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与敲两个字韩愈简介认为哪个字好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

推敲两字哪个用得好?为什么?_百度知道
推敲两字哪个用得好?为什么?
拜托了!帮帮忙!
提问者采纳
幽美迷人,不久当重来。 首联“闲居少邻并。 诗中的草径,语言质朴。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僧敲月下门”,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这两句诗, 僧敲月下门。”这样。 颈联“过桥分野色,别具神韵。 最后两句是说。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云根,托出诗的主旨: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 鸟宿池边树。正由于月光皎洁,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倘用“推”字,悠闲自得的情趣:一天,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我暂时离去, 移石动云根,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就惊动了宿鸟,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有出人意料之胜,两人竟做起朋友来;晚风轻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反而立马思之良久,万籁俱寂。“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暂去等等,冥契自然,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鸟宿池边树用的都不错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 @ 闲居少邻并,移石动云根”, 幽期不负言,又栖宿巢中了,来刻画环境之幽静。 暂去还来此。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亦无人家居住,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初拟用“推”字,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过桥,贾岛骑在驴上。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诗人用反说:“作‘敲’字佳矣、宿鸟,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近旁,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 草径入荒园、敲门。淡淡两笔,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对贾岛说?其实、池树;闲居,僧敲月下门”,又思改为“敲”字、野色。 过桥分野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荒园。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响中寓静,用心之苦。这一切,粗看有些费解,草径入荒园”。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而又韵味醇厚,云脚飘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推敲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这两个词都推敲有上千年了啊!不过本人一直认为是“推”好!一:“推”为长音在发音上有一个舒缓的过程与当时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意境相吻合。二:“推”也可以表达声音,虽然有人认为在模声上一直是“敲”来的传神,但我们可以想象古代木枢小扉一推的话肯定有“吱咯”一样的声音。三:动作“推”更符合作者当时的情况是来拜访朋友的,而“敲”更多的是官场内府人的举动,比如丫鬟给主人服务一定要先敲门,而如果你冒昧的推门的话就有可能受到处罚,“推”就不同了,更多建立在朋友间亲密的基础上。四:“推”是僧人经常有的举动,在寺庙里更多能看到的是推门的和尚而不是敲门的和尚。
近人国学大师王国维也一直认为推字好,而当时韩愈选择了“敲”字本人认为更多的与他的“官腔”有关而与“诗意”无关。这方面网...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沉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样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字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小题1】本段文字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形成了怎样的结论?⑴请把作者提出的观点概括为不超过25字的句子。(5分)⑵作者形成的结论是什么?(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小题2】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下得好,理由是什么?(整合原文信息,答案不超过40字)(6分)-乐乐题库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习题详情
185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6.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沉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样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字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小题1】本段文字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形成了怎样的结论?⑴请把作者提出的观点概括为不超过25字的句子。(5分)&&&&&&&&&&&&&&&&&&&&&&&&&&⑵作者形成的结论是什么?(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小题2】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下得好,理由是什么?(整合原文信息,答案不超过40字)(6分)&&&&&&&&&&&&&&&&&&&&&&&&&&&&&&&&&&&&&&&&⑴更动了文字就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与形式相随而变。(多一字扣一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内蒙古呼伦贝尔牙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试题分析:本段文字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二句作者由他人对推敲文字的不当看法引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接着用“推敲”的典故来例说,最后作者用两句话来作结,得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的结论。这样,再根据题干的字数限制,对相关文字进行取舍,这题就容易做了。
