
8.建议读者提供与文章相关的照片,如果能将要点、方法或工序过程用图形、照片表达,或者提供构图思路的,本刊将优先发表。
9.杂志不同于书报,是探讨问题的最佳场所。对于探讨深入、见解独到和有争议的文章优先发表。
10.来稿应包括下述内容:(1)作者姓名(含汉语拼音)、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邮编、联系电话以及中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2)正文;(3)参考文献;(4)作者简介。
11.稿件的投递方式有两种:一是打印稿并附带软盘寄至编辑部,二是用E-mail发送。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一般不退稿。稿件一经采用,赠作者该期本刊,并适当(按规定)支付稿酬。
12.稿件初步处理情况在3个月内予以答复,答复详见本刊网站BBS;决定刊登的稿件本刊会电话通知。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纪要  1.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监督站负责对工程质量验收(包括对组织形式、程序及标准执行等情况)实施监督。  2.工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及文件方可组织质量验收:  (1)完成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工程所含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均已验收合格。  (2)工程质量验收申请表。  (3)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4)工程勘察、设计文件质量检查报告。  (5)经质量监督机构抽查的完整的质量控制和工程管理资料。  (6)建设单位已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7)施工单位签署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书》。  (8)消防、燃气、电梯的准许使用文件。  (9)市政基础设施的有关质量检测和功能性试验资料。  (10)商品住宅的《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  (11)单位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书。  (1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等部门责令整改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  3.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其附件[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纪要]由建设单位负责填写并加盖单位公章和单位负责人签名一式五份,其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督站、备案机关各持一份,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建设单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情况,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工程质量验收时间、程序、内容和组织形式,工程质量验收意见等。[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摩尔质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eCU)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molar mass),用符号M表示。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或。对于某一纯净物来说,它的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的质量则随着物质的量不同而发生变化。外文名molar mass符&&&&号M
科学上把含有(约6.02×10^23)个的集体作为一个单位,叫[1]。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符号是n)的单位,简称为摩,单位符号是mol。 物质的量是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
国际单位制中计量物质的量的,简称摩,国际符号mol。1971年第十四届关于摩尔的定义有如下两段规定:“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数与0.012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在使用摩尔时应予以指明基本单元,它可以是、、、及其他,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上两段话应该看做是一个整体。0.012kg碳—12所包含的数目就是(NA),实验测得的近似数值为NA=6.02×10^23。摩尔跟一般的单位不同,它有两个特点:
①它计量的对象是微观基本单元,如、等,而不能用于计量宏观物质。
②它以阿伏加德罗数为计量单位,是个批量,不是以个数来计量分子、原子等的数量。也可以用于计量的特定组合,例如,用摩尔计量硫酸的物质的量,即1mol硫酸含有6.02×10^23个硫酸分子。摩尔是化学上应用最广的计量单位,如用于方程式的计算,中的计算,的配制及其稀释,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及热化学中都离不开这个。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除以物质的量,单位是克每摩尔,摩尔体积是物质的体积除以物质的量,单位是立方米每摩尔。过去常用的量、克、克分子体积应废除。
摩尔质量、摩尔体积是物质的量的导出量,应用时必须指明,对于同一物质规定的基本单元不同,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就不同。
摩尔质量 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值,但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使用起来却非常方便,它就像一座桥梁将同宏观物质联系在一起。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molar mass),用符号M表示。(=,单位不同,数字相同)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或。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克每摩尔),摩尔质量的单位还可以为kg/mol(千克每摩尔)。对于某一纯净物来说,它的摩尔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的质量则随着物质的量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 1 mol O2的质量是32 g,2 mol O2的质量是64 g,但O2的摩尔质量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还是32 g/mol。根据的精确测定,知道0.012kgC-12含有的数约6.02×10^23(常数)。我们知道,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数目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究竟是多少呢?
