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花样游泳常思诺被盐神ntr了现在在哪工作

  ◆卷首语
  明月天涯我故乡
  □孔见
  年青时,在大陆求学,每买到一本新书,我便在扉页喜滋滋地署上“海南人孔见”的字样。如今,逢上节日,向朋友致意问候,也喜欢写上“以海南岛的名义,祝福你家的屋顶阳光灿烂”之类的话语。一是觉得个人名义有些单薄,海南岛海阔天空,山川明媚,到处飘扬着吉祥的云彩,本身就是一张优美的贺卡;二是作为岛上古老家族的后裔,自认为已经有了使用海南岛名义的资格。倘若是一个异乡人,或是初来乍到,却要挪用海南岛的名义去做个什么,就有侵权盗用之嫌了。要知道,一个真正的海南岛人,是有特殊涵义的。
  从高空鸟瞰,海南岛酷似一只绿色的灵龟,静静地趴在南海粼粼的波光里。它好仿佛是从很深很深的水域游来,寻找着陆地的彼岸。然而,就在即将靠近的一刻,它却不知为何停了下来,嬉戏在浪花丛中,吞吐着蒸腾的云气。当然,这是一种文学的想象。事实上,海南岛是从大陆分离出去的,仿佛一片从大树上飘落的叶子。海南是个动植物王国,动物种类繁多,有长臂猿、猕猴、云豹、黑熊、坡鹿、大蜥蜴等珍贵的动物,却不见老虎的踪影。人们因此推断它是在熊出现之后、虎诞生以前与大陆分开的,这个时间大约在迄今四十万年至八十万年之间。但是,前些年在三亚落笔洞里的考古,发现了石器时代的“三亚人”,和一块烧烤过的虎骨,使这个推断受到了质疑。不过可以相信,在二万年以前的漫漫几十万年里,海南岛上没有人类生活。那个时期,应该是大自然最为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时期,太阳是这里最高的统治者,所有生命都在它辉煌的光芒中欢呼鼓舞。
  洪荒时代的地理裂变,使得到岛上来的人,必须越过十八海里宽、波涛汹涌的海峡。这在造船技术尚未成熟的古代,是一段漫长而凶险的旅途,一道十分困难的考题。进入这座岛屿的人,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也就是说,他必须是一个勇气非凡的弄潮儿,否则只能在雷州半岛的土坡上,踮着脚尖眺望浩渺的烟波。可以这么设想,在没有舟船可以渡海以前,这里一直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游泳大赛,海南岛就是胜出者获得的奖章,而那些失败者,想必都成了鲨鱼的美食。黎族的祖先无疑是那场大赛的优胜者,是他们挟着一根浮木游过波诡云谲的海峡,发现了海南岛的奇迹,并且在上面栖居下来,开始叙述人类的故事。
  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加上茂密的雨林和浓重的雾障、出没的毒虫猛兽,使海南岛成为让人怵心的畏途。因此,它成了流放政治犯最最合适的地方。流放的政治意义,在于将不便剪灭的异己边缘化,使之身世飘零,远离权力中心,远离家乡故土,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废掉其全部武功。中国古代有过许许多多的流放地,但“唯崖州地望最重”。从隋唐到明代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流放到海南的官宦有数百人之众,其中不乏位高权重之人,仅唐代就至少有十四位宰相和五个宗室成员前后贬谪海南。海南流放历史之久、人物之众都堪称世界之最。
  家族专制时代,权力中心形势险峻,官员伴君如伴虎,稍有闪失,就有可能砍头弃市,株连九族,流放算是较为宽仁的处罚了。尽管如此,关于海南岛地气湿毒、瘴疠流行的传说,还是吓坏了许多身世一度显赫的流贬者。唐代都督薛季昶,京兆尹温璋,都在出贬前夜仰药自尽了。在他们看来,放逐崖州即是“生度鬼门关”,与其客死他乡,不如长眠在亲人怀里。曾经和父亲一样两度入相,“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的李德裕,虽说没有提前了断自己,却也无法接受贬逐天涯的凄惨命运。在他悲凉情绪的浸染下,海南岛的自然风光总是弥漫着恐怖的气氛:“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他常常到望阙亭间眺望长安,渴望传来皇帝赦免的消息,在岛上谪居不满一年就化鹤了。
  流放者总是渴望着归去,但和李德裕不同,一些胸臆旷达的贬官,能够超脱个人不幸的际遇和晦暗的情绪,发现这座海上瀛洲的天赐之美,并从中获得了深深的慰藉。北宋年间被贬谪到天涯海角的兵部尚书卢多逊,对自己的贬所崖州水南村眷恋无比,在他的诗中,海南倒简直成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远客杖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云天高旷、流水澄明的海南岛,成了这个被逐之人沐浴心灵、洗涤尘埃的好地方。步卢多逊后尘而来的苏东坡,虽然上岛之初心绪未宁,写下了“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的句子,但他很快就喜欢上这个“风土极善,人情不恶”的月明风清之地,自称“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并把海南岛上的经历,看成是自己人生最华彩的乐章:“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海南岛以其交相辉映的淳厚民风和恬美自然,收容了这些穷途末路的人们,成为无家可归之人的家乡。毕竟,像苏东坡那样最终被赦免归去的流贬者少之又少,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最终成为岛上某个姓氏的渡琼先祖,被后代子孙所祭祀。当然,还有那些戍守边疆的战士。他们对中原故土的萦怀,成为海南文化扯不断的脐带。
  在将苏东坡发配海南三十年之后,积弱多年的北宋王朝迎来了它的劫数。金国的兵马攻陷了开封,昔日繁华的都城一片火海。身为朝廷五品文官的肇周和弟弟肇文,丧失了自己的家园和身份财产,随着潮水般溃败的宋军和流民一路向南逃亡。经过了一年多的颠沛流离,他们走到了陆地的尽头,在一处礁石嶙峋的海边,把一家人的身世都托付给鲸波翻腾的大海。十分幸运,他们所乘坐的扁舟在清澜港内一个叫做水吼的地方靠岸。他们就是我光荣的祖先。和在政治博弈中遭到驱逐的流放者不同,他们像是桃花源里的居民,为了逃避乱世之祸而来到岛上,海南是他们山重水复之后柳暗花明的村庄,是生命最后的救渡。在这座插根扁担就能开花结果的岛屿上,他们完成了一个家族血脉繁衍的使命。香火传承二十九代之后的今天,子孙已经有十几万人之众,遍布海岛各地的村村落落。
  如此看来,所谓海南人,其实都是一些在山穷水尽时,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们的后代。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拥有了最多的勇气。和流贬的官员、戍边的将士一样,我流亡而来的祖先,被先期到达的黎族同胞称为“客人”。在相隔八百六十年之后的一九八八年,海南由行政区升格为省,并被设立为经济特区。天涯海角,一个最边缘的地方,被赋予了最前沿的意义。又有数以十万计的人们像鸟群一样从北方飞来,降落在这片阳光的领土,寻找绝地逢生的希望。我也得以以主人的身份迎接了众多“客人”的到来。如今,二十年过去,这些“客人”也都渐渐变成了主人,而新的客人还在源源不断,和我一样完成一个由客人变成主人的过程。海南岛以它海阔天空的“包荒之度”,成了越来越多不同来历、不同背景、不同性情的人的栖息地。而它之所以具足这样的情怀,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有人类到来之前漫长的自然史所积累的丰厚遗产;是因为海南人已经习惯于把整个世界看作自己的家乡。
  今天,海南岛未被践踏的化外之美,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向往。那些在市场体制下为货币增值而日夜操劳的人,哪个不渴望到天涯海角去流放一下自己,在蓝天白云间做一只断线的风筝?
