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百度百科创建词条高句丽和渤海国旁边要放一个朝鲜历史列表,难道不应该放的是中国历史列表,或者两个都放?

渤海与高句丽族属及归属问题探析摘 要:渤海与高句丽的族属与归属问题,关系到二者是否为同一血缘,渤海是否为高句丽继承国,并涉及到古朝鲜的国史体系诸问题,因此倍受国际史学界的关注。一些国外学者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极力主张渤海国是由原高句丽人领导,并继承高句丽传统文化的高句丽国的继承者。朝鲜半岛从而由过去的三国鼎立变为南北两国并立。其实从渤海与高句丽的族属与归属上看,渤海与高句丽属于不同的族系,二者之间没有血缘上的联系,它们同为中原王朝统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关键词:渤海;高句丽;族属;归属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4)02-0079-05  
  渤海与高句丽的族属与归属问题,在国际史学界存在较大分歧与争议。一些国外学者主张渤海是高句丽人创建的国家,渤海在其居民、领域、主权等一切方面,都是高句丽的继承者,[1](P2-37)这是违背历史实际的,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特撰此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 渤海的建国者及主体民族的族属  关于渤海的建国者及主体民族的族属,目前国内外史学界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认为渤海属高句丽族,而高句丽属朝鲜史的范围,渤海史应放在朝鲜史范围内。①南、北朝鲜的学者李龙范、朴荣海、及日本的白鸟库吉持这一观点。二是认为渤海的建国者与主体民族为女真人,日本稻叶岩吉持这种观点。[2]三是认为大祚荣为??白山部人,白山部曾依附于高句丽政权,日本的和田清、津田左右吉持此种观点。[3]四是认为大祚荣及主体民族为粟末??人,李殿福、孙玉良等持这种观点。②我同意第四种看法,即渤海的建国者大祚荣及主体民族为粟末??人,其理由如下:1、根据中国史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渤海的建国者大祚荣及主体民族为粟末??。《隋书·??传》:“??,在高丽之北,邑落俱有酋长,不相总一。凡有七种:其一号粟末部,与高丽相接,胜兵数千,多骁武,每寇高丽中”。《隋书》是中国较早记载??的官修史书,有相当的可信度。从中可知:粟末部为??的七部之一,独立于高句丽政权之外,并常与高句丽发生争斗,说明它与高句丽不是同一族属。《新唐书·渤海传》:“渤海,本粟末??附高丽者,姓大氏。高丽灭,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地直营州东二千里”。“万岁通天中,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岁羽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是时,仲象已死,其子祚荣引残痍遁去……。祚荣即并比羽之众,恃荒远,乃建国,自号震国王”。根据以上记载可知:⑴粟末部后来依附于高句丽;⑵高句丽灭亡后,以渤海粟末部为主的大氏一族,率众到东牟山。其首领为??人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上文中的“舍利乞乞仲象”,舍利是北方民族中的官称。据《辽史·国语解》:“舍利,契丹豪民要裹头巾者,纳牛驼十头,马百匹,乃给官名曰舍利”。⑶舍利乞乞仲象死后,其子大祚荣联合乞四比羽,建立渤海国。《旧唐书·渤海??传》也记载:“祚荣骁勇善用兵,??之众及高丽余烬稍稍归之,圣历中,自立为震国王”。以上都说明大祚荣是??人,他率领??之众建立了渤海国,也有一部分亡国后的高句丽遗民进入渤海国中,但其主体民族与统治民族为粟末??。    2、关于《旧唐书·渤海??传》中“渤海??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之说辩误。有些学者根据别种一词,就认为大祚荣是高句丽人,“而别种两字纯属多余”。[4]我认为别种二字正透露了大祚荣族属的真实信息。别种为另一种类,即不属高句丽同一种类之意。把这段话联系起来看,大祚荣为渤海??人,是高句丽别种。为什么这段话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据《旧唐书·??传》、《唐会要》等书记载,“其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汨咄、安居骨、号室等部,亦因高句丽破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纵有遗人,并为渤海编户”。可知,??各部曾依附于高句丽,当然属高句丽的别种,别种在这里为别部之意。但是,在高句丽灭亡后,他们都先后成为渤海编户。这就是渤海??大祚荣,本高丽别种的内在原因。既然是依附于高句丽别种的??人,就谈不上渤海的始祖是高句丽人了。渤海的始祖是高句丽人,纯属牵强附会。正确的说法是,渤海始祖大祚荣是依附于高句丽的??人。而依附于高句丽的其他各部??人,也“并为渤海编户”。成为渤海建国的主体民族。    3、根据外国史书的记载,大祚荣及渤海主体民族为粟末??。日本史书《类聚国史》载:“天皇二年(698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其国延袤二千里,无州县馆驿,处处有村里,皆??部落。其百姓者??多,土人少,皆以土人为村长”。上面文中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大祚荣所建渤海国,皆“??部落”,即主体民族为??人。这里的“皆”为都、全部之意。文中的“??多,土人少”也说明渤海国以??为主。二是担任渤海国职官的,多为??人。即文中的“其百姓者,??多,土人少”。百姓,史书中解释为百官之意。在《诗·小雅》郑玄笺中为:“百姓,百官族姓也”。在奴隶社会中,有姓氏的只有官吏、奴隶主与平民,因此“百姓”即为“百官”之意。文中的“土人”应作何解释,史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土人即当地人,为高句丽人,渤海皆以高句丽人为村长。但是用高句丽的遗民统治??人,即用亡国后的遗民管理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在历史上不曾见。如辽金元史上的契丹部落、女真的猛安谋克、元的蒙古部落都是以本族人治理本族人,还未见到用契丹遗民统治女真猛安谋克,或用女真遗民统领蒙古部族的现象。“土人”即便是高句丽人,也只能以高句丽遗民统领高句丽遗民,而不能统领??人。更不可能用少数高句丽土人统治绝大多数的??人。村长为地方上最基层的官员,即便用高句丽土人为村长,在村之上还有镇、邑落、城、县、州、府乃至中央政权机构,上述这些机构中的官员以渤海人为主,因此在渤海国中占统治地位的仍是渤海人,但不排除也有少数高句丽遗民担任中央或地方的官员。