一种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元素的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后所得到的。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我们又知道1molC-12的质量为0.012kg,即0.012kg是6.02×10^23个C-12的质量。利用1mol任何粒子集体中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推知1mol任何粒子的质量。例如,1个12C与1个H的质量比约为12∶1,因此,1mol12C与1molH的质量比也约为12∶1。由于1mol12C的质量为0.012kg,所以,1molH的质量也就为0.001kg。
对于来说,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例如, 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1molO的质量为16g; N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1molNa的质量为23g。
对于分子来说,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例如, 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1molO2的质量为32g;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5,1mol NaCl的质量为58.5g。
是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而生成的。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因此,原子在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质量仍然近似等于原子的质量。所以,对简单离子来讲,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形成该种离子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例如,可以推知:N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1mol Na+的质量为23g; Cl-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1mol Cl-的质量为35.5g。
对于较复杂的离子,如来说,1mol任何原子团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构成该原子团的原子的之和。例如, SO42-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96,1mol SO42-的质量为96g;
NH4+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8,1mol NH4+的质量为18g。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单位为克时,1mol任何或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等。我们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符号为M,常用的单位为g/mol或kg/mol①。
对于上面所举例子来说,它们的摩尔质量分别为:
O的摩尔质量为16g/mol;
Na的摩尔质量为23g/mol;
O2的摩尔质量为32g/mol;
NaCl的摩尔质量为58.5g/mol;
Na+的摩尔质量为23g/mol;
Cl的摩尔质量为35.5g/mol;
SO4的摩尔质量为96g/mol;
NH4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同理:C-12的摩尔质量为12g/mol
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和物质的摩尔质量(M)之间存在着下式所表示的关系:
n =m/M注:112-118号数据未被IUPAC确定。
标号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1.007 94(7
4.002 602(2
9.012 182(3
14.006 7(2
15.999 4(3
18.998 403 2(5
20.179 7(6
22.989 769 28(2
24.305 0(6
26.981 538 6(8
28.085 5(3
30.973 762(2
39.098 3(1
44.955 912(6
50.941 5(1
51.996 1(6
54.938 045(5
58.933 195(5
58.693 4(2
74.921 60(2
85.467 8(3
88.905 85(2
91.224(2)
92.906 38(2
102.905 50(2
107.868 2(2
112.411(8
114.818(3
118.710(7
121.760(1
126.904 47(3
131.293(6
132.905 451 9(2
137.327(7
138.905 47(7
140.116(1
140.907 65(2
144.242(3
151.964(1
158.925 35(2
162.500(1
164.930 32(2
167.259(3
168.934 21(2
174.967(1
180.947 88(2
186.207(1
192.217(3
195.084(9
196.966 569(4
204.383 3(2
208.980 40(1)
[208.982 4]
[209.987 1]
[222.017 6]
[223.0197]
[226.0245]
[227.0277]
232.038 06(2)
231.035 88(2)
238.028 91(3)
(注*的是人造元素)
107 * Bh 274.1216
[2]为什么当你在Na的(23)加上g/mol后,就会等于1molNa的质量为23g。
①因为是由,,构成,所以原子的质量=核内中子质量+核内质子质量(电子的质量过小,可忽略。)由资料可知1个中子的质量为1.6749×10∧﹣27kg,1个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27kg。
即,Na的质量为12个中子×1.6749×10∧﹣27kg+11个质子×1.6726×10∧﹣27kg。
②碳原子质量的1/12;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等于1.66×10∧﹣27kg)
即,(6个质子×1.6726×10∧﹣27kg+6个中子×1.6749×10∧﹣27kg)×(1/12)=1.66×10∧﹣27kg。
③因为原子质量数过小,书写不便,所以,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与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碳原子质量的1/12)相比所得到的值,叫相对原子质量。
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6749×10∧﹣27kg×中子数+1.6726×10∧﹣27kg×质子数)÷(1.66×10∧﹣27kg)
④按事实算1molNa的质量的过程应为,(11×1.6726×10∧﹣27kg+12×1.6749×10∧﹣27kg)×(6.02×10∧23个)=23g。因为(1)÷(1.66×10∧﹣27)=6.02×10∧23,所以可在相对原子质量后面加上g/mol,也会等于实际的质量。
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1)区别:摩尔质量是由物质质量除以物质的量得到的,单位是g/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是以C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或分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而得到的。
(2)联系: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即:1mol
物质的质量,该物质的摩尔质量,该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三者数值相等,单位各不相同。苏志炜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相对原子质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相对原子质量[xiāng duì yuán zǐ zhì liàng]
[1]由于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例如一个的实际质量为1.674x10-27千克,一个的质量为2.657x10-26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x10-26千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为。外文名Relative atomic mass应用学科化学