  (孔见,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楼主发言:24次 发图:0张
  小说天地  
◆散文随笔
  离愁与乡恋      
  □符浩勇      
    出门在外  
    一壶洒
    喝不尽乡愁
    儿行千里  
    一根针
    常扎在心尖
    行走天涯
    一把盐
    撒满了归路
    ——借小诗《老家》为题记
     
    一
    我的家乡在海南岛中部四英岭下的一个名叫文曲的小村。
    流动的社会已使我常年离家,早已适应了离家的感觉,早已习惯将远方的亲人从家的概念中淡出。很多时光甚至是几多节假日,竟然忽略了家乡有亲人望眼欲穿的期盼和千丝万缕的牵挂,总以为,不定期寄回去的几张钞票已足以表达孝心;总以为,父母亲斗大的字识不到半升,给他们任何语言的安慰都是苍白的,或打电话也无甚必要。
    如今,我在一家银行支行供职,但几经工作调整,我足迹走过海岛四个市县。先是在故乡屯昌的小县城工作了十年,那里的风貌记忆犹新。近些年,县城有了不少变化,昌盛路扩建改名槟榔路,大概与屯昌是“槟榔之乡”有关。街道两旁,齐刷刷地建起了不少楼房,就那条原先破旧的“丫”街也翻刷一新,办起许多家新潮时尚的歌舞厅、慢摇吧、卡拉OK厅、美容发廊,还开通了环城公共汽车,机动车比前多了。赶街的南腔北调,熙熙攘攘……
    尔后,我移居在海南岛东海岸商城嘉积,在那里生活了七年。嘉积是琼海市政府所在镇,而琼海名声在外的是博鳌水城。博鳌水城在万泉河入海口,那里“三江荟萃三岛幽,三岭拥翠碧水阔” 是江河山水相映成趣的写照。玉带滩一带如玉迤逶数十里,分河隔海不愧鬼斧神工,前迎大海烟波浩淼,惊涛拍岸,内拥三江水阔风纯,澄净似洗。著名的亚洲论坛选址于此,可见独点鳌头,博览天下。
    再后,因工作需要,我又经历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供职一年多,那里抛洒飘逸的百花岭瀑布、神奇苍郁的黎母山原始森林公园还有正在走向产业化发展的绿橙业……让我终生难忘。
    如今,我又漂定到海岛著名椰乡文昌市工作。文昌有著名古老的孔庙,有闻名的宋氏祖居,有铜鼓岭下秀气的月亮湾,有“半海南”称著的东郊椰林,但我印象最深的是穿城而过的旧水河硬是滋润了两岸居民香喷生活了数百年……
    这些年,我常常因为迎送过往客人住进星级豪华宾馆,而忘却了乡下那间被柴烟熏黑的低矮的瓦房;我常常奔波公务驾着宽舒的轿车,而忘却了儿时在乡间坐在老牛破车上的童趣和欢乐;我常常因为年节假日掂挂福利奖金,而忘却了乡下父老乡亲守望年关的无奈和张望……
    二
    回眸日月,离家已让我付出了痛心滴血的代价:
    爷爷病故时,我还在至今仍旧破落的小学里参加义务劳动,我抱愧曾哭闹他将捡药治病的钱买了木头玩具枪;
    奶奶去世后,我竟是十多天才知道悲哀的噩讯;可怜她合眼前还念唠着我的不悦耳的乳名;
    我在海那边读书的时候,我的大妹妹就像我现在的女儿一样年岁竟因家庭拮据而辍学了,她嫁人时我竟掏不出一种像样的礼品送她,如今她的大女儿几经辗转为谋稻粮在我任职下属一家企业帮工;
    我参加工作后,父母亲仍蜗居在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为的是归还我读书期间欠下的重债;我结婚乃至婚后一个时期,妻子带着女儿还在县里一个偏僻的乡镇起居糊口……
    此刻,我端坐在高楼的窗户前,端坐在电脑前,心灵的底片却走不出记忆的冰川。
    我临街而望,浮躁的街面上,流动着许多锃亮的轿车、变幻莫测的霓虹灯以及许多花样年华的红男绿女,那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哟,到处是人与人……
    三
    父亲这辈子最大的荣耀是,坚持让我读书,我的求学生涯灌注了父亲的毕生心血。
    父亲这辈子斗大的字不识半升,常常自嘲怕字如见虎,然而肚肠里却灌满了的乡间轶闻趣事。
    在我读小学时,农闲了,父亲就会一把蒲扇,一张破凳坐在村头的树荫下,吸引一帮人来听他神神怪怪的故事,临了,父亲总是对愣神听故事的我说,好好读书,长大了,把故事记下来去卖钱。如今,我果然成了一名业余作家,出版了六部小说集,却未能实现父亲的愿望,我的书并不卖钱。
    读中学时,第一年考理科,成绩很不理想,几乎挫败了我再读的信心,父亲两手各攥着一个纸团,让我抓阄:“你来挑,挑到‘读’字,你就要去读,这是祖上阴德,挑到‘不’字,那就回家种田吧。” 我随手一挑,挑中了“读”字。直到一年后我领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父亲才含泪告诉我,那两个纸团上都写着“读”字。
    上大学时,我因病住院,父亲知道后,从没有进过城而且说一口城里人根本就听不懂的乡下方言,不知道怎么就出现在我的病床前,那一脸的惶然与疲惫永远镂刻在我的心坎上。
    哦,父亲是坐了车又坐了船赶来的,已经是两天没吃饭了,我要带父亲去吃饭,父亲说不吃了不吃了,吃了没地方放。只有我知道父亲的“放”是什么意思。父亲在乡下,方便时与天地为伍,随时解决,害怕在城里找不到墙角树荫。
    四
    有一年中秋节,我陪同妻子带着女儿回家去。记忆中乡下人是不过中秋的。我买了月饼回去是为了给亲人以惊喜。踏进家门时,家中悄无人踪,父母亲到哪里去了呢?邻居告诉我,他们上山打柴去了。其时,已过正午天,饥肠辘辘,我忙进伙房找食充饥,
    我拿起瓢给锅里添水,才发现水缸里的水所剩无几,我操起扁担串起两只木桶,晃悠悠的去挑水,来回的路很不好走。我忽然记起了读小学时父亲给他的每天下晌的挑水任务,父亲说过要挑九担水才把家里的两只水缸灌满,然后再挑十一担水浇菜,要十一担水地才能浇透,少一担都不行。
    挑罢水,我才开始生火做饭。伙房里柴草潮湿生,火很难点着,弥漫着一股呛人的浓烟。灶台上筷碗狼籍,污垢结痂,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然而揭开锅盖一看,锅里装的是稀拉所薯粥,士灶上的小罐盛着几只腐烂不堪的咸鱼头。于是,妻子只好动手煮饭。
    大约一个小时过去,女儿嚷着爷爷奶奶回来了,我闪出伙房,寻声望去,只见父母亲一脸风尘,一脸欣悦,一路小跑,一路唠叨:“回来怎就不提前说一声,你看把孩子饿着的!”我压根没有想到,原先想给亲人以惊喜,看到的却是亲人的茫然失措。
    五
    每一次回家去总是来去匆匆。
    记得儿子出生后,我就不曾在家里过夜,总是害怕蚊子多咬人啦,抱怨天气太热或太冷没有冷暖设施啦。每一次离家,父母亲总是送到村边,愣看着车子的慢慢离去。
    我们要工作要生活,但不应忘记首先有亲人的牵挂,亲人哺育了我们,亲人送我们远行,首先他们牺牲了亲情,选择了孤独,清贫寂寞而没有怨言,他们不指望离家的游子能带回多少荣耀和财富,他们心里洋溢的旋律是,一辈子不容易
    呀就图个团团圆圆,一辈子总操心呀就奔个平平安安。
    说实在话,无论我们身居何处路隔多远,只要想着家中亲人,什么仕途沉浮、什么公权私利,还有什么抛不开放不下的呢?!我们当好好地活着、明白地工作。
    有多少回,父母从乡下捎来土特产,妻子总是显得意外的高兴。
    儿子不解:“妈,那不是农贸市场都有吗?”
    女儿还说:“妈,到市场买,还省得爷爷老远跑一趟!”
    妻子只说:“孩子们,你们不懂,可那是爷爷乡下自己的土地自己种植的!”
    我心里呐喊:城里有保姆,你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你不知道,乡下有爷爷奶奶永远的招唤:饭好了,孩子,回家吃饭罗!
    六
    我曾经静静欣赏凯丽金的萨克斯《go home》(《回家》),却未为之动容;然而,曾经几时,一曲《常回家看看》的旋律,却让我心如止水,涕零双双。
    回家吧,回家的旋律,召唤远在他乡的游子,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哪怕朝去夕归,哪怕妈妈唠叨,哪怕爸爸没备好饭,哪怕还要洗碗刷筷……
  (符浩勇,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巨大的沉默是空间对我的回答  □艾子  我无法分清我们的关系,这种关系已经紧紧地把我们绑在一起,责任的、感情的┅┅,各种范畴的东西让我们组成的整体不可分割。我们不仅混同了身体,还混同了血液,我们就是彼此身上的某一部位。是的,我们太熟悉了,熟悉得象手与足,不屑相互观看和审美,无遐顾及彼此间的思想和精神,它们只是各自尽职尽责,在生存的压力下,手和足呵,能不能把你们机械的时间让一点点给温情、给浪漫、给彼此的精神提供一些交谈和慰藉。  而我拒绝和你交谈,冬天都来了,冰也结了,还有什么能给它们予沟通?除非有火。可你没有火种,生存的理念早已把你的火种灭了。我绝望地看着自己的原野,白茫茫的一片,象一张可以重新建构的白纸,象一片可以重新开垦的土地。而它冰上还结着冰,连夏天的太阳都溶化不了,人为的火把又怎么把它辽燃?  这曾经是一块多么美丽的土地啊,它不 长花,专长草,碧绿连着一片又一片。它们象诗一样生长,象草一样过朴素而真实的生活,微风吹过来,它们的波涛辽阔万里、绵绵不断。是的,花会谢、叶会枯,而草不会死、海不会干。而现在它荒芜了,还结了许多冰。那些碧绿的草被岁月的秋风扫过,被你拨了一棵又一棵。你的火种灭了,而你的手多么有力量呵,你连根拨起,一棵又一棵,成片的绿色在你手下减退。在日光的照耀下,你看到你自己劳作的影子多么崇高,你看到你自己象一个辛勤的园丁,在帮我清除杂草。我的原野从来不生长庄稼和花,就象从来不生长现实的粮食和审美,所以你要清理。你把我的原野清理得多么干净呵,象一片荒芜的土地,象一片干裂的土地。我的土地裂开了许多嘴,但我不说话。你看到我越来越沉默了,不再奢望和你交流。沉默履盖了我的外表,就象冰冰封了我的土地。我住在沉默的屋子里,灯火彻夜地亮着,象我不眠的精神,它在冰的屋子里彻夜地消耗着我的生命。而你拒绝和我交谈;你铲除了我的庄园,并企图种上一些水土不服的庄稼;你希望我粮食丰收,过上表象的、富足的生活。你始终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土地,适合种什么庄稼、结怎样的果实。或许你是知道的,但你无法认同,就象生活无法向我们认同。  你或许是对的,所以我什么都不说。我在我的田野边缘象一座沉默的石头,目睹你铲除我生命的绿色,我对我自己说那是你对我的爱护了关怀。是的我们仍然是手和足,无法分割的整体。我们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遥远,既使用身体的语言交谈也没有办法把我们的距离拉近。我们是太远了,远得看不清彼此的脸;我们是太近了,近得彼此熟视无睹。而这些在中国的家庭里是多么平常的事呵,人们早已习惯并倍感舒适,我的话说给谁听呢——巨大的沉默就是空间对我的回答。  (艾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月亮之美(二题)  □苏鹏程    一、寻月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引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30年前,在景色典雅的华南师大校园里,我做一篇题为《张孝祥散文&观月记&赏析》的作业时,就对这位南宋爱国词人的“观月境界说”倍加玩赏。他认为中秋观月有三种境界,即“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故其于罢官归途中恰值中秋月明而乘舟夜渡洞庭湖时,发现有一“堆阜隆起”的金沙洲,于是“系舡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在那“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的极致中,词人觉得“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却又不胜感叹道:“妙处难与君说。”