又据高丽史籍《三国遗事》卷一《??渤海》条引《通典》:“渤海本粟末??,至其酋祚荣立国,自号震旦。先天中,始去??号,专称渤海”。上文中明确指出渤海原本为粟末??,大祚荣为粟末??之酋长,建国后才专称渤海。高丽史籍《三国遗事》为高丽人所撰,说明高丽人中也有人坚持渤海人即粟末??这一观点。    4、判定一个民族及族属的依据,是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习俗、共同的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综合判定,而不能仅仅依据是否双方曾有过隶属关系来判定。[1]有的学者依据粟末??曾臣属高句丽王朝,据此认为渤海国应为高句丽继承国,并属同一族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一个民族曾依附或隶属于另一个民族政权,这在历史上是常有的现象。例如契丹族曾隶属于唐王朝,女真族曾隶属于辽王朝,蒙古族曾隶属于辽金王朝及清王朝,满族曾隶属于明王朝。但是,不能据此就认为契丹与汉族为同一族属,女真与契丹为同一族属,蒙古与女真、满族为同一族属,满族与汉族为同一族属。??曾依附于高句丽,见于《旧唐书》与《新唐书》等史籍中。《旧唐书·??传》记载:??“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其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汨咄、安居骨、号室等部,亦因高丽破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纵有遗人,并为渤海编户。”而《新唐书·渤海传》则记载:“渤海,本粟末??附高丽者,姓大氏。高丽灭,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地直营州东二千里。”上述史料是说渤海白山部、粟末部曾附于高(句)丽。但是与上述史料记载不同的是《新唐书·李谨行传》与《册府元龟·外臣部》:“李谨行,??人,父突地稽,部酋长也。隋末,率其属千余内附。居营州。授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武德初,奉朝贡,以其部为燕州。”。李谨行,唐麟德年间,历迁营州都督,因征战有功,曾授予他为镇国大将军,行右卫将军,封燕国公。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发兵征高句丽,“左监门将军李谨行殿而行”。可知,突地稽率领下的粟末??,于隋开皇九年(589)南迁内属,并没有“附于高句丽”。因此,高句丽亡后,这支粟末??得以保全、发展、壮大。李谨行并率兵参加了征伐高句丽的战争。这支粟末??人,成为渤海建国的主要力量。    二、 高句丽的族属
  关于高句丽的族属,学界分歧较大。目前有以下几种看法:一为高句丽源于高夷说。[5]高夷最早见于先秦史籍《逸周书》。晋人孔晁解释为“高夷,东北夷高句丽”。高句丽最初称高夷,由高夷人为主体构成高句丽。二为高句丽源于夫余说。[6]主要依据《魏书·高句丽传》:“高句丽者,出于夫余”。《隋书·东夷传》:“高丽之先,出自夫余,夫余王曾得河伯女……”。三为高句丽源于秽貊说。①主要依据《后汉书·高丽传》:“高丽……为貊”。《册府元龟》卷89称其为“东夷小貊”。四为高句丽源于炎帝说。主要依据为:高为东夷族系中之高夷,“丽”与“莱”音互通互转,高句丽一称,实际上是高莱或介莱的转写。“莱即东夷族系中之族称。高句丽民族,由高(介)、莱两族的各一部分组成。介即我国上古之介族,姜姓,炎帝裔。莱即我国上古强族莱夷,其为姜姓,炎帝裔。其族属当然为炎帝族系。”[7]五为高句丽起源于商人说。夫余,高句丽;秽、貊、朝鲜,乃至后来的女真人,都与商人有着血肉的联系。”高句丽作为商人的后裔,一直保持着商人的风俗习惯和政治经济生活特色。[8]  我个人认为,高句丽应属东北夷中貊族的一个支系。理由是:先秦史籍《逸周书》是较早记载高句丽史事的史书,应取时间最早的史料为依据。但“东北夷”又较概括,东北夷中具体为哪一支系,《逸周书》没有明确记载。后来的史书《后汉书》中称其为“秽貊”。《册府元龟》、《南齐书》称其为“东夷小貊”。据此可知秽与貊为东夷同一族系中的两个分支,高句丽应属貊族支系。而正式称其为高句丽,是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后汉书·高句丽传》:“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汉书·地理志》:“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秽貊,句丽蛮夷”。那么,在武帝设高句丽县之前,已在此居住着句骊、秽貊、朝鲜等民族。这在我国考古调查中已被证实。在辽东两江两河流域的青铜文化和铁器文化,是高句丽的涓奴部和桂娄部活动的中心地区,即东夷小貊。由此印证了高句丽属于东夷小貊。因此汉武帝才在高句骊人的聚居地置高句丽县,行使对高句丽人的管辖权。就连北朝鲜的史书《朝鲜通史》中也认为:“在这三族中,韩族和秽族更为接近,秽族形成古朝鲜,貊族形成扶余和高句丽,韩族则形成了辰国”。因此,高句丽应属貊族。综上所述,渤海与高句丽在族属上分别属于肃慎族系和秽貊族系,它们在血缘上是不同质的民族,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 渤海政权的归属  
渤海是我国东北古老的民族之一,很早就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渤海民族属于我国东北古老的民族肃慎族系中的??族,建国后又融入了一部分汉人、高句丽人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渤海族。渤海民族政权建立后,就与唐王朝保持着册封与朝贡的藩属关系。是唐王朝属下的地方民族政权。其根据是:1、开国伊始,渤海就接受唐王朝的册封,承认是唐王朝属下的地方民族政权。唐中宗即位,遣侍御使张行岌招慰之,大祚荣遣子入侍。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派遣使臣崔忻册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号,专称渤海”。唐朝承认渤海政权并与其建立了藩属关系。崔忻回程路经旅顺黄金山时,在山麓凿井两口,并刻石提名:“敕持节宣劳?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七日。”此石刻是唐朝册封大祚荣,渤海民族政权隶属唐王朝管辖的实物见证。渤海立国29年,传15代王,每代王都主动派使臣去中原王朝朝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渤海的中央、地方的政治制度完全仿照唐朝制度,始终与唐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接受册封,就是表示渤海承认其臣属于唐王朝,是唐王朝属下的臣子。  2、中原王朝派节度使行使管辖权。