相对质量( )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当我们计算一个质量是多少时,就会发现计算起来极不方便。若是计算其它更复杂的时那就更麻烦了。因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和来表示、的关系。把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分为12等份,(有好几种,其中有一种碳原子它的中含6个和6个,加起来是12,所以把它称为碳-12。当然还有其它如等,它含有8个中子和6个质子加起为14。国际上之所以要选用碳-12而不用碳-14是因为当选用碳-12原子作标准时,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便于记忆与使用)。那每一份的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1/12×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1.667e-27kg。(1.993e-26)/12=1.667e-27。然后再把其它某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数相比后所得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数值就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求法为:(2.657e-26)/(1.667e-27)=16(约),即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我们在计算时就采用16。这样就要简便得多。
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按相同的方法计算的。
相对原子质量的国际基本单位是1。
相对原子质量的是以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和6个的一种碳原子即C-12)的质量的1/12(约1.667e-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该原子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x一个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kg)ne。
1mol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单位一般为g/mol。
一种原子(分子,离子)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但请注意:只有当该原子、分子、的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时,才符合本规律。
由“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可以得到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推导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
=某种原子的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原子核质量+核外电子质量/[(1/12]mC
≈原子核质量/(1/12)mC
=质子的质量+中子的质量/(1/12)mC
=[质子数*一个质子的质量+中子数*一个中子的质量]/(1/12)mC
=[质子数*(1/12)mc+中子数*(1/12)mC]/(1/12)mC
=质子数+中子数
②:碳原子元素符号
③: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且质子的质量大约为碳原子质量的1/12,故得出此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不能作为计算公式)。
符号: 概念与元素氩(Ar)不能混淆。
相对原子质量≈+(不可作为公式)2011年国际标准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1.007 84; 1.008 11]
4.002 602(2)
[6.938; 6.997]
9.012 182(3)
[10.806; 10.821]
[14.006 43; 14.007 28]
[15.999 03; 15.999 77]
18.998 4032(5)
20.1797(6)
22.989 769 28 (2)
24.3050(6)
aluminium (aluminum)
26.981 538 6 (8)
[28.084; 28.086]
phosphorus
30.973 762(2)
[32.059; 32.076]
[35.446; 35.457]
39.0983(1)
44.955 912(6)
50.9415(1)
51.9961(6)
54.938 045(5)
58.933 195(5)
58.6934(4)
74.921 60(2)
85.4678(3)
88.905 85(2)
92.906 38(2)
molybdenum
technetium*
102.905 50(2)
107.8682(2)
112.411(8)
114.818(3)
118.710(7)
121.760(1)
126.904 47(3)
131.293(6)
caesium (Cesium)
132.905 451 9 (2)
137.327(7)
138.905 47(7)
140.116(1)
praseodymium
140.907 65(2)
144.242(3)
promethium*
151.964(1)
gadolinium
158.925 35(2)
dysprosium
162.500(1)
164.930 32(2)
167.259(3)
168.934 21(2)
173.054(5)
174.9668(1)
180.947 88(2)
186.207(1)
192.217(3)
195.084(9)
196.966 569(4)
[204.382; 204.385]
208.980 40(1)
232.038 06(2)
protactinium*
231.035 88(2)
238.028 91(3)
neptunium*
plutonium*
americium*
berkelium*
californium*
einsteinium*
mendelevium*
lawrencium*
rutherfordium*
seaborgium*
meitnerium*
darmstadtium*
roentgenium*
copernicium*
ununtrium*
Flerovium*
ununpentium*
Livermorium*
ununoctium*
  以下是翻译为中文的上表附注:
*这些是没有稳定同位素的元素. 一个或多个已知同位素已列在“参考资料”中的“Table 3”中,并给出了合适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半衰期。然而,三个元素(钍、镤、铀)有确定的特征性地表同位素成分,所以这些元素的原子量也被列入上表。通常初中和高中所用到的都是整数或最多一位小数点附下表:
相对原子质量
35.5(只能写成35.5)
63.5(可写64或63.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施工质量控制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施工质量控制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根据GB/T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术语定义施工质量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方针指导下通过对施工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进行施工质量目标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系统过程[1]
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是由工程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施工生产的特点决定的,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考虑和适应以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管理.
1.工程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施工的生产的特点.
⑴施工的一次性
⑵工程的固定性和施工生产的流动性
⑶产品的单件性
⑷工程体形庞大
⑸生产的预约性
2.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
⑴控制因素多
⑵控制难度大
⑶过程控制要求高
⑷终检局限大
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应强调,边施工边检查边整改,及时做好检查记录和认证记录.1.事前质量控制
2.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控制的关键是坚持质量标准,控制的重点工序质量,工作质量和质量控制点的控制.