游兴正浓的张孝祥,由此接连写就《金沙堆赋》和《金沙堆》诗、《念奴娇?过洞庭》词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    然而,我心领神会的“妙处”,还有《观月记》里写的金沙与明月“光彩激射”之热闹的美。进而觉得,月色美化我们这个世界也有轰轰烈烈的时候。    此后秋冬结伴而过,当我漫步于白鹅潭边,望着金碧辉煌的珠江春水映红那一弯月儿时,又情不自禁地默诵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其“春江月出”的不凡气势曾抚掌击节,并由此被其蛊惑,猜想有时候月出与日出无异。“滟滟随波千万里”足可与“日出江花红胜火”平分“春”色。    可是,星移斗转,耳濡目染中的月出景象始终没有这般辉煌。倒是觉得,月亮仿佛忽然间就挂在了天幕上,最终又像众星星那样悄无声息地消逝似的,没有日出时的轰轰烈烈,没有日落时的富丽堂皇。唯其阴晴圆缺,常常引起人们无限的幽思。    是啊,月亮就像盛唐某位纯情歌女,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从心田脑海里袅娜地飘出,拢捻琴弦,勾魂摄魄,却又让你远不离,近不就,让你“独目凭栏,为伊消得人憔悴”。22年前的仲秋佳夜,终于有缘步李白仙尘,游历雁荡诸峰。当寻寻觅觅,探足谢公宿处,临泉听月,几臻“观月三境”之时,方才恍然大悟。所谓“月出滟滟”,诚如闻一多先生指出的,乃“诗中的诗”。    索性便斗胆作“诗”——月亮和太阳是一对情侣冤家!它俩相互追逐着。仿佛太阳永远追不上心目中的淑女,月亮也始终扑不进情郎的怀抱。是否存心保持着这么一程富有动感的审美距离,而让爱情在那亿万个白天黑夜的煎熬中饱经考验。仿佛当月亮愿意将一切奉献给太阳的时刻,太阳就吻遍了月亮那圣洁如玉的脸盘;当月亮撒起娇来以闪躲太阳一时的鲁莽时,便只让给太阳一弯含羞的侧脸。而此时的汪洋大海已是潮起潮落,清辉洋溢,馨香飘渺了。是啊,宇宙之大,岂独鹊桥情长?君不见那日月拥抱狂吻的惊魂一刹吗?真个是情天恨海之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切美丽与缺憾,尽交融于永恒和短暂的变幻之中。    也许是倾注了浸染了无数骚人墨客的情感所致,月的意蕴、月的光泽已不再单纯,而是变得绮丽、深奥、复杂了。于是又留恋起故乡万泉河畔的月亮——那是多么清纯、多么洁净,而令人心无纤尘的月亮啊——    “我要月亮!”小时候,我嚷嚷着要祖母摘月亮。“唉。”祖母个儿再矮小,也仅仅叹一声就答应了。不一会儿,只听见她欢天喜地的喊着:“月亮来啰。”    月亮分明挂在天上,然而,祖母果真端来了一个,就在半盆清水里晃动着,没几天,村里的小玩伴们也都能月亮摘下,都学着唱起了一首童谣:“月亮娘娘喂,给我一次机会,不好好读书,就把耳朵割掉。”      有天晚上,我随祖母来村东口汲水洗衣,看见井中月宛如龙宫里的一轮玉盘就是够不着。祖母却深受蛮利索地一桶一个将它捞上来。祖母说,大姐像我这么小就来汲水,不小心掉进了井里,祖母闻讯赶来,才将大姐救起。我想,就像捞月一样。至于后来,大姐成为全乡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外语系的女孩,毕业分配当翻译,考取公派留学英国,又像明月经天,一直高照着我的人生路。      记得我该上小学的时候,双鬓银丝的祖母带我远离故乡,去寻找扎根于五指山区的爸爸妈妈,路过井边时,祖母说过要全家回来过个团圆节的。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中秋之夜,我和当年一同摘月捞月的伙伴们坐在井栏上叙旧,不觉月已西没,唯余清辉泻落在万泉河里,蓝幽幽地侧畔而过,静静东流,却仿佛也有幽伤的况味。    啊,又忆起二十年前在海南五指山腹地的牙蓄岭山坳里,我与诗人杨君均各携妻女,两家子席地而坐,共赏中秋明月时,扬君对他那未满两岁的小女儿说:“成长是一部民间故事。”    同样,成长也是一首寻月的诗章。  二、月出皎兮  隔千里兮共明月  ——引自谢庄《月赋》  这是一轮融入几多欢欣与激情的明月,它像玉盘似的嵌在天幕里,它那圣洁之光,媚丽之辉映照着虎跃龙腾的神州大地。   此刻,沐浴于这温馨的辉光里,默诵古之雅士的月赋,方知这月光既能给“琼树’增丽,又能与“瑶台”共洁。远望,则皎洁之光浮动;近观,则如积雪莹莹。而我的情感伤佛像那“月涌大江流”一般,已经融会入这万古的辉光里,跨越时空,在祖国的壮丽河山、历史与现实之间荡漾。从南国的滨海到北国的林海,从浓缩“华夏千秋史”的古都,到“为何嫦娥洒热泪/惊喜天宫远不如”的新兴城市,此时正同在这一片美好的月色之下。  是啊,月亮之美,古来共谈!  在我们民族文化中,月亮之美始终是一种与高尚人生相应相通的清淑之美。所以古人有“月出皎兮,君子之光”、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之说。人们将月亮比作“玉兔”,比作“玉壶”,想象成“嫦娥舞袖”之瑶池、“吴刚捧酒”之高堂。人们常常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以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清淑优美的人伦情感意识。  日以阳德,月以阴灵。太阳携着扶桑的光彩从东海里出来,又向西方若木的幽冥中落下之后,月亮总继而升起,“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将其柔和澄清的光辉洒向人间,于是人间披上了美妙神奇的色彩。于是堂堂君王也厌弃“晨欢”、“烛房’的无月的生活,而偏喜“即月殿,芳酒登”的观月欢乐的“宵宴”。  而我惊诧于这皎皎明月为何挂在西洋的天空上竟变了颜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在他花了五年时间写成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里,将草原月出写得“又圆又红”,几乎无异于喷簿而出的一轮太阳,而其弟子莫泊桑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睡眼惺忪的月亮升起来了,“又红又大”,即使同时期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也在《苹果树》上看见了“红红的,几乎是圆的——一个奇怪的月亮’。当然。惊诧终归惊诧,其实我并不担心这些人类伟大的文学家他们心中的“红月亮”会成为“月亮是人家的圆”的佐证。  沐浴于这这圣洁的月华里,我也认为月亮是位最善良、最好伤心和最易受感动的姑娘,谁有什么哀愁,“她总是怜悯地注视着你,有时还会流下泪来”!不过,如果谁以“多情的眼睛去凝视它,那是白费心思,他会像圆脸的乡下姑娘回望城市登徒子的热烈而含情的顾盼一样质朴地回望”他。然而,那些新潮的雅士或者尚未完全了解月亮的性情,或者是想冲破古老的伦理意识戒律,而建立起另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构想,在认为男人不是太阳的同时,也高呼:“女人不是月亮!”  令我赞赏不已的,还是那袅袅缭绕于天上、人间的“山月不知心里事”的情感表达艺术,尤其是当代语言大师周立波对月下山乡的清淑优美的爱情描写,让我于一片澄明之中回味无穷。“他们的观众唯有天边的斜月” 。正是这半边斜月,让他们觉得“好像眼前就是一座万紫千红,花团锦簇的花园”,让他们觉得妩媚、姣好、温存的“心上的春天”来临了;也正是这半边斜月,让他们觉得清溪乡的山峰、竹木、田塍、屋宇、篱笆和草垛,通通“蒙在一望无涯的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让他们觉得作为共青团员,事业未竟,“离团圆还远”,但是“柔和清澈的’爱情“光辉”已经洒遍了山乡。这天上、人间美妙的月色交相辉映,辉映出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风采。  是否山里的月亮分外明?  当人们沉迷了自然山水间的月境之时,暮然回首,明月照高楼——“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当都市夜生活日益发达的时候,月境的意蕴渐渐火热了。  沐浴着这融融的月色,我仿佛意识到这皎皎明月真的会火红起来,但我的依据却源于这虎跃龙腾的神州大地,源于这“为何嫦娥洒热泪/惊喜天宫远不如”的大特区火热的建设浪潮,源于中华民族对月色化俗为雅的神秘功能的深刻揭示:天上月色能移世界。如果我们的心中有这一片月色,便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变事实为艺术,美的形象,就会涌现在眼前。      (苏鹏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海南省文联调研员。)
  我差点当了农民  □莫晓鸣  经世经年,作为农民的后代,子承父业是顺理成章。小时候,我比别的孩子长得白净,没有遗传下种田人的黝黑肤色,左邻右舍逗我玩时便趁机夸奖,说我长大后一定穿鞋穿袜进城上班做同志,不会像他们整天赤脚泡在田泥里。听后我很高兴,父母听了也很高兴。但是,为了防止我日后活得事与愿违,恐怕有一天越活越沮丧,越活越感到没有活路,祖母便不停地叮嘱我:孩子,你以后当农民是命,当不成农民也是命。祖母的话模棱两可,不管活向哪一头都是命,进退都有据。那时我年幼,眼界有限,并没有想明白,活法不同,将导致我走向人生的不同两端,不会懂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三年前的一天,有位工作在家乡县城的朋友陪我回老家。在村口停好车,我带着他走过一些杂草乱蹿的路径,拐过一些古旧或破败的屋角,还躲闪着脚下的小水坑和零星粪便,他竟问我,你知道怕吗?听后我有点疑惑,回过头对着他眨巴眼睛,不知他所指何事。他便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你一辈子都在农村度过,你不觉得是件很可怕的事吗?其实,我洗净泥腿进城后,在城里过上还算满意的生活后,也常常带着后怕想这个问题。  在农村里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小小年纪我便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平时除了上学,一有空闲不是带弟妹就是要去放牛,这两件事几乎霸占了我所有的童年闲暇时光。不久前的一天,我不知怎么就谈到自己的放牛生涯,旁边一女孩竟啧啧羡慕,还诗意十足地说:青青草色,蜿蜒小河,牛背上跳跃着一只小鸟,这很浪漫啊。她生长在城市,当然不能设身处地想到放牛时的日晒雨淋;也没想到牛不谙人语,我看着牛,牛看着我,彼此四眼相对时的无奈和孤独;更没想到一条牛绳子,长短不出十步,竟牵制了我多少本该快活如风中旗的童年时光。  我的村庄很大,在阳光的曝晒里也显得很长,我家住在村西头,每天都要走很长的路到村东头的小学上课。记得村东头有个扎两支辫子的小女孩,她大概比我小两三岁,每次她在路边水井洗衣服或带着拖鼻涕的妹妹玩耍的时候,遇见我有模有样挎着书包上学堂,总会远远对我露出腼腆的微笑,脸上远远露出两个好看的小酒窝。她的微笑常常在我心里惊起一阵慌乱和甜蜜,那时候我便暗暗想:长大后,就娶她作媳妇吧,就在村子里生儿育女,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后来我一级一级往上读书,挣扎着进了城;她也因读书进了另一座城市。