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意大利后饮食方面你会不会会特别不适应?

十天内免登录
2014年高考冲刺:饮食方面注意9大问题(全文)
2014年高考()来临,饮食怎么安排?高三是每一位考生最紧张的阶段,在此期间,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能量消耗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容易食欲不振,随之身体抵抗能力降低,就很容易生病。小编整理了关于考试饮食的9个问题,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考试期的饮食有什么基本原则?
考试饮食的总体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题:
把握安全,不要因为饮食不当引起任何不适。保持思维能力,让大脑长时间高效率地工作。保证夜间睡眠良好,第二天充分恢复精力。既然知道目标,也就能够知道考试饮食的原则所在。
首先,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任何形式的食物中毒。最好父母亲自选购食物,为孩子制作三餐。食物的做法,要按照孩子的体质而定。如果孩子脾胃虚弱怕冷,就要少吃冷饮和凉菜;如果孩子消化不好,就不要给他吃油腻煎炸;如果孩子容易上火,就要吃得清淡一些。凡是有可能发生过敏的食物,或者引起胃肠不适的食物,都应当非常慎重。
其次,就是要供应能够稳定血糖,B族维生素含量又高的食物。食物不要完全精白细软,因为这样的食物血糖波动太大,不利于长时间的脑力活动。配合一些粗粮、豆制品、蛋类、奶类和少量肉类,可以提供大量的B族维生素,它们是考生高效思维所必需的因素;同时,这样还能延缓血糖反应,让大脑在三小时内有持续的能量供应。
最后,为了保证高效的复习和良好的睡眠,晚餐吃七八成饱即可,多吃蔬菜和豆制品,肉类不过多,烹调不油腻,以便餐后不会昏昏欲睡,夜间不至于影响睡眠。
  ■我现在挺重视给孩子吃早餐的,可是早餐吃什么好呢?
答:早餐中,如果淀粉食物、高蛋白质食物和蔬菜水果三类食物齐备,就是合格的早餐了。如果再加上一小把坚果仁,就是优质的早餐了。这样的早餐就适合于考生。因为孩子从吃完早饭到考试结束,通常都需要3小时以上的时间,甚至更久,如果早餐马马虎虎,就难以保证几个小时之内稳定发挥高度的思维效率。
至于早餐是中式还是西式,并不重要。比如说,吃两个菜肉包子,加一碗小米粥,一个蛋,再加上一把草莓,就是很好的早餐了。再加上一勺核桃仁,就更为理想。
  ■听说牛奶能安神,可是孩子早上喝奶会不会让人昏昏欲睡影响学习?
答:没有这样的麻烦。牛奶在晚上喝对安眠有帮助,不等于它是一种催眠食品。早上人体处于逐渐进入兴奋的状态,一杯牛奶不会改变这个趋势。相反,牛奶中大量的钙,以及牛奶蛋白分解产生的安神肽,能够帮助人体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正好有利于克服考试期间的烦躁不安感。在钙缺乏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过度紧张,耐性不足,这是考试的大忌。
不过,牛奶虽好,如果孩子平日不喜欢喝,或者喝奶之后腹胀腹泻,就不要刻意去喝奶了。可以换用酸奶。青少年通常都很喜欢喝酸奶,而且酸奶没有不耐受问题,又有利于消化吸收。
  ■听说生食品维生素最丰富,是不是蔬菜都吃生的最有利于脑力?
答:不一定。蔬菜生吃有利于保存维生素C和叶酸,但不必所有蔬菜都追求生吃。因为考试期间最要紧的是饮食卫生,生吃蔬菜对卫生要求更高。同时,有部分孩子平日不习惯于吃生蔬菜,或者吃生冷食物容易腹泻,这些孩子应当以温热食物为主。把菜做熟了吃,只要烹调不过度,菜炒得不太软烂,不用煎炸方法,也能得到蔬菜中的大部分维生素。
  ■孩子晚上复习到很晚,加点什么夜宵好啊?