3.事后质量控制
以上三个环节是互相补充的系统过程,实际上是动态的过程质量控制,达到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1.共同性依据.
指适用于施工阶段,且与质量管理有关的通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必须遵守的基本条件.
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合同;设计文件;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记录,设计修改和技术变更等;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颁
颁布的与质量管理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性文件,如建筑法招投标法质量管理条例等.
2.专门技术性法规.
指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质量控制对象制定的专门技术性法规.1.质量文件审核
2.现场质量检查
⑴开工前检查
⑵工序交接检查
⑶隐蔽工程检查
⑷停工后复工检查
⑸分项,分部工程完工检查
⑹成品保护检查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质量成本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质量成本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质量成本的概念是由质量专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他将企业中质量预防和鉴定成本费用与不符合企业自身和顾客要求所造成的损失一并考虑,形成质量报告,为企业了解质量问题对的影响,进行质量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此后人们充分认识了降低质量成本对提高的巨大潜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外文名Cost of Poor Quality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质量成本一般包括:为确保与要求一致而作的所有工作叫做一致成本,以及由于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全部工作叫做不一致成本,这些工作引起的成本主要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其中和鉴定成本属于一致成本,而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又统称为故障成本,属于不一致成本。
具体而言,是为减少质量损失和检验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在结果产生之前为了达到而进行的一些活动的成本,它包括质量管理活动费和行政费、措施费、质量教育培训费、新产品评审费、质量情报费及工序控制费;鉴定成本是按照对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在结果产生之后,为了结果是否满足要求进行测试活动而产生的成本,包括行政费、材料工序成品检验费、检测设备维修费和折旧等。故障成本是在结果产生之后,通过质量测试活动发现项目结果不满足,为了纠正其错误使其满足质量要求发生的成本,分为两部分: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内部损失是指产品出厂前的废次品损失、返修、和复检费等;外部损失是在产品出售后由于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和“三包”损失等。上述概念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质量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
质量成本(Cost of Poor Q COPQ)弥补百万次品率的不足。其概念是造价不同的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损失不同;同一次品,出现在的不同位置,造成的损失也不一样(例如更换、 维修、保修、停产、丧失信誉、失去以后生意等)。例如坏在客户处,影响最大,假设权重为100;坏在公司生产线,影响相当大,假设权重为10;坏在的生产车间,影响最小,假设权重为1。该产品价格为1000元,在上述三个环节各出现次品一个,总的质量成本就是111000元(10_0x1000 + 1_0x1000 + 1x1000)。这个指标有助于促使在初端解决质量问题,在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供应链复杂的行业比较流行,例如在,飞机制造业、设备制造行业等设备原厂(OEM)采用得比较多。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所需的各项。
a) 实施各类策划所需的、包括:
体系策划:
产品实现策划:
b) 产品/工艺设计评审、验证、确认,
c) 工序能力研究,
d) 费用,质量成本e) 质量情报费用,
f) 培训费用,
g) 。用于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所需各项。
b) 监测装置的费用,
c) 破坏性试验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劳务费。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
b) 返工损失,
e) 质量故障处理费,
f) 质量降级损失,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费用。
a) 索赔费用:
b) 退货损失:
c) 保修费用:
d) 降价损失:
e) 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
f) 信誉损失:1. 针对所需用的分类项目,制定相应的定价体系。
2. 确定各部门应定期向口输送的相关信息。质量成本曲线
3. 进行针对性的。
4. 形成必要的程序或。
5. 财务建立相应的凭证及账目。
a) 质量成本数据不能依靠原有的中提取,要建立独立的获取渠道。
b) 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质量成本(供参考)
建立会计分离:
建立统计记录凭证:
建立统计:
建立质量成本分帐:1.以寻求适宜的质量成本为目的。任何企业都有与其、、设备条件、和人员素质等相适应的质量成本,开展质量的目的就是找到适宜的方式,来优化企业的质量成本。