许多年前的一天,我出差路过她的城市,特意约她出来吃饭,谈及她小时候“腼腆的微笑”,她竟一脸茫然,说自己小学三年级便随父亲进城读书了,对儿时往事已不太记得。乍一听,这使我很失落,我竟一时不知所措,不知该与她碰杯还是该给她挟菜。我很后悔请她吃这顿饭,也后悔自己太多事了,不该将多年埋藏在心里的秘密揭开盖子。  我的初中是在离村八公里外的乡镇中学度过,读初一时我仅十二岁,第一次要离家五天半才能回一趟家,心里非常想家时也想哭。记得别的同学都午睡的时候,许多次我便在校园的空寂中偷偷爬上教学楼顶,引颈拼命往家乡的方向凝神张望。村里安插在生产队屋脊的广播线杆最高,我希望眼力能在辽阔的阳光中捕捉到它,那该是个贴心的安慰。可是,不管我如何努力,极目远眺,搜索左右,每次我都失望而归。有一个周末我回家,将此事告诉母亲,想不到母亲立即板起面孔,喝斥说村就在这里,家就在这里,谁也抢不走,你不好好读书,想什么想!是的,父亲和母亲不辞劳苦,省吃俭用,供养我读书,我不该为其他事分心走神。我爷爷是个有文化的人,曾当过教师,也做过旧政府的官员,后来成为政治打压的对象回到村里,终日叼一杆烟斗郁郁寡言。我念高中的时候,爷爷知道我喜欢上写文章,并且知道了我的文章多次在作文课上被老师当成范文来宣读,他原本内敛的眼光看我时便有了异样。有一天早上,爷爷将我唤起床,将睡眼惺忪的我带到家门口蹲下,他找来一截树枝,在地面上指指点点,教导我写文章要有弯有曲,不能太僵太直,就如蛇一样,有弯有曲才是活蛇。说着,他就地画下一条弯曲的游蛇形状。也就是在那时,我从爷爷的眼光中,读到了更迫切的只能胜不能败的寄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爷爷去世;九十年代初,奶奶也去世。当时我悲伤之中又有点安慰,爷爷和奶奶驾鹤西去,终于解脱了,彻底从贫寒破旧缺食少穿的日子解脱了。老年人过着盼不到头的苦日子,肯定是种受罪,不像年轻人,来日方长,说不定哪天就时来运转,富贵倒插门。当年我大学毕业进了城,两手空空,跌跌撞撞,没有可以借力的人也没有多余的钱,即便我肩负着一个寒门的希望,最初几年我活得很卑微和狼狈。多少次我从对岸的雷州老家返回海口,坐在公共汽车上,看着车窗外的男男女女和高楼大厦,看着你追我赶的大车小车川流不息,总感觉这是一座别人的城市,我什么都没有。但是,在我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我也常想,同村一起长大的五六个伙伴,他们都留在家乡当了农民,就我一个人侥幸进了城,再怎么样我都比他们强啊,上天还是很厚待我啊。这样想过之后,这样安慰和鼓舞过自己之后,我再人生不济也不敢怨天尤人。今年的早春,村里的一个儿时同伴来海口找我,想来想去,我便带他去吃自助餐,十多种菜肴他可以敞开肚子吃。在候公车去饭店的时候,看着他蹲在站牌前默默抽烟的侧影,看着他蓬乱如草的头发和谦卑的眼神,我不禁一阵心酸,不禁想,同一窑里出来的砖块,有的砌在墙根,有的上了屋顶,人生真是一步险棋啊。  现在我常听见身边人津津乐道:“如今乡下人比城市人幸福多了,乡下空气又好,吃的是农家猪肉无公害蔬菜。”叫嚷出这样声音的人一定没有真正在农村呆过,才站着说话不腰疼。难道一个人的幸福感仅仅体现在空气、猪肉和蔬菜上?活在穷乡僻村里的猫狗,都会比城市里的猫狗落魄萎琐,何况是人。我曾参加过各种名目的下乡采风活动,在同来者对乡村某座古宅某棵古树一惊一乍的大呼小叫中,我只关心那里村民的饭碗,看里面是否多了一块鱼或一块肉,因为我小时候在农村,吃得最多的是盐巴拌饭或酱油拌饭。  这些年,我一直自不量力与纸上文字纠缠不休,旷日持久搬运文字确实是一种苦役,确实耗去我许许多多的时间和汗水,让我有太多头昏脑胀心神不宁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毫无建树的写作竟成了我生命的一种形式,就如有人嗜命于麻将,我偏爱上码文字,这都是无法逃避的宿命。夜阑独坐书房,守着一片寂寞的薄光,又要忍受飞蚊的轮番攻击,有时候我便想:如果这时能在音乐曼妙的茶坊里,与三五挚友品茗论道多么美好;如果这时能在歌厅里,手舞足蹈嘹亮抒怀多么美好……城市里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更容易比照出伏案涂写的清苦,一幅弓形身影坐陷漫漫长夜。然而,可能因我小时干农活太多,风里来雨里去的时候太多,相比之下,静静坐在书桌前熬心熬夜竟不觉得太苦。因此,长大后我时时庆幸自己生在农村,才有机会以苦垫底,看淡人生的愁苦和疼痛;也庆幸自己长大后当不成农民,才有机会任劳任怨生活在城市,内心怯弱而外表从容地走进任何一家商场或饭馆。  (莫晓鸣,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
  岳父  □邢贞乐  岳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敦厚老实,忠诚可信。见过岳父的人大都与我同感,岳父确确实实是这样一个人。从形象上看,岳父理着平头,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宽阔的额头,浓眉大眼,国字脸,高鼻子,薄嘴唇,下巴匀称,堂堂正正。从行动上看,岳父不善辞令,说话一板一眼,走起路来稳稳当当,不偏不斜。他要是坐下来闭目养神,一坐就是几个时辰,心如止水,没有任何杂念。  岳父是儋州上浦人,姓钟,名二其。日本侵琼时,鬼子将他们村庄烧了,他和岳母爬上逃难的渔船,背井离乡来到天涯海角。解放后,他在三亚港码头打工,后来被吸收为国家职工,节衣缩食在椰风巷购置一间房子,成了三亚第一代移民。听岳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岳父曾经是三亚港务局的“红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船工干到运输船队的队长。岳母说,毛主席语录他倒可以背出一些,可要是叫他开会演讲那可是赶鸭子上架说不出几句话。有一年,岳父被评为全港先进工作者,颁奖会上领导安排他发言,他走上台前支支吾吾一阵后才“嘣”出一句话:“感谢党的培养,成绩是大家的,我只是带了个头”就下来了。虽然简短,但也博得了全场掌声。后来,孩子们把父亲的那次演讲当作笑料,他总是淡淡一笑,由他们自己说去。  岳父一辈子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他以码头为家,只知道白天黑夜地干活,家里的大事小事一概不管,夜里经常睡在码头的船上看货物,却从不拿过单位一分钱的加班费。码头上风大浪急,开始的时候岳父屡遇风寒,感冒发烧不断,为了练就一副强壮的体魄,保护国家资财,岳父坚持用冷水洗浴,后来发展到在雨中淋浴,碰到下雨天气更是脱下工服,一个人跑到甲板上去痛痛快快淋上几个小时。岳父还有一个习惯,经常用盐水漱口清喉,渐渐地感冒发烧没了,体质强壮得像头牛,任何狂风巨浪都能抵挡。  岳父淋雨和用盐水漱口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听岳母说,家里盖新房子的时候还专门留出一个天井,目的是便于岳父淋雨。我还真真切切地看过岳父在天井淋太阳雨的情景,满身尽是水花,只见他不断地用双手擦身抹脸,不时用嘴接上满满一口水,然后向空中一喷,在穿云的阳光照射下飞舞起一道道彩虹,岳父就像披挂着彩虹的松柏,那情景既让人兴奋又令人羡慕。  岳父当船长的时候,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和家庭日用品都是凭票购买,而这些东西大都是从船上卸下来的。别的员工都是利用在码头工作的便利,从船上拿点肥皂、牙膏、白糖、毛巾什么的,可他非但不拿,而且一看到有人拿东西总要狠狠地批评一顿。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记恨他,后来发觉他一直分文不取,也就逐渐对他肃然起敬,当然也有人暗地里叫他“钟二傻”。为了保护国家物资,岳父对别人的骂名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他还觉得自己“傻”得其所。  岳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女儿出嫁后,他从未踏进过她们的家门。听岳母说,岳父自有他的道理,认为女儿嫁出去有了自己的家,小两口既有甜甜蜜蜜也有碰碰磕磕这是很自然的事,做父母的不要过多干预。他退休后,大女儿要上班就把两个外孙交给他带,他们两家就一街相隔,下班时间一到,他就把两个外孙带到家门口,对他们说:“妈妈回来了,你们进去吧。”说完掉头就走,从不进过大女儿的家,但对带外孙他却从不怠慢过。  岳父心里有一本账,哪个女儿过得怎样他心里最明白,哪个外孙读到几年级,在哪个单位工作他心里最清楚。他晚年的心愿就是子孙们平平安安,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像他那样领上一份固定工资,安安稳稳地过上一辈子。记得他在逝世的前一天把我叫到跟前,声音低沉地对我说,二姐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但还没找到工作,叫我想办法帮助她。我强打精神答应了他,但他仍然放心不下,瞪大眼睛望着我,那神情像无声的命令使你不得不去完成。  淡泊方知胆魄壮,平凡更觉满身轻。岳父一生清心寡欲,忠诚老实,本分厚道,享年九十三岁,无疾而终。  (邢贞乐,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我的故乡在哪里  □张晓云  1  本立村、田畴湖村、龙鳞村、加乐湖村、田心村、兑水园村……海口琼山区东线沿途乡镇的硬化水泥公路边,接连跳出这些渐渐声名远播的文明生态村指路牌。  而我本是琼山区三门坡镇文岭乡兑水园村张氏之女。  由于父母退休后,住在三门坡镇上,我就几乎没回兑水园。  兑水园,兑了水的园?兑了水的地方?为什么是这么假冒伪劣的名字?然而,它就是我要告诉你的生态家乡。  家乡村前的一棵百年榕树见证了这个小村的烟火气息。细观百年榕树,一根粗枝干伸向旁边,竟然弯腰倒插入地,另生一株榕。一老一小并肩而立,母寄子,子托母,历经沧桑岁月而生命仍强盛,真是一奇观。  榕树下空地不大,仅供打蓝球、拔河的活动小场所。旁边散落两三张石桌石凳,落满了叶子。  从村前看到村后,地势呈低渐高,房子整齐横排,房子与房子之间有小巷走。总共有两条长巷,我家的祖屋就在村前第一巷的第三间。  老家最大的好,是它的新鲜空气,是它悄悄地隐于红尘。  老家最不好的是人们总要往外跑,人们的衣食还是不能离开外头,这就有点奔波,有点荒凉,来自没人的荒凉。就如我这个女儿家,生,不在这个村庄,死,更不会在这个村庄。若不是我的父辈身影在此,谁会管它是兑水还是没兑水呢?  更多时候,我把父母现在住的三门坡镇叫故乡。  2  故乡不是谁都有的。  有些人的故乡正在失去或者已经失去。  我呢?我一直以为我是一朵没有根的云。  岁接四十,身边的“老了老了”之声噪破了耳膜,不断地有人叹:回老家种植香蔗或养鸡养鸭去,呆在城里真是呆没了。人不得志,向往回乡做农人,又如何竞得过真正的农人?  首先,回乡务农得有故乡与故乡的土地,我的故乡在哪里?我的故乡不在兑水园,不在任何地方。  我的故乡应该就是我老了在哪里呆的那个地方。我老了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很吓人,对于一朵没有根的云来说。故乡在哪里呢?我想了很久,只有女儿。虽然女儿要嫁人,但是没有依傍的娘只有女儿。娘通过女儿的不舍发现了故乡,女儿就是娘的故乡。  女儿就是娘的故乡。  我为此哭得肝肠寸断,然后,不动声色,晒着这唯一的一片云。从这个意义上说,云,也是一个人活着的需要,云,也是一个人的故乡。  云,最终是一个人的故乡。  3  这片最亲的云总是在漫长地飘游。  很多时候,我也和你一样的感觉,它在漫长地飘游。应该是从11岁开始吧。哦,好长啊,从11岁到21岁,从21岁到31岁,从31岁到现在,知道是漫长地飘游还是漫长地飘游。