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数是6 7的加法8.0e8代表多少求救求救求救

  #ef86c06a129d89ed1524f53
  额。。。
  关于人类脱去体毛 和穿衣 以及脑容量的问题~
  我感觉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啊~
为什么我感觉我败了呢~还败得很彻底orz~~~
  这是我第二个帖子啊~ 好吧
也许我不该去八卦~给民科跪了~orz~
  关于人类脱去体毛 和穿衣 以及脑容量的问题~
  我感觉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啊~
为什么我感觉我败了呢~还败得很彻底orz~~~
  这是我第二个帖子啊~ 好吧
也许我不该去八卦~给民科跪了~orz~
  关于人类脱去体毛 和穿衣 以及脑容量的问题~
  我感觉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啊~
为什么我感觉我败了呢~还败得很彻底orz~~~
  这是我第二个帖子啊~ 好吧
也许我不该去八卦~给民科跪了~orz~
  关于人类脱去体毛 和穿衣 以及脑容量的问题~
  我感觉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啊~
为什么我感觉我败了呢~还败得很彻底orz~~~
  这是我第二个帖子啊~ 好吧
也许我不该去八卦~给民科跪了~orz~
  关于人类脱去体毛 和穿衣 以及脑容量的问题~
  我感觉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啊~
为什么我感觉我败了呢~还败得很彻底orz~~~
  这是我第二个帖子啊~ 好吧
也许我不该去八卦~给民科跪了~orz~
  关于人类脱去体毛 和穿衣 以及脑容量的问题~
  我感觉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啊~
为什么我感觉我败了呢~还败得很彻底orz~~~
  这是我第二个帖子啊~ 好吧
也许我不该去八卦~给民科跪了~orz~
  关于人类脱去体毛 和穿衣 以及脑容量的问题~
  我感觉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啊~
为什么我感觉我败了呢~还败得很彻底orz~~~
  这是我第二个帖子啊~ 好吧
也许我不该去八卦~给民科跪了~orz~
楼主发言:9次 发图:0张
  相关唧唧堂调查主题:当基因遇见历史   /list/464   -------------------------------   论文摘要:   阿富汗尽管身处亚洲要塞,有关它的人口基因研究却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 它现由五个主要少数民族人口组成: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乌兹别克族和土库曼族。在这里我们展示了部分样本中的常染色体以及属于五百多个抽取自五个主要少数民族的阿富汗人口样本的线粒体和Y染色体数据。除这些阿富汗人口数据之外,我们还随同附上了采自伊朗,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和新巴基斯坦人口样本的对同样Y-染色体所做的分析(CEPH之人类基因多样性计划)作为补充。我们在这里展示的数据已被纳入现有的有关泛欧亚基因多样性的研究知识中。通过类似结构和主要成分分析以及分子变异分析所揭示的基因变异的模式表明阿富汗人口是由来自于不同地理区域的欧亚人类家系繁衍而来的各色人种组成的大杂烩。类似于中亚大陆人口基因库的人种分布情况,兴都库什的人口组成中未发现由中亚大陆某些特定人种组成其主力军的情形。这一现象表明,与其说兴都库什是只属于某些特定人种历代据此繁衍的本地部落,不如说它更像是各色基因互相交融的集汇之都:有关两种单倍体位点的系统地理学都有力捍卫了这一结论。   ------------------------------   唧唧堂调查:   分子生物学在人类历史学上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分子生物学主要致力于对细胞中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调控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以遗传密码的形式编码在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并且通过DNA复制把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对人类DNA的分析将揭示出人类个体及群体的遗传学信息。由于DNA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多,所以其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研究古代遗存的DNA可以得到物种的精确鉴定,在传统考古学方法中一些无法鉴定物种的难题都可能通过DNA进行进一步研究。把古代DNA数据与现代基因库中的数据资料相结合,可以构建出某一生物门类的系统发育树,从而进一步探讨人类的演化与迁移等重大问题。   09年末河南宣布发现曹操墓且挖掘出了疑似曹操本尊的尸骨。由于没有曹操家族DNA特征作为标准来验证所出土的骨骸,遗传学无法揭开曹操的身世。同时复旦大学正尝试结合遗传学和人类历史学来解决历史学上的难题。因为曹姓家系的适中规模和重要历史价值,复旦大学启动了“曹操后代的历史人类学调查”项目,利用姓氏和Y染色体相关性原理,通过调查分析曹氏Y染色体来给曹操身世血统的研究提供科学证据。这不仅对曹操和汉魏历史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遗传学上也开始了人类基因调查从民族分析向家族分析,史前时期向历史时期的转变。