2.以严格、准确的记录数据为依据。实施质量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成本数据流进行细致的核算和分析,所以提供的各种数据和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否则对只能起到误导作用。
3.建立完善的成本决算体系。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就要对成本的核算质量成本曲线有统一的口径,应有对人工的、成品的、损失成本、生产定额等有统一的核算和计价标准。1.要深入开展质量的宣传和学习,对主要从事质量成本管理的人员进行专门,明确其职责和任务。
2.制定质量的有效标准,即确定适宜的质量成本水平。
3.编制、实施,同时要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核算与分析,对质量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
4.对质量成本的控制情况进行考核,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质量成本改进和相应的质量成本改进措施。一般来讲,质量成本诸要素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比如,随着的提高,预防鉴定成本随着增加,而内外部损失成本则减少。如果预防鉴定成本过少,将导致内外部损失成本剧增,利润急剧下降。从理论上讲,最佳质量水平应是内外部损失成本与预防鉴定成本曲线的交点。如图所示当投入成本(和鉴定成本)为0时,率几近于0;而逐步增加投入时,合格品率就迅速上升,损失成本则急剧下降,而总(投入加损失)也迅速下降。在a点时,如再降低不合格率,则需投入的成本就开始迅速增加,也随之上升。因此,率为a时所对应的即为最适宜的质量成本。一般指企业根据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和采取一定的质量管理措施之后,规划一定时期内为保证产品达到必要的而需要支付的最佳质量成本水平和目标。开展质量成质量成本曲线本预测工作,其目的主要是编制和提出控制的目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经验判断法,即组织企业中质管技术人员、财会人员就手头掌握了的质量方面资料进行,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二是数学计算分析法,即利用企业良好的管理基础所积累的资料,找出趋近最佳的质量成本数据,运用数学模型等方法展开预测。质量的制定应与企业的总体、和计划相协调,其内容主要包括:总质量成本计划、主要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质量成本构成比例计划、质量计划、措施计划等。质量是以货币的形式综合反映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状况和成效,是企业质量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
1、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质量成本数据来源于记录质量成本数据的有关原始,主要指发生在一个报告期内的相关质量。具体来说,的数据由质量管理部门及检验、、工艺等有关部门根据凭证进行统计;数据由检验和开发部门根据检验、试验的费用凭证进行统计;内部质量损失成本数据由检验部门和车间根据废品报告和生产返工等有关凭证统计;外部质量损失成本数据由市场、销售服务等部门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
2、质量成本的核算。企业质量成本的核算属于的范畴,应该以为主、统计核算为辅的原则进行。如果企业已经设置比较完善的质量成本科目,即:“质量成本”一级科目和“”、“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二级科目以及二级科目展开的三级科目,则也应同时设立相应的总分类和明细表,即:质量成本总分类台账、质量成本、质量成本鉴定费用明细账、质量成本内部损失费用明细账、质量成本外部损失费用明细账。
企业在进行质量时,既要利用现代,又不能干扰系统的正常运作,要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对相关的科目进行分解、还原、归集。
3、质量成本的分析。是通过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比例找出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主要为提供信息,指出改进方向,降低。因此,是质量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目标质量成本完成情况分析、质量成本变化情况分析、质量成本结构分析、质量成本与其它相关指标对比分析、质量成本灵敏度分析等。它是根据日常质量资料归集、加工、汇总而成的用以反映质量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总结性文件。质量成本报告可按报送的时间、对象和形式不同作不同的分类。按报送时间分为定期和不定期质量成本报告;按报送对象分为厂级和各责任单位质量成本报告;按报告形式分为报表式、图表式和陈述式三种。就其所要披露的内容以及为了满足的要求,企业的质量成本报告一般有:质量成本表、质量损失表、质量表、质量、质量成本及损益表、质量成本等。质量成本报告可依,按年、季、月编制,这样可以对和工人朝着实现“零缺点”的理想目标不断施加压力。质量成本报告披露的内容一般有:各的实际金额与比较标准、各成本项目的比例关系、以往各期质量成本的数据资料、质量成本与销售额、()、、固定资产等的比例关系、质量、质量损益、与同行业或竞争对手的比较资料、特殊或重大项目的分析说明以及其它等。是实行质量的必备环节。为了进行有效的考核,一般要建立从到班组直至责任人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和经济责任制、“”、“成本否决权”等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强化管理,定期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先进,保证质量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1. 质量成本总额的分析。
a) 质量成本总额/销售收入 = K
K ≤ 1%,效果较好,可达6σ水平,
1% & K ≤ 5%,效果一般,可达5.5σ水平,
5% & K ≤ 15%,较差,可达5σ水平。
b) 质量成本总额与同期进行绝对数额的比较,若质量成本总额较高,应分析主要升高科目及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2. 质量成本构成分
a) 质量成本
由企业自身特点所决定。只有当处于时,质量成本最低。
一般情况下:多品种小批量,故障损失费 & 质量保持费,
大批量,故障损失费 & 质量保持费。
b) 质量成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当内部损失成本上升,应增加,采取预防措施,