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要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这篇是带议论性质的随笔,一个段落,应特别关注段首与段尾的句子。当然对那些标志着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语也是应该盯紧的,像本段中的“其实”“所以”。而那些论据前与后的文字也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小题2】试题分析: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下得好,是在“推”与“敲”对举中完成的。找到“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样妥当。”这一区间,对其认真阅读,可揣摩出两层意思:“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却表现冷寂和诗人的胸襟气度;“敲”就显得拘礼,表现出温情,却平添了搅扰。根据这两点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整合。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点评:对原因概括题,关键是要找准答题区间,以防止答偏答漏。找准了答题区间之后,可以根据标志词、标点符号等抓手,理顺区间的层次,确定信息点。这样,就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整合了。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沉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样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字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小题1】本段文字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形成了怎样的结论?⑴请把作者提出的观点概括为不超过25字的句子。(5分)⑵作者形成的结论是什么?(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小题2】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下得好,理由是什么?(整合原文信息,答案不超过40字)(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沉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样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字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小题1】本段文字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形成了怎样的结论?⑴请把作者提出的观点概括为不超过25字的句子。(5分)⑵作者形成的结论是什么?(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小题2】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下得好,理由是什么?(整合原文信息,答案不超过40字)(6分)”相似的习题。韩愈认为“敲”字比“推”字好的原因是:A();B();C()。 三个空,谢谢,求帮忙_百度知道
韩愈认为“敲”字比“推”字好的原因是:A();B();C()。 三个空,谢谢,求帮忙
//e.com/zhidao/pic/item/55e736d12f2eb938ffb4.hiphotos.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zhidao/wh%3D450%2C600/sign=1e9f534cba12c8fcb4a6fec9c933be73/55e736d12f2eb938ffb4://e.hiphotos.baidu.jpg" esrc="/zhidao/wh%3D600%2C800/sign=f329ec80d200baa1ba794fbde736d12f2eb938ffb4&<img class="ikqb_img" src="/zhidao/wh%3D450%2C600/sign=ff908b4afefaafbbb964b8d8/f744da730c1d72aa023://b.hiphotos.baidu.jpg" esrc="/zhidao/wh%3D600%2C800/sign=d456f14d93ef76c6d087f32dad26d1c2/f744da730c1d72aa023&<a href="http.baidu.hiphotos://b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韩愈的相关知识
其他5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韩俞认为‘僧敲月下门’比‘僧推月下门’_百度知道
为什么韩俞认为‘僧敲月下门’比‘僧推月下门’
提问者采纳
用敲的声音来反衬月夜的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也来补充一点。,还有作为一名出家的僧人,在道理上说,应该是要敲门的,不大可能直接推门而入,深夜到友人家去,除了反映月夜的安静以外。。
这个故事也很普通了。推没有敲高明是因为敲除了动作,还有声音,更能体现当时安静的月夜。
回答者:vindaflower - 秀才 二级 4-9 22:30回答者:阿芙珞狄忒 - 魔法师 四级 4-9 22:56
更含蓄,更有对比性
千百年来,后人大多数为敲比推好.其实推,敲两个字各有千秋,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关于贾岛苦思冥想的推敲典故了.至于韩愈为什么如此认为,只有他自己可以回答.
敲,是有声音的,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代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驴子赶路,在半路上,一
直想着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反复吟
咏,觉得“僧推月下门”似乎不如“僧敲月下门”好,但
又犹豫不定。因此,他骑在驴背上,一会儿做推门的手势
,一会儿做敲门的动作,反复地比较。
这时候,有个大官的文人,名叫韩愈,坐着轿子迎面
而来。轿子两边跟随着好几个随从,敲锣呐喊,很是威风
。可是,贾岛却一点儿也没有发觉。他骑着驴子一直走到
韩愈的轿前,还是不停地做着“推”和“敲”的动作。随
从们冲上来,扯住驴子的缰绳,对着他大声呵斥,他才发
现自己已经闯到大官的轿前了。
韩愈在轿里看得很清楚,就责问他:“为什么这样乱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贾岛的故事!据说,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向韩愈请教,韩愈认为:”用敲字好.”.韩愈为_作业帮
贾岛的故事!据说,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向韩愈请教,韩愈认为:”用敲字好.”.韩愈为
贾岛的故事!据说,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向韩愈请教,韩愈认为:”用敲字好.”.韩愈为什么认为”敲”字好?请帮帮忙,谢了!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雪 韩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