  为何选择曹氏?   首先,曹姓家系规模适中且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现有条件打消了考古学家对DNA鉴定曹操难题的顾虑:所得骨骼保存完好符合DNA鉴定的条件;复旦一流的专业古DNA实验室提供了过硬技术保证,曹操后代样本也可用已有的历史学方法找到。   -----------   研究理论依据:   姓氏与Y染色体有平行对应关系:姓氏大部分从父传递,而人类基因组中的Y染色体严格遵循父系遗传,不受混血及社会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以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研究Y染色体主干的类型分布,是直接追溯群体或者家族的父系起源的最佳方法,是验证祖先与后代的父系关联的关键手段。通过对曹操后代分析Y染色体特征,我们就可以了解曹操本人的Y染色体特征。   -----------   研究过程和结论:   我们用Y染色体上的100个单核苷酸位点(SNP)对全国各地曹姓79个家族的280个男性以及其他姓氏的446个男性进行分型。我们所选取的100个SNP位点涵盖了最新Y染色体谱系树上的O、N、C、D、Q、R、J等东亚地区可见的所有单倍群。如果同一家族的个体间Y染色体单倍型不同,该家族则是由一些不同来源的单纯家族组成的复合家族,因此实际上我们总共研究了111个曹姓单纯家族。我们也在家族成员知情同意后将大部分家谱资料影印保存。根据家谱资料,15个曹姓家族宣称是曹操后代,他们中共有6种Y染色体单倍型,其中仅有一种单倍型是曹操的,而其它5种可能是由于收养、从母姓、非亲生等原因而引入的。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不同单倍型在家族间的分布来确认哪个才最可能是曹操的Y染色体单倍型。
  我们把这些曹姓家族分成三类:宣称是曹操后代的、未宣称是曹操后代(或宣称是其他祖源)的、其他姓氏的普通对照人群。首先,我们两两比较了每种单倍型在这三类家族间的频率差异,在未宣称为曹操后代的家系与普通对照人群间并未发现任何单倍型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曹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也是多起源的,所以我们在之后的分析中把未宣称的家族和普通人群合并在一起作为对照组。非常有趣的是,O2-M268是唯一在宣称是曹操后代的家族中显著高频出现的单倍型(Fisher精确检验,P=9.323×10-5),很有可能这就是曹操的Y染色体单倍型。某种单倍型是否是曹操的单倍型不能仅从其在宣称的家族里频率来判断,还要考虑其在宣称的家族与对照人群的频率差异。这里我们用OR值去估算O2-M268是曹操单倍型的可能性,OR值可判断两组变量间关系(带置信区间)。O2-M268在宣称为曹操后代的家族和对照人群间的OR值为12.72,所以其为曹操单倍型的可能性为92.71% (=12.72/(12.72+1)×100%)。还有一点需注意,有8个曹姓家族坚决认为不是曹操后代,这8个家族的Y染色体单倍型也都不是O2-M268,这也增大了O2-M268为曹操单倍型的可能性。   另外,我们也估算了反概率,即假定所有的曹操家谱都是伪造的,那么出现6个家族都是相同的O2-M268单倍型的巧合概率。由于这些家族在确信的历史中都没有联络,所以他们如果来源不同而基因类型相同就只能是由巧合造成的。我们知道,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巧合概率是两个事件单独发生的概率的乘积。那么我们可以这样估计曹操家谱相关家族的基因巧合概率:出现两个家族基因相同的事件计为一次巧合事件,概率就是O2-M268在全国汉族人中的频率约5%;出现第三个相同基因的家族则是两次巧合事件,概率为5%乘以5%;那么6个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曹姓家族同时是O2-M268的概率是(5%)5=3.125×10-7,大约为千万分之三。也就是几乎不可能。   单倍型O3-002611是在其他曹姓家族中出现频率最高,也是唯一在宣称是曹参直系后裔的5个曹姓家族中都唯一出现的单倍型。我们继续使用推断曹操Y染色体单倍型的方法,对不同曹姓家族进行分类去推定曹参最可能的单倍型:5个自称是曹参后裔的O3-002611家族作为宣称组,79个未宣称的O3-002611家族和458个其他单倍型的家族作为对照组。经分析,O3-002611就是曹参最可能的单倍型(Fisher精确检验,P=1.968×10-4),可能性近于100%(OR值很高)。综合考虑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魏武帝曹操不太可能是曹参的后裔,遗传学证据并不支持曹操自称的士族出身。