《旧唐书·地理志》:“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统平卢、卢龙二军”。3、渤海政权派遣质子入朝宿卫。据《册府元龟》卷974记载,开元六年(718),??渤海郡王大祚荣遣其男述艺来朝,唐朝授怀化行左卫大将军、员外郎、置留宿卫。渤海各代王子、王弟都先后前来唐朝,入朝宿卫。以恪尽臣子对皇上的忠心。4、渤海政权遣使向唐朝献。渤海每年向唐王朝朝贡,唐王朝让户部掌管??之贡献。《大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郎中、员外郎,掌领天下州县户口之事,远夷则控契丹、奚、??、室韦之贡焉”。开元七年(719年)八月,“大拂涅??遣使献鲸鲵鱼睛、貂鼠皮、白兔、猫皮。”此后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向唐朝贡。以尽藩属之责。进献的方物有鹰、马、海豹皮、乾文鱼、玛瑙杯、昆布、人参、朝霞绸、鱼牙绸、牛黄、金银、金银佛像、白附子、虎皮等。5、渤海有协助唐朝出兵征讨的义务。《册府元龟》卷986记载,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遣左骁卫郎将摄郎中张越使于??,以奚及契丹背恩义讨之。穆宗敕渤海王子:“举国内属,遣子来朝。祗命奉章,礼无违者。夫入修职贡,出锡爵秩,兹惟旧典,举而行之。”说明唐王朝对渤海国恪尽臣子之责是满意的。同时也说明渤海是唐王朝属下的地方民族政权,它与唐王朝的关系是藩属关系。    四、 高句丽政权的归属   
高句丽政权是我国东北秽貊族系中的貊族,联合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政权从没有独立于中原政权之外,它是中原政权管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句丽族是活动在我国东北地区内的少数民族。秽貊族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逸周书》。晋人孔晁解释为“高夷,东北夷高句丽”。《后汉书》中称其为“秽貊”。《册府元龟》、《南齐书》称其为“东夷小貊”。据此可知秽与貊为同一族系中的两个分支,高句丽应属秽貊族系中的貊族支系。而正式称其为高句丽,是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后汉书·高句丽传》:“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是以地名“高句丽县”而出现在史籍中,之后变为族名。为东北夷高句丽的族称。2、高句丽建国后,高句丽政权所建立的都城没有超出中国当时的疆域之外。从建国时的辽宁桓仁的纥升骨城(五女山城)到集安的国内城及朝鲜半岛的平壤城,都曾分别隶属于汉四郡、唐安东都护府及唐府州的管辖范围内。3、高句丽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向中原的汉朝、前燕、北魏、隋朝与唐朝朝贡,并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入汉朝贡,光武帝复其王号”。“遣使如汉,贡献方物,求属玄菟”。即使迁都平壤后,仍旧向中原朝贡:文咨明王元年(492年),“魏孝文帝遣使拜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赐衣冠、服物、车旗之饰。又诏王遣世子入朝”。宴阳王二年,“遣使入隋,奉表谢恩,进奉,因请封王。帝许之。三月,册封为高句丽王,仍赐车服。”高句丽荣留王七年(624年),唐朝册封高句丽王为上柱国、辽东郡公、高句丽国王。唐太宗说:“高句丽,本四郡地耳”。“今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说明高句丽王是中原王朝所封的地方政权的最高首领,  
因此高句丽王主动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并每年向中原王朝朝贡,其政权自始至终都是古代中国境内的地方民族政权。4、中原王朝始终对高句丽所在的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辖。自高句丽建国伊始,中原王朝已对东北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西汉先后在东北和朝鲜半岛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后来玄菟郡的郡址迁移到高句丽县,而高句丽建国就在玄菟郡内。高句丽政权属汉代玄菟郡、辽东郡的管辖范围。魏晋时期,在辽东仍设郡县,高句丽王被封为辽东郡公。隋唐时期,在东北设羁縻府州。高句丽王仍被封为辽东郡公、高句丽国王。高句丽政权所在的东北地区乃至朝鲜半岛,自汉代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的管辖范围。综上所述,渤海与高句丽在族属上分别属于肃慎族系和秽貊族系,它们在血缘上是不同质的民族,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和承袭关系。因此,渤海不是高句丽的继承国。渤海国是由粟末??人所创立的地方民族政权,而不是高句丽人创立的国家。渤海国与高句丽同为唐王朝属下的东北地方民族政权。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注释:文章中空白处为“靺鞨”二字,电脑打不出来。抱歉抱歉!!!
  先顶再看
  高句丽听说在唐后就已经亡族了~
  普天之下,莫非我土!  强烈鄙视韩国佬偷窃中国古代边疆地区政权高勾丽历史的卑劣行为!
  建议各位看看(渤海国史话)(夫余国史话)(大辽国史话)(大金国史话)(后金国史话)(高句丽史话)---东北疆域与民族丛书,作者:黄斌,远方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对此有详细说明.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古民族(女真人前族),与高丽(南北朝鲜)不是一回事.朝鲜来自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国和百济国与公元九百多年(大致)有王建所建,并借名高丽.  东北女真人大致历史别名:貊貉(MO HE)/肃慎,揖娄(YI LOU),勿吉,靺鞨(都读MO HE),女真,满人.和女真有关的国家.古夫余,高句丽(曾建都平壤),渤海国.大金,后金(清.满族). 长春学人书店有.(用GOOGLE搜)
  由于记忆力差,前面所说的某些小细节可能不太准确,见谅,但大体正确.秽貊.
  朝鲜,一个可怜的民族啊,离开了祖国大家庭这么久,该是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时候了,我想这也是绝大多数朝鲜人的心声!
  你们再说啥多没用!    人家中科院院士都说啦!    现今在中国的是中国历史,在朝鲜的就是朝鲜历史!    难不成你们比中科院院士都有学问,都有知识!    那哥儿几个咋不去北京呆着来这里干机吧!    典型的YY!
