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C clock的耳机输出幅度度对PMIC的影响有大

静态工作点对输入电阻和放大倍数有影响吗?请说明理 放大电路的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度和电路的Vcc有关吗
阿K第七季03er
简单的说,一般放大器能输出的最大电压是不能超过Vcc的,因为放大器是有源器件,只不过是将电源的能量转化到了信号上.静态工作点指的是电路上没有交流信号的时候的工作点,简单的说,就是让放大器工作在某一个状态上,这个状态一旦确定,当加载有交流信号的时候,输入信号的幅度有可能过高,出现饱和,也有可能过低,出现截止,过高指的是输入很高,再放大一定倍数后超过了最高输出幅度,造成无法放大那么大的倍数而使得信号失真,过低导致三极管无法导通而出现失真.所以静态工作点肯定对放大倍数是有影响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影响自适应反馈抵消啸叫抑制算法性能的声学因素分析--《南京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影响自适应反馈抵消啸叫抑制算法性能的声学因素分析
【摘要】:扩音设备是音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的应用于音响设备、音频通信、助听器等音频系统中。声反馈是指音频信号经过扬声器系统发出声音后,由传声器拾音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至放大器放大,然后由扬声器系统产生声音输出,形成扬声器系统-传声器-放大器-扬声器系统之间的正反馈,导致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幅度不断地增加而产生某一频率的振荡引发啸叫现象,严重时自激引起的较大功率输出会损坏扩声设备,甚至会造成听者听力损伤。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解释了啸叫产生的条件,介绍了目前主流的3种啸叫抑制方法移频移相法、陷波抑制法和自适应反馈抵消法,分别从实现难易程度、对音质有无损伤、运算复杂度以及最大稳定增益增量这4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自适应反馈抵消法,理论上只要反馈声场路径建模完全准确,不需要进行自适应更新,整个系统也能保持稳定工作,仿真实验可以验证这一理论,仿真中使实际路径与仿真路径传递函数完全相同,可以实现无论增益多大系统都稳定,最大稳定增益增量达到无穷大,考虑到实际房间声场传递函数的复杂性和避免周围因素干扰,在消声室进行测试,将反馈声场路径的建模结果置于系统中完全抵消,不进行自适应更新,系统最大稳定增益增量也只能提高到17dB。自适应反馈抵消法在进行啸叫抑制时理论仿真结果和实际测试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探讨引起该差异的原因。
除此之外,自适应反馈抵消法对于声场传递函数有很强的依赖性,周围环境变化引起声场改变进而改变声场传递函数,会对系统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在普通厅堂内模拟一系列常见周围环境变化,定量的分析这些变化对于实际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TN912.21【目录】:
摘要3-4ABSTRACT4-6目录6-7第一章 绪论7-13 1.1 啸叫的产生及危害7-8 1.2 现有啸叫抑制算法简介8-12
1.2.1 移频移相法8-9
1.2.2 陷波抑制法9-10
1.2.3 自适应反馈抵消法10-11
1.2.4 现有方法的评测11-12 1.3 问题的提出12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12-13第二章 啸叫产生原理和啸叫抑制算法原理13-27 2.1 啸叫产生原理13-14 2.2 移频移相法原理14-16 2.3 陷波抑制法原理16-20 2.4 自适应反馈抵消法原理20-26 2.5 本章小结26-27第三章 消声室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27-38 3.1 实验条件和仪器介绍27-28 3.2 声场传递函数建模的准确性28-31
3.2.1 实验流程介绍28
3.2.2 实验数据分析28-31 3.3 扬声器增益影响的定量分析31-36
3.3.1 实验流程介绍31-32
3.3.2 实验数据分析32-36 3.4 本章小结36-38第四章 普通教室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38-44 4.1 实验条件和仪器介绍38-39 4.2 实验流程介绍39-40 4.3 实验数据分析40-43 4.4 本章小结43-44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4-46参考文献46-50致谢50-51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51-5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鸣;陈国跃;邱小军;赵其昌;;[J];电声技术;2007年08期
魏增来;安鹏飞;;[J];电声技术;2007年09期
陆正国;;[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艳辉;梁维谦;董保帅;张浩;;[J];电声技术;2012年08期
赵其昌;;[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磊;[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唐燕;[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袁高爽茜;[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谢炯毅;[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肖焱曦;[D];长安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寒;;[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年07期
彭妙颜,周锡韬;[J];艺术科技;1999年03期
姜爱民,李伟,王敏,曹钢;[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匡军;;[J];电子制作;2000年09期
胡清亮,王文;[J];艺术科技;1996年02期
;[J];电子世界;1995年01期
敬大钊;;[J];自动化博览;2006年03期
张利华;[J];广播电视信息;1998年03期
方励刚,华嘉均,张明珍;[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0年03期