  研究意义:   复旦大学该“曹操后代的历史人类学调查”项目通过调查现代曹姓人群来反推曹操的Y染色体类型为O2—M268,曹操的Y 染色体类型与其自称的先祖曹参的并不一致。此次曹姓家族Y染色体调查是将遗传学用于古代史研究的一个成功范例,且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契机,一是促成了历史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层次合作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分子生物学为主要研究工具的历史人类学新学科;二是加快了人类基因调查从以民族向以家族为对象的转变。利用姓氏谱牒材料来确立深度家系(deep-rootingpedigree),这对于分析Y染色体进化也有重要意义,比如我们可以深家系的Y染色体测序来精确估算Y染色体的突变率,来为人群起源分化提供更准确的分子钟。   -------------------------------   揭开曹操身世之谜的利器-Y染色体严格遵从父系遗传的机制   文中提及了姓氏与Y染色体有平行对应关系。科研人员正是依照Y染色体严格从父遗传的研究理论依据展开了之后的研究过程,最终得以揭开曹操身世的历史疑团。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下Y染色体是如何严格从父遗传的:   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常染色体中,每一对染色体都有一条来自父系,一条来自母系,两条染色体在传代过程中对应的部分会发生交换,从而造成混血的效应,就是遗传学上说的重组。另一对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女性体内,X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所以也不能避免混血的影响。而在男性体内,却只有一条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和一条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也就是说男性的Y染色体只能来源于父亲,所以人体性染色体的遗传方式决定了Y染色体遵从严格的父系遗传。   Y染色体与X染色体之间是否会发生重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Y染色体的结构。人类Y染色体DNA大约包含六千万个碱基对,其中染色体两端的5%为拟常染色体区域(pseudoautosomal region),在传代过程中与X染色体相应区段会发生重组,而主干部分的95%为非重组区域(NRY, non-recombinating portion of Y chromosome),不与任何染色体发生重组。所以,Y染色体主干部分的此特性,保证了子代能完整地继承父代的Y染色体主干而不受混血影响,保证了Y染色体主干的严格父系遗传。   所以,以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研究Y染色体主干的类型分布,是直接追溯群体或者家族的父系起源的最佳方法,是验证祖先与后代的父系关联的关键手段。实际上,在一段有较可信历史记录的时期内,整个家族的姓氏与父系遗传的关联是可以保证的,所以家族的姓氏往往与固定的Y染色体类型共同传递,紧密关联。
  在一代一代的父子相承的传递过程中,Y染色体也在慢慢地积累着变化。正是因为遗传突变的积累,使得人类父系遗传体系中,距离越远的个体的Y染色体差异也越大。Y染色体上的突变形成的个体差异主要有两大类,有一种叫做短串联重复,缩写叫STR。在基因组里面一个固定的区段,由几个碱基组成一个单位,不断地重复,重复数在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另外一种叫单核苷酸多态,SNP,这个更流行。SNP是固定的点上面的一种碱基类型的差异,从一种类型变到另外一种类型,这个点的旁边的其他序列都是一样的,但就这一个点上会发生变化,比如人类基因组中这个点原始型是A,有些人突然变成了G,这种变化会造成特定点上的性质的彻底改变。   要确立父系遗传体系,最重要的前提是祖先的突变可以稳定的保留在后代的Y染色体上。SNP突变因为突变速率极低,可以做到在后代中永久地保留,后代只能在祖先的突变基础上积累新的突变,而不会丢失祖先的突变特征。通过比较人类与黑猩猩的Y染色体差异,以及大家系中的Y染色体的差异程度,Y染色体上的SNP突变的速率被计算了出来。每出生一个男子,一个染色体位置上发生SNP突变的概率为大约三千万分之一。实际上由于Y常染色质区的保守性,以及人类历史上大量男子都没有男性后代保留至今的事实,实际的群体中突变率应该低几个数量级。而我们通常研究的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大约三千万个碱基对的常染色质区,按照每个碱基对三千万分之一的突变率,这个区段内每个男子平均都会有一个新的突变。这个新的突变随机地出现在Y常染区的任意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突变了的点上再发生一次突变,那么这个突变就在后代中丢失了,我们就无法通过后代确定祖先的Y染色体突变谱。但是同一个点上先后发生两次突变的概率,按照概率计算方法就是三千万分之一的平方,也就是九百万亿分之一,相对于人类自古以来的人口,这个概率就近似于零。所以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祖先的Y染色体上出现的SNP突变特征在后代中能够找到,而后代只能在祖先Y染色体突变谱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突变。   