  高句丽    高句丽是始于前37年终于668年历经了28位王705年的历史的古代东亚强国。其鼎盛时期国土范围包括现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满洲大部,其影响力可至河北省北部,山东省北部等。  高句丽的开国始祖朱蒙于前58年出生在东扶余国,其父是被传为北扶余开国王,其母是河伯之女柳花夫人。而其名-朱蒙之意为“善于射弓之人”。在朱蒙学尚年幼之时,其母柳花夫人怕生子受东扶余金蛙王的七个儿子的惨害,便让朱蒙带着少数家人离开东扶余。后朱蒙流亡来到卒本扶余。卒本王见朱蒙其能异于平常之人,就将其招为驸马更而后把王位也传于朱蒙。登上王位的朱蒙逐把王都定为沸流水河畔的卒本,而国号改为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初始就引马背民族的文化,逐强大起来并开始征服周边的沸流,荇人,北沃沮等小国。后于琉璃明王22年迁都于鸭绿江流域的国内城。此后的几十年间高句丽先后对鲜卑,梁貊,黄龙国等发动战争,以达到扩大国土的目的。  太祖王时期,自称是古朝鲜人后裔,高举故土收复的旗帜连续发动战争征服了沃沮和东濊并把国土伸展到了东海岸。其在位时期确立并巩固了王位继承制,并把国家的主体从部族制改为中央集权制。  故国川王时期,其把原来的王位继承制从兄弟制改为父子制。后于东川王时期,为与中原三国对抗,就与辽东霸主公孙氏建交。且在这个时期全面攻占玄菟地区,并将其并入高句丽。高句丽为了争夺辽东控制权与魏国打了7年战争,终于彻底打败魏将关丘剑拥有并控制辽东地区。  在烽上王时期,两次击退鲜卑前燕慕容氏的进攻,更在此基础上于313年美川王在位时期彻底扫清了汉朝四郡。  高句丽已五部为国家的政治基础,(这点与清朝的八旗相似。)具体为消奴部,桂娄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等。王国初期的几位王都出自于消奴部,但从太祖王时开始由来自桂娄部的高氏即位为王。此时的绝奴部开始通过与国王的婚姻靠向王室。  高句丽建国初期,设立了相加,對盧,沛者,主簿,優台,丞,諸加,使者,瑋衣,先人等官职。在迁都于平壤后增加完善了官位职度,并规定首相任期为3年。(当时首相称之为大对卢,还有个别称是大莫离支或太大莫离支),当时的官名以在名加以兄或使者为多,其中兄之意为可继承族长之位的人,使者意为征税之人。  行政区域的代分具体是分为东,西,南,北,中(内)五部。在地方以道为区域划分其地方首官称之为-道使。此道使把地方的政军大权于一身。除以上之外,另设特别行政区将平壤,国内城,汉成划分为三京。  社会经济方面,3世纪初的高句丽人口为3万户左右,其统治阶级人数在1万人左右,在高句丽最鼎盛时期其人口可达176万户,在其灭亡之时,人口达到了69万7千户。  属于统治阶级的国王,官僚等等专注于国家的治理,而农业为生的农民,农奴则被称之为下户。在建国初期因为高利贷的盛行危害百姓,因此故国川王任命乙巴素为大臣整顿秩序,还设立赈贷法力图于贫民救济。高句丽的法律非常严厉,叛国都以火刑为主,杀人或战败者将会被砍头,而偷盗者将会被罚原物的12倍钱物,如杀牛马者会被卖为农奴。  
生活方面,高句丽人平时好干净,并且尚武、善于骑射。王宫和贵族的宅第大部分是青瓦制大园房,而平民百姓的房子是已草房为主。在“住”方面高句丽人为了避寒在修建房屋时要把地板修成“aon dor”。其意是温亢之意。服饰方面高句丽的男人要穿大袖子的上衣和    
  (朝语的叫法是 ZE GUAO LI)肥大的裤子( BA JI )并在脚腕部位用宽  型的带子邦紧。
  “你们再说啥多没用!人家中科院院士都说啦!现今在中国的是中国历史,在朝鲜的就是朝鲜历史!难不成你们比中科院院士都有学问,都有知识!”------------------有研究历史的中科院院士吗???呸!!!
  把高句丽编入中国历史倒罢了,怎么还硬生生地跟韩国(朝鲜)的关系给切了?  个人认为,高句丽历史不是中国或韩国(朝鲜)单方面所有的,而应该是共有的历史。
  历史就是历史,硬要用现在的国家疆域去划分是很勉强的,请问匈奴又是现在哪个国家的历史呢?罗马呢?南朝鲜(韩国)不就这几年富了点,有点钱了,所以有很多枪手为其卖命,鄙视一切不为真理而辩的人。高句丽是高句丽,朝鲜是朝鲜,中国是中国。
  kimwoonggeal's opinion is the classic type of YY,haha    暂且不论高句丽历史上是否占据了辽东河北和山东,也不论高句丽人是女真人还是高丽人,咱就拿历史说事儿,那高句丽史算朝鲜史还是韩国史呢?另外问一句,朝鲜历史书我没读过,不知道朝鲜作为中国属国的历史有没有写进朝鲜史.    个人认为,历史的国家分界不必要太明显,可以有重叠的地方,就象zwshch说的,历史就是历史,如果西夏人灭亡了是不是就没有西夏史了,突厥人从中国北方一直迁徙到安纳托利亚半岛,土耳其的历史怎么写?建议大家把本国史放在世界史中研究,才不失偏颇.
  是转载的吧?
    写得一点水平都没有,还是看看下面这个文章,认识一下真实的历史!      -----------------------------------------------  强烈谴责秦升阳先生的《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忍无可忍!(转载)    拜读完历史系副教授秦升阳先生的《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文章,深感中国学术界水平之低下、学术风气之恶劣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里面大量的缺乏起码历史常识的低级错误简直不堪入目,秦升阳先生作为副教授竟然写出如此水平低下的研究论文就不怕闹出国际笑话?秦升阳先生的《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文章已经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很多汉人据此文章不加仔细思索就胡乱主张高句丽史是中国历史,不仅不断闹出国际笑话,中国学术界更是遭到各国学者的一致谴责。鉴于秦升阳先生的《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文章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现依据详实史料一一驳斥其谬论以正视听!    1、首先驳斥秦升阳先生的有关高句丽民族人口的错误观点。    在古代东北地区有很多原始部落,如挹娄、濊貊、沃沮、夫馀、句骊等。《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明确的说:“高句丽东夷旧语以为夫馀别种,言语诸事,多与夫馀同”、“沃沮其言语与句丽大同,时时小异。食饮居处,衣服礼节,有似句丽(句丽大王军事失利时也曾到沃沮避难)”、“濊貊其耆老旧自谓与句丽同种!”,在《后汉书·东夷传》中也说:“句骊一名貊耳”。从这些线索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句骊、濊貊、沃沮、夫馀”是不折不扣的同一民族!  而另外的如“挹娄”等部落则不是这样,《后汉书》:“(挹娄)其人形似夫馀,言语不与夫馀、句丽同。东夷饮食类皆用俎豆,唯挹娄不,法俗最无纲纪也。”,挹娄就是先前的肃慎,后来改名为女真人(又名黑水靺鞨),语言上和夫馀、高句丽完全不一样!    那么作为同一民族的“句骊、濊貊、沃沮、夫馀”的人口数量到底是多少呢?