吴靖雯;[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龙帅;杨军;;[A];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祁和义;裴红利;;[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祁和义;裴红利;;[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朱祖来;王国辉;;[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年
田静;;[A];中国声学学会2003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3]论文集[C];2003年
李波;郑成诗;赵剑;李晓东;;[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曲向辉;朱伟;;[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2年
胡铭;;[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上)[C];2007年
高玉河;;[A];《影视舞台照明与音响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彭妙颜;;[A];2008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竹青;[N];电脑报;2002年
孙国富;[N];电子报;2002年
王贺荣;[N];电子报;2005年
李方;[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广播爱好者创作;[N];电子资讯时报;2001年
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电教中心 潘少宁;[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尔东;[N];电子报;2007年
周亮平;[N];电子报;2006年
姚菲子;[N];电子报;2007年
李积光;[N];电子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炯毅;[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黄子腾;[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袁高爽茜;[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龙月泉;[D];重庆理工大学;2009年
王道俊;[D];山东大学;2008年
郭栋;[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周璐;[D];南京大学;2012年
郝国莉;[D];南京大学;2012年
王艳赠;[D];南昌大学;2011年
杨斌;[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基于FPGA的核脉冲信号发生器设计--《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基于FPGA的核脉冲信号发生器设计
【摘要】:核辐射测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医学、环境学、生物学、化学、考古学等领域,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核辐射测量是利用核辐射探测器与射线相互作用,通过电离、激发或光电转换等效应转换为脉冲信号,并且脉冲信号的幅度与入射粒子的能量成正比。在核脉冲信号处理仪器研发过程中,需要利用放射性源获取核信号,存在人体遭受辐照的风险。而目前常规的信号发生器只能产生固定幅度和频率的信号,无法满足核脉冲信号幅度符合高斯分布特征的要求。由探测器输出的脉冲信号幅度仅为几个毫伏,甚至更小,需要经过前端放大器、主放大器、脉冲整形、幅度甄别及模/数变换等一系列处理电路,才能获得有效的脉冲信号,且脉冲信号的质量由电路的性能决定。因此,亟需开发一套输出脉冲幅度符合高斯分布的核脉冲信号发生器,可以在后端产品的研究、开发中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源,代替复杂的处理电路,获得高质量的核脉冲信号,并可应用于核辐射探测仪器的标定与检测及核辐射测量教学等领域。
核脉冲信号发生器由高斯脉冲产生单元和参数设置单元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研究了均匀随机数产生方法。通过比较线性同余和反馈移位寄存器两种均匀随机数产生方法,采用后者获得了统计性较好的均匀随机数,在此基础上利用M序列发生器获得了周期更长均匀随机数,并对M序列发生器进行了优化,减少了逻辑运算量和序列数的相关性,为生产高斯随机数建立了可靠保障。
(2)研究了Box-Muller高斯数发生器。Box-Muller算法是一个原理较为复杂,但效果较好的高斯随机数产生方法。该方法的计算较为复杂,通过极坐标转换法简化运算,有效提高了效率。
(3)研究了Verilog的浮点数存储方法。Box-Muller算法需要两组(0,1]区间的均匀随机数,而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无法像C语言一样直接完成浮点数运算,因此,需将均匀随机数转换为IEEE754浮点数格式,并利用Verilog语言实现了浮点数乘法,提高了FPGA资源利用率。
(4)研究了锁相环重配置方法。通过PLL重配置模块调用ROM来更新PLL初始化文件,以实现频率重配置功能,但该方法不适合较宽范围的频率设置。因此,对ROM存储的重配置参数进行整理,形成查找表,只需根据特定的时序调用变化的参数,即可获得所需的频率。
(5)研究设计了脉冲信号输出电路。通过FPGA获得的高斯随机脉冲信号幅度最小仅为几十毫伏,对数字-模拟转换器和供电电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综合比较开关电源和线性电源的特点,选择了稳定更好、纹波更小线性电源为系统供电。数字-模拟转换器采用分辨率为16bits、噪声极低的DAC8871芯片,当参考电压为+10V时,分辨率可以达到0.15mV。
(6)研究设计了人机接口电路。以片上系统为核心,包括键盘控制、LCD显示和FPGA参数设置接口。键盘矩阵由芯片ZLG7290统一管理,支持I2C接口,方便与MCU通信;LCD采用240128液晶模块,自带中文字库控制器;MCU选取新华龙的C,CIP-51微控制器内核,提供I2C通信总线,3.3V的I/O电平恰好与FPGA兼容,成功的将键盘、LCD和FPGA有机的结合于一体。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通过M序列发生器获得均匀随机数,并对M序列进行优化,获得的均匀随机数周期最长,统计特性更好,减少了逻辑运算量;
(2)利用极坐标转换法对Box-Muller高斯数发生器进行优化,有效提高了高斯数产生效率;
(3)通过FPGA实现均匀随机数和高斯随机数发生器,提高了计数率,同时实现了脉冲频率的动态配置。采用高分辨率、低噪声数字-模拟转化器,获得了较好的、符合核信号特点的脉冲信号。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M935;TN791【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1第1章 绪论11-15 1.1 研究意义11-12 1.2 研究现状12-14 1.3 研究内容14 1.4 论文结构安排14-15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15-18 2.1 方案设计15-16 2.2 技术指标16-18第3章 高斯数发生器设计18-28 3.1 均匀随机数产生方法18-24