因为有一些令人无所适从的心情烙在时间的暗褶里,从无法解决到不必解决,这片云便漫长地飘游。因为漫长地飘游,这片云便自然地遁入厚厚的云层里好好呆着,或者化为雨滴舒缓一下僵硬的心态。与其说它是一个痼疾,不如说它是一个安静的孩子。  孩子,安静的孩子。我知道她在望着我,用一双无比温存的眼睛望着我。我是孩子的娘,孩子的故乡——呵,云是我的故乡,我也是云的故乡。  漫长地飘吧,千山万水游尽,仍然不离不弃。  偶尔,请你,请你抬头,看这一朵不肯远离你的故云,故云携着你的心意慢悠悠地飘。由此,你看见,故乡其实都已在那一心一意的进程中,虽未能着地,但已天显。  (张晓云,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茶韵心语  □吉洪    一杯清茶,往往是一种意境,一份恬静,一份悠然,一份自主。其蕴含的茶韵心语,虽淡淡悠悠,却延展丰富。  泡银针茶时,当热水倒入杯中 ,茶芽尖往水面上冒,接着又往下飘沉,上上下下几个来回,扁平如针的茶芽根根立挺,然后又开始旋转,犹如花样游泳表演中的倩女。缓缓舒展的嫩芽,渐变圆韵,宛如婴儿张开吮奶的嘴唇。盈盈绿水中,玲珑的绿芽慢慢沉于杯底,旋即鱼翔浅底,像一池春水长满着摇摇曳曳的水草。水面上袅袅升腾着天然馥郁的香味,鲜活扑鼻。这意境,这氛围,溢出深蕴的生命之香,绵韧地穿透岁月。  泡叶片茶时,嫩叶在热水的滋润中,仿佛久旱逢甘霖,汩汩吸水,片片翻转,环环舒展,如猎猎旌旗;每粒茶叶又像富有磁性的大头针,头尾相连地接龙着;茶叶的舞动使杯中的水,就像立春后一潭春水魔幻般渐染绿意;嫩叶在水中,隐约呈现出的叶脉,让人读懂了春天的精致,走向了心灵的洗涤净化。  泡花茶的过程,如菊花茶、茉莉花茶等,让人体验生命重新绽放的过程。当看着那些失去花型的菊花茶,一旦进入水杯中,白色的花瓣翻腾着,慢慢地舒展开来,就像是芭蕾舞演员的裙摆,时而上时而下,嫩黄的花蕊倾刻鲜活,生意盎然,恢复了在地里、在风中的风采,朵朵菊花不仅让人清心明目,更让人体会了生命的又一次灿烂。  泡功夫茶是一种闲适、舒缓、心神宁静的感觉悠然而生的过程。曾经在深谙茶道的人面前看过泡功夫茶,并听他的解说,领略了其中的一些功夫茶道。首先开始的是所谓高冲,茶叶在水波中轻轻扬起;接着的回旋、涤荡,让茶叶和水在结合的瞬间孕育茗香;然后拂沫,这时茶香四溢,形成茶汤,清透纯净;低泡时,茶具相互轻撞,水流冲击茶杯……仿佛一首浑然天成的曲子。功夫茶的冲泡之美,洋溢于此。此时,品饮一口,若浮躁会令你平心静气,若愉悦会让你锦上添花,人生百味似乎就在唇齿之间。  曾经在一个春日,深入到五指山山区的茶山。那春染的茶山,起伏绵远,茶林叠翠,鸟鸣蜂吟,茶女沐浴春光,隐现在绿色中,与茶树分享暖春暖阳,仿佛置身于桃源之外。坐在绿意盎然的简陋茶舍里,主人沏上春分茶,碧汤绿意,袅袅升腾的水雾,氤氲浓郁,散发出温暖的清香,啜茗品茶,悠然自得,身心滋润,这是春之色,也是茶之色;这是春之味,也是茶之味;这是春之韵,也是茶之韵;这是春之语,也是茶之语,一切尽在春山春茶中,使人与自然有了最亲近的对话,让心回归,让心释放,让心洗礼。  茶是微渺的,但它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在生长中历经风雨的洗礼,在加工中历经杀青、揉捻、烘干、高压的繁杂的过程,在与水的交集中起起落落,如灵魂的轻舞,尽情释放生命的光华,透出优雅而随意的从容,蕴含空灵而恬淡的淡定。茶,溶了平日间所有的烦扰与困惑,走向心灵的洗涤净化。  一花一世界,一杯茶何尝不是一个世界。  (吉洪,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花好月圆  □方宝文  “花好月圆”是一个清明美好的世界。人拥有了一段美好幽洁的时光。  在这花好月圆的时刻,禁不住怡然自悦,也有好多有情人因此终成眷属。可见其间花好月圆的助推作用。  有时花好月圆也起反作用。先不说“月圆”只说“花好”。陈后主兵败后曾作一首《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惟含笑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玉树满地归寂中!它印证了当人毫无忧患忘乎一切沉迷在安逸的美景中就陷入了困惑的泥坑乃至亡国破家的道理。这其实是一种警示:花好月圆,要加倍珍惜。  在古典诗词中,写花的不少。宋朝宋祁的《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豰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的心境犹如木兰花开一样灿烂多了,他珍惜木兰花开烂漫时光,以尽春游之兴。岂肯因吝啬金钱而放弃这难得的欢乐时光呢!人生漂浮不定,苦多乐少,诗人不胜惋叹。  花与月同在,给人间如痴如醉的美景。月愈圆花愈美,开出的花朵艳丽非凡。  月圆,营造出人的悠闲、洁净、旷达、淡泊的心境。此时人可在月光下神游,思绪飘逸。李白有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一个例证。  我常在花好月圆这一迷人的景色下,将自己怡然之情融入了静美之景。孤独无依的苦闷放飞其间,尘世的喧嚣销声匿迹。望着官场,我“望洋兴叹”。于是发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深深喟叹。唯独这花好月圆才是我的清明洁身归宿。  人们凝望着明月,难免涌起思念之情。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诗情思奇幻,意境悠长。表达了苏轼与其弟苏辙已近十年未见的深沉的思念之情。凝望着明月,耳边分明想起苏辙那熟悉的声音,托明月,苏轼给其弟捎去了宽心的问候。  花好月圆下能益寿延年。父亲今年岁愈九旬,尽管先前的生活色彩并非白云蓝天,蓝天白云。人到老了,便开始质疑生命,抗拒老化。于是在花好月圆下虚拟出一个空灵的世界,逃避尘世的喧嚣,洗涤自己的无奈。欣赏着皎洁的月光,轻抚着陋舍周边的娇艳花儿以颐养天年。  父亲能活到九旬加六这与花好月圆不知有多少关联呢。  所以人们啊,不要因为尘世的纷争而陷入烦恼。身陷困扰的泥潭,伤害自己的性命。想一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月儿为什么这样圆!花好月圆下我们能激情芬芳,能虚拟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方宝文,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祖 父  □文益思  1  每年的清明节,只要我呆在海南,我一定会在父亲的带领下,和兄弟姐妹等亲人们一起,买上一些爆竹香纸供品之类的物品,来到祖父的坟前,祭奠祖父。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离世已经有几十年了。关于祖父的诸多往事,都是我从长辈们的口中得来的。因此,对我而言,祖父,只是一个传说。  祖父就葬在离老家几里路远的地方。  站在祖父的碑文前,我总会拿起一根毛笔,沾上红油漆,重新为祖父的碑文翻新一遍,这是每年清明必备的功课。这时,我总会感觉到祖父就站在我的旁边,他用慈爱的眼光盯着我,脸上也似乎浮现了满意的笑容。  这也是我生命中与祖父亲蜜接触的时刻。  祖父的碑文上,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了他一生的经历。祖父名为文其纯,生于1901年,卒于1943年,享年42年……  2  190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  但对于远离中原大地的海南岛琼西地区而言,这一年的春天,似乎与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并没有什么两样。  昌化江畔,依然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暖花开。两岸的木棉树上,依然挂满了红艳艳的木棉花,这些木棉花儿依然尽情吐露着芬芳,散发着清甜的香气,那些红艳艳的花儿开的如此硕大而又如此豪迈,鲜红的花瓣紧紧连在一块,那么坚强,即使花落,也依旧仰望着蓝天,没有任何一片花瓣分离。就像永不服输的军人,不屈服,不软弱。引来了许多路人的赞叹,游人的夸赞。  昌化江边旦场村的文家小院里,祖父伴随着一阵强劲的婴儿啼哭声中,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在急切的盼望中,我的曾祖父终于听到了长子的啼哭声,曾祖父高兴得哈哈大笑,并春光满面地接受着来自亲朋好友的各种祝福……  3  1920年春,昌化江边,又是一个木棉花开红艳艳的季节。  这时,五四运动的消息,终于波及到了琼西地区,祖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决定拿起行李前往广州求学。他也想和其他的学子一样,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浪潮中去。  但聪明一世胡涂一时的富甲一方的曾祖父听完了祖父的想法以后,他二话不说,就断然否定了祖父的想法。在曾祖父的眼里,混乱不堪的广州哪里是人呆的地方,只有我们这里昌化江畔才是安全的地方。那个广州,躲藏都来不及呢,谁还会往哪儿走。  为了拴住祖父远大理想的心,也为了绑住祖父远走高飞的脚。曾祖父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他给祖父订下了一桩门当户对的亲事,对象也是村中大富的张家小姐。并且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祖父的婚事。  就这样,祖父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海南岛,看一下内地的大千世界……  4  据说,我家祖上是文天祥的后人,为了避难,在宋末时期,从江西富安逃亡来到这里的。我祖上一代又一代人,在昌化江边平平淡淡地过了几百年,并没有和其他的父老乡亲有什么不同。但到了我曾祖父那一代人,竟然声名显赫了起来。  曾祖父为人诚实,做事兢兢业业,同时具有远见卓识的目光,而且有生意头脑。他靠着勤劳致富,由农入商,终于成为了富甲一方的人物,成为当地的一大名门望族。曾祖父与曾祖母共育有四男,但活下来的只有大儿子和四儿子。后来,四儿子又沾染上了赌瘾,成了一名赌徒。  于是,曾祖 父就把继承家业扩大家业的重担,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  祖父婚后几年,曾祖父就离开了人世。但祖父继承了曾祖父的遗传基因,在事业上又更上一层楼。他将所赚到的钱财大量地购田置地,使家族的产业迅速的扩大了起来。  祖父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所拥有的田产达到了家乡田产的一半左右。同时,祖父再次出手,挥斥巨资,将当年的文家小院建成了文家大院,这座家乡的标志性建筑一经崛起,就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叹……  5  因为四弟赌博的原因,祖父和他四弟的关系总是紧张的。  祖父总是苦口婆心地给四弟讲述着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故事,但他四弟总是将他的话当成了耳边风。  有一天,祸从天降,祖父的四弟被日军抓住了,送到了石八铁路的建筑工地上当了劳工。  就在祖父四处求人无望之时,他的四弟逃出了鬼子的劳工营。但是,他虽然逃出了劳工营,但他却没能逃过鬼子追逐的子弹,在鬼子的枪林弹雨中,他中弹倒地。鬼子以为他死了,所以没有再过来补上一枪。  