《三国志-魏书》:“句骊户三万、濊貊户二万、沃沮户五千、夫馀户七万!”,每户以五口计算,那么在公元200年左右(中国的三国时代)这同一民族的四个部落人口总数就已经是625000口!又根据《北史·高句丽传》:“太武时...(高句丽)人户叁倍于前魏时”,也就是说到了200年后的北魏太武帝时代(424~452年)光是其中的高句丽部落人口就已经增加了三倍!那么其他三个部落的人口自然也应该增加三倍!在200年时间内人口只靠自然增长增加三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中原地区的国家如隋、汉、唐、北宋等时代里都发生过100年内人口增加3倍以上的情况(详见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一文),北宋甚至在20年内(年)内人口增加了50%(详见王育民:《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一文)!现代中国也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50%。  可以说200年后的北魏太武帝时代(424~452年)“句骊、濊貊、沃沮、夫馀”这四个部落的人口总数从60万增加到了180万,在200年间人口只靠自然增长增加三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不过这四个部落真正融合成统一国家则是在消晚的494年高句丽(文咨明王)彻底征服夫馀国之后的事情!值得关注的是高句丽乃至后来的渤海国人一直都声称自己是夫余的后人,百济也说自己是夫余的后人,可见夫余的影响力之大。可以说夫余人是这四个部落的共同祖先也是核心,而且人数也最多!这样在公元494年夫馀国被高句丽彻底征服后这个语言相同的四个夫馀家族完全融合成了一个民族,何况他们本来就是使用相同语言的同一民族!这有什么难理解的?而且高句丽人(或夫馀人)的婚嫁、丧葬、宗教等习俗乃至语言等都与汉人截然不同(详见崔国志:《高句丽与中原风俗的比较研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明!    总结:“句骊、濊貊、沃沮、夫馀”这四个部落的人口总数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已经是60万,再经200年到北魏太武帝时代(424~452年)增加到三倍为180万,之后又在494年变成统一国家(高句丽)后就已经融合成了一个民族。如此再经200年后(用相同语言的夫余人统一之后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怎么不能融合成一个民族?世上有这样的道理吗?)的668年高句丽人口大约增加到300万,在《旧唐史》里有明确记载,668年高丽户69万大约300万人口!也就是说在这200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人口只需再增加2倍(根本不需要增加6倍)左右就完全可以达到300万的规模,只靠自身自然增长可以轻而易举的达到这个规模,根本不需要用汉人人口来补充。秦升阳先生故意隐瞒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的“濊貊、沃沮、夫馀”人口数量,说什么公元400年左右高句丽人口只有50万因此不可能在公元668年就增加到六倍的300万,进而捏造出“大量汉人人口的补充、高句丽人不是主体”等荒谬观点以歪曲历史事实,这本身就已经丧失了作为学者的起码的学术道德!      2、“所拥有的总兵力”和“局部战争中所动用的兵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秦升阳先生在《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一文中经常偷换概念用某一局部战争中所动用的兵力数量来直接计算出改国的人口,比如广开土王谈德在公元400年左右的几次对百济的战争中用兵常是5万左右,他就据此以“十人一兵”的比例胡乱下结论说当时高句丽人口只有50万?!他这是一种极其低级的学术错误,可以说是连起码的历史常识都没有!“十人一兵”的这个常用比例是指古代国家总人口和“所拥有的总兵力”之间的比列,绝不是国家人口和“在某局部战争中所动用的兵力”之间的比列!这是非常关键而重要的问题,但是秦升阳先生故意偷换了概念。如果按秦升阳先生的逻辑,唐朝动用30万兵力攻打高句丽,他是不是得得出当时唐朝人口只有300万的荒谬结论?!即使唐太宗用30万兵力攻打高丽的危急时刻高丽也只动用了15万军队(由高延寿、高惠真指挥)去应敌,而根据历史文献当时高句丽所拥有的总兵力是30万。也就是说在最危急时刻高句丽也只动用了50%的兵力!又比如在1010年辽圣宗攻打高丽的时候所动用的兵力是40万,而当时大辽的人口是900万左右(详见王育民《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一文),那么按“十人一兵”的这个常用比例计算的话当时大辽所拥有的兵力应该是90万左右,也就是说大辽下大决心全力攻打高丽的时候也只动用了45%左右的兵力。因此用“局部战争中所动用的兵力数量”来直接计算出改国的人口是一种违背常识的非常低级的错误。世界上没有在局部战争中动用全部兵力的那种傻瓜,怎么也得留下50%或者更多的兵力以守卫其他要塞或者守卫首都等等以防万一。用这个标准重新再看看公元400年左右的高句丽人口及用兵情况,比如东晋太元十年(385年)高句丽故国壤王伊连出兵4万袭掠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打败了后燕的军队、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谈德派出步骑5万人打败了入侵的倭人援救了新罗国、又在东晋义熙三年(407年)他又派出步骑5万攻打百济,可以看出这些都不是很危急的战斗,因此高句丽不可能拿出所有兵力去打,顶多动用50%左右的兵力而已。而高句丽竟然能拿出5万多兵力去打这样的不是很危急的战争,这说明当时高句丽的总兵力应该是10万以上,也就说当时(407年)的高句丽(此时还没有征服扶余国)人口绝对不止是50万而应该是100万以上!这是起码的历史常识性的问题。      3、高句丽人的去向    根据历史文献高句丽人的最终去向主要有三处:渤海、新罗,去唐朝的几乎为零。  说高句丽人的去向之前首先得弄清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所谓的高句丽国灭亡的问题:只是征服了一个国家的首都能不能算是灭了这个国家?因为高句丽这个国家太特殊了,高句丽国一到战时其兵民都会进入各自的山城以山城为单位形成独立的战斗力量,自主性很高。但是一到和平时期这些兵民又都从山城中全部出来相互保持紧密联系而自动变成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很多人认为公元668年平壤城被攻克就等于是高句丽灭亡,可是按新罗国的《三国史记》记载看当时平壤城虽然被功克,但还有安市城、北扶余城、辽东称、赤理城等18个城从来都未被攻克过,还在发挥各自的顽强的战斗力!只有平壤城等11个城被唐暂时攻克。又据新罗《三国史记》载总章二年(669年)王之庶子安胜率众人投奔新罗并在那里开展抗唐战斗,结果导致唐设在平壤的安东都督府被赶出来不断向西迁移,最后安东都督府竟被赶到了辽东(见《旧唐史》)。  