3.1.1 线性同余法18-19
3.1.2 反馈移位寄存器(FSR)法19-20
3.1.3 M序列发生器20-21
3.1.4 M序列优化方法21-24 3.2 高斯数产生方法24-28
3.2.1 Box-Muller高斯数产生原理25-26
3.2.2 极坐标转换方法26-28第4章 Verilog实现高斯数发生器28-36 4.1 IEEE754 浮点数标准28-29 4.2 浮点数与整数之间的转换29-33
4.2.1 整数向浮点数转换29-30
4.2.2 浮点数向整数转换30-33 4.3 浮点数乘法器研究33-36第5章 脉冲频率动态配置技术36-45 5.1 可重配置PLL原理36-38 5.2 PLL重新配置模块38-41 5.3 可重配置PLL方案设计41-45第6章 核脉冲信号发生器硬件电路设计45-57 6.1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设计45-48
6.1.1 Cyclone Ⅳ系列I/O特性45-47
6.1.2 FPGA嵌入式乘法器47
6.1.3 PCB设计准则47-48 6.2 人机接口电路48-49 6.3 供电单元49-54
6.3.1 系统线性电源51-52
6.3.2 FPGA电源52-54 6.4 脉冲输出电路54-57
6.4.1 设计分析54
6.4.2 电路设计54-57第7章 脉冲信号统计测试57-59结论59-60参考文献60-62致谢62-63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单少卿;陈世利;靳世久;刘栋;;[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2年05期
王晓;夏威;韩春林;;[J];电子技术应用;2010年07期
陈世国;吉世印;;[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年04期
郗焕;熊小玲;阮新波;;[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9期
邹晨祎;郑正奇;李甫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付永庆,张林,陈哲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李鹏程;魏彪;;[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年08期
吴军龙;段涛;王小胡;李全伟;唐敬友;;[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2年02期
谷晓忱;张民选;;[J];计算机学报;2011年01期
蔡植善;;[J];计算机应用;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林;;[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盛也;周宏伟;王佳;谭桂容;王群;;[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孙大宁,彭蕴华;[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齐小明,杜晓林,张录达;[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陈珊;黄艳油;杨燕;;[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8年04期
董海平,蔡瑞娇,严楠,张天飞;[J];爆炸与冲击;2004年01期
王明武;[J];船舶工程;1995年01期
刘显凡,孙传敏,何政伟,陶专,吴山,丁益民,王晓地,刘兴德;[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郭金运,靳奉祥,刘国林;[J];测绘通报;2002年02期
李文湘;[J];测井技术;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国明;弟宇鸣;韩峰;杨贤明;霍勇刚;;[A];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张软玉;罗小兵;许祖润;;[A];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弟宇鸣;方国明;韩峰;邱晓林;许鹏;;[A];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刘正山;苗宇星;彭阳;刘晋瑾;邱远法;常林生;申启明;李冬馀;张强;周红斌;;[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8年
王鹏;贾力于;黄宁;;[A];第七届全国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全国第五届核反应堆用核仪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弟宇鸣;方国明;韩峰;邱晓林;许鹏;霍勇刚;;[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李磊;宋玉收;席印印;颜强;刘辉兰;李桃生;;[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C];2011年
左国平;周剑良;柯国土;颜拥军;欧频;郭鹏伟;;[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冶分卷、核能动力分卷(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光亚;[D];南华大学;2011年
张怀强;[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杨健;[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申凤君;[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周伟;[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苏为华;[D];厦门大学;2000年
庾农;[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年
刘力;[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尚书旗;[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蔡元峰;[D];南京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鸿飞;[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魏卓群;[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王振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张树志;[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谢广利;[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苏晓书;[D];南华大学;2011年