也是他的命大,虽然肚子里吃了一颗鬼子的子弹,但由于没有伤到要害,他还是保住了一条性命。他终于还是踉踉跄跄地回到了家中。并经过一段时间,恢复了身体。  为了稳住四弟狂野之心,祖父帮他四弟娶了媳妇。  6  日,这是一个极度恐怖的日子。  这天早上,日本人对旦场村进行了包围屠村,一共杀害了祖父的93个父老乡亲。  带领全家躲过一劫的祖父目睹这一惨景后,毅然决定让他年仅十几岁的长子从军,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打击日本侵略者。从那时起,作为村中首富的祖父,将钱财看得很淡泊,他不时地拿出钱财,支持抗战的军人。祖父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真正的民强。  每当部队领导对祖父为革命事业的支持提出感谢时,祖父总是回答:“支持抗战,那是应该的,再说了,千金散尽还复来。只要你们能够早日将那些倭贼赶出中华大地,最好是杀得鬼子一个也不留,那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在抗战的岁月里,村中首富的祖父究竟资助了多少钱财给部队,已经没有人能够统计出来了。  或许,这个数据,只有昌化江畔的木棉树才能够回答得出来了。  7  1943年春天,又是一个木棉花开红艳艳的季节。  祖父病倒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祖父甚至不知道患上了什么病。不久,祖父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祖父临死的时候,依然没有忘记一件事。他拉住妻子的手说:“等到日本鬼子失败的那一天,你别忘记了到我的坟前告诉我。”  他相信,战争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那一刻,祖父的信念如同木棉树一样,那么坚强,那么豪迈。那一刻,祖父心中最深的感受,也许就是陆游的那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祖母在痛哭流涕声中,不停地点了点头……  据说,祖父离世的那一年,昌化江畔,那些开得红艳艳的木棉花,谢幕也提前了一个月。或许,家乡的那些英雄树,也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悼念这位杰出的乡贤。  8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个喜讯,经过无线电波的传递,很快也传到了我祖母张绍英的耳朵里。她满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祖父的坟前,将这个喜讯告诉了她的丈夫。祖父去世后,这是她最大的一块心病。  不久,或许是是思念祖父太甚,祖母也病倒了。在一个木棉花开红艳艳的日子里,祖母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相差了两三年的时间,祖母终于实现了她在天堂与祖父握手和拥抱的愿望。  祖父祖母去世以后,他们的四弟,也就是我的四爷,重新掌管了整个家业。但四爷依然没有改掉赌博的德性,而是更加的变本加厉,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竟然将曾祖父祖父两代人所创造的辉煌产业给赌输得一干二净。  就这样,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名动一时风光无限的文家家族产业,在历史的浪花里,被淘得干干净净了。  9  祖父离世的时候,年仅十二岁的父亲,跪在祖父的坟前,痛哭流涕。  由于日军的侵略,家乡已经没有学校了,以至于十二岁的父亲,还没有机会走进学校的大门,接受教育。但他永远记住了祖父的话:“只有读书,才有出息。”祖父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刻入了父亲的脑海里。  于是,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父亲总会来到那木棉花开的地方,思考着人生未来的方向。  1953年,父亲终于走进了家乡学校的大门,经过了几年时间的刻苦学习,父亲在1959年走进了东方师范的大门,成为解放后旦场村的第一个师范生。  如今,父亲经常想念祖父:“要是你爷爷能够多活20年,那我就能够接手他的产业,不至以让你四爷赌输了家族的产业,那么,今天我们的家族产业,依然能够富甲一方。”  父亲的这句话,我是不信的。  因为,按照当时的社会变革,解放以后,我家产业还这么大的话,还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呢?  如此说来,还是祖父的那句“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有哲学意味吧!
  我恋春光  □林燕  三月,兵临城下。所有的花事纷纷扬扬,捎来你从春风中摘下的短章: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我数了数,23个字,或许可以叠成一张小小的梯子,让我们相携上楼看一段远远近近的风景。      我恋春光,春光如何不恋我?在亦步亦趋的春色中,阳光将所有的物事漂成一张透明的纸,所有的文字蛰伏在纸上,静静听候我们的差遣。假使,假使不能活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中,那么让我们就活在精致的文字之中,如何?  亲,三月雨水刚刚过, 冬眠的动物懒懒地伸了一个腰,南方的气温如此地契合节气变化。 不说乍暖还寒,不说春寒料峭,也许一切都还早,但是,春天总归是来了呀。悄然立上枝头的叶苞吐出鲜嫩的芽儿,迫不及待地想要追上春风的脚步,追逐追逐,催开一季明媚。  压抑的冬天终于在明媚的春光中消融了。我不再长衫套短衫,不再长吁复短叹,春天像一支神奇的万花筒,轻轻一揭,便奼紫嫣红,桃红柳绿。  你看,路边的小菊花开得好灿烂,我总是忍不住蹲下来亲亲她。别笑我呀,我只是忍不住呀。  岁月静好,温情似酒,经年暗香。假使时光远去,惟愿身边有你,陪我慢慢地走。丛花,漫步,流连忘返甚或醉卧花榻又何妨。我要的不过是你牵着我的手或者能骑着自行车带我走过那一片灿烂,那片被阳光挥霍得一塌糊涂的灿烂不是也正在期待着我们的到来么!  这座小城被暖暖的阳光宠着,朴实的土地凝结着我们的梦想和勋章,走得越长久便越心生眷恋,好似总也走不出他的方圆。洒满阳光充满温情的小城,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爱慕她,从远远的地方长途跋涉而来,自由自在地踩着自行车或亲自用脚步去接触她,用一路的欢声笑语感受并印证她的美好。  亲,这里每个人都会对你展开热情的笑脸,可是我不知道,你是否能从每个和善会心的笑容里辨认得出我么?  我恋春光,风流如是,明媚如是,深情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我恋春光,恋上这座春光明媚椰风习习的小城。你还犹豫什么呢?  沙洲随感  □贺海平   湘江边上,一片柳叶形的沙洲,周围环水,绿色而轻盈。又若一叶扁舟漂浮于江面上,由南至北长达5公里,其形成见晋代《湘中记》载:“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生此洲”。千百年来江水的肆虐流串致泥沙於积而成。江面上有一特大拱桥横跨湘江东西、横跨沙洲,气势恢宏跌宕。桥西便是座落于岳麓山脚下的古镇——溁湾镇。本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头攒动的街衢,此时亦随时代步履进入拆迁整修阶段,湮灭了人声鼎沸吆喝的场景,却听得施工机械隆隆作响。  今年暑期里的一天,我携友人畅游沙洲。沿跨江大桥桥面的螺旋梯拾级而下,便到沙洲,无需门票。立秋已过,虽仍感盛夏溽暑,热气逼人,但涉足沙洲其间,江风习习,吹皱一条江水,江水拍岸,沙洲边的一缕缕垂柳叶“嗖嗖”作响,树树遮荫,暑热已荡然无存。眼前是密匝匝的桔树,青果儿挂满枝头。我不尽想起唐朝诗人张彤的诗句“树树笼烟烟疑带水,山山照顾日似悬金”,想着果儿成熟金黄的日子,惬意感便涌上心头。沙洲上广种蜜桔、蜜柚等芸香科植物,成行成片儿,据说其种植史可追溯至唐代,成熟桔子皮薄如纸,汁多,糖分足,果形呈扁圆,故有“美桔”之称谓。工作人员说:“现今树种虽多为引种的各地优质良种,也不失“美桔”称誉”。自动喷灌系统不时朝各方向洒出水雾,树、草、竹、花尽情吮吸着,享受着水的滋润。伴随着船舶“乌乌”鸣笛声,我不尽心旌旗摇,心旷神怡。你可步行,柏油路平整悠长,任你轻盈屐履亦或悠然雄恣,信步款款走来,自信与幸福的感觉便在周身簇拥着、洋溢开来。亦可乘景区观光车快速游览,不过得花20元换乘五次观光电动车,以车代步,略显匆忙,有走马观花之嫌。  沙洲与湘江平行,百舸争流的场面已不鲜见,宽阔的江面上铁壳船舶来去忽忙,多为运送建筑用砂砾的船。  沙洲即如今的橘子洲,以前又称“水陆洲”,位于长沙湘江一大桥下。橘子洲在现代之所以扬名,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首诗词《沁园春?长沙》有很大关联,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经常畅游湘江,然在洲上读书、歇憩,印象深刻。1925年寒秋时节,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重登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一词。全词如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膺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谁主沉浮”、“指点江山”足以看出毛泽东当年欲治理旧中国的雄滔伟略。  2009年新落成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伫立洲头,总高度32米,那微风吹起的头发,饱满的脸颊,炯炯有神的双眼,在看中国,在看世界不断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雕像下的草坪前有一花岗岩巨石上刻隽《沁园春?长沙》一词,游人每至此,纷纷拍照合影留念。藉此感悟毛泽东主席的博大情怀和怀念伟大领袖的笃笃深情厚意。立秋后的橘子洲放眼望去,江水粼粼,古城长沙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1956年4月下旬毛泽东遨游湘江,又曾重登橘子洲,这时身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不尽回想往事,感慨万千。橘子洲因毛泽东而名,湖南因毛泽东而名。湖南人吃得苦,霸的蛮,不怕辣的作风成为一种风格、个性,也有其历史渊薮,除与楚国文化有关联外,也与地域有联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古称“三苗”。距离中原山高路远,地老天荒。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居之所。元末、清初,湘省连遭战乱,“人丁锐减,十室九空”,于是有了大规模的两次移民,即民间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韶山冲故居资料记载韶山毛氏先祖毛太华就是移民湖南的江西吉安人。属移居的山民,他们有刻苦强悍的习性,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都要筚路蓝缕、忍辱负重,因此他们都得“霸蛮”。否则难于存活下去。我想也许这些元素成就了毛泽东,成就了新中国。   橘子洲实为一普通的沙洲,因有其历史渊源而名扬四海。现今经过景观改造建设、人工绿化,已成为一处红色旅游点,我们不妨去感悟一番一代伟人的思想情结。