由多个SNP突变构成的一种突变谱被称为一种单倍型。祖先型与所有后代型合称为一个单倍群。一个家族的所有Y染色体理论上都属于一个单倍群,因为其中所有的男性都应该来自同一个祖先。当然,单倍群的概念可大可小。大而言之,全世界的Y染色体都属于一种单倍群,都来自二十多万年前的一个东非晚期智人男子。进而,全世界又可以分为20种主干单倍群,编号从A到T。   A型大致分布在东北非和西南非。B型出现在中非部分和东非部分,可能是黑人的扩张造成的。E型分布的地方就比较多,在西非洲和东南非很多,这是大部分黑人的主要类型,在欧洲和东非也有一部分的分布,甚至分布到亚洲的一些地方,分布到北亚的一些地方。前面几种类型在中国人里面一般是找不到的,D型在中国比较多,在中国的西藏,北方的一些地方,很多类型就出现在了日本,所以D型也是很传奇的一个类型,它是在中国地区最古老的一个类型,在东亚地区也很古老,在人群里面很少出现。C型也是出现在远东地区,在澳洲非常多,在北亚也非常多,它是被另外一种类型挤压以后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分布方式,然后一部分出现在北美的纳丁尼人,F型是一个上游型,它包括了F下面的所有类型,它的分布是这样的,整个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基本上都是F型。其中G型出现在高加索山区和小亚细亚,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H型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地区,它是雅利安人扩张造成的结果,但也可能是荼拉维达人留下的,也可能是更早的人留下的。I型出现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分布也不多,应该是欧洲、印欧的一种土著型。J型出现在亚非语系、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很多地方,是白种人的类型,犹太人里面大部分都是J型。K型也是一个大的类型,包括下面很多类型,它是一个上游型,它的分布在亚洲很常见,但是把下面类型去除掉之后的纯K型是非常非常罕见的。T型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型,也是分布在阿拉伯世界。然后L型分布在以巴基斯坦为中心的一圈地区,S和M就只分布在新几内亚土著人之间,食人群体里。N型很有意思,它的起源是在中国,但是居然分布到了整个北压地区的很多民族中间,并且在乌拉尔民族的群体里面占到了绝大多数,在芬兰、亚沙尼亚这些国家里面,占到了绝大多数。O型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东亚人最主要的类型,在东亚人里面,几乎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在中国人里面甚至更多,O型是黄种人的关键型,但是刚才说的跑到欧洲去的N型跟O型是兄弟型,非常接近的。O型下面分很多类型,分O1、O2、O3这三大种。O1出现在中国东南的百越民族的后代中间,包括侗傣语系与南岛语系的这些民族,台湾高山族里面有些民族像阿美族占到百分之百。O2型非常有意思,一部分叫做O2a,下面分两部分,一个分支出现在东南亚,从苗族开始往西南地方绝大部分都是O2a,另外一个分支出现在日本和朝鲜,从朝鲜往东北的地方大部分都是这个类型。O3是一个大头,在中国大部分民族里面都有O3,而且O3大部分都是占多数,在汉族人里面更是多数,占到了大概百分之六十,O3下面有很多很多分支,这些分支能够让我们辨认汉族人里面到底有多少差异。然后Q型,Q型是出现在北亚的叶尼塞语系,进入到楚科奇-堪察加语系,然后进入到美洲印第安人,越往南Q型越多,美洲南方很多民族百分百都是Q型,因为他们一路走一路丢类型,到最后只剩下一种类型,所以迁徙得越到后面,类型就越少,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功迁徙,它的源头很可能就是在北亚叶尼塞语系这个地方,古代有两大批,现在被俄国人杀的只剩下一个民族,我们一直怀疑匈奴人就是叶尼塞语系的人,跟现在大部分人群都不一样。最后一个类型是R型,R型跟Q型、P型都是同源的姐妹型,但是它大部分分布在欧洲,所以是一个往东跑,一个往西跑,在欧洲的话也占到很大一部分,但是我们一直怀疑它是从亚洲跑过去的,所以白种人可能是从亚洲起源的。
  蛇年说蛇:吉祥与邪恶的“双生花”   蛇年解蛇:是远古图腾标记伏羲女娲人首蛇身   《楚汉传奇》里的刘邦(下)和项羽,他俩都属蛇,刘比项大24岁。这两人的性格与命运可谓判若云泥,可见,属相并不是人生的决定因素。  农历蛇年就要到了。作为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之一,蛇紧随龙后,通常为了好听,被一些人称为“小龙”,甚至还有很多父母给属蛇的孩子取名“小龙”“晓龙”,大概也是想给孩子沾点“龙气”吧。  在世界上许多文化中,蛇象征着吉祥和神圣,当然,一些西方传说中,蛇也有力量与邪恶的意思。跟其余十一生肖相比,蛇这个属相也说法很多,比如,它是唯一的冷血动物;比如,除了龙这种虚幻的形象外,它是唯一身上长有鳞片的;再比如,它是华夏文化中出现得比较早的图腾标志之一……  它很能吃也很古老  蛇,看上去其貌不扬,浑身被鳞片包围,还喜欢在阴暗潮湿、人迹罕至的地方出没,但作为一种爬行动物,蛇在地球上的诞生要比人类早得多。