何丽华;[D];南华大学;2011年
王晓;[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郑兴国;[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张永涛;[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保风;郭新志;;[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周志成,惠维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贺学锋;温志渝;温中泉;王晓兰;;[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李海鸿;朱元清;陈蓓;;[J];电子测量技术;2004年01期
周砚江;顾焕峰;冯佳良;;[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8年03期
吴刚;朱一;;[J];装备制造技术;2008年12期
卓惠祥;[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87年02期
富洪玉,过雅南,赵棣新,宋宇;[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2年02期
杨理践;于潇宇;高松巍;;[J];测控技术;2009年05期
叶锡恩,夏银水;[J];科技通报;199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莺莺;[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光炎;[D];重庆大学;2002年
马文英;[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元奎;胡利民;陈钢;;[J];电气应用;2005年12期
焦素敏;阎有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肖顺文;陈亚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张岩;李廷志;罗兵;;[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6年07期
邱志模;王华;;[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6年10期
唐亚平;;[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02期
梁迎春;吴海涛;林益平;;[J];微特电机;2007年10期
易长松;;[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7年06期
桂玲;向诚;张海良;;[J];电子测量技术;2007年10期
张陌;程永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金华;;[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健;孙辉先;陈晓敏;安军社;;[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A];Proceedings of the 2011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CDC)[C];2011年
董雪;费建军;白娇杨;;[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肖松;李跃华;张金林;;[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王玮;钱伟康;应怀樵;;[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钱伟康;梁利娟;王丽丽;;[A];全国第三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交流会专刊[C];2009年
杨学友;叶振忠;刘常杰;李博文;;[A];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鲁艳;雷维嘉;谢显中;;[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许超;肖铁;施柏鑫;;[A];全国第二届信号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海英;[N];人民邮电;2009年
;[N];中国电子报;2011年
;[N];中国电子报;2011年
赵艳秋 冯晓伟
冯健;[N];中国电子报;2009年
冯晓伟;[N];中国电子报;2009年
;[N];中国电子报;2009年
;[N];中国电子报;2009年
;[N];中国电子报;2009年
梁红兵;[N];中国电子报;2010年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
刘刚;[N];中国电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承畅;[D];重庆大学;2011年
柴亚辉;[D];上海大学;2012年
李鹏;[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余慧;[D];复旦大学;2011年
谢丁;[D];复旦大学;2011年
王忠明;[D];清华大学;2011年
廖永波;[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唐玉兰;[D];江南大学;2010年
邬贵明;[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薛晓勇;[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志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许冲;[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叶忠彬;[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彭涵阳;[D];天津大学;2010年
杜国女;[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隆志远;[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袁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刘开健;[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刘钰力;[D];兰州大学;2011年