  美在深秋  □彭艳琼     在这深秋的季节里,在秋的感染下,感受着秋的气息。秋的絮语、有一份淡淡的思绪萦绕心间。  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常常把你忆起,因为我们是真正的知己,我们情同姐妹,那份真正的友谊永在心底,我在心里默默的为你祝福。  远方的你,一定会有心灵感应,多少次在梦中,梦见你的笑容满面。思念像一条不尽的河流,像一片温柔轻拂的流云。  我知道,真正的知己,不是在于相处的时间长短,而在于心灵的共鸣,虽然不常见面,但无论相隔多久,彼此并不陌生。朋友是一种相辉,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  回想起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将是一份美好的回忆,你的乐观阳光的心态还有那开心的笑容,深深地感染着我,总是给我很多快乐。  你的善良与真诚,令我从心底里佩服。  每一次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关时,你的果断与睿智总会给我鼓舞与帮助,你的淡定与从容,是我学习的榜样。  你爱你的家庭与孩子,每当谈到你幸福的家庭,你的脸上洋溢的幸福。我们畅谈工作、生活、理想、人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还期待着一起去看海,彼此有共同的话题,竟然有那么多共鸣。为我们的梦想而努力,相互鼓舞与安慰相互欣赏。茫茫人海,你我相遇、相知、  《遇上你就是我的缘》这首歌我反反复复听这是最好的诠释。  我对你的思念,让秋风传送。  我对你思念,如秋菊飘香。  当我静静地漫步于深秋的公园,因为有你在心中,心特别的宁静,我们的友谊如秋的淡雅。  虽然秋没有春天的妩媚,没有夏的热烈,也没有冬雪的冰清玉洁,但秋却有独特别致的美丽,秋的朴实、秋的成熟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友谊深如深秋,美在深秋。在秋的洗礼下,友谊的积淀至真至纯,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是沙漠里的绿洲,在这深秋得以升华。 
  ◆散文诗页
  ◆海月诗汐
  ◆延德遗韵
  ◆古韵新吟  读英雄遗作怀感  □罗亲仁  寻回一个在抗日中兴时期被日寇杀害、死而不屈的英雄指战员失去多年的遗作------  (一)  寻到英雄作,  一吟泪洒频。  珍律落碟悦,  悠韵启育新。  拾贝明开腑,  见诗如见人。  更阑何止羡,  血眼见天明。  (二)  叱咤战当年,  夙怀爱国缘。  弃家扶危局,  救国求成全。  指战餐将废,  远筹夜未眠。  七年肝胆吐,  乃是英雄篇。  (三)  沧海横流卷,  而今有数存。  断肠追遗作,  仰迹恋先痕。  突听儒林唱,  顿传南国喧。  旧居人景仰,  重返今诗魂。  (四)  大振英雄室,  文章节义名。  精忠写铁韵,  正气留歌声。  血墨馨胸润,  乾坤得发荣。  遗诗何释手,  每读壮今生。  五指山第二峰景观(外一首)  □陈锐  登高一览胜群雄,俯远重林唱大风。  叠岭逶迤撑岁月,流云飞渡傲天宫。  三川水激惊鸿鹤,五指峰尖刺斗虹。  我欲攀巅酬壮志,昆仑影里显神功。  苦??读  安居茅屋有三椽,容膝蜗庐尤乐然。  夜伴孤灯挥玉笔,朝临佳境读华篇。  蛙声当作催更鼓,北斗成为励志鞭。  最爱紫门依水近,行吟瘦影映清泉。  (陈锐,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韦俊诗词六首  □韦俊  【原创一】七律??秋日得诗一首  偶举贪杯欲吟诗,对笺咬笔苦觅时。  身游墨水说心事,梦度关山晾彩衣。  花可消愁香万里,酒能醉月洗千思。  抬头缄口观天色,袖手回眸遍地泥!  【原创二】花犯念奴?野花  休骂野花浪,浪也有芬芳。随风飘到天上,和雨论情长。  身枕乾坤卖笑,读懂南腔北调,凭语认熟郎。飞吻贴心  送,再见细端详。  为世人,香一次,泄欲忙。来来往往、多少手捻到枯黄。  折取眼前美景,莫错青春月貌,拼醉释时光。饮尽忘忧  物,作乐凤凰床!  (词牌【花犯念奴】系词牌【水调歌头】的别称)  【原创三】虞美人?上夜班  夜神拉紧天帷幕,寂静无声渡。心中只盼快天光,  趁早交班拥向梦乡床。  睡虫眸上思眠渴,又恐黑衣客。风油精抹辣鼻梁,  恨那偷油贼子最难防!  【原创四】如梦令?记梦  月画半墙竹影,烟锁两眸春梦。  一盏小窗灯,记下太多冷!  惊醒,惊醒,  那美梦如何定?!  【原创五】赤枣子?利国望楼桥望月  人去后,月穿桥,弯弯一角水中捞。  虫曲口弦邀个月,万家灯火逗星聊。  【原创六】(双调)潘妃曲?有感  每到家家灯光送,才感衾寒冷,枕上空。  启尽眉帘化蝶冲,觅芳踪。一朵朵开成梦!  陈太强诗五首  □陈太强  读诗有感  唐诗宋韵卷尘烟,怀抱诗书读万篇。  荡漾波光连碧海,辉煌史迹越云天。  天涯何处寻芳草,咫尺身旁赞紫嫣。  苦练勤耕追去日,长流活水润心田。  咏??春  勃勃生机阳气回,复苏万物百花开。  弄姿作态堤边柳,待与春风细剪裁。  元宵吟  元宵佳景正堪期,促膝言欢共赋诗。  火树生辉传捷报,同侪福寿喜相齐。  书斋望月  书斋秉烛苦吟哦,试笔成诗更放歌。  兴足推窗朝外望,夜阑犹见月光多  观崖州民歌对唱有感  人海如潮听对歌,声声嘹亮振山河。  崖州遗产乐承继,俚语乡音韵味多。  黎母山前感怀寄望坡居士  □叶传雄(黎族)  层峦叠嶂郁,鸲鸣绿水隈。  去岁登山事,感念独徘徊。  君耽东坡句,千载仰黎山。  不畏崎岖苦,欣攀巉崖间。  清风传兰苾,时闻林兽喧。  瀑泻壑祥瑞,梓楠话竞蕃。  相携谒祖庙,顿悟渊玄理。  俯瞰丘千浪,共品云五指。  灯下梦笔现,神韵撼嫦娥。  东坡九天笑,长久瞄望坡。  海南保国毛公山吟  □庞湖  一  保国场史已文明,毛公山色享盛名。  鸟唱枝摇修竹翠,风号树撼胶林青。  岚轻雾薄飘仙气,岭峻峰峋展画屏。  胜景奇观铺锦绣,万象千姿与时兴。  二  毛公山下望远空,白衣苍狗意无穷。  几多鬼态似人事,一派奇姿在青峰。  天地何心容浊物,江山常叹少清风。  戚戚鼠辈当权日,难得英才树新功。
  ◆文艺评论  符浩勇印象  □莫晓华  参加符浩勇的小说研讨会,未能与他交流几句,过后觉得蛮遗憾的。恕我孤陋,符浩勇的作品我没好好读过,而他是以小小说加入中国作协,以小小说当选省级作协副主席的,我当然不可小视。当然,他更不知道我是何路小可。我只闻其名,却不熟知他的作品,交流首先就没了底气,所以看见他跟其他人言谈甚欢,我只能敬而远之。  符浩勇的小说具有顽强的家园意识,家园并非实指作家的故乡,而是指一种理想境界,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纯真宁静的审美境界追求,如《台上台下》、《霜降时节》、《河那边人家》等体现着作家追寻人性人情的善良、真挚和关怀,四英岭下人家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方水土。其实,他家乡的那座山原名叫四顶岭,现在山上的防火台还叫四顶岭防火台。后来是他在小说中写得多了,地方政府部门逐渐把四顶岭改为四英岭,现在的《海南地图》也标注为四英岭,海拔高475米,眼下的汽车导航也清晰地显示标地四英岭。一个作家以创作改变了地域称谓,可见创造非凡的功力。  符浩勇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善于把审美意味潜藏于故事里,埋伏于情节之中,让读者在阅读感知中悄然获得,顿然悟之;他的小说注重小说结构的紧凑和凝炼,设计十分精致,极善于在剧烈的矛盾之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总是构筑一个颇有力度的动作系统,让人物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跌宕沉浮中显露其人格价值和内心情怀;他的小说在追求展现海南地域的民风岛情特色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他以地域风情体现海南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具有较强地域内涵和独特风格。那种细节的逼真感和在场感,以及藏在细节背后的作家的洞察力,让人心酸,令人震撼。  符浩勇近些年有《贩鱼档》等两篇小说收入中学语文阅读课本,有《荒漠一夜》、《无处安放的花瓶》等九篇作品收入安徽、山东、贵州、辽宁等省高考试卷,还出版了一部“课本作者”小说集《与春天约定》,反响很大,销量很好。他供职的那家单位的同事为子女高考向他讨教答案,他摇摇头说,那些答案连他自己也答不好,就是勉强作答,分数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同事惊谔他的作品深奥,他羞涩地摆摆手,说别太神乎,让中学生阅读解答的文章不会是好作品,好作品应是你觉得它好,又不好讲出它好的所以然。随后,却又见他一脸得意坏笑。  在会上,我翻阅一下他的小小说典藏品选集《哑山》,原以为他是一个过于严肃的人,一个沉重的帅哥,谁想一说话,嗨,还挺生动有趣!说一句话,抿一下嘴,似笑非笑,仰面回应一下空气里扑过来的水分子。他讲了创作谈,强调一个人“独特的创见”。他说,小小说讲求意在动笔之前,但落笔成文后其意又在文本之后。小小说是纯叙述性文体,切入点应有画面感,拒绝对事物作描绘性渲染。小小说不是作者写,而小说故事中的人物讲述的。表现悲剧的境界大多用喜剧手法。符浩勇一席趣谈,感染在座的许多人笑声频发,他却不笑,一字一句,将有趣藏起来,显得一本正经的样子。    会后,有人问到他最近读什么书,订什么杂志?他说除了经典著作,几乎没涉猎当下阅读,他说看杂志啃网络犹如吃零嘴泡泡糖话梅之类,是养不壮人的。一个作家的思想不够强大,他在文学的海洋里是不能远航的。我们写文章,无论写什么,其实都是在写自己。其实,在文学路上我们不必东张西望,也不必与聪明人说长论短,唯有坚持,我们是能走到炉火纯青里去的。