几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初的陆生脊椎动物,便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所有后来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即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祖先,也曾是地球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类生物。还记得电影《侏罗纪公园》吗?影片中博士在公园里偷偷繁育的各式恐龙,便是远古时代爬行动物最煊赫最霸气的代表之一。只不过,在后来的地球演变中,凶猛霸道的恐龙没能活过晚于它出现的蛇,永远地留在进化树的分支上,而各种蛇类则一直生活到今天。  中国古代有“蛇吞象”的谚语,它最早出于《山海经·海内南经》。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大意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把象吞下去后,需要消化三年才能吐出象骨头。人吃了这种象骨,能治心、腹的疾病。传说中,巴蛇是生于南海的,它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当然,也只有这么大的蛇才可能一口吞下大象,不过,它也需要消化三年才行。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后来人们便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还演变出了各种传说和典故。  蛇的食欲强,食量也大,它捕猎时,通常先将猎物咬死、勒细,然后吞食。蛇的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蛇的牙齿不能把食物咬碎,不过,它有一套非常厉害的消化系统,吃东西主要靠“吞”。有些蛇在吞的同时便开始消化,同时,它在地上爬行蠕动,用肚皮和粗糙的地面摩擦,也是消化的一种方式,最后才吐出骨头。人们常说的毒蛇,毒液实际上是它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可以溶解被咬动物的身体,“毒性”便由此表现出来。  女娲与伏羲都是“蛇”  在中华文化中,蛇是一种很重要的远古图腾标记。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起源于女娲与伏羲的结合,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有载“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女娲与伏羲是华夏民族的祖先,而伏羲与女娲最早的形象便是人首蛇身。也有学者考证,夏禹姓姒,姒即巳,巳即蛇;禹字从虫,在甲骨文中与巳同字,所以禹字本身就是蛇名,蛇也是夏时代主要图腾标志之一。  在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蛇也被古人赋予了美好的形象,善良的性格。上古神话中第一个以母性光辉出现的女神当然是人首蛇身的女娲。神话中,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打败后气得用头去撞不周山,把天撞塌,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人类才得以安居繁衍。作为中国神话史上最为人歌功颂德的女神,女娲的主要功绩就在于造人和补天。而女娲被赋予蛇的身躯,或许便因为蛇本身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与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另外,中国古代有许多蛇知恩图报的故事,像白蛇传的故事就很凄婉美丽,流传甚广。  吉祥与邪恶的“双生花”  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把蛇视为吉祥与神圣的象征。  由于外形以及多卵的特性,蛇被世界上很多地区的人民视为生命、能量和精力的源泉。比如,古埃及神话中很多女神都是蛇身;南非布须曼神话认为人是由蛇变化而来。此外,蛇喜欢生活在近水处,而下雨时的雷电以及雨后彩虹的形状与蛇类似,因此,蛇也被远古人当做雨神、水神来崇拜。印第安人在宗教日中喜欢跳蛇舞,祈望族人繁盛、大地丰收;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母神手持长蛇,寓意蛇能为人们带来丰收。  在古代社会,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蛇的冬眠、蜕皮、衔尾等行为对先民来讲相当神奇,也被赋予了死亡与新生的意味。因此,在不同文化中,蛇也有长生不老之意。日本神话中,蛇是统治冥府的祖神,人从冥府而来,最后回到冥府去,生命的诞生便是从蛇到人,再从人到蛇的经历。在古人看来,蛇周期性的蜕皮似乎是一种返老还童的过程,所以传说中便有了蛇能掌握长生不老的秘密。巴比伦神话中,蛇盗走了吉尔伽美什辛苦找到的不死仙草,通过蜕皮获得再生的神力,而人类却永远失去了这种本领。古代琉球的传说中,月亮将不死之水赐予人类,而狡猾的蛇先于人跳入水中,人类从此无法逃避死亡,蛇却得到永生。  随着文明的进化,蛇的灵敏、狡黠、甚至毒性渐渐被人赋予一种神圣的意味,在世界上某些地区,它成了一种智慧、神力的化身,蛇的形象往往与神祇、法术、咒语有关。