次年670年剑牟岑举反唐旗杀死支持唐的法安也开始了抗唐复国运动,高丽遗将高延武和新罗薛烏儒等更是过鸭绿江攻打已经撤退到辽东的唐军,唐军大败。为了报复,671年唐朝派高侃率兵功打安市城,但是未果,后又功平壤城又未果。672年再次功平壤城也未果。高丽各地的反唐运动此起彼伏把唐军打的疲惫不堪元气大伤,三次大举攻打高丽的战争也已经把唐朝弄得国力严重虚弱,唐已经坚持不了,于是在677年授原高句丽君主高藏为辽东都督,封之为朝鲜王,放回辽东“以安余民”,唐企图利用高藏来统治高丽故地。唐同时还把前几次被抢掳到中国的30多万高句丽人全部都大规模放回了高丽故土,如《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二卷》:“以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高丽先在诸州者,皆遣与藏俱归!”,《新唐书·高丽传》也云:“仪凤二年(677年),授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还辽东以安余民,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至此在中原地区已经没有高丽人了,都回到了高丽故土!而秦升阳先生故意隐瞒这个史实而只字不提,真可为是丧失了作为学者的起码资格。    又根据《旧唐书》:“高藏至安东,潜与靺鞨相通谋叛。事觉,召还,配流邛州,并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陇右诸州,其贫弱者留在安东城傍”,可以看出此时位于辽东的安东城里早就没有高丽人,以致于高藏想“谋叛”也只能和安东城里的靺鞨联手。所以此次被移民(也是最后一次的移民)的人应该多是安东城内的靺鞨人,因此数量也应该很少,以致于史书里根本都没有记录移民人数,如果数量庞大肯定会载入史册。如果跟他一起“谋叛”的靺鞨人数庞大的话他的那次“谋叛”肯定也会大获全胜,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人数多的一方往往会取胜。但是他们没有成功,说明当时参与“谋叛”的靺鞨人数少的可怜。而且“其贫弱者”还都被“留在安东城傍”,因此实际移民的人数应该少的可怜。高藏至安东“谋叛”而“事觉召还”的时间是他到达安东后的第四年(开曜元年,681年)的事情,虽然这些参与某叛的少量靺鞨人是被迁移到内地,但是唐朝对安东地区高句丽人的“安抚”政策没有变,唐继续派已经降唐的高句丽贵族为傀儡而实施安抚政策,如《旧唐书》:“高藏以永淳初卒,赠卫尉卿,诏送至京师,于颉利墓左赐以葬地,兼为树碑。垂拱二年(686年),又封高藏孙宝元为朝鲜郡王。圣历元年(698年),进授左鹰扬卫大将军,封为忠诚国王,委其统摄安东旧户,事竟不行。二年(699年),又授高藏男德武为安东都督,以领本蕃(指高句丽遗民)!”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所谓“谋叛”应该不是指直接率军反唐,而应该是高藏想利用安东城里靺鞨人的力量先除掉他身边监视他的人,因为当时高藏只不过是唐朝的傀儡身边有很多唐朝派来的监视他的人。对想复国的高藏来说最重要的是首先获得人身自由,不然怎么和各地山城里的高丽军民取得联系以重新组合高度统一的国家?当时高藏成功了的话,那个元气大伤的唐朝肯定会被重新复国的高句丽给一举歼灭。即使是在唐太宗时代高丽军队都可以把唐太宗的军队追赶到北京郊外(就是汉人非常熟悉的泉盖苏文亲率的军队),何况此时的唐朝更不如唐太宗时代,几次大规模征讨高丽使得唐朝国力严重虚弱元气大伤。再加上北方突厥等势力不断崛起南下,以致当时唐朝连首都防卫都很吃力。所谓的安东都督府更是已经图有虚名,对山城里的高丽军民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更不要说去征讨他们,唐朝已经没有那个能力。所谓安东都督府只是退缩在安东城内,不敢出来,因为高丽军民不断来骚扰,他们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高唐战争中高丽军民打的一直都是利用地势的守城战和游击战,因此高丽的军事实力并没有严重下降,高藏复国后一举歼灭元气大伤的唐朝绝对没有问题。那样也可以为我们的靺鞨兄弟报血仇,唐军屠杀了很多靺鞨人包括老幼;据说是唐太宗中的就是靺鞨人射的箭,所以特恨靺鞨人,不久后唐太宗因旧伤复发而死,真是活该。    根据历史文献来看朝鲜半岛的三分之二都是高句丽领土,其南界都到了现代大韩民国中部的宗州和安东一带。而新罗国的领土面积则只有朝鲜半岛面积的1/6左右。这样的新罗最后竟占领了包括高句丽经济政治中心平壤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朝鲜半岛,新罗《三国史记》22卷:“旧城,往往没于新罗”,可见新罗国吸收的高句丽遗民数量是惊人的。这些高丽人和新罗人一起都参加了击退唐军的战斗,670年唐朝的所谓安东都护府就被驱赶到了辽东,安东都护府连自身都难保。新罗国统一朝鲜半岛后人口到底有多少史书里没有记载,但是对当时新罗国首都王京的人口《三国遗事》里有详细的记载,就是17万8936户,达一百万口!当时人数百万的城市在世界上总共才四个,东罗马君士坦丁堡、唐朝长安、新罗国首都王京、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  吸收大量高句丽遗民的新罗国也是和高句丽一样依然是富饶美丽、社会稳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根据当时日本国《买新罗物解》(记录了和新罗的贸易情况)的文献,新罗国里不仅有东南亚的香料、药材、还有阿拉伯地区的商品。来过新罗的阿拉伯穆斯林们在其传记中都记录了当时的新罗国的富饶,有云:“唐的东边有叫新罗的国家,那里不仅空气清新、土地肥沃、流水清澈,那里的人更是彬彬有礼和善,所以凡是去了那里的人都舍不得离开(马科迪斯《创世与历史》)”,“凡是访问那里的穆斯林们都不愿意离开那里(新罗),理由是那里非常富饶环境清新,特别是丰富的黄金,以致于那里的居民都用黄金来做狗的锁链和猴子的项圈(依德利斯-古代依斯兰地理学家)”,“唐的东边有叫新罗的国家,那里有很多山,有丰富的黄金,流水清澈空气清新,凡是去那里的穆斯林都没有回来(Ibn Khurdadbeh《道路和王国总揽》)”。      4、渤海国的建立和其人口去向    原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人都融入了新罗,而紧接着在辽东地区的高句丽故土上的高丽遗民们也又重新建立了高句丽继承国--渤海!  渤海国建立的契机是腐败的唐官僚营州都督赵文翙等依仗手中权势,对东北诸少数民族的剥削和民族压迫越来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极大不满。公元696年忍无可忍的契丹首领李尽忠等终于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开始了反唐战斗。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也加入了反唐行列。事发后,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应付,粟末靺鞨人大祚荣率所部向东撤,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紧追不舍,至天门岭(今吉林省境哈达岭)处,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唐军,李楷固脱身败还。