答:按理说,考试之前应当充分休息,不必熬夜准备,也就不用吃夜宵了。但如果一定要学习到11点以后,准备一些夜宵是必要的。夜宵要容易消化,不给胃肠带来负担,不影响夜间休息。比如说,小米粥、藕粉糊、牛奶、酸奶等。最好不要在夜间吃烤肉串之类食物。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考试期间最好不要用浓茶、咖啡和提神饮料来增强精力。咖啡因虽然能让人暂时不困,但是会消耗更多的营养素,并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它让人不能及时感觉到疲劳的信号,身体也就不能及时地休整,最终反而不利于精力的恢复。
  ■听说海鲜类的食物含有omega-3脂肪酸,对脑子最好,是不是多吃海鲜有帮助?
答:不一定。海鲜类食物高蛋白、低脂肪,含有omega-3脂肪酸,是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类的大脑细胞增殖在幼年时已经完成,成年后补充大量omega-3脂肪酸并不会让大脑细胞有什么明显变化。对于平日很少吃海鲜的孩子来说,突然多吃海鲜,有可能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有部分孩子对某些海鲜食品有过敏现象。
对于内地来说,海鲜类食物的新鲜度不足,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较大。另一方面,海鲜类食品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会增加人体的解毒负担。因此,如果不是沿海地区,不建议考生多吃海鲜。
  ■考试时想给孩子进补,什么益智的啊,补气的啊,有用吗?
答:不建议考试前突击进补。青少年正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当中,不像中老年人那样需要补气之类的补品。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指导,补错了反而引起麻烦。吃各种所谓的益智营养品,都不会对智商有什么明显影响,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已经在幼年完成了发育,以后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开发利用。只要基本营养需求能够满足,大脑能量供应充足,就能发挥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吃这些营养品是一种精神安慰。
由于考试前精神压力比较大,如果平日饮食不是非常满意,适当服用复合维生素是可以考虑的。注意按照推荐剂量来吃,不要随意多吃,因为有些营养成分过多摄入反而不利健康。
  ■平日家庭餐桌太平淡了,总是老几样。考试时想要做些好吃的,又不知道该吃点什么新鲜东西,特头疼。
答:不用这样烦恼。如果平日饮食平淡,考试期间突然做很多不一样的食品,在无形中会加大考生的压力。其实高考()也好,中考也好,不过是一次考试而已。既然平日都能考好,这次只要正常发挥就可以了。家人只需考虑在食物多样化方面适当改善即可,不要引入平日没有吃过的很多新食物。因为新食物可能会让孩子分心,而且因为平日没吃过,还可能存在过敏、不耐受、胃肠不适等问题。
比如说,有些人感觉大虾是高级食品,就大量做给孩子吃,结果孩子胃肠不适应发生腹泻,这就得不偿失了。甚至有的孩子会对虾蟹过敏。豆子也是一样,平日不吃的孩子突然大量食用,可能引起胀气,妨碍临场发挥。如果实在要做点新鲜花样慰劳孩子,不妨等到考试之后。
  ■能不能推荐几种人人能吃的、对考试很有帮助的优质食物?
答:只要合乎考生的体质,考试期间什么都能吃。如果一定要推荐,那么推荐酸奶、豆腐、青菜、小米和百合。
酸奶富含B族维生素,对思维是有益的;同时富含钙,有利于平缓情绪;它还能促进消化吸收,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危险。
豆腐也富含钙,同时含有大豆中的丰富卵磷脂,在人体中可以作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原料物质,对维持记忆力有好处。
青菜富含维生素C、钙、镁和膳食纤维,能帮助预防便秘,还有助于抵抗压力。
小米和百合煮粥,是很好的夜宵食品,清爽容易消化,有利于平缓情绪,一夜安眠。其中丰富的B族维生素对维持脑力也有帮助。
这几样食物没有过敏问题和不耐受问题,基本上是人人能吃,价格公道,到处都能买到。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非车险:   
:      
热门问题:  
:        
:         
热门影院:扫描下载客户端中国西藏信息中心-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与社会适应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  |  |  | 涉藏网群
 |  |  |  |  | 
|||||||||||
|||||||||||
中国涉藏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 涉藏人物库中国涉藏图书题录检索数据库→图书导航 藏传佛教寺庙库中国涉藏剪报全文检索数据库
&&&&&&&&&&&&
石德生&& ( ) && 来源: 西藏研究
[关键词]生态移民;生活状态;社会适应
[摘要]文章通过急促城市化过程中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分析,讨论了制度性急促城市化带给生态移民观念的影响与变迁。认为虽然两年多的城市化进程导致生态移民的“心理振荡”和“边际人格”,但由于生态移民的社会流动与分化现象较少,职业分化与异质性不深,观念的理性化、世俗化进程较慢,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多元化特征尚未成型,移民的生活方式仍然有着浓郁的传统性特征,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级状态。
[中图分类号]Q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11