王恕;[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主动源OBS探测及地壳结构成像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主动源OBS探测及地壳结构成像研究
【摘要】:渤海海域及邻区位于华北东部,是我国重大地震灾害的频发地区。同时渤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新的能源增长点。另外渤海海区几乎为地球深部构造调查资料的空白区。因此在渤海开展深部探测研究,对该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防震减灾和科学创新有重大意义。
论文基于主动源OBS探测的广角反射/折射原理,利用大容量气枪枪阵为震源、海底地震仪为探测手段在渤海首次开展人工地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试验,获得一条NNW向295km长的二维广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震相识别以及反演成像,得到研究测线的地壳结构模型,并进行该区域深部结构的初步解释。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此次试验使用9300cu.in气枪枪阵作为震源输出的震源子波有效压制气泡效应并具有良好的低频高峰波形,在深部壳幔结构研究中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2)耦合和噪音是影响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探测的主控因素。此次渤海试验93%站位耦合效果良好,而噪音是造成渤海海底地震仪数据信噪比低下的主要原因。渤中凹陷东南侧基本代表渤海海域的静噪水平,为南海深水海区的10倍以上,整个渤海内噪音呈无规则分布。数据整体质量与水深呈正向关系。
(3)结合渤海区的构造背景,运用正演拟合和相邻站位相关分析的方法对OBS数据进行震相识别和分析。渤海海区内浅层沉积层震相丰富,体现了凸起和凹陷区沉积构造差异;深部壳幔边界震相清晰,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莫霍界面的结构特征;地壳内震相缺失或者断续出现。
(4)通过初至层析和逐层层析,研究了渤海新生代沉积地层的结构特征。渤海海域新生代沉积层以沙三段为界划分为两层,第一沉积层速度为1.76—3.5km/s,渤中凹陷处最厚4.2km;庙西凹陷区最厚2.3km;埕宁隆起区厚2.5km;渤南凸起区厚1.7km,胶辽隆起区厚300—400m。第二沉积层速度为4.2—4.5km/s,该层分布在渤中凹陷和庙西凹陷内,渤中凹陷处埋深最深为5.8km,庙西凹陷处埋深3.8km,由渤中凹陷向东西两侧呈尖灭趋势,沙垒田凸起处最浅埋深3.0km,渤南凸起处最浅埋深2.0km,在胶辽隆起区该层缺失。
(5)综合利用初至层析、逐层层析和最小二乘反演法开展OBS数据的地壳深部结构成像研究。沿测线方向,莫霍面埋深整体变化幅度较大,渤中凹陷和郯庐断裂带内存在局部隆升,莫霍面的起伏变化与新生代凸起与凹陷呈现镜像对称关系。渤海内下地壳整体表现为高速,盆地内下地壳速度略高于胶辽隆起区。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存在高低速异常,是向下切穿莫霍面的证据,为上地幔热物质上涌提供通道,并引起壳幔边界的起伏变化,也与渤海海域地壳内强震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P736【目录】:
摘要5-7Abstract7-121 前言12-22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2-15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
1.2.1 国外 OBS 研究进展15-16
1.2.2 国内 OBS 研究进展16-18
1.2.3 渤海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现状18-20 1.3 研究内容20-21
1.3.1 研究目标20
1.3.2 主要研究内容20-21 1.4 创新点21-222 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探测22-32 2.1 OBS 简介22-24
2.1.1 地震计22-23
2.1.2 采集记录单元23
2.1.3 释放单元23-24
2.1.4 辅助设备24 2.2 主动源 OBS 探测24-25 2.3 主动源 OBS 探测的工作原理25-28 2.4 OBS 数据处理基本流程28-32
2.4.1 数据截裁28
2.4.2 炮点校正28
2.4.3 时间校正28-29
2.4.4 位置校正29
2.4.5 水平分量旋转29
2.4.6 常规处理29-31
2.4.7 震相拾取31
2.4.8 速度反演/层析31
2.4.9 其他处理方式31-323 地壳结构成像方法及原理32-44 3.1 层析成像方法介绍32-34
3.1.1 模型参数化32-33
3.1.2 正演计算33
3.1.3 反演计算33-34
3.1.4 模型评价34 3.2 RAYINVR 方法基本原理34-39
3.2.1 速度模型参数化34-36
3.2.2 射线追踪36-37
3.2.3 射线步长37
3.2.4 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37-39 3.3 WARRPI 方法基本原理39-44
3.3.1 速度模型39-41
3.3.2 走时计算41-42
3.3.3 正则化反演计算42-43
3.3.4 反演策略43-444 渤海主动源 OBS 探测试验44-62 4.1 渤海 2010 年海陆联测项目实施介绍44-47 4.2 OBS 数据处理流程47-48 4.3 OBS 数据预处理48-51
4.3.1 导航文件校正48
4.3.2 地震数据截裁处理48-49
4.3.3 时钟漂移校正49-50
4.3.4 位置校正50-51 4.4 OBS 数据常规处理51-54
4.4.1 频谱分析51-53
4.4.2 有效信号频带确定53-54
4.4.3 随机噪音压制54 4.5 OBS 数据分析54-61
4.5.1 耦合分析54
4.5.2 噪音分析54-57
4.5.3 不同枪阵剖面对比分析57-59
4.5.4 OBS 数据直观评价59-61 4.6 本章小结61-625 震相识别与分析62-86 5.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62-63 5.2 正演拟合63 5.3 震相识别及分析63-84
5.3.1 岐口凹陷内站位震相分析65-66
5.3.2 沙垒田凸起内站位震相分析66-69
5.3.3 渤中凹陷内站位震相分析69-76
5.3.4 渤南凸起内站位震相分析76-78
5.3.5 庙西凹陷内站位震相分析78-82
5.3.6 胶辽隆起内站位震相分析82-84 5.4 本章小结84-866 渤海 2010OBS 测线地壳结构成像86-108 6.1 初至层析87-90
6.1.1 模型建立与反演87-89
6.1.2 初至层析结果分析89-90 6.2 逐层层析90-99
6.2.1 模型分层90
6.2.2 层析反演90-93
6.2.3 模型评价93-99 6.3 RAYINVR 反演99-105
6.3.1 模型建立与反演99
6.3.2 模型对比分析99-100