许多民族文化中,神与蛇密不可分,蛇杖也因此成了权力的象征。希腊帕提农神庙曾经是蛇神殿,而且神庙中的雅典娜雕像右手持蛇身杖,衣服下摆也装饰了很多蛇头。在古埃及,人们把蛇看作法老的保护神。为了显示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尊严,他的皇冠上用黄金和宝石塑出眼镜蛇的形象。  当然,在西方一些传说中,蛇也有不太光彩的一面,它有时象征了狡猾、邪恶、阴险毒辣。在基督教的创世神话中,蛇是引诱女人犯罪,导致人类先祖被驱逐出伊甸园的元凶。蛇潜入伊甸园,蛊惑了夏娃偷吃禁果,使得她违反了上帝的禁律,最后被赶出伊甸园,并被罚永受怀孕、生育之苦。蛇因此被描写成为“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的生物。古希腊神话中,与宙斯作对,赶走众神,力大无穷的堤丰就是一个腰部以下群蛇乱舞的怪物。宙斯的妻子赫拉为了杀死宙斯的私生子赫拉克勒斯所派出的复仇天使就是一对剧毒无比的蟒蛇。女妖美杜莎的头发是一条条恐怖的毒蛇,任何人看见她的头就会变成石头。《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在冬季看到一条冻僵的蛇,他可怜这条蛇,把它放在自己的怀中,渐渐地蛇苏醒过来,本性暴露,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咬了救命恩人一口……更把蛇塑造成阴险毒辣、恩将仇报的角色。
  属蛇人说:我的属相挺不错  作为一种属相,不少属蛇的人感觉,自己身边同属相的人并不多,今年36岁的胡先生便是一例。上小学时,胡先生发现,班里大部分同学属马,为了尽快找到“组织”,他特地到上一年级的学生中调查,发现那届学生大部分属龙,这下胡先生纳闷了,属完龙就属马,那属蛇的人都去哪了?小小年纪的他心里突然有一种感觉:人们不喜欢属蛇。后来在好奇心驱使下他统计了一下:那一拨属蛇的孩子,总数确实比属龙属马的孩子少!  等到胡先生上了中学,市面上陆续出现了许多生肖饰品,其中,像马、牛、猪等属相的饰品都很多,但独独很少有属蛇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胡先生发现蛇一下子火了:很多人喜欢在身上搞一点蛇图样的文身,还有人带蛇纹戒指,蛇好像成了一种个性、神秘的象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了解自己的属相,看看人们的偏见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胡先生看了许多关于爬行动物的书,也搜索了很多古代文献中有关蛇的内容,他发现,蛇其实是一种挺可爱的动物。“比如说,蛇很干净,爱清洁;它很灵敏,即使独居也能生活得很好。蛇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图腾之一,神话中的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这样看来,蛇其实是一种很不错的属相。”沈阳晚报记者 魏雯  ■小链接  属相怎么算 流行说法有三  因为阳历和农历的新年日子错开,所以每年阳历新年之后、农历正月初一之前或者立春之前,这一段的孩子该属啥,历来有些不同的说法。  立春派:立春才是“岁首”  一些人把立春作为每年新属相的起点。民俗学家艾君在微博上表示:中国黄历是以立春确定生肖的。黄历是“传统农历”,它把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作为一年的起点,因此生肖应以立春为准。在中国古代都是这么定生肖。1913年,民国政府发文规定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这才催生了“以正月初一定生肖”的另一种民间习俗。那之前,农历大年初一称作“元旦”,立春称作“春节”,所以生肖应以立春为起点计算。  初一派:节气不是年历  也有民俗学专家认为,把大年初一定为一年之首更为合理。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不是年历,确定何种年份,应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准。“在奉行公历的当今社会,如果我们在采用公历、农历的同时,再引入一套以立春为岁首的纪年体系,那么年份和月份会被弄得支离破碎,这就不太合理了。”目前,大部分人都是“初一派”。  元旦派:让自己有两种选择  民间有很多人这样做,这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属相有关。小马的儿子2002年2月初出生,那年是马年,但按老算法,没过年孩子应该属蛇,小马为了让儿子成为“二马”,干脆让儿子属马了。小张的儿子2012年1月份出生,按农历算是“兔尾巴”,可他更希望儿子属龙,“反正人人都称2012年为龙年!”  寓意深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大西北的人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生活的远古时代。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寓意深奥、构图奇特,极富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  传说,伏羲和女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山海经》中,就有了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载。