  落笔成章意趣来  ——简评邢贞乐散文集《清凌凌的三亚河》  □吴富明  有道朋友相聚有缘才是真。与邢贞乐先生相聚便是这种结果。因受百花园总编杨晓敏先生邀请,我很荣幸地赴海南琼海参加2012:中国小小说南方论坛。在那里我认识了海南作家邢贞乐先生。初次见面,我俩虽浅浅一笑,但会意之情已在心。然,次日赴三亚大东海渔村时,邢贞乐却表现了赤诚胸怀,笑脸充盈,招呼时起,尽着一方地主之谊。那刻,我有种相会大东海,心情达万里之感。特别是面对粉红落日款款沉入海中,四周余晖闪闪映射海面时,风情大东海便从我心口涌出了。悄然间,我环视着围坐在一起的当代小小说名流杨晓敏、顾建新、高长梅、刘建超、申平、秦俑、陈毓、陈敏、非鱼、卧虎、高军、高微以及企业家赵祥生等时,我想,小小说人因小小说结缘,常以师友相称,面对酒,不管男女便如兄弟了。那种快乐的表达,以无遮饰的举止真诚地渗入到了每个聚友心中。邢贞乐便也渗入了我心。于是,面对他和他的精神世界,我便有理由去作认真解读了。  作为海南本土人,邢贞乐有着童年与青年时期诸多梦想,时常怀惴一颗心,以眺望的姿态面对日异变迁的故乡生活,他充满着美好的憧憬,随着岁月的浸染,当他温情地将这些梦想与文学结缘时,我们会突然发现,生活原始过程已被他装饰得亮堂起来,且被他日后一步步地展示在他的集子中,成为海南文学路上的一道景观。我时常想,每个寻找文字灵感的人,都是对生活充满感激情怀的人。此种人内心总是虔诚地将生活往事及现实生活景观反复回味,从而表达出个性不一的文字意趣,往往作品在打动自己的同时,也会深深地打动读者。邢贞乐就是这种人。其散发着油墨香的散文集《清凌凌的三亚河》里,其边走边思的文字运笔方式以及思想视角交换互述的行文节奏,使他的作品整体呈现了自然、朴素,却又不泛充满生活知趣,让我们看到海南作家邢贞乐个性的一面和文字驾驭的熟稔与阔气,由此,邢贞乐便可轻松地在文学路上落笔成章意趣起来。  统观书中章节,寓情于思多大于风光著述。虽说天下旅游数海南,但别致风景再美,也美不过人情心境之美,此美是忆想,是感恩,是盼望与渴望,更是张扬与拼搏的情怀。邢贞乐所纳之文,涉及广泛,从推介家乡起,作家邢贞乐仿佛自己就是个导游,倚背着故乡丰富多情的热带流,将幅幅仙境画图展示在我们面前,不管是白鹭公园热闹和谐的早晨,还是素有天堂之颠的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悠悠临春河曲、变迁速效,弄得风生水起的海棠湾、晚霞美哉的三亚湾、蓝滢莹的大东海,更有传奇色彩的落笔洞、蝴蝶俗等。作者都是以行走的风景述说美的故事景观,让没来过海南的人夜有所梦,让来过海南的人梦有所依。不过,述美过程总忘不了家乡情怀与人世苍桑,让人感觉作者的脚下就是挪动的转盘,每行一步总是千转万转,情尤未尽,就如作者最为倾心的那篇《清凌凌的三亚河》一样,变迁的往事影射着繁荣的不易,追忆的情怀使得现代人更应珍惜今天的生活,作者赞美三亚的变化之中也提振了自己面对未来越发幸福生活的无限热爱。  故乡山水依依情怀。邢贞乐的视线总是交互着在人寄山水中,山水寄我情的氛围里。从三亚繁荣的起步到三亚招呼天下云游者、经商者、掏金者、创业者、圆愿者等角度出发,写出了人之心贵,事之壮美,景之可期,愿之可圆。如《排队买楼》、《一家三口的三亚情结》、《正月木棉别样红》、《卖贝壳的阿娇》、《“金婚”之旅》等等文章。当然,世间之大,一个行者的眼光,总是不能离开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家乡再美也是祖国河山中的一份子,所以,移情他处,亦可借鉴他源,共创家乡再美。所以,神州处处有好景便成了邢贞乐又一次寄景寓怀的最好去处了。如《桂林观桥》、《赏石柳州》、《神奇丽江》、《游南洞庭湖》等等篇章无不透着他感观的视角。  不过,纵观邢贞乐为文之道,读者不难发现他落笔成章的意趣。不管是实质的景观、还是世态群像,或是对亲情乡情的浓烈喷射,他的文章所体现的意味和趣味性很鲜明,有时虽小小说事件,小小感怀,在他的笔下一定会融入自己的感怀语录,总借一事,道出主题,表明个性观点。这些篇章总的看来,值得读者深读的有《又见清明雨纷纷》、《心灵呼唤》、《没有言传的母亲》、《“欢乐台”逸事》、《回家过年》。这些文章既有写实百态人生冷暖变化,又有行业精神爱心传递价值评介,也有身边亲情感化人生未来之路和家乡变迁道出生活不易;更有往事欢愉,侧观特殊年代不寻常人性作为。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散文化式的小小说,读来故事内容有,小说意味也浓。如选载于《小小说选刊》2012年6期的《欢乐台逸事》。当然,邢贞乐还写过些小小说作品,也是值得一读的,这时就不在述说。  一部书是一个作家思想比较完整集中的地方,但并不代表作家思维的全部。就如这部书一样,我想,他只是海南作家邢贞乐先生集心智将人生一段值得留念的情怀奉献给我们,他还有更多思想没有呈现,但这已足够了。我能感觉到作为生长在海南本地的他对故乡情感的那种叙述冲动,对故土情节的如火的热恋。他行文言语的飞瀑已让我证实了这点。这也正是一个作家创作文章最为基础的精神标向。当然,有时行文思想的不节制定会带来的文字上的不节制,这样文章读来就少了精练了。这点上,作为邢贞乐是需要改进的。另外,为文视角也应在选点上找到独特之处,让文章主题鲜明性更加明确,这样文章就显得紧凑与大气了。  感谢海南文友邢贞乐先生海南之行的盛情接待,让作为同金融系统的我分享到了你文字的快乐。祝福你,也祝福你的家乡海南!
  文化杂谈  □邢福楠  人是要有点文化的。  这句话,绝大多数人会相当不惑。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硕士、博士,何止“有点文化”?鄙人认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等于文化品位的高低,不是有一种说法叫“有文化的野蛮人”吗?这个好理解了吧。我不是学者,也不是专门研究文化的专家,没有资格高谈阔论文化。其实,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首先列举几种现象:  ——思想上设防线,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你说你的,我自岿然不动。  ——行动上不动,你爱咋说就咋说,我行我素。习惯于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听不得别人意见建议,缺少同理心和包容。凡事只讲结果,不管执行过程的主客观因素。  ——勾心斗角,设立壁垒,互相拆台,缺少合作精神。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对他人的过错和失败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工作上得过且过,苟且偷生,自暴自弃,眼高手低,对他人的工作和成就不屑一顾。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出勤不出力。  ——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天不明天。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习惯于吃请和请吃,把生命透支在夜以继日的“修长城”当中。  以上种种现象,鄙人认为,就叫?“没文化”。  有文化,要用“美和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推已及人;要做到“以文教化”、“教行迁善”;要认同、守纪、执行、和谐。  “文化”的“文”,本义指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文”引申义,一是,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二是,由伦理之说引出的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与“质”、“实”对称,《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是,美、善、德行。《礼记·乐记》:“礼减两进,以进为文”;“文犹美也,善也”。?“文化”的“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由此可见,“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为“以文教化”、“教行迁善”。  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都属于狭义的文化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属于狭义的文化定义。  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共和国公民,要明是非,辨美丑,知廉耻。任何时候,都要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做一个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自觉践行“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高度认同本企业的文化,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爱岗敬业,在其位,谋其政。要自觉用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来规范本人和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对自身要修身达善,对员工要教行迁善,和谐共处,共同进步。要将个人命运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履行职责,开创性地执行上级交待的工作任务,不拿起大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要学会自身内外平衡,人与人的平衡,企业发展与社会的平衡。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而不要做一个“有文化的野蛮人”。  一个“有文化”的人,要学会心理平衡,要学会善待自已,别跟自己过不去;要学会善待他人,做到包容兼济,教行迁善;要学会善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单位环境、企业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一个表情,一个眼色,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坐姿一站相,一言谈一举止,看似不经意,其实是人内部丰富生活的同步外现。  开车经过积水泥泞的地面,你是加快速度,不管车轮是否将泥水喷溅到旁边走路的行人,还是放慢车速,小心驶过,以免把泥水喷到路人身上;在曲径通幽的小区或公园小径散步,不经意间,你眼前被一棵珍贵稀有树种的低垂树枝挡住了去路,你是随手折断树枝,并将之随意丢弃,还是小心翼翼把它掰开,弓腰而过;在小区内溜狗,你的爱犬在茵茵草地上方便,你是置之不理、若无其事,还是给小草们做一下卫生;在公共场所,人多拥挤时,电梯门一打开,你是让里面的人先出来,还是鱼贯而入,抢占先机;开会交谈,你是否半途打断他人的讲话,是否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即便是他讲得过长,也要注意提醒的方式方法;在办公室,你说话时是放高音高,旁若无人,还是压低音高,唯恐影响他人;在歌厅一展歌喉,是否想过你是“麦霸”,你的歌是否一直“优先”,而他人点的歌,“等到花儿都谢了”……  泱泱华夏,文化醇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懂得尊重自己,就要学会不苟且偷生,不自暴自弃,提高人生的文化品味;懂得尊重别人,就要学会做个谦谦君子,听得进别人的不同声音,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懂得尊重自然,就要学会给予,学会担当,而不是一味索取。只有这样,才有和谐共存,命脉永续,美丽江山。  文化是一种从容,要有从容的心态和心境,包容的心理和心胸,容人、容已、容天下;文化是一种温暖,她可以滋润久旱皲裂的心田,可以抚慰饱经沧桑的灵魂;文化是一种情怀,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思自身之过;文化是一种力量,一种无形和有形的软实力;文化更是一种影响,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我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长河源源不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坐常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