当外部损失成本上升,应增加鉴定成本,加强检验,相关书籍当内外损失成本均上升,应增加预防及鉴定成本。
c) 质量成本的分析。
设:内部损失成本为C1,外部损失成本为C2,
为C3,鉴定成本为C4,
则:平衡点为:C1+ C2= C3+ C4,
当增加C3和C4时,C1和C2应降低。
原则为:C3+ C4 &(C1+ C2)的降低额,否则不经济。
3. 内部损失成本的分析。
a) 应分析内损的主要构成因素,
b) 用图示的方法,明确各类产品,各个工序的内部损失额。
4. 外部损失成本的分析。
a) 应分析外部损失成本的主要来源,
b) 分析并外部损失成本带来的无形损失,
5. 形成报告。
a) 对质量成本总额的分析及改进建议,
b) 对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及改进建议,
c) 对内、外部损失成本的分析及改进建议,
d) 与质量成本目标进行比较,并进行。1. 制定质量成本目标
a) 为的一部分。
b) 制定有依据:
c) 分解到相关部门/工序/过程,
2. 根据当期,采取相应措施。
a) 输入领导层。
b) 领导层明确相应措施、职责、完成期限
3. 在运行中对质量成本进行监控。
a) 比较法:
b) 抓关键环节,采取应对措施。
c) 指标归口,严格考核。
4. 应注意的问题
a) 结合企业实际,确定细目不能照抄。
b) 重点要放在故障损失的研究上。
c) 质量成本目标要合理,
d) 内部统计与核算要真实,分摊及评估要可行。
e) 要狠抓关键环节,
f) 质量成本要服从于,最终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
g) 要将质量与相结合。在企业实践中,质量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把它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考虑。企业有什么样的,就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
重要的是,在对质量成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对失误与浪费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企业在努力增加收益的同时,常常忽略对与进行整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企业对战略、质量、、收益率、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了解。整合企业战略与产品质量为什么重要呢?这是因为战略与产品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企业奉行的是,那么就要制定相应的低成本质量策略。如果企业目标是想凭借优质产品树立企业形象,那么就需要对进行规划,把研制、生产和销售优质产品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产品质量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若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规划就应该侧重于那些影响当前与未来客户购买决策的因素。然而,如果企业只是想提高某一产品的利润,那么在方面就应该注重减少失误、消除非与浪费现象,以降低质量成本。
对上述那种关系缺乏了解的另一个原因是对质量这一概念还认识不足。质量的含义是,花费尽可能小的成本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并杜绝各种失误。因此说对质量的要求并不一味精益求精。调查中发现,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产品质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或者&质量陷阱&。
产品质量的改进能够带动的提高。消除了失误、非增值活动和浪费,的利用会更加充分。但这也为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节约下来的资源无法加以利用,那就不会对企业收益产生实际影响。
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发现,一旦出现的闲置,企业改善也就彻底失败了。的提高缩短了,产品返修现象的减少降低了机器设备的,投入也随之减少。由于废品率、返工率和浪费现象不再频繁出现,对的需求也下降了。此外,由于消除了质量缺陷、浪费和非增值活动,行政运作费用也随之降低。
以往,企业总是把和改善割裂开来,分别对待。通常有固定的方式与程序,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而质量改善却往往是心血来潮、缺乏计划性。很常见的情况是刚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就开始规划新工作。多数情况下,承担质量改善工作的人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只能利用空闲时间。这种工作方式使许多改善计划无法按期完成,有些甚至不了了之。的制定虽然非常规律,也很正式,但是由于其内容涉及商业秘密,因此往往不会在企业内完全公开。尽管员工对规划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企业通常还是能够完成规划的目标。
质量改善或许应当被纳入到企业的当中去。质量改善应当着眼于现有与未来客户的需求,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经营目标。应详细制订质量改善计划并在资源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质量成本()这一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对其含义仍然是众说纷纭。质量成本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着模糊之处。它可以是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支出,或是为确保质量而必须有的支出。更有甚者,把这一概念理解为“”。而实际上,这种仅仅是指因补救问题而产生的支出。
总体来说,质量成本应包括一切防止质量缺陷的支出、及确保产品达到要求的支出,以及出现质量问题后善后工作的各项支出。质量缺陷是指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出现的浪费、失误或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质量成本支出可以分为三方面:预防性支出、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预防性支出是企业的计划性支出,专门用来确保交付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出现失误。交付环节是指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运输。预防性支出项目包括教育与、持续的质量改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投入、、市场调查、实地检测以及。