一、问题的提出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生产活动增多、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由此,国务院于2005年1月正式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了生态移民、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十大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就生态移民项目而言,主要在周边城市或核心区城镇建立移民点,将18个生态保护核心区的藏族牧民整体性搬迁出来,以使草原休养生息,共涉及藏族牧民10,140户,5万余人。2005年下半年开始,生态移民项目逐步实施,移民点逐渐建成,众多牧民走进城里,过上了“类似”城里人的生活。但值得思考的是:三江源生态移民进城是在制度建设背景下实现的,是被集体性搬迁而来,其城市化是一种急促的城市化。相对于渐进性的城市化,他们未能经历身份、生活方式及文化、心理的城市化这一渐进过程,他们的行动逻辑和价值选择中缺少城市行动的逻辑和价值观念。与渐进性城市化相比,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观念、人际关系都处于急剧的变迁过程之中,那么,面临如此状况,他们能否适应,是否会感到压力和焦虑,会不会向往、留恋原来的生活家园,尤其全民信奉宗教的藏族牧民是否会在世俗化、理性化、多元化的城市面前感到无助,能否较快实现观念和行为的转变,经过两年多的定居、聚居式的城市生活锻炼,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想法和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中,并逐渐成为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这样一种研究欲望的推动下,笔者决定研究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的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及特点;二是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观念变迁及其城市化状况。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研究方法
研究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社会适应与观念变迁是一种理解与解释共存的过程,是一次尝试性、探索性研究;而且,三江源生态移民点分布较广、移民数量较大,要做普遍调查,难度较大。故此,笔者特选择了较具代表性的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生态移民点,意欲通过这一移民点的调查,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典型调查方法来研究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观念变迁及其城市化进程。2007年12月,笔者在三江源村移民点作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实地调查,发放问卷80份(1份/户),深度访谈移民6户。由于被调查人语言和文字知识等方面的原因,回收问卷60份。
(二)研究理论
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是研究问题的不二法门,探讨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社会适应与观念变迁及其特征,需要借助适合的理论分析才能得出可信的解释与结论。笔者在本研究中运用了“生活方式”、“社会适应”、“文化震荡与边际人格”、“城市化”等相关理论。
1、生活方式理论
“生活方式是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按领域可划分为经济生活、社会交往、政治生活、宗教生活等;按经济形式可分为自然、市场经济生活方式;按生活内容可划分为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1]依此理论,笔者首先以生活方式中的不同领域,如经济、社会交往、政治、宗教生活方式等来讨论移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特点,并进一步讨论其生活方式是传统生活方式,还是商业、市场经济方式;是传统牧区式的生活方式,还是具有现代城市特点的生活方式。
2、社会适应理论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掌握各种社会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的过程;也是个体协调自我行为、观念与外在环境要求的过程”。[2]具体而言,就是个体通过和当前生活环境的互动,了解、把握当前生活环境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协调自身行为,实现文化、心理的适应,身心全部融入当前生活环境、社会结构和网络的过程。简言之,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住房状况、经济收入、邻里关系、人际交往、政策制度、宗教习俗等方面的认可与认同”[3]逐步从身心两个方面融入当前生活环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互动、实现行为模式转变的过程。依据这一理论,笔者在研究时分析了急促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移民对当前经济生活和收入、邻里关系、人际交往、政策制度、宗教等方面的适应与认同状况,并进一步分析适应与认同状况对行为模式和观念的影响。
3、心理震荡与边际人格理论