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突厥入寇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于公元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国称王,这就是渤海国。大祚荣是粟末靺鞨人,也是高句丽遗将。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也是和高句丽有着密切关系的靺鞨部。但是这个靺鞨部的人口少的可怜,如《北史·勿吉传》记载:粟末靺鞨部落“胜兵数千”;白山靺鞨部落“胜兵并不过三千”。《隋书·靺鞨传》说:“其一号粟末部,与高丽相接,胜兵数千,多骁武,每寇高丽中。”,《两唐书·北狄传》均明载“白山部素附于高丽”。    可见大祚荣只靠这些人数少的可怜的靺鞨部是根本无法建国,为了得到占绝对多数的辽东高句丽故土里高丽军民的支持,大祚荣声称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国。渤海国的这一政治主张在渤海王大武艺致日本天皇的第一封国书中充分表露出来了,如《续日本纪》卷十:“高齐德等上其王书并方物,其词曰:武艺启...复高丽之旧居!有扶余之遗俗!但以天涯路阻,海汉悠悠,音耗未通...”,《续日本纪》卷21:“高丽使杨承庆等贡方物。奏曰:高丽国王大钦茂言,承问,在于日本照临八方圣明皇帝...”。从此日皇致渤海王的回书也成了“天皇敬问高丽国王”,如光仁天皇宝龟三年(772)2月日本天皇给渤海国王的国书中云:“赐渤海王书云,天皇敬问高丽国王”。渤海国的这一政治主张充分证明,在渤海国里高丽人占绝对多数!大祚荣声称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国立即得到在各自山城中各自为战的高丽军民的支持,高丽军民迅速集结,到建国不到30年的大武艺时代(719-737年)渤海国已经变成强兵10万、人口百万的强国!高丽军民纷纷投靠大祚荣,也导致唐朝的安东督护府彻底变成空中阁楼,因为在位于辽东的安东城里已经看不到高丽人,都投奔渤海国了,如《旧唐史》载:“圣历元年(698年,渤海建国年)...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长遂绝矣!”,而秦升阳先生在其《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一文中,故意断章取义把这里的“高氏君长遂绝矣”歪曲解释成“在整个高句丽故土里的已经没有高丽人”。秦升阳先生这种恶劣的学术作风真是令人愤慨!    渤海国的建立是高丽军民反唐战斗的延续,同时高句丽人和粟末靺鞨、白山靺鞨人融合成一个民族,即渤海人。从此史书里再也没有出现过粟末、白山等称呼,代替她的是“渤海人”。渤海人勇猛善战,宋人有“三人渤海当一虎”的记载。和渤海国逐渐强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唐朝国力的严重衰弱。唐朝已经无力再攻打重新崛起的高句丽国--渤海,为了压制渤海国唐朝竟然和人数少的可怜的黑水靺鞨(女真人)联手。可见唐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事情败露后,渤海国就派兵去镇压北部的黑水靺鞨,彻底切断了黑水靺鞨和唐朝的关系。同时渤海国又派水陆两军分路攻打了唐朝的登州和马都山,唐朝都不敢还手。都这样了,唐朝还在表面上以渤海国的宗主国自居,真是羞死人,无药可救!唐朝是统治阶级的生活极度奢侈、极度腐败,民不聊生的朝代,社会矛盾激化,朝廷不得人心。当年唐太宗打高丽的时候为了造战舰砍伐了一大片森林,当地山民百姓因此都发动了暴动反抗,唐太宗动用大批军队打了很长时间才把他们镇压下去。唐朝三征高丽时都是倾全国之力,结果导致唐朝山民暴乱、国力虚弱、老百姓遭殃,这样也打不过高句丽,不得已和新罗联手才勉强征服平壤,但又很快就被赶出来,继续打到698年(渤海建国年)。唐朝国力已经严重衰弱,老百姓更是遭殃,朝廷不得人心,这也使“李正己”等的国中之国有了民众基础,敢和唐朝庭对抗长达60多年,这很象明代的农民起义。接着就是乘唐朝乱的机会而起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紧接着又是吐蕃乘虚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邻州以北的10几个州。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很快打到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当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洗劫一空。这些一系列相连贯的事件和三征高丽是有直接关系的。渤海王在给日本国的信中介绍说唐朝穷困都已经到了“人民相食”的地步,渤海王已经不把唐朝廷当成一个国家的政府,直接贬称“李家”。“安史之乱”时渤海王还关押了来求援兵的唐朝使节。三次大举攻打高句丽的战争使唐朝虚弱得“人民相食”国不象国!    繁荣了200多年后渤海国也开始走向衰弱,统治集团上层出现了争夺王权的斗争。结果,末代王大諲譔虽然保住了王位,但渤海元气大伤,境内一片混乱,大辽更是乘虚攻打渤海国。于是大批渤海国人纷纷出逃高丽,公元925年(高丽太祖八年)九月丙申,渤海将军申德等500人投高丽。三天后,又有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福謩、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率民100户往投。十二月戊子,左首卫小将冒头干、检校开国男朴渔等,率民1000户投奔高丽。《高丽史》:“天赞时契丹主谓左右曰:‘世仇未雪。岂宜安处’乃大举攻渤海,大围忽汗城。大 战败乞降,遂灭渤海,于是其国人来奔北相继!”  渤海国人之所以投奔高丽,一是渤海国统治集团分裂严重已经无力抵抗大辽,二是因为此时又出现了一位和当年大祚荣一样的人物,就是新罗国的高句丽遗民--王建,宋朝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载:王氏的祖先是高丽(高句丽)的大族。918年王建也和当年大祚荣一样宣布他的高丽国是高句丽的后继者,并在新罗国的北部建国,定国号为高丽,从此朝鲜半岛也进入了后三国时代。作为高句丽遗民的王建他的最终政治目标就是光复古代的高句丽国,因此他在政策上也是积极吸引渤海国人。王建的这一政治主张在公元993年(成宗12年)高丽统帅徐熙和大辽军将萧逊宁的谈判中充分表现出来了,高丽统帅徐熙云:“高丽继承高句丽!因此国号叫高丽,平壤改称为西京”!    王建强盛的政权让那些同样是自称高句丽后继者的渤海国人看到了希望,于是大批渤海国人陆续投奔王建的高丽。据《辽史》记载926年渤海国灭亡时,渤海境内竟然只剩下57万左右的人口。这么大的国家只剩下57万左右的人口,说明之前发生过大规模人口转移。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也发生过,就是在宋代蒙古入侵时发生过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人口向南方转移,史称“南渡”。