6.3.3 模型可信度分析100-105 6.4 地壳结构特征及讨论105-106 6.5 本章小结106-1087 结论108-110参考文献110-118致谢118-119个人简历119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9参与研究项目情况11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侯贵廷,钱祥麟,史謌,刘长风;[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李三忠;索艳慧;周立宏;戴黎明;周均太;赵峰梅;卢异;蒲秀刚;楼达;吴奇;焦倩;;[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刘光夏,赵文俊,张先;[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王志铄;王椿镛;曾融生;王溪莉;;[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8年02期
丘学林,赵明辉,叶春明,王天楷,王平,张毅祥,夏戡原,李昭兴;[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年04期
刘建华;[J];东海海洋;2000年01期
薛彬;阮爱国;李湘云;吴振利;;[J];海洋学研究;2008年02期
吴振利;阮爱国;李家彪;牛雄伟;李细兵;刘宏扬;;[J];海洋学研究;2010年01期
刘春成;戴福贵;杨津;杨克绳;;[J];中国地质;2010年06期
赖晓玲;李松林;孙译;;[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解秋红;[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侯贵廷,钱祥麟,史謌,刘长风;[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陈洁;钟广见;刘少华;;[J];Applied G2010年04期
杨宝俊,刘财,王功先,杨有发,王晓春,勾永锋,孙树森;[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杨宝俊,刘财,王功先,张伯军;[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李善鹏,邱楠生,曾溅辉,尹长河;[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杜晓娟,孟令顺,张凤旭,孙晓猛;[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S1期
庄益明;刘颖鑫;李海燕;孙培林;赵富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2期
李三忠;索艳慧;周立宏;戴黎明;周均太;赵峰梅;卢异;蒲秀刚;楼达;吴奇;焦倩;;[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陈永胜;王宏;裴艳东;田立柱;李建芬;商志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兵;张素芳;李守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郝天珧;徐亚;孙福利;游庆瑜;吕川川;黄松;丘学林;胡卫剑;赵明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郝天珧;游庆瑜;;[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吕川川;郝天珧;丘学林;赵明辉;游庆瑜;;[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秦静欣;郝天珧;徐亚;黄松;吕川川;胡卫剑;;[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李志伟;郝天珧;徐亚;;[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程本合;徐亮;项希勇;穆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C];2001年
胥颐;刘建华;傅竹武;丘学林;郝天珧;胡忠义;游庆瑜;滕春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胥颐;刘建华;刘福田;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胥颐;刘建华;刘福田;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福海;[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曹令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吴振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崔杰;[D];吉林大学;2011年
熊小松;[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胡朝元;[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张风雪;[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武岩;[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张瑞青;[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
朱焕来;[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浩宁;[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刘文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赵会会;[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曾海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陈方园;[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宋小超;[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张藜;[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刘松;[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任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侯贵廷,衣学磊,钱祥麟,赵维明;[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侯贵廷,钱祥麟,史謌,刘长风;[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侯贵廷,钱祥麟,宋新民;[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王东方;[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杜旭东,薛林福,邬光辉;[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吴福元,孙德有;[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温书亮,牛滨华,傅旦丹,李文倚,梁惠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孟令顺;杜晓娟;刘万崧;孙建国;张凤旭;王雪秋;梁铁成;张志荣;;[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5期