文化震荡是“人们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所承受过多的变化之后感到压力、不知所措”,[4]“充分体现了变迁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毋庸置疑的影响”。[5]而斯结果则如周晓虹教授所言:“急剧的社会、文化的变迁中会产生一种转型人格,即边际人格(即二元人格),它是处在新旧文化交替、或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碰撞、选择、冲突下导致的多变、双重化的产物。”[6]依此理论,笔者在研究中分析了生态移民在急促城市化、社会适应过程中所承受的变化的压力,在社会和文化适应中遇到的“文化振荡”以及在心理、观念、人格上形成的边际人格。
4、城市化理论
关于城市化,南京大学张鸿雁教授认为:“城市化是指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结构从传统――农村(牧区)的经济、文化、人际等层面向具有现代特质的城市结构的转化……宏观结构转化的有:世俗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社会的流动属性、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异质性、首属群体衰落与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结构要素的时代性与现代性等;微观结构转变则表现为:人的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城市的质变,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态、人格的变迁等”;[7]而城市化的特征则是“理性化、理智至上、世俗化、人格的多元化、边际人格”等。[8]本研究试图通过生活方式、社会适应、人格变迁分析讨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城市化进程。因此,笔者将运用张鸿雁教授的城市化理论及城市化特征的界定来分析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社会适应、心理与人格变迁,并以此探讨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在从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中所处的位置。
三、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
为研究生态移民的生活及其社会适应,笔者先后调查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达日县、玛沁县、玛多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曲麻莱县、称多县,以及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生态移民点。在这些移民点中,笔者认为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移民点较具代表性,适合作为生态移民生活状况及其城市化进程研究的典型。为此笔者于2007年12月在此作了一次深入调查。
长江源村生态移民点位于格尔木市南郊,于日开工,11月20日入住。移民共128户、407人,主要来自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由于唐古拉山镇位于长江源头,故该移民点称“长江源生态移民村”。移民点占地面积600亩,村内绿化25亩。移民入住后解决了用电、用水问题。目前,长江源村“两委”办公楼建设完成,村卫生院人员到位,小学已投入使用,约有300名学生(加上村对面玉树州移民点的学生)。另外,为了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政府投资100万元建立了藏毯厂。为方便村民,市区4路公交车站延伸到村内,联通、移动、电信等通信服务普及,通讯十分便利。
(一)饮食起居
1、居住情况:每户拥有一所政府为其规划、修建的小院,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其中供住宿用的主建筑为平房3间,建筑面积62.26平方米;另外还建有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由于是统一规划和施工,其他移民点的居住状况和这里大致相同。室内设施方面,每一家庭陈设不很一致。原来生活条件较好、牲畜较多的移民户,各种家用设施一应俱全,还自己加盖了平房以供两三代起居之用;原来条件不好、比较困难的移民户,只有政府为其所建平房,室内设施很简单。
2、饮食状况:搬迁之前,移民饮食结构中肉(牛、羊肉)、乳(牛奶)食品所占比例较大。现在牲畜都已出售,再加上市场上牛羊肉价位较高,饮食结构中肉食品逐渐减少,面和蔬菜食品逐渐增加,但奶茶、酥油和糌粑仍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移民们逐渐学会了做面食,开始使用煤气灶等较为先进的生活用具。
(二)经济生活
1、经济生产方式:(1)打工:年轻人到市里做服务业,但人数不多、比例不高、流动距离不远、收入不多;(2)村内藏毯厂务工:主要是部分女青年、妇女;(3)做生意:人数很少,只有以前有经验者或资金较多者从事这一行业。
2、经济收入:(1)固定经济收入:每户每月生态移民退牧补偿金500元;(2)其他收入:打工或做生意收入,时多时少,不稳定。由于移民搬迁户中无畜、少畜等贫困户所占比例较大(贫困户占三分之一左右),经济基础差,拓展其他经济收入的渠道和能力较差,所以整体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大多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移民只是脱离了原有游牧生活方式,未能形成具有现代特性的商业和市场经济生活方式。
(三)社会人际生活
移民搬迁以前,牧民处于散居状态,居住距离较远,平时人们交往很少。搬迁进城之后,随着居住格局改变,交往逐渐增加,形成了“熟人”、“朋友”圈子。尤其是年轻人平常还有一些聚会,如过生日、过节等。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原因的限制,这种交往只限于移民点内,且内容简单,主要以聊天、唱歌、喝酒为主,缺少现代性的商业信息、就业信息的交流,更缺乏现代意义上文化、科技知识的交流。虽然生态移民们对城里生活很向往,很希望交到市内朋友,但由于没有得到周围城市居民的认可,没有融人城市社会结构和网络中,因而活动、交往很受局限。首属群体――家庭、邻里仍是移民社会结构与关系的重要纽带,未能形成现代的新型社会关系,社会结构要素缺少时代性与现代性特点。