古史传说中的伏羲教人们结绳记事,结网捕鱼,驯养动物,于是我们人类才学会了计数,产生了渔业和畜牧业。女娲以泥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千百年来,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表达了人们对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美好憧憬。  另一种传说是,伏羲与女娲是兄妹。远古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吞没了所有的人,只有伏羲和女娲活了下来。后来他们二人结为夫妻,繁衍了子孙后代,人类才免于灭绝。  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了二三十幅伏羲女娲图。这些图大多出现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象征祥瑞,表示夫妻和顺,至死不渝。伏羲女娲图虽然在色彩、人物造型上略有不同,但是在大的构图方面基本相同。二人同是上为人身,下为蛇尾。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布满星辰,仿佛置身在浩渺的宇宙之间。源于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画面上伏羲在左,女娲在右,伏羲的右手抱住女娲,女娲以左手抱住伏羲,两人四目相交,下身均为蛇形且相缠绕。大多数的图中,伏羲左手举着“矩”即拐尺,女娲右手举着“规”即圆规,象征着天圆地方。“规”和“矩”的出现,表明了人类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建筑房屋和做木制器具方面,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准则。  伏羲女娲图在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中也有少量发现,在敦煌莫高窟建于西魏时期的285号洞窟的壁画中,伏羲女娲的尾部是分开的,显然是受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这在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情形。  伏羲女娲图自本世纪初出土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早在1953年,科学家就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伏羲女娲尾部相缠绕的造型非常相似。20世纪末,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我们人类的基本遗传基因也是双螺旋结构。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我们的祖先早已谙熟人类繁衍生存的奥秘?  1983年,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图以“化生万物”为名,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试刊号的首页插图。
  《搜神记》中蛇意象浅议  甲骨文中的蛇的本字是“它”,形似蛇。《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远古人民对蛇的恐惧是可见的,相互间问候的方式也很独特:“没有蛇吗?”这在今天的人们听起来似乎很可笑,却正是原始初民对蛇的恐惧心理现象的反映。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蛇出现于文学作品,《诗经》中早见,如《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将梦中出现虺蛇作为生女的吉兆。《楚辞》中也有蛇的踪影,如屈原《天问》曾发出“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以及“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等问语。“巴蛇吞象”的传说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此外,晋人郭璞写过《长蛇赞》、《飞蛇赞》、《巴蛇赞》与《蟒蛇赞》等文学作品,如《巴蛇赞》一诗云:象实巨兽,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而“灵蛇之珠”这个成语的出现则与晋人傅玄的《灵蛇铭》有关,“嘉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云霄,下游山岳。逢此明珠,预身龙族。”其中,《小雅·斯干》、《天问》并不是专门写蛇的;《山海经》中写了关于蛇的传说,但文学性不是很强;晋人郭璞与傅玄的诗作是专门写蛇的作品,有一定的文学性。  