王嘹亮;程日辉;李飞;张莉;许中杰;;[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丘学林;赵明辉;叶春明;谢剑波;夏戡原;张毅祥;周蒂;;[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娟;[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李西双;[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飚;[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顾艳镇;刘玉光;刘亚豪;马玉娟;殷晓斌;;[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2期
谢卓娟;吕悦军;彭艳菊;张力方;;[J];震灾防御技术;2008年03期
严俊君,马前贵;[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魏修华;童钧安;李永祺;;[J];海洋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姜培海,唐文辉;[J];特种油气藏;1998年03期
陈晓利,陈国光,叶洪;[J];地震地质;2005年02期
彭艳菊;吕悦军;唐荣余;沙海军;;[J];地震学报;2005年06期
黄现民;王洪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宋章强;赖维成;牛成民;薛金宝;沈洪涛;于圣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4期
万桂梅;周东红;汤良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左银辉;邱楠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姜培海;徐长贵;杨波;;[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陈利雄;张永宁;;[A];2004防止船舶行事故新经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田立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段九春;贺清;;[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郭永华;;[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文志刚;唐友军;徐耀辉;李浮萍;别旭伟;;[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吴姗姗;刘容子;齐连明;梁湘波;;[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运倩茹;沈琴;;[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尚伟东;;[A];山东航海学会、山东海事局2007年度优秀论文专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通讯员 张春昌;[N];中国水运报;2005年
通讯员  路振家 朱延放 金素吏;[N];中国水运报;2006年
通讯员  钮战英;[N];中国水运报;2006年
杜杨 任鑫;[N];人民公安报;2009年
于德福;[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王建波?本报记者
姜成坤;[N];大连日报;2008年
曹彩容;[N];中国海洋报;2010年
林威;[N];中国证券报;2007年
记者 张辉;[N];河北日报;2006年
孙模同  孙茁;[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季有俊;[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支鹏遥;[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赖维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吕咸青;[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修鹏;[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彭艳菊;[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徐长贵;[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王世澎;[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李西双;[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万小迅;[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红霞;[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吴红卫;[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高斌;[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王璟;[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陈利雄;[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张文玲;[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李盛泉;[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叶琳;[D];天津大学;2007年
韩晓宝;[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沈光玉;[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幅度可调的方波输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