(四)政治生活
搬迁之前,除了电视上看到的政治活动、镇里联点式的政策宣传之外,移民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生活。搬迁之后,移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社会政治活动,政治认识、观念有了新的变化。移民点办公楼建成后,若有政策宣传和社区事宜,大家到会议室共同商议,移民被纳入了现代政治生活的场域之内。同时,政府为移民点配备了专职驻村干部,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解决一些日常行政事务,使移民从原来行政管理缺位状态转变为行政管理逐步正常的状态。尤其是2007年1月依法选举产生了党支部和村委会,健全了妇联、治保等相应的基层组织,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移民对政策、方针了解得更多了。可以说,移民搬迁使移民有了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生活。
(五)文化与闲暇生活
搬迁之前,移民的文化与闲暇生活基本上是看电视、听广播、听录音。由于缺电或缺少接收设备,电视、收音机频道均很少,文化与闲暇生活单调、贫乏。搬迁到移民点以后,不但老年人能通过更多的电视频道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而且年轻人还可以到市里看电影、录像、文艺演出;可以通过看报纸、杂志、上网了解当前文化动态等,使他们的文化和闲暇生活逐渐丰富。此外,政府在节日期间组织文化演出队来移民点演出,进一步丰富了移民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搬迁进城在较大程度上扩展了生态移民的文化与闲暇生活空间。
(六)精神与宗教生活
藏族是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生活是其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搬迁后,宗教活动仍然是移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在访问时发现每一移民家里都有诵经礼佛的宗教陈设,有的人家专门设有礼佛的佛龛、唐卡、酥油灯等设施一应尽有。
(七)教育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移民点的教育。搬迁之前,唐镇牧民的子女上学非常艰难,一是寄宿制学校设施简陋;二是牧民居住地离寄宿学校很远。搬迁之后,政府专门拨款在移民点修建了一所全日制小学。这不但使孩子们有了安定的学习环境,解决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生态移民的后顾之忧。恰巧在笔者访问之际,看到几百名小学生在校园里做广播体操。面对这种场景,回想以前所看到的草原上的学校,对比之下,心中多了一丝希望与安慰。
四、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与观念变迁
(一)移民的社会适应
搬迁到城市,不但是一个空间转移,也是经济、政治、人际、社会生活方式的适应过程。那么,面对新的生活环境,生态移民能够适应吗?是否怀念、向往原来生活过的地方?对此笔者通过问卷进行了调查。首先,从对问题“你对搬迁后的生活适应吗?”的回答来看(见表1):不适应当前生活方式的为2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41.67%;适应当前生活方式的为32人,占被调查对象的53.33%。看来,多数人对当前的生活方式还是适应的。且据访谈发现:不适应搬迁后生活的多为年龄较大的移民,年轻移民对当前生活则是适应的。说明原有长期游牧生活方式的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龄较大移民的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再从对问题:“搬迁后,您最不适应的是什么”的回答来看(见表2),生态移民对搬迁后生活的不适应排序为: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住房状况、政策制度、宗教活动。通过这一顺序及分值可以认为:生态移民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活动、政策制度、住房状况是适应、满意的;不适应则是由于长期积淀下来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部分移民仍然怀念原来居住的地方和老邻居,对搬迁后的生活有不适应的焦虑和担忧。
如访谈对象D说:“搬迁之前,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搬迁下来之后,我们遇到了很多的不适应。一是没事儿干。以前,我们能放牛、放羊,现在牛羊全卖了,我们不知道干啥,每天都没事儿干,天天看电视也不是个办法,而且还要花电费;我们想有点事儿干。另外,人际交往上不适应,以前周围没有这么多的人,现在周围的人多了,但是事儿也多了,打交道的时候要注意好多事情;再一个,老人搬迁下来后,住在家里,很寂寞,没有精神;还有,吃得也不习惯,牛羊没有了,肉吃得不多,牛奶也得买,生活上不习惯。”
再从对“您能否接受现在这种生活方式?”问题的回答来看(见表3),40%的移民现在还不能接受这种生活方式,说明部分移民存在不适应的状况。同时,从50%能接受现在生活方式来说,生态移民对这种生活方式还是认可的,也说明移民们正在努力适应着这种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