《搜神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著,它开创了中国古代以神狐鬼怪为题材的志怪小说的先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蛇的记载也很多,并且颇有意味,无论是知恩图报的蛇郎故事,还是多情幻化的蛇女故事,抑或是富有谶纬意味的蛇现故事,都凝聚了人们的思考与愿望。  事实上,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中,蛇意象的出现,不仅与当时人的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人们对蛇的态度:或恶心、或恐惧、或好奇、或崇拜。这些矛盾的态度在《搜神记》中都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故事中对蛇的妖魔化、人性化、神幻化。正如李传江先生在《试析&搜神记&中的蛇文化》一文中所指出的:《搜神记》中有关蛇的记载中,神性、人性的占多数,这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将图腾的演变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拟兽化、兽的拟人化、全人型。而《搜神记》中的蛇的神性、人性、本性这三方面恰好对应了这三个阶段。无论是人性、神性还是本性的蛇,都是早期人民对蛇的态度的反映。蛇作为古代人民的神话母题之一,仍然不断发展着,但总的趋势仍是人性化、神性化的占多数。  《搜神记》中出现“蛇”字的地方有74处,关于蛇的短文31则。其中,卷十二中五气变化论一则只是提到“千岁之蛇,断而复续”的特点,并没有专门写蛇。分析这些短文中蛇意象的特点,笔者发现有三个质点:其一,人蛇斗;其二,吉凶征兆;其三,龙蛇缘。  一、人蛇斗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既有威胁与被威胁,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又有双赢互利、和睦相处的依存关系。同样,人与蛇也是如此。人在与蛇长期的相处斗争中,既有与蛇共处互惠互利的时候,相应地也有受到来自蛇的残酷攻击而遭受灾难或反击取胜的时候。比如《搜神记》中卷十九隋侯珠一则写隋侯救蛇,蛇衔明珠以报,故事中赋予蛇以人性,使其知恩图报,类似的蛇报恩还有卷十四窦氏蛇、金龙池。写人与蛇和谐相处的故事比较少,人蛇斗的多一些。  《搜神记》中写人蛇斗的故事有13则,分别是寿光侯劾鬼、鞠道龙说黄公事、郭璞筮病、华佗治疮、华佗医喉病、羽衣人、蛇入人脑、李寄斩蛇、司徒府大蛇、扬州二蛇翁、华隆家犬、华亭大蛇、邛都陷落。其中,李寄斩蛇、华亭大蛇、邛都陷落比较典型。关于李寄斩蛇的描写非常细致: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隙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麦少)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瓷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研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李寄是一个少年女英雄的形象,巾帼不让须眉,故事中通过写她为民请命并成功斩蛇的过程,歌颂了她大无畏坚强意志和勇敢机智的战斗精神。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写女孩儿的气魄的故事并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缇萦上书救父。至于华亭大蛇三年报仇的行径,则与人类“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思想如出一辙,邛都陷落写官吏不分青红皂白,草菅人命,引起蛇报仇。这两则故事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思考人与蛇在相处过程中斗争存在的原因。  分析《搜神记》中关于人与蛇关系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人蛇斗是占主要成分的,即蛇意象的第一个质点“人蛇斗”。此外,人类对蛇的生活习性是有一定的了解:蛇是穴居的冷血动物、蛇胆可以入药,如《搜神记》中写颜含寻蛇胆。  二、吉凶征兆  魏晋时期,不仅是一个人性自觉的时代,还是一个谶纬横行的时代。在那个天下纷乱的时代,人们认为上天对于人间的灾祸是会有预示的,将那些怪异的蛇的突然出现作为一种变化的预兆,往往预示着某种凶吉。因此蛇在巫术中占有相当分量,成为了避邪攘灾的权威者。《搜神记》中关于蛇的吉凶征兆短文有10则,分别是管辂筮王基、蛇斗国门、九蛇绕柱、龙蛇邑斗、蛇斗庙下、德阳殿蛇、草作人状、临淄大蛇入祠、大蛇居神祠空树、冯绲绶笥有蛇等。  晋明帝太宁初,武昌有大蛇,常居故神祠空树中,每出头从人受食。京房易传曰:“蛇见于邑,不出三年,有大兵,国有大忧。”寻有王敦之逆。(《大蛇居神祠空树》)  车骑将军巴郡冯绲,字鸿卿,初为议郎,发绶笥,有二赤蛇,可长二尺,分南北走。大用忧怖。许季山孙宪,字宁方,得其先人秘要,绲请使卜。云:“此吉祥也。君后三岁,当为边将,东北四五里,官以东为名。”后五年,从大将军南征,居无何,拜尚书郎,辽东太守,南征将军。(《冯绲绶笥》)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啪嗒求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