性支出:评估性支出是指在交付和服务环节上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检查、监测或评估的支出。这类支出项目包括进货检查、内部产品审核、产品检查、库存清点、质量管理人员薪金、评估与审核报告。
补救性支出:如果产品交付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维修与更换或重复服务,企业就需要支付补救性支出。补救性支出还可以细分为两类:内部补救支出与外部补救支出。
内部补救支出是指产品在送达客户之前发现问题的补救支出,涉及的方面包括废品、返工、、维修点、重新设计、运输救援、补救行动汇报,以及因产品或服务不合要求导致的延误。
外部补救支出则是指因客户发现问题而由企业承担的补救性支出,包括的项目有保修、接待客户投诉、产品更换、产品回收、运费、担保数据分析、客户跟踪调查和区域服务机构。有许多质量成本支出是隐性的,很难通过常规的质量成本系统进行测定。即使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会被当作是企业的正常。多数质量成本系统无法检测的主要集中在客户补救成本、信誉损失成本、客户不满成本三方面。虽然这些成本不能通过常规质量成本系统确定下来,但在成本构成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有与未来客户是否购买产品就与这些成本有关。消除了外部问题因素,这些支出也随之消失。因此,消除企业外部补救支出尤其重要。
质量成本数据可以视为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用来确定改善计划的时机并排定工作顺序。如果变革发生,还可以用来跟踪变革带来的影响。
把质量成本数据应用于质量改善,其目的是减少直至最终消除企业补救性支出。实施这一策略,就能够解决问题,并对产品或服务程序进行改善或做相应的变革。企业通过预防性支出,对各种问题加以调查和解决,从而减少了补救性支出,进而确保了利润。
性支出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价值,应当尽量减少。之所以说这类支出无,是因为它们并不能改进被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诚然,检查与进行得越细致、彻底,客户发现的质量缺陷就越少。但是,这类活动并不能彻底杜绝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加大预防性支出就可以减少性支出,同样能够减少补救性支出。
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对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以外部质量问题的影响最大,因为这种问题为客户带来了额外的支出负担,因而影响到客户未来的。潜在的未来客户同样会受到影响。他们一旦听说了存在质量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决策。确定了各类质量问题的标准和平均成本,就能够选择优先解决的质量问题,更好地帮助企业完成。
确定成本标准的第一步,就是详细列出各种必要补救措施,如从客户处取回存在问题的产品、生产备换产品和运送新产品等等。把所有补救措施的标准支出加在一起,并分别乘以同类事故发生的频率,就是企业每年在质量问题补救方面的总支出。
质量改善规划的选择应当结合企业的宏观。企业的经营目标可能各不相同,从、提高效率到增加市场份额,不一而足。外部补救活动对的影响最大,因此应当作为改进的重点。质量是对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试制、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的质量管理,是全员参加的对生产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具体来说,质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开发系统的质量
(2)的质量
(3)销售过程的质量
(4)质量成本的日常控制
质量应遵循的原则
(1)全员参与质量。
根据和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要求及大质量的,要以“全员参与质量,全力进行,全过程落实,全方位实现质量成本效益”为内容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活动,才能有效落实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规划,才能实现。
(2)以寻求适宜的质量成本为目的。
企业的质量成本应与其产品结构、、设备条件及人员素质等相适应,也就是说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质量体系,并寻求适宜的质量成本目标并有效地控制它。
(3)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依据。
实施质量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记录、数据务必真实、可靠。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核算准确、分析透彻、考核真实、控制有效。否则,势必流于形式,无法获取效益。
(4)把质量的职责明文列入各相关职能部门。
质量是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因此涉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如:、检验、生产、售后服务、等部门。只有把质量成本的统计及分析纳入其中去,才能坚持不懈的开展这项工作。否则,仅靠质量部门是开展不了质量工作的。?
(5)建立完善的成本决算体系。
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就要对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口径,应有对人工的工时、成品的加工成本、损失成本、生产定额等有统一的核算和计价标淮,这样对于质量成本的计算才能快速、及时、准确,并且可以减少相关职能部门统计数据的主观性。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想outle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