此外,笔者还调查了移民对当前移民点社区环境的评价,这对移民的社会、心理适应有较大影响。从对问题“您对下列各方面的状况满意吗?其程度如何?(1为满意,5为不满意)”来看(见表4):移民对生活环境、治安状况是满意的,而对物价状况、赚钱机会、社会保障、贫富差距等不满意、认可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赚钱机会少、生态补偿津贴低,难以应付物价上涨速度,保持或提高生活水平很困难;同时,他们对社会保障、经济后续发展问题表示担忧。笔者以为这些因素不但影响了移民对当前生活及其环境的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会适应度。
(二)生态移民的观念变迁
藏族的传统观念基本是“重视宗教、重牧轻商、重义轻财、轻商贱利、勤劳谋生、反贪知足、诚实公正、节约积蓄,同时又有着宗教消费较大的伦理”。[9]移民进城不只是一个空间上的转移,而且还会带来观念和行为的变迁。那么,搬迁下来2年之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生态移民的观念是否发生了转变呢?这也是一个非常必要探讨的问题。
1、职业观念的变化
现代城市社会是职业高度分化、劳动力流动频繁的社会。对于这一现象,习惯了游牧生活方式的移民对此现象持何看法呢?职业观念是否有变化?通过对问题“您外出打工挣钱的态度?”的回答来看(见表5):赞同或比较赞同的为51人,为85%;不赞同的为5人,为8.33%。可以认为:生态移民对于职业分化、劳动力流动――到外面打工挣钱、到外面去闯世界是认同的。看来,搬迁进城、城市化生活已经使生态移民逐渐认可了市场化、职业分化以及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然而,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虽然大多数人认同打工挣钱,但在实际访谈中笔者却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移民出去挣钱。原因主要有:(1)没有技能。即使出去打工,也找不到活干,或者只能干力气活,且有时候不能及时拿到工资。这种情况使众多生态移民打消了出去打工挣钱的念头。(2)只有原来家底较厚的一小部分移民才出去做生意,示范效应、带动作用较差。鉴于这种状况,移民的职业分化、劳动力的流动未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同时,这种大部分人依然蜗居在家中的情况使移民群体到现在没有形成现代性的业缘群体,家庭依然是人们经济生活、社会联系的纽带。
2、金钱观念的变迁
城市化的结果是市场化、理性化、金钱观念的变化。那么通过城市化、商业化、市场经济的洗礼,移民对金钱的看法又如何呢?通过对问题:“您认为金钱对人很重要吗?”的回答来看(见表6):45%的被调查人表示认同或比较认同。可见,生态移民对金钱的重要性产生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这对于恪守“重牧轻商、重义轻财、轻商贱利”观念的藏族牧民来说是很大的变化。或许这是强烈摆脱贫困的欲望使然,或许是经过2年市场化、城市化“洗礼”的结果。再从选择“无所谓”的21.67%和“不很认同或不认同”的33.33%来看,不是所有的移民都认同金钱对人的重要性,说明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依然有其强有力的影响。
3、消费观念的变迁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消费行为、消费对象选择的基本评价。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形态。”[10]因此,消费观念、行为不仅是经济学上的个体理性选择思考的结果,也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文化的内涵、意蕴。那么,践行节约积蓄、宗教消费较重的双重消费观念的藏族生态移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了吗?从对“您认为把钱花在什么方面比较值得?”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见表7):子女教育居第一位(76%)。笔者认为这是工具性和传统性消费观念、行为的体现,也是从制度安排及对未来思考的结果;从“关爱父母”排第二位(51%)来看,在移民消费观念中道德义务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从“提高生活水平”位居第三位(44%)来看,移民也在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从“供奉寺院”位居第四位(41%)来看,宗教依然是移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27%民众选择了“投资”,看来移民对投资赚钱有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城市化、市场经济给藏族移民带来了较大的希望,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经商意识。
4、政治观念的变化
关心政治、参与政治活动、评议现行政策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现象。那么,生态移民的政治观念有没有变化,政治关切度如何?通过问题:“你对移民项目的实施关心吗?”的回答来看(见表8):86.70%的被调查者对移民项目的实施“很关心或比较关心”,“不很关心或不关心”的为8.33%。这说明移民对当前的政策、对项目实施非常关心,也说明移民的政治关切度逐渐提高,现代政治生活的因素逐渐增加。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移民不仅关心项目实施,更为关心移民项目的后续政策,普遍认为移民项目的后续政策不但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程度,希望政府在保证他们生态补偿津贴的前提下,能够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培训,使他们脱离困境,保持后续发展。
5、宗教信仰观念