渤海国也是如此,西边有大辽契丹兵的入侵(契丹人残暴野蛮是出了名,不亚于蒙古人),而东边有向渤海人招手的王建的强盛政权,渤海国人便毫无犹豫的陆续投奔了王建的高丽,因此把这个叫“东渡”也应该不过分。又据《辽史》记载在927~928年(辽天显三年)二年间大辽对这些剩下的57万渤海国遗民进行了强行迁移,一时间渤海国境内几成无人之境。  不过这些被迁移的渤海人也没有老老实实待在大辽国,而是又纷纷都投奔了高丽。据《高丽史》记载自天授十一年(928)三月“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户来投”起,这些被迁移的渤海人便源源不断的涌入了高丽境内,至938年(高丽太祖二十一年),先后往投的近10批,总人数有数十万人(见朱国忱、魏国忠:《渤海史稿》,第104页)。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授十二年(929)六月庚申,渤海人洪见等以船三十艘载人物来附!天授十七年(934)“渤海国世子大光显率众数万来投,赐姓名王继,附之宗籍,特授元甫守白州以奉其祀。赐僚佐爵!”。此后,在高丽景宗、显宗、德宗、文宗、睿宗诸朝,也继续源源不断的往投。其中人数最多的一年是979年(景宗四年)“渤海人数万来投”;批数最多的一年是1032年(德宗元年),共7批;最后一批时在1117年(睿宗十二年)正月,有52人往投。由此可见,渤海人逃投高丽,人数之众多持续时间之长,与辽朝相始终。而在其他国家如宋朝的史料里很少有渤海人投奔的记录,再说哪个傻瓜会往有敌人的方向逃跑?所以在宋朝的史料里几乎没有渤海人投奔的记录是很正常。《辽史》也承认渤海人在被迁移时“或亡新罗(即高丽)、女直”。王建的高丽对渤海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真是非同一般!《高丽史》:“...遂灭渤海,于是其国人来奔北相继!”。    这些溶入高丽的渤海人与高丽人并肩作战成功击退了大辽几十万大军无数次的入侵,打了非常漂亮的仗。一时霸气十足的大辽被高丽军打的落花流水元气大伤损失惨重,还向高丽国割让土地。大辽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背后有如此强大的高丽,使大辽一直都不敢大举进攻宋朝,等于是高丽拯救了节节败退的腐败的宋朝。被高丽军打得元气大伤的大辽,最后连人数不到一万的女真人军队都打不过,竟亡国了,呵呵。大辽的命运和隋朝那么的相似,都是被高丽军打得元气大伤。    那么在大辽境内残留下来的渤海人到底有多少呢?1114年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但是女真人口少得可怜,其女真兵员才刚“满万”。为了解决兵员严重不足的问题,阿骨打号召:“女直、渤海本同一家,我兴师伐罪,不滥及无辜”,于是渤海人纷纷倒戈,降于女真,女真贵族将其能为兵者编为“渤海军”,据《金史》载:“所谓渤海军,则渤海八猛安之兵也。所谓奚军者,奚人遥辇昭古牙九猛安之兵也”。金朝原来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金太祖二年(1116年)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也就是说渤海八猛安等于二万四千户,约12万人,而且这也是大辽强行迁移渤海国遗民200年后的数据。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那么200年前(928年)实际留在大辽境内的渤海人数应该是几万人左右而已,真可为是寥寥无几!  对这12万渤海人的最终下落,《松漠纪闻》载“金人虑其难制,频年转戍山东(蒙古军大屠杀重灾区),每徙不过数百家,至辛酉(1141年),尽驱以行,其人大怨”。1177年,金世宗完颜雍下诏禁止渤海男女婚娶沿用旧俗,也就是说强迫渤海人与女真人通婚。由上还可看出渤海遗民和女真人通婚则是1177年以后才发生的事,离女真国被全部屠杀灭亡(1215年)只相差38年,这么短的时间内倔强的渤海人能有多少人能与异族女真人同婚?更何况被金人迁移后的渤海人所居住的山东地区遭到蒙古军的大屠杀,在那场种族大屠杀中渤海人和女真人一起几乎遭到灭顶之灾,中国人口数量巨降,“90%被屠杀,北方大地被杀得千里无人烟”(详见《漫谈中国主流蒙元史专家如何巧妙地扭曲历史、及其严重危害》一文)。    可见无论是高句丽人还是其继承者--渤海人最终都溶入了朝鲜民族当中,溶入女真人的几乎没有,完全可以忽略不记。因此无论是高句丽史还是渤海国史100%是属于朝鲜民族的历史,和中国历史没有任何关系!   
  新罗国统一朝鲜半岛后人口到底有多少史书里没有记载,但是对当时新罗国首都王京的人口《三国遗事》里有详细的记载,就是17万8936户,达一百万口!当时人数百万的城市在世界上总共才四个,东罗马君士坦丁堡、唐朝长安、新罗国首都王京、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      
------新罗国首都王京世界4大城市??
那么把大唐的洛阳和成都等等放在哪里? 你不会说新罗会比四川的人口多经济发达吧?
  1,乙支文德一次性消灭了30万隋军,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加起来高丽消灭了50万隋军  2,李世民被渊盖苏文打的哭着跑回家了,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从修了魏征墓。说明李世民吃了大亏,保守估计高丽消灭了30万唐军。从李世民又哭又闹的表现看,李世民预感自己会成为杨广第二。  3,渊盖苏文率高句丽主力大举进攻唐军庞孝泰部,“蛇水之战”爆发。此役高句丽大破唐军,10万唐军全军覆没,唐军主帅,沃沮道总管庞孝泰“举军没”,他本人和“其子十三人皆战死.  4, 670年至677年间, 在新罗和唐之间爆发了二十多次战争,新罗军取得了其中大部分的胜利,消灭了20万唐军。随着唐军屡战屡败,唐势力逐渐被赶出了朝鲜半岛,新罗一统三韩。
  作者:库哈斯来 时间: 13:52:30   1,乙支文德一次性消灭了30万隋军,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加起来高丽消灭了50万隋军  2,李世民被渊盖苏文打的哭着跑回家了,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从修了魏征墓。说明李世民吃了大亏,保守估计高丽消灭了30万唐军。从李世民又哭又闹的表现看,李世民预感自己会成为杨广第二。  3,渊盖苏文率高句丽主力大举进攻唐军庞孝泰部,“蛇水之战”爆发。此役高句丽大破唐军,10万唐军全军覆没,唐军主帅,沃沮道总管庞孝泰“举军没”,他本人和“其子十三人皆战死.  4, 670年至677年间, 在新罗和唐之间爆发了二十多次战争,新罗军取得了其中大部分的胜利,消灭了20万唐军。随着唐军屡战屡败,唐势力逐渐被赶出了朝鲜半岛,新罗一统三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第一条,通篇挑对的地方都难,这YY的倒是比棒子还厉害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影忍者百度百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