宗教信仰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显示出藏传佛教文化的痕迹。那么,移民搬迁、城市化对藏族移民的宗教信仰产生影响了吗?这也是本次调研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对问题:“您是否经常念经、礼佛,参加宗教活动?”的回答来看,回答“是”的占98%;回答“否”的为2%。这说明藏族移民依然对宗教信仰、对精神家园和归宿有强烈追求。在访谈和调查中笔者发现移民的宗教观念没有多少变化,从每个家庭的宗教活动设施、布置来看,他们对藏传佛教的精神寄托依然未变。在急促城市化进程中,藏族移民心中仍然有一片宗教信仰的净土,他们和以前一样参与宗教活动,一样自由诵经祈佛。即使是2%选择不经常参与宗教活动回答的人,或许他们只是少了诵经礼佛的机会或条件。
五、结论:移民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适应特征
(一)生活方式的传统性特征
依据上述分析与调查及相关理论,笔者认为生态移民虽然从空间上迁移到了城市,集体性居住在城市的社区(移民社区),并历经了2年多的城市化生活,他们仍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活动、精神领域依然表现出较为浓厚的传统性特征。以经济生活及观念来说,虽然移民认可职业分化、劳动力流动;但实际生活中未能实现真正的职业分化与流动,金钱观、消费观中传统性特征仍然较强;以社会人际生活而言,虽然移民群体中形成了“熟人”、“朋友”等圈子,但并非是现代城市意义上的业缘群体与网络,并只限于移民点之内,缺少与其他市民的交往;以政治生活及观念角度说,虽然移民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生活,但参与政治活动、评议现行政策的现代政治观念并未形成;从文化生活方面讲,虽然现代文化生活的因子逐渐增多,但宗教仍然是他们的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藏传佛教似“集体无意识”般支配着他们的生活、行为与心理。生态移民的生活、观念中缺少世俗化、多元化、理性化、祛魅等现代性的因素。
(二)心理、观念的文化震荡与边际人格
当然,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还可看到移民观念的转变,即他们对城市化的、新的社会生活环境适应的努力。虽然急促城市化导致了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诸多不适应,即文化社会学所说的文化震荡,但观念转变说明他们正不断从新的生活模式中吸取现代城市生活的特质,在不断改变自我、调整自我。虽然其心理和观念中传统成分多一些,但现代因素、现代性的因子在逐步增加,移民正接受着城市社会、文化的“洗礼”。这正是文化震荡后的心理、人格的边际现象。如周晓虹教授所言:“急剧的社会、文化的变迁中会产生一种转型人格,即边际人格(二元人格),它是处在新旧文化交替、选择、冲突下导致的双重化的产物。”[11]
(三)初级城市化
通过上述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观念变迁的考察,笔者认为虽然生态移民的生活方式、观念正在转变,出现了文化震荡、边际人格现象,但生态移民群体仍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观念、心理、行为中依然有着较强的传统性因子。根据张鸿雁教授的城市化理论来分析,移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尚未实现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理性化、世俗化;新型城市社会关系尚未形成;社会流动水平很低;职业分化与“异质性”不深;家庭仍然是生活最重要的人际活动形式;社会结构要素的时代性与现代性不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生活方式尚未成型。据此可推断生态移民的城市化仍然处于初级状态,只是实现了身份的城市化,生活方式、心理、观念、行为的城市化还未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雅林.生活方式社会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6.
[2]郑丹丹、雷洪.三峡移民社会适应中的主观能动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3):51~57.
[3]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04,(5):19~27.
[4][美国]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任小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6.
[5][6][1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3l、532、532.
[7]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24.
[8]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9]张晓飞.藏族传统的经济伦理思想探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2):30~36.
[10]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石德生(1970―),青海西宁人,2007级博士研究生、青海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及发展社会学研究。(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江苏 南京 210063)
无标题文档
  |    |    |    |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E-mail:
 Tel:010-京ICP证 041074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